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掠夺和仇杀
当时各部落之间不断地进行战争,就战争的性质来说,不是抢掠就是复仇。
成吉思汗和札木合的最早一次战争,就是蒙古历史上有名的“十三翼之战”。札木合的弟弟去掠夺成吉思汗部下的马群而被杀。札木合借口为弟复仇,于是集合了十三个部落去攻打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也把自己的各部落分作十三翼去迎战。翼在蒙古语中称为“古列延”,是一种游牧方式,几个帐篷围成一圈,称为翼。所以称为“十三翼之战”。他们就是这样互相抢掠、攻打,有的被打倒了,有的解体了,有的合并到别的部落。另外一种战争就是仇杀,特别是成吉思汗和塔塔儿的战争。成吉思汗出身于孛儿只斤氏族。他的曾祖合不勒的兄弟俺巴孩女儿出嫁,俺巴孩亲自去送嫁,被塔塔儿人捉去,送给女真人。女真皇帝把俺巴孩杀死了。后来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路过塔塔儿部,因为口渴,向塔塔儿人讨水喝。根据蒙古人的习惯,过路人饿了可以到蒙古包里借饭吃,借住宿。但是塔塔儿人认识也速该,记起了以前被抢掠的仇恨,于是用毒药把他害死了。这样,成吉思汗和塔塔儿人有了祖、父两代的仇恨。当女真人攻打塔塔儿部时,成吉思汗就帮助女真人进攻塔塔儿部。
(二)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十二世纪末蒙古高原上各个集团互相争夺,互相屠杀,使得草原上的人民不能安居乐业,正如《元朝秘史》中的诗句所描绘的:“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当时的人民连吃饭和睡觉都不安宁。人民要求统一,希望制止这种抢掠和残杀的战争,这是各部落人民的一致要求。当时也有一些条件可以说是偶然性的因素,帮助了成吉思汗完成统一蒙古的事业。呼伦贝尔的水草非常丰腴。呼伦贝尔是塔塔儿部所占据的。当五个集团并存的时候,谁也打不垮谁,势力是均衡的。
因为呼伦贝尔草原非常肥沃,可以供养很多马、羊,提供许多军用物资,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所以成为历代争夺之地。金朝在这里修了界壕,花了很大的力量,主要是防止塔塔儿人。因为它不断地受到塔塔儿人的侵扰。
金朝的历史是蒙古人编的,可能不全。金朝末期曾经三次出兵北征,这就是1195年的栲栳泺之役、1196年的斡里札河之役和1198年的移米河之役。栲栳泺就是呼伦湖;斡里札河在栲栳泺以北,即苏联境内的乌尔朵河;移米河在呼伦贝尔盟,即今海拉尔的伊敏河。在1196年的斡里札河之役中,成吉思汗和克烈族的王罕参加了金朝对塔塔儿的袭击。结果塔塔儿大败。金朝便封成吉思汗为“札兀惕忽里”。“札兀惕”即汉文史籍中的“乣”,乣军即金朝北方的边防军。“忽里”是统帅的意思,成吉思汗就是乣军的统兵官。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官地位不很高。更高的称号“王”,给克烈部首领了。
塔塔儿人对于成吉思汗帮助女真人打败了自己,是非常痛恨的,他们认为成吉思汗和塔塔儿是同族人,而成吉思汗却帮助女真人来打同族人。于是在1200年,塔塔儿联合了附近的合答斤、撒勒只兀惕、朵儿边、翁吉剌等十一部,在呼伦贝尔北部的刊河(即今内蒙古根河)组成了一个部落联盟,推札木合为首领,对成吉思汗进行报复。由于联盟内部不和,战争一开始,札木合便失败了。当时成吉思汗帮助女真人打了胜仗,威信很高,而刚刚受到这种挫折的东方集团内部又不统一,塔塔儿便衰败下去了。成吉思汗便占领了塔塔儿人这块最肥沃的草原。于是五个集团失去了均势,成吉思汗控制了两个集团的富饶草原,比他原来的力量增加了一倍。新占领的呼伦贝尔草原给成吉思汗提供了大量的战马和更多的牛羊,他的势力也就发展起来了。1203年他消灭了强敌克烈部,1204年又灭了乃蛮。后来当他西征时,命令耶律楚材为他起草致邱处机的诏书中说道:“七载之中成大业。”就是说他从1200年消灭东方的塔塔儿以后,经过六七年的战争,统一了整个漠北。女真人并不是诚心帮助成吉思汗的,而是为了解除北方塔塔儿对自己的威胁,然而却间接地帮助成吉思汗消灭了塔塔儿,发展了他的势力,使他几年之内就完成了蒙古统一的事业。历史中的偶然性是不可轻视的。
