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的世系,我们可以用下表来说明:
忽必烈即位后,由于西北诸王争夺政权,他便用重兵驻扎在和林。掌握了和林便可以阻止东道西道诸王的联合。此后,哪个亲王在和林带兵,这个政权差不多就掌握在他手里。忽必烈死后,镇守北边的成宗即位,是大将伯颜等拥立的。成宗死,皇后卜鲁罕摄政,欲另立阿难答继承帝位。当时海山(武宗)领兵镇守西北边境,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后来的仁宗)至北京,迎武宗回大都即位,将阿难答和皇后卜鲁罕杀死。武宗为了酬谢他弟弟的功劳,立弟弟为皇太子,并且相约,今后帝位由他们两兄弟的子侄世世相承。但是,后来仁宗背约,命武宗二子出镇外地,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英宗。后来英宗被权臣杀死,北部诸王遂立也孙铁木耳为帝,是为泰定帝。英宗在位时,泰定帝在克鲁伦河被封为晋王。英宗被杀后,泰定帝便在克鲁伦河即帝位。泰定帝死,武宗的儿子明宗从西北率兵回来,他的兄弟(文宗)把他杀了。文宗做了几年皇帝。文宗死后,明宗的次子宁宗和长子顺帝相继即位。到了顺帝三十五年(1368年),元朝就亡了。
从当时争夺帝位的情况来看,凡是能够当上皇帝的,都是北方统兵的人。从忽必烈时代起,他们都信奉喇嘛教。忽必烈称帝以前,他有一个兄弟住在凉州(甘肃武威),已经和喇嘛教接触。在西藏,喇嘛教最盛行的是萨迦派,因这一派的根据地萨迦而得名。最著名的喇嘛是帝师八思巴。
忽必烈到达上都后,看见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都有自己的文字,于是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八思巴根据西藏字母创造了蒙古方块字。于是忽必烈通令全国,凡是皇帝颁布的诏书一律用蒙古新字,以其他文字,如汉文等为副,也就是一边用蒙文,一边用汉文。直到现在这种书写方式的碑文还很多。而在边疆,如云南、甘肃等地的蒙古人则还是用畏兀儿文字。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全国有一百八十路,规定每路都要修一个帝师庙。甚至皇帝的名字也用藏文,如宁宗的名字懿璘质班就是藏语“宝祥”的意思。
每年要游白伞盖,好像国庆节一样隆重热闹。放秃儿麻,要大赦,甚至有人收买喇嘛,乞请放秃儿麻,以便自己打家劫舍、掠夺财物的罪行,在放秃儿麻时得到赦免。皇帝每年用于佛事的开支几乎占全国税收的三分之二。中央还设立宣政院专管西藏政教事务,实际上是个佛教衙门。为什么叫作宣政院呢?因为据说唐朝吐蕃人来京时,皇帝在宣政殿接见他们,就是因此而定名的。同时还在西藏设立十三个万户府,都由帝师管辖,西藏的政教合一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关于元朝统治集团的腐化情况,这里不详细讲了。
韩林儿北伐时,在其宣言里说:“贫极江南,富夸塞北。”从阶级观点来看,“贫极江南”并不包括江南的大地主。他们每年从江南征收几万担租谷,生活奢侈豪华。农民是很贫苦的。所谓“富夸塞北”,也不包括蒙古的穷苦牧民。当时蒙古族内部的阶级分化非常剧烈,蒙古贫苦人民甚至被运到东南亚一带作为奴隶出卖。后来还设立了宗仁卫专门收养蒙古子女之为奴者。所谓“富夸塞北”指的是蒙古贵族。
蒙古统治者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打仗、打猎和宴会。他们有一种宴会叫作质孙宴。质孙就是颜色的意思。也称为诈马宴。诈马是波斯语衣服之意。在宴会上,如规定今天穿白色衣服,参加宴会的便只许穿白;如果规定是红色的,便只许穿红。所有衣服都是由皇帝赏赐的,不是皇帝赏的不能穿。这种衣服也叫作珠衣。这就是蒙古统治阶级的“富夸塞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