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制学额附、学田附 书院 院制社学附

学 制

大成殿 东庑 西庑 祭器库

崇圣祠 明伦堂 尊经阁原为兴文阁。名宦祠

乡贤祠 忠孝义烈祠 贞节祠 棂星门

戟门 泮池 教谕廨 训导廨

朝典位次 大成殿正位 至圣先师孔子

东配 复圣颜子 述圣子思

西配 宗圣曾子 亚圣孟子

东哲 先贤闵子 先贤冉子 先贤端木子 先贤仲子 先贤卜子 先贤有子

西哲 先贤冉子 先贤宰子 先贤言子 先贤颛孙子 先贤朱子

东庑先贤 先贤公孙侨 先贤林放   先贤原宪  先贤南宫适

     先贤商瞿  先贤漆雕开  先贤司马耕 先贤梁鳣

     先贤冉孺  先贤伯虔   先贤冉季  先贤漆雕徒父

     先贤漆雕哆 先贤公西赤  先贤任不齐 先贤公良孺

     先贤公肩定 先贤鄡单   先贤罕父黑 先贤荣旂

     先贤左人郢 先贤郑国   先贤原亢  先贤廉洁

     先贤叔仲会 先贤公西舆如 先贤邽巽  先贤陈亢

     先贤琴张  先贤步叔乘  先贤秦非  先贤颜哙

     先贤颜何  先贤县亶   先贤牧皮  先贤乐克正

     先贤万章  先贤周敦颐  先贤程颢  先贤邵雍

西庑先贤 先贤蘧瑗  先贤澹台灭明 先贤宓不齐 先贤公冶长

     先贤公皙哀 先贤高柴   先贤樊须  先贤商泽

     先贤巫马施 先贤颜辛   先贤曹卹  先贤公孙龙

     先贤秦商  先贤颜高   先贤壤驷赤 先贤石作蜀

     先贤公夏首 先贤后处   先贤奚容蒧 先贤颜祖

     先贤句井疆 先贤秦祖   先贤县成  先贤公祖句兹

     先贤燕伋  先贤乐欬   先贤狭黑  先贤孔忠

     先贤公西蒧 先贤颜之仆  先贤施之常 先贤申枨

     先贤左邱明 先贤秦冉   先贤公明仪 先贤公都子

     先贤公孙丑 先贤张载   先贤程颐

     东庑先儒  先儒公羊高  先儒伏胜  先儒毛亨 先儒孔安国

     先儒后苍  先儒郑康成  先儒范宁  先儒陆贽

     先儒范仲淹 先儒欧阳修  先儒司马光 先儒谢良佐

     先儒罗从彦 先儒李纲   先儒张栻  先儒陆九渊

     先儒陈淳  先儒真德秀  先儒何基  先儒文天祥

     先儒赵复  先儒金履祥  先儒陈浩  先儒方孝孺

     先儒薛瑄  先儒胡居仁  先儒罗钦顺 先儒吕枬

     先儒刘宗周 先儒孙奇逢  先儒张履祥 先儒陆陇其

西庑先儒 先儒毂梁赤 先儒高堂生  先儒董仲舒 先儒毛苌

     先儒杜子春 先儒诸葛亮  先儒王通  先儒韩愈

     先儒胡瑗  先儒韩琦   先儒杨时  先儒尹焞

     先儒胡安国 先儒李侗   先儒吕祖谦 先儒袁燮

     先儒黄干  先儒蔡沈   先儒魏了翁 先儒王柏

     先儒陆秀夫 先儒许衡   先儒吴澄  先儒许谦

     先儒曹端  先儒陈献章  先儒蔡清  先儒王守仁

     先儒吕坤  先儒黄道周  先儒汤斌

崇圣祠正位 肇圣王木金父公 裕圣王祈父公 诒圣王防叔公

      昌圣王伯夏公  启圣王叔梁公

东配 先贤孔氏孟皮 先贤颜氏路 先贤孔氏鲤

西配 先贤曾氏点  先贤孟孙氏

东庑 先儒周辅成  先儒程珦  先儒蔡元定

西庑 先儒张迪   先儒朱松

春秋二祭仪注岁春秋仲月上丁日致祭,先期致斋二日。

丁祭前一日,知县率僚属至明伦堂观演乐习仪。毕,更朝服,至先师庙前丹墀,行三跪九叩首礼,兴,鼓乐。前导至省牲亭香案前献爵,奠酒,三揖,宰牲取血。执事生捧送各庙祠供奉。知县率僚属至先师庙丹墀,教谕至崇圣祠,俱候诸生安奉毕,各一揖退。祭日,鸡初鸣,知县率僚属等官齐集明伦堂,更朝服,先诣崇圣祠,致祭毕,阴阳官鸣鼓三通,起乐,礼生引众官至先师庙丹墀,文东武西,排班立唱。执事生各执其事,陈设,正献官就位,分献官就位,陪祭官各就位,瘗毛血迎神,乐奏“昭平”之章。众官皆三跪九叩首,兴。奠帛,行初献礼,乐奏“宣平”之章。赞引正献官诣盥洗所盥洗,进巾,诣酒樽所。司樽者举幂酌酒,引正献官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跪,上香三,献帛献爵,三叩首,兴,诣读祝位跪,众官皆跪。读祝生以正贡为之。跪读祝文毕,众官皆三叩首,兴。引正献官以次谒四配神位前,跪,各上香三,献帛献爵,三叩首,兴,复位,行分献礼。赞引教谕、训导谒东、西哲神位前,引丞尉谒东、西庑神位前,跪,各上香三,献帛献爵,三叩首,兴。皆复位,行亚献礼,乐奏“秩平”之章。引正献官诣先师位前,跪,献爵,三叩首,兴,谒四配前,跪,各献爵,三叩首,兴,复位。赞引教谕、训导谒东、西哲,引丞尉谒东、西两庑,跪,各献爵,三叩首,兴,复位,行终献礼,乐奏“叙平”之章。赞引正献暨分献各官行礼,俱与亚献同众官复位。赞引正献官诣饮福位,跪,众官皆跪,饮福,受胙,叩首,兴,复位。谢福胙,各官俱行三叩首礼,兴,彻馔,乐奏“懿平”之章。各官俱行三跪九叩首礼,送神,乐奏“德平”之章。读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各诣燎所望燎。礼毕,众官退,执事生皆退。

