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词史 | 刘毓盘 | 刘毓盘著,1931年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1985年上海书店影印再版。 《词史》系作者在北大讲学之手稿,先后刊印数次,随刊随有更定,1931年所刊为其晚年定本,作者去世后由其弟子曹聚仁等极力促成该书付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词虽后起,却可与诗双峰并峙争雄,光耀千秋,同为祖国文化宝藏。《词史》云:“词者诗之余。句萌于隋,发育于唐,敷舒于五代,茂盛于北宋,煊灿于南宋,翦伐于金,散漫于元,摇落于明,灌溉于清初,收获于乾嘉之际,千三百余年以来,其盛衰之故类能言之,其详则博考而得之。”全书共11章,依次为:论词之初起由诗与乐府之分、论隋唐人词以温庭筠为宗、论五代人词以西蜀南唐为盛、论慢词兴于北宋、论南宋词人之多、论宋七大家词(戈载选宋词,以周邦彦、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为七大家,即本书所本)、论辽金人词以汉人为多、论元人词张翥而衰、论明人词之不振、论清人词至嘉道而复盛、结论。书中多有精譬见解,如《自序》云:“词则源出于诗,而以意为经,以言为饰,意内言外,交相为用。……且也意不必一定,言不必由衷,美人香草,十九寓言,其旨隐,其辞微,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后人作词之法,即古人言乐之法也。”该书的不足在于以约10万字的篇幅去写《词史》,显然有些失之过简,许多问题未能展开,实际上只是一部“词简史”。 又,1987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杨海明著《唐宋词史》是一部中国分体断代文学史,1989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黄拨荆《词史》(上卷),1990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严迪昌著《清词史》,专述清代词,1990年黄山书社出版许宗元著《词史》,均可参阅。 |
龙舟会 | 王夫之 | 清代杂剧剧本。王夫之作。有《船山遗书》本,《清人杂剧》本。剧本取材《新唐书·列女传》,亦见唐人李公佐传奇小说《谢小娥传》(收入于《太平广记》)。剧作略云:谢小娥嫁给段居贞,她的父亲与丈夫段居贞 一起去做生意,被盗所杀,托梦于谢小娥为之报仇。谢小娥得到判官李公佐帮助,女扮男装,查访杀死父亲、丈夫的仇人。查实之后,投奔仇家为仆3年,伺机报仇,在得到仇家对她的信任之后,借机会手刃仇人,为父亲和丈夫雪恨。报仇后小娥自投官府,官府因其杀人而欲以治罪,小娥出示李公佐字据,得以幸免。《龙舟会》歌颂了谢小娥的机智和勇敢,也暴露了社会及官场的黑暗,戏剧性较强。从作品内容看,实为作者借谢以寄托亡国之恨,抒写郁愤之情。今人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评本剧:“以硕儒工曲,慷慨激昂,笔酣意足,实属仅见。” |
楚辞通释 | 王夫之 |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前附司马迁《屈原列传》、张任可《序》以及《序例》诸文。 正文分十四卷,删去王逸《楚辞章句》所录《七谏》以下五篇,补入梁代江淹《山中楚辞》四篇和《爱远山》,又因王夫之“生于屈子之乡,而遘闵戢志,有过于屈者”,故附作《九昭》一篇,“以旌三间之志”。《通释》在作品题目之后,附王、朱等人题说,然后参以己意以正题旨,继而分段作注,并说明各段大意,以求“通释”。作为与屈原经历大致相同的王夫之,能够通过注释《楚辞》,阐发并表达其抗清复明、忍辱负重的爱国之情,故把握屈作题旨,多切实际;在具体注释章句中,能“旌幽志”、“达微言”,深入作品之中,疏达通解,并注意纠正和批判王逸、朱熹等人的见解,突破传统巢臼,“就文即事,顺理诠定”;发前人未发之言,有许多真知灼见。但由于王氏的过分比附于屈原,亦有不少主观臆断之处,甚至以道家之说阐发屈旨,妄加议论,是不对的。 |
