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代像伊丽莎白女王这时代更有辉煌的成就。她即位时,英国是个破碎不堪的国家,内乱外患,纷至沓来;民穷财匮,一筹莫展。经过她统治了45年后,英国变成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家给人足,百废俱兴,而文学、艺术、建筑各方面的成就,虽不敢说是绝后,至少可以说是空前。英国人才辈出,莎士比亚、马洛、斯宾塞之于文学,德雷克、罗利之于探险,西赛尔、华声汉之于政务,人人都竭尽知能,为国效命;而这些人对于国家,对于文化都有积极的贡献。

有人说得好,伊丽莎白女王什么也不爱,仅爱英国及其人民。的确,英国在她的爱护和统治下,平步上青云,一下子变成世界各国的盟主,这种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伊丽莎白于1533年9月7日生于英伦格林尼治的皇宫。她的父亲是亨利八世,母亲是波琳皇后(Queen Anne Boleyn)。她一出世时,英王亨利八世非常不高兴,因为他希望这位第二皇后能够生个男孩,可是生出来的偏偏是个女孩。为着满足国王生男的欲望,波琳皇后不知不觉地胡搅了一场,结果,当伊丽莎白才三岁的时候,波琳皇后被英王送上断头台。

由于母亲的早逝,弄得伊丽莎白从孩提的时候起,便养成孤独、忧郁、冷酷、恐惧的性格。她老是害怕暴毙。她的生活是陷于作茧自缚的苦海中。幸亏宫廷里有的是良好的导师,有的是丰富的图书,加以同父异母的兄弟爱德华跟她很谈得来,所以他们俩常在一起读书玩耍,一面得精通五国文字及吸收丰富而有用的知识,一面使生活减少一些空虚寂寞的感觉。

伊丽莎白有个姐姐玛丽,比她大了十三岁,这个姐姐跟她是生冤家,死对头。到了1558年,玛丽死了,很悲惨的死了,既没有儿子,又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为的是人心早已归附伊丽莎白。就在同年十一月十七日,伊丽莎白即位为女王。她长得亭亭玉立,头发是红里带金黄,眼睛是蓝里带明媚。聪明绝顶,态度大方。可是这位年纪二十五岁的新女王还没有结婚,这事情引起国内外的王公大臣及外交使节极大的兴趣。谁能够博得她的欢心,跟她订定百年偕老的婚事,这个人等于平空做半个国王。的确,这种政治婚姻的利益是太大了,难怪有些人抱着无穷的希望,虽然这种希望好像海里摸针。

从事后看来,西班牙王腓力向伊丽莎白女王求婚,可说是自讨没趣,绝对没有成功的希望;但是当时他却十分认真,把求婚问题当做煞有介事。他认为西班牙和英国的通婚,将造成威力无比的联盟。可是世界上的事情并没有像我们的想象那么简单。伊丽莎白听到腓力的求婚的消息后,含笑地说道,她恐怕西班牙王不是个好丈夫,他也许会到英国来跟她结婚,找到一点好处,到了木已成舟后,便把她弃掉,偷偷地跑回西班牙。不过她的手段很圆活,随机应变,八面玲珑,不会当面给人过分难堪。她虽然胸有成竹,但表面上,她仍故意装做优柔寡断的样子,让对方莫测高深。

西班牙信奉天主教,英国崇尚基督教,由于宗教上的歧异,英西通婚似乎很困难。西班牙王假手于他的驻英大使德佛利亚,托他从中关说。这位大使是个机警的人物,他看见形势不对,根本不跟伊丽莎白谈到宗教问题。他认为婚姻如能成功,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相反的,婚姻如根本不成功,其他的条件都等于废话。德佛利亚起初用甘言蜜语来劝诱,劝诱无效,改用威胁。谁料威胁不但不发生作用,反而激动她的愤怒。她说英国还不至陷于民穷财匮,无力保护国内人民的自由或海外属地的权利的地步。老实说,她要实行独身主义,不想结婚。她要把生命献给全国人民。姑定她将来要结婚,她所选择的丈夫不但要爱护她,而且要爱护她的人民。弦外之音是说西班牙王最好不要动她的念头,否则是徒劳无功。

西班牙王自知跟伊丽莎白的婚姻没有成功的可能,所以他便草草地跟另一个女子结婚。据说,当伊丽莎白听到这消息的时候,她不禁暗中叹息。她认为西班牙王并非真心爱她,否则他一定多期待她几个月。但是,由于宗教信仰的分歧,西班牙与英国是无法接近的。腓力唯一解嘲的方法,就是相信英国如没有西班牙帮忙,伊丽莎白的王位恐怕不会维持得很长久。

