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外号有闲气布衣、醉吟先生、鹿门子等。湖北襄阳人。出身于贫苦家庭。唐懿宗咸通八年(867)进士。曾官著作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在《皮子文薮·鹿门隐书六十篇》中,针对晚唐现实有不少愤激沉痛发人深省的话,如说:“古之杀人也,怒;今之杀人也,笑。”“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忧之;今之官人也,以己为天下累,故人忧之。”讽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非常辛辣。他后来参加黄巢的农民起义军,为翰林学士。皮日休究竟怎么死的?说法不一。宋人尹洙河南集·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陆游《渭南集·老学庵笔记》,据皮光业碑说皮日休又在五代吴越国钱镠下面做过官,未必可靠。至于有人造谣说黄巢杀皮日休,不过是地主阶级诬蔑农民起义军“残暴”的惯伎罢了。皮日休自编《皮子文薮》十卷。《松陵集》是他和朋友陆龟蒙的唱和集。文学史上皮、陆并称,实际上就作品的思想内容说,他们两人虽都有忧时愤世之作,但皮胜于陆。皮日休的《正乐府十篇》等诗,反映现实,讽刺统治阶级上层非常有力,与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影响有关系。他在序中说:“故尝有可悲可惧者,时宣于咏歌。”他论诗推重李白白居易,说“负逸气者,必有真放,以李翰林为真放焉;为名臣者,必有真才,以白太傅为真才焉”(《七爱诗并序》)。不过,他和陆龟蒙同时又受了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不良影响,有所谓“吴体”及回文等文字游戏之作,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橡媪叹 [1]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2]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3] 。移时始盈掬 [4] ,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5]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6]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7] 。如何一石馀,只作五斗量 [8]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典时作私债 [9] ,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10]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哀陇民 [11]

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穷危又极崄,其山犹不全 [12] 。蚩蚩陇之民,悬度如登天 [13] 。空中觇其巢 [14] ,堕者争纷然。百禽不得一,十人九死焉。陇川有戍卒 [15] ,戍卒亦不闲。将命提雕笼,直到金堂前 [16] 。彼毛不自珍,彼舌不自言。胡为轻人命,奉此玩好端 [17] 。吾闻古圣王,珍禽皆舍旃 [18] 。今此陇民属,每岁啼涟涟。

钓侣 [19]

严陵滩势似云崩 [20] ,钓具归来放石层。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 [21] 。

汴河怀古 [22]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23] 。

* * *

[1] 这是《正乐府十篇》中的第二首。这首诗写一个老农妇因辛勤生产的粮米被官府剥削光了,只好拾橡子充饥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农妇的同情。

[2] “橡子”,栎树果实,果仁有苦味,旧社会农村常用以充饥,但易中毒。“榛芜冈”,灌木野草丛生的山冈。

[3] “伛偻(音雨吕)”,弯腰驼背。“黄发”,老年人的头发。“媪(音袄)”,年老妇女。“践”,踩。

[4] “盈掬”,满一捧。

[5] “曝(音仆)”,晒。“三冬”,冬季三个月。

[6] “珰”,玉耳坠。这里形容米粒的饱满有光泽。

[7] “无仓箱”,等于说粮食没有剩馀。

[8] 这两句说官府收租赋时,贪官狡吏以大斗量入,剥削残酷。

[9] 这句说农民的庄稼还在田里,就已经成了债主的抵押品。

[10] “田成子”,名陈恒,又名田常,春秋时齐国的宰相。他曾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入,受到齐人的歌颂(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后来田成子杀掉齐简公,孔丘非常仇恨他。《论语·宪问》:“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杀其君,请讨之。’”田成子被说成是最坏的人。这里说“诈仁犹自王”,就是受了传统说法的影响。狡吏贪官恣意剥夺,连“诈仁”都做不到,所以皮日休拿他们做对比。

[11] 这是《正乐府十篇》的第十首。“陇山”,也叫陇坂、陇坻、陇首,绵亘于今陕西省陇县、宝鸡及甘肃省镇原、清水、秦安、静宁等县,随地异名,是关中西面的险要山区。陇山产鹦鹉,作者见当时统治阶级逼迫人民捕捉鹦鹉进贡以至死人甚多,表示愤恨和反对,所以写了这首诗。韦庄《汧阳县阁》诗:“地贫惟卖陇山鹦。”可为皮日休此诗作注。

[12] 这两句意思是说陇山范围很大,虽探索了最高最危险的地方尚未遍及全山。

[13] “蚩蚩”,敦厚貌。“悬度如登天”,是说上山时身系绳索悬空而过,有如登天之难。

[14] “觇(音搀)”,偷偷地察看。

[15] “戍卒”,守边境的士兵。

[16] “将命”,受上级的命令。“金堂”,指官府的厅堂。

[17] “奉”,供奉或奉承。“玩好端”,玩赏这方面的事,意即拿玩赏小事奉承皇帝。这是从地方官一方面说的。这四句连起来是说鹦鹉不会珍重自己的羽毛,舌头不经人教也不会说话的。为什么在上位的人要爱玩鹦鹉,而不惜牺牲人的性命呢?

[18] “旃(音沾)”,虚词。“舍旃”,舍弃不要。

[19] 这是《钓侣二章》的第二章。

[20] “严陵滩”,浙江省富春江畔有以东汉严光(子陵)为名的河滩,上有钓鱼台。“云崩”,险滩湍急,激浪似白云崩散。

[21] 末两句说浪打在船上,激成烟雾似的细水珠,溅落在船篷上。钓鱼人宿在船里因寒冷而不睡,添油到蚌壳里点起灯来。极写景象之悽清。

[22] 这是《汴河怀古二首》的第二首。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发河南、淮北百馀万人民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淮,又发淮南民十馀万开邗(音韩)沟通长江。这首诗评论炀帝开运河的功罪问题。

[23] “水殿龙舟”,炀帝派黄门侍郎王弘等到江南造龙舟及杂船数百艘。“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见《通鉴·隋纪四》)“较”,唐人语为“减”之意。“不较多”,即差不多。二句说,假如炀帝不造水殿龙舟供自己享乐,单就开河一事来和夏禹疏河旧事相比,他的功业也是不差多少的。

陆龟蒙

陆龟蒙,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是败落的世家子弟 [1] ,举进士不第。一度做过湖州、苏州刺史的幕僚,以后就在松江的甫里隐居。有《甫里先生集》。

陆龟蒙和皮日休是好朋友。陆龟蒙写过一些内容健康的诗,但由于他没有皮日休那样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所以缺少像《哀陇民》、《橡媪叹》那样的优秀之作。他们两人唱和的诗篇在集里占很大的篇幅。唐末诗人一般都趋向于浅显轻快的风格,皮、陆却有心立异,力求博奥,在诗里填嵌了不少僻典和怪字,五言古体更摹效韩愈那种险涩的句法 [2] 。他们俩还花了许多心思,写什么回文诗、双声诗、人名诗等等,以文字游戏的本领自负 [3] 。

陆龟蒙说自己的诗“穿穴险固,囚锁怪异”而“卒造平淡” [4] ,但是他的诗歌实践里主要地表现了他的追求险怪的努力。他也有愤慨世事、忧念民生的诗,例如《杂讽九首》、《村夜二篇》等,但是比例很少,也远比不上他散文里这类作品的深刻和犀利 [5] 。诗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平常而且家常的水乡隐居生活,而诗的语言每每纤巧冷僻。因此有人批评他的诗“黯钝”,由于“多学为累,苦欲以赋料入诗” [6] 。他最推重扬雄,诗里也常承袭扬雄的词句 [7] ,想来是两人在“以艰深文浅陋”这一点上彼此倾向相同。七言绝句是陆龟蒙最爽利的诗篇。

和袭美钓侣 [8]

雨后沙虚古岸崩,鱼梁移入乱云层 [9] 。归时月堕汀洲暗,认得妻儿结网灯 [10] 。

和袭美春夕酒醒 [11]

几年无事傍江湖 [12] ,醉倒黄公旧酒垆 [13]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怀宛陵旧游 [14]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朓青山李白楼 [15] 。惟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16] 。

新沙 [17]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18] 。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19] 。

* * *

[1] 参看《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

[2] 陆龟蒙的诗里像《读〈襄阳耆旧传〉因作诗五百言寄皮袭美》、《读〈阴符经〉寄麻门子》、《奉和袭美初夏游楞伽精舍次韵》等。

[3] 见皮日休《杂体诗并序》。序中提到刘禹锡也有“回文、离合、双声、叠韵”这类文字游戏,但刘禹锡的这一类诗并没有保存流传。

[4] 《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六《甫里先生传》。

[5] 陆龟蒙的文像《田舍赋》、《后蝨赋》、《野庙碑》、《登高文》都是忧时愤世之作,而且常有很辛辣的讽刺。只要把《送小鸡山樵人序》和《小鸡山樵人歌》对比,就可见在这一点上,陆龟蒙的文胜于他的诗。