潇湘怨词 | 王夫之 | 《潇湘怨词》是王船山在努力抗清而失败后最能代表其接受稼轩词风成就的一组词,共分三组,根据写作时间先后依次为《潇湘小八景词》、《潇湘大八景词》与《潇湘十景词》。其中《潇湘小八景词》与《潇湘大八景词》之抒情基调皆以稼轩《摸鱼儿·晚春》(更能消、几番风雨)为摹写旨归,对满目山河落入敌手的惨痛现实反复吟咏,表达内心深深的民族情结、故土之思与中兴无望的无限悲慨。代表了船山词的最高成就。 |
姜斋诗集 | 王夫之 | 诗集,明清之际王夫之撰。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他一生写诗不辍,现存诗作1674首,收入《姜斋诗集》。《姜斋诗集》包括《姜斋五十自定稿》一卷(277首)、《姜斋六十自定稿》一卷(206首)、《姜斋七十自定稿》一卷(150首)、《柳岸吟》一卷(88首)、《姜斋诗分体稿》四卷(210首)、《姜斋诗编年稿》一卷(127首)、《姜斋诗賸稿》一卷(12首)、《落花诗》一卷(99首)、《遣兴诗》一卷(134首)、《和梅花百咏诗》一卷(110首)、《洞庭秋诗》一卷(30首)、《雁字诗》一卷(56首)、《仿体诗》一卷(38首)、《岳余集》一卷(25首)、《忆得》一卷(77首),此外,《姜斋诗文拾遗》二卷中还有若干。船山现存的这些诗作远非全貌,其早年诗作收入《漧涛园初刻》、《买薇集》,已因兵乱遗失,《忆得》中所收诗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船山68岁时,“仿佛忆童年至丁亥诗,十不得一而录之。”而《忆得》所收诗作为77首,按比例算来,丁亥年前的船山诗作应在800首左右。由此可知,船山之诗,可谓富矣! |
元白诗笺证稿 | 陈寅恪 | 研究著作。陈寅恪著。共六章,分别笺证唐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艳诗及悼亡诗、元白《新乐府》和元氏《古题乐府》等诗篇;末附论文五篇,就白居易的家世、思想、创作以及白氏与友人元稹、刘禹锡的交游加以论述。此书虽名“笺证”,实异于一般文字笺释,乃是广泛采辑和引证各种史料、文献,与作品相参照,求得以史证诗、以诗证史、互为补充、互为发明的效果。如论元稹艳诗及悼亡诗,作者从诗中反映出来的元氏与情人双文、妻室韦丛的关系,结合时人的门第观念,以考证唐代士夫文人的婚姻选择和仕宦道路,皆有发前人之所未发。特别是其论元、白《新乐府》的章节,从社会经济、政治、司法、边防、习俗、伦理、宗教、艺术各方面着眼搜寻材料,详作比勘,不仅大大加深了读者对诗歌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解,亦有助于全面、真切地把握整个时代。这种“史诗互证”的方法,显然突过旧史家单纯引史事考释诗篇的传统,足以展示文学与人生之间纵横交错的复杂图景,为古典诗歌研究开拓新的视野,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原书稿1950年由岭南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出版,后经作者屡次订补,于1955年、1959年分别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新出版;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新一版,又增入作者撰写的十三条校补记。 |
陟山观海游春记 | 顾随 | 中国近代杂剧。此剧凡2卷,8折,上卷4折前加楔子,下卷亦4折前加楔子。首有作者1945年2月11日所作长自序,介绍了此剧创作的主要过程,颇为详细地阐述了作者的戏剧理论观念和对元明戏曲的基本认识。从中可知,此剧作于《苦水作剧三种》之后,于1942年1月间开始着笔,其间作者经历了从比较闲暇、创作较为自如到病痛缠身、身心俱惫、写作也变得艰难的过程,直至1945年2月中方得写成,是顾随所作杂剧中篇幅最长、历时最久的一本。取材于《聊斋志异》中之《连琐》故事,根据戏曲情节关目需要,在原故事基础上铺陈而成。写东海秀才杨于畏,上无父母,下无妻室,孑然一身,两应乡试不第,带书童离开城内,住云台山山斋之中。秋日一夜,杨于畏独坐,忽闻女子吟诗之声,此后念念难忘。一日往有女吟诗处寻觅,得一香囊,执于手中,忽被风吹化飘散,于畏异之。又一夜,杨于畏方在书斋中饮酒读书,忽一女子到来,自言系陇西人,小字连琐。此后连琐夜夜与于畏书斋清话,宵来晨去,不觉冬去春来,时已半载。一次连琐向于畏说明自己乃鬼魂,为杨于畏痴情感化,白骨有复生之意,并告知使其复生之法。于畏遂以剑刺臂,将血滴入连琐脐内。次日午时,杨于畏带人去连琐葬处掘墓,打开棺木,连琐肉身复生。二人遂结为夫妻,十分相得。时届清明,杨于畏带娘子连琐并马游春,登山观海,甚为欢畅。 |
