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廨县署、县丞署、典史署、巡检署、营署、废署附、试院附 津梁

公 廨

上谕亭 在县学东。

县署

显庆间建,规制、年月、官员俱无考。《府志》。

政和间,县令侯彭老作“如心堂”于廨西。万历志。绍兴初,《省志》作绍兴七年。县令赵不愆修葺,颜其堂曰“审思”。万历志。三十年庚辰,县令胡堪构县厅,自为记,记佚。见张洽《重修县治记》。淳熙四年,据杨记,当作三年。知县黄希修葺旧堂,取前令元绛“桃李春风”之句,题曰“春风”,增两庑。吉水杨万里记。万历志。

记云:“岁在乙未,摘山之寇起湖北,历湖南以入江西。吉之永新首罹其毒。寇平之明年冬,县令临川黄君梦得初莅邑。民多告盗,不问。一日,尽呼掫者图之。邑民大惊,莫知其何。盖警盗者即盗也,咸服其罪。吏忿,抱文书立庭下不去。问之,吏叩头曰:‘故府文书若干。寇退,今亡若干。’黄笑曰:‘书不亡也。吾于尔乎取之,三日不得,必三十日。’果尽得亡书。凡疑事至前,物凝缕解。期月,民大悦服,乃于县治之东,因其堂之旧扫溉之,增以两庑,植以花卉。偶阅于壁,得前县令元公厚之之诗于尘埃坌壒间,拂拭而读之,爱其‘桃李春风’之句,遂以名堂,因吾友刘晋景明谒记。梦得之学,淹贯古今。其未擢第,开门授徒,江西闽中之士从之者数千百人。予虽未识面,常闻其贤也。独不知元公之为邑于斯今几年,其所种桃李今皆在乎?其树公所植也,其台池公所经行也。景明其为梦得谂之。梦得问之故老,攀桃李之残枝,挹春风之新吹,亦足以仰而思,俯而叹,见桃李如见公,而百年之事,固恍如昨日也。淳熙四年,岁在丁酉,二月二十六日记。”

嘉定二年己巳,毁于寇。万历志。宝庆二年丙戌,知县张洽修县狱,明年重修县厅,自为记。万历志。

记云:“永新县厅旧有记,前令胡堪之所作也。胡公实首建之,其去治以绍兴庚辰,至嘉定己巳五十年矣。火于峒寇,因陋修葺,至宝庆丙戌,又十有八年。予初至官,栋宇欹倾,而县狱颓敝为甚。乃先鼎新其狱,次年遂建厅事以达于吏舍,其冬又即台门新之,轮奂有加于旧,其费秋毫无及于民者。今年将新其中门,适有池阳之命,乃不果作,其以待后之君子。胡公之记石磨灭了不复存。绍煕初,万历志误作绍兴,今从《禾川书》改正。柴必胜修《县图经》,续胡公而后十有二人。今复考诸故牍,得柴公,而后章公贤至洽任罢之年月,并胡公之记,与其人皆刻之龛,置壁间,嗣书者幸勿废。绍定改元三月。”

绍定二年己丑复毁于寇。万历志。端平二年乙未县令陈涤、明年丙申县令梅玘相继修葺。万历志。

至元间,知州完颜璹增修前堂为州治,制加宏敞。万历志。

洪武元年戊申,知州田盛修。万历志。五年壬子,知县乌斯道修。万历志。天顺中,知县薛骥捐资增饰,邑人戴承和董其成。万历志。嘉靖初,知县胡伟大加修葺,前堂、后厅、谯门及僚幕、狱库、椽胥之舍莫不完备。节万历志。十年辛卯,知县王格修春风堂。万历志。十一年壬辰,知县陆粲于春风堂后构小厅,通判赵廷松为书“梦韩堂”额。万历志。二十四年乙巳,署县通判黄珙、知县沈珠相继修梦韩堂,刻铭于上,并葺旁故亭,匾曰“怀陆”。邑人尹台记。万历志。

记云:“谏议长洲陆先生粲,始以直言忤用事者,左官西南夷。是时海内士并高奇先生之风节,比为今之志完也。台初从计吏,已慨然想慕其人矣。后二年,先生起迁永新令,台获私朝夕。先生叹政之弗承于理也,盗龈奸狾莫之或搜弥也。乃问害所萌兴,先其未蔓薅薙之,严法正训,宣威布采,不数月,县以大治。时大吏多噎媢其所为,意怏怏不自得,数引疾求归。人方讳先生之请,先生顾恳去益坚。旦假寐,梦有来讯者曰:‘君奚如韩子?夫韩子不昔为阳山耶。’先生寤,占曰:‘异哉!兹殆告我矣。’所请为少止。是时,比部永嘉赵先生廷松适起倅吉,感梦之能以微言中先生也,为大书匾其堂曰‘梦韩台’,因作铭刻下方。今又十有五年,邑吏氓有事是堂,低回仿佛,犹若见先生之施措也。比岁,郡倅黔阳黄侯珙摄县,睹堂且欲圮,命撤旧改新之。未几,今令广陵沈侯珠复促,工竣厥成。二侯于先生向往素至,谓台:‘盍记以示来者?’台曰:‘然。先生惠利吾永新,功甚大。然方其数引疾求归也,微梦一启喻,去志几浩然矣。浸淫浃岁,以观有成,视韩子阳山之治,不啻过之。则吾永新得蒙惠利于先生也,梦之功尤大。堂以是名久远也,宜哉!’或曰:‘先生于韩子,道固同乎?’台曰:‘噫!予何知之?然尚论昌黎立朝大节,著奋当年,肆为文章,翼六经而排二氏,固先生所景服弗厌者。至其怀荣急进,感赋献书,则先生趣舍殊校,识者或能辨之。独动抵群嫉,龃龉当时,迹韩子所遭履,视先生若旷世相谋焉。梦之符应,其非偶然之故邪!抑先生之贤,久噤不施用,异韩子之迄显庸于后也。乃二侯意独至,非重有感乎其时哉!’余既次列先生行事为记,仍并附昔铭于左方。铭曰:‘俣俣昌黎,百世之特。抵邪卫正,昭我宪则。奇文驱邪,懿风流诞。黜令阳山,时靡畔援。简简贞山,企古作迪。危行昌言,往哲是式。足跲而益奋,视韩有光。肆长我邑,亦濬其祥。夷彼蟊贼,使毋椓讧。廉乃教令,革其悖凶。繄睨先生,于韩可匹。梦而暨之,我心实获。维堂垲明,公载厥声。永斫铭记,俾诒世程。’嘉靖乙巳秋月。”

隆庆二年戊辰,知县陈三谟改土地祠前宇为就兰堂。万历志。六年壬申,知县赵鹭增置六房吏舍。万历志。万历五年丁丑,知县龚锡爵建冰玉堂于署后,王用仁记。葺前故堂,题曰“尔雅”,左构萧然斋,龚自为记,并新阜财库与申明、旌善二亭。万历志。

王记云:“龚君为永新之三年,百废俱举,封内无事,始即其署后为燕私之堂。其冬既成,不佞过焉,君思名其堂,而以觞属不佞曰:‘自余来此,廨舍湫隘,举室促,处瓮牖,入夏逼,畏景烦敲,若坐甑中。间欲辟疏寮以居,顾日踆踆计民之急,无能以其余及此。迩幸政多暇,民稍愒息,则为捐廪斥羡,程物庀材,谋不及众,虑不动民,费不烦管库。画方就而余以上计行,戒且勿亟。比余事竣还,已赖二三僚佐以其间相与成之。盖余为理于是也,讫三年,始得从是役。乃今幸憩而休焉,作之艰而成之逸。若以为余快也,而余岂易是也夫!君谓何也?’‘吁嗟嗟!政有必举不得而废。不佞以是役也,可以观君之政而得君之心。君之所施于民,其巨者亡论已。乃兹顺民以举事,城堞既完,府库既成,校阅既建,而秩祀之祠,公廨之宇,莫不以次饬治。而后用其余力,以构斯堂于政成民信之日,不谓知先后哉?今之长人者,视一官犹六传,旦夕聊毕事去尔,安事岁计?君且久之。若始至而汲汲此舍之缮修,不难竭其私以从事,岂固欲长子孙邪?一劳永逸,惟后之贻。为而不宰,无以专己,则君之心也。始不佞过境内,闻邑父老言,吾君侯悉意在民,周虑邑事犹之抚摩其子,经营于家,而至爱身洁己,凛凛若处子之严其闺也。不佞窃耳诸父老言,即斯役殆可征已。先是,堂甫落成,适直指张公之荐章下,其所称君,比冰之清与玉之润。不佞恒有味乎其言。昔人诵廉吏之操曰冰蘖,曰守冰壶之洁。而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固已咏称之。惟君循良之绩,行部交誉。一言匪真能重君,而君清德雅操,声光宏达,绝去鄙儒俗吏之气,而矫出于施为注措之外,诚莹然冰玉也。窃意斯言固有当于君。今君出是堂而视事,入是堂而退思,朝夕服膺焉,以备座铭。日取是以惠诸邑而永其令名,则斯言之为君重也,不又多乎哉?’君咍曰:‘唯唯。王公谓我,余无似,然固余志也。’因遂以冰玉名堂,且记所由来,次其言,俾刻之石。君名锡爵,字汝修,吴之嘉定人,甲戌进士,与不佞为同邑。而共成是役者,邑丞戴君廷光,宣城人;所吏目沈君乾育,吴江人,又皆同乡郡云。万历丁丑冬月。”

