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 沿革 街市 乡都 山 川 形胜 古迹 津渡 桥梁 陂塘 风俗
芒芒堪舆,浺瀜块圠。平都作县,荆扬疆域。长沙豫章,隶属迁易。人物辐辏,肩摩毂击。水带山环,亦云四塞。台阁峥嵘,联步拾级。津梁所达,骖期七八。聚处恬熙,服畴食德。志舆地。
疆域
安福县,距府治西一百二十里,广二百二十里,袤一百四十里。
东陆大路:由山头桥左,往嘉林过渡,经三家铺,四十里交庐陵界。又由山头桥右,往大分至洋口过渡,四十里交庐陵界。又由枫田市至三家铺四十里。又东北由县三十里至前村,交庐陵界。三十里过阜田。六十里抵峡江。水陆达省。
南陆大路:自县南门,由五里冈,经亭桥、朱村桥,六十里至永新红桥。抵城隍界,交湖南攸县境。又由五里冈,经寮塘桥,至舟湖,六十里。又由五里冈,经九冈山,至小江边,三十五里。
西陆大路:由毛陂畲,经寅陂,直上洋泽,至分水铺,一百五十里交湖南攸县界。按:县至洋泽八十里,又十里,至横江,又五里,至东芜,经南陂,二十里至高布岭,袁州府萍乡交界。今东芜以上,南陂、高布岭等处,乾隆九年,分隶莲花厅。又由洋泽,经天心瀑水崖,至分水垇,六十里交萍乡县界。又由寅陂渡,经江口市,往十四都,过白云垇,经七都,至洪江,一百六十里交宜春界。又西北小陆路,由路口坊渡,入东谷,至七都会口,北过玉叶垇,至洪江,一百五十里交宜春界。
北陆大路:由凤林桥,过连岭,抵赤谷,五十里交分宜界。又由凤林桥,经青溪、荷溪、桑田,过涧富岭,八十里袁州界。又由坦陂,过葛溪、洢溪、枫溪,过桑田四十里。
以上,东至庐陵界,西至莲花厅界,东西相距一百四十里。南至永新界,北至分宜界,南北相距一百四十里。
泸江东顺流六十里,达王江即洋口,会南乡陈山水,至三江口,合永新水,一百二十里入赣江。西泝流泸水,一百八十里至洋泽。又西至九都江口,分小溪,五十里至泸潇山下。又西自东谷口,分小溪三十里,至七都隆会。又东自洋口,溯流四十里,至南乡舟湖。俱可通舟。旧《志》。
沿革
安福,古荆扬二州境。
周初,春秋属楚、吴、越地。战国并于楚。周成王封熊绎于荆蛮,故九江以西属楚。泰伯五世孙周章,始封吴子,都句吴,故淮海以南属吴。周元王时,越灭吴属越。显王时,楚灭越,并于楚。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灭楚。明年,置安平县,属九江郡。置安成县,属长沙郡。
汉高帝五年,定楚地。剖符封九江王黥布为淮南王,豫章郡属焉。安平属豫章。又诏以长沙等郡县,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安成属长沙国如故。
新莽改安平曰安宁,安成曰思成,隶九江。
东汉初,郡县皆复旧名。和帝永元八年,改安平曰平都,置平都侯国。献帝初平二年,置庐陵郡。平都属庐陵。
三国吴宝鼎二年,析庐陵之平都,长沙之安成,置安成郡,治平都。
