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和《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作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作家弦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次耘幼时背诵四书,塾师韩俊卿先生特把《孟子》抽出,选用苏批《孟子》的本子,当作古文规范来讲;并且说:“《孟子》和《庄子》两部书的文章,在我国文坛上是双雄并峙,像昌黎(韩愈)、老泉(苏洵)、东坡(苏轼)等大文豪,都是得力于孟子的多。”
孟子的思想,可以说完全继承孔子的,所以后世尊称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孟子自己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又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我们研读孟子,更可了解孔子的思想精深博大了。
孔子说仁,孟子说义,有时仁义兼说;实际上,孟子不过把“仁”阐发得更具体化罢了。“仁”“义”,应该说是一体的两面,凡蕴藏在内心叫作仁,发出于外形叫作义,如同哲学上的“体”“用”二名词,用由体而显,体由用而成,二而一,一而二的。
孟子最雄伟的地方,便是主张“性善说”,全是阐发孔子论仁的精义。《孟子》七篇中,便处处强调这个仁字,所以《孟子》一书又被称作“妈妈经”。母亲最伟大的,就是有一个永恒的慈爱心;慈爱心,即是仁。所以孟子说:“仁,人心也。”又说:“仁也者,人也。”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又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抉发出人性的本原,是仁慈的,是善良的,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良知”“良能”。整个人类的生存,能够维系到今天,就全靠这点人性固有的仁呢!
因为人性本是善良的,所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又说:“圣人与我同类者。”并引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俗语也说:“圣人本是凡人做,但尽良心即圣人。”圣人能尽心,凡人便不能,人人皆具有良心,一个能尽,一个不能尽,圣凡区别就在此。同时孟子认为尽心,尤注意一个“推”字,把善心推到极点,就是扩而充之。孟子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又说:“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孟子辟墨子的学说,即破他兼爱的兼字;兼爱,除了领袖群伦的极少数人,可以做到“保民若赤子”,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推恩,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便在能尽一己的良心,去推展它,去扩充它,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发挥仁以为己任的践履精神!
宋儒程子(明道)批评孟子有“泰山岩岩”的气象!因为孟子是刚毅的,属于阳刚之美,所以孟子平生最自负的,而有见义勇为和独立不惧的精神。常持先觉之志,养浩然之气,辨义利,别王霸,辟邪说,放淫辞,主张民贵君轻之说,强调养民教民之政。这都是与“性善说”有莫大的关系,阐扬孔子仁爱的精神,说明人性无上的尊严!
《孝经》说:“天地之性,人最为贵。”(《孝经》通行本皆无最字,按敦煌本正作“人最为贵”。)人,为什么最可贵?上面说过,因为人是具有与生俱来的这点“仁心”,凡仁必孝,孝子必仁,古往今来,无数的孝子仁人,都是受世人所崇敬和仰慕的。
孟子平生精研《诗》《书》《春秋》,他的思想固受圣门中曾子、子思的影响,但尤得力于一个圣善的母亲,他从母亲的爱心,彻悟及人性本然之善,所以教人须从自身修省和最亲近的家庭做起。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句话说得何等浅明而有力量,所以孟子又极力提倡孝行生活。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又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又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又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又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这都是充分阐发孝德,实践孔子提倡仁孝的精神。
孟子的文章,虽比较浅明,但因经历时间太久远,中间传写又多讹误,关于古制、名物、方言等,往往使人不易读下去,其他的经典更是如此。所以汉儒极注重训诂之学,又称考据学。到了清朝,更是考据学的鼎盛时期。《孟子》古注里,幸有赵岐注,是汉儒注孟子仅存的本子,释经多存古义。朱熹《孟子集注》,立论谨严,虽偏重义理,但多与圣学相通,确能代表宋儒的思想。清焦循《孟子正义》,是依据赵注撰写的,宏博翔实,考证也最繁富。陈澧《东塾读书记》的孟子部分,疏解也极精审。戴东原《孟子字义疏证》,抒论也多精到。康有为《孟子微》,颇多宏通之论。胡毓寰《孟子本义》,会集众说,时加己见,多有胜义。钱穆氏《孟子要略》,立论精简,可通圣义。毛子水先生近年撰写《孟子焦疏补正》,确多创见。还有时贤注解《孟子》,精义互见,在此不能一一列举。总之,这些都是有助于孟学的功臣。
今次耘注译本书,共分三部分:一、注释,多采取赵注、朱注、焦疏及时贤正解为主。二、译文,力求接近语体化。三、章旨,目的在说明主意之所在,以便读完一章,可得一中心概念。次耘深感个人精力有限,又因课务忙碌,疏漏的地方,自不能免,仍希贤达多予指正。
合肥史次耘谨序于台北抱蜀庐
一九七二年八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