龚记云:“距厅事后左方不数武,缭以周垣,中属燕寝,有斋居三楹。制故湫隘,庭阶芜,久不治。自余视事以来,每退息,间一至,至辄引去。欲更而葺之,则以邑有兴建,役未息肩,踆踆迨三年,往讫不遑举已。从计吏归,案牍多暇,稍稍为理颓圮,辟陋昧以居,而督余家二童子日弦诵其中。暨秋之闰,社友王君长孺适旋自楚疆,税驾余所,乃于中除宾馆留焉。始日命役翦蓁棘,伐灌莽,甃垩靓削,庭下杂植嘉花木数品,垣内外悉树竹箭。乃不数日,虚明爽垲,美荫扶苏,林如豁如,目为改观。每堂皇昼闲,时闻书声琅琅从竹间出。余顾乐甚,无日不退而休焉。故人晤对,论心当意,觞咏流连,坐淹晨夕。畴昔之夜,月从东来,竹影在户,庭阶如洗,兰菊媚秀可餐,仙仙乎若驾天风而游阆瀛,不知移尊就广庭坐也。四顾萧然,何有长物?余谓长孺:‘昔人视官舍为蘧庐,余乃嗒然忘之,即蘧庐谓何矣。’君亦顾余,忻然而笑,请遂以‘萧然’名斋。余敬诺,命侍书记之,勒诸石。万历丁丑秋月。”

二十四年,知县余懋衡创更鼓楼。《禾川书》。三十年,知县庄祖诰改萧然斋为梅花堂,手书杨用修《梅花赋》于壁。《禾川书》。三十九年,知县薛敷政更建土地祠。《禾川书》。四十八年,知县沈维堡增修谯楼。《禾川书》。崇祯十年,知县闵及申度赞政堂左隙地为置军器库,复修申明、旌善二亭。《禾川书》。

国朝

顺治间,知县王登禄葺公廨,建廒仓。《禾川书》。康熙八年,知县黎士宏于廨侧构堂五楹,题曰“春星草堂”,自为记。邑人贺贻孙并记。《禾川书》。

黎记云:“黎子领永新之次年,得署东之旧圃,架五楹于池上,缭以周垣,通以曲槛。植海棠、杨柳、芙蓉、甘蕉三十本。池畜鱼百头,听其游泳,不加网取。吴人江纬工画树,图红梅于堂之壁,高及屋顶,横十有六尺,素壁丹葩,映照池水。始春暮,成夏中,取杜工部‘春星带草堂’以名之,记时也。客之觞于堂者曰:‘乐哉!使四郊多垒,羽书纷左右,使君能摊书安坐乎?’曰:‘不能。’‘使五日不风,十日不雨,珠贱而粟贵,使君能食下咽乎?’曰:‘不能。’‘使亭午折狱,夜半纠粮,鞭挞声相闻,使君能对客分筹,探奇送难乎?’曰:‘不能。’‘若是,则使君之乐也固宜。’为之歌曰:‘圃有池兮鱼胥乐以喁喁,池有堂兮见远景之峰峰。相与披拂乎惠风兮,览德辉其何穷?’主人执盏起立,谢不敏,从而和之曰:‘秋山纷其延竚兮,若甚爱乎斯堂。竹娟娟而秀上兮,花容与而宛杨。簇春星其蔼蔼兮,恭得承乎末光。谓今之乐为乐兮,日荼苦其蔗甘。毋亦乐民之乐兮,共桑者之闲闲。’”

贺记云:“黎侯未至永新之先,邑阒无人,城内积砾丛苇,虎伏苇内伤人,尝入厩攫镇将马噬之。转燐夜见如炬,鬼兵裹绯介而驰于市,逐之则登树而啸。风雨晦明,人鬼相搏,公廨慄然。有杀气入城门者,皆逋累囚,涕泣满道。盖久矣,其不可为邑也。戊申仲秋,黎侯莅止,政尚廉平,与民更生。城居云集,市井欢腾,虎弭于野,鬼恬其曹。侯乃乐民之得所也,于廨侧凿坯为池,构堂其上,额曰‘春星草堂’,而榜其楹曰‘静坐’,曰‘读书’。称‘草堂’者,榛荆初芟,志俭也;称‘春星’者,戴星莅政,咏杜诗而触怀志勤也;称‘静坐’、‘读书’者,志治也,志暇也。余绎是言而有感焉。古之君子学道爱人,簿书优游,若有余闲,单父之鸣琴,彭泽之饮酒是也。乘物以游心,油然自适,而斯民生趣裕焉。其视琴酒与簿书,以为皆学道之所寄而已。锲急之政,上烦而民蹙,下遁而吏劳,簿书之外,且不知有琴酒,而况静坐与读书乎?未有不静坐读书而学道,则未有不学道而爱人者也。侯之文章妙天下,智周众务而泊然若无一事,盖其学道深矣。学道者静坐、读书之间,琴酒寓焉,簿书理焉。民动如烟,我静如水,民耕而暇,我学而优。凡一日之内,目览耳听,手判口訉,其出而与民更生之时,皆静坐之时。而所以行仁讲让,止暴禁奸,其出而与民更生之时事,皆读书之事。然则随时可以静坐,随事可以读书也。而区区者犹求之于隐几挟策之末,则过矣。余故邑人黄耇也,亦乐得是堂而庆之,遂为之记云。”

邑人贺稚恭诗云:“朝见使君出,花鸟引行车。暮随使君入,花鸟闲有余。琴心静如水,文史杂簿书。清梦浑无累,春星照四隅。”“片城何所有,澹荡春一围。冰署日偏长,闲云掩半扉。东山襟带间,樵牧出翠微。田家应无事,日暮迟迟归。”“谁能入此室?皓月与清风。悠然生虚白,开轩若为容。惟恃严冷意,乐与古人同。鹤粮剩几日?驯舞向芳丛。”“筑室藏万卷,卓荦点墨兵。鱼龙百变化,浩浩耳目清。啸傲凌今古,文章见平生。百里屈骥足,萧然一官轻。”“春城风日暖,层轩次第开。百花香里坐,无数蜂声来。蜂花两相逐,冰心浑无猜。政闲物自乐,煮茗待鹤回。”“尽日无尘埃,淡远见山颜。徘徊清池侧,鱼戏水萍间。为爱草堂静,遥知烟市闲。酒旗月初上,醉歌任往还。”“三月雨如酥,田畴当及时。晨夫方咨嗟,仙宰意何为?县庭草长青,任被春风吹。曙鼓星未落,犹草劝农诗。”“昔人身为吏,触境兴幽随。亭榭亦偶然,风流有余思。孤意只独往,宁许后人知?谅哉仙吏心,千载如可期。”

二十二年,知县王运祯修葺,复“春风堂”旧名,列于署右,建堂颜曰“正己”。康熙志。四十年辛巳,知县夏之时重修春风堂。明年,知县张士琦复加增饰,更名“养禾”,仍置原额于屏后。乾隆志。乾隆三十九年,知县高琦以全署敝坏,详请重修。《禾川书》。咸丰五年乙卯秋,毁于寇。新增。咸丰十年,知县韩懿章督邑绅士重修。新增。同治二年,知县窦鸿甄复加增饰,功始告成,规制一新。新增。