[6]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赋料”大约是根据杨亿《谈苑》里关于陆龟蒙遗稿的记述:“人有收得赋材,皆缀缉属对,差次比拟。”(见南宋江湖派诗人叶茵辑《甫里先生文集》卷二十“附录”)

[7] 《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八《复友生论文书》。除掉陆龟蒙自己注明的以外,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又指出了他诗里用扬雄《太玄经》字句的几个例。

[8] 原有二首,这是第二首。“袭美”,皮日休的表字。

[9] “鱼梁”,陆龟蒙《渔具诗序》:“横川曰梁。”诗的第六首即咏“鱼梁”:“能编似云薄,横绝清川口。”鱼梁是渔家编竹取鱼的横簖(音段)。“移”,指渔人把鱼梁移动。“云”,指水浪,与皮日休《钓侣》中“滩势似云崩”应和。

[10] 末两句说钓者深夜归来,从妻儿的结网灯光辨认出自家屋舍所在。

[11] 这首诗韦榖收入《才调集》卷三,题无“和袭美”三字。

[12] “傍(读去声)”,靠近。“傍江湖”,是说生活于江湖之上。

[13] “黄公旧酒垆”,原为晋竹林七贤饮酒处(见《世说新语·伤逝》),此处写作者与皮日休效竹林七贤的放达纵饮。

[14] “宛陵”,本汉宛陵县,至晋属宣城郡,隋改宛陵为宣城,即今安徽省宣城县。“旧游”,这里指旧日游览之地。

[15] “陵阳”,山名,在今宣城县城北。山以旧传陵阳子明得仙处附会取名。在敬亭山之南。这里用作宛陵的代称。“谢朓”,南齐诗人,为宣城太守,曾写游敬亭山诗。“青山”,指敬亭山一带。李白游宣城时,有“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句(《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北楼后改名谢公楼或叠嶂楼,又名谪仙楼。此处“山”和“楼”,文义互见,并非分属“谢朓”与“李白”。

[16] 这两句说宛陵之上,卖酒家的市招,迎风飘扬,映着斜日,倒影波中,引起写诗人的遐想。“思”,读去声。

[17] 这首诗写官府对海边新淤沙地征税引起的新奇想象,讽刺当时官府的剥削无所不至。陶渊明曾幻想有一个没有赋税的世外桃源可以去逃避,作者却说官府如果能到达神仙世界,也会在那里收税,写得很深刻。

[18] “渤澥(音械)”,海的别支,小海。“声”,指海潮声。“海鸥”,栖息在大海中的鸟,照理它应当首先知道新沙的出现。

[19] “蓬莱”,神话中的三神山之一。古人从实践中已经知道它们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李白说“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紫芝”,神话中的仙草紫色灵芝。

黄巢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县西南)人。他出生于盐商家庭,从小就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读过书,会写文章,会写诗,并且很有武艺,骑马,射箭,样样都能。他到京城长安应过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对考试制度的腐败,考场的黑暗,有深切的感受。唐僖宗乾符二年(875),黄巢领导农民响应了王仙芝领导的起义。王仙芝被杀后,黄巢继续斗争,号“冲天大将军”。

黄巢的起义队伍曾经两次出山东流动作战。第一次由山东到河南,转入安徽和湖北,由湖北回到山东;第二次又由山东到河南,转到江西经浙东到福建及广东,转广西经湖南到湖北,再由湖北东进安徽浙江等地,然后渡淮入河南,走洛阳,攻破潼关,据有长安。黄巢队伍深得农民的拥护。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十三日在长安建立大齐国,称皇帝,年号“金统”。后因内部分裂(大将朱温降唐),又受沙陀族酋长李克用军队的进攻,黄巢失了长安,又入河南,由河南回到山东。中和四年(884)七月,起义军陷入唐军的包围,终于失败,黄巢自杀于莱芜东南的狼虎谷。黄巢领导的起义战争继续了十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农民战争之一。

黄巢诗存下来的很少,《全唐诗》仅存三首。

题菊花 [1]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 。

菊花 [3]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4]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5] 。

* * *

[1] 黄巢这首诗咏菊喻志,表现了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南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说《题菊花》是黄巢五岁时的作品,虽然不可信,但他根据这首诗说黄巢早就有造反的思想却是对的,只是他站在封建立场,反对这种造反罢了。

[2] “青帝”,司春之神。这两句意思是说,自己获得政权,就会给人民带来温暖的春天。

[3] 本篇也是以菊喻志。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七引《清暇录》说《菊花》诗是黄巢落第后的作品。《全唐诗》题为《不第后赋菊》。今题据《清暇录》。

[4] “九月八”,重阳节在九月九日,古代有登高、赏菊的习俗。这里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我花开”,指菊花怒放。“百花杀”,众花凋谢,喻统治者的下场。

[5] “透”,渗透,弥漫。“黄金甲”,语意双关,既形容菊花的秀色,也暗喻起义军的战服。

方干

方干,字雄飞,新定(今浙江省淳安县西南)人,是个声名颇盛而功名不就的诗人,人称“官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 [1] 。死后他的学生私谥他为“玄英先生”。有《玄英集》。

方干深得姚合赏识,和贾岛也有交谊 [2] 。姚、贾这两位酬唱频繁、气味投合的诗友,是南宋“江湖派”所推尊的“二妙” [3]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方干可以说是“二妙”的最早的追随者,而题材和风格更为单薄和单调。流连风物和发泄牢骚是他作品里的两大主题,他对幽美景物的心领神会常常和他追求名位的热中情绪牵连在一起。他欣赏着“鹤盘远势”、“蝉曳残声”,忽然懊恼说:“青云未得平行去”(《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他在和尚寺里看日出、赏花开,忽然惋惜说:“未能割得繁华去,难向此中甘寂寥”(《再题龙泉寺上方》)。这些不失为老实话,表示他并不故作恬淡,但直率得损害了整首诗的情调和气氛的统一。

贾岛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姚合说“欲识为诗苦,秋霜若在心”(《心怀霜》)。方干也学着他们,一再强调:“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感怀》),“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赠喻凫》) [4] 。以作诗的艰苦来自负自夸,往往是小名家的习气,无意中供认了思想的拘谨和才情的寒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李白《江上行》),那种心情畅快的创作和这种受罪遭灾式的创作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对比。

题报恩寺上方 [5]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6]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7] 。清峭关心惜归去 [8] ,他时梦到亦难判 [9] 。

过申州作 [10]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 [11]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12]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 [13] 。寥落千馀里,山空水复清 [14] 。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15]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16] 。凉月照窗敧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17]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8] 。

* * *

[1] 孙郃《哭玄英方先生》。

[2] 方干有《寄普州贾司仓岛》五律。

[3] 南宋永嘉“四灵”里的赵师秀选姚合、贾岛诗为《二妙集》。

[4] 参看孙光宪北梦琐言》(《云自在龛丛书》本)卷七载李频断句:“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李频是姚合的女婿。裴说、杜荀鹤的诗里这种话尤其多。

[5] “上方”,似指寺中住持的居室。

[6] “岩溜”,指岩上的瀑布。这两句可与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参读。

[7] “迢递”,遥远。“叠”,重叠。“不记盘”,不记得有多少次的盘旋。“盘”,通“蟠”,回绕,屈旋。登山时常以一次回绕为一盘,如六盘山。

[8] 这句说这样清静峻峭的地方值得叫人留恋,只是一会儿就要回去,未免可惜。

[9] “判(音潘)”,割舍的意思。这句说将来梦里重到此地也将舍不得离去。

[10]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前后,湖南、江西等地军乱,宣州部将康全泰亦起兵,淮南节度使崔铉奉命出兵讨伐,在申州一带常有战事。此诗是作者于乱后路经申州时作,对人民遭劫表示同情。“申州”,古申国。唐武德四年复置申州,属汝南道,故址在今河南省南阳县北。本篇一作戴叔伦诗。

[11] 这句一作“几处见休兵”。

[12] “井邑”,古制乡田同井,共井之家,互相帮助。这里“井邑”指乡里、都邑而言。“安堵”,和安居意同。这两句说刚刚安居下来,常见未长成的儿童,说明免于刀兵之户不多。

[13] “烧(读去声)”,《广韵》注云“放火”。

[14] “山空”,从《唐音统签》;他本“空”作“高”。

[15] “洋州”,即今陕西省洋县。“郝氏”,不详。洋县在汉水北岸,风景有似江南,此诗写作者触景怀念江南的故园(浙江淳安)。

[16] 上句说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下句说蝉鸣尚未停止,就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两句绘形绘声,惟妙惟肖。宋人尤袤极为称赏,说是齐梁以来所未有的佳句(见《全唐诗话》)。

