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是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并开始进入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新陈代谢十分迅速,与早先世界隔绝的时代完全不同了。由于这种情况,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生产斗争和观念形态都不断扩大和深化。一场斗争接着一场斗争,一个运动挨着一个运动,每经一场斗争或运动,就涌现出一批新人新事,许多外国的人、物、事也漂洋过海而来,新词层出不穷。但不少前代的事物也并没有终止它们的历史作用,仍然是近代的内容。所以,近代历史词典的词目呈现出中外杂陈,新旧并列,既丰富多彩,又复杂畸形。
为了使读者较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社会,走出以往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狭窄范围,我们较广泛地收录词目,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近三十年来一般近代史著作已不使用或不涉及的词目,一接触原始资料,又仍会碰到,惟其不常见,更需要释疑解惑,所以我们尽可能收录。因此,词目涉及的面是非常宽广的。但以此例彼,推甲及乙,仍有好些词目该收而未收。这里有一个取舍标准的问题,如人物一类,对于清代统治阶级,我们打破一般只注意其在两军对垒和新旧斗争中有突出事迹的那些人,推广到所有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和总督、巡抚以及出使大臣等大官。而他们的数量大,其中有许多人只是按资升迁,并无重要事迹,谁收谁不收,定则颇难。又如制度、文书等范围也很广,取舍之间,亦费周章,不无顾此失彼。此外,还有些词目,因没有找到完整资料或掌握其确切含义,就暂时放弃了。
对于释文,尽量求其准确明了,言简意赅,讲清词的原委和基本含义,使查阅者获得明晰而不是含糊的概念。如“三合会”“毅军”一类词目不只是说明其内容,还必须指出“三合”“毅”的意思或渊源,否则仍会给查阅者带来怅惘。但是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比如“护国军”一词,一般说是保护共和国(民国)之意,有的却说是成立于昆明护国寺而得名,这就有待于考证。至于人物方面,仅生卒年一项就碰到不少麻烦,有的有生年查不到卒年,有的有卒年查不到生年,有的生卒年两不可考,有的由岁数推算或阴阳历折算而歧异,有的生卒年还在争论不休。这些,我们除力求核实外,找不到确据的就各说并存,或者是疑者缺之了。
近代史的下限,主张划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人越来越多了。但这部词典暂仍按习惯上的划分以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为下限。对于跨越新旧民主革命两个时代的人物,凡一九一九年以前已有重要事迹的即收录,一九一九年以前虽已露头角而其重要事迹在后头的就不收录了。
这部词典,我们断断续续地搞了三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论词目的取舍、释文的详略和准确性,都存在不少缺点。热忱希望专家们和读者指出,我们将认真地进行订正和补充。一部好的词典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只有依靠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锲而不舍,经几番磨炼,才有可能逐步完善起来。
(一九八二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