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1891年3月10日-1981年4月21日),初名燮廷,字雪艇,湖北崇阳县人。1891年3月10日(清光绪十七年二月初一)生。父亲王为翰,字步瀛,事农商,有子八女二,王世杰在兄弟中行五。王世杰幼时入塾,勤奋好学,业绩优异,九岁识时务文字,被塾师视为奇才。1903年赴武昌应童子试,未及试毕即向往鄂督张之洞兴办之新学,考入南路高等小学,分在理化选科西堂,除学数理化等外,亦学中国文学、教育、地理等。1910年王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科。
辛亥武昌首义后,王兴杰辍学南归,任职于鄂省都督府秘书,曾参与守城战事。旋奉派赴湘请援成功,与赵恒惕率领之旅乘轮返鄂,驰援武昌解围。嗣后王与石瑛受命组设国民党湖北支部。继在武昌创办经济杂志,倡言共和,反对专制。1913年反袁之“二次革命”失败后,王赴英国留学,考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17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后转赴法国,入巴黎大学研究公法,1920年春获法学博士学位。巴黎和会时,王被旅欧同学会推为代表,往见中国政府代表,陈述不可签约之主张。后又赴比利时、意大利,出席国际联盟同志会。
1920年冬,王世杰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归国,应聘为北大教授,讲授行政法、比较宪法等。王撰之《比较宪法讲义》,经商务印书馆编印列为《大学丛书》。不久兼法律系主任,佐蔡举新校政,主张教授不要因政府财政困难欠薪而兼课兼职、而请假旷课,应当以教学为重,不请假、不兼课、不索薪,虽被人认为“伪君子”,但不为所动。1921年8月,王与蔡元培、蒋梦麟等发起“国立八校太平洋会议研究会”,以研究美国邀中、日、英、法、意五国出席华盛顿“太平洋会议”讨论缩减军备及太平洋和远东问题为主旨。1924年12月,王与陈源、周鉴等在北京创立《现代评论》周刊,传播学术,鼓吹民主与科学,抨击时政。
其时,以打倒军阀为号召的国民革命在广东等地兴起。1924年2月,广东大学筹备成立,王世杰欣然应邀任筹备委员,并兼法律委员会委员,为筹议各科组织、课程厘定、设备计划、图书扩充、经费筹集、规章制定等建言甚多。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设立中央法制委员会,王世杰列名为委员。6月被任命为法制局局长。王邀集专家草拟各种公私法规,积极推进法制建设。翌年10月,王被国民政府提名为海牙国际公断院公断员。
王世杰对发展教育事业十分关注。他商请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将武昌大学扩大为国立武汉大学。1928年3月,王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王履任后,以原校址狭隘、陈旧,乃在武昌郊外珞珈山开辟新地。他多方筹措经费,购地迁地,备历艰辛,费时三年,初步建成。他还聘海内外各科教授来校执教,并扩大招生,使学校日益发展。1932年3月,王兼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
1933年4月,王世杰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长。其时抗日救亡运动勃兴,各校学潮风涌,王世杰力加遏止,以求恢复教学秩序。他在教育部长职位上历四年八月之久,主要业绩有:谋求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之独立,确定国立各校经费额度、使各校不再欠薪,安定教职员生活;严格学校考核标准、不避权贵,停办水准过低的十余所学校;提倡设科学、医药、艺术、体育等专门教育校系,以期各方面平衡发展;扶助、促进职业教育之发展,推行国语注音符号、促进国语统一运动等。其间有些人假学校以培植个人政治势力,有些人则提倡复古而攻击现代教育,王周旋于中,甚为费力。
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略我国之态渐露,王世杰审时度势,先于1936年密令一些著名大学预做迁校准备,并督导故宫博物院将珍贵文物先由北平迁至南京,再由南京迁往内地。
1938年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改组,王世杰不再任职教育部,改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经常约请政治、经济、外交各界名流学者共同研讨时政,每周应蒋介石之约餐叙一次,接受蒋之政策咨询。他研究中外关系甚力,密切关注国际时局之变化,惟始终主张联络英美,对日抗战到底,不为任何私情所动。对联苏或联德之议,则予以否决。曾多次主持签署外交意见促蒋抉择,颇受蒋之重视。
王世杰从1938年2月起正式列名为国防最高会议委员,置身于中枢最高决策机构。王还先后担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指导委员(1938年3月至1940年9月),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1938年4月至1946年5月),三青团中央干事(1938年7月起),三青团中央监察会监察、常务监察、书记长(1938年9月至1947年9月),中央党政训练班总教官(1939年4月至1944年5月)、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39年4月至1940年11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1939年12月至1942年12月、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中央设计局秘书长(1941年1月至1943年8月),国民参政会秘书长(1938年6月至1943年10月),主席团成员(1943年10月至1948年3月)等。虽然兼职众多、政务繁忙,但他辛勤不懈,且学识渊博、执简驭繁,举措得当,所以多获赞誉,亦颇得蒋介石等当权人士之信任和好感。
王世杰秉承蒋介石旨意,为协调党派关系,促进朝野合作,达成举国一致对日作战,做了许多工作。他曾参与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商谈,力主以协商方式解决分歧。随着蒋介石推行限共政策,国共关系日趋复杂紧张,王曾与张治中作为国民政府代表赴西安,与中共代表林伯渠举行会议,磋商解决僵局方案。后又移至重庆继续商谈,历时4月。1944年9月,美国总统私人代表赫尔利(Patrick Jay Hurley)来华,表示愿意参加国共之间的斡旋,王参与商拟《协议之基本条件》五条。赫尔利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会谈后,王又参与讨论修改,另提修正案。1945年1月至3月,王参与和中共代表的多次商谈,对中共提出公开“各党派会议”之方案,王主张改为“政治咨询会议”。嗣后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王为国民党方面八代表之一,并是政府组织召集人。