[17] “敧(音欺)”,斜倚。“泛觞”,古时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会时以酒杯浮在水面,漂到谁的面前停止了,就该谁饮酒,是一种游戏。“迟”,形容酒杯在曲水中慢慢流动。

[18] 末两句说宦途的不顺利,使自己虽然梦想江南,而此身却在异地做客。“青云”,高位。“平行”,即平步意,作顺利进行解。

钱珝

钱珝(音许),字瑞文,吴兴人。钱起的曾孙。唐僖宗广明元年(880)进士,宰相王溥荐他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后王溥因事得罪,珝亦被贬为抚州司马。有《舟中录》。作品传下来的不多,《全唐诗》录存一卷 [1] 。

《江行无题一百首》,是钱珝集中的主要作品,如展万里长江手卷,在唐人作品中是少见的。吊兵火的馀烬,听江叟说厌兵,也不是一般写山水闲情者可比。

未展芭蕉 [2]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3]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4] 。

江行无题

一 [5]

翳日多乔木,维舟取束薪 [6] 。静听江叟语,尽是厌兵人 [7] 。

二 [8]

兵火有馀烬 [9] ,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10] 。

三 [11]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12]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13] 。

四 [14]

远岸无行树 [15] ,经霜有半红。停舟搜好句,题叶赠江枫 [16] 。

* * *

[1] 宋人鲍钦止疑钱起集中有珝诗杂入,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辨明确有不少作品出于珝手,指出《同程七早入中书》、《和王员外雪晴早朝》等诗不可能是钱起写的,因钱起没有做过中书舍人。胡震亨《唐音戊签》卷八十八钱珝《江行无题一百首》诗题下注云:“旧作珝祖起诗。今考诗系迁谪涂中杂咏,起无谪宦事,而声调更复不类,珝自中书谪抚州,其《舟中集(录)》见《文苑英华》,其中有云:‘秋八月,从襄阳浮江而行……’诗中岘山、沔、武昌、匡庐、鄱湖、浔阳诸地名之咏,襄阳而下之经途,皆一一吻合,而‘好日当秋半’与‘九日自佳节’等句,尤其是秋八月启行的佐验,其为珝诗无疑。”宋人论诗及此者,除鲍钦止、葛立方等而外,《蔡宽夫诗话》也有辨证。

[2] 这是咏物诗,也许另有寄托。作者用春寒时未展开的芭蕉做比喻,一面刻画其生动的形象,一面暗示“芳心”由暗藏而舒展,是顺乎自然的规律。抒写了前人诗中未曾有过的境界。

[3] 这两句比未展芭蕉的形象为“冷烛”为“绿蜡”,说芭蕉叶还卷着,似乎有些害怕寒冷似的。《红楼梦》第十八回薛宝钗引了“冷烛无烟绿蜡干”之句,说是韩翊诗(脂砚斋本作“钱翊”)。这想是传抄致误。

[4] “一缄书札”,古人书札大都作卷筒形,正和未展的芭蕉叶的样子差不多。“缄”,封。下句说东风一吹,芭蕉就会展舒开来,好比本是卷藏的书札被暗暗拆开一样。

[5] 这是《江行无题一百首》的第十二首。

[6] “翳(音易)”,荫蔽。“乔木”,高树。“维”,系住。“束薪”,一捆柴。

[7] 末两句说江边老翁无一不谈战争给予人民的痛苦,表示厌恨。那时正当杨行密、朱全忠等在长江一带进行混战之后。

[8] 这是《江行无题一百首》的第四十三首。

[9] “烬”,战后烧剩下来的灰烬。

[10] 末两句写农村残破,人烟寥落,早晨没有争渡的景象,只有“残月”落向“寒沙”而已。

[11] 这是《江行无题一百首》的第六十九首。

[12] “咫”,八寸。“咫尺”,指相距极近。“匡庐”,庐山又称匡庐。传说古人匡俗在此山结庐而居,山因此被人称为庐山、匡山或匡庐。这两句说因风雨阻隔,虽距离极近的匡庐也不能去。

[13] “六朝僧”,六朝时佛教盛行,高僧多住名山。这两句说整个的庐山都被云雾笼罩着,诗人想象在这幽寂的深山中是否还有六朝的名僧在隐居着。引起这种遐想是由于匡庐在历史上和佛教有关系。

[14] 这是《江行无题一百首》的第八十三首。

[15] “无行(音航)”,没有一定的行列,东一棵,西一棵,不成行。

[16] “题叶”,“江枫”是红色,在红叶上题诗是唐代诗人常有的所谓韵事。“赠”“好句”给“江枫”,是把江枫拟人化了。

聂夷中

聂夷中(837—约884),字坦之,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一作河南人。咸通十二年(871)进士,曾任华阴县尉。《全唐诗》存其诗三十馀首。

聂夷中诗朴质而深刻,富于对人民的同情。像《公子行二首》,是讽刺富贵少年的诗;《公子家》:“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对不知稼穑之艰难的纨绔子弟,予以深刻的讽刺。在同情农民的诗里,《咏田家》一篇传达出农民被残酷剥削后的悲痛呼声,最为人所传诵。

咏田家 [1]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2]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3]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 [4] ,只照逃亡屋 [5] 。

* * *

[1] “咏”,一作“伤”。一本前面还有“父耕原上田,子 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四句。这首诗对农民被剥削被压迫表示很大的同情;但“我愿君王心”云云,还在祈求皇帝的恩赐,则表现出阶级局限性。

[2] “粜(音跳)”,出卖粮食。这两句是说二月里还不曾养蚕就预先出卖新丝;五月里禾苗还在田里就预先出卖新谷。

[3] “剜肉补疮”,是说不到收获季节就要把当年的收获预先卖掉。比喻为了救急,顾不到未来的困苦。

[4] “绮罗筵”,坐满穿华美衣服人的筵席。

[5] “逃亡屋”,生活不下去而逃亡在外的穷人之家。

章碣

章碣,桐庐(今浙江省桐庐县)人。诗人章孝标的儿子。《全唐诗》存其诗只二十六首。其中二十三首是七律,有的语意愤激,例如“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癸卯岁毗陵登高会中贻同志》),是很泼辣的诗句。方干称赞他的诗说:“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 [1]

东都望幸 [2]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3]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4] 。

* * *

[1] 方干《赠进士章碣》。

[2] 这首诗借写“宫怨”以讽刺唐代科举制度中的徇私舞弊。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九“好知己恶及第”条云:“邵安石,连州人也。高湘侍郎南迁归阙,途次连江,安石以所业投献遇知,遂挈至辇下。湘主文,安石擢第,诗人章碣赋《东都望幸》诗刺之。”诗中大意说在东都(洛阳)的宫女盼望皇帝临幸,不料皇帝却带着美人来到,她们的希望落空了。这是把准备应试的士人比做望幸的宫女。

[3] 上句说没有情绪佩带首饰登高望皇帝的来临。下句通过描写望幸者的面容,形容其怨恨之深。“修”,饰,佩带。“连娟”,美好貌。曹植洛神赋》“修眉连娟”,是说弯弯的眉毛像初月一样美好。

[4] “东巡”,指皇帝从京都长安到东都洛阳来。这里“君王”借指主试官。“美人”,指因主试者徇私被擢登第者。

曹松

曹松,字梦徵,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附近)人。早年栖居洪都西山,后往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生活困难。光化四年(901)七十馀岁时考取进士,对功名的热衷由此可见。曾官秘书正字。诗多旅游之作,较少接触社会题材。风格学贾岛,取境幽深,工于铸字炼句,但尚未流于怪涩。《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南海旅次 [1]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2]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3]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4]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5] 。

* * *

[1] “南海”,唐郡名,辖今广东省一大部分的地方,治番禺。此诗写作者旅游广州时的归思。

[2] “忆归”,思归。“越王台”,台址位于今广州市北越秀山,汉代南越王赵佗所建。古人登高远望常常引起乡思。这里用“休上”、“不易裁”来说明思归情切,千头万绪,无从说起。

[3] “无雁处”,古时传说雁到湖南回雁峰即不再南飞,待春北返。作者身在湖南以南的地方,因此用雁飞不到来形容其遥远。雁是传说中的信使,说雁不到就是说家书不至。

[4] 这两句写滨海城郭早晚情景:早晨,随着城头的晓角声,霜渐消失。傍晚,月影在残潮中荡漾,仿佛被潮水送回。

[5] 末两句写每年怀乡的心情被春光一催更难抑制了。

崔道融

崔道融,荆州人。曾作永嘉(今属浙江省温州市)县令。后至长安,官右补阙。因战乱入闽。早年遍游今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著有《东浮集》九卷。诗多五、七言近体。《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田上 [1]

雨足高田白 [2] ,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西施滩 [3]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4]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5] !

