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欲·安全感·同情心

世界的动荡不安,现在达于极点;人民的转徙流离,现在也蔑以复加。我们平心静气地来究本探源,觉得这并不是某个或某几个国家在兴波作浪,而是不健全的心理在制造祸端。这种不健全的心理是什么呢?就是占有欲和安全感。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经济斗争的历史。经济支配军事政治,军事政治支配教育文化。根据经济史观来解释,人类所有活动,是基于“欲望”。为满足“欲望”,人类不得不殚精竭思向外发展。在无限复杂的“欲望”中,“食”和“色”两种欲望,无疑地是名列前茅。深谋远虑的英雄之所以拓土开疆,为的是夺取富源,充实谷仓。到了大权在握的时候,叱咤风云的英雄还要征选倾城倾国的名花来恣情享受,夫差之于西施,楚霸王之于虞姬,唐明皇之于杨贵妃,拿破仑之于约瑟芬,无非在物质欲完全满足后,再倾全力来发展性的本能。甚至吴三桂之乞师入关,他所持的理由,也是“冲冠一怒为红颜”。

欲望是无穷的,可以满足人类的欲望的物资和异性是有限的。“争由于不足”,没有得到之前,恐怕得不来,已经得到之后,又怕被人家抢去,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就是占有欲从中作祟。

古代的殉葬,是人类的占有欲登峰造极的表现。你瞧,一个人死后,还念念不忘生前的所欢及一切心爱的东西,非把活生生的人与稀世的珍宝同时带进棺材里去,死也不会瞑目。这种极端自私的占有欲,是造成人类历史的最大悲剧。

中外古今有雄才大略的人对于霸权的争夺一点也不放松。从晋楚争霸到刘项之争,从王莽的土地革命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所争的就是霸权。加以社会上卑劣的势利眼——“兴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更加强人类的占有的念头。

普通人是“饱暖思淫欲”。聪明一点的人,是饱暖思神仙。这辈子吃不尽,喝不完还不满意,他仍想入非非地作身后千年万代的长期计划。“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长为连理枝。”想象力非常丰富的白香山真是把唐玄宗的占有欲刻划得十分精微透彻。

七步成诗的曹子建,他的野心也大得可以。我们看他与吴季重的信里所说的几句话,便知他的占有欲是多么强。他说:“愿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伐云梦之竹以为笛,斩泗滨之梓以为筝,食若填巨壑,饮若灌漏卮。如上言,其乐固难量,岂非大丈夫之乐哉?”可惜曹子建皇帝做不成功,不然,他一定尽情享乐,使夫差、秦始皇、隋炀帝、乾隆等帝王都黯然失色。

占有欲与安全感是有直接的关系。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既然到手之后,生怕给人家抢去,于是建筑万里长城以御外侮,疏浚运河以利交通,而便弹压内乱。对于中国经济史政治史稍为有点认识的人,谁都知道长城和运河不是一下子建筑疏浚成功的,而是历代的暴君在统一宇内之后,想法维持既得的利益而逐渐造成的。

占有欲强烈的人,他的安全感也比较别人敏锐。日本的军阀和财阀为并吞中国,他们便想出一套安全感的理论,以东北来保护日本和朝鲜,以华北来保护东北,以华中来保护华北,以华南来保护华中,以南洋来保护华南。第一道防线打破,还有第二道;第二道防线打破,还有第三道第四道。假如1945年美国还没有制造原子弹,那么盟军要会师太平洋,直捣东京,恐怕至少还须两年工夫。

墨索里尼在侵略亚比西尼亚之后发动欧洲大战之前,曾提出他的“自然的愿望”,希望得到吉布提(Jiboudi)、突尼斯(Tunis)、尼斯(Nice)三个地方。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把地中海变成“罗马湖”。不然,他往东固然困难,往西也不容易,安全感大受威胁,晚上恐怕要失眠。

至于希特勒,他更是志不在小,他所提出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的口号,可以说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他所认为需要的东西,谁都应该拱手送给他。不然,凡是对德国的生存有妨碍的国家,他难免很不客气地大兴问罪之师。

老实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德意日三个轴心国家的过分敏锐的安全感迫出来的。她们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占领的地方越多,安全感越敏锐,结果,备多力分,盟军才能够从抵抗力最脆弱的地方动手。到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时候,成败胜负已经昭然若揭了。

当大战期间,苏联对美国根据租贷法案所给的军火和物资的援助固然感激涕零,英美视苏联的士卒的英勇善战也慰勉有加。尤其丘吉尔首相在他的著名的演讲辞里一再强调苏军的美德及斯大林的信守不渝。这种只顾大家共同利益,不计个人的难易利害,是盟军稳操胜利的左券的主要原因。假如当战事正在进行的时期,大家同床异梦,未进先退,欲击还休,诚恐盟军难免遭个别打破的危险。

说来真够痛心。我们本来希望“以战争结束战争”(War to end war),谁料“战争会孕育新战争”(War to create a new war)呢!

