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西夏
大蒙古国的建立,结束了漠北草原上群雄纷争的混战局面。同时,蒙古贵族又把规模越来越大的征服战争一次又一次地带给它的四邻。成吉思汗个人杰出的才能和草原游牧贵族强烈的掠夺欲望,毗邻各国的长期衰靡不振,似乎注定要把刚刚诞生的大蒙古国推上急剧膨胀的道路。大蒙古国的疆界跟在它的军队后面一步步地向外扩展,它的强盛武功震动了大半个欧亚。铁木真自称汗始,直至他的去世,差不多把所有的精力,全都投入了接连不断的对外征服。而这一系列的对外征服战争,可以说是从攻打西夏开始的。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唐朝末年,他们居住在今陕西北部和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其首领拓跋思恭因率部助唐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政府封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并赐姓李。至宋辽之初,其势力逐渐扩大。1038年,党项统治者李元昊称帝,正式建国号为夏,以兴庆府(后改为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为国都。西夏利用辽宋及金宋长期对峙的局面,对南北双方或战或和,在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先后将河套以南、黄河以西的大片领土扩入版图。它的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西夏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境内濒河诸州的农业,河西走廊、河套北部的畜牧业都相当发达,文化也很繁荣。
蒙古并吞克烈、汪古、乃蛮之后,便在南面分别与西夏和金朝互相毗连。富庶的中原与河西走廊当然都是成吉思汗所企图攻掠的目标。不过他采取了先攻夏、后打金的战略。这是不难理解的。夏、金相比,金毕竟是中原上邦。长期以来,漠北诸部(包括蒙古部)一直是它的藩属。根据《史集》记载,在当时北方各族心目中,金朝的国君是“极其强大而尊严的”。因此,对于和金国启衅开战,成吉思汗显得更慎重一些。从战略上来讲,西夏在金之西,北面与蒙古接壤。如先攻金,西夏很可能被金拉过去充当盟国。那时,如果它从西面出一偏师北进,直捣蒙古本部,将会对成吉思汗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为了全力攻金,应当首先剪除来自侧翼的犄角威胁。再从战术上分析,从漠北统一战争中锻炼出来的蒙古军队,擅长于在开阔的原野山地乘马鏖战。而南下进攻人口稠密的农耕定居地区,必须攻克设防坚固的城堡壁垒。对蒙古骑兵来说,这还需要有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所以首先挑选一个比较弱小的对手是合适的。大概正是出于上述种种考虑,尽管不断地有金朝降人如李藻、田广明等力劝成吉思汗攻金,他还是不敢轻动,而坚持先打西夏。
蒙古对西夏的战争,早在成吉思汗即位的前一年就已挑开了帷幕。
1204年,他在纳忽昏山灭乃蛮太阳汗部,拓境至西夏北界。次年三月[1],成吉思汗因克烈王子桑昆经西夏过彻勒遁逃,乃以西夏接纳仇人为由,出兵攻之。蒙古军攻拔边城力吉里寨(今宁夏中卫),进而破落思城,劫掠大批人口及骆驼、羊马后返回漠北。这次战争在很大的程度上带有抢掠的性质。