* * *

[1] 本篇写田上所见,反映了农民在夜中冒雨春耕的辛苦。

[2] “足”,充足,满。“白”,指田里积满雨水,远望白茫茫一片。

[3] “西施滩”,浙江省诸暨县南有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旧日传说为西施浣纱处。“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家住苎罗山,父以打柴为生。越王勾践在灭吴之前,曾派大臣范蠡去见吴王夫差,献美女西施、郑旦等。后来有人把越国的美人计说成吴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咏怀古迹,怀疑传统看法。罗隐 《西施》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也对“女人祸水”的传统看法提出质疑。

[4] “宰嚭(音匹)”,人名,即伯嚭,春秋时吴国的太宰,所以又被称为太宰嚭,宰嚭。吴、越兼并战争中,先是吴王夫差战败越国,俘虏勾践及其大臣。勾践通过贿赂伯嚭等办法,获得释放。他回国后卧薪尝胆,认真准备,终于灭掉吴国。“陷”,落得,指替人承担。

[5] 末两句意思是说吴亡是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让西施承担罪名是冤枉的,河滩的急流声似乎在诉说着不平。

秦韬玉

秦韬玉,字仲明,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应进士不第,后从僖宗避乱到四川,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当幕僚,田荐他官工部侍郎,特赐进士及第。《全唐诗》存其诗三十六首。《贫女》最有名,很可能是他在做幕僚时表现其不得意的心情的。

贫女 [1]

蓬门未识绮罗香 [2] ,拟托良媒益自伤 [3]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4] 。敢将十指夸针巧 [5] ,不把双眉斗画长 [6]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7] 。

秦韬玉《贫女》

* * *

[1] 这首诗借贫女来倾诉作者的抑郁心情,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的现象表示不满。

[2] “蓬门”,是“蓬门中人”的省略语。“绮罗香”,指富贵妇女的衣饰。

[3] 这句是说心想找个好媒人说亲事,可是想到世人只重富贵不重品格,因此越发增加伤感。

[4] “风流”,举止潇洒。“高格调”,胸襟气度超群。“怜”,在这里也是爱的意思。“时世”,当代。上句的“谁”字贯下句。这两句说:有谁欣赏不同流俗的格调,又有谁与贫女共爱俭朴的梳妆呢。也就是说当时只有卑俗的格调和奢靡的梳妆才被人喜爱。

[5] 这句说自信刺绣很好。

[6] 这句说不愿画长眉和别人争美;或指双眉天然秀美,不须描画。

[7] 末两句借贫女的“恨”写出做幕僚的悲苦心情:年年写诗作文,多半是替别人做了装饰品。表现贫女的哀怨,也是很深刻的。“压金线”,用金线绣花,是刺绣的一种。

唐彦谦

唐彦谦,字茂业,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曾在孟浩然隐居过的鹿门山隐居,因自号鹿门先生。咸通二年(861)进士 [1] ,任绛州、阆州等地刺史。有《鹿门集》。

李商隐的近体诗要到北宋才立宗开派,以后风气继承不绝,下达明、清。在晚唐的诗家里,唐彦谦是较先师法李商隐的一个诗人;因此宋代模仿李商隐的“西昆体”作者很推重他,说他能“尽”李商隐“一体” [2] 。但是他并未为李商隐所局限:不仅他的叙事和写景的五言古诗朴素爽朗,和李商隐异趣,就是那些受“玉谿生体”影响的作品,也比较清浅显豁。假如李贺的“埋没意绪”的手法到李商隐而更厉害 [3] ,那末到唐彦谦则又有些挽回和纠正,“意绪”没有埋葬得那样深沉、遮藏得那样隐晦。比起《鹿门集》来,《西昆酬唱集》可以说倒退了一步。

《鹿门集》里有十多首诗也误编入元代戴表元的《剡源文集》里,为评选元诗的人制造了错觉 [4] ,这是应当附带指出的。

采桑女 [5]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6] 。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7]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8] 。

春残 [9]

景为春时短,愁随别夜长。暂棋宁号隐,轻醉不成乡 [10] 。风雨曾通夕,莓苔有众芳 [11] 。落花如便去 [12] ,楼上即河梁 [13] 。

* * *

[1] 据唐人郑贻《鹿门诗集序》,见席启寓《唐诗百名家全集》第三函第九册。

[2] 《唐诗纪事》卷五十三“李商隐”条引杨亿语。参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记杨亿、刘筠“皆好彦谦诗”,黄庭坚“亦不以杨、刘为过”。

[3] 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说刘光远学李贺诗,“尤能埋没意绪”。

[4] 例如顾嗣立元诗选》甲集。

[5] 这首诗揭露晚唐时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对饲蚕种桑者也如对农民做同样的剥削。正当蚕小刚如蚁,桑嫩才冒芽时,里胥(里正)就催买新丝,给人民带来悲苦。

[6] “努”,突出,冒出。这句是说桑树才冒出乌鸦嘴似的两片嫩芽。

[7] 这四句写天寒,桑叶未长成,采桑女焦灼之状。“初眠”,见王维《渭川田家》注〔4〕。

[8] 末两句说明采桑女所以流泪的原因,和前面所选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可以参读。“里胥”,一里之长,又称里正。见杜甫《兵车行》注〔8〕。

[9] 这首诗写春尽时的惋惜和送别情感。

[10] “棋隐”,《世说新语·巧艺》:“王中郎以围棋是坐隐。”上句说暂时着棋不能号称“坐隐”。“醉乡”,《新唐书·王绩传》:“绩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下句说轻微的醉不能说真正入醉乡。

[11] 上句说风雨曾经彻夜不休。下句指落花散布在苔上。

[12] “去”,是说春去。全句说假如花落而春便去了。

[13] “河梁”,用传为苏武诗的“携手上河梁”句意,表示送别。末句说在楼上便可为春光送别,不必真个到河梁去。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号九华山人,石埭(今安徽省石埭县)人。南宋开始传说他是杜牧的儿子 [1] 。他屡试不第,中进士时已四十五六岁;入梁,以赋诗颂扬梁主朱全忠得到赏识,授翰林学士。有《唐风集》。

杜荀鹤科举“成名”颇晚,而在诗坛上享名很早。当时人赞美他的“壮言大语”,能使“贪夫廉,邪臣正”,希望他远继陈子昂而为“中兴诗宗” [2] 。他自己曾说:“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自叙》)但是他科举失意,仍然发了很多牢骚,甚至猜疑诗歌和禄位彼此矛盾 [3] 。他作品的主要方面就是所谓“救物”,使“贪吏廉,邪臣正”,讽时刺世。他直率、勇敢地描述了民生疾苦;他对人民的同情的深厚,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的真切,超过了他的同辈诗人。

唐末五代的作者绝大多数不擅长古体诗;尽管他们把李白、杜甫挂在嘴上 [4] ,所师法的其实都是一些中唐以来的诗人。那时候的近体诗大致有三个流别:继承贾岛、姚合刻画景物的题材和风格的,像方干、李频;继承李商隐,尤其是温庭筠描写艳情的题材和风格的,像吴融韩偓;杜荀鹤是继承张籍、白居易的近体的风格的,却能把他们在“新乐府”里赋咏而在近体里所没有赋咏的题材,写入近体诗里,这真是师古而能翻新。他的语言通俗浅近,颇符合后人评白居易诗为“老妪都解”的说法,虽然也不免有些文绉绉、酸溜溜的老学究语 [5] 。

春宫怨 [6]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7]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8]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9]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10] 。

山中寡妇 [11]

夫因兵死守蓬茅 [12] ,麻苎衣衫鬓发焦 [13]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14]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15]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6] 。

乱后逢村叟 [17]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18]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 [19]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20] 。至今鸡犬皆星散 [21] ,日落前山独倚门。

* * *

[1] 周必大散布了这个传说,见《省斋文稿》卷四《池阳四咏》,又见《杂著述》卷六、卷十五。

[2] 顾云《唐风集序》,见《唐诗百名家全集》第四函第七册。

[3] 《下第出关投郑拾遗》:“况是孤寒士,兼行苦涩诗。”《哭刘德仁》:“岂能诗苦者,便是命羁人!”