当大战结束的时候,英法固然是捉襟见肘,中国尤其疲惫不堪,所谓四强五强,事实上只剩了势均力敌的美苏二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的背后是埋伏着血腥很浓厚的杀机。本来美国有两个大洋把她和世界隔开。在海战时代,只要美国沿海防务巩固,谁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可是在航空时代里,海与陆是一视同仁,美国的前门虽壁垒森严,但她的后门却门户洞开,为的是在北极的航空网上,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正是“天涯若比邻”。在友好合作时期,大家唯恐相隔太远;在猜忌与曲解的日子,真是“仇人路狭,分外眼明”。可怜的祖国,不幸的同胞,我们现在已经变成美苏初步冲突的牺牲品。将来万一大战发生,诚恐紫金山上,黄浦江头,难免洒尽中华健儿的碧血。

站在美国的立场来咒骂苏联,或者站在苏联的立场来攻击美国,这都是多余的。美苏的冲突,并没有像宣传家所描写的那么有声有色,说什么思想的斗争,制度的冲突。假如真是思想的斗争和制度的冲突的话,那么三年前的今日,美苏断不会与我们站在一条阵线来对付轴心国家了。

简单说一句,美苏的冲突,主要的是由于占有欲和安全感。占有欲和安全感的加强,非弄到两败俱伤不可。

我深切地觉得占有欲与安全感是世界动荡的主因,主因未除,人类时常受战神的威胁。要避免这种威胁,只有同情心这一剂特效药才有补救。

同情心最高度的表现,就是儒家的“恕”字。恕字的真谛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人人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那么惟我独尊的占有欲,及无限扩大的安全感大可减轻。的确“人之欲善,谁不如我?”我要独占,人家也要独占,我想安全,人家也想安全。假如双方肯相互退让,我们相信和平之神迟早会降临。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不是原子弹或超级轰炸机,而是根深蒂固的同情心。事实上,以贫穷懦弱的中国跟列强作军备的竞争,起码在三五十年内我们还是赶不上。与其劳神苦思去做那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不如充分发挥我们的光荣的传统,给人类奠定切实的和平的基础。

势力悬殊的国家的占有欲既不强烈,安全感也不浓厚。中国是这样,英国也是这样。日前英国陆长认为谁都不愿意先开足以引起世界大战的第一枪,这个“谁”字至少可以代表中英两国的立场和态度。

的确,世界的形势日见恶化,我们既不要依附美国,又不要偏袒苏联,我们须在报纸杂志上不断指摘占有欲和安全感的错误,同时我们须积极发扬人类固有的同情心,这样才能够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马歇尔计划与欧洲经济

杜鲁门主义,是以经济援助那些将受共产主义影响的国家。马歇尔计划,是以巨大的救济法案来协助欧洲经济的重建。杜鲁门主义倡导于先,马歇尔计划实施于后,二位一体,交互为用,这是美国经济侵略一贯的作风。

自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他那篇重要的演讲后,马歇尔计划便由空泛的建议变成具体的行动。议会通过巨额的借款,华府成立庞大的“经济合作执行部”(E.C.A.),董其事者为霍夫曼(P.G.Hoffman)。霍夫曼从洛杉矶的汽车推销员一跃而为政治舞台上的要角,他的作风一本“生意经”。他扩充洛杉矶的马路,以便推销汽车,同样的,他要复兴欧洲经济,以便保障美国的经济利益。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说来非常冠冕堂皇。第一,增加欧洲的工业农业的产量;第二,根据互惠的原则来发展国际贸易;第三,稳定欧洲的财政与金融。这计划自1948年4月3日开始实施,到今年4月3日刚好是一周年。现在让我们来检讨一下,看看成绩如何。

一 一年来的成绩

工业农业生产的增加,是欧洲经济复兴的关键。据伦敦经济周刊(1949年4月2日、9日、16日三期)的报道,马歇尔计划受惠的19个国家,这一年的产量平均增加20%。那些受战祸最惨的国家——德国和奥国——恢复最快;其次比利时和丹麦;再次为法国、荷兰、挪威、瑞典。就个别的工业而论,煤的产量不佳,钢铁有长足的进步,虽然人们对于钢铁的需要也同样增加。粮食的生产,去年比较前年稍为改善,但有些国家仍付重金来囤粮,以备万一。

马歇尔计划受惠的19国的生产量虽增加,但国际贸易却萧条万分。这一年间他们输往美国的货物增加32%,他们从美国输入的货物只增加9%。至于欧洲各国间的进出口贸易仅及战前65%。国际贸易减少的原因是:(一)严格限制奢侈品的输入;(二)因为通货膨胀及成本增加,出口品的价格比较战前提高;(三)德国不能尽量购买邻邦的产品。这三重障碍物如没有取消,欧洲的对外贸易恐不易进展。