晋武帝太康元年,废安成郡,改为安复县。惠帝元康元年,复立安成郡,统县如故。有司奏荆、扬二州疆土绵邈,于是割安成,隶江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置吉州,废安成郡为县并平都属焉。寻又省平都入安复,为安复县。大业十二年,改安复曰安福。安福之名自此始。按谢志,安福县沿革俱云,唐改为安福县,与安福旧志《福乘》《丛录》诸书所载不同。但据安志沿革表,自隋已有安福之名,今仍之。
唐高祖武德五年,升安福县为靖州。七年,复废靖州为安福县。
宋世,安福县境如故。
元成宗元贞元年,升安福县为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复改安福州为县,属吉安府。
国朝因之。乾隆九年,割上西乡之二十三都至三十四都,共都十二,分置莲花厅。
沿革表
① 《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载:“宝鼎二年,分豫章、庐陵、长沙为安成郡。”
张《志》按语附:
——按长沙王吴芮,据《文献通考》《通志》及《丛录》《福乘》《安志》,俱称安成属长沙国。焦、刘《志》表云,长沙郡未合。以下言长沙称国,至新莽时国除,始称郡。
——按焦、刘《志》表载,汉高帝十一年,安平隶豫章郡,属吴王国。考《汉书》,吴王濞封东阳郡、章郡、吴郡。章即丹阳地,并非豫章,于安平无涉,应删。
——按新莽时,《丛录》《福乘》载,安宁、思成俱隶九江。焦、刘《志》表,安平属豫章郡,讹。
——按东汉和帝永元年间,置平都侯国。《福乘》《安志》诸书俱云改安平为平都县,属侯国。焦、刘《志》表云,平都属庐陵郡。考庐陵郡置于献帝初平年间,此云平都属庐陵,讹。又安成县属长沙郡,刘《志》表遗,今补入。
——按吴宝鼎年间,《福乘》等书俱云析庐陵之平都,长沙之安成,置安成郡。据此,二县合属安成郡。刘《志》表,平都属庐陵郡,讹。
——按隋大业年间,改安复为安福,安福之名从此始。宜照焦《志》作表,刘《志》但录入注中,未合。
街市
县治前,横街、直街、市心大街。青石街,在城东隅。兴贤坊街,在城西隅。缕巷,在城东北隅。铁冶巷,在城南隅旌义褒忠坊右。水巷,在城北隅。南大街,在城南门外。洞渊阁前街、阁背街、转阁居街、炭厂、履泰街,俱在城北门外。厂,在城北门外,老关帝庙前。竹木厂,在北门外,凤林桥左。猪厂,在北门外,水府庙左。凤林桥江边市,在桥北。
枫田市。上街、下街,在治东十五里。竹江津市,在治东三十里。界溪市,即观音阁,在治东三十里。逢塘市,在治东三十里。前村市,在治东三十五里。马头市,在治东三十五里。洋口市,在治东五十里。
十里楼市,在治南十里。亭桥市,在治南二十里。寮塘桥市,在治南二十五里。雷江市,在治南三十里。陶潜潭市,在治南四十里。黄陂市,在治南五十里。舟湖市,在治南六十里。朱村市,在治南六十里。金田市,在治南七十里。
毛陂畲市,在治西十五里。寅陂市,在治西三十五里。江口市,在治西五十里。洋溪市,在治西八十里。枧陂市,在治西八十里。东谷市,在治西北二十五里。隆会口市,在治西北三十里。车田市,在治西北四十里。
青溪市,在治北十五里。荷溪市,在治北三十里。下洢市,在治北四十里。赤谷市,在治北四十里。桑田市,在治北五十里,九墩岭脚下。
乡都
城内为坊厢。图三,今六。
