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命”字下云:使也,从口令。盖令训发号,而发号为人君之事,《说文》君字下云:口以发号。古人视君犹天,视天犹君,故君令称为君命,而天令亦称天命。中国前儒因敬天之故,咸信术数鬼神,信术数之学者,以命为秉于生初,非智力所能移。《论语》云: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亦曰: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又言: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是儒家信数之证也。故董仲舒曰:命者,天之令也。扬雄曰:命不可避也。又曰:命者,天之命也,非人为也。《易》注亦曰:命,吉凶所定也。此言吉凶定于命也。《白虎通》曰:命者何谓也?人之寿也,天命已使生者也。赵氏《孟子章句》曰:夭若颜渊,寿若邵公,皆归之命。此言寿夭定于命也。盖古代之人见夫为善不获报,为恶不获罚,善人多夭,恶人多寿,求其故而不得,遂以为皆天数所定,非智力所能移,以为命也者,莫之致而致者也。凡事物求之而不得者,皆以为命之所限。如孟子以声色臭味之不可必得者为命是也。凡生不逢辰者,皆以为命之所定。如孔子对伯牛言亡之命矣夫是也。

惟以命数为天所定,故以安命知命为宗。如《中庸》言居易俟命,《易》言乐天知命是也。此皆儒家道不行,托词自解。然儒家者流,虽以命定于天,然躬行不懈。故孟子言:尽其道而死,为正命也。赵氏申其义谓:命有三名,行善得善曰受命,行善得恶曰遭命,行恶得恶曰随命。凡儒家言命岂有外乎此数语者哉。若《论语》言畏天命知天命,又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据《韩诗外传》则天命指天以仁义礼智顺善赋人者而言。

朱子亦曰: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盖命即天命之谓性之命,亦即《大戴礼》所谓分于道谓之命之命也。是礼义之命与命数之命不同,故郑君笺《诗》,训命为道,而《礼》注复训命为性也。然舍理信数,此则暴君恃以欺众,如商纣言我生不有命在天,项羽言乃天亡我非用兵之罪,王莽言天生德于予是。而愚人恃以自弃者也。

贤者恃命以自暴,不肖者恃命以自弃。信鬼神之术者,知命之非秉于生初,以为冥冥之中实操赏罚,而吉凶寿夭咸视人身之善恶以为凭。如《易》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左传》载刘子之言,谓能者养之以福,不能改以取祸。《穀梁传》亦曰:

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不若于道者,天绝之。《春秋繁露》亦同。文子曰:圣人不能使祸不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来,信己之不攘也。曾子曰: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恶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是儒道二家皆以行善可以获福而行恶可以致灾也。佛家之说亦与相同。虽与前说不同,然以天道为可凭则一也。

不知命由己造,非定于天。《书·吕刑》言:“自作元命”。作训为造,此即造命之说也。又《左传》载闵马父之言,谓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其说至精。观《诗》言“自求多福”,又郑公子忽释之曰:在我而已。

福由自求,非天锡之以福也。《诗》又言“自贻伊戚”,春秋时人亦多引之。戚由自贻,自与己同。非天降之以祸也。《书》言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又言自作孽,不可活。皆言祸由自取,非天能降之以祸也。又孟子有言: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又言桎梏死者非正命。如曰听命数之自然,则是岩墙不必避而桎梏亦不足耻矣。是孟子亦非偏于信数也。若墨子作《非命》三篇,以命数为不可信,于君民恃命之弊排斥尤严。

中篇斥人君之信命,下篇斥人民之信命,惟不信术数尚信鬼神,则墨子之偏也。申包胥亦曰:人定胜天。盖人与天争,是为造命。天下无不可能之事,乱者咸可使之治,弱者咸可使之强,亡者咸可使之存,要在立志于先而继以实行之力耳。宋儒有言,为生民立命。汉人亦言,君相有造命之权。夫造命之权,岂独君相有之哉。凡在生民无不具有此权,欲为贤圣,则己身即为贤圣之人,欲图富强则己国即为富强之国,命由己造,夫岂术数所能限,又岂鬼神所能令哉!荀子有言,天者,非关系于人,人之所以可行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乃所以为人之道也。又曰: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治乱于世,非天非地又非时。观于前说,可以知命由人为,观于后说,可以知命非前定。呜乎,若荀子者,殆大《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