上文我曾提到农业对于印度有多么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是说,工业的发展无关重要。事实上,在落后地区里,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可以并行不悖。农业的改良,到了某种限度,便没法子再进步,除非有一部分人力也用来发展有关各部门的工业;同样的,要工业顺利发展,它需要大规模地增加粮食和原料。

印度工业落后的情形,可从下列这么一个数字透露出来:1948至1949年间,印度工厂的设备,占整个印度的国民所得6.6%,劳工的数目仅240万人,等于印度可以做工的人数的1.8%。表面上,印度的工业产量相当可观,但是每个人的产量,如与工业先进国相较,却是瞠乎其后。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工业因受战争的刺激,颇呈蓬蓬勃勃的气象,铜铁、棉织品、纸、士敏土,以及化学药品,都增加生产;其他如火车头、汽车、轮船、单车、缝纫机、纺织机等新工业也有一些基础。

说来怪可怜。过去印度的工业,仅限于制造消费品,至于重要的生产品的工业却落后不堪,铜铁仅供国内的用途的半数,化学药品的产量也不大。为着提高工业起见,这些缺陷必需想法弥补。

自1948年后,印度就订定工业政策。作全国公私工业发展的南针。中央政府绝对保留某些工业,尤其是军火。其他工业,如煤炭、钢铁、飞机、轮船、电话、电报、无线电,国家以中央政府、省政府及其他公共机关的名义,负责发展,遇必要时,才可和私人企业合作。其余各种工业,让私人来经营,不过政府保留监督,甚至干涉的权利,假如某种工业的发展不会使人满意的话。

谈到工业的统制,政府特于1951年通过一个法案,即《工业发展和管制法案》。其中有几个重要的条款如下:

(甲)现有的工业机构,在指定时间内,须实行注册;

(乙)在没有领到中央政府的执照之前,新工业机构不得成立,现有的工厂不得大事扩充;

(丙)在计划内有地位的工业,假如政府认为它的产量有不合理的下跌,或品质有显著的退步,或作无理的加价,政府得下令调查。

(丁)经调查后政府所发的训令,假如这种工业还不实行,那么政府就要把它拿来经营。

为指导政府对于计划内有地位的工业的发展和统制起见,“工业发展和管制法案”特地建议成立一个中央咨询委员会,代表雇主、雇员、消费者以及其他阶级;连主要的生产者也包括在内。

至于联络公私双方的感情,并且保证私人工业能够符合计划中的典型,这工作是由“发展委员会”(Development Councils)担任。这些委员会是由中央政府成立的,凡是计划中有地位的工业都可以成立这种委员会,它的委员包括工业的雇主和雇员的代表,工业产品的消费者的利益代表,以及那些对于工业有专门的知识并且能够负起一部分任务的人物。

发展委员会的任务很多,下列几种是比较重要的工作:

(甲)建议生产的目标,调整生产的计划;

(乙)建议效率的标准,其目的在于减少浪费,改良品质,减轻成本;

(丙)建议达到充分利用的能力,以及改良工业的运用的步骤;

(丁)调查生产各阶段的中央分权的可能性,其目的在于鼓励有关的小规模的乡村工业的发展;

(戊)促进科学和工业的研究,并且搜集统计资料。

这些“发展委员会”,需要政府供给相当多的行政和技术人才,一来使委员会更有效地发生作用,二来这也会帮忙政府造就一些熟悉各种工业上的经济和行政问题的人才。

在制订工业计划的时候,政府曾注意到可以运用的资本,及整个工业组织。除国防工业外,政府注意下列各问题。

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生产成本。当某些工业的生产力没法子充分利用的时候,政府便要注意这种缺陷是否由于原料的缺乏,不然,它就要穷源究流,看看用什么方法,才可克服这些困难。

那些能够制造生产工具的工业,必须充分发展,以便适应农业、水利、电力发展后对它们所加的额外的需求;同时,又使工业机构得平均发展。无论在农业、工业,或运输业的发展上,钢铁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钢铁对于国防也很重要,所以它们照例有最大的优先权。其他生产工具,如火车头、机械、纺织机、农具制造机、抽水机等东西,和农业的改良有直接的关系,今后须受特别的注意。

有些新工业,如硫黄、纸浆、锌、铜、锡,对于基本工业的发展是有直接的贡献的,所以它们也应该加以特别努力。

至于一般消费品,它们仅从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力这方面着手,虽然在可能范围内,它们的机器应该慢慢地加以改良补充。