祭品 牛一、豖一、羊一、笾豆各十、帛一、豋一、铏一、簠簋各二、酒尊三、爵三、香、烛、酒、黍、稷、粱、盐、榛、菱、芡、枣、栗、韭菹、菁菹、醓醢、兔醢、鹿盐、薨鱼、鹿脯。

祝辞乾隆九年颁。

维年月日,某官致祭于至圣先师孔子曰:“惟先师德隆千圣,道冠百王,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属文教昌明之会,正礼节乐和之时。辟雍钟鼓,咸恪荐于馨香,泮水胶庠,益致严于笾豆。兹当仲春(秋),祗率彝章,肃展微忱,聿将祀典。配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尚飨。”

崇圣祠知县正献,教职分献。

祭日 鸡初鸣,知县等官朝服,齐集祠下。起乐,执事生各执其事,陈设,正献官就位,分献官各就位,瘗毛血迎神。众官皆三跪九叩首,兴,奠帛,行初献礼。赞引正献官诣盥洗所盥洗,进巾,诣五王神位前,跪,上香三,献帛献爵,三叩首,兴,诣读祝位跪,众官皆跪。读祝生跪读祝文毕,众官叩首,兴,复位,行分献礼。赞引分献官诣东、西配,东、西庑神位前,跪,各上香三,献帛献爵,三叩首,兴,复位,行亚献礼。引正献官诣五王神位前,跪,献爵,三叩首,兴,复位。引分献官谒东、西配,东、西庑,跪,各献爵,三叩首,兴,复位,行终献礼。赞引正献官暨分献官行礼,俱与亚献同复位,彻馔送神。众官三跪九叩首,兴,读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各诣燎所望燎。礼毕,退班,执事生皆退。

祭品 豕一、羊一、笾豆各八、帛一、豋一、铏一、簠簋各二。

祝辞乾隆九年颁。

维年月日,某官致祭于崇圣祠曰:“维王弈叶钟祥,光开圣绪,盛德之后,积久弥昌。凡声教所覃敷,率循源而溯本,宜肃明禋之典,用申守土之忱。兹届仲春(秋),肃修祀事,配以先贤颜氏、先贤曾氏、先贤孔氏、先贤孟孙氏尚飨。”

祭器

瓷爵三白色。锡登一 锡铏二 锡簠二 锡簋二 竹笾十 木豆十

酒樽一 仿古新增。牺樽一 象樽一 山樽一 壶樽一 著樽一 罍樽一

大樽一 铜龙杓一 绣龙幂六 俎盘连桌 木祝版二木木祝以下另置。

铜毛血盆二 锡盥盆二 锡毛沙池二 瓷毛血碟十六 铁燎炉二 木高照二

木烛台二十五 瓷香炉二十五 铜杓八 供桌二 绸围八 桌围十八

乐器

麾幡二用红缎八尺,两面绘金龙:一绘升龙以起乐,一绘降龙以止乐。

琴六 瑟二 编磬十六共一架,分二层。特磬一

编钟十六共一架,分二层。特钟一 搏拊二 应鼓一 鼍鼓一

门鼓一 柷一 吾一 笙六 洞箫六 龙笛六 箎二 凤箫二

埙二 笏版六 外置备用鼓架五 鼓伞一 琴桌六

乐章

春祭 夹钟为宫,倍应钟起调。

迎神 昭平之章

大(尺)哉(凡)孔(六)子(五),先(尺)觉(上)先(五)知(六),与(凡)天(六)地(上)参(五),万(尺)世(上)之(五)师(五)。祥(五)徵(上)麟(凡)绂(六),韵(凡)答(上)金(尺)丝(上)。日(凡)月(六)既(尺)揭(五),乾(凡)坤(六)清(凡)夷(尺)。

初献 宣平之章

予(尺)怀(凡)明(六)德(五),玉(上)振(凡)金(尺)声(上)。生(六)民(凡)未(上)有(五),展(凡)也(六)大(五)成(五)。俎(五)豆(上)千(尺)古(五),春(六)秋(六)上(五)丁(六)。清(尺)酒(上)既(凡)载(尺),其(凡)香(六)始(凡)升(尺)。

亚献 秩平之章

式(尺)礼(凡)莫(六)愆(五),升(上)堂(五)再(凡)献(尺)。响(上)协(五)鼖(凡)镛(六),诚(五)孚(上)罍(五)甗(尺)。肃(五)肃(五)雍(六)雍(凡),誉(凡)髦(尺)斯(上)彦(尺)。礼(上)陶(五)乐(凡)淑(六),相(五)观(六)而(凡)善(尺)。

终献 叙平之章

自(尺)古(凡)在(五)昔(六),先(上)民(五)有(凡)作(六)。皮(五)弁(上)祭(凡)菜(尺,)於(上)论(五)斯(六)乐(凡)。惟(五)天(上)牖(尺)民(五),惟(凡)圣(上)时(凡)若(六)。彝(五)伦(五)攸(上)叙(尺),至(上)今(五)木(凡)铎(尺)。

彻馔 懿平之章

先(尺)师(凡)有(六)言(五),祭(尺)则(上)受(尺)福(五)。四(凡)海(尺)黉(五)宫(上),畴(尺)敢(六)不(凡)肃(尺)。礼(五)成(上)告(尺)彻(五),毋(凡)疏(六)毋(凡)渎(尺)。乐(五)所(上)自(凡)生(尺),中(五)原(六)有(凡)菽(尺)。

送神 德平之章

凫(尺)绎(凡)峨(六)峨(五),洙(上)泗(尺)洋(凡)洋(六)。景(上)行(五)行(五)止(六),流(凡)泽(六)无(五)疆(六)。聿(五)昭(上)祀(凡)事(尺),祀(尺)事(上)孔(凡)明(六)。化(尺)我(五)蒸(尺)民(上),育(凡)我(六)胶(凡)庠(尺)。

秋祭 南吕为宫,仲吕起调。

迎神 昭平之章

大(六)哉(乙)孔(上)子(尺),先(六)觉(凡)先(尺)知(上)。与(乙)天(上)地(凡)参(尺),万(六)世(凡)之(尺)师(尺)。祥(尺)徵(凡)麟(乙)绂(上),韵(乙)答(凡)金(六)丝(凡)。日(乙)月(上)既(六)揭(尺),乾(乙)坤(上)清(乙)夷(六)。