为什么西班牙王向伊丽莎白求婚,会遭她坚决的拒绝呢?这主要的是宗教关系。经过西班牙驻英大使德佛利亚屡次试探的结果,他特地把他和伊丽莎白的对话向西班牙王作个详细的报告。

“我们谈了一会儿,她说她不能跟陛下结婚,因为她是个异教徒。当我听见她说这种话的时候,我十分惊讶;我问她为什么她的言论跟从前截然不同,但她一点也不对我解释。异教徒及其魔鬼似的朋友们加速度工作;他们一定告诉她说陛下向她求婚的目的,不过要救救宗教罢了。

“她毫不经意地,漠不关心地说话,完全不像她的为人。她肯定地说道,她决心像她的父亲那么做法。我告诉她说,我不相信她是个异教徒——我不以为她会批准新法律——假如改信宗教,她将毁灭自己。我说陛下绝不能以世界各国的王位使自己和教会脱离关系。

“她答道,陛下更不至为着一个女人使自己和教会脱离关系。

“我不想为难她,所以我说有时人类为着一个女人,会做出他本来不想做的事情。

“她告诉我说,她不想被人叫做教会的首领,她不愿意老百姓的金钱再进贡给教皇,而且她说主教是一些懒惰的恶汉。

“我说‘恶汉’,就是她静心聆听的传道者;我还说,让德国来的流氓在她的讲坛上对她说了一大堆废话,这事情她自己应该负责。

“谈到这儿,诺尔斯(Knolles)跑进来对她说,晚饭已经预备好了——我认为他这话是有意这么说的,他们最不喜欢女王跟我谈天。于是我起来告别。我仅说了一句,她再也不像从前我所认识的伊丽莎白女王了。我不满意她对我的说话,假如这样继续下去,她将成为迷途的女人了。……”

西班牙王接到他的驻英大使的详细报告后,他恐怕伊丽莎白要和他绝交,也许会与法王亨利四世结婚,为的是法国人对于宗教没有坚定的信仰,只求方便,不坚持教义。万一英法联婚,这两个国家将混而为一,它们的联合的力量将打破欧洲的均势,这将使西班牙王蓄意甚久的讨伐异教徒的十字军永远没有实现的一天。

其实,西班牙王对法王的吃醋可以说是自作聪明。因为在英国的宫廷里,几个重臣跟伊丽莎白的关系很不错,尤其勒斯特(R. D. Leicester, 1531—1588),西赛尔(Sir Robert Cecil, 1564—1613),厄色克斯(Essexm 1566—1601),雷利(Sir Walter Raleigh, 1552—1618),这四个人和她寸步不离,虽然在婚事上,后来没有一个能够成功,其中甚至有两位因事丢了头颅呢。

勒斯特出身贵族。因为他的兄犯罪被戮,所以他无辜受累,被监禁于伦敦塔,作待决的死囚。但是伊丽莎白女王不但特赦他无罪,恢复自由,而且任命他为兵器库长。女王登基时,他不过二十七岁,蒙女王的垂青,他马上飞黄腾达。当他年轻时,他曾与罗沙特爵士(Sir John Robsart)的女儿结婚,等到他升为贵族后,他整天在宫廷里混,跟自己的太太不即不离。后来,太太从楼梯上摔下来,一命呜呼。她的暴毙,颇引起社会人士的怀疑,因为这样一来,他可以毫无障碍地跟女王结婚。关于他的故事,英国著名小说家司各特曾在《肯纳尔沃思堡》(Kenilworth)一书中详细叙述,不过文人笔下所描绘的东西,尤其是男女关系的事情,有几成可靠,这颇难说。我们应该抱怀疑的态度,不要信以为真。

1564年,女王封勒斯特为伯爵。女王曾参观剑桥大学,并且接受勒斯特的请求,用拉丁文向该校师生演讲。这种特殊的光宠,使每个人既羡慕,又妒忌。俗语说得好:“女无美丑,人宫见妒。”同样的,当一个年轻貌美的男子被尚未结婚的女王看中的时候,醋味大发的当然大有人在,尤其是厄色克斯伯爵反对他最厉害,要想尽方法破坏这场婚事。终他的一生,女王一直爱护他。同时,因为他两人的关系太密切,其他较大的机会反而失之交臂了。