删正方虚谷瀛奎律髓 | 纪昀 | 四卷。《删正方虚谷瀛奎律髓》是纪晓岚针对元方回(号虚谷)编选唐宋五、七言律诗集《瀛奎律髓》所作,方回以江西诗派之法为法,以宋诗的审美眼光审视唐宋律诗之发展,提高了宋诗的地位。在清代,《瀛奎律髓》有冯舒、冯班、查慎行、陆贻典、何焯等人的评点,褒贬不一。较之诸家评点的门户意气,纪晓岚删正较为通脱平和。 |
中国戏曲概论 | 吴梅 | 近代吴梅著。三卷。卷上凡“金元总论”、“诸杂院本”、“诸宫调”、“元人杂剧”、“元人散曲”五节,卷中凡“明总论”、“明人杂剧”、“明人传奇”、“明人散曲”四节,卷下凡“清总论”、“清人杂剧”、“清人传奇”、“清人散曲”四节。各卷先总论金元、明、清三时期戏曲源流、正变、盛衰,再就各家各派风格特征、创作成就及其具体作品作出评述。作者与王国维是近世戏曲研究的双璧,一般认为王国维在历史考证方面,开戏曲史研究之先路,但在戏曲本身的研究上,还当推作者独步。本书虽篇幅不大,但言简意赅,语要不烦,论及作家作品甚多,为早期戏曲史名著。有王文儒序。民国十五年(1926)大东书局初版,198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吴梅戏曲论文集》中,亦收入此书全文。 |
顾曲麈谈 | 吴梅 | 曲学论著。近人吴梅撰。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州(今苏州)人。终生从事曲学研究,制谱、填词、按拍,一身兼擅。历任北京、南京等地大学教授。著有曲学、词学著作多种:《中国戏曲概论》、《南北词简谱》、《曲学通论》、《词学通论》等;创作则有杂剧、传奇戏曲11种和《霜厓诗录》、《霜厓词录》。《顾曲麈谈》分原曲、制曲、度曲、谈曲四章,详细论述了包括散曲和剧曲在内的南北曲的宫调、音韵、作法、唱法诸问题,并对元明清部分作家作品作了评介。其中论宫调一节,备列六宫十一调的管色及所隶的南北曲曲调,以便度曲者能在同一宫调中择曲联套,而免出宫犯调之病。论音韵一节,据清人王鵕《音韵辑要》等书,编出新的曲韵,以作为填词者守部选韵的依据,而不致逾规越矩。论作法最为详尽,计分南曲、北曲、剧曲、清曲四节,分别就音律、文词问题,提出填词者所应知的事项:于音律则要求辨明曲谱、板式,调节音调高低,掌握联套方法。于文章则要求剧曲一要结构谨严,二要词采超妙,三要宾白优美;而清曲则还要少借宫,少重韵,少衬字。论度曲部分,从五音、四呼、四声、出字、收声、归韵、曲情等方面,论述了昆曲的发声和演唱方法。吴梅论曲重在声律和制作,虽有承袭明清人曲论之处,但也颇多他个人研究的创获。有1916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吴梅戏曲论文集》,收此论著。 |
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 | 纪昀 | 《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是纪晓岚针对清初学者冯舒、冯班评点五代后蜀韦縠所编唐人诗《才调集》的门户之见,特对二冯之评点进行删正的作品。冯班推崇西昆,专意古学,与其兄冯舒评点《才调集》时,极力贬斥江西诗派。纪晓岚认为,江西之弊在粗俚,西昆之弊在纤俗。不善学之,同一魔道,不必论甘而忌辛。 |
