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桂王政府成立的当时,正值清兵两路南犯,一路由汉奸李成栋指挥,由漳泉疾趋潮惠,进迫广州;一路由汉奸孔有德指挥,由岳阳攻陷长沙,逼近衡阳。正当此时,南明统治者内部,却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内战,这就是桂王与唐王在三水的火并,所以桂王政府演出的第一幕是内战。
据史载,当丁魁楚等拥立桂王之时,由江西溃退下来的一部分军人苏观生等又拥立唐王聿在广州成立了另外一个政府。《明纪》云:
十一月癸卯朔,观生与(何)吾驺及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曾唯道等,拥唐王监国于广州。丁未,王自立,改元绍武,就都司署为行宫……时仓猝举事,治宫室、服御、卤簿,通国奔走,夜中如昼,不旬日,除官数千,冠服皆假之优伶云。[1]
苏观生为什么要另组政府呢?这是因为丁、吕等排斥他,拒绝他参加桂王政府。《明纪》云:
丁魁楚等之立(桂)王也,苏观生欲与共事,魁楚素轻观生,拒不与议,吕大器亦叱辱之。[2]
《南明野史·永历皇帝纪》亦云:
福京旧辅苏观生,粤人也,督师援赣。赣破,撤兵度岭。魁楚故与观生有隙,兼闻赣败,仓卒与司礼监王坤趣监国,走梧避之。[3]
当时瞿式耜看到这样的情形,甚不以为然。他说:
今日之立,为祖宗雪仇耻,为生民援涂炭,正宜奋大勇,以号令远近。今强敌日迫,东人复不靖。苟自懦外弃门户,内衅萧墙,国何以立?[4]
瞿式耜的调解,不发生效力,于是广州就出现了唐王政府。唐王政府出现以后,南明的力量分裂为二,而且丁魁楚与苏观生个人的对立,很快就扩大为集团的对立,对于在大敌当前之时,展开了内战。《明纪》云:
(观生)遂治兵相攻,以番禺人陈际泰督师。(桂)王遣总督侍郎林佳鼎等御之,战于三水。唐王兵败。复招海盗数万人,遣总兵官林察将,十二月甲戌,战海口,斩佳鼎。[5]
正当内战方酣之际,李成栋的伪军,却由潮、惠袭入广州,内战的英雄们,一个个“拒户自缢”,“投缳而绝”。《明纪》记其事曰:
时大清已下惠、潮,长吏皆迎附,即用其印,移牒广州,报无警,观生信之。望日,唐王视朝,百僚咸集,或报大兵已逼。观生叱之曰:“潮州昨尚有报,安得遽至此,妄言惑众斩之。”如是者三,大兵已自东门入,观生始召兵搏战,兵精者皆西出,仓猝不能集。观生……拒户自缢……唐王……投缳而绝,周、益、辽等二十四王俱被杀。[6]
内战结束了,广州已非复南明所有。假使苏观生自江西撤退广东以后,桂王政府不排斥他,令其疾趋潮、惠,以扼漳、泉,则清军何致长驱入粤,如入无人之境。即在成立广州政府以后,假使不发生内战,则以西扼三水的精兵保卫广州,以内战海口的数万海盗,作为迎击敌人的前锋,则又何致清军入城不知,即知而无兵可以应战。吾知当苏观生拒门自缢之时,当知内战实为亡国丧身之因也。
三水的火并,不但失了广州,而且几乎替桂王政府做了结论。当李成栋的伪军,占领广州以后,并企图一举而覆灭桂王政府。当时李成栋挥军溯三水而上,在毫无抵抗的情形之下,占领了肇庆。又分兵两路,一路入雷州半岛,陷沿海州县;一路西向广西,攻陷梧州。这时桂王政府统帅丁魁楚,带着大量的金银弃梧州而走。《南明野史》记其事曰:
丁魁楚之去梧也,以三百余艘载黄金二十四万两,白金二百四十余万两。方至岑溪,成栋追及之。战于藤江,魁楚被杀,阖门尽没。[7]
梧州既失,则广西之门户大启。永历元年三月,清兵遂西陷平乐,进迫桂林。当时桂王及所有政府要人,刚从肇庆逃到桂林,又要弃桂林而逃。唯有瞿式耜反对望风而逃,主张死守桂林。他说:
在粤而粤存,去粤而粤危。我进一步,则人亦进一步。我去速一日,则人来亦速一日。楚不可遽往,粤不可轻弃。今日不遽往,则往也易;今日若轻弃,则更入也难。海内幅员,止此一隅。以全盛视粤西,则一隅似小。就粤西恢中原,则一隅甚大。若弃而不守,愚者亦知拱手送矣。[8]
瞿式耜并不能阻止桂王及其官吏的逃亡,他们还是跑到湖南武冈去了。正当此时,孔有德等的伪军也由宝庆而南,迫近了桂林,桂林遂陷于两路敌军夹攻之中。如果没有瞿式耜孤军苦战,如果没有广东人民义勇军袭击广州,则桂林早已陷落,而桂王政府也就结束了。
桂王政府可以说是以内战揭幕,而且几乎以内战结束。但这种残酷的历史教训,并不能使他警惕,不久在四川又发动了内战。
据《明纪》所载:永历二年正月,在明代宗室朱容藩者,自称监国天下兵马副元帅,据夔州,建行台,称制封拜。当时已有堵胤锡,责以大义,晓以利害,稍散其众,事情本可以和平解决;而桂王政府必欲发动内战,命大学士吕大器尽督西南诸军,会讨朱容藩。内战总算是政府方面得到了胜利,可是南明抗清的力量却在自相残杀中削弱了。假使桂王政府不消灭朱容藩而命其镇守夔府,则不但可以巩固巴东的门户,并且足以抵应江、楚的反攻。可惜不此之图,而自相芟夷,结果,清兵乘机入川,蜀中诸将望风而靡,抑何勇于内乱而怯于外御其侮?
注释:
[1]《明纪·桂王始末》,第2页。
[2]《明纪·桂王始末》,第2页。
[3]三馀氏:《南明野史》卷下,第3—4页。
[4]三馀氏:《南明野史》卷下,第3—4页。
[5]《明史》,第3页。
[6]《明史》,第3页。
[7]三馀氏:《南明野史》卷下,第6页。
[8]三馀氏:《南明野史》卷下,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