其次,我们要提到西赛尔。西赛尔是伊丽莎白的密友柏力贵族(Burleigh)的第二儿子。伊丽莎白爱屋及乌,特命他为秘书,这个职位比较后来的首相更有权力。那时西赛尔才三十三岁,比雷利年轻十一岁,比较厄色克斯长了三岁。从这时起到十六年后他逝世时止,他是英国的真正的统治者。

西赛尔是个矮子、驼背、八字足的家伙,两鬓银丝,因操劳过度,致时常生病。他自小就从父亲处学到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而且会利用人家的弱点和野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这个人诡计多端,甚至不敢对自己的朋友说老实话。意大利的政治理论家马基雅维利那一套权术对他一点也不新奇。事实上,他是英国的真正的马基雅维利。把雷利和厄色克斯与他相比,好像两只无辜的羔羊在狼的面前跳来跳去一样。因为他善于作伪,这两个人都蒙在鼓里,等到觉悟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为着巩固他的权位,他不能不利用厄色克斯的名望及雷利的胆量和能耐。但是,表面上,他却让他们两人自作聪明地认为他当然是给他们利用。口蜜腹剑,笑里藏刀,这个人可以说狡猾之至。

再次,我们要谈一谈厄色克斯伯爵。厄色克斯伯爵之出现宫廷,马上引人注意。他出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长得亭亭玉立,有美男子之称;为人英勇侠义,乐善好施,从来不知道阴谋是怎么一回事。他曾追随勒司特伯爵赴荷兰,而平定荷兰之役,使他大出风头。自他出入宫廷后,他甚得伊丽莎白的欢心。勒司特死后,他几乎变成女王唯一的宠臣,那时女王已经达花甲的年龄,而他不过是二十一岁的小伙子。虽然他算得上一个嬖幸,但他对经常出入宫廷颇不耐烦。因此。在他没有得到女王的同意之前,他曾在1589年,静悄悄地离开。自动加入开赴往西班牙的远征军。同年六月,他接到圣旨,要他马上回国,否则性命难保。1590年,他与锡尼爵士的寡妇结婚,因为他害怕女王,所以这次婚事秘而不宣。等到正式公开时,女王震怒异常,结果他强迫妻子长期幽居岳母家里,这才缓和女王的情绪。

此后几年间,他在宫廷里很有地位。他跟女王常在一起。到了华灯初上,二人在一块打牌玩耍,直至清晨鸡鸣鸟啭时,他们才休息。

厄色克斯有个劲敌雷利。因为女王有时喜欢厄色克斯,有时高兴跟雷利接近,弄得前者无法忍受。他曾说:“我所爱的情妇偏偏害怕这么一个人,我还有什么乐处呢?”他还告诉女王说:“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都不会快乐了,但我讨厌接近你,当我知道我的爱情被人蹂躏,而雷利这个坏蛋受你这么敬重的时候。”女王听了这话,大发雷霆,她反守为攻,大声詈骂他的妹子和母亲。他受不了侮辱,带着妹子,预备逃到荷兰。他曾说,平平安安的好死,比心里不安静的生存更胜一筹。当他们还没有上船之前,他们被女王的卫兵赶回来,二人暂时言归于好,虽然她很不喜欢他和雷利之间发生意见。

1598年,厄色克斯继柏力贵族为剑桥市市长。第二年,在泰伦伯爵的指导下,厄尔斯得(Ulster)发生暴动,厄色克斯被派为爱尔兰总督。他反对女王及议会,私自与泰伦订立和约,然后擅离职守,跑回英伦,准备向女王详细解释。他这种作风,受了国人的一致攻击,于是政府设立特别法庭来审判他,同时还要褫夺他的公权,判处无期徒刑。后来蒙培根的说项,他可以恢复自由,但不得重返宫廷。有一次,他因为不能领到买酒的执照,他率了三百名党徒,在伦敦的街上大喊口号,结果,他得不到反响,而且被判死刑。这是1601年2月25日的事情。

最后,要谈到雷利(1552至1618)。雷利出身于牛津大学,是个探险家兼文学家。当三十岁左右,他蒙勒斯特的举荐,同时,还与华辛汉氏通过信,一下子便引起女王的爱怜。关于他脱下外衣铺在地上,免得女王的双脚践到泥水壑,以及他用钻石在玻璃面上题诗,以便引起女王的注意等事情,据他的传记家说都很可靠。他长得魁梧奇伟,仪表出众,既机警而又温柔,难怪他一跃而为宠臣。他得到各种勋爵,同时又开了许多利薮。他利用自己的权势来开发英国西部的矿区,并且蒙女王赏赐爱尔兰充公的土地四万亩。

