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云:“道”,所行道也。盖道路之道,人所共行,故道德之道,即由道路之道引伸。郑君注《中庸》曰:道犹路也,出入动作由之。朱子亦曰:道犹路也。即孟子所谓夫道,若大路然也。中国前儒分天道、人道为二,以气化之流行者为天道,如《易经》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张横渠曰:有气化有道之名,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朱子:一阴一阳往来不息,即是道之全体。又《易》言:形而上者谓之道。程传亦以阴阳释之。盖阴阳为天之作用也。以日用事物当行之理为人道。戴东原《孟子字义疏证》曰: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又曰:人伦日用之所行,皆是道也。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为道。是故道在人物,则凡生生所有事,亦如气化之不可已,是为道。亦分天道人道为二。是道字之义与行字同。凡事之悬一定准则,以使人共行者,皆谓之道。

特欲溯人道之起源,则各说不同。或谓道之大原出于天,董仲舒春秋繁露》。或谓道起于三人居室,章学诚《文史通义》。或谓道为人心所固有,吕与叔语。三说均非。夫人之初生本无一定奉行之准则,风俗习惯各自不同,则所奉善恶亦不同。一群之中,以为善,则相率而行之,目之为道,习之既久,以为公是公非之所在,复悬为准则,以立善恶之衡。一群人民以为是,则称为善德,一群人民以为非,则称为恶德。然溯其善恶之起源,则以人民境遇各殊,以事之宜于此群者为善,以事之背于此群者为恶。其始也,以利害为善恶。然一国多数人民之意向,既奉此善恶为依旧,及相习成风之后,即不能越其范围,此道之起于风俗习惯者也。盖善恶之起源,一由于境遇,一由于嗜好。因境遇之不同而嗜好遂不同,因境遇嗜好之不同,则利害亦不同,利害不同则所奉善恶亦不同。如杀人享神之事,文明之民视为极恶者也,而野蛮之民则迷信宗教,以为非此则不能使神降福,则因利己之故而称为善矣。又如谦让不争,中国人民视为极善者也,而太西之民则竞争权利,以为若此则放弃自由,则因不利于己之故而称之为恶矣。推之回民善坚忍,则以残害他教人民为善。西人倡强权之说,则以征服野蛮人民为善。既以为善,则必奉之为当行之道矣。即学士之论说,国民之舆论亦莫不皆然。则道德又岂有一定哉? 又上古之初,一国之权操于强者之手,而人民遵其命令,罔敢或违,非惟握制定法律之权也,并握制定道德之权。见其有利于己,则称之为善,见其有害于己,则称之为恶。善德者,民之当为者也,恶德者,民之不当为者也。凡专制之君主莫不皆然。愚民不识不知,奉君命如帝天,而强者所定之道德,遂为一国人民所共遵。及人民渐摩濡染,遂本之以定是非。如中国人以弑君为大逆,以忠君为美德,以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为圣训。此何故哉?则以君主制定道德时,非是不足以固一己之权,乃中国人民则以为天理之当然矣。又如中国人民以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为粹言,以一夫多妻为习惯,以女子再嫁为不贞,此皆父权夫权盛行之时,制定此种道德以抑子权女权,而中国人民则又以为天理之当然矣。即有察其弊者,而愚民则信之至深,莫之或悟,承认三纲为至道,不敢稍疑,亦莫敢不从。盖法律之范民不及道德之范民也。戴东原谓“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此之谓也。此道之原于政体法律者也。则天下岂有一定之道哉?