初献 宣平之章

予(六)怀(乙)明(上)德(尺),玉(凡)振(乙)金(六)声(凡)。生(上)民(乙)未(凡)有(尺),展(乙)也(上)大(尺)成(上)。俎(尺)豆(凡)千(六)古(尺),春(上)秋(上)上(尺)丁(上)。清(六)酒(上)既(乙)载(六),其(乙)香(上)始(乙)升(六)。

亚献 秩平之章

式(六)礼(乙)莫(上)愆(尺),升(凡)堂(尺)再(乙)献(六)。响(凡)协(尺)鼖(乙)镛(上),诚(尺)孚(凡)罍(尺)甗(六)。肃(尺)肃(尺)雍(上)雍(上),誉(乙)髦(六)斯(凡)彦(六)。礼(凡)陶(尺)乐(乙)淑(上),相(尺)观(尺)而(乙)善(六)。

终献 叙平之章

自(六)古(乙)在(尺)昔(上),先(凡)民(尺)有(乙)作(上)。皮(尺)弁(凡)祭(乙)菜(六),於(凡)论(尺)斯(上)乐(乙)。惟(尺)天(凡)牖(六)民(尺),惟(乙)圣(凡)时(乙)若(上)。彝(尺)伦(尺)攸(凡)叙(六),至(凡)今(尺)木(乙)铎(六)。

彻馔 懿平之章

先(六)师(乙)有(上)言(尺),祭(六)则(凡)受(六)福(尺)。四(乙)海(六)黉(尺)宫(凡),(畴)(乙)敢(上)不(乙)肃(六)。礼(尺)成(凡)告(六)彻(尺),毋(乙)疏(上)毋(乙)渎(六)。乐(尺)所(凡)自(乙)生(六),中(尺)原(上)有(乙)菽(六)。

送神 德平之章

凫(六)绎(乙)峨(上)峨(尺),洙(凡)泗(六)洋(乙)洋(上)。景(凡)行(尺)行(尺)止(凡),流(乙)泽(上)无(尺)疆(上)。聿(尺)昭(凡)祀(乙)事(六),祀(六)事(凡)孔(乙)明(上)。化(六)我(尺)蒸(六)民(凡),育(乙)我(上)胶(乙)庠(六)。

舞法

正立,羽龠植。身作向内势,内足勾后,面转向外,龠指内,羽植如十字。明正立,两手微拱,羽龠如十字。正立,龠植近肩,羽平衡如十字。向西,首微侧,右足进前,龠平指,羽斜举。身俯,向东西转,向西,两手伸出,羽龠斜交。金正而微蹲,龠斜举,羽植。向内,身俯,两足并,羽龠植地。外向,两足并,龠植,羽倒指内,少垂。内向,龠斜指,羽植。正立,面外,两手相并,推向内,羽龠植。正立龠,手举过肩,羽植。内向,两足并,龠内指,羽植。外向,面仰,两手推出,羽龠斜举。身微向外,两手推向外,羽龠并植。正面,身微蹲,羽龠如十字。向内,身俯,内足进前,龠斜指下,羽植。向外,龠下垂,右手伸出,羽植。正立,龠斜举,羽植。身微向外,羽龠偏外如十字。正面,身微蹲,龠植过肩,羽平额交如十字。内向,两手伸出,羽龠植。正立,龠平衡,羽植龠上。正立,龠植居中,羽衡龠上。内向,两足并,龠内指,羽植如十字。身俯向外,外足进,前趾向上,羽龠斜交。正立,龠平衡,羽斜指东。正立,身俯,龠平衡,羽居中,植龠上。正立,左手伸出,龠斜举,羽植近左肩。正面,左足虚立,龠衡膝上,羽植。正立,俯首,羽龠如十字。正立,两手高拱过额,羽龠如十字。

正面,身微蹲,两手并,羽龠植。内向,内足虚立,龠斜倚膝,羽植。外向,身微俯,面微仰,龠高举,斜指外,羽植。内向,起内足,两手并推向外,羽龠植。正立,羽龠如十字。正面,右足勾后,两手高举,羽龠斜交。身微蹲,面向东,龠植近肩,羽衡膝上。身微蹲,面向西,羽植近肩,龠衡膝上。正立,羽龠向下斜交。正面,身向外,内足进前,内趾虚立,羽龠并植。正面,身向外,内足进前,外趾虚立,羽龠并植。正立,龠植,羽倒指东。身俯向西,面侧向东,龠平指如十字。正立,首微俯,羽龠植。正面,起左足,龠高举,羽植。正立,龠植过肩,羽平额,交如十字。内向,首微俯,两足并,羽龠如十字。俯身偏外,起外足,羽龠如十字。正立,两手伸出,羽龠并植。内向,龠斜指内,羽植龠上。正立,龠平举,右手微伸出,羽植。正立,左手伸出,龠平举,羽植近左肩。正面,起右足,羽交举,龠植。正立,龠植居中,羽衡龠下。身微向东,右足进前,羽斜倚肩,龠平指东。正面,身作向东势,两手高举,羽龠推向东,并植。身微向西,左足进前,龠倚肩,羽平指西。正西,身作向西势,两手高举羽龠,推向并植。正立,羽龠交斜。仰面向内,两足并,羽龠如十字。正面,身微向东,龠下垂,羽倚肩。身俯,面微仰,向内,抱内膝,羽龠斜交如十字。

正立,龠下垂,羽植。向外,身府,两足并,羽龠斜交。正面,身微蹲,两手推向内,羽龠植。外向,起外足,羽龠植。正面,右足交于左,羽龠如十字。向西,身俯,左足进前,龠下垂,羽植地。向东,身俯,右足进前,龠下垂,羽植地。正立,龠平衡,羽植居右如十字。正面,左足勾后,龠斜举过肩,羽植。正面,屈右足,左足伸出,趾向上,龠平举,羽植居中。正面,屈右足,羽龠偏左如十字。正立,身俯,羽龠地。内向,两手相并,羽龠斜指内。正面,身作向外势,两手高举,羽龠交,偏外。向内,身俯,起内足,龠衡斜,羽植。正立,龠下垂,衡斜,羽植龠上。正面,屈左足,羽龠偏右如十字。正面,屈左足,右足伸出,趾向上,龠下垂,衡斜,羽斜举过肩。正立,羽龠向右斜,倚肩。民正立,羽龠向左斜,倚肩。正立,龠平衡,羽高举。仰面向龠,平指羽植如十字。外向,龠平指外,羽植如十字。正立,身俯,羽龠如十字。外向,龠平指外,羽植。正立,羽龠偏内如十字。正立,身俯,龠斜植地,羽植。正立,两手相交,羽龠并植。正面,屈左足,羽龠如十字。正面,屈双足,龠平衡,羽植居右。末正面,屈双足,羽龠植。俯首至地,羽龠如十字。