顺安乡。城南外一都,图二,今四十二。城北外二都,图一,今六十。城东外三都,图九,今一百二十九。城西外四都,图八,今九十九。
安福乡。治西。五都,图三,今二十七。六都,图二,今六十六。七都,图二,今一百十九。八都,图二,今十六。九都,图一,今三十四。
庆云乡。治西。十都,图二,今四十三。十一都,图二,今三十四。十二都,图五,今五十五。十三都,图一,今二十七。
循化乡。治西。十四都,图一,今二十七。十五都,图一,今四十三。十六都,图一,今三十六。十七都,图一,今二十二。十八都,图二,今七。十九都,图一,今十一。
昆弟乡。治西。二十都,图二,今二十五。二十一都,图四,今十八。二十二都,图一,今二十一。
兴德乡。治南。三十五都,图四,今四十三。三十六都,图五,今三十。三十七都,图五,今二十七。三十八都,图六,今二十九。
中鹄乡。治南。三十九都,图二,今十六。四十都,图三,今十六。四十一都,图四,今十二。四十二都,图四,今三十三。四十三都,图六,今十九。
钦风乡。治南。四十四都,图四,今十九。四十五都,图五,今十七。四十六都,图五,今二十一。四十七都,图六,今十四。四十八都,图四,今三十九。
永嘉乡。治南。四十九都,图二,今四十七。五十都,图四,今六十六。五十一都,图七,今七十。
新乐乡。治东。五十二都,图六,今七十一。五十三都,图五,今三十六。五十四都,图二,今十四。五十五都,图六,今五十七。五十六都,图九,今六十六。五十七都,图四,今三十八。五十八都,图三,今五十。五十九都,图三,今七十一。
翔鸾乡。治东。六十都,图三,今六十二。六十一都,图二,今四十五。六十二都,图二,今四十六。六十三都,图三又半图,今八十四。
清化乡。治北。六十四都,图二,今八十一。六十五都,图一,今三十七。六十六都,图三,今四十四。六十七都,图一,今三十九。六十八都,图三,今三十三。六十九都,图三。又军寄图。今六十五又半都。
外有安泰都,图二。僧都,图八。渔课图。
按:县治原辖十三乡,六十九都半,二百一十七图半。乾隆九年,分治西昆弟乡之二十三、四都,清德乡之二十五都至三十四都,改隶莲花厅。尚辖十二乡,五十七都半,并军寄图,共一百九十三图半。今增至一千三百七十七图半。盖都则自昔,至今不易。图则历届伸缩靡常,仍存旧额,以备考云。
山
凤山。一名秀峰,又名蒙冈山。在治东里许。山势耸拔,巨石巉岩,北临泸江。邑泮宫坊向之,西为秀峰庵,旁有王学益书屋,王守仁作书屋铭。
龙山。土名黄牛岭,以仙人骑黄牛至此得名。一名福华。在治东五里。上有三仙台,中为双泉庵,其下龙窟,祷雨辄应。同治己巳,建塔于上。塔基中心规圆六七尺许,其土软绵,可插杖深入四五尺,盖形家所谓孩儿顶者。起工之夕,空中神灯照耀,环村数里,彻上彻下,即《中溪八景诗序》云“有夜光如灯”是也。
东阳峰。在治东十里。磅礴耸峙,顶有巨石,可坐数十人。时出云气,居人以占晴雨,石上巨人迹宛然。下有庵。
白马峰。一名白云峰。在东阳峰南。有葛仙坛,坛下出泉,流入蜜湖。三峰递列如太华,连东阳为五老峰。唐令刘像试剑石尚在。又有归来、寿星诸石。
