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旧志本《丛录》《福乘》,而康熙癸巳刘《志》、乾隆壬寅张《志》较近,今因之。虽间有增损,悉合二志参定[订],未敢臆撰,宗旧传也。
——旧《志》分门系目,多寡不同,前后次序亦异,今奉纶音于卷首,尊一统也。序、图仍列简端,综群目也。按志分十门,其一天文,次舆地,次营建,次食货,次学校,次武备,次秩官,次选举,次人物,次艺文,而以遗事等项为卷末终焉。总计细目九十,汇作二十卷,权轻重以标次,量多寡以分帙,无强附也。
——张《志》以地统于天,首纪星野于舆地,原为循照旧例。然风云雨露究归天象,即占验祥异,附入舆地,亦不甚类。兹从本郡卢《志》[1],专纪天文。
——张《志》附“武事”于“舆地”之后,分“名胜”于“舆地”之外,又以“兵卫”入“建置”。然营卫兵弁非尽因险隘而设胜境古迹,实皆为疆域所关。兹编未列“名胜”一门,入“古迹”于“舆地”,移“寺观坊墓”于“营建”,另以“武事”与“兵制”,立“武备”门。
——古称“建置”以封建而言。张《志》将铺舍仓储,统作“建置”,似有未协。今易“建置”曰“营建”,而“城池”实为“营建”首重,序列于前。
——“食货”,悉因旧《志》。惟参考“赋役全书”略增详备,而“物产”亦以最关土宜者,酌为补登。
——“学校”,旧目所有者因之。惟学额遁增,采芹倡设,以及院田、宾兴、考棚等项公费更备纪,以资考核。
——“秩官”立传者,刘《志》名“遗爱”,张《志》改称“宦绩”。又于人物类,易刘《志》“宦绩”为“政绩”,于义亦未明确。今以曾任斯土,善政可纪者,为“政绩”,并易名氏曰“纪名”。其人物志,邑人仕于外而宦声显著者,从刘《志》,仍作“宦绩”。
——“选举”门,张《志》合科甲为一序,以年代而各贡总称贡士,继及例监。复将刘《志》例授吏选,易名例选掾史。兹参本郡卢《志》,科甲各自为序,移载副贡于乡举本科后。此外,各贡统作贡生,其例贡例监,旧登者存之,概不新增。但按例选掾史二项,原载似多混淆,姑从卢《志》,并称仕选。以此次采收实职附之,所有新登虚衔,俱列例职至例封。旧《志》未登,惟迩来情殷报效者,皆得仰邀龙章,籍抒显扬之愿,兹并附覃恩封典之次,尊宠锡,广孝思也。
——“孝廉方正”,旧《志》仅有雍正元年朱声援一名,载入贡士,而本郡卢《志》附列“荐辟”。迨咸丰、同治初元,所举渐多,皆未赴京授官,惟既由县府保荐或经送验邀荣,宜另目附存辟后,昭旷典也。
——刘《志》人物,有“名臣”“诤臣”“忠节”“死事”“宦绩”诸目。张《志》多并入“名臣”,继以“政绩”,又将刘《志》“理学”“儒行”“文学”,统作“儒林”。然诤臣尚可概归“名臣”,而殉节死难,究不尽在“名臣”之列,“理学”固有别于“儒林”,而博学能文亦难概副“儒林”之称。今定以筮仕殉国者,为“忠节”,列“名臣”之次,仍易“政绩”为“宦绩”,而以绅民死难者曰“忠义”次之。其“理学”,从刘《志》旧目,俱照原列数人,未敢妄增,复分立“儒林”“文学”,用昭区别,庶各为不没其实云。
——“孝友”“义行”,张《志》采录极广,凡一行一事可称者,皆与焉。此次必以题请旌表,方为采入。张《志》旧登者仍之。如仅采一行一事,为乡党宗族推重之人,仿省颁条例善士之意,另于“隐逸”之次,列名“隐德”,以待后之阐扬。其举饮宾及年在八十以上者,酌入“耆寿”。
——贞烈孝妇女,旧《志》并归“烈女”,另立“节妇”一卷,多载小传。自道光年间汇旌以来,无潜不发,碍难悉举,况节妇以年限相符为重,其原有传者仍之。此次新登节妇,难为遍立小传,惟贞烈妇女事实不同,宜各分细目,可登专传。所有孝女孝妇贞女及已旌年登百岁、五世同堂之寿妇,俱入“贤淑”。
——志例艺文,必有关于风土人物,裨益世教者,方为编入。以志系一邑,非私集家谱可比。兹悉准刘、张二志酌取,即间有新采者,亦必人非现存,事关公举,免徇瞻,杜浮滥也。传、碑、议、书、祭文,分立另目。又增附书目于杂著后,皆本卢《府志》所载,及此次采收者,虽其中不无名存而板缺,仍并登之,以志表章著述之意。
——“遗事”,旧入“杂志”,以其系断简残编,细物琐务,丽于艺文则非体,著为典故则不经。兹并其一二新採者汇存,以资稽考,即与详文示语,列于卷末。
——刘《志》、张《志》原已登载之人,均经互相参校,如“名臣”“儒林”“孝友”“义行”诸类。纵不免稍有更移,要皆准其事实以定位置,考其朝代以分后先。其有籍隶莲花厅者,因在未分厅以前,张《志》曾经采入,未便删除,守旧之士可详察焉。
【注释】
[1]本郡卢《志》:指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卢崧修,朱承煦、林有席纂的《吉安府志》(27卷,含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