[4] 像顾云《唐风集序》说杜荀鹤“左揽工部袂,右拍翰林肩”。杜荀鹤《哭陈陶》“耒阳山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寄温州崔博士》“县宰不仁工部饿,酒家无识翰林醒”。

[5] 例如《经废宅》“人生当贵盛,修德可延之”;《将归山逢友人》“白发多生矣!青山可住乎”;《江山与从弟话别》“干人不得已,非我欲为之”。

[6] 这诗借描写宫女幽寂苦闷的生活,寄托作者自己不遇知音的怨怅。欧阳修六一诗话》、吴聿观林诗话》都说这首诗是周朴所作。

[7] “婵娟”,容态美好。这两句说貌美害得自己被选为宫女;既知美貌误人,所以懒得照镜子梳妆。

[8] “承恩”,获得宠爱。这两句说,既然得宠并不在乎容貌,那末自己该怎样打扮呢?

[9] 这两句写宫中的鸟声花影,显得春光和暖,反衬出宫人心境的凄寂。“重”,重叠。这一联极为世人称赏。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谚云:‘杜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

[10] “越溪女”,指西施在越溪浣纱时的女伴。王维《西施咏》:“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那是写妇女一朝得意;杜荀鹤这两句是写妇女入宫后并不得意,她想起年年采芙蓉的旧伴来。

[11] 题一作《时世行》。

[12] “蓬茅”,用茅草做成的屋。

[13] “麻苎”,即苎麻,可以制麻布的一种植物。“焦”,焦黄。

[14] “柘(音这)”,指柘树叶,也和桑叶一样可以养蚕。“征苗”,征取青苗钱。

[15] “旋(音绚)”,临时意。又作已而、还又解。

[16] “也应(读平声)”,即也该。“征徭”,租税和劳役。

[17] 题一作《时世行》。

[18] 这两句一作“八十老翁住破村,村中牢落不堪论”。

[19] “寨木”,修筑营寨的木料。上句说因为要供应寨木,把桑树和柘树都砍光了。下句说因为官府拉民夫去当兵,结果死于兵差,绝了后代。

[20] 这两句说在乱后地方官吏还像平常一样征收赋税,对衰翁毫不加以安抚存恤。

[21] “星散”,零星散失,不知去向。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省永济县附近)人。三十三岁登进士第,官至中书舍人,知制诰。光启三年(887)归隐中条山王官谷。此后几经迁移,终未出仕。有《司空表圣诗集》。

司空图由仕而隐。他属于大地主阶级,处在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的时代,在他的思想里,消极避世占了重要的地位。他的诗里占多数的就是山林遣兴,闲吟自适的作品。他论诗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极推重王维和韦应物的诗,认为“澄澹精致”、“趣味澄夐” [1] ,这是他的主要趋向。《司空表圣诗集》里只有极少数的古体诗,近体诗中绝句占百分之八十。就是从艺术角度看来,司空图的创作成就还远远不能达到他自己所悬的标准。如芟芜选秀,略有一些清浅自然,情致或作意可观的篇什,大致和姚合、贾岛辈相近。写景诗句如“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之类,不但作者自己津津乐道 [2] ,也为后人所称引 [3] 。

司空图论诗之作还有《诗品》二十四则 [4] ,用象征的言语来形容诗的各种风格,往往饶有诗味,例如论“纤秾”云:“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这样以诗为评,不失为一种创举。但除了比较细致地列具多种诗的风格外,在理论上贡献不大。

退栖

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 [5] 。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 [6] 。燕昭不是空怜马 [7] ,支遁何妨亦爱鹰 [8] ?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9] 。

* * *

[1] 以上所引论诗语均见《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论诗》二文。

[2] 见《与李生论诗书》。

[3] 见《彦周诗话》、《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和《香祖笔记》卷四。

[4] 关于《诗品》的作者,近年来学术界有争议。

[5] 这两句说:因无能而宦游不得意,因不得意而退隐中条山。“中条”,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

[6] 这两句写退隐后最与书剑相亲。

[7] “燕昭怜马”,战国时燕昭王要访求贤士,郭隗对燕昭王说:古代有涓人以五百金为国君买已死的千里马的头,天下人因此知道那个国君肯出高价买千里马,不到一年便得到三匹活的千里马。现在您如果真想罗致天下的贤士,那就请先用我。我这样的人得到了您的尊重,人家就相信比我贤的人一定更得到您的尊重了。昭王听说便重用郭隗,尊他为师(见《战国策·燕策一》)。这句是申说“宦游萧索”,言燕昭王爱重贤士,而今无其人。

[8] “支遁”,字道林,是东晋有名的在山林隐修的和尚,他好养鹰和马而不放不骑。有人问他,他说“爱其神骏”(见唐许嵩建康实录》)。这句表示自己虽“退栖”而壮心未销。

[9] “绳检”,拘束制约的意思。“兢兢(音京)”,小心谨慎貌。

来鹄

来鹄,《全唐诗》说他是豫章(今江西省南昌附近)人,他的《宛陵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诗具体地说江州是他的故乡。咸通(860—874)中举进士,不第。他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1] 。他一生往来于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带。《圣政纪颂》透露出他向往唐太宗的政治风度和对史学的兴趣。他的诗,除四言外,全是近体七律,多写旅居飘流、穷愁困苦的生活,也有关注民间疾苦的。《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九首。

云 [2]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3]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4] 。

* * *

[1] 《圣政纪颂诗序》。

[2] 这首诗通过描写旱云,反映出诗人为庄稼盼雨的急切心情。

[3] 这两句埋怨只起云,不落雨。上句既是写旱云形状多变,又是表现人们仰望之久。下句写远山的浮云和近水的倒影,表现诗人处处关心云层的变化。“片”,一朵云。“重”,云层重叠。

[4] “奇峰”,旱云耸立状。

罗隐

罗隐(833—909),本名横,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富阳县)人 [1] 。他自二十八岁至五十五岁,奔波游历,都是为了考取进士,但始终不被录取。因此写了很多感叹落第失意的诗歌。五十五岁时投奔镇海节度使钱镠,得到钱镠的任用,历任钱塘令、著作令等职。唐亡后,钱镠对后梁称臣,罗隐受到给事中的封爵。卒年七十七岁,是唐代享有高龄的诗人之一。有《罗昭谏集》。

罗隐的《谗书》是落第后有感于时事所作的杂文。他不同情韩愈,而称颂推倒平淮西碑的石忠孝,因而写了《说石烈士》,表示了自己的见解。其他如《迷楼赋》也能指出隋亡国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大权旁落,细人用事,是迷于人而不是迷于楼,对兴亡治乱的认识很有见地。

罗隐的古诗纤弱不足道,近体诗较多。其中的七言绝句,时有以物咏志的讽谕诗,如《蜂》、《柳》即是。七言律诗音调悠扬,摹写个人的衰世感伤,往往真切动人。他曾写诗攻击当时的农民起义,为帝王官僚的流离没落鸣不平,表现了他的地主阶级立场,那些诗当然是应该批判的。

魏城逢故人 [2]

一年两度锦城游 [3] ,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 [4] ,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雪 [5]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6]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登夏州城楼 [7]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8]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 [9]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10]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11] 。

* * *

[1] 《旧五代史》和《梁书》都称他是馀杭人。现据《吴越备史》及罗隐同时代人沈崧所撰《罗给事墓志》,知罗隐为新城人(见汪德振著《罗隐年谱》)。

[2] 题一作《绵谷回寄蔡氏昆仲》。“魏城”,唐县名,属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绵阳、梓潼间有魏城镇。

[3] “锦城”,指成都。

[4] 这句虚拟芳草对归客依恋“有情”,阻碍他的坐骑,不让他走。

[5] 这首诗写因降雪而引起的感慨,对饥寒的贫者寄予同情。

[6] 这两句说平常都讲瑞雪是丰年的好兆头,但到丰年时情况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7] “夏州”,又名榆林,城在无定河支流清水东岸;紧倚长城,向来以险隘著称。故址在今陕西省横山县境内。

[8] “猎猎”,风声。“戍旗”,要塞戍军之旗。“危楼”,高楼。

[9] “晋”,一作“汉”,此句应作“晋”。晋朝和大夏国的赫连勃勃作战,有不少战士死于边塞。

[10] “塞鸿”,边塞鸿雁可以寄书,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见温庭筠《苏武庙》注〔3〕。

[11] “校尉”,官名。隋唐为武教官,位次将军。上句有弃文就武之意。下句说能用长戟和强弓去作战。《左传·定公八年》:“颜高之弓六钧。”“钧”,三十斤。“六钧”,指拉力一百八十斤。

韦庄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屡试不第,直到年近六十才中进士。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至四川投奔藩将王建,任掌书记。唐亡,王建称帝,国号蜀,以韦庄为宰相。有《浣花集》。