当政府还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机构的时候,它不惜费钱从外国输入原料。但是,当工业已经相当发展之后,政府就要鼓励工业家多多利用本国出产的原料及副产品,同时,还须进行科学的研究。

截至独立的前夕止,印度的工业仅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其他城市和乡村,根本谈不到有什么工业。政府经过详细考虑后,对于工业地点的选择问题特别注意。不过这问题在短期内不易解决,因为许多私人工业多不愿在新地方创办,而喜欢在银行、保险公司林立,交通运输都极方便的旧地点经营。幸亏印度政府一路来都重视电力和水利,只要水、电、交通、运输问题先作合理的解决,那么在新地区创办新工业也不见得很困难。

本来政府的计划,是先发展各种重工业,可是到了1956年,在它所宣布的工业政策里,它也促进各地方的小规模工业,一来使更多人有就业的机会,二来免得工业集中在少数大城市,三来这倒是达到社会主义型的社会的路径,因为在那种小规模的工业里,原料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多少会平均分配,使大家共享其利。

关于这方面的工作,年来已有显著的进步。各种大大小小的工业已经加紧合作和调整,尤其是政府愿意保留某些工业完全由小规模的机构来制造,这倒是疏散工业于全国各地的一个办法。

不错,小规模工业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标准化、缺少资金、销售困难。不过年来已经成立一些新机构来供给资金,帮忙小规模工业的产品的销售。此外,合作社运动的普遍,使糖业、卡基布织造业呈现蓬蓬勃勃的现象。

无可讳言,年来印度工业的发展,除印度全国上下的努力外,外国帮忙的力量可不少。在外国的资本的支持和技术的指导下,许多新工业已经创办成功。政府非常感谢外国公司技术的指导;同时,也非常欢迎外国金融机构的投资。为“以德报德”起见,政府早已立定章程,让外国公司所得的利润可自由汇回去。

从一个单纯输出农产品和原料的国家,变成输入原料和输出各种制造品的国家,这是个极大的转变。目前印度虽然还要继续输入一部分机器和一些制造品,但是再过几年后,它的工业无疑地将越来越进步。

我们检讨十一年来印度工业的进步,不能不归功于尼赫鲁的眼光的远大,政策的正确。

尼赫鲁一开头便提出“生产第一”的口号。早在1949年底,他就表示分配问题固然重要,但生产更是重要,因为假如没有增加生产,分配也无从谈起。

要增加生产,每个工人应该先作心理上的准备。尼赫鲁知道有些雇主仅会替个人着想,对于工人福利漠不关心。他曾大声疾呼,那种无耻的人吃人的办法,牺牲他人的作风,是不足为训的;但他又说,我们不要光是指摘人家的错误,最好,须找出补救的步骤。资本家并非圣人,他们怎能没有过失。在目前这阶段里,劳资双方应该尽量忘记过去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大家一心一德地以增加生产为唯一的神圣的任务。到了生产增加后,政府论功行赏,一定会想法增进劳工的种种福利。

过去东方的哲学家、政治家多歌颂贫穷。尼赫鲁因为亲受西方文明的洗礼,所以他像歌德那样诅咒贫穷。在《生产或毁灭》那篇演讲里,他说:

我们高谈自由,但是今天,除非我们有经济的自由,我们将没有什么政治自由。的确,正在饥饿中的个人,或者很贫穷的国家,自由根本不存在。贫穷的国家或个人,在世界上是没有地位的。因此,我们必须生产,以便有充足的财富,然后由于适当的经济计划,把这些财富分配给几千几万人,尤其是要分配给平民。这样一来,不但几千几万人会繁荣,而且整个国家会变成富庶、繁荣、强盛。为着达到富庶、繁荣、强盛的目的,我们须加紧工作,继续不断地工作,一切罢工、怠工的行为须告一结束。

尼赫鲁并不否认工人有罢工的权利,但他认为目前如再闹罢工、怠工,这是再危险不过的事情。因此,他有一度提议三年停止罢工、怠工,把全国的生产力大量增加后再说。

最后,尼赫鲁对于工业国有化问题的意见,也值得我们注意。他认为在现阶段里,与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某些工业从私人的手里转移为国有国营,不如充分利用仅有的资源来举办新工业。在新工业里,政府要怎么办,就怎么办,不会碍手碍脚。等到办得很有成绩后,再来全面解决新工业国有化问题。

老实说,尼赫鲁要大家停止罢工,努力生产,公私兼顾,城乡交流,劳资合作,大型小型工业,一视同仁。到了生产跃进,人人都得到足衣足食后,印度才可高谈生活现代化、工业国有化等重要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