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璠,字鲁珍,为清代医学家,上海县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清乾隆年间,与叶天士等名医同时期行医 。他个性刚直,对医道钻研精深,日常白日忙于应诊,夜晚则博览医书,沉浸于医理探究,在当时上海地区以精湛医术闻名 。 沈璠的医学理论多以《内经》为宗,但并不墨守成规。他对脾胃病有深刻见解,认为脾胃病存在虚实之分,并非一味采用温补之法即可。当病症因痰血食积而起时,他主张用药以豁痰清火为主 。针对当时部分医家过度偏执温补的现象,他明确指出,“士材以阳为君子,阴为小人;热药为君子,寒药为小人。但《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二者不可偏废 。” 在临床实践中,他善治各类杂症,用药风格鲜明,约有十之六七的病例会运用豁痰清火之方,但也绝非一概而论,在该补之时也会果断采用补肾纳气、滋阴降火等补法 。例如,曾有一人患血痢,因过量服用人参导致病情加剧,沈璠诊断后,见其脉实,遂让患者早上服用香连丸,晚上服用保和丸,最终治愈 。 在著作方面,沈璠著有《鲁珍医案》(又名《沈氏医案》)、《驳正医宗必读札记》、《景岳全书评》(又名《沈璠手批景岳全书》)等 。其中,《沈氏医案》撰写于雍正八年(1730 年),书中记载了他的 200 多则治案 。在这些医案中,他常常援引《内经》以及朱丹溪、李东垣等大家的学说,用药上擅长理气和胃、豁痰清火,且不偏执一端,案语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书末还附有 5 则医论,涵盖护养法以及其佚作《景岳全书评》的跋文等内容 。可惜的是,除《沈氏医案》流传于世外,《驳正医宗必读札记》《景岳全书评》《脉诀》等著作大多已经失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