县丞署

康熙十七年,县丞王辅建廨于县治左。后有清简堂,中有寅恭堂。邑人李枝起记。堂右又有月池、水竹居。康熙志。

记云:“寅恭堂者,王公之所建也。丞之职贰于令,位近则相逼,权分则相猜,甚矣,和衷之难也。公之有取于寅恭者,吾知之。尝读《虞书》而知寅恭为和衷之本也。昔韩昌黎记崔斯立丞厅,叹其才有余于官。不知是时令为何人。然对树吟哦,安知斯立非以善让为寅恭乎?公之始至也,代为令,其时兵马之众,粮饷之繁,独以一身周旋其间,上下和同,事治民安,其为寅恭也大矣!而公未尝自言其然也。自薛侯至,始成堂,而名之意者,亦欲如崔之善让耶?何其省文书可否,事又若此,盖尝存寅恭之心,让固可,任亦可也。噫,古之大臣不矜其能,不伐其功,天下事相与有成,有以也夫。记之,以告后之居是堂者。王公名辅,字左公,关中人。”

咸丰五年乙卯毁于寇。新增。

典史署

旧在县仪门东。久圮未复。康熙志。同治八年,典史王寅建于县仪门右。新增。

巡检署

上坪寨巡检司署 在县东南六十里。始建年月无考,久圮。万历志。嘉靖间,知县冯符重修。万历志。万历二十四年,知县余懋衡复建。康熙志。咸丰七年,寇毁,未复。新增。

营署

吴元年丁未,始立守御千户所。正千户俞茂、副千户方梅山择地于县西北隅,建所、厅、署及幕司、库狱,后构筹胜亭。云阳李祁记。万历志。

记云:“新安俞公守御永新之三年,军政既修,百废俱举,边境宁肃,威惠大行,乃改作新署于城之西北。后枕重冈,前引列峰,既显敞而高明矣。复构亭于署居之后,窗户四达,榜曰‘筹胜’。乃进将校幕府之士告之曰:‘天下之事,勤则成,怠则坏,此理之常然也。始吾之初至也,此为荒烟野草之墟,过者未尝一顾焉。为之薙草除棘,蒙翳忽开,胜地若天作地成,此其效可知也。向非吾勤于其事,则兹土湮没于荒烟野草中久矣。今吾与诸君之来镇此邦,厉甲兵,备器械。兵势既振,境内清肃,始得谋为一日之安。此署居既作,而斯亭亦不可不构也。诸君其为记,使后人知吾之所以为此,盖勤以成之。诸君推斯义以无旷乃职,则吾过免矣。’于是有复于公者曰:‘古有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者矣。李德裕之镇西川也,承郭钊废弊之后,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日召娴军旅习边事者,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广狭、远近。未几,皆若身尝涉历,而全蜀以安。此虽古今异宜,而公之为此,又何让古人哉!况能策之以知,持之以勤,则又昔人之所未有也。《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人臣事君之法,而公能之,则斯亭之构,其决胜千里可必也。由是以延宾客,陈尊俎,谈笑乐成,何过之是云?’于是公忻然起,举酒相属曰:‘若子之言,诚可以免吾过矣。’余因其请记,遂为书之。吴元年十二月望日。”

永乐十二年甲午,副千户胡文郁建后厅。万历志。成化三年丁亥,千户王杲重修,表以丽谯,缭以周垣。县令李恺助其成。万历志。八年壬辰,正千户高墙建仓以储屯粮。万历志。十一年乙未,王杲重修。其后稍敝,千户高睿乃大撤,新之,前建永镇楼。万历志。

国朝

顺治间,改千户所为守备署。营守王来召就此建牙,后守耿念祖捐金买高氏地,恢大之。乾隆志。康熙甲寅,吴逆播乱,署废。乾隆志。十七年,遊击王廷谏缮修,营守李浃发继修,名其堂曰“三畏”,并构迎薰、待月二亭,自为记。乾隆志。

《三畏堂记》云:“余守兹邑之明年,因旧堂而新之。伐其蒙翳,完其垣墉,植竹柏,种菊桂。邑之诸君子相过而喜曰:‘斯堂也,可琴可书,宜诗宜酒。庄生所云至乐,其在是乎?’余曰:‘不然,孔、颜乐地,莫非由敬生也。盖儒者之学,始终一主于敬。自达者观之,必以为拘而多畏,而不知不愧天,不怍人,对圣贤之书而无歉,天下之至乐,未有过于此也。若夫仰观大鹏之飞也,俯视鲦鱼之游也,非不闲适自得,而卒流于晋人之放旷。如使常存敬畏,则亦圣人之徒已。孔子曰:君子有三畏。今取以名吾堂。’诸君子皆曰:‘昊天曰明,畏天命也;出事公卿,畏大人也;监于成宪,畏圣言也。知此则日处竹柏菊桂之间,弹琴咏歌先王之风,无非孔颜之乐地矣。’余曰:‘然。’遂记之。”

《迎薰亭小记》云:“人何为执四时以言风也?夫风行于空,如弦发于指。杀机相迎,则北鄙之声传;和气相迎,则南薰之音奏。人之受风,亦犹是也。故吾家大白云:‘谁谓秋气悲?我觉秋兴逸。’视宋玉悲秋,其胸次固海浍矣。然则虞廷解愠之讴,迄今犹鼓动于圣朝,安在其不被诸四序,播之九有乎?余奉天子命来守兹土,亦既风不鸣条矣。卜署之西,别构一亭,公余燕闲,披襟徜徉于斯,觉习习两腋,无非惠我袭人,遂名其亭曰‘迎薰’。虽然,余得无自私也乎?迎两间之熏风纳诸怀抱,即取满怀之熏风布之民间。但愿禾人得之,且勿私之,使千里同风,不益泠然善哉!”

《待月亭小记》云:“亭固宜水,水亦宜亭,而水边之亭,尤宜于月。禾署之旁有废池,余深而方之,中置一亭。或曰是宜于水,或曰是宜于亭,余曰是尤宜于月。夫何地无水,而水未必亭。何水不亭,而亭未必月。惟兹亭也,既得水而清,复得月而明,致足乐也。今夫物之清者,或失之不明。余故于公政之余,辄徘徊于兹,不但临清流而观德实,且待明月以同心,因颜之曰‘待月’,而系之以诗。诗云:‘待月闲吟问月诗,吾家大白再来迟。人谁明德还如子?我复停杯一问之。’”

康熙二十年,建耀德堂于秀水桥北。康熙志。雍正十年,改守备署为都司府。《禾川书》。十一年,都司李峻重修营署,规制完备。《禾川书》。乾隆三十六年,都司李宪章建内署,明年又以耀德堂改为演武厅。道光志稿。咸丰五年,营署俱毁于寇。新增。同治元年,复建演武厅于旧址。新增。五年,改永新都司营为莲花都司营。新增。

废署附

察院行台 在县署东。万历志。

吏目厅 洪武元年始置,在县西北隅,后圮。万历五年丁丑,吏目沈乾育复建,知县龚锡爵记。万历志。

记云:“高皇帝疆理天下,诏所在当阨塞相地轻重树之兵,而置大小文武吏士相参辖,以辅郡国为守,其制甚周。吉于江西为最南郡。永新,吉徼邑也,邑错介入荆东陲,四山而多岩阻。由西迤南,则绵络郴桂,绾五岭以走交广。峒巉箐茂,穹峦造天,险隘纡复亘千里,靡间底,世为夷獠所薮盘,而山寇复哨伏其间,狞噬狙攫,煽夺弗戒。邑独孤县,扼据于中,形要足凭,屹然为吴楚噤吭,往镜较可睹已。吴元年丁未,王师下,伪平章安始立守御所,置兵其地,掌以千户侯,隶以偏校数十曹,而特为设吏目一员佐其幕,以武用文持之,盖为永永计也。所署当邑西北隅,始构制称恢壮,嗣历有增置,以次秩备,语在尹宗伯邑志中。已方内乂宁久,上下嬉恬,戎事弗饬,诸署舍日颓圮弗治,而吏目厅事竟废诎靡可迹。武弁出纨绔,胄既罔事,事莫为请。而来吏是者,率亦卑卑承之,递相踵陋习为故常,至僦居氓舍,迄于今相仍。今上四年冬,吴江沈君乾育以佐幕至,睹之慨然太息:‘予职故猥冗,设官之谓何?恶得无息肩所?即有期会参决,安所听?兵营屯政,簿牍散漫,安所稽?戎伍以简练,厮走以服役,至者安所禀畏?且玩狎予,而予日以苟简从事,甚不便。’遂创议,请之大吏。大吏下之邑,邑与议叶,复上之。既得请,则为拓地程物,鸠工庀材。其将作之费若干,悉取诸县官赎锾,而君稍又斥俸入以佐之。管库之士无所预,幕府则蒙成而已。役始于丁丑之冬十月十有三日,讫于十二月三日,计才五十日而落成。于是视事有厅,便坐有斋,案牍簿书掌记有藏室,胥徒门隶屏息有旁舍,而中之寝庐庖湢罔不毕治。总之,为屋凡若干区,鼎构一新。乃君不惟得从容以从事,而诸凡戎伍厮役之奔走于斯者,且益知所禀畏而承焉。其重为戎幕张而有裨于佐理者,实要是可纪已。余闻之,贤者之兴,而愚者之废,废而复之为是,习而循之为非,世所明甚。顾一当事,率逡巡却步,幸须臾无及于其身,朝夕可以毕事。去则他人任之,于己何有?以是因循而苟止,将陵替而终之,隳尔官守,渎尔名器,日骫靡而莫为之坊,则愚而废者之为也。沈君才仅仅一幕职耳,奋然决策,不难首事,以兴是役,且为而不有其私,要以功见效,立破因循之俗,杜陵替之萌,以与来者更始。嗟嗟!吾则任其劳而俾后享其逸,此之为心,即荐绅贤者犹难之也,而果人人能哉?藉令列行间者人人皆沈君,必争自振奋,举废坠而任事功,以当国家建置守御之托,则封疆之卫也,邑且永赖焉,岂惟诸君子带砺之休?沈君谒余请纪成事,特备述之,亦因之以有警也。遂勒其言于石,置诸厅事。万历戊寅春。”