1207年秋,成吉思汗因为西夏不肯纳贡称臣,第二次率兵入侵。蒙古军攻克兀剌海城。驻营其地后,纵兵四出,大肆掳掠。西夏调动右厢诸路军抵拒蒙古军队。成吉思汗并没有率军轻进,次年春季,粮尽而还。这次军事行动,前后相继五个月余,史料上未曾留下强攻硬战的记载,看来很像是一次实力侦察。它必定为成吉思汗准备大规模的攻夏战争提供了不少经验。
1209年春,成吉思汗才真正对西夏大举进攻。这次,他仍然先攻边塞黑水城北的兀剌海城。夏襄宗李安全委皇子承祯为主帅,以大都督府令高逸副之,领兵五万抵拒。夏军战败,高逸被俘后不屈遇害。蒙古军攻入兀剌海城,在巷战中又俘获西夏的太傅西壁讹答,最后终于占领兀剌海城,并由此得以长驱直入河西地区,进逼夏都中兴府。李安全复命嵬名令公率五万士卒拒战。嵬名令公在贺兰山险隘克夷门设防,企图在这里挫败成吉思汗。
克夷门位于贺兰山中,是中兴府的外卫。这里两山对峙,崖壁峭立,悬绝不可登,只有中间通一路径,克夷门正扼其冲要。嵬名令公在这里布置重兵,志在必守。蒙古军到时,夏军居高临下,自山坂驰入敌军阵营,将他们击退。成吉思汗力战不克。双方在克夷门相峙两个月。这时候,西夏守军逐渐松弛。七月间,蒙古军设伏诱战,遣游兵将嵬名令公引入埋伏圈,擒之,遂破克夷门,进围中兴府。
蒙古军兵临城下,中兴府合城震动。李安全亲督将士守御城墙。在坚固的城防之前,蒙古军猛攻不能得手。九月,成吉思汗下令筑堤,引黄河水灌城。中兴危急。十月,李安全遣使突围,奔金乞援。金廷臣主张出兵援救。可是,金皇帝愚蠢到连唇亡齿寒的道理也不懂,自作聪明地说:“敌人相攻,是吾国之福。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反而幸灾乐祸,听任不救。夏都日渐不支。
到十二月,河堤决裂,水势四溃。这时,中兴府城墙久经水淹,很容易倒塌,固然对西夏不利;但另一方面,蒙古军营也被决堤之水倒灌,已无法继续围城。中兴之困,不解自救,对西夏来说是不利变成了有利。成吉思汗眼看攻城不克,派西壁讹答入城谕降。李安全竟满口答应。他登上城楼,与成吉思汗隔水相见,以纳女称臣为条件,向蒙古乞求和平。成吉思汗这才决定退兵。这时已是1210年之初了。
西夏经过这次打击,从联金抗蒙转而依附蒙古、进攻金朝。成吉思汗不但解除了攻金时的侧后威胁,而且还可以利用西夏夹击金国。这样,蒙古军队就能毫无顾忌地转过来对付其垂涎已久的金朝了。
但是,由于成吉思汗在进攻金朝和西征西辽的过程中,不断向西夏征兵,使西夏统治者感到负担十分沉重,于是对蒙古渐渐疏远。这样,又引起蒙古的不满,侵西夏的战争又爆发了。
1217年,成吉思汗封大将木华黎为太师国王,率军侵金。木华黎南下进攻金国的同时,又一次派军队攻打西夏,蒙古军长驱直入,很快包围了中兴府,夏神宗李遵顼(夏襄宗李安全于1211年让位给他)逃到西京(即灵州,今宁夏灵武),让太子李德任守城。面对强敌,李遵顼不得不再次向蒙古请降,蒙古军撤退了。
1221年十月,木华黎由东胜渡河,准备经过西夏,进攻金朝的陕西地方。李遵顼惶恐不已,急忙派大臣塔海去迎接木华黎,又派塔海绀卜领兵五万,追随木华黎进攻金朝。
李遵顼于1223年把王位让给次子李德旺,自称上皇隐退。李德旺即位后深感蒙古势力的可怕,想乘成吉思汗西征之机,联合漠北诸部落,组成抗击蒙古的联盟。这时木华黎已经去世,其子孛鲁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从华北进攻西夏。1224年九月,蒙古军攻破银州,夏兵几万人战死,守将塔海被俘后遭到杀害,蒙古军掳掠牲口、牛羊达数十万之多。李德旺不得不再次表示臣服,蒙古军退走。西夏在蒙古军队的一再打击下,离覆亡的日期不远了。
南攻金国