1206年,成吉思汗消灭了邻近各部落后,蒙古贵族在斡难河畔举行了忽里勒台(大聚会)。在此以前,他们信奉珊蛮教(清朝称萨满教,即巫教)。珊蛮教的巫师阔阔出声称:以前称为古儿汗(全体之汗)尊号的首领都已败亡,因此,不宜再用这一称号;现在奉天之命,应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似乎是从突厥语“腾吉思”演变的,有大海之意。从此以后,成吉思汗的政治地位,正式而合法地巩固起来了。
当时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直接接触的是女真人,而不是蒙古人。蒙古在正史中的材料是很少的。汉文史籍上称之为阻卜、鞑靼。蒙古的名称是从成吉思汗起开始正式使用的。成吉思汗以前,蒙古族有几十个部落,如乃蛮、塔塔儿等,没有一个总的名称。鞑靼强大的时候,其余各部落曾经都称为鞑靼;成吉思汗强大起来以后,就放弃了鞑靼这个名称,使用了蒙古这个名称。蒙古成为一个概括其他各部落的名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沿用到今天。
(三)
成吉思汗的军事政治设施
成吉思汗刚称汗的时候,机构非常简单。当时他们主要是从事抢掠,首先是抢马,其次就是抢牛、羊。因此,最初的组织就只有管骟马的人和管牛羊、管饮食、管工具和管钱财的人。1204年蒙古部强大起来后,原来的建制就不够用了,于是设立了千户、百户、牌子头。牌子头管十人。此外又设置了护卫的组织,即大汗的卫队。在护卫中又分三种,即:宿卫、散班、勇士。宿卫是保护皇帝的,值夜班;散班在白天值班;勇士是为成吉思汗出征时打冲锋的。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后,军队增加了,人口也增多了,在千户上面又设立了万户。万户分为:左手万户、右手万户和中军万户。千户共有九十五个,但是只有八十八个功臣。因为有的一人领几个千户,譬如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一个人就管了汪古部的五个千户。护卫组织和勇士也有了改变,另外设立了带弓箭的,由宿卫值夜班,带弓箭的和散班值白天班,人数共有一万人。护卫就是元朝的怯薛,给皇帝做卫士的,由四家蒙古贵族管领。
在成吉思汗攻打乃蛮时,俘虏了一个人,叫作塔塔统阿。他怀了一颗印,成吉思汗问他这是什么东西,做什么用?他说:主人把这颗印交给我,叫我掌管钱财出入。发出的公文,打上一颗印,表示皇帝发出的政令。成吉思汗说:好极了,你认识字,你就教我的子孙吧!于是塔塔统阿就用畏兀儿字书国言(蒙古语)。成吉思汗本人是一个文盲,一辈子不识字,但是他采用了畏兀儿文字[1]。
现在新疆使用的维吾尔文字是阿拉伯文字发展来的。维吾尔文字的发展系统是这样的:
托忒字是1648年准噶尔人aya pandita创制的,在蒙古的准噶尔地区使用。
蒙文的字母基本上只有十四个,是自上往下写的,每一个字有头、中、尾三个不同字形。
成吉思汗除了命人制造文字以外,还设立了一些官职。管民政的称为札鲁忽赤(蒙文arrui的音译),它主要是管青册。青册就是户口册。又管民政、财务和群众之间的纠纷。成吉思汗就命失吉忽秃忽担任札鲁忽赤。失吉忽秃忽是成吉思汗攻打塔塔儿时拾到的一个孩子,由成吉思汗的母亲收养,成为成吉思汗的第六个弟弟。
成吉思汗颁布札撒(asa,法令),将蒙古人的习惯法定为成文法令。元朝开大会时,首先要把成吉思汗的札撒朗诵一遍。这些法令今天看来很奇怪,例如:进入帐篷时,脚不能踏门槛,头不能碰什么东西,不能从火上面跨过去,等等,似乎是属于蒙古民族的迷信。
另外,还有一种称号,叫作“答剌罕”。只有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有救命之恩的人,才被授予这种称号。有了这个称号便享有各种特权,如:任何时候去见皇帝都可以不必通报,九次犯罪可以不罚,游牧地区不受限制,等等。蒙古人的游牧地区都有规定的地域,但是答剌罕可以自由放牧。为什么答剌罕享有这样的特权呢?因为他曾经救了皇帝或皇子皇孙的性命,所以赋予这些特权来报答。
以上就是成吉思汗在1206年设立的许多制度。
[1]目前学术界通常使用“畏兀体蒙古文”这一术语。——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