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公振(1890.11.27-1935.10.22),新闻学家。原名绍发,字春霆。江苏省东台县人。少时在家乡学塾读书。
1904年进入东台高等学堂。
1912年在家乡当家庭教师,后在陈星南创办的《东台日报》工作,拦任图画编辑,这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起点。
1913年,考入南通师范学堂,因家里经济困难未能入学。当年冬天,到上海《有正书局》图画部当学徒,不久升任出版部主任。
1914年被调到《时报》编辑部工作。最初任校对、助理编辑、后任编辑,撰写时评,一直升到总编辑。在《时报》先后工作了15年,对报纸的革新作了大量的工作,创办了多种副刊。
1920年,他首创了《图画时报》,为中国画报的历史展开了新的一页。在这之前,中国的画报都是石印,该画报的出版,才使中国画报进入了“铜版时代”。在办报的同时,还专心研究中外新闻学和新闻史,并开始著述有关新闻学的书籍。第一本书是据美国开乐凯的著作编译成的《新闻学撮要》(1925年,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出版,1929年修订再版)。在这个时期里,他还积极从事新闻教育工作,从1925年起,先后在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担任报学系(或新闻学系)的系主任和教授,讲授中国报学史和新闻学。他的重要著作《中国报学史》就是1925年在上海国民大学讲课时写成的(192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8年10月再版,1931年5月3版,1935年1月4版,1955年3月由三联书店重新出版)。
1920年参加了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的工作。
1925年,他发起组织上海报学社,出版《言论自由》刊物。
1927年初,用自费到英、法、德、意、瑞士、美、日等国考察新闻事业,于1928年底回到上海。在出国期间写了《华法途中》等通讯发表在《时报》上,还写了《白理安的回忆》和《德外长史特莱斯曼之回忆》等文刊登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在访问英国期间写了《英京读书记》,于1928年在天津大公报编印的《国闻周报》上发表,后编入1929年2月再版的《新闻学摘要》一书的附录中。
1929年,参加了《申报》,任该报总管理处的副主任,并创办了该报增刊《图画周刊》,担任主编。
1930年8月,为《生活周刊》写了《中国报界应有之觉悟》的长文。同年开始撰写《世界报业考察记》,其中《伦敦泰晤士报社参观记》曾在《国闻周报》上连载。这本书已交商务印书馆准备出版,适逢“一二八”战争爆发。原稿及排印件全毁于炮火。这个期间,他还应邀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学讲学,作了关于各国报纸之趋势等报告,并讲授新闻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上海爆发的“一二八”战争,使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走出书斋和报馆。与邹韬奋等人发起了援助东北抗日战士的捐款运动,积极参加上海文化界的抗日救国运动,并开始阅读马列主义的著作和研究苏联问题。这时,与邹韬奋等人积极筹办《生活日报》、因遭国民党反动当局阻挠而未能出版。
1932年3月,以记者身份随同国际调查团去东北调查“九一八”事件,然后赴欧、并在苏联实地考察了3年,到过许多地方,同工人、农民、干部和各界知识分子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向国内发回了大量反映苏联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报道。这些通讯收在《从东北到庶联》一书中(1935年,生活书店出版,1936年3月三版)。
1935年10月又应韬奋电邀回国创办《生活日报》,从莫斯科抵达上海,不幸回国仅一周就猝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