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和流氓二者之间的距离,恐怕不会超过蝉翼轻纱似的薄纸。庄子说得好: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得志的就是王侯将相,倒霉的就是土匪强盗。
一般说来,当最后的一次脉搏停止的时候,一个人被捧为英雄,或被骂为流氓,大概有点把握了。古人所谓“盖棺论定”,就是这意思。但是有时“盖棺而论不定”,甚至一个人死了几百年,几千年后,因为读史的人的观念改变了,英雄和流氓的位置也倒置了。例如王莽、王安石、洪秀全,在正统的文人学士的眼光中,他们不是草寇,便是奸雄;不过从新史学的观点来看,他们不是英雄,便是大儒。
一个人在本国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在异国里却被视为流氓。例如希特勒,他曾被认为是德国的大英雄;但在民主国家里,他却被骂为混世魔王的大疯子。又如丘吉尔,他是英国的战时领袖,但在纳粹的报章上,他的别号为“天字第一号的公敌”。邻国之贤,敌国之仇,在不同的空间,像在不同的时间那样,英雄的评价颇不一致,有时甚至完全相反。
平心而论,英雄也罢,流氓也罢,这种人总是不平凡的人物。据我的分析,凡是做英雄的人,至少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
第一,才具。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这话是千真万确。庸俗的人贪财,稍微高明的人就爱名。事实上,芸芸众生,谁也不愿意轻易认输,把自己骂得一文不值,把人家捧为英雄。然而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必须这个人的才具真正能够出类拔萃。有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的下笔万言,倚马可待;有的十八般武艺,件件在行;有的文能抚众,武能威敌。换句话说,做英雄的人,总有他的一套看家本领,人家想学也学不到。只有这样,人家才觉得心悦诚服,自动地推崇他为英雄。
第二,勇敢。世界上有一技之长,一艺之优的人多得很,不过这些人多是畏首畏尾,不敢负起责任。因为他们缺乏勇气,不负责任,结果,他们的才具无论多么优越,至多只能给人家利用,不能利用人家。《史记·项羽本纪》载陈婴的母亲告诉婴说:
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
“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这纯粹是投机取巧,因人成事的帮闲或帮凶的办法,真正勇敢的人绝对不那么干。真正勇敢的人,在战场上是身先士卒,誓无反顾;在文坛上是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须知成功失败的关键,全在于那一股傻劲。有了傻劲的人,一鼓作气地往前冲,前敌一被冲破,后防宛若拉朽摧枯,毫不费力。这是指一帆风顺的胜利者而说。万一前途困难万端,做英雄的人须本着再接再厉的大无畏精神,继续不断地努力,持之以忍,守之以恒,迟早总有成功的一天。
第三,果断。做英雄的人,一生所奔走的不外对人和对事。关于对人,他必须有知人之明,容人之量。老实说,“知人”这工作十分困难,必须博访周询,才能够懂得一个人的个性和能力。到了一个人的个性和能力被充分了解后,你才可以舍其所短,用其所长。例如刘邦,他的战略和战术,远不如韩信;阴谋和诡计,远不如张良;运筹帷幄的功夫,远不如萧何。但他懂得三人的特长,而且充分地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才具,结果,在政治地位上,这位由流氓出身的英雄稳坐了第一把交椅,其余三杰,充其量仅能做英雄的助手罢了。
关于对事,做英雄的人,更需要有远见,否则判断错误,坐失时机,错了一着,输了全盘。到了全盘失败的时候,他虽然费尽唇舌来解释,也无济于事,所谓“败军之将,不足以言勇”,就说明这个道理。
在商场上,我们知道“早晚时价不同”;在战场上,我们知道“时不可失”;在政治舞台上,我们更要知道在某种环境下,某国可结为“友邦”,某国可算是“假想敌”。这种时机的判断,需要最高的才具及最大的勇敢。古人说得好:“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说明优柔寡断的人绝对不能成大事。
谁也知道在才具和勇敢上,成功的流氓刘邦,远不如失败的英雄项羽,可是项羽的吃亏处,就在果断二字。当鸿门宴的时候,范增再三暗示项羽,把刘邦干掉,可是项羽缺乏果断力,一再拖延,终于把大好机会失掉。另一方面,项羽要把刘邦的父亲拿来做人质的时候,刘邦却很幽默地说了几句:“……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措辞多么犀利,态度多么坚决,这绝不是婆婆妈妈的人所能做得到。
的确,英雄不是平凡的人物,他必须在才具、勇敢、果断这三个条件上有惊人的表现。不然,“人之欲善,谁不如我”,英雄的大名,哪里会随随便便地送给你。
本书所述,都是西方的大英雄。这些英雄虽经过时间的淘汰,仍不失他们的历史地位,虽然将来时间再拖远一点,他们的地位恐怕都要让给文化的战士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写完《西方英雄谱》,对于这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不禁寄予无限的怅惘!
1953年4月8日连士升志于新加坡的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