在欧洲各国中,英国人的励精图治,刻苦耐劳的精神,最值得人钦佩。1947年,英国对美的商业关系的差额为24亿美元,1948年已经减少到11亿美元。英国一面增加出口,一面减少入口,双管齐下,借以挽回既倒的狂澜。但是,英国不能老是增加出口,减少入口,因为年来英国资金逃避,许多国家是漫无目的地买进英国的商品,现在已经快到饱和的程度;另一方面,无论从消费上或工业上着想,英国的入口品势必不能再事减少。

法国联邦收支的差额,1947年为18亿9千万美元,去年减到17亿美元,她与美金集团的商业往来的差额,1947年为17亿美元,去年已减到12亿美元。就进出口贸易而论,法国的出口品的价值仅达入口品42%,去年的情形稍为改善,增加到44%。出口贸易不振的原因,由于通货膨胀。今后须提高生产力,减轻成本,才可促进对外贸易。

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出口品,去年增加15%,入口品只增加2%,同时她们与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出超,所以她们可以找回一些现金。但是战后她们的全部入口贸易差不多给美国占去十分之八,她们到处设法得来的美金老是不够用。这两个小国对美的贸易差额,一年也要2900多万美元。

荷兰的贸易差额,1947年为7亿3千多万美元,去年减少到6亿6千万美元。她的出口品,去年增加44%,入口品增加16%。假如她对印尼的问题不能解决,那么难关重重,入不敷出,国内经济难免陷于泥淖中。

瑞典的缺乏美元,是她最感头痛的地方。去年她尽量减少美国商品的输入,可是她的唯一可靠的出口品——制造纸料的木浆——因为价格比较加拿大的更高,所以销路大成问题。

挪威的贸易差额,1947年为2亿7千万美元,去年已减少到2亿美元。她对比利时及英镑集团的贸易关系也不见得有利。目前她的任务,是要重整商船。战前挪威的商船的收入足够偿付入口品1/3,现在只剩1/6。假如商船发达,出口品增加,她的经济才能够安定。

二 四年之后

美国所给欧洲的经济援助暂定为四年,四年之后,欧洲各国的收支须平衡。现在事实证明四年之后欧洲经济远不能独立。

百余年来欧洲本来是世界工业产品的中心。她的出口主要的为工业制造品,她的入口为粮食和原料。入超的部分,平均为30%,好在她有的是海外投资和多量的商船,海外投资和商船的利润大可抵偿入超。

战后,欧洲的海外投资损失殆尽,商船的吨数还不如战前,收入减少,她只能以出口品来交换入口品。

根据马歇尔计划,到了1952年,欧洲的工业产量可增加30%,农业产量可增加15%。但是欧洲的人口已增加10%,粮食与原料的输入,只有增加,不能减少。

现在把马歇尔计划下的欧洲各国的入口与出口作个比较。这种比较是以1948年至1949年的物价为基数,单位为10亿美元。

(统计表见本年3月12日美国出版之民族周刊)

根据这个统计表,1947年的出口不到入口的半数,可是4年之后,出口的数量须达到入口4/5。这样一来,欧洲的经济基础日益巩固,没有美国的经济援助也可独立了。

三 走得通吗?

“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过来人的经验谈。马歇尔计划想以美国经济的力量帮助欧洲19国复兴,增加生产,增加出口,使它们在1952年间能够经济独立,因为经济独立,大家能够足食足衣,就不会再作轨外的行动。这种算盘打得很精,眼光看得很远,但是事实上这计划走得通吗?

去年夏季美国出版的《耶鲁评论》发表一篇重要的文章,题为《国际贸易的前途》。该文指出,世界各国的主要生产品的指数(以1925年至1926年间的数字为基数),1929年为105;1932年世界经济恐慌后,减到97;1935年至1937年间都在100以上。国际贸易刚好相反。1929年的国际贸易的总额达到326亿美元,1937年已经减少到133亿美元。就个别的国家而论,1927年至1934年间,苏联的生产量,从100增加到296,出口贸易从481.6减到216.4(单位百万美元)。德国的出口贸易,在1929年至1938年间,从13亿减少到5亿美元。连殖民地满布全球的英国,她的出口也赶不上生产。

为什么生产增加,国际贸易反而停顿呢?

在金元得势的今日,谁都要保持仅有的外汇基金,谁都想增加出口,减少入口。北欧各国想把它们的农产品通销到那些不需要农产品的国家。德国占领区的军事负责人想把德国的机器通销到没有人想买机器的地方。大家都想推销棉织品,谁也不想买入棉织品。生产日日增加,出口贸易天天减少,国家既拿不到外汇,人民的生活程度也没有提高的希望。

自东西两大集团对立后,东欧与西欧的贸易停顿了。1948年,东欧与西欧的贸易总额,仅及战前42%。东欧的农产品不肯输往西欧,西欧的机器和钢铁也不会输往东欧。

现在是“冷战”时期,由冷战到短兵相接还须相当日子,但友敌的对立早已存在。把工业或农业的产品输往对方,这等于“资敌”。商人虽重利,但“资敌”的罪名,他们是不敢冒险尝试。

四 援欧还是援美?

