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野气候附 沿革表 疆域乡都附、市镇附、铺递附、形胜
邑属古扬州域,斗分野也。自汉迄今,分合隶属不一,而永新之名未尝或更。其间山川秀特,胜迹留传,民俗土宜之朴厚,前人每艳称之。且地据上游,界当吴楚之交,关隘险峻,村舍比连,盖屹然西江要区焉。作“地理志”。
星 野
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史记·天官书》。<
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杨、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前汉·地理志》。
按,分野之说,世多疑之。然自《周礼·保章氏》《春秋左氏传》已有其说,而历代占天象者究莫能外,且占验具在,良不可诬。但失传已久,虽唐之一行以两戒山河为说,颇有精义,而近代精天文者又谓其附会穿凿,间亦不免,则亦未足为定论焉。总之,吴分为斗,天文诸书皆同。而必于某州某邑,分析度数,则断乎难以强通,故只载《史》《汉》二条,以存其梗概云耳。
又按,分野之说,涉于占候,近于渺茫,惟各处地平经纬度实为推步之根。又太阳出入,节气早晚,其于授民时,前民用之理最为切近。故我朝颁发《时宪书》,每岁详载。今谨将永新县地平经纬度及节气太阳时刻详列于左。
永新县地平经纬度
永新县地平纬度,北极出地二十六度一十三分。
永新县地平经度,偏西二度。
附:江西省地平经纬度
江西省城南昌府,北极出地二十八度三十七分,偏西三十七分。东至玉山县,东境偏东一度五十分。西至萍乡县,西境偏西三度三分。南至长宁县南境,北极高二十四度二十四分。北至彭泽县北境,北极高三十度十四分。
《大清会典》“钦天监”条云:凡地平地球之度,各分以经纬。分东西之度为经度,南北之度为纬度。其里差,纬度南北视北极出地;经度东西以京都为中线,中线以东为偏东,西为偏西。纬度,二百里差一度。经度,当赤道下亦二百里差一度,近极以次而减。按,北极高度所以定太阳出入,昼夜时刻;东西经度所以定节气早晚。故详载之。
永新县每年大阳出入昼夜时刻
【丑宫初度】冬至日。日出卯正三刻五分,日入酉初初刻十分,昼四十一刻五分,夜五十四刻十分。
【丑五度】小寒日。【寅宫十五度】大雪日。日出卯正三刻三分,日入酉初初刻十二分,昼四十一刻九分,夜五十四刻六分。
【丑二十七度】小寒之十三日。【寅三度】小雪之四日。日出卯正二刻四分,日入酉初一刻一分,昼四十二刻三分,夜五十三刻十三分。
【子六度】大寒之七日。【卯二十四度】立冬之十日。日出卯正二刻五分,日入酉初一刻六分,昼四十二刻十二分,夜五十三刻三分。
【子十二度】大寒之十三日。【卯十八度】立冬之四日。日出卯正二刻六分,日入酉初一刻九分,昼四十三刻三分,夜五十二刻十二分。
【子十八度】立春之四日。【卯十二度】霜降十三日。日出卯正二刻二分,日入酉初一刻十三分,昼四十三刻十一分,夜五十二刻四分。
【子二十四度】立春十日。【卯六度】霜降七日。日出卯正一刻十三分,日入酉初二刻二分,昼四十四刻四分,夜五十一刻十一分。
【亥初度】雨水日。【卯初度】霜降日。日出卯正一刻八分,日入酉初二刻七分,昼四十四刻十四分,夜五十一刻一分。
【亥六度】雨水七日。【辰二十四度】寒露十日。日出卯正一刻四分,日入酉初二刻十一分,昼四十五刻七分,夜五十刻八分。
【亥十二度】雨水十三日。【辰十八度】寒露四日。日出卯正初刻十四分,日入酉初三刻一分,昼四十六刻二分,夜四十九刻十三分。
【亥十八度】惊蛰四日。【辰十二度】秋分十三日。日出卯正初刻十分,日入酉初三刻五分,昼四十六刻十分,夜四十九刻五分。
【亥二十四度】惊蛰十日。【辰六度】秋分七日。日出卯正初刻五分,日入酉初三刻十分,昼四十七刻五分,夜四十八刻十分。
【戌初度】春分日。【辰初度】秋分日。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昼四十八刻,夜四十八刻。
【戌六度】春分七日。【巳二十四度】白露十日。日出卯初三刻十分,日入酉正初刻五分,昼四十八刻十分,夜四十七刻五分。
【戌十二度】春分十三日。【巳十八度】白露四日。日出卯初三刻五分,日入酉正初刻十分,昼四十九刻五分,夜四十六刻十分。