绅士的请客 | 胡也频 | 二幕剧,胡也频著。载《现代评论》8卷188—189期(1928年7月14日—21日)。(第一幕)1928年某一日。某省城一个绅士的家中。绅士太太向厨子详细查问一天的伙食账,并吩咐厨子第二天请36人的客,但只需准备24人的饭菜,而且鸡和鱼都只许各买一只,贵的菜要用贱的东西垫底。她又吩咐保姆请客时要看人递上下两种烟,倒茶只要倒小半杯;吩咐听差斟酒不要过频,而且只倒六分满。绅士太太吩咐完毕,自感太累。(第二幕) 绅士在书房里为来宾过多而焦虑不安。听差接二连三来报,又有两位或三位客人同时来到,更令绅士烦躁恼火。4点多钟,所邀宾客已全部到齐。绅士一边唠叨客人贪吃,一边为酒席应付不下来客而犯愁。太太埋怨绅士小聪明,请客时机不对,绅士百般推却。他们要厨子把两桌菜变为三桌,厨子声辩原来只按一桌菜的量来采办的,改成两桌实在没有办法。绅士无奈,只得着人到菜馆叫了一桌5元的菜,太太痛心疾首,直呼倒霉。 |
乱钟 | 田汉 | 现代独幕话剧。田汉著。初收入1932年湖风书店版《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剧本描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东北青年学生的抗日爱国热情。“九·一八”这天晚上,沈阳东北大学的一些学生聚集在宿舍里议论时局。尽管他们出身于不同的阶级或阶层,有着各自不同的志趣与爱好,但都痛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怀着强烈的义愤。事变发生前,他们已推派代表向政府请愿,要求发枪抗日,当局却软硬兼施,不准学生抵抗,并指使学生中的极少数败类进行威胁和破坏。正在这时,日寇轰炸皇姑屯的炸弹轰响了,爱国学生叶仲群等挺身而出,组织学生敲响了校钟,集合全校同学,并决定联合全沈阳的学生和爱国民众,到兵工厂领枪,奋起抵抗。学生和群众在枪炮声中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剧作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反映了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全国人民中迸发出的爱国激情,具有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剧中人物众多,几乎没有主要角色,但矛盾冲突尖锐紧张,有强烈的时代气氛和较大的气势,是作者这一时期创作的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众多剧作中有代表性的一部。 |
月光曲 | 田汉 | 独幕剧,田汉著。原载《文学月报》1卷3号(1932年9月)。1932年中秋夜。上海,电车工人王茂林家。王茂林正和汽车公司铜匠间的工人施有贵商量分头联络工人继续罢工斗争。施去后,隔壁二嫂来借米,她的丈夫已因罢工被捉到牢里去了。王的妻子林二姐当了衣服换了米回来了,分米给二嫂救急。王给妻子说明工人必须打破上海、山东、山西的帮口,团结斗争的道理。 林二姐的弟弟林德润来了。他是汽车公司老板为对付罢工而召的新工人,所以王茂林见他如见仇敌。但德润是来和老工人联络的。他说自己是稀里糊涂为找饭碗才应召进汽车公司的,及至领教了资本家的真面目,才懂得了工人的利益,知道了罢工的必要。所以他对自己被老工人纠察队打了一顿毫无怨气,他希望新老工人能联合起来一起罢工斗争。王茂林大喜。 山东帮工人的头头张国良来到王家,与王交谈甚洽。王的女儿阿金还认张做了干爹。张告诉王茂林,他已联络好了开车的工人们。正商量间,巡捕来到了弄堂口,他们是追踪张而来的。王领着张出后门转移了。巡捕、包探入,一无所获而去。林二姐吃奶的孩子坐下吃中秋晚饭。远远传来歌声、鞭炮声。风吹烛灭,水银似的月光泻入户内,照着这转换期的母子。 |
老虎桥杂诗 | 周作人 | 本书根据谷林抄本《老虎桥杂诗》整理出版,为该本的首次面世。主要收录了作者1946-1949年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期间所在的部分诗作,同时,在附录中收集了在此以前所作的《苦茶庵打油诗》及《补遗》等,几乎囊括了作者所写的全部旧体诗,体现了周氏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底。 |