马歇尔计划打着“援欧”的金字招牌,它的真正意义在于“援美”。过去二三十年间,尤其最近十年间,美国的生产力的进步是打破历史纪录。当大战期间,各交战国打得精疲力尽,只有美国没有受战火的摧残,她可以从容不迫地照旧发展她的大量生产。但是战后的欧洲穷苦不堪,谁也没有现金偿付。精通战略的马歇尔看中这机会,特地提出援欧计划,名义上是帮忙欧洲复兴,事实上是给美国的剩余物资找些好主顾。那些接受美国援助的欧洲各国,什么秘密都要向美国公开。靠人帮忙,受人支配,这本来很合逻辑。

东欧各国之所以不肯让多瑙河一类的欧洲内河开放给外国自由航行,除了政治原因外,还害怕美国经济的侵略。为着防止美国经济的侵略,从东欧人看来,障碍越多越好。经济落后的国家与生产力极强的国家“平等”待遇,等于穷人与富翁“平等”待遇一样,实在再吃亏不过。

马歇尔计划是希望1952年之后,欧洲各国的经济完全独立。现在事实证明到了1952年,欧洲各国的经济绝对不能独立。因为东欧和远东的市场天天缩小,欧洲各国间的出入口限制又很严厉,难道它们所出产的东西将倒流到美国么?

欧洲人本来瞧不起美国人的,现在为着生存问题,迫得他们不得不向美国低头。这种精神上的损失比较经济上的损失更厉害。

美国人借援欧的名义来援助自己,这一点欧洲人比较我们看得更清楚。目前他们忍了一口气,听从美国人摆布,到了时期成熟的时候,他们将站在独立自主的地位重新决定他们的国家大计了。

北大西洋公约与世界和平

我们南方的朋友喜欢吃“补品”,一切食物的价值以补品的成分的高低来衡量。号称“十全十补”的食物被人视为无上的营养料。可是“补品”吃了三五天,生怕舌头厚、肝火旺、消化不良,于是又要预备一大锅“凉茶”把补品的气焰压下去。事实上,既要吃“补品”,何必喝“凉茶”;既要喝“凉茶”,又何必吃“补品”?这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一个例子。

马歇尔计划是以美国的剩余物资援助欧洲经济复兴,无论成效如何,原则上这是带“补品”的性质,至少是挂着“补品”的招牌。可是援欧计划刚刚实行一年,又要来个北大西洋公约,以军事的力量来维护经济的利益。虽然参加盟誓的十二国代表们口口声称该约志在维护和平——武装的和平——但军备是无情的,它的作用等于败血的“凉茶”,把“补品”的价值全部取消。

一 公约的真谛

自捷克政变后,西方集团深感苏联的军力雄厚;自柏林封锁以来,它们更觉得自己的军力的薄弱。远在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以前,西欧五个国家——英、法、比、荷、卢——已经缔结西欧联盟,不过这五个国家在第二次大战期间蒙受重大的损失,现在痛定思痛,谁也不敢侈谈军备。常言道:“自然界厌恶真空”(Nature abhors a vacuum),靠两次世界大战起家的美国知道西欧各国有重整军备的念头,没有整军经武的实力,所以自告奋勇地来填补这真空。本来他们大可拒绝美国的提议,但马歇尔计划所带来的剩余物资多少能救济目前的急需,它们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后,精神上无形中受美国的牵制。因此,以美国为盟主的北大西洋公约在马歇尔计划实施一周年后就很顺利地签字通过。

北大西洋公约签订者共12个国家。主动者为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及余勇可贾的加拿大。在大西洋东岸的10个国家中,西欧联盟的五国可以说是当然会员;挪威和丹麦两国是用来拆散北欧集团;葡萄牙和意大利是用来防卫地中海;至于冰岛,从前拱手送人也没有人接受,现在却变成北极航空的重要基地,所以也包括在内。

这个公约的内容共14条,其中第5条是它的菁华。在参加签订公约的12个国家中,无论哪个国家被侵略,其余各国须一致起来以武装作后盾,借以维护北大西洋的安全。

这是个伟大的时代。在这时代里,普通字典很快变成陈旧,要找新的解释,须向千变万化的国际关系中去求答案。这儿所谓北大西洋,第一,包括法属北非阿尔及尔;第二,欧洲各处的占领区;第三,赤道以北的各岛屿;第四,各关系国家的船只和飞机。

公约第13条很有趣味。这是说,二十年之后,各缔约国中如要退盟,须提前一年向美国报告。第14条坦白承认条约原文寄存美国。简单说一句,北大西洋公约的盟主为美国,其他11国都是被请来“敬陪末座”的来宾,虽然名义上它们也算是主人。

二 苏联的抗议

当公约的内容已经宣布,而尚未签字之前,苏联外交部便向美、加、英、法、比、荷、卢七国抗议。抗议的理由是,该约志在侵略,同时违反联合国的原则和目标。“在列强中,只有苏联被摈弃于各缔约国外,这是说,该约志在反苏。”苏联承认战后这几年间她曾与其他民主国家签订平等互惠的条约,其目的在防备德国的侵略。苏联不但与其他民主国家共同防德,而且与英法两国缔结类似的条约。现在北大西洋公约造成密切合作的集团,绝对忽视德国侵略的可能性,这岂不是反苏的铁证。