韦庄一生,先逢黄巢农民大起义,后遭全国军阀大混战。为了避乱求官,他辗转陕西、河南、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伤时、怀乡、感旧等情绪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他诗中最重要的主题。他的咏史诗也大都融注着对唐室衰微的现实感慨,充满了吊古伤今的悲哀,像下面选的《台城》。韦庄的律诗,写得圆稳整赡,音调响亮,但不及他的绝句包蕴丰满,发人深省。

他的长诗《秦妇吟》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叙事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内容却很复杂。韦庄从贵族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对伟大的黄巢起义军表示了刻骨的憎恨;但在客观上又反映出起义军惊天动地的气势和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他揭露了官军对人民的残酷劫掠,然而又交杂着对藩将拥兵自守、剿“贼”不力的谴责。全诗的主要倾向是反动的。

韦庄又是著名的词人,词风清新流畅,在“花间词派”中独树一帜。

台城 [1]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2]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登咸阳县楼望雨

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3] 。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4] 。

稻田 [5]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 肥 [6] 。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7] 。

* * *

[1] “台城”,一名苑城,古代建康宫旧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边。

[2] “六朝”,见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注〔2〕。

[3] “渭川”,即渭水、渭河。它发源于甘肃省,流入陕西省,经过咸阳城外后会泾水入黄河。

[4] “空濛”,迷茫。末两句写雨丝不断,眺望时景物迷茫,只能看见一会儿作“人”字飞行,一会儿作“一”字飞行的雁群。北雁南飞,说明已是深秋了。

[5] 唐末藩镇割据战争造成了黄河流域经济的衰落,但长江流域受的影响较小。本篇写南方水稻产区的景致,间接透露了这一现实。

[6] “ (音罢亚)”,水稻的别称。

[7] “画屏”,指眼前景物构成的一幅天然图画。末两句写鹭群冲破云雾飞来,使这个画屏又多点缀。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温庭筠的“万顷江田一鹭飞”,都不曾明写到稻,这里着意描写无边的稻浪和白鹭千点相衬托,刻画的程度不同,手法也不一样。

郑谷

郑谷,字守愚,袁州(今江西省宜春)人。光启三年(887)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乾宁三年(896),唐昭宗避难到华州,郑谷也赶去,“寓居云台道舍”,因而自称诗集为《云台编》 [1] 。

郑谷曾受司空图、马戴等人赏识 [2] ,诗名颇高;《鹧鸪》七律为当时传诵,被称为“郑鹧鸪”;《雪中偶题》也被画家采作题材 [3] 。他自序说:“虽属对声律未畅,而不无旨讽。”又《读前集二首》说:“爱日满阶看古集,只应陶集是吾师。”但他现存的作品和那两句话不很符合。《云台编》里没有古体诗,从近体诗里也揣摩不出师法陶潜的任何痕迹;诗篇的内容都是应酬、刻画景物、感伤身世、讽谕的成分,像《感兴》的“翻令力耕者,半作卖花人”,或《偶书》的“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真是绝无仅有。郑谷的诗属于唐末流行的那种轻巧清快的格调,偶然有些杜甫的遗风馀响,例如《漂泊》“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4] ,君向潇湘我向秦 [5] 。

旅寓洛南村舍 [6]

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 [7] 。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 [8] 。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 [9] 。幽栖虽自适,交友在京华 [10] 。

中年

漠漠秦云淡淡天 [11] ,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12] 。苔色满墙寻故第 [13] ,雨声一夜忆春田。衰迟自喜添诗学 [14] ,更把前题改数联。

* * *

[1] 《云台编自序》,见席启寓《唐诗百名家全集》第四函第四册。参看郑谷《奔问三峰寓止近墅》诗。

[2] 《唐诗纪事》卷七“郑谷”条。

[3] 郑谷《予尝有雪景一绝,为人所讽吟,段赞善小笔精微,忽为图画,以诗谢之》;参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

[4]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离亭”,古人在驿亭送别,因有“离亭”之称。

[5] 这句说离亭一别,各奔前程。

[6] “洛南”,指河南省洛阳以南的地方。

[7] “秋千”,女子在清明节打秋千为戏是当时的习俗,杜甫《清明》诗所谓“万里秋千习俗同”即是。

[8] 柳絮在晴天有风时到处飘荡,天气阴湿便难飞扬;梨花由于色白,在没有月色的夜里也能看得见。这两句刻画春天昼夜不同的景色,相互映照。

[9] “白鸟”,指鹭鸶。鹭鸶吃鱼,所以窥伺鱼网。“青帘”,青布幌子,是酒铺的市招。

[10] 这两句说自己虽爱幽居,却也不免怀念京城中的朋友。

[11] “秦”,指长安一带。作者这时在长安任都官郎中。

[12] “酒有权”,酒有破除愁闷的力量,所以说“有权”。

[13] “故第”,旧家第宅。

[14] “诗学”,写诗之学叫“诗学”,下句“更把前题改数联”即属于“诗学”。

崔涂

崔涂,字礼山,可能是今浙江省桐庐、建德县一带人 [1] 。光启四年(888)进士。诗见《全唐诗》。

崔涂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作客,多羁愁别恨之作,调子抑郁低沉。

春夕 [2]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3]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4]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5]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6] 。

孤雁 [7]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8] ?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 [9]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10]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11] 。

* * *

[1] 《与友人同怀江南别业》:“旧业临秋光,何人在钓矶?”“钓矶”指严子陵钓鱼台。《读方干诗因怀别业》,方干即新定(今浙江省淳安县西南)人而移居桐庐者(方干有《思桐庐旧居便送鉴上人》等诗)。《和进士张曙闻雁见寄》:“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可知他的故园在“富春江畔”。

[2] 题一作《春夕旅怀》。

[3] “楚城”,泛指旅途经过的楚地,作者另有《湘中秋怀迁客》、《夷陵夜泊》等诗。首二句感时,慨叹春光易逝。

[4] “胡蝶梦”,见李商隐《锦瑟》诗注〔4〕。“子规”,一作“杜鹃”,见李白《蜀道难》注〔10〕。上句写思家,下句写春夕。子规(即杜鹃)夜啼切“春夕”,与“家万里”联系。

[5] “动”,动辄、每每之意。

[6] “五湖”,春秋时,范蠡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之后,辞官,乘扁舟泛五湖而去。参看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19〕。这两句说:我现在还没有归去,我要归去就可以归去,故乡的五湖风景是没有人来和我争夺的。言外之意:既然如此为什么还留滞他乡呢?诗有自嘲意。

[7] 此题二首,这是第二首,用孤雁的形象寄托作者自己流离失所的情感。

[8] “尔”,指孤雁。

[9] “失”,失群,紧接上二句而来。下句说失群的雁见了寒塘想下来栖息而又迟疑不敢。

[10] 这两句写孤雁的行程。

[11] “矰(音增)”,短箭。“缴(音浊)”,系箭的丝绳。这两句是作者为孤雁担忧,言此雁不一定会遭到暗算,但是孤单失伴总是可疑虑的事。

贯休

贯休,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省兰溪)人。生活在唐末,七岁出家,一生游历过不少地方,广事干谒。他给吴越王钱镠的贺诗中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钱镠有称帝野心,要他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然后才肯接见他,他答道:“州亦难添,诗亦难改!”就此拂袖而去了 [1] 。昭宗天复(901—904)中定居西蜀,受到蜀王王建的礼遇,赐号“禅月大师” [2] 。

他自编的诗集叫《西岳集》 [3] ,吴融为之作序,称赞他的诗“其旨归必合于道” [4] 。我们从下面选的《少年行》、《题某公宅》以及史料中有关记载,可以看到他对统治者的骄奢淫佚是有所揭露和讽刺的。

少年行 [5]

锦衣鲜华手擎鹘 [6] ,闲行气貌多轻忽。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 [7] !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濛濛水泠泠 [8] ,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 如家禽 [9] 。前村后垄桑柘深 [10] ,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 [11] ,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题某公宅 [12]

宅成天下借图看,始笑平生眼力悭 [13] 。地占百湾多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 [14] 。荷深似入苕溪路 [15] ,石怪疑行雁荡间 [16] 。只恐中原方鼎沸,天心未遣主人闲 [17] !