雷利红得发紫。但是,女王的为人最爱运用权术,她要在同一时期里,蓄了几位宠臣,免得一个人单独得势,弄得她反而变成傀儡。她只把雷利当做嬖幸,从来不给他以实际的大权,甚至不许他参加宫廷最高会议。他做御林军的首长,这是虚有其表的官职。自1587年以后,他的地位动摇了,到了第二年,他已经陷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了。不久之后,他和宫女苏洛莫吞发生关系,结果被女王发觉,拘留于伦敦塔的监狱中。宫女没有得到女王的批准前,不能跟他结婚;可是要女王批准宫女去和自己的旧相好结婚,这事情当然办不到。

由于贪财好色,及图谋不轨的关系,他被判死刑。在监狱中,他除做化学实验外,还写写诗篇和历史,最后他又冒险到海外去寻金,因为这种工作触犯英国对西班牙的诺言,于是被政府处决。

以上四人,跟伊丽莎白女王都有一段姻缘,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这也许合中国人所说的“姻缘天注定”罢。

老实说,恋爱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或者也可以说是生命中的点缀。最重要的还是事功的表现,假如要认真做人。

当伊丽莎白即位后,她发现许多旧的家族都信仰旧教。她当然诏谕那些主张时代所趋的革新人物为顾问,例如培根、西赛尔、华辛汉等人,在她的朝代中为最著名的政治家及外交家;但他们都是下议院议员,只有一位被擢为贵族,他们都不是因祖先的名望而著名的。相反的,他们都是以本人伟大的能力而被重视于女王。在旧教徒反对女王的罪状中,他们不但辱骂她弃旧怜新,故意反对旧教,皈依新教,而且还控告她轻视贵族。

女王有个劲敌,这就是苏格兰的玛丽(Mary of Scotland)。不过这两个人的对立,与其说是因为宗教信仰上的歧异,不如说女王是玛丽的亲人,迟早对于王位会发生纠纷。由于环境关系,凡事她不能想到说出,同样的,她所说的并不一定是她所想的东西。她喜欢虚文礼节,但没有真实的宗教的情调,而她在宗教上的反旧教,崇新教,主要的是政治作用。当时英国依附新教的人并不算多,虽然新教的教义跟新教的政治理论和英国国教的政治理论颇吻合。这些矛盾的力量的调和,对于女王非常合适,但是,在政策上,她不能不喜欢新教徒,为的是她根本反对宗教上有自治政府,这是说,她反对英国服从罗马的梵蒂冈。她赞成宗教统一,不过这种政策并非要反对异教徒,而是要保证国家的统一,换句话说,她之尊重主教,主要的是希望他们能够支持她的王位。

诚如英国文化史的作者博克尔氏(H. T. Buckle)所说:“女王自己虽然过分的好权,却不是一个性情暴虐者;但她似乎喜欢屈辱贵族们。对于他们,她要非常严厉处置,简直找不出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她曾宽恕过他们,而且她所惩罚的那些行为中,有几种现在并不视为犯罪的。她时常不容许他们具有权力。……虽然她表示极大的焦急,要在朝中引用有才能的人,但并不注意普通君主大为激赏的习俗的荣誉。她不重视品级上的尊严;并且不顾血统的是否纯粹。……大而有力的智慧教她洞察事情的真相而使她明了。假如要使政府强盛,它的顾问必须是能力充足,德行崇高的人。假如这两个条件已达目的,那么贵族们尽可安享他们的安闲的日子,不必为国事担心。”这种用人唯才的主张,正是她战胜一切困难的关键。

谁也知道,英国要向外发展,必须从扩充海权着手。只要它能够做海上霸王,它的商船才能够像穿梭一样,在海洋上横冲直撞,它的人民的足迹才能够遍布五洲。

英国大史家弗劳德(J. N. Froude),在《伊丽莎白王朝》一书里说道,英国的国民性是走着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严守规律,尊重成例,不信新奇的东西,把过去的经验看做比逻辑的结论更为可靠;另一方面,是具备充沛的力量,喜欢发明,更喜欢向外发展,把目前的小成就当做争取未来的大成就的桥梁。从这两重性格所陶冶出来的人物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便很鲁莽地轻视前人,不过那些聪明优秀的人,却认为自己是对不起先人,假如自己在学问上或权力上的成绩不能够超越前人。

健全的时代,像健康的人那样,这两种倾向同时存在,平均发展,使生活力更为充沛,更为充实,而伊丽莎白王朝就是健全时代的代表。

英国的人民本来是安分守己的,虽然他们很刻苦耐劳,虽然他们的熟谙水性,像他们的北欧祖先那样,但他们已惯于平淡的安定的生活,再也不想多找麻烦了。普通渔人于温暖之余,不想有更大的欲望。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小而又很固定,要他们像哥伦布一样,冒险横渡大西洋去寻觅新大陆,这还须相当时间。

