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蒙古国时期,北方残破不堪,其中特别严重的是淮河与长江流域之间。西起襄阳,东到东海,这一片广大地区本来是金和南宋进行拉锯战的地方,后来金朝亡了,又成为蒙古和南宋进行拉锯战的地方。在这里,人民逃亡,土地荒芜。元朝的社会经济究竟是不是有发展呢?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过去破坏得最严重的地方,农业生产是不是恢复了。
根据元朝保留下来的材料看,生产是恢复了。元人杨翮写的一个碑文中说道:淮河以南,是南宋与蒙古进行拉锯战的地方。统一以后,生产已经恢复,土地被开垦,商业发展,人口一天天多起来。另外陆文圭说在两淮地方,过去有狐兔出没;现在是村村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原来长江南北数百里,东西几千里的荒芜地方,现在生产都恢复了。
判断这些地方的经济是否有了发展,人口是否增加也是一个标准。如松江,在南宋时是一个县,有九万户;元朝初年,增加到近十七万户。根据元朝的制度,二十万户是上路(这是当时的一种地方行政单位,好像现在的一个专区),十五万户是下路。松江是近十七万户,这是一个很大的路,因此就把松江改为三个府。又如山东南部的沂水县,是从前宋金作战的地方,一直是烽火不熄。到忽必烈时代,人口一天天多起来。当时这种情况很多。譬如山西,在元朝末年的时候,余阙曾说:山西这个地方很好,一年种三次就可以收三次(可能是连蔬菜在内)。如果多加一点粪,再引水灌溉,没有旱情,收成好的地,一亩可以养一个人。所谓“亩养一人”,单位面积产量是相当高的。在山西的农村中,没有闲人闲地,屋前屋后种植桑树,院内空隙之地种植麻类和蔬菜,寸土无荒。可见当时的农业是发展了。所以,我认为,过去由于战争而荒凉的地方,经过恢复和发展,人烟稠密,生产有了发展,没有荒地了,尤其是耕地面积扩大了,这在元朝是很突出的。
根据《元史》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每年都有新开垦出来的土地。忽必烈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根据管农业的大司农统计,开垦了三千五百七十顷土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开垦了一千九百八十三顷,种植桑树、枣树等共二千二百五十二万七千七百余株。过去人烟稀少的边境地区,现在用屯田(军屯、民屯)的办法开垦出来的土地,据统计,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宁夏军屯有一千四百九十八顷;云南所辖军屯、民屯有十二处,包括了各少数民族地区;海北海南道所属的琼州路垦田二百九十二顷,雷州路垦田一百六十五顷。漠北屯田地区也不少,在叶尼塞河上游,忽必烈派刘好礼到那里去开发,同时从内地迁去了长于耕稼的人,教当地人种田,因为那个地方很适于农业。忽必烈为了防止西北藩王夺取政权,就在那里屯田,并且把那里一些人迁到东北松花江附近的肇州,派山西人刘哈剌拔都鲁率领他们在那里开垦(在元朝,有很多汉人采用蒙古人的名字,刘哈剌拔都鲁就是一例。哈剌是黑的意思,拔都鲁是勇士的意思)。在西南边疆方面,云南在汉朝时就和内地有联系,唐朝也是如此,但云南的经济发展却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朝派赛典赤到云南担任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赛典赤看到滇池的水灾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于是和张立道一起兴修水利。现在云南的盘龙江、金汁河都是他们疏浚的,主要是张立道带人兴修的,赛典赤是主管而已。赛典赤是中亚细亚人,信仰回教,忽必烈很重用他。赛典赤在云南实行屯田垦荒,对开发边疆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外,英宗时,在青海立屯田万户府,所管辖的有四千六百四十八户,开垦土地六千四百余顷。在和林也有大量屯田。(前几年我们帮助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和林附近兴修了许多水渠,建立了许多农场。实际上,元朝就已经有大批汉人开始在那里屯田了。)元朝在适宜于屯田的地方,如四川边境、甘肃边境、陕西边境,也都有大量屯田。云南、贵州是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屯田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反抗,以便就地取粮进行镇压;另一方面也开垦了许多荒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除扩大了耕地面积以外,牧地面积也扩大了。因为蒙古人主要靠骑兵作战,每个大城市都有养马的地方,同时还有专门养马的牧地。忽必烈时还专门设立了太仆院掌管马政。牧地东到耽罗(今济州岛),西到甘肃,北到火里秃麻(今贝加尔湖东),南到云南等地。当时全国的重要牧区是非常广阔的。
忽必烈对于农业很重视,他即位以后,颁布了《农桑辑要》;设立了大司农专管恢复、发展农业和清理土地等事;又设立劝农官到各处劝农。虽然到各处去对人民也有骚扰,但是可以看出,当时的元朝政府对于农业是相当重视的。
在国内交通方面,元朝也有创举。首先是两宋以来被阻梗的海运通了。可以从长江口经过东海、黄海,直到天津运送漕粮至京师。在灭南宋时,元军就掳掠了南宋政府大批财物,从海路运至京师。当时有朱清、张瑄两个海盗,很熟悉海道情况,降元后,建议实行海运,每年运送江淮粮米三百多万石供应元京。海运的出发点是浏河(刘家港)。后来郑和下西洋也是从这个地方出发的。除了海运以外,南北大运河也畅通了。汉、唐建都长安,虽说长安附近“八百里秦川”很富饶,但是也养活不了那么多的都市人口。从东南运粮北上再西行,船只要经过黄河三门峡,水势湍急,常常破坏船只,损失很大。元朝建都北京,运输线由东西向改为由南向北了,最初由长江经过淮河、黄河直到开封,然后由开封经过旱路运到卫河,从卫河再运到天津、北京,这样很不方便。以后逐渐沟通了从淮河到山东泗水的水道,从泗水经过大清河、临清(这一段称为会通河),再到天津,然后经过几十里的水路到达通州,由通州到北京又开了通惠河。江南来的船只,可以一直航行到北京的积水潭。
元朝的国际贸易不亚于南宋。当时,通往国外的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陆路,从新疆经过中亚细亚去欧洲,称为“丝绸之路”;另一条是海路,通往东南亚,因为从那里运来香料,所以称为“香料之路”。
手工业方面,元朝有几种手工业特别发达,最主要的是棉纺织业。在南宋时,已经开始用棉花纺线。到了元朝,已经开始征棉布税了。我们的织布技术是元朝黄道婆从海南岛传来的。在元朝已经有了织布厂,而且雇佣工人织布的事业很发达。到了明朝,北方的棉纺织业也普及了。我国的棉花一种是从南方传来的,还有一种是从吐鲁番传来的。除了棉纺织业以外,冶铁业也很发达,大冶地方私人开设的炼铁工场有雇佣一千多工人的。河南林虑山,由于炼铁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小城市。
元朝的新产品除棉花外还有烧酒,是阿拉伯人传来的,阿拉伯称为阿剌吉。我国原有的酒,是酿成的,酒力不大(元朝人饮葡萄酒也很盛),烧酒蒸发而成,酒力很大。当时有大批外国人来到中原,因此很多新东西、新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
以上所说的是元朝经济发展的方面。当然,也有破坏农业生产的一面,特别是养马。马见树啃树,见庄稼吃庄稼,危害很大。皇帝也多次下诏书,禁止皇室、大臣的马破坏庄稼,但只是一纸空文而已。总而言之,元朝并不是一塌糊涂,有生产发展的一面,也有生产遭受破坏的一面。这里谈它的光明面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