黎明之前 | 田汉 | 独幕剧,作者田汉。北新书局1937年3月版。北平,一富家。匆匆赶来的女婿伯诚正拉着岳母评理。原来他的妻子士玉和他闹离婚,已回到娘家来了。士玉同熟识的唐医生从外面回来,伯诚又拉着唐评理。于是士玉说明,伯诚在课堂上向学生散播对日本投降的论调,她又发现了他写的一批汉奸文章,这就是要闹离婚的原因。同情士玉的唐医生看出夫妻毫无共同语言,遂将伯诚劝走。 伯诚去后,母劝其女。她说明自己是个旧式女人,丈夫死了,守着两个孩子,只希望他们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但士玉告诉她不必操心,自己已能照顾自己了。 母亲的另一个孩子士锐回来了。他浑身朝气,谈论着参加抗日义勇军的事。姐弟俩一唱一和,互相鼓励。母亲急坏了,要他们每天念一个钟头心经,去除妄念,消灾解难。儿子立即敲起木鱼,摇头晃脑念起来,并要姐姐别哭了,帝国主义飞机大炮的进攻这个最大的灾难念念经就可以消除了。 母亲见自己的主张只被当作笑话,便暗自对丈夫遗像表白了一番心迹,然后把安眠药和入粥碗,又剪断了电话线。她骗姐弟俩喝下了粥,并要求儿女和她同睡一屋,然后锁上房门,自己喝下了药。姐弟俩谈论着明天要有个新的开始,只觉不适。母亲说明了要一起死的真相。姐弟俩奋力挣扎,但电话已断,门已锁,钥匙已被母丢弃。他们倒在门边,已无力呼救。外面,唐医生来了。 |
卢沟桥 | 田汉 | 四幕话剧。田汉著。1937年8月作。初刊1937—1938年汉口《抗战戏剧》第1卷第1—4期。1937年10月成都协美印刷局初版。1938年1月汉口大众出版社初版。抗战戏剧丛书之二。1939年11月戏剧书店初版。国防戏剧丛书第一种。 |
最后的胜利 | 田汉 | 四场剧。田汉著。列为“大时代文库”第五种。汉口 上海杂志公司1938年4月初版。作品宣传军民合作,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主要情节是:抗战爆发后4个月,南京失守,西南各省壮士东下杀敌。农村青年宝生、大毛等在村子被敌人占领后,联合群众,开始了保卫家乡的斗争。 |
突击 | 萧红 | 现代话剧剧本。3幕。塞克、萧红、绀弩、端木蕻良集体创作,塞克执笔。初刊于1938年4月1日《七月》第2集第6期。1939年3月重庆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1938年1月作者随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在晋南同西北战地服务团会师,应丁玲要求,创作这一剧本。1938年4月中旬由西北战地服务团在西安首演。剧本描写1938年初春,太原附近一个村庄,田大爷、李二嫂等老百姓,目睹敌人疯狂洗劫后的一切,自动组织起来,拿起武器,向敌人袭击。他们用扁担打死两个鬼子;深夜冲进敌人据点,消灭了10个鬼子,缴获了枪支弹药。他们欢呼,要打回老家去。全剧充满着胜利的欢欣情绪。它的“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就是一点也不公式化”(茅盾《〈突击〉》)。 |
民族魂鲁迅 | 萧红 | 1940年7月,萧红创作了四幕哑剧《民族魂鲁迅》,这是萧红的第二部剧作,也是她有关鲁迅的最后一部作品。一如萧红的小说创作不符合“小说做法”,她的戏剧也不符合通常的所谓创作“规范”:没有贯穿始终的剧情,不铺排激烈的戏剧冲突,乃至人物对话。萧红寄希望于观众的或许是对鲁迅精神的领会把握。第一幕选取鲁迅的少年时代,剧中安排少年鲁迅和他小说中的一系列人物相遇:家道中落的他耳闻目睹了何半仙、孔乙己、阿Q、单四嫂子、王胡、蓝皮阿五、祥林嫂等的生活,面对人间的悲喜剧,他“不言不动不笑”,却好似已经看穿了人情的奸诈浮薄。第二幕选取鲁迅日本留学时期,安排的人物只有鲁迅、日本人甲、朋友和“鬼”,主要情节来自幻灯片事件、弃医从文的抉择和回国后发生的踢“鬼”故事,突显他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坚定信念。第三幕选取鲁迅的北京时期,以鲁迅与朋友、绅士、强盗、贵妇、恶青年、好青年的交往,象征了鲁迅的战斗人生。第四幕发生在鲁迅上海时期,鲁迅的境遇更其恶劣,多了商人和市侩的攻击,但他的战斗更其坚韧,直到生命的结束。四幕剧分别勾勒鲁迅改良国民性、痛打落水狗、关心中国命运的战斗人生,人物内在精神的冲突被写意化。