【戌十八度】清明四日。【巳十二度】处暑十三日。日出卯初三刻一分,日入酉正初刻十四分,昼四十九刻十三分,夜四十六刻二分。
【戌二十四度】清明十日。【巳六度】处暑七日。日出卯初二刻十一分,日入酉正一刻四分,昼五十刻八分,夜四十五刻七分。
【酉初度】谷雨日。【巳初度】处暑日。日出卯初二刻七分,日入酉正一刻八分,昼五十一刻一分,夜四十四刻十四分。
【酉六度】谷雨七日。【午二十四度】立秋十日。日出卯初二刻二分,日入酉正一刻十三分,昼五十一刻十一分,夜四十四刻四分。
【酉十二度】谷雨十三日。【午十八度】立秋四日。日出卯初一刻十三分,日入酉正二刻二分,昼五十二刻四分,夜四十三刻一分。
【酉十八度】立夏四日,【午十二度】大暑十三日。日出卯初一刻九分,日入酉正二刻六分,昼五十二刻十二分,夜四十三刻三分。
【酉二十四度】立夏十日。【午六度】大暑七日。日出卯初一刻六分,日入酉正二刻九分,昼五十三刻三分,夜四十二刻十二分。
【申三度】小满四日。【未二十七度】小暑十三日。日出卯初一刻一分,日入酉正二刻十四分,昼五十三刻十三分,夜四十二刻二分。
【申十五度】芒种日。【未十五度】小暑日。日出卯初初刻十二分,日入酉正三刻三分,昼五十四刻六分,夜四十一刻九分。
【未初度】夏至日。日出卯初初刻十分,日入酉正三刻五分,昼五十四刻十分,夜四十一刻五分。
右逐节太阳出入,昼夜时刻,谨遵钦定《协纪纬方书》所载“京都太阳出入表”例,详录志内。其言某节日者,即交节气之本日也;其言某节之几日者,即由交节气之日数至某日也。假如今同治壬申年正月十一日,雨水,即为雨水日,日出卯正一刻八分,入酉初二刻七分,昼四十四刻十四分,夜五十一刻一分是也。又正月十七日,即为雨水之七日,其日出入、昼夜时刻,在本条下查之即得。逐年逐节气俱仿此推。
永新县节气时刻
每年节气时刻,均以京师为主,永新县节气早六分。新法八刻为一时,十五分为一刻,六十秒为一分。谨按,地平东西经度每偏一度,差时之四分。每偏一分,差时之四秒。偏东时刻早节气迟,偏西时刻迟节气早。今永新县经度偏西二度,其节气时刻应早于京都六分。假如今同治壬申年雨水中气,京都系正月十一日未正三刻五分,永新应在正月十一日未正二刻十四分,是早六分也。逐年逐节可以类推。
气候附
土疏气泄,久晴易热,虽盛夏隆冬,气候辄变。《桂轩杂录》。
境内无大水旱,蝗蝻不至,年谷多顺成。民乐其业,无甚富,亦无甚贫。《桂轩杂录》。
春夏雾霾,峰峦四合,经旬或不展。芒种后日迫于暑,多蚊蚋,将雨,蒸郁不可耐。五月溪涨,俗呼端午水,又有磨刀水、洗街雨之说,然亦多应。秋热益躁。八月阴晦常如春,称桂花天。九月始凉,恒雨,称九皇天,以人家多祀北斗也。十月微霜长至,后雪或数见,有冰不坚,得日随解。处万山中,喜无瘴厉气。《桂轩杂录》。
沿革表
疆 域
县境在府西二百二十里。广一百一十里,表一百四十里。
县东陆路 出东门过浮桥,五里至茶子山,又五里至十里亭,又十里至石灰桥,又十里过渡至莲花坪,又十五里至斜埠、塘泛,又十里至沙边,过河即白堡,交庐陵县界。自县至此共五十五里。又至庐陵县治一百二十五里。
县东南陆路 出东门过浮桥,由东南路五里至萱亭,又五里至禾岭,又五里至北岭,又十里至盐石,又十里至老庵,又十里至小崦,又五里至白沙塘,又五里至用坑,又十五里至泰桥泛、上坪司,又五里至拿山,又十里至五雷仙。自县至此共七十五里,交龙泉县界。又至龙泉县治九十里。
又由东南路六十里之太桥,迤南路五里至石门,又五里至田头,又十里至石狮口,又十里至茨坪。自县至此共九十里,亦交龙泉之山路界。
又县东南路 六十里之大桥,东行五里至茶坪泛,又由茶坪泛前行五里至洲尾,又十里至钟鼓潭。自县至此共八十里,交泰和县界。又至泰和县治一百二十里。
县西陆路 出西门五里至烟堆亭,自此上行五里至洋埠,又五里至草市凹,又五里至傅家垄,又十里至里田市,自此过河上行十五里至厚田,又十里至潞江泛,又五里至夏岭,又十里至大崦,又十里至石头,又十里至梅花村,又十里至仓下,又十里至黄鱼山。自县至此共一百十里,交湖南茶陵州界。又至茶陵州治一百二十里。
县北陆路 出北门五里至仰山,又五里至埠前,又十里至钱市,又五里至固塘,又十里至李塘,又十里至劳源,又十里至李坊,又五里至雷公凹。自县至此共六十里,交安福界。又至安福县治八十里。