名宦祠祀

陈省躬 李元清 元 绛 郭奉世 张继阮 王 辉

曹 裕 田 盛 乌斯道 於仲宽 柯 暹 薛 骥

宋 佳 胡 伟 陆 粲 龚锡爵 余懋衡 陈 圭

薛敷政 陈 瑄 侯峒曾 黄述灏 高 璜 白 璜

共二十四人。

每岁春秋仲月丁祭日致祭名宦祠,祭器、祀仪俱同群祀。

祝文

维公宦游西江,勋名盖世,泽在禾川,遗思弗替。某等忝职兹邦,恭值春(秋)祭,牲帛告虔。神其临莅,景仰芳徽,益增愧厉。

乡贤祠祀

萧 俨 周 彬 刘 沆 左庆延 左 谟 欧阳旻

张 钢 胡幼黄 彭震龙 张履翁 刘友益 贺 善

龙仁夫 冯翼翁 姚正叔 贺仲善 贺仲英 贺守约

吴 勤 刘 髦 左兴儿 刘定之 萧 翼 左 鼎

李 钧 刘 敷 马 聪 马 铉 尹 爽 尹 衮

尹 襄 李 俨 贺世采 尹 台 甘公亮 史 诩

刘朝噩 甘 雨 龙文明 周文谟 颜 铎 刘 戴

尹先觉 贺中男 贺康载 贺存壮 尹学孔 刘 运

刘作梁 萧香宝 周斯琰 李 森 共五十二人。

每岁春秋仲月丁祭日致祭乡贤祠,祭品、祀仪悉如名宦祠。

祝文

维公两间淑气,挺秀禾源,惟忠惟孝,廉节高骞,垂芳志乘,树范里门。某等恭逢春(秋)仲,洁治壶尊。灵其戾止,鉴此蘩。

忠义孝弟祠祀

贺 泰 左 誉 彭震龙 萧焘夫 张履翁 贺仲英 姚正叔

张 志 汤德明 左兴儿 刘景洪 刘 纶 刘 琚 共十三人。

通邑历朝忠臣、义士、孝子附享

每岁春秋仲月丁祭日致祭忠义孝弟祠,祭品、祀仪悉如名宦、乡贤祠。

祝文

维灵禀赋贞纯,躬行笃实。忠诚奋发,贯金石而不渝;义闻宣昭,表乡闾而共式。祗事懋彝伦之大,性挚莪蒿克恭,念天显之亲,情殷棣萼,模楷咸推。夫懿德纶恩,特阐其幽光。祠宇维隆,岁时式祀,用陈尊簋,来格几筵。

节孝祠祀

段母吴媛 彭九万妻李氏 左幼白妻龙氏 危元贞妻李氏 江继文妻刘氏

李宗辅妻欧阳氏 李惕妻刘氏 刘持妻陈氏 张邦载妻尹氏 共九人。

通邑历朝旌表节孝附享

每岁春秋仲月丁祭日致祭节孝祠,祭品、祀仪悉如名宦、乡贤祠。

祝文

维灵纯心皎洁,令德柔嘉,矢志完贞。表闺中之亮节,竭诚致敬,彰阃内之芳型,茹冰蘖而弥坚,清操自厉,奉盘匜而罔懈,笃孝传徽。丝纶特沛乎殊恩,祠宇昭垂于令典。祗循岁祀,式荐尊醪。

学额附

邑原额为中学入学文生员十二名,武生十名,廪膳增广各二十缺。康熙间举人刘之藩等,公禀邑令张景龄详请上宪,题升大学,每入学文生员十五名,武生十名,廪膳增广皆如旧。新增。乾隆八年,分文生员额三名,分武生额二名,廪膳增广各三缺,归莲花厅学。乾隆志。同治三年,阖邑捐军饷银八万九千两,增永远文武生员各八名。八年,邑绅吴世修捐饷银壹万两,增永远文武生员各一名。新增。

学田附

万历四年丙子,知县龚锡爵捐置学田百七十石有奇。邑人刘朝噩记。万历志。

记云:“夫学之有田也,犹庶几先王遗意与?先王制井田养天下之民,而取公田什一之入以为公家之禄,自卿大夫至于士,皆得而食之。今其详虽不可考,然士修其学,待上之举用,欲养之使有成,固不得以耕夺其业也。是故士之等不一,而皆得食于公家,斯先王致多士之效有由然矣。后世养士之制无闻,而先王教士之法亦废,其敝岂一日之积哉?我国家养士于学,拔其材业之有成者,既有廪饩以优之,然士之来者日众,所食拘于定额,其不能皆周亦势也。于是有仿公田之意而为学田之置者,盖自宋已称盛,所谓庶几先王遗意,非邪?然今天下郡邑之有学田,其因承久远,非可一人为之者也。吾邑学旧无田,有田创自今石岩龚侯。始侯令予邑旦望进诸生于学宫,推明古六德、六行、六艺,导之以经述以考其实,亦甚勤矣。间与诸博士乡大夫慨然于古今之际,以为今养士以廪饩,既有所拘,弗能周,士之遗于所养盖多矣。‘夫士诵法孔孟,固不期上之养而后思奋勉于学。独所谓资富能训,上之责果安在哉?是吾所不敢朝夕懈者。于是斥金售田百七十石有奇畀之学,惟士之贤以厄于贫而隳其学者甚众,非必所食之艰,其婚丧俯仰固累之过半。今举夫聘弗能婚丧弗能葬,岁祲弗能为养者,则量其田入之多寡以施之。其施之无以周,周之无以遍,则俟后之师帅是邦者,必有慕义以兴。所谓非一人可为者,吾特为之倡焉。尔凡司是田者,无以食先事,无以利先义,则厥成克永济。’呜呼!观公之所措画,其爱推于士也厚,义结于士也深,而又必人人皆同己之所欲为,则其教而养之,犹独在田云尔哉,抑有劝之道焉?夫士之于学,犹农之于田也。农者始而种,中而耨,卒而获,期稼之足以餍其食也。然使所播非嘉谷,而杂以荑稗蒿艾,则虽终岁勤动,其能使食之为吾充乎?先王三物之教,士之嘉谷也。欲种之使丰其本,耨之使蕃其实,舍是则奚适矣?今士或轻德行而重科第,忽礼乐而工文辞,是知嘉谷之可食,而不知荑稗蒿艾之当去,岂所以为士之学哉?侯之言曰‘无以食先事,无以利先义’,其示劝固已存也。诸士自今游歌于学,其必以性情为膏瑰,以德行道艺为嘉谷,以致知力行为耕耨,而又锄异端之荑稗,芟功利之蒿艾,则穷而为颜、孟之德业,达而为稷、契之事功,是皆能丰其本、蕃其实于侯之田者也。先王之教不幡然大行于兹学之士乎?夫侯以先王遗意养士,固期士以先王之道自养也。予故因侯之问记,不揆其无文,乐以此为诸生告焉。万历乙亥冬十有二月。”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邑人尹臣栻、尹梅之伯母吴氏,捐粮田二石陆斗三升陆合,计租四百八十八桶,为生员岁科奖赏乡试卷费,酬魁花红资。《吉安卢志》