1497年,威尼斯人喀博特(John Cabot)带了一个儿子从布里斯兰开到“国泰群岛”(Islands of Cathay)。他抵达美洲,然后北往格林托,直至他被冰块阻止行程的时候,才沿海岸驶回佛罗里达(Florida)。当他回来报告这个动人的消息的时候,英国的水手们却漠不关心,连听也不想听。的确,英国周围的大海的出产品已经够他们吃用无忧。他们的祖先既然能够过着这种生活,为什么他们要自讨苦受呢?因此,探险西半球的责任,不知不觉地落在西班牙人的身上。

但是,自哥伦布和哥白尼(Copernicus)后,英国人开始懂天文,识地理。这些新知识,使他们对于宇宙的观念整个改变了。此外,他们对于教皇的信仰开始动摇了。几千年来牢不可破的迷信,好像云消雨霁一样,被扫涤得精光。旧迷信的束缚已经扫除,新思想的曙光马上抬头。随新思想而来的是新希望,新欲望。观念一经改变,一切行动也跟着改变。旧时代的英国人喜欢安居故乡,老死牖下,不想到冰天雪地的格林兰去冒险,更不敢到赤日炎炎的南非洲去受苦。现在他们改变了,他们知道只有向外发展,才可以打出一条生路。

南非的贸易一向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专利。他们和南非的土著的酋长合作,把那些判处死刑的歹徒拿来当奴隶买卖。强盗、凶手,诸如此类的人物,被集中到大商埠,卖给西印度的商家。理论上,是这么说,事实上却是另一回事;被贩卖出去的多是身体壮健而又毫无依靠的人物;葡萄牙人的根据地变成有组织的拐带绑票的总机关;当英国船在南非出没时,他们大受弱小的黑人欢迎,为的是他们是白种人中比较不大危险的分子。

从前英国人的生活很简单,现在他们尝到国际贸易的滋味后,才知道世界各国有许多好商品,例如印度的香水、香料、棉花、靛青、宝石,波斯和土耳其的地毯、天鹅绒、绫罗、绸缎、金线衫、银线袍,以及其他珍奇物品。这些从各国买来的奢侈品或必需品,使他们大开眼界,同时也使他们知道,除天堂外,人间还有许多值得享受的东西。

这儿我们又要再提英国历史上新教和旧教的斗争。当旧教占上风时,新教徒的青年多在英伦海峡内或法国及爱尔兰沿岸做海盗,靠劫掠为生。自伊丽莎白即位以来,有些海盗的首领已经服从她的命令,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们惯于劫掠的生涯,连官也懒得做。凑巧那时的渔业不振,许多渔夫也加入海盗的队伍。同时,那些早已封侯拜相的退伍官吏,他们也拥有一些来历不明的船只,养了一批不怕风雨的浪里白条一样的人物,一遇政府财政困难,不能按期支付他们的薪俸的时候,他们便纵容手下到海上去捞了一票。

海盗们的活动起初限于英伦海峡,后来慢慢扩张到四面八方,整个大西洋都算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其中手脚比较笨拙的人,给西班牙人抓去,活生生地被烧死。兹特举一例子如下:

当1563年11月15日,英法还在打仗的时期,英国有八艘商船从中东开回国,它们停泊于直布罗陀岛。那时有个法国的私掠船,里边满载打手和军火,也停泊在英国商船附近。双方的水手们相互口出怨言,并且做出奇形怪状,借以取乐。凑巧梵蒂冈来的一批牧师跑到法国船这边来;不知道英国人一见敌人的脸即刻全身冒火呢,或者他们根本不知道那些身着黑袍的人到底是什么家伙呢,他们一味想抢劫敌人的船,其中有三四艘船已经开火,准备把法国船击沉。

西班牙人愤恨英国人破坏他们的海港的和平,同时,认为这对于检查官是个大侮辱,于是开始从炮台上开火;牧师们吓得四处散开;那些逗留在岸上的英国人完全被捕,当地市长还派遣海港警察去把那些麇集于法船附近的英国商船上的人抓来。当警察快要上船时,船面箭如雨下;司令官受伤。他们都变成英国商船的俘虏,直至岸上的英国人被释后,他们才恢复自由。第二天,英国的商船还追逐法国船,结果被西班牙缴械,船长及二百四十名船员被捕,成为船役囚徒。