主簿署 在县土地祠左。康熙志。

禾山寨巡检司署 距县西北四十里。康熙志。

新安寨巡检司署 距县西北八十里。康熙志。

栗傅寨巡检司署 距县西北九十里,今地隶莲花厅。《禾川书》。

课税局 在县北门外。万历志。

阴阳学 康熙志。

医学 康熙志。

洋坪公馆 在夏洋、坪上之交。邑人汤宏有记。乾隆志。

汤宏《重修洋坪公馆记》云:“夫公馆之设也,其犹有先王遗意与?先王之制,国有市,市有候馆、宾馆。往来之奉,其费一领于官,而不以病民。至后世创为驿。驿不能遍也,又创为公馆。盖体先生遗意,俾吾编氓不以宾旅困耳。爱行于法之中,仁溢于礼之外,虽千百世弗之改易可也。我永新控吉郡上游,远则络郴桂,绾交广,近则为永宁、茶攸诸孔道。而吾乡政当庐永交会,水陆要冲,弁缨之往来如织,大吏行部岁或二三至,民之以迎送困也非一日矣。隆庆初,条鞭法行,厨传廪饩,胥有派额。第公馆未设,吏胥相蒙,遄遄于额外以预办责之。轮年官出帑金给劳之,给之仅什二三,轮年补貱则已什之七八,稍弗当,即谴诃之,棰楚之。民不敢怨而诉也,诉则益之祸矣。岁癸巳,郡治兵使袁公祖囗以行部至,诹得其状,愀然废箸而叹曰:‘甚矣!兹土之重也。不亟去,如向隅之泣何?’遂檄署县事,谢公祖立刬革之。已复从诸生请,下其议于二千石汪公祖。汪公议如公指,因出赎锾,抅公馆于夏洋、坪上之交。厨传、廪饩出于官者,悉著于令甲,且榜其石于县治,诏后之人勿坏。洎余、庄二侯至,并体盛心,增置什物,买常稔田以食守者。于是吾乡之民欢若更生矣,始为诸君子效畏垒祝也。但仓卒草创,未免苟简,而风雨飘侵渐就倾圮。余适以内艰归里中,父老聚族而咨言焉。谓馆不修,势又以民为馆;修而必于公,旦暮且待,将奈何?余曰:‘今日之计,诚不可缓,无若姑综吾都田赋,敛其锱铢为经始,不足,余终其役。’于是父老忻然从事,醵得田赋二十金,乃始鸠工庀材,撤其旧而一新之。中为官厅,厅后为官房,厅左右为吏胥房,为庖舍,前辟为廊,外为墀,墀中为甬道,左右角门,缭以周垣,甃以坚甓,饰以黝垩,盖视昔加宏敞而壮丽矣。而其地逼于山凹,马不可露栖,乃于宅右旁买民田,为厩二间以居之。所以为兹馆虑至周者,其孔亟之情可想已。嗟嗟!法无巨细,人存则举。古之贤者,曷尝不为民兴利?而己任顾能为可兴,不能必兴之,不终替也,必复有贤者继之,乃可永其利于不匮。兹一公馆也,诸君子拮据以利吾民,民又自拮据为一劳永逸计矣。后之莅兹土者,宁无有心?诸君子之心而谓有其举之莫可废耶?父老又言:‘吾民便,吏胥每恚其不便。’便者以永利垂之百世也难,不便者以巧喙蠹之一朝也易。虽然,此惟所值,非贤则可,贤则奚忍以不便而为便者蠹?《诗》曰:‘维今之人,不尚有旧。’余故详记之,为后来永永劝云。是役也,肇工于丙午八月,告成于丁未正月。馆基原我汤氏山庄,往洪姓者岁赁店租伍钱,后为馆,令其守宇,悉免之。其什物,则有庄侯碑记堂宇检,盖取之租入,俱洪人典司之。甫竣事,适刘公祖以摄篆至,公固犹轸念民艰者,即倍增守租,以成其美,其心诸君子之心而贤者欤?则余里民更生永赖,可卜矣。”

试院附

试院 在县署后,城西北隅。嘉庆十七年壬申,知县王章、郭元揆先后率邑绅倡建,阅六年始成。中为堂,后有厅,前设仪门,两旁分列十二号舍,周围垣墙计百三十余丈。学使王鼎,知县王章俱有记。新增。

鼎记云:“永新创建考棚,落成,贡生段霖等具呈求记其事。且言邑绅士踊跃输资,縻金钱万五千贯有奇,计用人工四万二千有奇。董其役者,诸生谭从珏等二十人,而归美于前后王、郭两邑令之督率不倦。甚矣!邑人之好义又知礼也。夫取士之法,莫详于科目,乡、会试三年各举一次,而郡、县试则三年两举之。县官取邑士之俊秀者,升选于郡守,郡守复加意遴选,贡于学政,如额以录,而考校实自县始。考棚者,试士之地也。乡举里选之典,势不得复行于后世,则上之所以用人,与士之所以待用,不能不以文章为进取。自汉唐制科以来,历代得人之途,科目为盛。诚以士子研求经史,名教范身,体圣贤之义理,裕措施之本根,得于心而应之手,服习探讨之既久,而后发为文章。故言皆有物,观其言即可知其人,非第以斧藻剽窃,以丽句缛辞争耀人耳目而已也。试士之法,以言核行,与古昔言扬行举之义稍有不同,而敷奏以言,犹是唐虞之制。县令于其邑之士,闻见最真,考核易实。今试士必始于县,即三代选举始乡里之意。在司事者公慎而采择之,尤贵豫策之以实学实行,俾有德而有言为急务耳。县皆有试,而考棚不多。有试之日,或集于公廨,与吏胥杂处;或聚之庙宇,关防难周:均无以昭慎重。今永新立考棚,周百三十余丈,号舍、堂楹,宏敞周备,前设重门,四围厚其墙垣,何其善欤!抑余又有说焉。考棚三岁始两用之,且每试不过旬余日,邑之人不惜重费,多方营造,积六年而乃蒇事。其为应试计者,既劳且悉,则当熟思朝廷所以试士之意,制义以观其经术,诗策以察其才识,简拔贤良,用资器使,必载道之文,经世之言,有体有用,而后为不负科举。则父教其子,兄勉其弟,师之训课弟子,务使博览乎古今载籍之全,致力于日用伦常之地,精识于猷为政事之原,不欺暗室而品端,不务纷华而学正,以心领神会身体力行者见之文辞。不惟邑之科目将日盛,而贤材蔚起,以应盛世之旁求者为用,宁有涯乎?贤邑宰试士斯地,宜操何道哉?嘉庆二十一年丙子。”