王世杰于抗战期间对外关系方面所显露的学识与才能,在蒋介石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中获得好评。1943年11月开罗会议结束后,王世杰被任命为中国政府访英团团长,为推进中英合作和中、英、美、苏四国的战后合作与英方作了具体磋商,并落实了英国政府给予的五千万英镑贷款。1945年7月30日,王世杰被正式任命为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这是一项“临危受命”的决议。此前,担任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的宋子文,于6月率领有蒋经国等人参加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莫斯科,与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在6月30日至7月12日间举行了五轮谈判。宋子文秉承蒋介石旨意,为取得苏联和美国对我国抗战的最后援助和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支持,屈服于苏联和美国的强大压力,在五轮谈判中虽然据理力争,还是基本上接受了是年2月间美英苏之间首脑秘密签订的涉及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包括维持外蒙现状,大连商港国际化,保障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恢复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中苏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等。但是宋子文虑及签订这些协定的政治责任,于7月30日辞去外交部长职。王世杰接任外交部长的首项使命,就是签订这些协定。8月5日,他赴莫斯科,与苏联方面继续进行后期谈判。四轮的艰苦谈判,王折冲撙俎、费尽脑筋,只在细节上得到一些修改,大局已难以挽回,报经重庆批准后,最后于8月14日以中国政府主席全权代表身份,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一系列附属协定上签字。好在蒋介石向王说了:“你就是代表中国政府去签字,这个责任也不是你一个人负得了的。”
此后,王世杰于1945年9月赴伦敦出席中、英、美、苏、法五国外长会议,商讨对意、罗、匈、芬五国之和约。1946年7月,率团赴法国出席二十一国代表参加的巴黎和会,讨论欧洲各国之领土争议等问题,其后也参加了其他一些国际会议。
王世杰在其任内的主要外交事务,是处理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即加紧谋划取得美国支援发动内战。王世杰秉承蒋介石旨意,对美国政府曲意迎求,先后签订了一系列有损我国权益的条约和协定,其中以1946年11月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为最。这个条约并不只是通商航海协定,而是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规定了两国领土、市场、河流港口、文化教育均全部对对方开放,享有最惠国待遇。从条文上说来是采取“平等互惠”的原则,规定了双方对等的互惠,实际上却是使美国不仅保留并扩大了已经被废止不平等条约中关于门户开放的规定,恢复了美国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权,还新增加了军舰行驶的特权,破坏了中国领土自主权。至于贫穷落后的中国,又怎样把自己的军舰和商船开到美国的“一切口岸、地方及领土内”去自由航行呢?“平等互惠”实为不平等的美方独惠。在此前后,中美之间签订的其他诸多条约、协定和撰文,也无不是在“平等互惠”的名义下,对美国的侵略敞开了大门,使美国获得了极大的利益。王世杰的这种屈辱外交,受到有识之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抨击。
尽管美国给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很大援助,王世杰也为之效力甚勤,但蒋介石发动的内战还是节节败退,江河日下,国民党统治摇摇欲坠。1948年12月,王世杰在蒋介石下野前夕,辞去了外交部长一职,但他力劝蒋不要言退,说不能一日无君。1949年末,蒋介石撤去台湾,王世杰亦随之去台,任总裁办公室顾问、设计委员。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复任“总统”,王为“总统府”秘书长。1962年兼任“行政院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2年4月,王世杰在台湾担任中研院院长。王早在1935年6月中研院初建时即为社会科学方面之评议员,此后历任十届。1948年3月,王为中研院第一届人文组院士。1962年2月,担任中研院长的胡适在欢迎新院士的酒会上猝发心脏病不治而逝,王乃于4月继任此职,历时八年。
王世杰晚年对我国历代书画兴致颇浓,尤其对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之书画,做了很多研究,主编出版了《故宫书画录》(与罗家伦合编)、《故宫名画三百种》、《故宫法书》以及《艺苑遗珍》、《艺珍堂书画》等,颇受书画艺术界的重视。
王世杰一生在法学和外交方面的著述甚多,主要有:《联邦宪法权限之分配》(1920年巴黎大学法学博士论文)、《女子参政权之研究》(1921年北京新智识书社出版)、《比较宪法》(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43年与钱端升合著增订版)、《中国不平等条约之废除》(与胡庆育合编,1967年台湾出版);其他还有:《宪法原理》、《移民问题》(与张梁任合著)、《代议政治》(与昔尘合著)、《中国奴婢制度》等。1980年,台湾出版了《王世杰先生论著选集》,1990年影印出版了《王世杰日记》(1933年5月至1979年9月,共十册)。
1981年4月21日,王世杰病逝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