1127年,女真逼宋南迁,在中原立国。金政权经过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的全盛时代以后,国势日渐衰落。章宗以后,金朝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腐朽豪华的生活,支付浩大的军费,拼命搜括百姓。其中为害最烈的两种手段,一是以“括民田之冒税者”为名,大量掠夺民间田地,其结果,到金末时,河南竟“官民地相半”;二是滥发钱币,致使交钞贬值,物价腾贵,甚至“万贯唯易一饼”。统治阶级内部也杀机四伏。皇室之内、权臣之间,党同伐异,争夺不已。军队的腐化尤其严重。女真族军队以猛安(三百户为一猛安)、谋克(十猛安为一谋克)制度编制而成。入居内地后,长期不耕不战,纪律松懈,士气低落。平时欺凌百姓,临阵未战先溃,几乎不能打仗。政治腐败,黄河不治,酿成三次河堤大决口,洪水淹没耕地,吞噬人畜,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经济的残破。金朝的民族矛盾也很尖锐。1161年,西北路契丹族人撒八、移剌窝斡领导的起义被镇压以后,对契丹族的统治日益严厉。契丹人思复亡国之仇,蒙古强盛以后,经常有人投奔蒙古,愿助其伐金。为金守御西北边墙的汪古人,也先后投降蒙古,对金倒戈相向。
处在这种形势下,成吉思汗加快了伐金的准备工作。金国的北边守将探得蒙古正忙于造箭制盾,且行营时令男子乘车以休养军队,觉察到它将要南下图金,连忙向朝廷报告。结果,这位将领却反而以“擅生边隙”之罪被打入牢中。
1208年,金章宗死。卫绍王完颜永济嗣登皇位,遣使传诏蒙古。这个完颜永济,曾在净州(治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境)接受成吉思汗的岁贡。成吉思汗见他懦弱无能,对他颇为藐视。永济怀恨归朝,曾请出兵攻打蒙古。现在,奉接诏制的成吉思汗听说新皇帝竟然是他,就向南面吐口水说:“我以为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像这样的懦夫难道也可以做吗?还拜他作甚!”说罢翻身上马,挥鞭而去。金使把这件事报告到朝廷,永济益怒,企图待成吉思汗再次入贡时,设计害他。成吉思汗从乣军那里得到这个消息,遂决意与金断绝国交,预备对它用兵。
1210年春,金将在西北路边墙上构筑乌沙堡。约在下半年,成吉思汗命大将哲别袭破乌沙堡,并略地而东。
哲别袭破乌沙堡,实际上是成吉思汗攻金的序幕。到1211年春季,他就亲自统率大军南下了。在亲征之前,他像以往采取重大军事行动时所做过的那样,独自一人登上高山,祷告天地,祈求“长生天”帮助他替被金朝残杀的先祖俺巴孩复仇雪恨。他不但利用“长生天”的感召力和复仇的口号来激励自己的军队,而且还竭力利用金朝的民族矛盾。他在侵金战争中,反复声称自己是被金朝灭国的契丹人的复仇者。他并在辽东半岛扶持起一个臣属蒙古的“辽王”。成吉思汗这一做法,对于部族成分十分复杂的金朝军队,起到了瓦解士气的作用。
1211年七月,成吉思汗率领的一军以哲别为前锋,再次攻克乌沙堡。金军在蒙古骑兵突袭之下仓惶后撤。八月,成吉思汗驻营于抚州(今河北张北),布置军队,强攻金朝重兵扼守的野狐岭(在今河北张家口西北)。他先派察罕了解虚实。察罕回来报告说:“金军‘马足轻动’,不像是久经沙场的劲旅,不足畏惧。”成吉思汗于是下令击鼓进军。结果,金军惨败,死者“蔽野塞川”。蒙古军乘锐追击,大破溃兵。金朝的精锐,大半丧失于此役。
与此同时,另一路军队由成吉思汗的三个儿子朮赤、窝阔台、察合台率领,从金西南路招讨司入边。戍守这里边墙的汪古部首领献关,并引导蒙古军大肆抢掠金西北边沿诸州。
1212年,成吉思汗移军攻金西京(今山西大同)。因中流矢,撤围退出长城。
1213年,成吉思汗会集大军,再由野狐岭入长城,在怀来(今河北怀来东)与金军决战。金兵再次败北。这一仗以后,金精锐部队几乎被全部消灭,伤亡的士卒“如烂木般堆着”。七月,大军直指居庸关。