据我看,苏联的抗议,除加强宣传的资料外,未免失之天真。从杜鲁门援土援希的计划,经马歇尔的大规模的援欧,至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一步紧一步,政治经济军事,一应俱全。主动者为谁,“假想敌”为谁,连普通路人也能明了。假如苏联志在加强宣传资料,那么由《真理报》以社论的版位来驳斥已经能够发生预期的结果。谁料苏联竟天真到这地步,由外交部出来抗议,不论措词是多么漂亮,对方难免夸大地颂扬这条约能够发生决定的作用。

三 内容的破绽

北大西洋公约的范围的广泛,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在和平无事的时期,由一个集团的国家缔结攻守同盟的协定来对付另一个集团的国家,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盟主自诩为得计,盟友也随声附和地叫好,看来像煞有介事,但内容却有种种矛盾。

在地理上,这个公约要给大西洋以北的12个国家的海陆空以安全感,这不能不算是一宗繁重的工作,但是这个公约没有把欧洲的其他国家,或南美洲,或南洋群岛包括在内。假如中东的伊拉克被侵略,那么近东的土耳其很危险;假如近东的土耳其陷落,那么地中海北岸的希腊也朝不保夕;而上述三国是在北大西洋公约的势力范围之外。同样的,假如南美洲发生政变,假如南洋群岛也不安全,那么签订北大西洋公约的国家应该怎么办?无论怎么牵强附会,谁也不能说南美洲和南洋是在北大西洋的范围之内。无怪善于投机的菲律宾看准风头,要发起太平洋公约,而被邀参加的是台湾及韩国。

在传统上,美国国会要保留宣战的权利。据蔡尔德(Childs)在1949年6月份出版的《耶鲁季刊》的论述,参议员塔虎特是赞成北大西洋公约的。但是他恐怕军火援欧,徒加强苏联的敌意,对于西方各国的防务反而没有切实的帮助。据8月1日的华盛顿专电,美国参众两院同日讨论援外计划时,共和党参议员范登堡一再呼吁批准北大西洋公约。他说,要实现北大西洋公约,保护西欧各国安全,必须以军火做后盾,但是塔虎特说句老实话,谓军火援欧计划所支出的经费,将使美国经济不稳定。其实,美国朝野中如塔虎特这种论调的颇不乏人,例如琼斯(Jennes of Indiana)、华特金(Watkins of Utah)、马郎(Malone of Newada)都是反对军火援欧的健将。他们的理由,与其说是孤立派,不如说是注重金钱。名义上,美国算是以盟主地位参加订约,但要国会一致通过放弃宣战的权利,这还需相当时间。

在经济上这是庞大的开支。第二年度的“援欧”预算达55亿8千万美元,有些参议员认为数目太大,须减去十分之一。现在又要来个军事预算,增加人民的负担,剥夺人民的利益,这当然得不到民众的同情。据卢塞(D.Rousset)的意见:“在目前的环境下,要同时增加民用的和军事的生产是不可能的,要西欧实施军事生产的计划,将使本来不够的民用的生产瘫痪。这等于制造社会上政治上有利于共产党的条件,结果,我们将陷于军事生产落到苏联手里的危险。……本来马歇尔计划已经给美国人以很重的负担,现在经济和军事援欧的双重计划更加重他们的负担,美国的民意也许会逐渐讨厌整个的援欧计划。这对斯大林是多么大的胜利。另一方面,假如这亿万美元用来重建西欧,那么我们可以不用这种惊人的军费,而完全战胜斯大林和极权主义。”(见本年4月9日出版之民族周刊。)卢塞自称为“反共专家”,他的意见是值得美国当局的考虑。

四 到战争之路

历史告诉我们,重整军备的结果,势必发生战争。增加军备的国家的目的在于夸张自己的力量和安全感。事实上,适得其反,因为军备使人意识到别的国家的兵力的强大和战争意味的浓厚。“恐惧生怀疑,不信任,及种种恶念头……。这种心理使战争(指第一次大战)无法避免。”(参阅格雷的名著《二十五年间》)

平心而论,“北大西洋公约是毫无意义,除非西方国家以庞大的重整军备的计划来支持。重整军备需要欧洲的工业从目前注重消费品的计划转移到军备。这是说,现时希望在平民社会里过着舒适的人们须费了几年时间到军队去服务。这将冲淡马歇尔计划的心理影响,为的是它加强不平静和不安全的感觉。”(参阅本年3月19日民族周刊)

就常识来说,除凶吉事及送往迎来外,普通居家的人只吃家常便饭,极少人无缘无故备办丰富的筵席。同样的,志在和平的人,当然把军备减少到最低限度,极少人以重整军备来维持和平。美国因为拥有原子弹和巨量的飞机,她满以为单靠原子弹和飞机的力量可以压服苏联。殊不知军备的知识,好像一般科学的知识那样,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并非根本有无的问题。例如美国和德国的工业革命比较英国发展得慢,但事实证明她们是后来居上。据最近英美通讯社的报道,苏联已经有原子弹,同时她每年可生产四万多架飞机。这种束紧腰带来加强军备的举动,对于苏联固然是个牺牲,对于美国和一般爱好和平的国家何曾是幸福?