伊丽莎白女王是相信勃良第王室(House of Burgundy)的传统,西班牙王希望危险会迫得伊丽莎白改变她的政策,可是英西两国的人民在海上碰头的时候,他们本能上就有敌意。英国私掠船占领哈佛尔(Havre)时的冲动,及英法战争的爆发,这更增加英西两国的邦交上的危机。

英国的私掠船的大胆,西班牙王实在无法忍受,于是他发了一道命令,把英国逗留在西班牙海港内的所有船只全盘没收,船主及水手完全被拘留,关在窄小的暗无天日的黑监里,由于监狱的非人的生活,大多数囚犯都不能生还。

伊丽莎白是个聪明人,她看见来头不对,马上跟嘉留爵士(Sir Peter Carew)反复磋商,准备派一队大兵,迅速地秘密地肃清海盗。她授他以全权,得便宜行事。那时国库空虚,她只能给他以粮食,不能给他以现金。换句话说,嘉留及其属员的薪水须自己想办法。假如他们能够缉捕到贼船,他们尽可把船上所有财产收为已有。嘉留接受这条件,他预备了三只大船及三百名被革退的海盗,开始缉捕的工作。女王这种不费本钱的缉捕方法一点也不成功。相反的,海盗们眼看政府的懦弱,而且不敢使用严厉残酷的方法来对付他们,所以他们的胆量又大了一点。海盗的行动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一来因为宗教关系,他们觉得抢夺异教徒的财产是天经地义;二来他们认为这是发财的捷径。因此,政府的禁令很难行得通。

英法和西班牙的关系越来越坏,迟早免不了一战。事实上,英西大战,即历史上有名的打破“无敌舰队”的战役,是伊丽莎白一生最大的功绩,同时也是英国奠定三百年来海上霸王的基础。

西班牙人不怕大陆上的短兵相接,只怕跟英国人在海上一决雌雄,因为英国的水兵个个精通海上的战术,而他们的武器又很高明。他们曾经吃过德雷克及霍琴兹(Hawkins)的亏,所以他们深知自己在海战上是占了劣势,姑定双方的人数相等。

须知海战比较陆战困难得多,它必须有长期的准备,不能率尔从事。西班牙王为着鼓励造船起见,特出重赏来提倡,凡是超过三百吨以上的船,每吨可得到四盾;凡是超过五百吨以上的船,每吨可得到六盾。伊丽莎白的顾问们教她模仿这办法,但她却喜欢由英国的人民自动地参加造船业,并不想给他们特别帮忙。就当时的情形而论,英国的全部海军不过有十三只四百吨的战舰,连那些可以运用的小艇包括在内,总数不过三十八艘。但是女皇有个特点,这就是知人善任。她派霍琴兹为海军总指挥。霍琴兹是海盗出身,但他晚年自述一生的经历时,承认他的行动纯粹是为着探险。他做事情专心致志,所以他担任这职务时,便把整个生命财产放在这事情上。到了战争的时期,他的舰队的速率、安全、能耐,在当时可以说是没有敌手。

伊丽莎白女王的为人,最懂得因势利导。当她发现海军人手不够的时候,她马上起用冒险家德雷克,同时还组织了一个委员会,统筹一切,从人员到设备,从报酬到建设,一一都细心筹划过。1583年,海军委员会决定制造新船五艘,吨数比较旧船都大得多,其中“胜利号”竟达一千吨。这些新船都是霍琴兹设计的,船尾及前甲板放低,龙骨加长,船身轻快。旧式的海员们看见这种新奇的船,大家都摇摇头,以为这些东西中看不中用。

在西班牙,人们以十字军的精神,准备炮轰异教徒的根据地,贵族们也愿意派遣他们的爱子参加无敌舰队。在英伦,当政府号召人民保卫祖国的时候,抗战的喇叭也吹得镇天价响,从庄园到炮垒的各阶层人民都接受政府的指挥。第一流的海上英雄固然要为国效命,即普通的海员也跃跃欲试。他们除要求先发一个月的薪水作安家费外,并没有额外的苛求。

到了1588年5月初,英西的和平解决的希望很微。消息传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预备开行。这时,英国的舰队也作好准备,所有辎重都分配清楚。海军将领齐集英伦海峡,期待西班牙的来临。德雷克带了四十只帆船来迎接奥麦尔公爵(Duke of Aumale)。这些大大小小的船只的汇合,倒造成一个雄伟的气象。从间谍处所带来的情报,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定于这月中旬出发,于是英国也准备在大海上迎敌。