金人在居庸关外布铁蒺藜百余里,冶铁固关门,置重兵守城。成吉思汗避实就虚,留部将与金兵对峙,自领精骑,兼夜循小径移袭紫荆关。黎明时,蒙古兵骑抵紫荆关,金守军从酣梦中惊起,仓卒应战,遂大败。蒙古军由紫荆关入关。这年秋天,成吉思汗兵分三路,遍掠华北诸州府。随后,三路军在中都附近会师。
1214年春,成吉思汗下营于中都北郊。诸将请乘胜破城。成吉思汗深知中都城墙坚实,不易攻下,所以宁肯以强兵作威慑,逼金求和。这时的金朝廷,内则刚刚经历权臣胡沙虎弑君另立的宫廷政变,外则惊悸于蒙古铁骑的凌厉攻势,因此正迫不及待地企图与蒙古议和。结果,金宣宗献出已被杀死的前皇帝卫绍王永济之女歧国公主,以及大批金帛、童男女各五百、骏马三千,由丞相恭送成吉思汗出居庸关。
这年五月,金宣宗不顾部分廷臣和舆情的反对,决意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六月,留驻中都南郊的部族军队乣军哗变降蒙。成吉思汗闻讯,立即遣军南下,与乣军会合,复围中都。
围城之战持续了将近一年。翌年五月,中都城破。屠戮和劫掠长达月余,金宫殿被大火焚毁殆尽。当时成吉思汗正在桓州避暑。他派失吉忽秃忽等人把中都帑藏抢掠一空,全数北运。在他亲自主持征服金朝的这一整个阶段中,他的政策始终以大规模的烧杀劫掠为显著特点。
中都甫下,他又派兵南指,企图骚扰南京。但在河南遭到金兵反击,随即渡河北归。
1216年春,成吉思汗带着大量的战利品——包括俘获的工匠——回到位于克鲁伦河的大斡耳朵。
从中都金朝旧臣中,蒙古人获得一个颇有声名的人物,即耶律楚材。他是辽皇族后裔,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耶律楚材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也有一定研究,是一个掌握了中原封建文化的契丹族知识分子。宣宗南迁后,耶律楚材为中都留守所用。蒙古军攻克中都后,风闻其人。1218年,他因成吉思汗召见北觐。成吉思汗对这个身材修长、美髯宏声的契丹人说:“辽金世仇,我为你报了仇。”耶律楚材从容回答:“我父祖辈已经入朝侍奉金室。既然做了它的臣下,难道还敢以君上为仇敌吗?”《元史》评论说:“帝重其言,处之左右。”其实,耶律楚材之所以为成吉思汗所器重,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他深谙星历卜筮之术的缘故。蒙古人信奉萨满教,凡遇到重大的决策,常常烧羊胛骨,根据骨头上被火烧灼而成的裂缝预卜凶吉。耶律楚材是靠看星卜卦来算命说鬼话的,在形式上要比烧验羊骨头深奥和神秘得多,所以很容易受到成吉思汗的宠信。成吉思汗不呼其名,而称他“吾图撒合里”,意即“长胡子”。无论如何,耶律楚材因此得以久居成吉思汗近旁,并被当作“天赐我家”的奇才留给这位蒙古大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汗,这就使他逐渐地有机会参与国政,在保护中原经济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很有益的事情。
华北地区几经残破之后,成吉思汗便把他的注意力转向蒙古草原的以西地区。他决定把继续经略华北的事业全权托付给大将木华黎。1217年,他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明确宣布:“太行以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自此,他开始专意于西征的准备。
[1]本书历史事件中涉及的月份,均为农历月份。——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