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法鲁

阴法鲁
  • 姓名:阴法鲁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山东省肥城县
  • 出生日期:1915年7月25日
  • 逝世日期:2002年3月4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阴法鲁(1915年7月25日—2002年3月4日),中国音乐史研究家。1915年7月25日生于山东省肥城县红庙村。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献教研室主任。1929年就学于济南私立育英初级中学。1931年后入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1935年进北京大学中文系。1937年下半年,北大同清华、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之到湖南南岳市。翌年临大改名西南联合大学,随校迁至云南蒙自,不久又到昆明。1939年至1942年为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罗庸,杨振声。1942年任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助教。1942年至1946年,任武昌私立华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其间,1944年后兼任华中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文学研究员。1946年后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博物馆学专修科讲师、史学系副教授。1952年参加九三学社,并任北京政法学院副教授。1954年至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副研究员。1956年以来还兼任历史研究所二所学术秘书。1958年历史一、二所合并为历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60年重返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主要讲授中国文化史,侧重中国音乐史和《诗经》。1961年12月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1962年以来兼任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78年升为教授。1979年10月参加中亚文化史研究会。1980年6月参加北京市音乐家舞蹈家协会。1981年2月参加歌词研究会,5月参加中外关系史学会。关于古代文学史,音乐史方面的著作有:《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与杨荫浏合著;195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论文有《先汉乐律初探》(1944年油印本,列入华中大学国学研究论文专刊;1946年收入重庆《礼乐》第1期)、《唐宋大曲之来源及其组织》(1945年油印本,列入华中大学国学研究论文专刊,1948年以单行本列为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之十)、《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和舞蹈》(1951年《文物参考资料》2卷4期)、《从音乐史上论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关系》(1956年,《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集》第一集)、《历史上中日两国音乐的交流》(1957年4期《人民中国》日文版)《唐代西藏马球戏传入长安》(1959年《历史研究》6期)、《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规律试探》(1963年,《音乐论丛》第二辑)、《关于“词”的起源问题》(1964年《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5期)、《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交流》(1980年《人民音乐》第3期)、《敦煌乐舞资料的历史背景》(《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等二十五篇。另有现代史和其他方面的文章近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