那年的天气特别坏,一年最好的暮春,就在狂风暴雨中消逝了。普利茅斯港没有避风塘的设备,无法抛锚;把船只开到海外,那更是危险。霍华带了他的一队大船冒险开到海外,整天在风雨飘摇中过日子。老实说,假如当时他躲在避风塘内,他恐怕不会出来,除非天气变好。其余船只,因为船身较小,行动敏捷,早就躲在塔马河口(Tamar)里边了。那时船上仅剩了十八天的伙食,假如过了这期限,西班牙的战舰还没有开来,那么英国的军队只有挨饿这条路了。好在英军的士气十分旺盛,人人抱赴托蹈火的决心,大家自动减少食量,并且设法捕鱼,补充粮食。由于营养不足,士兵们疾病相寻,但他们天天希望敌人快快来,否则须尽量减少食物。

女王的过分省钱,几乎闯下大乱子。到了快要绝粮的时候,配备粮食的船才开到普利茅斯。不过它们所带的粮食仅能多维持一个月。据说,女王下令,不准再接济他们。她的态度那么坚决,非等到绝粮的前夜,誓不再发粮。所幸精神战胜一切,士兵们分到四星期的粮食后,大家都很刻苦地融到六星期来吃。他们所分到的啤酒是酸的,而且含有毒素。喝了这种啤酒的人个个害痢疾,这比较西班牙人更可怕。好在德雷克和霍华这两位将领,疏财仗义,他们自动掏腰包派人到处去备办食物及酒料来供应士兵。

英国舰队的坚固,士兵的耐苦,这都是好现象,可是无粮不住兵,万一粮食断绝,什么事情都谈不到。照原定的计划,英国的海军决定坚守英伦海峡,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可是现在因环境关系,主将德雷克倒想劳师远征,希望一举打败西班牙,直捣首都马德里。这样一来,粮食问题马上可以解决。不过这办法的危险性较大,结果,他们仍忍气吞声,准备在英国领海内迎敌。

但是,姗姗来迟的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终于出现了。这年春天,里斯本城搞得一塌糊涂。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这三国军队各自为政,步骤很不一致。其中最坏的还是西班牙兵,派系众多,分子复杂,彼此之间缺乏谅解。这些杂牌军说了六种不同的语言。语言既不同,情绪也差异,他们唯一的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把异教徒的英国打败后,以便彼此分赃。

那时英军一共9000人,大小船只达82艘(其中43艘私掠船是由德雷克指挥),可是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一共22000人,较大的船65只,其中最小的有700吨,超过一千吨的有7只,最大的一只为意大利船,达1300吨。制船的木材厚达四五尺,英国的大炮绝对不能把它打穿。至于大大小小的船只的总数,为129艘,大炮有2430门。据西班牙王的估计,这么大的舰队,这么精锐的武器,大可一炮把英舰打沉。因此,每门炮仅配给五十粒子弹,这不消说是由于轻敌的心理所造成的估计的错误。

有大炮而没有配备充足的子弹是个大错误,舵工不谙英伦海峡的港汊更是个大缺陷。关于舵工这问题,西班牙的海军的负责人聊自解嘲地写信告诉腓力说:世界上最好的舵工都是异教徒。他在荷兰·比利时等地找了好久,才找到两三名胜任的舵工来参加这无敌舰队。简单说一句,西班牙这次远征英国,是抱必胜的决心,他们只准备登陆后怎样瓜分财产,绝没有预料到在白浪滔天的大海上,他们已经通不过去。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是带着浓厚的宗教意味。他们利用新教压迫旧教这种事情做口实,鼓动旧教的教徒一致起来进攻。据说,西班牙的出兵,并非要处罚英国人,仅是惩办这位异教徒的女王。虽然她的父亲亨利八世已经够残暴,但是还不如她那么厉害。接着,又来了一大堆胡说八道,谩骂女王为私生女,把英国变成异教徒及图谋不轨者的根据地,所以西班牙的出兵,其目的在于救救英国。

