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志,明宣德前无考,惟文安公《人物录》尚存。万历志经尹宗伯手订,最为善本。国朝则有康熙、乾隆两志。道光志稿虽未梓,亦已成书。此外,有《又尚集》《正讹录》《禾川书》。然《又尚集》止载名宦、乡贤,而考核未精;《正讹录》系一时讼牍,驳正不过数条;《禾川书》虽一家言,而搜罗备极苦心,尚多可采。兹专以各旧志为宗,复参稽正史,广采诸书,以补其阙,正其谬。未经考证者,率仍其旧,不敢臆断,亦疑事毋质之意。
旧志不注所据书名,故有混增之弊。兹仿潜说友《临安志》例,详注书名于所引条下,近事则别为新增。其参考众说者,注参某书。至各旧志及诸书词旨,间有删润处,仍注原书以明所本。
志内征引各旧志,以《人物录》为首,次万历志,次康熙、乾隆、省、府各志,其事已备见前书者,不复重注。
此次修纂,大凡多遵省颁《通志》条例。惟旧志人物,先以列传,后标儒林、文苑诸目,揆诸史传,最为允协,故仍从旧。至津梁类,记创修年月、姓名,实建置一端。茔墓,史部多属地理,故皆改入以从其宜。其或为邑志所未有,或省例所未备,悉斟酌损益。计为纲十、为目七十、为卷二十有六。
志乘首列诏令,昉自潜氏《临安志》。然冠以前朝,非尊王之义。兹敬录国朝历颁诏谕为纶音,以弁全书。
乾隆志始分星野,著论则谓出入斗轸丑巳间,未免语涉模棱。兹首列《史记》《汉书》二则,明为斗分,而详载永新地平经纬度及节气、太阳时刻于后,以为测影授时之准。
志以沿革为主。戴震尝谓“地志沿革不明,则山川、人物无一不误”。兹博采史志及诸书作表,以明隶属分合之原,庶几了如指掌。
山水、古迹、坛庙等志,有散见各书、文义互异者,兹仿谢韫山《广西通志》例,每条合采诸说,以备参考。
寺观,旧注修主;选举,旧注地名。易起占山冒祖之端,且于体例未合。兹概行删去,以杜争竞。
食货志,悉遵同治间省颁《赋役全书》摘录,其乡都义仓,兵燹后所存无几,兹仅据现存者采载,以重积储。
《汉书》有百官公卿表,职官表实仿此例。至历代封爵,虽多虚称,而封除年代始末皆资考镜。兹援范成大《吴郡志》例,附封爵表于职官后。
乾隆志增载选举多名,俱无所据,《正讹录》《禾川书》辨之甚详。兹依万历志为准,参以省府各志补遗订讹,必注所自,详加考正。其或朝无其官,官无其地,地无其名者,均附、按于各名下,以别真赝。至封荫、例贡、官职,凡旧志所有条目,悉从宽采。若例监职员,军兴以来实繁有徒,除旧志仍登外,概不采录。
学宫、乐章、舞法,典礼攸关,旧志阙如。兹遵省颁《礼乐》备考,详著律谱、舞节、祭器、祀仪以便考肄。至各乡都书院,原古党庠术序遗规,故与一邑书院同列学校志中。其为一姓一村私建者,概不登载。
武事系一方安危,故《讨贼》《平乱》二篇见于宋施宿《会稽志》,旧志多所缺略,兹搜辑以备征考。至近时发逆窜踞,尤为大变,义营一举,厥功甚巨,故详书之。
《人物志》间有补载,传文及传内添增事实者,多从正史各集采辑。其见于《又尚集》《吉州人文纪录》等书,恐难征信,不敢概录。
旧志,列女首书某氏,次及夫名,今略。仿《后汉书·列女传》例,系妇于夫,易为某人妻某氏。新增列女,悉照旧分传,以详著事实。若义共柏舟,事无差别,则依详报年份,仿《唐书·孝友传》总叙例,载名于后。至有苦节未报,见闻确实者,悉采录以表幽潜。
旧志未载书目,兹仿史《艺文志》例,分列各部。其见于本传及《吉安卢志》所载者,俱从宽采。惟新增,必确有是书始行采入,以昭慎重。
诗文,仿《吴郡志》例,散附各条。但旧志多列记载之作散附外,所存绝鲜。兹多方搜罗,粗备诸体,或因文存人,或因人存文,分类编辑,统为文征。其非名人手迹及无关风教者,概从割爱。
志载碑碣一门,昉自朱长文《吴郡续记》及徐硕《嘉禾志》,其后谢韫山《广西通志》因之为金石录。兹仿照其式,采数种以为考古资。
轶事,旧志无多,兹广采诸书补入。其一事而各书数见者,亦并行登载以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