* * *

[1] 见《唐才子传》卷十。

[2] 《陈情献蜀皇帝》诗:“一瓶一钵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来。”是他生活的写照。

[3] 《西岳集》后改为《禅月集》,其弟子改为《宝月集》,今佚。

[4] 吴融《禅月集序》,见《文苑英华》卷七百一十四。

[5] 《唐诗纪事》作《公子行》。据说贯休入蜀,蜀王王建待他很好。有一天叫他念自己的近作,那时贵戚们都在座,贯休有意讽刺他们,便背诵他作的《公子行》一诗。王建很称赏,但是贵戚们因此都恨他。此题原三首,这是第一首。

[6] “擎(音情)”,向上举。“鹘(音胡)”,就是鹰。这句写衣着阔气的公子哥儿们手举老鹰行猎取乐。

[7] “五帝”,指上古的五个皇帝,说法不一,据《礼记·月令》,五帝是伏羲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三皇”,夏禹、商汤、周文武,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末两句谴责纨绔少年什么都不懂,既不懂稼穑艰难,关于五帝三皇的历史也毫无所知。

[8] “泠泠(音零)”,泉声,又清凉貌。

[9] “ (音溪赤)”,水鸟,大于鸳鸯而色多紫。

[10] “垄”,田埂。

[11] “蚕娘”,养蚕的妇女。“渌”,水清。这句说养蚕女在溪边洗蚕茧。

[12] 本篇通过对唐末“某公”别墅的描写,讽刺了那种不顾国计民生、只贪个人享乐的达官贵人。

[13] “悭”,吝。“眼力悭”,犹言眼界狭小,没见过世面。

[14] “当(读平声)”,对着。

[15] “苕溪”,又名苕水,在浙江省,源于天目山,有东苕、西苕,汇于太湖。秋时两岸苕花飘浮水面,其白如雪。此处用苕花比白荷花,说别墅里有一个宽广、幽深的荷塘。

[16] “雁荡”,山名,在浙江省乐清、平阳二县镜,其山有百馀峰,峭拔险怪,绝顶有湖,春归的雁常在此留宿,故有“雁荡”之名。这句说别墅里假山、石径的布置非常讲究。

[17] “鼎沸”,形势纷乱犹如锅里的水在沸腾。这里指唐末藩镇拥兵割据,战祸频仍的动乱情况。末两句说在“中原鼎沸”的形势下,老天恐怕不会让宅主人享受安闲的清福吧!

韩偓

韩偓(844—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童年能诗,曾得到他的姨父李商隐的赞赏 [1] 。中进士后历任翰林学士、兵部侍郎等职,很受唐昭宗李晔的信任。后为朱全忠所排挤,贬为濮州(今山东省曹县)司马。后携家入闽,依王审知而终。有《翰林集》(一称《玉山樵人集》)及《香奁集》。

当韩偓在昭宗朝任翰林时,他的诗歌多写宫廷生活,和对皇帝恩宠的感激之情;被贬后,一变而为忆昔、感旧的落寞之音。所选《春尽》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另外,他也有一些小诗能以新鲜的色调,描写出一幅满含诗意的画面。他曾说“入意云山输画匠”(《格卑》),“景状入诗兼入画”(《冬日》)。可见他是有意识以画景入诗的。至于他的常被人提到的《香奁集》 [2] ,是他认为“以绮丽得意者” [3] ,纯系描写闺中艳情及妇女的服饰体态。其下者更是赤裸裸地描写色情,只能说是梁简文帝宫体诗的继响,表现了乱世士大夫的精神的颓唐与堕落。

残春旅舍 [4]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5]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风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 [6] ,酒冲愁阵出奇兵 [7]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8] 。

春尽 [9]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10] 。人闲易有芳时恨 [11] ,地迥难招自古魂 [12]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13] 。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14]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15] 。

* * *

[1] 据《唐诗纪事》卷六十五称:“偓,小字冬郎。义山云:‘尝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句有老成之风。’因有诗云:‘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乱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按“老凤”是指韩偓的父亲韩瞻。

[2] 宋沈括梦溪笔谈》说《香奁集》“乃和凝所作。凝后贵,故嫁名于韩偓尔”。按《香奁集》有《无题诗序》云:“余辛酉年戏作《无题诗》十四韵,故奉常王公、内翰吴融、舍人令狐涣相次属和。”查《全唐诗》吴融和诗今尚存,序中所记年代与韩偓传无一不合,则《香奁集》实为韩偓所作。和凝恐别有《香奁集》失传(参看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五,《梦溪笔谈校证》按语)。

[3] 见《玉山樵人集》附《香奁集自序》(四部丛刊本)。

[4] 本篇在闽作,写对唐王朝的怀念。

[5] “咸京”,指长安。

[6] 禅家以作诗为戒,以为是文字的“魔障”。这句说心里的牢骚本想发作写为诗句,因悟禅理而得消释。“净域”,亦称“净土”,佛家语,谓无浊无垢之地。

[7] 这句说愁思如阵,借酒消愁,如出奇兵破阵。郑谷《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诗意相同。

[8] 末两句说保持着当日上朝冠簪的整洁(暗示未做异姓之臣),等待唐王朝的复兴。“两梁”,冠名。《唐诗鼓吹》的注中说汉代“秩千石,冠两梁”。

[9] 韩偓在朱全忠当权时被贬濮州(今山东省曹县),后携家依王审知于闽。这首诗即写他异地依人的苦闷心情。

[10] “断云”,片断云。

[11] 这句说闲居不能有所作为,辜负大好时光,故有“芳时恨”。

[12] “迥”,偏远。自己寄居异地,寂寞无友,恨不能找古人为伴,而地方偏僻,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招魂”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何远为些”。

[13] 这两句承前联,感激流莺的多情,肯来看顾。

[14] 这首诗写于五代梁开平四年(910),是作者避难闽中(今福建省)之作。它通过农村的荒芜凄凉景象,揭露唐亡后藩镇军队扰民的罪恶。

[15] “寒食”,寒食节,禁烟火。末两句说村落空虚,如寒食节不见烟火。

吴融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唐昭宗龙纪元年(898)进士。昭宗为宦官韩全晦等所劫持,朱全忠、李茂贞等军阀各有挟天子令诸侯的意思。当时吴融为左补阙,拜中书舍人。天复元年受昭宗命,起草诏书十数篇,简备精当,进户部侍郎。后昭宗被劫去凤翔,融未能相从,客阌乡卒。吴融诗风靡丽,内容多流连光景;反映现实的作品较少。他与僧贯休及方干等时有唱和。有《唐英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华清宫 [1]

渔阳烽火照函关,玉辇匆匆下此山 [2] 。一曲霓裳听不尽,至今遗恨水潺潺 [3] 。

华清宫 [4]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5]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6] 。

* * *

[1] 《全唐诗》所录吴融《华清宫》诗分作两组,一组四首,另一组二首。这是《华清宫四首》的第二首。此诗讽意甚明,由于“渔阳烽火”,唐朝一蹶不振,人民连年痛苦,是最大的“遗恨”,而唐玄宗所能感到的“遗恨”,不过是“一曲《霓裳》”未能听完罢了。

[2] “渔阳烽火”,是说安禄山在渔阳(今天津蓟县一带)起兵作乱,见白居易《长恨歌》注〔13〕。“函关”,即今陕西省函谷关。“玉辇”,指玄宗和杨贵妃所乘的车子。“此山”,指骊山,华清宫所在。

[3] “霓裳”,一作“羽衣”,《霓裳羽衣曲》的省称。见白居易《长恨歌》注〔13〕。

[4] 这是《华清宫二首》的第一首。

[5] “旋”,立即、顷刻之意。“落旋干”,是说落下的雪一会儿就干了。

[6] 末句说住在华清宫的人只知此中之暖,不知外边之寒。意思是说,国家大事无暇过问,必导致乱亡。

卢汝弼

卢汝弼 [1] ,字子谐,范阳(今属北京市)人。诗人卢纶之孙。昭宗景福(892—893)时进士,官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后依附李克用父子,李克用曾任为节度副使。

他存诗只有八首。四首七律语浅调圆,平平不足道;四首《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却能于盛唐边塞诗之外别出新意。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2]

朔风吹雪透刀瘢 [3] ,饮马长城窟更寒 [4]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5] 。

* * *

[1] 此据《全唐诗》卷六百八十八。《才调集》卷八作“卢弼”。元郝天挺《唐诗鼓吹》卷八:“卢弼,与李光远同时人。晚唐。”但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却说:“卢弼边庭四时词,语意新奇,韵格超绝。《品汇》云:‘时代不可考。’余谓此盛唐高手无疑。”录以备考。

[2] 原诗共四首,这是第四首。

[3] “刀瘢(音班)”,刀痕,伤疤。

[4] “饮马长城窟”,参看杜甫《北征》注〔12〕。

[5] “火”,指报警的烽火。“贺兰山”,在河套附近,是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这里借指边疆。末两句写士兵每闻敌人进犯,能奋勇应战,保卫疆土。

张泌

张泌,字子澄,淮南人。在南唐为句容县(在今江苏省)尉,官至中书舍人。《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十九首。

洞庭阻风 [1]

空江浩荡景萧然 [2] ,尽日菰蒲泊钓船 [3] 。青草浪高三月渡 [4] ,绿杨花扑一溪烟。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犹有渔人数家在,不成村落夕阳边。

寄人 [5]