每幕剧只包含简单的“剧情”说明和“表演”说明,糅合了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生活中的战友和敌人,用象征的手法体味鲁迅深广的忧愤,描画他洞穿一切的眼神,力挺他不屈的傲骨,定格他伟大的背影。哑剧的形式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强力效果。虽然没能充分展其“治学之经略,接世之方法,”但这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有关鲁迅的剧作,无疑为萧红对鲁迅的书写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
上海滩的春天 | 熊佛西 | 剧本。熊佛西写于1956年。本剧描写资本家王子明一家在上海解放前夕、解放初期、五反运动、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四个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新中国成立后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歌颂了党的政策的正确和威力。剧中的王子明,解放前夕因舍不得丢下自己一手创办的元丰纺织厂,把汤恩伯逃跑时送给他家的飞机票撕了。但资本家信奉的是钱、金条,认为只有“这才是真正的力量”,因此不可能很顺从地坐上社会主义的航船。解放后不久,他便犯下偷税、漏税、抽逃资金、棉花掺假等“五毒”行为。五反运动开始,他还同心腹赵国初订立攻守同盟、企图蒙混过关。他的弟弟王子澄在解放后抗拒改造,曾抽逃资金去香港、台湾,把华生橡胶厂的烂摊子扔给政府,由于碰了壁才重又回到上海。这一切描写都生动地刻画了未经改造的资本家形象。同时,剧作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剧中,党支部书记、女工田英的形象,刻画得相当成功。她正确执行党对资产阶级“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既严正揭露王子明的“五毒”行为,又通过他的妻子丁静芳、亲威丁慕之等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还利用赵国初的坦白交代宣传党的治病救人的方针。这样,在党的政策的巨大威力面前,在家庭内部的催促下,王子明终于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剧本反映的四个时期的斗争生活,都发生在春天,“春天”是新生命的季节,正是在这“上海滩的春天”中,资产阶级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开始成为社会的新人。这是最早的一部反映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剧作。 |
过渡 | 熊佛西 | 三幕话剧。熊佛西编剧。发表于《东方杂志》33卷18、19号(1936年9月16日、10月1日)。大流河阻隔着河东河西,两岸的村民到县城去,这条河是必经之道。胡家村首户胡老爷在河上设了一个渡口,管渡人是他的亲戚王善文。王善文专门欺压手下的船夫和穷苦的渡客。这天,从城里大学毕业的张国本带着几个青年桥工正在渡口边建桥,众渡客因过渡费从四大枚涨到了八大枚而和王善文争吵起来,王善文说少一枚都不行,没钱就别坐船。几个渡客商议着要涉水过河。张国本趁机号召众人帮助建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把桥造出来,这样就可以不花钱、不受气、平平坦坦地过河了。张国本的父亲15年前在渡河时淹死了,张国本发誓要在河上架座桥,以造福乡人,所以他大学毕业后便回到村里,好容易动员乡绅们把修龙王庙的钱捐了出来造桥。众渡客纷纷响应他的号召,表示愿意出力,大伙儿便夯起地基来,一边干活一边高唱《过渡歌》。 |