然天下虽无一定之道,及一群之中奉为定则即有范围众庶之权,故中国前儒于道字之界说析为三端:一以道体为无所不被,即《中庸》所谓不可须臾离,陈安卿曰,人生天地之内,物类之中,全具是道,道不可须臾离,求道者就人事中尽得千条万绪当然之理,然后可以全体是道。是陈氏谓道即理也。及道不远人是也。朱子曰,道者,凡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故尝不远于人。而赵岐则曰,道舒之则弥六合,包络天地禀授群生者也。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亦可被以道名。朱子《中庸注》以道为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是也,如《中庸》以五伦为天下之达道。而郑君《礼记·乐记》注曰,道谓仁义也。即用《周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之说。又注《周礼·大司乐》曰,道者,多才艺者也。则道字又包一切德行而言矣。一以道理为不可或易,即董仲舒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也。见《春秋繁露》,而《韩诗外传》亦曰,君子之于道也,犹农夫之耕,虽不获年之优,无以易也。与董说同。盖此语稍误,夫天下本无一定之道,则谓道理不变及道理无以易者,皆非也。故事物之有定理可循者,亦谓之道。如《易. 文言传》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时行者即地道之有定理可循者也。若夫今地图之有赤道、黄道,亦地球上一定之轨道也。《中庸》“道并行而不相悖”即指此言。故事物之有定理可循者亦谓之道,以其不可变及不可易也。一以人道为不可不从,如《论语》言何莫由斯道是也。《论语》以户喻道,犹孟子以大路比道。故事理悬一当然之的者,亦称之为道。《中庸》言,道之不行,由于智者过而愚者不及,道之不明,由于知者过而愚者不及。朱子注曰,道者,天理之当然也。故道之为用与法律同。

特儒家之言道也,或就事言,或指理言,以事之平易近人者为道,如《孟子》言道岂难知是。复以理之适于中正者为道,如《孟子》言中道而立是也。皆属至精。惟《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亦若道为性中所固有,而其原则出于天立说,稍误。盖一国一群之民既奉所定之道为准则,人生其间,自总发以来,耳濡目染习与性成,而人民之意中即具一笃于信道之心,一国之民莫不如是。古人不知其由于习染也,见道为人心之同然,遂疑道为人心所固有。吕与叔曰,人良心所发,莫非道也,在我者,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皆道也;在彼者,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皆道也。是皆人心所同然,乃吾心所固有也。既以道为人心所固有,《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朱子以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释之,亦此意也。复推原道具于心之故,道疑其源出于天然。《中庸》有言,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以身践道也,道者事理当然之则也。《中庸》又言,诚者,天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即自然之则,人道即人为,言以人力而践自然之则耳。即诚者自诚二语,乃言诚自为诚,道自为道,诚与道为二物,犹之言道为一物,而践道别为一事耳。则道非性中所固有明矣。宋儒解自为己,未明《中庸》之文法也。则道非心中所固有明矣。率性为道一语毋乃误与。

然周代之时,道字之训日歧,孟子言以道殉身以身殉道,则以一己之宗旨为道矣。《论语》言以道事君亦然。《学记》言大道不器,则又以人身所具之才能为道矣。皆非道字之本义。若老庄之学称为道家,于空虚恍惚之中坚求道体,以道字为绝对之词,与真宰真空相若,此则视道为至高。盖老子之义,以世人奉行之道不过由风俗习惯政治法律而生,然于习俗未成政法未备之前别有一自然之道。

故于世人奉行之道,悉加摧毁,以求道体之本然。故老子书曰:道可道非常道。又曰视之不见曰希,听之不闻曰夷,抟之不得名曰微。又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又曰:道之为物,唯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曰:道法自然。又曰:道常无名。又曰:大道已兮其可左右。又曰:道生一。又曰:道者万物之奥。此皆于未有道名之先,求道体之真,故于世人所奉之道,悉加摧毁。如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欲去一切之道名,以世人所奉之道非真道也。故又言:唯之可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善恶不可据,则世人所奉之道亦不足为圭臬明矣。此老子所言之义也。然道训为行,道体非可行之物,道必寓之于人事,然后可行可由。故老子所言,循名责实只可谓之太极,亦不可谓之道也。两宋诸儒以道为形上,乃隐袭道家之说,如朱子注《论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云:仰弥高,不可及,钻弥坚,不可入,在前在后,恍惚不可为象。即用老子恍兮惚兮之说。又注“子在川上”章云: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儒家不言道体,道体亦道家之说也。惟复以日用事物之理为道。见《朱子语录》。

盖道分为二,一为本体之道,一为作用之道也。惟《宋史》又立《道学传》,而道字之义不仅属于实行,即穷理亦该于其中。若道统之说,则始于昌黎,继于二程,然道而有统,则是由道而行者,仅周代及唐宋数人,而他人皆为背道而行之人也。名之不正,莫此为甚。今欲正名,其惟改道统之名为学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