章记云:“方今圣天子雅化作人,凡序庠学校之设,莫不焕然一新。西江尤人文渊薮,多士如林。郡州及县,各有考棚,以为校试之地。岁甲子,余莅任禾川,其明年奉檄试士,来者千七百余人。以旧无考棚,于县署堂廨列坐,屦为之满,遂慨然有创举之志焉。然又虑小信未孚,未敢遽劳吾民也。因与都人士从容商略。己巳秋,谬膺卓荐,还自都门。向之与议者咸进曰:‘今事有成说,年又屡丰,考棚之举可行矣。’遂允所请而为之倡,四乡慕义者醵金得如千数,乃卜地于城北隅,鸠工庀材。凡自垣墉、堂室、号舍以及庖湢之所,犁然具举。考,邑之山西曰禾山,崪峍耸峙,为一邑主峰;其东南义山萦绕,蔚然深秀;北则旛竿岭一带,绵亘数十里;环城以外,清流潆洄,发源于琴水。而新筑之地,适当其胜,固不待形家者言,而知其地灵人杰也。行见英才辈出,蔚为国华。此一役也,岂非为他日台阁始基耶?工始于壬申之春。将落成而予以讳去,都人士咸以序请。夫兴贤育才,有司之责也。予既幸始愿之获偿矣,而有基无坯,尤所冀望于后来之同志也。因纪其颠末而并志,其惓惓如此。嘉庆十八年癸酉。”

咸丰五年,毁于寇。同治元年,知县黄汝梅倡邑绅重建。新增。

津 梁

东陂渡 在县东门外。万历志。原渡船三:其二系东六十三、七十二两都公造,一系陈氏造。《正讹录》。

国朝邑人陈宏图《楚归过东门渡》诗云:“路入城濠转北关,六年重复见华山。潭边水落鱼堪数,塔顶风颓鸟倦还。舟子喧呼迎渡下,醉人睥睨满沙间。谁知白发萧萧者,天下穷民第一鳏。”

大王渡 在东六十三都。万历志。距县五里即横江渡。

松林渡 在东七十二都。万历志。距县十里,即今松陂渡。

溶江渡 东七十都。万历志。

长里渡 东七十都。万历志。

环溪渡 东七十都。万历志。

中洲渡 东六十九都。万历志,距县三十里。上有北华观。北二都大社刘凝碧置渡,施田十硕入观,收租造船。载乾隆志“北华观”条下。

邑令张景龄记云:“乙酉秋,予承乏禾川。明年春,圣天子加惠元元,诏令牧民者于东作方兴时,亲临都鄙,宣扬上意,使尽力田畴,无至荒业。予自西南而北抵大社,聚族而居者为刘姓,风淳俗美,家弦户诵,洵有皞皞气象。次日临东鄙,止中洲。河水汪洋,深无涯际,盖聚一邑之水合注于此,而下会赣中流也。问津者络绎不绝,予因询焉。舟人告予曰:‘舟之设由来久矣,从前计划不周,屡兴屡废。至明成化间,大社刘公凝碧,见溺心悯,慨然独造。并置田十一石三斗入北华观,俾道士经理。由是费有从出,而舟无损废之虞。厥后时际沧桑,田被侵渔。又赖濒河人士互相稽核,以维持于不敝。迄今数百年矣,无徒涉之苦、沉溺之患者,刘公赐也。’予心仪者久之。往年予见城东一渡,数以溺告,乃建造舟为梁之议,幸藉众力,克底于成。予犹惧日引月长,费巨而弗能继也。倘得谋为器识如刘公者,与予熟思而审处,又何虑焉?己丑秋,刘翁之裔宏道呈请禁载秽物,并求予言,以志不朽。予既详此渡颠末,乃为给示严禁,复从其请。不禁喟然曰:‘从来富者众矣,往往自私其财,视他人之倾危漠焉,不加喜戚。有喻以义所当为者,悭吝之意辄形于颜面。曾不转瞬,而其所积已荡为灰烬,盖身名俱没矣,岂不惜哉?若刘公去今数百年,犹能使被其泽者诵义无穷,即谓之至今存可也。为之后者感而思,思而效其行,洵可谓无忝乃祖矣!而濒河人士始终维持,岂非乐与为善者欤?诸君倘能推广是心,吾知异日必有用作舟楫共济大川者,则中洲一渡,其犹权舆也夫!’康熙四十九年庚寅菊月。”

镇江渡 东六十九都。万历志。

龙福渡 东六十九都。万历志。

黄鳝滩渡 在伊山。万历志。

牛田渡 东六十七都。万历志。

贺鉴渡 县南门外。万历志。贺二六重造。康熙志。贺清乐捐田壹百壹拾罗镇修,田在茅洲陇。乾隆志。

沙头渡 在县南半里。万历志。

忠义渡 在县南袍陂。万历志。庠生龙廷贡造。龙、张二姓公置田九十七罗镇修。乾隆志。

明邑人尹台《袍陂渡义舟铭》云:“呜呼!自余观水梁之阙政也,而先王通济之法微矣。古者川泽之间有梁,盖通天下之济,以时民利也。《周礼》,合方氏掌达道路于四方,津梁属之是已。荀卿子曰,修堤梁安水藏者,司空事也。夫堤梁不修而水藏失其固,民于是有沈泊昏垫之患,入川泽而逢怪物者。甚哉!先王之法微,而司空之政阙也。郑之溱洧也,子产以乘舆济彼一国。大夫得子产之贤、先王通济之法,曷宜不行焉?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伤子产之不善济也,舟之不乘舆也,犹几乎先王之意与?《诗》曰,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夫舟也者,利不通者也,川泽之不梁也。通济之法莫利乎舟矣。故曰‘犹几乎先王之意’也。噫嘻,余独惜子产之贤不及是,而有取乎今之利人于舟以为济者。吾永新去郭之南五里,江堰潴为溉,曰袍陂。其下汇乎通渚,出乎大涉,曰忠义潭。水洄洑衍荡相轧,时雨大灌,山溪腾漫,两崖涘没胫者至不可寻丈。行旅徒御,渔猎苏采,去往入出之必经也;次且盱顾蹢躅焉者,日不下数什伯,甚者桴筏颠没波上下。庠士龙子汝政家于地,私恒呃吒焉室。刘讽曰:‘吾闻君子不以躬赢利,恶不通于众,且完物兴济,义之所急也。子勉哉,吾力以助子。’又曰:‘苟利之,毋庸驰于旦夕,盍为永久乎?’甫越月,刘疾竟没。龙子哀内德之弗章也,仁助之先逝也。修其志,用列于不刊。爰鸠力度材僦事,不日以竣。又取刘墓食之田若干石,畀诸图山寺僧,俾世守勿失。曰‘其与田敝乎?’乡之人曰:‘义举哉。通利而克永!’夫龙子之义善,固刘之德言也,宜假辞谒工,勒而铭之不忘。洞子曰:‘余尝出由南野,睹水之艰涉,曰济哉济哉,孰其利是哉。’故于龙子之义,特序著详焉。语曰,一夫役力,千夫安利。善功少而施博也。又曰,出有以利人,得所利为难。利而行之且远尤难。于龙子之难,余抑以难于刘。龙子,名廷贡。刘,故御史大夫扬休公之子。铭曰:‘汤汤义潭,厥水泛流。乃泊于岓,维龙之湫。其沃万亩,陂黝厥源。灵泉下韫,众委来奔。维邑西南,兹其津要。啴啴烝徒,则胥于道。车马孔殷,庶途竞出。上瀑下淖,曾不怀惕。孰轸斯艰?於戏哲士。彼婉淑女,大夫之子。相谋相毖,仓兄棘且。曰余不食,没言是诹。矢力协工,济厥行梁。爰度于田,在墓之阳。以粒以乂,以世其利。母俾袽衣,或戒中敝。系尔来者,盍观乃成。人亦有言,靡小不京。孰云匪大,不思其济。后克有作,征我铭叙。’”