马歇尔的援欧计划,使美国的剩余物资有出路;北大西洋公约的重整军备计划,使美国的军火商人笑逐颜开。在短视的人的心目中,暂时能够减少美国失业工人的数目及避免经济恐慌的降临,固然是个好办法,但是,饮鸩止渴,抱薪救火,将来难免自取其咎。

五 英国的任务

我曾觉得战后世界的不安,美苏两大国固然要负很大的责任,但中英两国不能造成强有力的第三种力量来缓和国际紧张的局面,这种责任我们也无法逃。现在台湾已经自顾不暇,当然没有余力注意到国际问题。因此,旋乾转坤的艰巨的任务,无疑地是落在贤明的英国工党政府的身上。

当北大西洋公约公布时,英国费边社的杂志——《新政治与国家》——曾发表一篇重要的社论,题为《和平或战争的力量》,立论公允,实获我心。它说:“西欧大国的不列颠有特殊的责任。我们经济上依赖美国,这并不能剥夺我们的的意志和建议权。我们不要因为美国喜欢私人企业,不喜欢公共企业的缘故,须要重建鲁尔的军事力量,让它的工业由那些赞助希特勒的财阀们来复兴。我们不要答应美国把我们的国家来做前哨的基地与兵工厂。我们不要迁就美国的利益,违反我们尽量向东欧购买粮食,及与美金集团以外的国家发生贸易关系。”老实说,这种正确的言论,不但能够代表开明的英国社会的意见,而且能够把久经战祸的中华儿女的苦衷和盘托出。

胡佛委员会说得好:“一个国家真正的安全在于经济的稳定与政治的力量,不在于军事的力量。”英国政治的清明冠于全球,假如她能够按照固定的计划,努力经济的稳定,她的复兴可指日而待。反之,她如上美国的大当,舍经济而就军事,结果,苏联的势力没有伸张到英伦,美国及其附庸——德日——的廉价商品将充斥于英国的市场了。

总之,没有马歇尔计划,欧洲的经济基础不受美国的侵蚀;没有北大西洋公约,欧洲的军事据地不受美国的支配。“请鬼容易送鬼难”,美国的经济军事的力量扩张到欧洲大陆后,世界大战的战神固然越来越近,而那些参加订约的国家恐难逃避美国有计划有系统的控制了。

欧洲文明的特征

欧洲好比一望无际的沙滩,我所捡到的只是沙滩边的半爿贝壳;欧洲好像万顷波涛的汪洋,我所带回的只是汪洋里的一勺咸水。的确,世界是太大了,个人是太渺小了。漫说旅居欧洲不到一年的我会懂得什么,就是在欧洲长住二三十年的老华侨或老留学生,谁也不敢翘起拇指,拍着胸膛,说了一声:“什么我都懂。”

因为职务的关系,我是负着报道的责任;而且我所采用的是日记体裁,连星期日也要写,一天不能偷懒。我之所以这样督促自己多看和多写,为的是在目前的环境下,各国统制严厉,出入十分困难。假如不趁这机会多跑几个地方,将来各国的国门紧闭,连走马看花的机会也不可多得。

现在就我对欧洲文明的特征综述如下:

一 都市与农村

在交通不便的祖国,“城里人”和“乡下人”是个对立的名词。“城里人”聪明而又活泼,“乡下人”愚蠢而又迟钝。“城里人”得到近代文明的享受,“乡下人”过着半原始的生活。因此,乡村里稍为有些余蓄的人总要把儿女送到城里去读书,读书成功的永远留在城里做事,只有那些不成器的才垂头丧气地再回到乡村。

欧洲则不然。欧洲的一个国家等于我们的一个省份。一个国家里的几个大城,宛若我们一个省份的几个大县。加以交通发达,飞机、火车、电车、长途汽车、地下电车、私人汽车络绎不绝,甲城和乙城的距离,只须一小时或半点钟的工夫。住在两个城中间的“乡下人”可以得到现代文明的一切享受:电话、电报、报纸、收音机、学校、医院、卫生设备,应有尽有。人口八九百万的都市好像一个大交易所或大运动场,要做大宗买卖或参加运动会的人,谁都要到交易所或大运动场去活动,可是买卖告一段落,或运动会结束的时候,谁都回到辽远的乡下享受一宵或一个周末的清福。

欧洲的大城,尤其伦敦和巴黎,给煤烟熏得漆黑一团,实在没有什么看头,虽然屋内豪奢富丽的陈设,五光十色的商品,妖冶白嫩的女人,浓淡厚薄的香泽,把你弄得头昏眼花。可是回到乡下,你却走到另一个世界。这儿有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青青的草场,绿绿的杂树。你可以一变绅士式的尊严的面貌,过着“归真反璞”的生活。

