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元朝各族人民对祖国文化的贡献
元朝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个时期。各少数民族迁入内地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迁移到内地来的,如新疆的畏兀儿人、阿速人、钦察人。他们是在被蒙古人征服以后,迁入中原来的;另一种方式是西域、中亚细亚的商人到内地来经商,他们就定居下来了;还有一种是由于宗教的关系而进入内地的。元朝有些回教、基督教教士从中亚和西亚到内地来。元朝时,中国已经是一个有五千万人口的大国。中原的经济、文化水平都很高,外族人想保持原有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是不太容易的,他们必然要和中原人民融合,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他们有的掳掠汉族妇女为驱口(奴隶),或霸占汉族妇女为妻子;有的与汉族官僚地主联姻,这些接触和关系,促使他们更快地接受了汉人的文化。
元朝在文化上的贡献很大。中原地区今天还可以看见元朝的文化遗迹,例如北京阜成门内白塔寺的白塔,是尼泊尔人阿尼哥建筑的。这是一种覆钵式塔,在元朝以前,中国还没有见到过。另外,如居庸关云台上刻的梵文、藏文、畏兀儿文、蒙古文、汉文、西夏文六种文字,可以看出元文化的多样性。
少数民族在医药方面有不少贡献,萨德弥实搜集大批中医药方编成《瑞竹堂经验方》,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介绍许多动植物的药物性质。
在农业方面,有畏兀儿人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说明什么时令该种什么。
文学艺术方面,诗文最著名的有马祖常。元朝姓马的人有三种来源:一种是汉族姓马的;一种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是从马哈默德一姓中取第一个字作为姓的;还有一种是信奉基督教的,是从马尔(主教)一字变来的。马祖常信奉基督教,汪古部人,他的父亲在光州(河南潢川)做官,于是在那里落户了。元朝这种情况很多,少数民族到内地来做官的,后来都落户了。《青阳集》的作者余阙,西夏人,他的父亲在庐州做官,便成为庐州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巎巎(元朝人的名字非常奇怪,按照蒙古人的习惯,小孩刚生下来时,他母亲看见什么就取上什么名字。譬如看到丑驴,就叫孩子为丑驴,看见姓张的奴隶,就叫孩子作张家奴),字写得很好,当时有“南赵(赵孟頫)北巎”之称。巎巎是康里人,康里在现在咸海以北的哈萨克一带。现在乌丹城还保存他写的碑文。
还有蒙古人写的《元朝秘史》,是世界上研究蒙古族游牧生活的最好的史料。
少数民族给蒙古创造的文字,如乃蛮人用畏兀儿文字书写蒙古语,如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方体字。
以上所说的是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长期和汉人相处,在思想感情、风俗习惯方面也受到了汉人的影响。例如蒙古人学了汉人的丁忧制,父母死了要守三年丧。他们和汉人产生了友情,有往来赠答的诗。因为他们长期和汉人来往,思想感情逐渐融合在一起。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元朝以外,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有这样大的贡献。
(二)
中外交通
大蒙古国的疆域非常辽阔,因此中外交通也比前代发达。
蒙古初年,在贵由时代,罗马教皇曾经派遣传教士来蒙古。不久,法国国王圣路易派遣十字军东征,听说蒙古信仰基督教,企图与蒙古夹攻被土耳其人占领的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于是派人经过伏尔加河来到蒙古的和林。
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妻子唆鲁禾帖尼别吉,是漠北五个集团中克烈部首领王罕的侄女。她是蒙哥和忽必烈的母亲,在元朝的地位很高。克烈部信奉景教,贵由时代曾派人到叙利亚去请教士,结果来了一个叫爱薛的人。爱薛在中国做官,建崇福寺(基督教教堂),掌广惠司(管回回医药,相当于回回医院)。前者管基督教,后者管回回药物。蒙哥的母亲还把自己的侍女嫁给爱薛。