别梦依依到谢家 [6] ,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7] 。

* * *

[1] 本篇一作许棠诗。

[2] “空江”,洞庭湖汇集了湘、资、沅、澧数江,并有数道通长江。《唐诗别裁》注云:“夜泊洞庭湖港汊,故有‘绿杨花扑一溪烟’之句。”所谓“空江”即指港汊。这句写连日大风,水上没有船只航行,只剩下一片白浪。

[3] “菰”,即茭白。“蒲”,水草。“菰蒲”皆生长于浅水处。船因阻风泊于港汊,故尽日惟见菰、蒲。

[4] “青草”,湖名。见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注〔7〕。

[5] 此题原二首,这是第一首。

[6] “谢家”,常用作外家,也就是岳家的代称。此诗可能是寄内之作。

[7] 这三句是想象之词,写梦中所见。离人指谁?可以有三种理解:一说指作者,一说指所寄之人,一说兼指二人。似以第三说较长。作者想象在家的人也是夜不能寐、正在凭阑遐想,此时月亮正为那怨离别的人照着落花。如“离人”解释为作者自指,则后二句就是写醒后所见的实景。

郑遨

郑遨(865—939),字云叟,滑州白马(在今河南省滑县东)人,生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四十多岁以前是在唐朝度过的。《新五代史·郑遨传》说他“少好学,敏于文辞”,可是却考不上进士,“见(唐)天下已乱”,隐居不做官,不接受达官贵人的馈赠,“种田”以自给,有诗名。《新五代史·一行传》以郑遨为首,传序说他是“嫉世远去”的人。有“高士”、“逍遥先生”之称。诗作有消极避世的倾向。但下面选的《富贵曲》、《伤农》却表现了对上层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不满。

富贵曲 [1]

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 [2] 。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 [3] 。

伤农 [4]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 [5] 。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 [6] 。

* * *

[1] 唐末一些诗人揭露大官僚、大地主家庭穷奢极侈,除用《公子行》、《贵公子行》等外,还用《富贵曲》作诗题。

[2] “珠翠”,珍珠、翠玉作的首饰。

[3] “云”,比喻头发。“两片云”,即两个发髻。“戴却数乡税”,字面上是说首饰贵重,实际上却暗示了富贵人家的首饰与租税之间的关系。

[4] 本篇与李绅《悯农》诗题意近似,写剥削阶级糟蹋粮食的情景,为农民伤心。

[5] “颔(音汗)”,下巴颏。这两句从一种特殊精米的红色联想到耕种时牛的下巴颏都磨破了,从牛颔流血使人想见驾驭耕牛的农民的艰辛。

[6] “珊瑚”,古代富贵人家供于几案玩赏的珍宝。“珊瑚枝下人”,即达官贵人。“衔杯”,饮酒,这是指宴饮。

张 ,字象文,清河(今北京市海淀区清河镇)人。唐昭宗时中进士,曾官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王建立蜀,任膳部员外郎、金堂令等职。诗见《全唐诗》。

张 诗以五、七律为多,早年曾游塞外,写了不少边塞诗。他也喜欢利用“落日”、“寒日”、“日色”的形象来渲染边地风光的特色 [1] ,但都不及“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登单于台》)这联语句浑朴、境界辽阔。晚年被人激赏的“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夏日题老将林亭》)一联,却显得细腻纤巧,或许可以看出他前后风格是有一些变化的。

登单于台 [2]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欲向阴关度 [3] ,阴关晓不开。

* * *

[1] 如《蓟北书事》“戍楼承落日,沙塞碍惊蓬”,《边庭送别》“暮烟传戍起,寒日隔沙垂”,《塞下曲》“夜烧冲星赤,寒尘翳日愁”,《边将二首》“角怨星芒动,尘愁日色微”等。

[2] “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军登临此台。

[3] “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屏障,绵亘今内蒙古自治区,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

黄滔

黄滔,字文江,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唐昭宗乾宁二年进士,由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里行。五代时,依闽王王审知,并对他有所“规正”。比起连年战乱的中原地区来,当时的福建在各方面都比较稳定,吸引了许多文人到那里避难。据说这些都与黄滔有点关系 [1] 。有《黄御史集》。

他的诗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多,但诗风平易,“若与人对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有贞元、长庆风概” [2] 。

书事 [3]

望岁心空切,耕夫尽把弓 [4] 。千家数人在,一税十年空 [5] 。没阵风沙黑,烧城水陆红 [6] 。飞章奏西蜀,明诏与殊功 [7] 。

* * *

[1] 参见新、旧《五代史》、《莆田志》等。

[2] 洪迈《黄御史公集序》。

[3] 本篇似与唐末西蜀的军阀战争有关。四川是唐末军阀争夺相当激烈的地方。如光启元年(887)当时的利州刺史王建攻入阆州,驱逐刺史杨茂实;接着联合顾彦朗攻打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文德元年(888),唐王朝派韦昭度领兵征讨不服朝命的陈敬瑄和田令孜,野心勃勃的王建乘机参与其事,扩充势力。他们围成都达三年之久,弄得“成都城中乏食,弃儿满路”,“饿殍狼藉”。大顺二年(891)陈敬瑄投降,王建夺得成都,唐王朝只好承认他为检校司徒、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上述简单史实可做了解本篇背景的参考。

[4] “望岁”,盼望收成好。这两句说因为农民都被征发去打仗了,所以人民盼望农业丰收的心情虽切却根本无法实现。

[5] 这两句写唐末赋税的繁重。

[6] 这两句形容战争的酷烈。“没”,陷。

[7] 这两句是对那建立在血泊之上的“殊功”的否定,也是对所谓“明诏”的否定。不但批判了穷兵黩武的军阀,而且讽刺了昏庸腐朽的唐朝廷。

孟宾于

孟宾于,字国仪,连州(今广东省阳山县)人。少时即写所作诗百馀篇,名为《金鳌集》,送给李若虚侍郎。李采录他的好诗,让他带到洛阳献给达官,因此声誉大起。后晋天福九年(944)进士及第。后归南唐,李后主用为滏阳令。因犯法当处死刑,诗人李昉作诗寄给他,有“明君晚事未为惭”之句。后主见诗,赦免了他的死罪。迁任水部郎中,又知丰城县。宋太平兴国年间致仕。居吉州玉笥山,自号“群玉峰叟”。归老连州,年八十七卒 [1] 。诗见《全唐诗》。

公子行 [2]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3]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4] 。

* * *

[1] 《唐才子传》卷十说孟宾于“年七十馀卒”,非是。

[2] “公子行”,唐代专写纨绔子弟生活的歌词的标题。这诗写王孙公子糟蹋庄稼的罪恶。

[3] “锦衣”,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缝制的衣服。“夺”,光彩夺目,赛过。“侵晓”,拂晓。“野庭”,田野。

[4] “识”,理会。“骄”,壮健;乱蹦乱跳。“骢”,青白色的花马。

葛鸦儿

葛鸦儿,身世不详。《全唐诗》仅存其诗三首,除《怀良人》而外,还有《会仙诗》二首。

怀良人 [1]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2]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 [3] ?

* * *

[1] 韦榖《才调集》、韦庄《又玄集》都说这首诗是女子葛鸦儿所作。孟启《本事诗》说是一个河北士子代替自己妻子所拟的答夫诗。“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 “荆钗”、“布裙”,指妇女的俭朴装束。刘向列女传》:“梁鸿妻孟光常荆钗布裙。”“荆钗”,木制的钗。

[3] “胡麻”,芝麻。“好”,恰宜。“好种”,好下种了。明人顾元庆夷白斋诗话》:“南方谚语有‘长老种芝麻,未见得’。余不解其意,偶阅唐诗,始悟斯言,其来远矣。胡麻即今芝麻也,种时必夫妇两手同种,其麻倍收。长老,言僧也,必无可得之理,故云。”上句与下句相应。“底不归”,为何不归?

金昌绪

金昌绪,临安(今属浙江省)人。《全唐诗》存其诗仅一首。

春怨 [1]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 。

* * *

[1] 题一作《伊州歌》,写女子思念远征在外的丈夫。

[2] “辽西”,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是诗中女子所思念的人的居留地。

无名氏

水调歌 [1]

平沙落日大荒西 [2] ,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 * *

[1] “水调歌”,乐府《近代曲辞》(《全唐诗》卷二十七收此诗作《杂曲歌辞》)。《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水调》,商调曲也。……按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其歌第五叠五言,调声最为怨切,故白居易诗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似有因。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唐又有《新水调》,亦商调曲也。”(所引白居易诗,题即为《听歌六绝句》之三《水调》)本篇即歌的第一叠,写边地日落星出,戍兵瞭望敌情、听候将令的情景。

[2]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