石屋山。在东阳西。一峰特竦如飞。盖石洞北向高敞光明,可坐百余人,旧刻“石屋洞天”四大字,中祀唐令刘像,后有隙莫测浅深。洞右有小洞,名圆应岩。门窗俨然,四壁如画。最后一穴,名思元洞。又百余武,名七星洞。洞幽甚,列炬照之,有石床、丹灶等迹在焉。花草蒙茸,清泉萦绕,宛如仙境。并有了岩、牧岩、天犀岩、风穴、翠壁,俱称佳胜。里人彭簪以“石屋”为号。名人题咏最多。
碧云洞。一名狮山。在五峰麓。明刘阳有记。
麟山。又名笔架山。在治东十里。突起江滨,顶有石笋,如麟角。副使周宪未第时,治《书经》,梦山神。山神告曰:“居我山,曷不读我书?”改《春秋》乃第。子懋卿、懋相,世其经,亦偕第。孙鼎瀚、鼎清,作秋墅于其间,多著述焉。
龟山。一名石榴峰。在麟山左。若龟饮于江,下有龙潭。相传,渔者没水,见洞中老人卧石床上,疑龙所居。
罾石山。在治东十五里。山腰有二石,高数尺,相支撑,中可往来。
芙蓉峰。在治东十五里。奇峰峻峭,有马迹泉,四时不竭。
石峰。一名豸山。在罾石北,下有小台寺,今废。
泥山。在翔鸾乡。延袤百里,高插天表,势若翔龙。上有泉,若瀑布,下澄为潭。潭口有巨石,仙人迹宛然,祷雨辄应。其下两石峙立如门,中阔数丈,泉流其间,景色幽绝。前为交椅山。山北曰上元岭,有巨樟,下歧中合。又有笔峰、鉴泉、钟岭、桂峰诸胜。
仙子峰。在治东二十五里。山势耸拔,上有古坛,祈祷多应。
九冈山。在治东南二十里。九山相连,因名。近东曰东赋岭。
青山。在治东三十里。有石壁,能作钟鸣。
柘湖岭。在治东。有西来庵。
龙潭岭。在石洋东。顶有石池,广数尺,泉清冽。
南冈山。一名龙冈。又名五里冈,在治南五里。郭璞《迁城记》云:“凤山龙冈,状元文章。”
浮山。在治南十里。层峰叠障[嶂],连亘百里。上建三仙庵,下有洞虚观、闍黎峡。峡口古松一株,上有石如龙骨,爇之微腥。又有丹臼、桃花洞、菡萏峰、姚崇读书台、祈梦阁。北三里,为松云庵。明刘邦采、王学益、刘一正、刘阳诸人,常讲学其中。
天台山。在治南二十里。有石磴、石涧、观音岩。相传,葛仙炼丹于此。西曰西山,有黄竹台、蟠藤古庙,宋王庭珪记。
三峰山。一名云峰。在治南四十里。自禾山发脉,蜿蜒至此,卓立天表。西北有长砻洞、石钵泉。南有小石屋。明嘉靖间,僧永祥卓锡峰顶,刘阳题曰“半云洞天”。南为桃林,山下有东湖书院,刘阳、周怡尝讲学于此。东南白云峰下,朱村溪旁,有梅花石,大丈余,痕类梅花,每岁花开时,石色更新。东五里曰福车,有山如龟,即形家所传,城南四十里,水面浮龟起者。明刘珂墓在焉。
玉荆山。在治南三十里。相传,晋有土人犁田于下得玉,因名。
天华山。在治南四十里。有石壁、马迹石。刘《志》。
天香山。在治南五十里。三峰南。旧传,有普慈寺、七星井、千僧塔、观音岩、生合桥、棋盘石。
龙山。在三峰西南二十里。笋峰耸拔,有玉带溪、梅溪、琼田。刘教为之记。
书冈山。在荆山南十里。两峰屹立平田中,顶趾皆怪石,中滨江,西为鸭翼湖,上有平台。相传,陶渊明读书之所。冈下溪流磐石处,名陶潜潭。元周景昌为之记。冈北,有醉石岩、石笋、石人潭、自转石、慕陶亭、贞节碑亭。
青冈山。在治南五十里。高峰如旗帜,群小峰离立里许,若棋布梅点状。相传,为晋桓修疑塜。南五里,有仙鹅峰、高台岭,旧称六祖曾游。有卓锡泉,手植罗汉柏二株,东开花,西结实。西南十里曰骆岭,有紫衣山、老人岩、上下石门,两山峙立若阙。元王子琛,庐墓于此。