乾隆四十年,邑绅尹文广捐置祭器、乐器,式与府学同。《吉安卢志》。嗣岁久敝坏无存。

道光二十三年,邑绅刘梦朱复捐置祭器,咸丰五年毁于兵。新增。

二十四年,邑绅刘梦朱又捐店房一所,以岁租为学宫葺治费。新增。

咸丰十一年,邑绅萧梦梁捐田三百巴,计粮壹石五斗。田坐东乡沽溪。新增。

咸丰十一年,邑绅刘诗选捐田租壹百桶。田坐东乡沽溪。新增。

书 院

屏山书院 在县南山下。邑人刘南可建,聚徒授学。《通志》。

东华书院 嘉靖间,知县徐衍祚撤东华观为之。采《邹东郭集》补。

小学 嘉靖十年有制,通行建小学,久未成。壬戌,知县郭天禄以四相祠故址改建。万历志。

崇正书院 知县朱贤以城北淫祠数聚众喧闹,申请巡按御史吴遵,吴命毁祠,改建崇正书院。因财绌,弛役,尚书尹台乃斥金六十两,售朱氏居址于凤尾湖澳创建。台自为记。万历志。

记云:“往邑大夫江浦朱侯贤既治,郊关之氓哄淫祠而扰,比廛者抵法,遂以其事闻之巡按御史吴公遵。吴公报牒,命邑撤祠,改立崇正书院以作士,意在屏邪闲,正导民,使知方也。适其时,邑有徙学之役,已相其祠。故敝陋而迫嚣溷,不称学者居息,吏因之弛役,历今二十五六年矣。比岁,郡诸邑士并倡讲会,兴正学所在,重书院之建。士争相濯磨,其效彬彬著盛,而吾邑独绌焉,莫之兴举,衿佩叹以为耻。余闻之缅然,久慨中矣。顷自建业归,偶循邑北郊西步,升眺普光之麓,降观朱氏故址在凤尾湖澳者,后枕幡竿群岭之峻,前揖义巽诸峰之特,冈支委蛇,宛复相环,湖水渟澈,潴而后洩,殆一方秀壤也。乃捐秩金数镒售之,以为是足使学者安业乐群也。邑书院择建,宜莫有善焉者。顾谋之同志,使协众成构既难,而自度己力图任是尤不易。于是始欲樽缩岁耕之入,累黍而储之,意数年或可少成兹愿。乃上冬之季,始召工谋之。爰度材治埴,卜日之良,鸠众经纪筑构之事,定其规式。前治横屋为崇正书院之门,中建广宇为知本堂,后殿重室为钦止楼。凡树栋三,总其楹十有五,左右周以步廊,缭以翼阁。使一邑士众讲会周旋其间,雍容揖让,因可复见三代威仪。其切磋相长之益,固当有辅学校所不及者,非直著观美侈文具焉耳。越数月,告成。乃复议斥田百石,并故所贸址旁之池一亩有奇,畀之书院,岁轮二人主其入,以待士之远近来聚者佐其供需。而凡会规,一视安成‘复真’、‘复古’二书院故式。将白之有司,上闻之大吏,图可久行勿坏,俾遗之世世。噫!抑勤甚也已。于是邑士友咸来欣集,以为昔悼讲会靡舍,丽泽无所于资,不期今得所称遂,将非吾党之共幸与!谓余不可无言开示名堂与楼之义以告学者,令出入知所持循,不忒所向往。余不敢让,遂为之言曰:‘崇正’乃士之常语,其义若可忽也。然始学者苟善反而力求之,则有终身不能穷其指归者焉。今士所诵,法六经,语孔孟,固皆圣人微言,然举其近人而易入者,莫过《大学》一书。夫明德、新民、止至善,《大学》纲领既粲然矣。乃其条目,先始未有舍格物而能造其极者。古今训格,必兼‘至也’、‘正也’二义,士童而莫不知诵之,何明其义以有之?身心虽白粉不一,间见邪物,理本出吾人之性,有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其初何尝有不正者,惟不能实致其力以至之,则推之事为,往往失其正而不自知,非世之所同患乎?古《易》称‘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以《大学》示格物之要,必先知本。其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义固深切著明。则今之言格物以致其知者,舍知本何适矣?故欲崇吾性所有之德,使出之顺应,不失物理之正,其要必自知本始,斯格物之首要达之。知意心身,极乎家国天下之大,一以贯之者也。故揭以知本,则学之先始辨矣。而至乎物理之正,以日崇广吾之德业,极而效法乎天地,上下与之,参合圣人之能事,毕焉,要其终始之相成一敬以持之而已。故表以钦止,则知本之全功以备。自虞廷精一执中之传,以讫孔门求仁之训,莫之有遗焉者矣。《易》称‘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则所谓知本。钦止者固存乎学者之心,悟其说,非一言之可竟究也。吾党之士,尚默识以自勖修,从事《大学》,先要进求孔门,终始全功,不烦口说之外腾焉。斯可,庶几圣人之徒也已矣。”