世间住得最舒服的地方,莫如“城市山林”。在中国,除北京和杭州外,“城市山林”不大容易找,为的是近代化设备还没有普及到我们的广大的农村。在欧洲各国,除首都及几个工业的大城外,“城市山林”有的是。整个瑞士就是个“城市山林”;整个巴黎的近郊,就是个“城市山林”;整个荷兰和丹麦的农村,就是个“城市山林”。甚至人烟最稠密的英国和比利时,你也不难找到“城市山林”。前者多在海滨,后者散布于甲城和乙城之间。

在欧洲,住在乡下的人并非愚蠢,迟钝,他们得到都市的好处,而没有都市的坏处。因此,我敢说,单从都市来看近代的物质文明,你只能看极肤浅的表面,只有深入农村,你才看到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什么程度。

二 男人与女人

在吃人的旧礼教下,中国的女人根本不愿意抛头露面,所谓“内言不出于阃,外言不入于阃”,就是不准女人到外边跟人交际,而出外谋生更在禁止之列。最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女人独立谋生的逐渐加多,不过她们的职业主要的限于几个部门,教员、女招待、舞女、工厂的女工。偶尔政府机关雇用一两个女职员,她们的别号是“花瓶”,她们的作用也是“花瓶”。中国的女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一半由于她们的能力薄弱,一半由于习俗的根深蒂固,男人可以娶三妻四妾,可以到处钻营,女人跟男人多说两句话,对方马上以为“有意”,第三者也侧目而视,飞短流长。假如一嫁再嫁,那么她简直声名扫地,这种种的束缚,使女人的活动范围缩小到无可再缩小的地步。多读两本书的当教员,没有进过学校的,只好当女招待、舞女、工厂的女工。蒲柳风姿的女人,要独竖一帜,要出类拔萃,实在不大容易。

欧洲则不然。男人所能做的事情,女人也照样能做。科学家、著作家、记者、律师、医生、教授、教员、公务员、店员、警察,全有女人的份儿。有的事情,男女平分秋色;有的职业,男的数目稍为多些;有的商店,差不多全数由女人经营。至于政府机关和国家银行,女人都负着实际的责任。她们不是做“花瓶”,她们也不愿意做“花瓶”。她们按时上班,按时下班。当办公的时候,她们不会卖弄风情,她们也用不着拒人于千里之外。她们有识见,有胆量,有魄力。女人和男人得到社会的同样待遇,为什么在成绩上一定要显出高低?

欧洲的男女社交是绝对平等,并非挂名平等。没有结婚前的互相爱慕,双方都可争取主动;感情破裂后的离婚,双方也可以争取主动。这儿用不着客气,更用不着害羞。欧洲人是实行一夫一妻的制度,在共同生活时期,男子可以找“外快”,女人也可以找“外快”。并不是说天地间只有男人可以无限制地向外发展,而女人的生命比较蒲扇还可怜,让人家随用随弃。

教育的平等,工作能力的平等,社会待遇的平等,自然而然造成男女的平等。天下事是“水到渠成”。不问原因的不平等,但求结果的平等,这的确是少见的事情。

三 专家与常人

在方块字难读,教育水准低落的中国,普通平民连写信看报的能力都没有。“矮子队里出长人”,只要你带上四方帽,写了两三篇比较整齐的文章,“专家”的大名马上落到你的身上。一个人成了专家后,目空一切,束书高阁,不想再求进步,以后只剩了一个空衔头。有人就中国的教育界的情形撰个对联:“学而不优,即大使公使;仕而不优,则博士学士。”这话虽然骂得痛快,但中国的教育的破产却是事实。

欧洲则不然。欧洲各国都是言文一致,教育普及,一般平民受了十年八年教育后,驾驭文字的能力很高明,普通常识很丰富。聪明而好学的人,大可在这切实的基础上再下苦工夫。他们有的是图书馆、博物馆、展览会;他们有的是报章、杂志、演讲会。只要你专心一志,毋倦毋怠,你迟早有一显身手的机会。

还有一层,欧洲有公正的批评家,这种批评家能够从展览会、音乐会里拔擢优异的人才,能够从杂志报章里发掘有为的后进。一登龙门,声价十倍。这是很光明磊落的进身之阶。展览会与音乐会是经常举行的,报章杂志是定期出版的。你不要以为画了三幅画,唱了一首歌,填了半出词,写了两篇论文,便像“永镇城隍”那样,老是高据美术、音乐、学术的宝座。哪一年你没有新的成绩,哪一年你的生命史就留个空白。“长江后浪推前浪”,十年间没有新贡献的人,不论过去的成绩如何,他只算是过时的人物,与时代的潮流脱离关系。