一片爱国心 | 熊佛西 | 三幕话剧。熊佛西编剧。发表于1926年《东方杂志》第23卷10、11期。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剧本从家庭内部矛盾这个生活侧面,通过对人物内心复杂矛盾的开掘和激烈的外部冲突,深刻地揭示了一场爱国与卖国之不可调和的尖锐斗争。女主人公唐亚男是聪明热情的女学生,母亲秋子是一个日本籍妇女,母子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亚男对母亲可以说是百依百顺,连被同学们骂为“卖国奴”的痛苦都能忍受。亚男的父亲唐华亭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者,他对其妻秋子的救命之恩无限感激,相爱甚笃。但是,当涉及国家民族利益这一大是大非问题时,女儿和父亲的爱国热情便如火如荼的迸发出来。母亲要让身为实业督办的儿子唐少亭在一张出卖祖国矿山权益的契约上签字,父亲夺过契约,欲以火烧;母亲抢过来,要送日本公使馆,女儿夺回契约,撕了个粉碎!全剧谴责了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行为,表现了反对侵犯国家主权的强烈反帝意识。 |
甲子第一天 | 熊佛西 | 三幕悲剧。熊佛西著。1926年4月11日至5月2日在上海文学研究会编的《文学周报》第220期至223期连载。1923年2月15日, “二七”大罢工的领导者之一的施洋,被军阀吴佩孚指使湖北总督王占元在武汉杀害。熊佛西当时正在武汉,接触了许多码头工人和共产党员,对他们舍己为人、为解救人民痛苦奔走呼号的精神衷心敬佩。他被施洋牺牲的消息所震动,并且引起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三幕悲剧《甲子第一天》便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剧本通过青年律师时伯英支持罢工,不幸被军阀逮捕杀害的悲壮事迹的描绘,热情地歌颂了这位革命志士的献身精神。剧本曲折而深沉地寄托了作者对反动军阀的愤慨和抗议,对工人领袖施洋(其化身为剧本中的主人公时伯英)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无限的同情与钦佩。这是熊佛西在建国前创作的一部直接描绘革命者形象的剧本。 |
王三 | 熊佛西 | 现代独幕话剧剧本。又名《醉了》。熊佛西著。1928年4月11日写于北平。初刊1928年5月上海《东方杂志》第25卷第9号。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6年6月初版。收入1930年3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版《佛西戏剧第二集》。又收入《近代独幕剧选》(1931)、《中学生文学读本》(1932)、《现代戏剧选》(1934)、《现代最佳剧选》(1940)等。1928年8月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在北平首演,熊佛西导演。 剧本描写清代一个“刽子手”的醒悟。王三迫于生活,充当统治阶级的“刽子手”,曾屈杀无数无辜的“犯人”。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醒悟到:“这那是人干的活”,“我就是饿死,再也不指望衙门里的那几块造孽钱。”他决心洗手不干。但是母亲病危,房东逼租;要做小生意,又没有本钱。衙门又派人催他去杀人。他被灌得酩酊大醉,放声痛哭,一刀砍死前来逼租的赵五。“这不仅是熊氏的成功之作,即在近来的剧坛上也不愧为稀有的剧作”,“使我们深深地感到社会经济压迫之可怕,这无疑是对时代所需要的作品。”(马彦祥:《现代中国戏剧》)1957年8月,《剧本》月刊选此剧为“五四以来优秀独幕剧名著”重新发表,认为剧本“短而精,实在令人喜爱,确是见功夫”,“深刻地表现社会冲突”,“主要以人物的思想感情起剧烈变化的过程组织为戏剧动作”,“细微而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命运”,“叫出内心深处的巨大的怨愤和激怒”(刘沧浪:《重读〈王三〉杂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