新书院 万历间,知县余懋衡相旧黉宫隙地建,延名儒刘元卿讲学于此。邹文标有记。采《存真集》补。

记云:“禾川余侯嘉与邑人士黾勉明德,吉郡诸缙绅先生知学者,侯皆礼而致之。丁酉春,予始获偕诸长老同盟至。是日簪裾云集,歌咏盈野,盛矣。会罢,各充然有得,谓昔兴文馆僻而不便来学,请更诸爽垲者。侯乃以旧黉宫隙地新辟公馆者,分其一,请于当道。当道报曰可,颜曰‘明新书院’。侯意,盖曰当兹大明盛际,真儒辈出,一洗俗学。而我新民,复获闻所未闻,有不争自濯磨以耀于光明者,非夫也。从兹愈明愈新,浸昌浸盛,上溯列圣之传,迩继刘、甘、尹、颜乡先达名儒遗风,处为纯儒良民,出为荩臣弼士,兹吾司牧者属望尔新人士深意乎?侯乃以书问记邹子,邹子茫无以应。侯属之坚,邹子非不欲言,吉学之难言久矣。谭学于寡见渺闻之地则惶然,听久之矍然。顾化谭学于吉,譬之海游者归而诧巨海奇观于江滨之叟,叟执其河以为常,拒而不信,忘其海之大者。盖尝论先儒诱人入道,偶施筏以渡迷津。而宋儒曰‘体认天理,致知格物’;明儒曰‘主静’,曰‘致良知’:皆欲人由筏登岸,非谓筏即岸也。吾吉在宋诸儒无论,我明自新建一倡良知,传诵十室而九叩。其所谓良知,不过曰知是知非而已,即有深造者曰胸中炯炯是已。今而诘之曰何以明,何以新,不过曰不昧良知而已。呜呼!彼方自以为是,吾以为非,则必与吾角,其不入宜也。不知知是知非,识而非知也,炯炯不昧,生而复灭也。夫悬象著明,孰逾二曜?而万物新故相因,生者生,化者化,造物之明与新如是,诗人欲形容不可得,但曰‘于穆不已’。不已者是何物乎?诸君欲自明自新,知所以明与新者又何物耶。吾即欲以口语之,倘未语则无闻矣;吾即欲以手示之,倘未示则无见矣。夫理由色显,是假借也;机由人发,非真修也。真修者不以有人而作,不以无人而辍,不以独而隐,不以显而彰。有人于此,身苦冻凓,望火室止足焉。虽寒有济,然所止已去,寒凓依然,故凡有所假借于外于人者,是望火室而热,非自明与新者也。能知万物皆我反身,而诚身承千古之绪而不堕言识者。有其人乎?某将下拜,心师之矣。姑记,以俟知者。某生平困衡学无驻足,自知甚晰,然生平不敢逐队良知影谭以眯心并以眯人。聊述崖略如此,诸君岂无裨元标之明且新者乎?侯以学为政,即明即新,即新即明。身且有之,复捐俸置学田若干,另勒碑阴,兹特载其大者。侯名懋衡,字持国,婺源人,壬辰进士。”

文行书院 在县学候云阁前。崇祯七年,知县管正传建。采《禾川书》补。

国朝

赵邑侯书院 在城东护国院左,知县赵作霖建。雍正间,知院朱怀栻改为上谕亭。采《禾川书》补。

秋山书院 康熙四十二年,知县张士琦建,聘临川李穆堂先生为山长,集生徒晨夕讲学,多所成就,刊有《秋山课艺》行世。张有示。乾隆志。

张示云:“夫治化之行,端由于风俗,风俗之本,权在于师儒。苟上无以倡之,而欲化行俗美,文教旁敷,揆诸古昔,实罔攸闻。吉安理学之邦,节义文章震耀天壤,越在永新,未让他邑。前后文安,勋业烂然,水窗、山农,儒行孤高。仰溯旧人,良可钦慕。慨自文运中微,加之兵燹,子衿茂草,惄焉伤之。道丧文敝,历有岁年,达者稀作,甚或脱科。揆厥所由,咎将安在?方今文治昌明,东渐西被,朔南讫暨。此乡僻远,尚有缺如。向风虽众,捍罔时闻,仅持绳法,操切相加,化本既失,亦甚非在上之所安也。本县采览文风,骋妍抽秘,不乏佳章。然或理纯则笔滞,才放则法疏,心源未浚,颇叹废泉,腹笥不充,或讥茅苇。前贤未远,芳躅宜追,用是酌定时月,考课较其进益,别裁去取,以示激扬。特辟讲堂,敦延名宿,示以周行。不迷所往,将使风气日上,古学重兴,大道昭明,人知礼义。夫言者心之声也,文以载道,道明而心以正,斯文未丧,与有闻焉。俟之岁月,更仿胡安定‘经义’、‘治事’等斋遗意,讲求经济实用,上助国家菁莪棫朴之化,以绍前休而启后学。区区固陋,即不比于蚕丛鱼凫,茫然开辟,庶几希风吾乡,陆、管诸贤中兴此地,实有厚望焉。”

禾山书院 在县学明伦堂右。乾隆八年癸亥,知县王瀚率合邑士民建,颜曰“永新义学”,自为记。二十年乙亥,知县沈希贤增堂室两楹,郡伯王铭琮更名“禾山书院”,知县高琦有记。后圮,今以其址改建贞孝节烈祠。参《吉安卢志》。

王瀚记略云:“今天下郡邑有学,贡举有额,海内之士,凡德行醇懿博古通今者,莫不膺此弓旌,加之职位,是以大法小廉共勷盛治。猗欤休哉,取才之政善矣!而储才之政,犹有待于刍瞽之陈者,则小学未立之故也。予尝因贤圣之遗言而窃思其制。目止出于洒扫应对而不鄙其卑,年必限以八岁。十五而不虞其执,日有所游,夜有所息。质美者不敢以涉猎剿袭,贻幸进之讥;中材亦得以循序渐进,冀观成之效。九载之后,无足与于论秀书升之列者,亦得乘时受田,优游井闾焉。是诚圣学端豢养而养贤育才之道,亦于是乎在。然则大学、小学,何尝不一以贯之哉?予待罪禾川。禾之地旧有崇正书院,在城北隅,为明先达尹台倡建,毁于兵,百余年不能复。乾隆六年,予始至,邑人士以其所裁司训学舍旧时基址可建义学,且谓前令士琦张公延名宿开秋山书院,一时多所成就,四十年来风教未替,斯举诚有益于地方,不可不亟行之。于是各谋捐费,就其地而庀材鸠工。经始于乾隆八年之十一月初八日,落成于乾隆九年五月之初十日。栋宇恢崇,斋寮备具。是役也,倡始经营,国学生龙益宽、贺勖登之力实多。既竣,二生告予求记。因慨然曰:‘日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大学纲领自新,新民小学岂能外是?吾愿入是学者,本之诚以祛其诈,本之敬以束其肆,本之仁以化其私,本之义以锄其贪,由日新以至又日无不新焉。新弥永而道斯宏,学斯至矣,宁独禾山一邑之光哉?’颜之曰‘永新义学’,并志予之所欲言。”从《卢志》删本。