因为专家的大名难得而易失,所以谁都很爱惜它,生怕成绩恶劣,给社会以一个坏印象。欧洲是个文明而又安定的社会,聪明而又努力的青年,不愁没有上进的机会。在社会这么鼓励下,专家的质量随时在进步中。

对于某种小问题,专家比较常人懂得多,可是谈到普通常识,专家和常人是势均力敌。两三份早报一份晚报,一架收音机,是欧洲人起码的生活。欧洲的报纸便宜,法国报一份平均七个法郎(等于坡币五占),英国报一份一便士,两便士,价值最高的伦敦泰晤士报,也不过三便士(等于坡币一角)。此外,社会教育普及,一般人的常识丰富,无论什么问题,他们都懂得一二,都知道来龙去脉,都明了渊源派系。这种优良的社会环境,正好促进专家的产生。

四 教堂与公园

教堂是欧洲生活的中心。到欧洲而没有参观教堂,等于白跑一次。罗马的圣彼得堂、巴黎的圣母堂、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寺,以及米兰、兰斯等地的大教堂,都有悠久的光荣的历史。站在史学的眼光来看,一座有名的教堂,等于集宗教史、建筑史、雕刻史、绘画史、音乐史的大成。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好像世家子弟瞧不起暴发户,后者未脱俗气,前者古色古香,而古色古香的代表,莫若教堂。

教堂不但是宗教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男女社交的好场合。欧洲各国的大家闺秀,多进天主教所办的“修道院”(Convent)去读书。修道院的课程繁重,管理严厉,女学生不准上戏院、舞厅,或其他交际场。但是神哉圣哉的教堂是唯一的例外,到教堂去“灵修”,正合师长和父兄的期望。

欧洲的教堂,尤其巴黎的圣母堂,光线不够,摇曳的烛光,显着神秘、奥妙、玄虚的色彩。教堂的祭坛后边的走廊,尤其黝黑不堪。痴男怨女,为着满足心理上生理上的要求,有时免不了要借用这神圣的地方来订幽会。像中国的寺庙的静室那样,欧洲的教堂在左右边也有静室。静室可以吟风弄月,修身正心;也可以谈今道古,说爱谈情。人性大抵相同的。中国的和尚不知道干了多少风流事,我们怎可一味责备洋和尚。

和教堂站在同等地位的,就是公园,欧洲各国教堂林立,公园也遍地都是。欧洲的公园最得力于草地。在办公室里很紧张地工作了半天的人,跑到公园草地上伸一伸懒腰,闻一闻周遭的花儿草儿的香味,你马上可以忘记一切辛苦,恢复所有疲劳。

巴黎的公园的特色,就是你随时可发现两性关系的美妙镜头。伦敦海德公园的特色,在于靠近“大理石拱门大厦”的空地上的演讲员。那些演讲员,好像我们走江湖的卖膏药先生,口如悬河,有问有答。他们穿着普通市民的便服,没有架子,不必装腔作势,站起来就讲,讲得不对,台下的人可以反驳。演讲的人,左派有,右派也有,而上帝的代言人,牧师神甫之流,也穿插其间。大家以言论来争取群众,大家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动口不动手”,这倒是议会政治的缩影。

五 天主教与共产党

天主教和共产党是欧洲的政治社会的两大洪流。二者各有严密的组织,二者各具普遍的宣传网。共产党有工会,天主教也有工会;共产党有报纸,天主教也有报纸;共产党开群众大会,天主教也开群众大会。这事情在罗马和巴黎都有精彩的表现。

天主教拥护既成事实,甚得权贵阶级的赞赏;共产党推翻现社会制度,甚得无产阶级的支持。

天主教是“代天行道”,共产党是替人民请命。天主教的理想,像一般宗教的理想那样,是出世的,但它所采取的手段是最现实的。共产党的要求,像历代的一切前进的政党那样,是以现社会的问题作改革的对象,但它最后的目标是理想的。

照常理来看,宗教家应该只谈宗教,不干涉现实的政治。但是,不干涉现实的政治,哪儿来得权威。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一般人的生活可分为三个阶段:16岁以上至30岁以下的青年,多倾向革命;30岁以上至55岁以下的中年,什么也不信;到了55岁以上,很可能又皈依宗教。

天主教与共产党是拔河游戏的两边的队伍。维持现状者拥护天主教,打破现状者支持共产党。双方都招兵买马,双方的势力都深入于欧洲社会各细胞。将来成败胜负还不易逆料,但考察欧洲的人,对于这两种势力的消长,绝对不可忽视。

六 结 论

欧洲的社会的安定,科学的发达,造成近代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他的都市发展,农村也跟着发展,使都市和农村的分水界打消。它的教育普及,机会均等,使男人和女人,专家与常人的地位相等。像教堂是屋内活动的中心一样,公园是户外生活的所在。在宗教和政治范围内,天主教由真返俗,共产党由俗归真,无论在哪一部门的生活上,它们都是唱对台戏,作绝对相反的表示。

在未来中国的建设的艰巨的工作上,欧洲每个国家都有一点东西供我们取法。集思广益,取人为善,是在身心健全的海内外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