当无敌舰队出发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偌大的舰队,在蔚蓝的海水上继续前进,船的桅杆上高悬十字的徽章。运粮食及生果的小船随后赶来,浩浩荡荡,一直往北开驶。他们过分相信自己是个优秀的民族。他们要代天行道,讨伐英国。水手及军官们一上船后,每个人须斋戒沐浴,连嫖赌饮吹这几种最易传染的恶习惯也完全停止了。起初他们遇着顺风,接着又遇着逆风,有些船只已经莫名其妙地被吹得四散。他们相信天气是由上帝支配的,可是一开头就碰着这种不吉利的现象,他们不免有些寒心。另一方面,英军以非常愉快的心情来作战。他们的情报灵通,深知敌军的虚实动静,他们知道敌军准备于第二天上午动手,所以他们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特在午夜二时,于一钩新月的照耀下,开始包围敌军的后方。到了敌军发现时,他们已经慌慌张张,手足不知所措了。英国的船身小,驾轻就熟,行动十分敏捷;西班牙的船大而无当,回转不易,尤其是它们的后方遇着奇袭,使它们的前楼的大炮不能发挥作用,结果归于惨败。统计西班牙出兵三万人,其中两万多人永远没有生还,其余死里逃生的人,到了回国后,仍不免于一死。

自战胜西班牙后,英国的声威大震,女王变成盖世英雄。英国的国旗飘扬于世界每个角落,商业扩展到新旧大陆,文豪、诗翁、科学家、探险家辈出。从各地来的新教徒,尤其是熟练精巧的工人,大家发挥他们的能力,这更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至于新教,女王本人仍漠不关心,她从来不承认荷兰及苏格兰的新教徒。她对外国大使自我介绍时,说自己是个天主教徒,除不服从教皇这一点外。甚至英国国旗,她也没有表示特别的尊敬。老实说,她对于宗教既没有兴趣,对于教义又不信仰,她是把宗教当做治国的一个手段,心里并没有特别的爱憎,所以她有时拥护旧教,有时支持新教。

到了晚年,她一生所信任的文武大臣先后逝世。她变成世界上最尊贵最有权力的人,同时又是最孤苦伶仃的可怜人。她是都铎王朝最后的一位皇帝。她死后,都铎王朝这一系的人物再也不会跑上王室的宝座了。她知道年老力衰,许多近臣也是阳奉阴违了。起初她还吃吃药,希望延年益寿,到了后来,连一日三餐也不感兴趣了。她晚上不能睡觉,仅能静悄悄地躺在褥子上,眼巴巴地仰望天空。到了1603年3月24日,女王晏驾,英国人民大有彗星陨落的感觉。

三十年来,她被人当做暗杀的对象,但她镇定如常,一点也不慌张。她不喜欢奢华。她只过着简单而且刻苦耐劳的生活。但她的虚荣心之大,使人不敢想象。人家越恭维,她越觉得舒服。她明知许多话是假的,不过她也不在意。她的演讲及书札像她的服装一样炫耀,像她的政策那么复杂。她虽然自信是绝顶聪明,但她不轻易更改她的大臣的建议。因此,她一生所实施的政策没有一个可以完全算是她自己的政策,而是综合大家的意见,由她折中而已。

她爱英国,她更爱英国的人民,她只想平安无事地统治英国,让她的后代去解决它的困难问题。她对于那些图谋不轨的人的宽大,可以说是史无前例,非万不得已,她绝不签发死刑执行命令。她的仁慈和玛丽的杀人不眨眼,刚好成个剧烈的对照。幸亏玛丽早死,否则王位的继承的斗争将造成大流血事件。

她最喜欢受民众的爱戴,同时她细心研究怎样才可博得民众拥护的条件。由于生理的变态,影响到心理,所以她应该容忍的时候,反而十分残酷;应该非常严厉的时候,偏偏很仁慈。好在她的敌人并没有什么本事,而且意见分歧,不能协力同心地对付她,所以她能够运用她的聪明机智来克服她的敌人。

假如按功绩来定一个人的价值,那么伊丽莎白女王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个人。她即位时,英国几乎陷于破产的状态;由于她的开源节流,英国的国库很充实,人民的赋税的负担特别轻。她即位时,英国是处于附庸的地位,到了她的晚年,英国是世界上最值得人敬畏的国家。她的手段虽然很严厉,但她设法使英国的人民和政府发生密切的联系,因而促进英国的宪政上的自由。甚至在情场上的三翻四覆的变卦,这主要的是替人民着想。当她听见玛丽·斯图亚特(Mary Stuart)生下一个男孩子的时候,她不禁长吁短叹地说了一声:“苏格兰皇后已经做一个漂亮的男孩子的母亲了,但我还不能开花结子呢。”

她发挥最高度的理智来克服内心的如火如荼的感情。她宁愿走艰苦卓绝的独身主义的道路,以便获得绝对的独立自由。她不愿寄人篱下,或者借助外力,致英国变成人家的附庸。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她终于达到目的。

名史家休谟说得好,伊丽莎白女王“是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君主”,我们综述她的一生的事迹后,觉得她正是实至名归,可遇而不可求的大人物。

1952年3月20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