高琦记云:“永新旧有崇正书院,明季毁于兵。国初,县令张君士琦延名宿开讲秋山书院,一时多所成就,后亦废。乾隆八年,王君瀚来令斯邑,倡率士民复立永新义学于明伦堂右。二十年,沈君希贤增建堂宇两楹,斋寮毕具。二十五年,前府王公铭琮颜曰‘禾山书院’。院有田有山,岁入租三两余。沈君虑膏火无资,集众劝捐一千有奇。唐君廷櫆董其事,催缴随收随支,仍归乌有,旋以事去,而捐者遂不复缴。向之所谓横经习礼于斯,今则阒其无人矣。岁癸巳,予承乏兹邑,将欲选士庶子弟以充生徒,延学行可为师范者教之。邑人士来述经费无出状,予欲谋之,无逮也。值今郡宪卢公修《吉安郡志》,我邑绅士乐捐修郡志,外以二百金新校士馆,七百金为禾山书院膏火资,贡生陈生元龙、汪生于江,生员刘生光津,国学尹生怀德、廷然等复以田来助,于是昔之谋诸心者,今幸可以见诸事矣。国家需贤以图治,邑令又有为国家育才之责,未有不思兴学校而克臻风俗之美、人才之盛者也。予虽不敏,敢不加意于斯?今既捐有成数,自当立定章程为经久计。先记数言泐诸石,以垂不朽。”

秀水书院 在县治西北,其地有秀水萦绕,因名。道光九年己丑,知县武穆淳谕邑绅劝捐创建。明年庚寅,知县郑长昕接篆始成之,自为记,清泉谭鹏霄并记。二十九年戊申,知县侯功超复谕邑绅劝捐,置产善后,自为记。采《秀水书院志》增。

郑记云:“新邑旧有禾山书院,在县置之左,廨宇庳狭,膏脩匮乏。道光九年,前令武君小谷先生仿东乡县例,示谕分创院舍,及助金满百,设尚义祠,上主一座。十有一月二日,集乡绅公铨首事,卜基于城西北隅,乃审厥形绘以图。不数日,率作兴事,大纲具举。是武君之良法美意,亦斯邑风俗之厚也。嗣武君调任信丰。十一年秋,予奉檄宰禾阳,寓豫章城。适武君谒余,叙倡建书院之由,恨见基之肇而不及观成焉。余莅任时,首事等来告构院功竣,脯资未备,乞余董其成。余曰:‘振兴文教,有司之职,亦余所深愿者。’旋诣其地,桃李荫翳,鸣鸟上下,城市中有山林景象。前挹义、巽诸峰之奇,后枕幡竿群岭之胜,左则泉涌聪明,右则潭泓忠义,门前水环如带,由西南入城,潆洄若秀字,流北而泄,原号为秀水。卜址于斯,洵胜境也。乃由石桥入其门,瞥见规模宏敞,榱桷辉煌,中连三进,两旁十有六斋,斋各六间,前后爨室,门宇壹是,器械完缮,约费不下万金余。顾而乐之,颜其院曰‘秀水’,因地志胜也;榜其堂曰‘丽泽’,以其为讲习所也;左右斋寮,悉摭四子微言以题其额,亦各有取尔也。是月也,余延集邑人士,迅捐资以置店房、田亩,永备脩脯、膏火之资。徐考取肄业诸生,于次年春延师开馆,余弗获重奖,按月望后一课给万钱为之助。诸生角艺论文,彬彬乎而日上。是武君小谷之志,抑诸绅士力也。因喜为之记。道光十一年辛卯腊月。”

谭记云:“秀水书院者,由禾山而改建者也。禾山近县署,而秀水则倚城北,其地最为爽垲。道光九年己丑,邑人士相阴阳,定基址,庀材鸠工,越三载,辛卯落成焉。中构‘丽泽’,堂大居正也,讲经于斯,课文亦于斯。前栋为头门,左右有房,后则山长退休之所,两旁横舍各四。计十有六斋,斋各一厅五室,诸生习复其中。而斋夫厨灶间房分列八横,舍前后不相蔽摋,外又绕以垣墉,整齐宏敞。从头门而出,有水自西来,流入院东,达于河,即所谓秀水者也。虹桥跨水上,两边甃以石栏,南行左折,辟辕门以界内外,约费金万。有余千,既蒇事,乃合留余之金,并禾山旧院微租,立簿记载,众首事更番经纪。阏逢敦牂之岁,余膺春泉王大令聘,主讲是邑。聚诸生而告之曰:‘女亦知丽泽之说乎?两泽相丽,其象为兑。朋友讲习,孔子大象,言之浚仪。王氏诠兑字,则谓兑之说无言,说以诚也。朋友讲习,贯之以诚,圣功之要在是矣。’今夫人之为学,由知而入,由行而至,讲多则义理明,习久则践履熟,凡以诚其身也。后世隽声清邵之士,闳览六籍,纵横议论,就其所得,未尝不矜淹博,而卒无与于深造。王充论衡》曰:‘蕞残满车,不成为道。玉屑满箧,不成为宝。’盖讥之也。即东汉开白虎观,诏诸儒讨论五经异同,藉以疏通书旨可也,若求圣人之心学,则当以南北宋人为宗。周子宦西江,二程皆从之游。通书圣,诚而已矣。又曰:‘诚者圣人之本。’此岂词章记诵之为功哉?象山陆子生长金溪,讲学鹅湖,兢兢于求放心,虽与朱子格致之说稍异,然实切中时弊。证之兑卦:‘九二孚兑’,悔亡兑者说也。人情惟说为易流,必亲正人,闻正言,行正事。凡讲习以说我者,从理不从欲;讲习以说人者,徇公不徇私。意存乎无妄,而志专于为己,然后来兑引兑,一切不正之朋友无缘而入。故兑以孚诚为主,未有不诚而能获丽泽之益者也。学者通乎是说,将必有理学名贤联翩而起,不独刘文安诸公勋名显奕也。道光十四年甲午孟冬月。”

