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立节,谓之四不朽。自夫杂霸为功,意气为节,文词为言,而三者始不皆出于道德,而崇道德者又或不尽兼功节言,大道遂为天下裂。君子之言,有德之言也;君子之功,有体之用也;君子之节,仁者之勇也。故无功、节、言之德,于世为不曜之星;无德之功、节、言,于身心为无原之雨;君子皆弗取焉。《许》日:“瑟兮涧兮,赫兮(喧)〔晅〕兮,有(斐)〔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至德以为道本,颜渊、仲弓以之;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曾子、子羔、子路之徒以之;后世“道学”、“独行”二传所由分与?师以贤得民,子思②、孟子当仁于齐、鲁;儒以道得民,诸子身通六艺,友教于西河,后世“道学”、“儒林”二传所由分与?惟周公、仲尼,内圣外王,以道兼艺,立师儒之大宗。天下后世,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仁者见仁焉,知者见知焉,用焉而各效其材之所宜。三公坐而论道,德行之任也;
①选自《魏源集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24页。
②孔子之孙,名孔极。战国初期人。他继承并发挥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至诚通天”,“天人合一”的思想。
士大夫作而行之,政事、言语、文学之职也。如必欲责尊德性者以问学之不周,责问学者以德性之不笃,是火日外曜者而欲其内涵,金水内涵者必兼其外曜乎?体用一原,匪圣曷全?“肫肫其仁,渊渊其渊。”《诗》曰:“德如毛,民鲜克举之。”
三代①以上,君师道一而礼乐为治法;三代以下,君师道二而礼乐为虚文。古者岂独以君兼师而已,自冢宰、司徒、宗伯下至师氏、保氏、卿、大夫,何一非士之师表?“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有位之君子,即有德之君子也,故道德一而风俗同。自孔、孟出有儒名,而世之有位君子始自外于儒矣;宋贤出有道学名,而世之儒者又自外于学道矣。《雅》、《颂》述文、武作人养士之政,瞽宗、辟雍、《振鷺》、西雍、《械朴》、《菁莪》,至详且尽,而十三《国风》上下数百年,刺学校者,自《子衿》一诗外无闻焉;《春秋》③列国二百四十年,自郑人游乡校以议执政外无闻焉;功利兴而道德教化皆土苴矣。有位与有德,泮然二途;治经之儒与明道之儒、政事之儒,又泮然三途。荀子曰:“昊天不复,忧无疆也;千岁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诗》曰:“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曷谓道之器?曰“礼乐”;曷谓道之断?曰“兵刑”;曷谓道之资?曰“食货”。
①指夏、商、周。
②《诗・小雅》中《菁菁者莪》的简称,据《寺序》:“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
③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春秋》文字简短,相传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道形诸事谓之治;以其事笔之方策,俾天下后世得以求道而制事,谓之经;藏之成均、辟雍,掌以师氏、保氏、大乐正,谓之师儒;师儒所教育,由小学进之国学,由侯国贡之王朝,谓之士;士之能九年通经者,以淑其身,以形为事业,则能以《周易》决疑,以《洪范》占变,以《春秋》断事,以《礼》、《乐》服制兴教化,以《周官》致太平,以《禹贡》①行河,以《三百五篇》当谏书,以出使专对,谓之以经术为治术。曾有以通经致用为诟厉者乎?以诂训音声蔽小学,以名物器服蔽《三礼》,以象数蔽《易》,以鸟兽草木蔽《诗》,毕生治经,无一言益己,无一事可验诸治者乎?乌乎!古此方策,今亦此方策;古此学校,今亦此学校;宾宾焉以为先王之道在是,吾不谓先王之道不在是也,如国家何?《诗》曰:“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