县东北陆路 由北门出城十里至埠前,又五里至茭川,过渡又五里至五里亭,又五里至茶园铺,又十里至木栅铺,又五里至马栏桥,又五里至虹桥泛。自县至此四十五里,交安福县界。又至安福县治八十五里。
县西南陆路 出南门过浮桥,四里至龙湾桥,又五里至四连亭,又五里至泰山桥,又五里至烟阁,又五里至横路,又十里至秋陂泛,又五里至龙源口,又五里至日望亭。自县至此共四十四里,交永宁县界。又至永宁县治十七里。
县西北陆路 由西门出城三十里之里田,迤北行五里至二王庙,又十里至沙市,又十里至楠木桥,又十里至木江,又十里至砻山口。自县至此共七十五里,交莲花厅界。又至莲花厅治十五里。
县东水路 自东门出城,由浮桥头舟行五十五里至白堡,交庐陵、泰和县界。
县西水路 自南门出城,由浮桥头逆上,舟行九十里,交莲花厅界。
县西南水路 自南门出城,由浮桥头逆上,舟行二十里至双江口,由胜业水上行十里,交永宁县界。
乡都附
县旧分十二乡:曰太平,曰禾山,曰登丰,曰安仁,曰西亭,曰霸封,曰积庆,曰胜业,曰景福,曰才德,曰思贤,曰义禾。
元至顺间,割胜业乡自四十五都至五十二都,共八都,分立永宁县。国朝乾隆九年,割安仁乡自二十上都至二十二下都、二十与二十二都皆分上下都。三十四都至三十七都,西亭乡自二十三上下二都至二十九都,登丰乡内割三十都至三十三上下二都、三十八上下二都,暨三十九都,共二十都,分置莲花厅。
今现存九乡六十三都,编北、西、南、东四乡,而仍注旧乡名于其下。
北乡 一都、二上都、二下都、三都、四都、平五都,旧属大平乡;禾五都、六都、七都、八上都、八下都、九都、十都,旧属禾山乡;七十三都,旧属义禾乡;庆六十三都,旧属积庆乡;六十下都,旧属思贤乡。
西乡 禾十一都,旧属禾山乡;丰十一都、十二下都、十三都、封十四都、十五上都、十五下都、十六都、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四十都、四十一都、四十二上都、四十二下都、四十三都、四十四都,旧属登丰乡;庆十四都,旧属积庆乡;六十上都,六十一都,六十二都,旧属才德乡。
南乡 封五十三都、封五十四都、封五十五都、封五十七都、封五十八都,旧属霸封乡;庆五十三都、庆五十五都、庆五十六都,旧属积庆乡;福五十六都、福五十七都,旧属景福乡;才五十八都、五十九都,旧属才德乡。
东乡 六十七都、六十八都、六十九上都、六十九下都、七十都、七十一上都、七十二都、贤七十二都,旧属思贤乡;庆六十四都、六十五都、六十六都,旧属积庆乡;福六十三都、福六十四都、福七十二都,旧属景福乡。
市镇附
横江市、六十三都。文竹市、四十二都。发关市、封五十八都。苦竹市、四都。钱市、禾五都。同釜市、七都。草市、六十一都。万石塘市、三十九都。烟江市、五十五都。箭市、十都。沙市、十六都。潞江市、十八都。环浒市、七十都。澧田市、十四都。虹桥市、一都。白堡市、六十八都。洋埠市。六十一都。
铺递附
永新县额,设县前、雷源、桂源、秋陂、高冢、茭川、茶园、木栅、虹桥九铺。铺司、铺兵共十九名。县前铺南十里至雷源铺,十里至桂源铺,十里至秋陂铺,十里至永宁县永镇铺;县前铺北十里至高冢铺,十里至茭川铺,十里至茶园铺,十里至木栅铺,十里至虹桥铺,十里至安福县唐方铺。
形胜
永新县治,后枕重冈,前引列峰。《通志》。
永新之为邑也,僻在江南西道,与荆楚为邻。其地多崇山叠嶂,平原沃野,又有寒泉清流以灌溉之。李远《送贺著作冯出宰永新序》。
永新县右枕重冈,前引列峰。元李祁《筹胜亭记》。
西距茶陵五十里,实江西、湖南之冲。明刘岳申《龙溪桥记》。
永新为邑,方地数百里,岩阻险厄,包络参互,殆古所称四塞之壤。谈其形要,则控荆陲而据上游,引郴虔而走交广,虽蕞尔僻壤,而噤吭搤扼,屹然有隐重矣。龚锡爵《县志序》。
永新踞庐陵上游,义山峙东南,禾山亘西北。胜业琴水,映带秀丽,代毓伟人,环庐、安、龙泉及楚之茶、攸,为四面冲突之区。张景龄《重修文庙序》。
永新为吉之属邑,与泰和接壤。秋山绵亘,其上有七十一峰,悬岸之间,溪流清激,即平原所题为“龙溪”者。国朝韩菼《秋山挹爽题词序》。
地势丰隆,普光山逶迤后屏,旙竿岭高耸特出,白云、虚皇参揖而南,禾山岿然,中镇七十一峰,姚崇、颜真卿之遗迹具存。吉安旧志。
永新隶吉州之山陬,地接楚壤,水瀠洄乎琴亭,山峥嵘乎禾岭。粤稽昔之贤豪奋然而兴,斯固地灵人杰,焕然一名区也。王运祯《县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