咸丰五年乙卯毁于寇。九年己未,知县周祖芘、韩懿章先后谕邑绅重修讲堂,复劝邑人捐修斋舍,规模焕然一新。知县萧玉春记。新增。

萧记云:“讲学之风盛于赵宋,其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白鹿、岳麓、石鼓是也。白鹿为江右名胜,岳麓、石鼓则俱在楚南。尝考衡岳旧志,而知石鼓书院之敕额赐名,实由郡守刘沆之奏请,至今衡湘人士犹颂刘公表章书院之芳徽焉。刘公为永新人,其余风深被于梓里,故永新之书院尤盛。秀水书院者,阖邑造士地也。自咸丰五年毁于发寇,至九年江右肃清,而周君芝山、韩君聪甫先后莅篆,劝捐修葺,然后讲堂斋舍焕然复其旧观。余以壬申春承乏兹土,尝于月课而周览之。见其地势雅旷,规模整齐,洵足为藏修息游胜境。董事诸君覙缕颠末,索余作记。夫书院之形制,丽泽之名义,郑、谭旧序扬榷精详,余复何以文为?虽然,书院者,一邑首善之区也,课士者,邑宰宣化之要也。审儒术以助吏治,予又何能以不文辞?予闻三代盛时,自成均辟雍,以及州闾族党莫不有学,俾民间俊秀群萃游于其中,以六艺、六仪为小学之条目,以六德、六行为大学之纲领,读《曲礼》、《少仪》、《学记》诸篇,而古人明体达用之学,釐然具备。故其时巷阿歌其凤翙,泮水化其鸮音,士习隆而民风厚,则惟学校之陶育居多。逮乎春秋以降,赋《子衿》者贻讥佻达,则放荡之习开,而士风一变;游乡校者竞谈执政,则横议之习开,而士风一变;馆稷下者侈辨雕龙,则浮华之习开,而士风又一变。由是历汉唐以迄元明,士习之纯驳,悉关风俗之隆污。有训士之责者,其振兴之,莫不由于先行而后文;其弛坏之,莫不由于崇华而隳实,其较然也。皇朝圣圣相承,雅化覃敷,申命各省府县建立书院,以广学校之所不及,而又酌发帑金以资膏火,并以钦定卧碑及御制训饬士子文颁发宣讲,其所以养士之恩,教士之法,至周且详,薄海内外。冠儒冠服儒服者,相与砥砺濯磨于里塾乡庠之地,而大清之文教炳然,与三代同风。况永新壤连吴楚,实为吉郡奥区,钟灵孕秀,代产名材。迄今览后隆之山,挹聪明之泉,必将有追踪刘楚公以绍三元而媲四相者,行见秀水书院,直与江之鹿洞,湘之岳麓、石鼓同彰,前后之美盛矣,岂不懿欤!时同治十三年甲戌夏月。”

院 制

丽泽堂

居安斋 逢原斋 慎思斋 明辨斋 致知斋 格物斋 今改为报公祠。

正心斋 今改为报公祠。诚意斋 博学斋 审问斋 深造斋 自得斋

游艺斋 据德斋 志道斋 依仁斋 石桥 门楼 两旁爨舍及四围垣墙

社学附

义学 邑人曾若川建。征五经名儒主教,四方来学者前后近千人。见《耄史·隐逸传》。

国朝

义峰书院 在横江市,距县三里。东福六十三都、贤七十二都、北近六十三都之吴姓共建。

崇义书院 在山田,距县十里。东六十四都建。

龙江书院 在夏阳江背,距县三十里。东六十九都建。

兴贤书院 在长岭,距县十五里。东七十一都建。

振兴书院 在长岭,距县八里。东福七十二都建。

聚秀义塾 在万泉,距县三十里。南乡明御史李俨倡建,集社中士人讲学于此。国朝嘉庆八年癸亥修葺。教谕张沛澜有记。

张记云:“古者里有塾,塾有师。积二十五家为一里,里之中,士敦诗书,民崇礼教,是以风俗淳厚,伦纪昭明,虽闾巷之民,莫不有士君子之行,何其盛欤!予自秉铎禾阳,与禾之士陶淑于秀水、聪明间者有年,率经明行修,争自濯磨,仰副圣天子作人雅化、熏陶士类至意。比来禾之南,距县治二十四五里许,每岁冬至前后,有以课文盈百卷投者,面注聚秀义塾,询之则贺士绚、龙中润、李家楫、吴大光辈,踵前明侍御李南屏先生遗绩而为之者也。侍御以明嘉靖间致仕归,与里之贤达择燕闲地,创屋数十楹,聚子弟之秀者讲学焉,额其名曰‘聚秀义塾’,颓废百余年矣。诸君子于嘉庆癸亥,谋诸长者而新之。工既竣,捐田若干为会文诸费。予虽未至其地,而其勤于课艺,平奇浓淡各能自出机杼,非苟为炳炳烺烺者。揭榜后,诸俊秀来谒,又率出入风雅,彬彬有度。行之仅三四年,而见赏于宗工哲匠,拨入乡校者岁科相属,未必非激劝之力也。抑予更有进焉。家塾党序之设,其非词章之谓,其为明体达用,为有猷有守有为之实学也。禾川为吉属,文章节义,彪炳前史。生于是者,当思处为醇儒,他日立朝为名臣,临民为良吏,俾休声美誉与乡先达蔚乎相望。又以聚族而居,日与讲明乎敦伦饬纪之大,力敦乎睦姻任卹之谊,雍雍蔼蔼,和气熏蒸,风俗之厚,安见今或异于古所云耶?噫嘻盛哉!微前贤之推诚乐育,安能使流风遗韵到今未艾?微后起之殚心善继,安能使一片荒墟复还旧观?正韩子所谓‘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者也。若夫及时葺理,恒如一日,俾人才日盛,风化旁流,则又后之君子必以为分内事,毋庸赘焉。嘉庆八年癸亥冬月。”

文洲书院 在发关市文洲,距县里许。南五十八都建。

四教书院 在大山坪,距县三十里。南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四都共建。

联珠书院 在里田市,距县二十五里。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五都共建。知县王惠宝有记。

崇贤书院 在潞江,距县五十里。西上九都共建。

聚奎书院 在石市,距县六十里。西上五都共建。

心田书院 在北六都田心,距县二十里。六都公建。

松山书院 在北七都琥溪,距县四十里。北七都建。

相乡书院 在北六都杨桥,距县二十五里。北乡公建。中三栋,旁建报功祠。其斋舍,各姓捐造。

育贤书院 在北七十都乐义图。公建。以上俱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