羊埠渡 在西六十一都。万历志。距县十里。咸丰辛酉,里人段敬业、左承启、尹观耀等倡,捐田二百五十亩镇渡。

芰田渡 在西六十都。万历志。

里田渡 西十四都。万历志。

黄杨渡 在县西二十五里。万历志。

观背渡 西十七都。万历志。

沙市渡 西十七都,万历志。距县四十五里。今改名金滩渡。

龙田渡 西十八都,万历志。距县五十里。今改为浮桥。

长湖渡 北七十一都。万历志。

茭川渡 北七十一都。万历志。

汶水渡 北七十一都。万历志。

下埠渡 北五都,万历志。距县二十里。文颖山置田镇修。乾隆志。

株塘渡 在西四十七都。万历志。

上洲渡 在西十七都。新增。

蛟潭渡 在东六十九都。曾琦建。乾隆志。

营田古渡 在西十八都。车田谭姓建于仁和洲,距县五十里。新增。

白堡渡 在东六十八都,距县五十里。新增。

江口渡 在东六十八都,距县五十里。里人刘诗达造。新增。

双江口上渡 在西六十都。重潭左姓造,捐田四十亩镇渡。新增。

双江口下渡 在西六十都。里人左观宾造,捐田三十亩镇渡。新增。

秀水桥 在永新县治《明一统志》。千户所前。万历志。道光丙戌坏于水,邑人徐第魁重修。新增。

钟爱桥 在县治东,横亘秀水。今废。万历志。

长春桥 在东门外。宋乾道初,邑人张钢建,后圮。嘉靖戊申,邑人张乔造浮梁,割田备缮。知县郭天禄上其事,当道嘉奖。后桥船敝坏无存。嘉靖甲子,尚书尹台捐资,倡邑士民,并鬻张乔缮舟田,公私捐助共银三千余两,甃石架木为桥。万历甲戌,洪水冲决,石桥复圮。乙亥,知县龚锡爵捐赎金,并劝义民重修浮桥,名曰“长春”。邑人史诩有记。万历志。万历间,知县余懋衡整修,更名“瑞虹”。吉水邹元标有记。知县周梦尹贮缮田租息重修之,邑人汤宏有记。嗣废。国朝康熙庚寅,邑众重修。丙午废于水。嘉庆五年,邑人龙大恺捐修。二十三年,附贡高谦吉倡修。道光丙戌,坏于水,邑众修复。咸丰辛亥,知县诸葛槐谕绅士劝捐制田善后。丙辰,寇毁。己未,知县周祖芘复劝众重建,邑人尹正寅捐田为修葺资。新增。

史诩记云:“出城东关,舟车达乎郡省,以趋二京,名为邑之孔道。然阻禾水,渡者往往称艰涉。盖邑西南诸水并会于此,凡四方冠盖舆从,后先踵相接,于斯焉济。时雨骤至,川谷灌溢,行旅茫洋,相对若千里。或竞舟相蹴蹋,则多有漂没之患,邑人苦是久矣。前此,士衿有捐己力造舟为梁者,舟小易覆。缙绅先生有斥资倡众,伐木成桥,费至数千,然以择地不避冲激,霪潦啮射之,岁久遂坏,病涉犹故也。今龚侯莅治三载,凡兴利除害,政靡弗举,独叹兹涉之艰,以为非浮梁莫可济也。乃请之大吏,既咸报可,于是召众,庭喻以意。众喜从事,以为斯议惠利一邑,共谋经始。于是龟日庀材为舟若干艘,铁索版缆工役之器若干具。不再月,浮梁成矣。其费悉侯与绅士所出,不以烦民也。既竣,侯嘉厥成,名其桥曰‘长春’。其义盖取功成于岁春三月,欲其长留此泽于不匮也。侯之志可推已,记之以告来者。万历戊寅春月。”

邹元标记云:“予自归田,屏迹山坳。禾川余侯以讲会,请予者再。予赴之日,同盟者数千人赴,五日乃罢。夫此俗吏所禁,侯毅然行之,其政大都可觇已。濒行,侯祖予江上,得纵观侯所易东门者,山水环抱,居民蒙祉。游万柳州、瑞虹桥、印玉池,种种创建,皆为禾川不拔之基。予往读王临川《东门记》云:‘愚者之废,贤者之兴。’侯所谓贤者欤!是日天气和霁,桃李芳菲,临流坐石,听莺声鸟韵,如游阆苑玄圃。与侯啜苦茗,谈心者竟日。侯申曰:‘瑞虹桥,砻石以俟久矣,幸为我记之。’予惟桥一也,凡更数令,初基石,一变而舟,舟虽善,而里甲烦扰,市里侵金,为里甲害。侯一以公租赎锾,委幕官出入舟材,且坚绝不以烦民,此德意甚善,不可不为之记也。今蒿目忧民者曰:‘力役之征,是条编外厉阶。’侯得无有见是欤?虽然,市胥去而幕官用,幕官惟是廪廪象侯指。万一无侯为表率,在弊且市民,等溺民一也。端表则为自度度民计,敢勒片石,用告来牧,敬系之以歌。歌曰:‘禾之水去悠悠,民无胥溺兮,余侯之休。东门之坂,其下有舟。邛涉邛济,曰侯之谋。长虹卧波,宛若游龙。我民罔知,思民之功。条之直矣,依依万柳。谁栽谁植?我侯之手。登印玉兮高台,控中流兮崔嵬,挹衡湘兮徘徊。孰使侯来兮,我民康哉。侯无去我,无俾桥坏。’”

汤宏记云:“永新之东关,为四交孔道。西南诸水蜿蜒百折,汇于是为潭。潭之浒,石冈巉岩,与水相激射,湍迅波驶,匪舟梁罔济。故东关之有浮桥旧矣。往岁,尹宗伯公移下流十数丈累石架梁,不数年而圮。既嘉定龚大父石岩公至,仍复为船,立名‘长春桥’,于东岸创观音阁为镇。迄新安余大父少源公尤加坚修,更名‘瑞虹’,敞大其阁。两公者,轸念亦甚殷矣。未几而珰税四起,诸商艘逃而之此水走也,于是岁有解额之征,商人兹。薛太父念此,悉刬去之。胥役失利,任其没坏。代摄者靡常陵迟,而船无存,桥遂废矣。霪潦骤至,行旅为操舠者所窘,索淹竟日不得渡,渡则竞相蹴塌,月数数以溺告,奸游恣贩粜为利薮也。幸其可阑出,莫之遏禁,郊内积困,俄而乌有,嗷嗷者莫必其命。桥一废而众害丛生,其不贻古单公之刺者几希。今侯周公至,询民疾苦,诸父老首以是对。侯睹而叹曰:‘艰哉!艰哉!予心摧矣,如荐岁何?’亡何,岁适有秋,父老复申前请。乃下令告之士若民,士若民交口称便。谘于旧制,擘画之桥故有缮修田租,贮于公帑若干。岁修造给费宜若干,费不继则酌田赋少许佐之又宜若干。舟之造,定以五年,赋长在五年内者,令并力拮据,毋为轮年,偏累工费,出内不寄之吏胥手,又禁势豪包揽。遇修造以秋七月,选邑内之公忠者,预给银鸠工市材,遵所颁体式,毋令苟且,毕事革之。仍之各适厥中,若工若备,咸恭厥命,不再月而桥工竣。侯率僚属落其成也,视其坚若巨砥,矫若长虹,而石冈诸险恍然而若平陆,较往制盖什倍之。维时渡者欢呼,相属声洋洋彻百里外矣。诸父老思以永侯德于世世也,相率而请记于余。余考之《诗》曰:‘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则舟梁实创制于文王。后世长人者效之,为蒸黔利济,必能心文王如伤之心而后可。然或揆时弗若,占人靡和,即一乘舆小惠且弗遑也,胡桥之足为盛哉!兴利难,而废而复兴者尤难也。洁己爱民,民昏垫,若疚厥躬真能以如伤为心者。兹荐岁倏易而丰,瘠民倏易而腴,岂天格其衷而畀是时,为侯王政开先地邪?时至事举,微直脱行者于鱼腹而遗之安,抑且使居者有所恃而免于转徙。一利兴而百利胥集,推之一世而十世千百世可也。余不能效诗人不显之咏,则请易前是名‘长春’、名‘瑞虹’者,而特标之曰‘周公桥’,可乎?桥而以周公名,余臆知非侯不自德意,然邑之人世世德侯,无以加此,宁不与召公之堰、郑公之渠、苏公白公之堤俱天壤不敝与哉?虽然,此何足为侯重?以侯命世之才,异时为国家舟楫,盐梅利赖寰区,兹百里其发轫焉。余姑为诸父老记之,以告后之莅兹土者。侯名梦尹,字起孟,号奠维。举癸丑进士,浙之上虞人。”

