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衰朽的一个王朝。南宋统治者的上层分子腐朽不堪,皇帝终日沉醉在深宫里,大臣们整天游山玩水。南宋每年给金朝送去几十万两银、几十万匹绸缎,购买一年苟安偷生的腐化生活。宋金的“和平共处”可以说是拿钱买来的。当时南宋统治阶级集团是“甘弱而幸存”。
十三世纪初叶,成吉思汗在北方统一了蒙古,金朝背后兴起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南宋真德秀看出了这种形势,曾说:我们这时跟金打仗非常有利,金两面作战,北方有蒙古,南方有我们。结果金朝果然是在蒙古与南宋的夹攻下灭亡的。1234年,南宋和蒙古联合出兵灭掉了金朝,南宋收复了三京(南京归德、东京开封、西京洛阳)。蒙古军决黄河水灌宋军。宋军大败。南宋与蒙古之间的军事冲突展开了。南宋与蒙古先后打了四十多年,南宋的财政开支成了问题。宰相贾似道提出了公田法、打算法。公田法规定占有两顷以上的土地,由政府“回买”三分之一,两顷以下的免买。两顷以下的都是中小地主,公田法只触动大地主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抑强嫉富”。打算法就是政府和将领算账,勒令将领交出一部分赃物入国库。这就触动了军官的利益。由于大地主、军官的反对,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深了。贾似道当然不好,但是也不能绝对相信南宋官吏们对贾似道的攻击。当时的南宋统治者只要苟且偷安就心满意足了,任何人打来,都输纳银帛,屈辱妥协了事。
1270年前后,蒙古已经建国六七十年了。它的版图西到地中海,东到朝鲜。从这些投降的或被征服的西方的民族中,蒙古征来了大量的兵员。譬如一大批高加索山北的阿速人被迁到中原来,称为阿速军。从康里以北的钦察、咸海以北的康里和哈剌鲁(在今伊犁一带),蒙古征来了许多士兵,士兵中还有畏兀儿人、党项人。忽必烈时代用来打南宋的军队,除了汉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外,几乎包括了中亚细亚一带各族的人。打襄阳时,除了蒙古和各族的军队以外,还有新式武器。如回回炮(抛石机),就是从伊拉克传来的,能够抛出几百斤重的石头,攻打城堡非常有效,打樊城就是利用这种炮。当时,蒙古几乎把全世界最精锐的武器都集中到襄阳来,先后打了五六年,最后还是因为襄阳的南宋守将投降,才打下来。当时南宋的襄阳守将是吕文焕,吕文焕是吕文德的弟弟。吕文德是南宋末年军阀中的代表人物,当时长江流域遍布着他的兄弟、儿子、门婿、亲戚、部下和士兵。元军进攻时,他儿子在九江投降了,接着他的门婿范文虎在安庆投降了,他的爱将夏贵也在合肥投降了。南宋主要凭借长江来防守,这些大将投降,加速了南宋的灭亡。杭州以南的海口泉州,当时是世界上的通商口岸之一,和现在上海的地位一样。由于阿拉伯商人蒲寿庚掌握了泉州的所有海船,当元军打到泉州时,他也投降了,并且率领船只追赶宋军,使南宋王朝逃奔到天涯海角,走投无路。这些投降的军阀、商人只代表当时最富有的统治集团的态度。
那么各地人民又是怎样的呢?
当然,在南宋的将领中,也有英勇不屈、抗战到底的人物,如扬州守将李庭芝、常州知州姚訔等。但是各地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可歌可泣的事迹更多。当时反侵略斗争的代表人物是文天祥。
南宋的灭亡,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东南亚。南宋对东南亚起着一种屏障的作用,有南宋存在,蒙古就不敢派遣大批军队到东南亚去;南宋完了,这个屏障就没有了,忽必烈派人打爪哇、占城(越南南部)、缅甸、越南就更方便了。为了到海外去打仗,需要在内地造船,造船要用江西出产的木材。但当地人民纷纷发动武装起义,这就牵制了忽必烈,使他不能顺利地打东南亚,同时也削弱了忽必烈的力量。
南宋于1279年灭亡。张世杰牺牲后,他的十几万久经战斗的军队被元朝整编成为新附军。这十几万训练有素的军队,被迫投降了忽必烈,忽必烈当然接受。但是忽必烈对他们存有戒心,怕他们回到各地去组织反抗。因此,在南宋灭亡的第二年(1280年),就派范文虎率这支新附军去打日本。范文虎是吕文德的门婿,南宋的降将,他积极主张打日本。因为他看到张柔的儿子张弘范由于战功,在蒙古政府中很有地位,所以,他也想打一次胜仗,以便在蒙古可汗的庇护下青云直上。范文虎率领的这一支新附军从宁波出海,另一支从朝鲜釜山过海打日本。我们知道,那次战争失败了,几乎全军覆没。我想,忽必烈是不痛心的,他就是因为没有办法处置这十几万大军才派他们远征的。这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留在大陆上是一个威胁,如果打日本胜利了,他可以划出块地盘给他们;如果战败就被消灭了,那么也就没有心腹之患了。我看,忽必烈所采取的是一种借刀杀人的办法。他就是通过打日本而把新附军消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