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济之

耿济之
  • 姓名:耿济之
  • 原名:耿匡,字孟邕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上海人
  • 出生日期:1899年1月20日
  • 逝世日期:1947年3月2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耿济之(1899年1月20日—1947年3月2日),著名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原名耿匡,字孟邕,笔名耿济之、狄谟。上海人。1918年在北平俄文专修馆学习时即开始翻译俄国文学,第一篇译作为托尔斯泰的《旅客夜谭》(即《克莱采尔奏鸣曲》)。随后又译托尔斯泰的《家庭幸福》,刊于天津《大公报》。同年在青年会与郑振铎相识,结为挚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与瞿秋白同为俄专代表,积极参加“五四”运动;5月与许地山、瞿菊农、瞿秋白、郑振铎等人编辑《新社会》周刊及《新中国》月刊。1920年8月,《新社会》被封闭,即改出《人道》月刊。同年于俄专毕业,到外交部亚洲司工作,年底与郑振铎筹备文学研究会,12月4日在他家——北平万宝盖开会,讨论并通过会章,起草宣言,为发起人之一,并任会计干事、小说组与批评文学组成员。1922年被派往苏联赤塔,1925年调伊尔库次克,两年后到列宁格勒。1929年至1935年在赤塔,1936年被调往莫斯科,后又到海参威,均担任外交副领事、代理领事及总领事工作。1937年因病辞职回国。抗战时期隐姓匿名埋头翻译俄国文学作品八年,为良友图书公司、开明书店、生活书店译稿,以卖文为生。在苏联工作期间,曾陪同梅兰芳赴莫斯科演出,亲自担任翻译,与梅结为挚友,并一同会见了高尔基等苏联文坛名流。1946年,因生活困难,由亲友介绍去东北沈阳中长铁路担任总务工作。1947年3月2日下午患脑溢血逝世。


主要译著有《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与瞿秋白合译;1921年,商务印书馆)、《艺术论》(1921年,商务印书馆)、《黑暗之势力》(商务印书馆)、《复活》(1922年,商务印书馆),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雷雨》(1921年,商务印书馆),屠格涅夫的《村中之月》(商务印书馆)、《父与子》(1922年,商务印书馆)、《猎人日记》(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195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柴霍夫短篇小说集》(1923年,商务印书馆),安特列夫的《人之一生》(商务印书馆),法国莫泊桑的《遗产》(1923年,文学研究会版),高尔基的《家事》(1940年,良友图书公司;195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俄罗斯浪游散记》(1943年,开明书店)、《玛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王珍校;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助夫兄弟们》(上册;1940年,良友图书公司。全四册,晨光出版社,1953年四版)、《白痴》(1946年,开明书店;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死屋手记》(1947年,开明书店)、《少年》(1948年,开明书店),果戈理的《巡按使及其他》(1941年,文化生活出版社;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等。论文主要有《猎人日记研究》、《阿史德洛夫斯基评传及年表》、《拜伦对于俄国文学的影响》、《高尔基》、《苏联文学的基金制度》、《托尔斯泰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明年苏联文坛的预测》、《一九三五年苏联文坛的回顾》等。发表在杂志上的大量翻译小说和剧本,如德国赫卜特曼的剧本《日出之前》、安特列夫的《爱恋信仰与愿望》,法国杜哈美尔的《骑卫兵曲韦里》,伊凡诺夫的《乞援泉》,德国支魏格的《黄昏的故事》等,均未出版。他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毁于日寇轰炸的商务印书馆之中。此外,在1944年,还写有短篇小说《顾大嫂》、《重逢》和《保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