清风桥 在东山寺左,距县里许。永乐初,僧非空建,学士解缙书扁。隆庆间,尚书尹台出资倡众,委僧成纪重修。万历志。后兵燹桥废。雍正元年修复。乾隆志。

龙腹桥 在东六十九都夏阳。今废。万历志。

清河桥 距县五十里。张材修。万历志。孙维训重修。乾隆志。

高桥 在中洲渡。汤唐臣建。万历志。

富溪桥 距县五十里。尹安仁建。今废。万历志。

顺济桥 在南门外。龙理顺建。今废。万历志。

长者桥 在南门外。宋张翚建。今废。万历志。

黄棋桥 在五十六都。龙自修建。万历志。

大山桥 在五十七都。知县尹山建。万历志。

新安桥 在西门外。巴彦宁建。孙巴敕等重修。万历志。

万岁桥 在禾山下。万历志。

始一桥 在十七都。周如吾建。万历志。

龙溪桥 在十八都。万历志。贺士贵建,吉水刘岳申记。详《金石》。旧为石桥,嗣圮。咸丰甲寅,改建浮桥。邑人龙文彬有记。新增。

龙文彬记云:“龙溪旧有石桥,元贺君性翁所创建也。岁久倾圮,屡议修无成谋,自是商旅之往来,樵子田夫之出入咸病焉。溪水洄洑衍荡,春夏盛涨,涉者濡首,桴者颠没。贺君某某等目击心怆,集都人士议曰:‘石难而舟易,改建浮桥可乎?’于是一倡群和,竞出财以成之。凡为舟若干,用工材若干,费缗若干。役始于咸丰甲寅四月,迄十二月而克蒇。又取所赢,置田若干为久远计。今年秋,邃养至会垣,请为记,镵之石以志。诸君子急义之休,予惟石桥之圮,历几何年?其间过而病者,日凡几辈?病而议修,议而复辍者,岁凡几辈?吾不知石桥未建之先,其过而病,病而议修,议而复辍者亦犹之今否也。《诗》曰:‘造舟为梁。’此浮桥之所由始,其利最永,其后之敝也,亦易为继。其功与费,视石桥不逮十之一。而前以独力,常处有余,后以众力,常苦不足,君子不能无慨然于其际矣。然而百议而辍,一议而兴,抑又何也?天下之财,无时不足供天下之用,天下之人,无时不有仁义于其心。而或封蛰固密,坐视垫溺而莫为之,所甚且自蹈焉而不悔,此岂其情哉?水未有不流,马未有不驰,即一桥之故,有以征人性之大可恃矣。况夫有化民之责,行先王之政者哉!初,石桥成,提举刘公为之记。乃自泰定至今,五百有余岁。沧桑叠变,凡楼台、城郭、宫阙,代更几何。当时之权势富贵百千倍于性翁者,渺不识其所归矣。而此碑隆然无恙,虽其桥既圮,过龙溪者犹徘徊摩挲不忍去。夫自上失其政,下乃得倡其义,以相与为济天下之病者何限乎。观彼之所托于无穷慕义之怀,宜可以勃然兴矣。予故乐为诸君子道其详,以劝夫人之力致其所不容已者,于仁政之阙,将不为无补也。”

元邑人龙仁仲《过龙溪桥》诗云:“满壑春阴谢豹啼,白云堆里树高低。东风绿水桥边路,踏碎残红信马蹄。”

赤栏桥 在仰山,距县五里。宋张翚建,永乐初李欧阳氏重修。万历志。

茭川桥 距县北二十里。宋张翚建。今废。万历志。

三桥 在汶水。刘文瀚修。万历志。

青龙桥 在东七十都樟枧,距县十五里。康熙志。

环溪桥 在东七十都,距县二十里。康熙志。

青松桥 在义山下。刘学新建。今圮。康熙志。

龙安桥 距县五里。清塘贺二六建,康熙志。孙贺兆陵之妻尹氏重修。乾隆志。

国朝邑人贺光《桥成志喜》诗云:“病涉由来久,谁怜道路难?一朝磐石固,千古卧龙安。令母多潜德,虹桥改巨观。至今行役者,不作望洋叹。”

绿野桥 厚田庠士周士陶建。康熙志。

邑人贺贻孙《绿野桥赋》云:“泻秋山之高源,恣一水之潺湲。灌泉沙市之渚,放流金花之滩。狐涉知寒,长尾易濡;鱼腹葬满,鬼号莫还。恨榷彴之材短,笑舴艋之用悭。公孙倦于乘舆,葛陂投其琅玕。尔乃采石赤岩,筑灰元牲,沉阳侯之宫,垩斫匠之斧。铺琼瑶于水面,锁螮于砫楚。望之如新月之出嵋,即之若垂虹之汲涛。银汉鹊闲,颠毛未秃;鸿沟鲤见,金背微高。避暴腮之龙门,聊蜿蜒于荇带;通夹岸之蚁垤,慵借渡于苇舠。迴澜激石,响谐僧梵;沙湍惧鹭,影覆亭皋。马逐逐而籋天路,车辚辚而上云镖。望紫气于津梁,青羊之骑已去;拜黄石于故圯,赤松之老尚豪。此固骚客所留恋,而通人所逍遥者也。若夫风土敦庞,习尚素朴,移春槛,止裘马,气索香,车影停,芍药情薄,绿水护田,桔槔盈壑,青山对岸,樵云满陆。或皋比谈经,则环门而拱听;或褦襶执热,则抱柱而相浴。或凭玉栏而钓鲂,或仰霜天而放鹤。龙溪艇集,时闻渔唱同声;驴背唫残,忽焉童讴来续。斯又华胥建德之风,而南薰击壤之乐也乎!”

枫江桥 在七都琥溪,距县四十里。康熙志。

安澜桥 一在东六十九都龙陂,距县三十里,曾侯氏建;一在城南丰岗,胡幼黄建,孙锡祉重修。乾隆志。

小沙桥 在六十九都马颊。李世俊建。乾隆志。

砥澜桥 一在六十九上都龙陂双江,距县三十里,曾侯氏建;一在六十九下都马颊大沙,距县四十里,洪天锡建。乾隆志。

清水桥 距县南二十里。国学贺瑞叔侄倡建。乾隆志。

发关市桥 距县南三里。廪贡龙益舜建。乾隆志。

积庆桥 在南五十七都。尹贺氏建。乾隆志。

吉庆桥 距县南二十里烟江。樊氏建。乾隆志。

龙源桥 距县南三十里。吴文毅建。乾隆志。

积善桥 在五十三都。欧阳达建。乾隆志。

鱼凉桥 在十九都麻洲。廖克干建。乾隆志。

夏陂桥 在五都,距县二十里。文章华妻颜氏建。乾隆志。

虹桥 距县五十里。甘义麓建。乾隆志。

樟木桥 在北三都,距县四十里。成化间,刘广达修。乾隆志。国朝乾隆五十六年,邑人刘邦灿偕弟邦瓆重修。新增。

黄河桥 在七都,距县四十五里。乾隆志。

洞口桥 在南五十七都,距县十里。贺季山建。新增。

国朝邑人龙益襄记云:“义山胜概,南华挺秀为独奇,插碧撑青,为南与东诸山之祖,俗传仙人匡智飞升旧迹。予为诸生时,读书于此三年。好遊,来访者每以跋涉之艰为恨,而洞口一溪尤为险阻。盖其水源由碧云,合云林诸细流而总汇焉。势高急,横冲乱石,不可堤防,浅深不常,两无圻岸。土人樵牧,行旅往来,或厉或揭,固皆病之。春夏多暴涨,必俟其水涸而后得涉。夜则无可食宿地,且多虎患,家人顾瞻,倚门倚闾,彼岸号呼往往而是。予尝以语山僧,盍疏众而梁焉?僧辄难之,谓地幽僻,鲜冠盖邮驿之使;势泛滥,无凭依可以施功。非有权制,莫为董稽。纵或好事者喜创于耳目之积,为美观,作福田,深山蓁荆布施无名,罕此功德主也。予闻僧言,以为此终古之缺陷矣。一日自山归,时将薄暮,油然沛然之势无可回避。贺君季山,予姻也,止宿焉。衔杯夜话,筹及渡溪之艰。季山曰:‘是未可梁也。必也披隙导窾堤,然后桥之以石,方为永久利。不特是也,南华之道,仄不容趾,陡不容足者,吾俱有意焉。’时彼漫言之,予亦漫听之。越明年丙午,而桥工果兴,未及期而桥成。又明年,为亭以休,而风雨之猝至可免。左建闲轩,望远可以赋诗,幽静可以读书;右倚洞石为祠,祀昭烈、寿亭侯,为祈年报赛之社。居者连连,行者翩翩,虽在万山之中,高雄宏敞,俨然壮丽巨观。前所谓终古缺陷者,一旦补之矣。且季山之成是举也,悉出己财,无疏众之扰。运石煅灰,皆率亲属,无董稽之烦。增减盈涸,征匠募佣,指挥度支,毫无遗算,未尝参以他议。予于以知天下气义之事,原非庸庶人所能。夫破吝之为惠,利物之为义,敬像之为礼,经立世业之为才,季山其庶几乎!南华故予所修业地也,闻已平治其陡仄矣,他日退休林泉,重遊其境,履坦步夷,益思季山之功焉。是为记。”

