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黄、老之学,有老、庄之学。黄、老之学出于上古,故五千言中动称经言及太上有言,又多引礼家之言、兵家之言。其宗旨见于《庄子·天下篇》,其旁出者见于《灵枢经》黄帝之言及《淮南·精神训》,其于《六经》也近于《易》。其末章欲得小国寡民而治之,又言以身治身、以家国天下治家国天下,则其辄言天下无为者,非枯坐拱手而化行若驰也。
静制动,牝胜牡,先自胜而后能制天下之胜,其言三宝“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故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致柔之极,有若婴儿,乃混沌初开之无为也。及世运日新,如赤子婴儿日长,则其教导涵育有简易繁难之不同;惟至人能因而应之,与民宜之。故尧称无名,舜称无为,夫子以仲弓居敬行简可使南面,其赞《易》惟以《乾坤》易简为言,此中世之无为也。
①选自《魏源集上》第253—255页。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如遇大寒暑、大病苦之后,则惟诊治调息以养复其元,而未可施以肥浓朘削之剂,如西汉承周末文胜、七国嬴秦汤火之后,当天下生民大灾患、大痌之时,故留侯师黄石佐高祖①,约法三章,尽革苛政酷刑,曹相师盖公辅齐、汉②,不扰狱市,不更法令,致文、景刑措之治,亦不啻重睹太古焉,此黄、老无为可治天下。后世如东汉光武、孝明、元魏孝文、五代唐明宗、宋仁宗、金世宗,皆得其遗意。是古无为之治,非不可用于世明矣。
至魏、晋之世,则不言黄、老而言庄、老;其言庄也,又不师其无欲,而专排礼法以济其欲,故不勇于不敢而勇于敢,动行一切之法,使天下屏息待命而己得以清净自在。遂至万事蛊废,而后王衍之流始自悔其弊,与黄、老慈俭不敢先天下之旨若冰炭霄壤之相反。而后人不分,动以黄、老相诟厉,岂不诬哉!
后世之述老子者,如韩非有《喻老》、《解老》,则是以刑名为道德,王雱、吕惠卿诸家皆以庄解老,苏子由、焦竑、李贽诸家又动以释家之意解老,无一人得其真。其实开佛之先者莫如列子,故张湛《列子注叙》曰御寇宗旨与佛经为近,不独西方至人皆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治一章而已。要之《列子注》莫善于张湛,《庄子注》莫善于向、
①“留侯”即张良,汉初大臣。“黄石”即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传说张良刺秦始皇失败后,逃亡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老人于圯上,授以《太公兵法》。后良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汉建立后,封为留侯。
②指汉相曹参,在齐时采用盖公的黄老之术。继萧何为相后,举事无所变更,史有“萧规曹随”之称。
郭①,而《老子注》则无善本焉。
源念先圣“犹龙”之叹,与孟子辟杨朱②不辟老子之故,因念经曰“言有宗,事有君”,爰专取诸家之说,不离无为无欲与无名之朴者,以为养心治事之助,视治《参同》、《阴符》者,或较有益焉。其五千言章句,以河上公所分及傅(休)奕古本为最疵,而《淮南》所引为最善;其开元御注所加与韩非所述者,皆所可取也。
①即向秀、郭象,同为魏晋时人。现存《庄子注》被视为二人之共同著作。②战国初期哲学家。主张“为我”、“贵己”,孟子评之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