在百灵庙一带的汪古部也信奉基督教。在道老杜苏木还保存耶律公碑的残碑,记载着汪古部信奉景教的事迹。
另外还有一个很著名的从西方到东方的人,名叫马薛里吉思。成吉思汗西征时幼子拖雷有病,马薛里吉思泡制一种名叫舍儿别赤(阿拉伯的一种果子露加薄荷)的饮料,把拖雷的病治好了。马薛里吉思信奉基督教,后来他到了镇江,元政府任命他做那里的副达鲁花赤。镇江是水陆咽喉,他利用职位在镇江修了几处忽木剌(修道院)。此外还在丹徒、杭州等地修建忽木剌。
罗马教皇也曾派孟特戈维诺到东方来,并任命他为大都教区的大主教。孟特戈维诺死后,大都教区的阿速人于1338年请求教皇再派主教。他们派出的使团携带了阿兰贵族福定、香山、者燕不花等署名致罗马教皇的信。
当时由于宗教的关系,东西方不断有来往。就在1338年,教皇派遣马黎诺里来中国,觐见顺帝,同时还献了一匹马。这匹马全身黑色,四蹄白色,当时号称天马,又称佛郎马(波斯人称欧洲为佛郎,因此把这匹欧洲带来的马叫作佛郎马)。顺帝还令臣下写诗赋歌颂此马,并且命画家周朗为此马作了一幅画像。这张画像在1815年时还存在故宫。后来不见了,可能在1860年毁于圆明园。
总之,元朝东西交通畅通,不少西方人来到了东方,同时,东方人去西方的也很多。元世祖忽必烈初年,为了和西方通消息,曾经派铁连出使钦察汗国。元明宗和世曾经跑到察合台汗国去,回来时还带了一批俄罗斯人。明宗被他的弟弟杀死后,俄罗斯人群龙无首,开始被亲王、将军们瓜分了,后来又被组织起来,在北京附近耕种几百顷地。
忽必烈时代,北京人马忽思和汪古部人列班扫马,他们世奉基督教,去耶路撒冷朝觐圣地,经过新疆、中亚细亚,到达巴格达,朝见了总主教腆合,以后又到了叙利亚。他们回到巴格达后,腆合死。巴格达总主教又派列班扫马去西方,会见了法国国王腓力和英王爱德华一世,以后又经罗马回到巴格达,最后死在那里。可见当时东西方交通方便,中国人已经西行,见到了英、法的国王。
当时的海路直通波斯湾。在印度洋上,有季节风,半年风向往西,半年风向往东。海船也是半年去西方,半年到东方来。马可·波罗就是从泉州启程,乘海船经波斯湾回国的。
此外,杨廷壁曾经三次去印度,还到了锡兰。到东南亚去的是汪大渊,回来后写了一本《岛夷志略》。周达观曾经出使真腊(今柬埔寨),写过一本《真腊风土记》。爱薛从叙利亚到达波斯。孛罗丞相到了波斯就不回来了,帮助拉施特撰写《史集》。
总之,当时东方人去西方、西方人来东方的都很多。有的是传教的,有的是做生意的,有的是使者,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三)
中国文化的西传
中国的钞票在宋金时代已经很盛行了。马可·波罗到中国来时,看见中国人用黑石(煤)生火,用纸(钞)换东西,感到非常奇怪。波斯的蒙古可汗海合都时政府财政发生困难,有人提议采用中国的办法印纸币,并且请求孛罗丞相把印纸币的方法教给他们。1294年开始发行,用了两个月,商店里什么东西都没有了,交易停止,路上没有行人。结果又把它取消了。
波斯人也采用驿站制度。当时畏兀儿人阔里吉思在波斯做官,就以徒思为中心,在全国各地设立驿站。由一个中心地点向四面八方发展。每一个驿站都备有马匹、酒食。用什么马,吃什么饭,住什么房子,都有一定规定。制度完全仿效中原。
伊利汗国离欧洲很近,与欧洲人往来密切。巴黎国家图书馆还保存着伊利汗国国王与法王腓力往来的信件。伊利汗国国王给法王的信中,用的是蒙文,盖的是汉文印章,印章上篆刻着“辅国安民之宝”和“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几个字。伊利汗国在当时还是忽必烈中央的一个藩属。
中国的天文历法这时也传到西方。忽必烈的兄弟旭烈兀曾经打到波斯,并在那里建了伊利汗国。旭烈兀后来到了波斯,在那里编了伊利汗天文表,采用中国的推算方法,当时有中国人在波斯教推算之术。
1260年叙利亚之役,中国制造火药的工匠被俘,从此火药传到西方去了。
关于文化方面,著名的《史集》是拉施特依靠孛罗的帮助写成的。
(四)
西方文化的东传
在旭烈兀西征以前,有一个西域的天文学家札马鲁丁来到了中国,他准备在和林建天文台,可是和林没有条件。后来旭烈兀却在波斯建立了天文台。札马鲁丁来中国时,曾经介绍了西域的天文仪象、万年历等。当时北京除了汉人传统的天文仪器外,还设立了回回司天监,采用回回历法来推算。此外,回回炮也在这时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