保母桥 在十三都,距县三十里。介宾李文杰建。新增。

湖南谭鹏霄记云:“余楚人也。吴楚往来必由永新合田,其地濒江,东西两岸隔八九丈,水深黑不见底。旃蒙协洽之。岁,余膺周中丞聘入吴,临江旷览,田畴绮错。虹桥跨其上,石坚而固,约阔六尺,其平如砥,旁有碑颜曰‘保母桥’。私念修桥以通道,仁也;利济以保母,孝也。经始何年,落成何日,匆匆不及计。岁十月,新孝廉李君森来谒,以此桥属余纪事。乃知孝廉一门,补弟子员,充职监举、乡饮、介宾近二十人,德行文章甲于里閈。其伯增广君风泽先生,为余素所契服,而此桥即孝廉之祖和圃封翁所修者也。古者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尔雅·释地篇》:‘石矼为碕。’即今所谓石桥也。先是,合田无桥,行人至此,秋冬冱寒,不可投足;春夏山水骤涨,一望弥漫,往往悇憛怵愁,自崖而返。境内丰实家,性或遴啬,而一切喽罗、有才之子又不克侔,莫从事,人人病涉以此也。封翁能耸其德,居恒笃好诗书,利物为怀。乾隆戊子,母大夫人撄疾几不起。一夕,封翁焚香祷告,愿修此桥以延母算,大夫人病随痊。爰鬻产得六百余金,鸠工庀材,越六月而蒇事。易险为夷,人无遐迩,有急而趋走者,骉駥飍矞,曾不少阻。而封翁只知奉母,从未尝夸此桥而功之也。又为善后之计,嘉庆壬申,拨田六十亩,积租以时修整。迨道光甲申,复大兴筑,规模如旧,费又倍之。而众心尸祝,封翁亦享年八十有四。《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今观封翁致孝施仁,佑其母,寿其身,昌其后嗣,天之所以报封翁者,于斯为著矣。余故乐继乐平邑博重为之记,以答孝廉,并励乡人之有志行义者。道光十五年孟冬月。”

乐善桥 在潞江,距县五十里。新增。

锡类桥 在十三都东塘,距县二十五里。介宾李文杰建。新增。

寿慈桥 在十三都枧田,距县三十里。邑孝廉李炜兄弟建。新增。

文德桥 在县北门外。道光六年,义士贺嘉馨建。新增。

龟寿桥 在马田龟形侧樟桥。刘以恒、王光祖合修。新增。

清晏桥 在八都,距县三十里。花溪封职刘相国、安国、匡国兄弟建。新增。

延福桥 在北十都,距县二十五里。李炜之母陈氏建。新增。

高风桥 在西十九都云岸洲。廪生颜逢时倡修。新增。

马山桥 在西四十四都南溪上流。邑庠盛元纶建。新增。

西江桥 在西六十一都成都周姓老庙前。周姓建。新增。

慰西桥 在六十一都。周德珍之妻陈氏建。新增。

巡司桥 在东庆六十四都稠坪,距县三十五里。附贡高谦吉建。新增。

长春桥 距县六十五里,西四十三都高溪。段姓公建。新增。

题名桥 距县六十五里,西四十三都。段姓公建。新增。

兴隆桥 在东七十都山下。同治三年,王、杜、邓三姓公建。新增。

邦达桥 在东六十九都市江。汤眭氏建。新增。

公德桥 在东六十九都汉陂。汤宗五倡众建。新增。

水口桥 距县南二十五里。国学柳祖元建。新增。

仙源桥 距县南二十五里。营千总贺兆寅建。新增。

五板桥 在六十七都曲江忠义潭下。新增。

鹭溪桥 在七十一都白土村前江。陈姓公建。新增。

艰难桥 在南五十八都三溪陇艰难陂侧。乾隆己亥,贺有誉、有仁兄弟同建。新增。

待杰桥 在东福六十四都,距县十里。贡生尹翼、庠士江坦倡建。新增。

安行桥 在东福六十四都,距县十里。刘大桂、大谋倡建。新增。

观音桥 在东六十七都。道光二十六年,欧阳瑶甫、贡存等倡建。新增。

龙兴桥 在东六十八都煖水,距县五十里。龙俊德堂建。新增。

四美桥 距县南四十五里。庠生龙在陛集四团建。新增。

横江桥 在西四十四都源头,国学江永论妻史氏建。新增。

蜘蛛桥 在西四十四都甑潭。新增。

接云桥 在北六都。国学李光梁建。新增。

继志桥 在北六都。国学李本原建。新增。

青云桥 在北四都濑田。贺世晓建。新增。

万古桥 在北四都田南。义士贺嘉馨建。新增。

下埠桥 在北五都钱市。义士贺嘉馨建。新增。

立德桥 在北四都合东。例贡左家栋建。新增。

三星桥 在北五都。例贡左家栋建。新增。

三江桥 在六十七下都牛田村三江洲。封职尹文干建。新增。

灵官桥 在南五十七都半星寺前。明邑令赵公建。国朝道光乙未,里人贺国典等倡众重修。新增。

西来桥 在南五十七都,距县八里。新增。

沿山桥 在南五十四都七溪坑口。新增。

保母桥 刘盛椿建。新增。

会亲桥 在北十都洲上。刘光沛之裔建。新增。

聚星桥 在西四十二都城江。刘兆藻等倡建。新增。

青石桥 在北七十三都松林渡口,距县十里。新增。

龙源桥 在南五十三都七溪岭下龙源口。新增。

文星桥 在禾川门外,即南关浮桥。道光四年,南乡庠士史上挺倡众建,同治十二年,南乡绅民因禾川门已改于上流,倡众移建今门左。县令萧玉春有记。新增。

萧记云:“伊同治之十二祀,我皇上恭承懿旨,亲理万几,乃布恩纶,颁示中外。其一条云:‘各省要路桥梁,间有损坏,行人劳苦。该督抚查明,饬令地方官随时修理。钦此。’维时德音洋溢,率土敷天,穷乡僻壤,山陬水涯,皤发之叟,垂髫之童,莫不抃手加额,鼓舞歌颂。而小臣玉春猥以庸才,备员县令,莅任永新,亦得虔奉丹诏,以宣布于所治之邑。则徒杠舆梁之关系王政,非细故也。禾川之水,环于郭南而迤于东北,其广数十丈,其深数寻,非褰裳所可涉,悬匏所能济,问津者苦之。明时有义士龙顺理始建石桥,久而倾圮。爰设义渡,而舟子招招不暇给也。道光四年,庠生史上珽乃倡建浮桥,名曰‘文星’。迨同治初元,前令谌君改建南门于上游,由是门既改移,桥仍故处,门与桥相违,行者迂道几二里许,佥曰‘嘻!甚矣惫’。壬申之冬,南乡绅耆捐资移建,而相距故处仍不甚远。且其处滩峻水急,值霖雨泛涨,辄漂其板,簸其舟,行人数遭没溺,为患滋甚,司事者亦以不时补葺为非计。癸酉秋,绅董具禀劝捐改建,乃于公余躬赴水滨,相其地势,诹以吉期,饬令移建于南门之左。绅民踊跃趋事,自冬迄腊,凡两阅月而工竣。于是复择良辰,盛冠服,具牲醴,祭于川神,以落其成焉。尝试登城新闉而旷眺,觉造舟维梁,横亘南溪,与东关浮桥为左萦而右拂。《铜雀赋》云‘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可移以赋禾川矣。抑又闻之,前此之改南门,为一邑文风计也。而南门之外带水截隔,则气不相通。得兹桥以相为联络,觉离明之气迤逦而接于城门,不啻斗牛之精贯天津而达天汉。桥之以‘文星’名,此物此志也。所愿经理斯桥者,长存利济之心,随时修葺,毋使倾坏。行见德星萃聚,灵秀特钟,其可备圣朝舟楫之选,利济之任者,固将济济焉,代有其人矣。又岂直熙来攘往,民无病涉之虞已哉!是为记。时同治十三年,岁在甲戍林钟月。”

仙鹅桥 距县西二十五里田尾。陈姓建。新增。

仙人桥 在西四十一都仙人担土处。新增。

神江桥 在北二都。里人萧冬生商滇,积百金归,见桥圮,倾囊独修。新增。

觉玉桥 在西十七都厚田。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