浮冈山。按《郡国志》云,此山石壁,光明五色,迭相照耀,望之如龙虎状。
更生山。在治南一百五十里。旧传,山有樟木大数围,吴孙皓遣人伐之。一女子祝曰:“今且去,他时更生。”后果然。因以此名其山。
陈山。在治南一百三十里。与会山相属,势高耸,四时苍翠。相传,有帝主庙。
公公山。有晴雨二石碑,迎祷多验。岩下有泉,冬温夏凉。涧道崎岖,从李柏溪入。
蹲山。在治南一百四十里。上有风穴,百余步无草木。每风出,飞沙扬尘。
文斾山。一名西山。在治西十里。魏仙礼斗台、炼丹池在焉。林壑幽险,有溪出两山之间。溪旁龙窟,祷雨多验。宋乾道间,赐庙额曰“灵佑仙坛”,有通真子诗。下为迎神岭,又名祈谷岭,亦有坛。
斑竹山。在治西十里。有庵,庵前斑竹成林,下为斑鱼池。相传,魏夫人于此炼丹。池石上炉灶宛然。
七星山。在治西十五里。上有古坛。泸水潆洄其下。
阎山。在翔鸾、清化二乡之间。自泥山发脉,延跨二乡,广可百里。
郭山。在治西北二十里。相传周太祖屯兵处。自此北抵宜春、分宜,各百余里。皆崇山峻岭。南数里,有金泉岭、桃花洞、紫石潭、夷坂、滁溪诸胜。又有梅砻,李时勉建环溪书院,曾于此写竹换谷。邹守益有咏。
牛山。在治西二十五里。旧为虎穴。僧发光初茸茅居焉。十余年,遂成丛林。有藏经阁。
七里山。在治西三十里。泸水潆回其下。自九都横屋至八都利田,绵亘七里,森列如屏。
双龟山。一名獬豸山。在治西五十里。前后两山,奇峻如天马追逐。其下一山断如斧劈,水流其中,名碧玉崖,一名壁峡,石床、石磴罗列。溪洞中,又有仙女石、莲花峰、石鼓潭、石笋峰、九石崖诸胜。邹守益、张敷华皆有咏。
炀冈山。一名羊角岭。在治西五十里。上有仙坛、龙洞。洞秉烛可入数十步,水深莫测。又有达仙卧石,杖履遗迹犹存。其下一潭,有石如钟,叩之则鸣。北曰龙云岭。有雨师坛,宋刘弇居其下,题其集曰《龙云》。东为席帽山,刘忠愍公葬衣冠处。
长岭。在治西六十里。有石可烧灰。是处为邑江北来龙。近凿石伤地脉,宜严其禁。
新茨山。在治西五十里。有新茨亭。
月山。即明月山。在治西百里。石洁白如月,光照数里。上有仙坛,祈报甚多。
按:刘《志》云:“月山下,有月山寺。”惟考《武功山志》:“明月山,距仙坛二十里,山石多如月圆。月山寺,在十六都寺右,有月字石。”分载甚明。故正之。
武功山。在治西一百二十里。连接卢萧,高踰三十里,根盘八百里,跨吉、袁二郡,界接长沙。相传,武氏夫妇远来修炼,夫止卢萧,妇止西昌,遂以武公名山。及陈武帝平侯景之乱,感山灵阴助,更名武功。最高者,为白鹤峰。陟其顶,可观日出。旧称,晋葛元、葛洪,先后修炼山中,故又名葛仙峰。峰上葛仙坛,垒以巨石,瓦皆用铁。旁一石塔,时见赤焰,若金灯。然后有炼丹池,泉水冬温夏凉,中多圆石。祈嗣者,每拾以为验。山东北,为集云、行宫二庵,半山为箕峰庵。南则图坪。又有观音岩,白云禅师建梵刹,名白法庵。其徒续修,改曰白云。内放生池,多金鱼,闻钟声即簇拥出游,饲饵而散。集云庵左为小桃源,前有笔架山、秀才岭,唐时二秀才,结庐山上,故名。又一棋盘石,平阔十余丈。世传,为黄衣白鹤遗迹。石右,有储云洞,洞上书“许过云”三字。箕峰之前,为香炉山、看经岩。岩下有报信岭、桃花坪、米糍石。图坪庵中,建白字堂,白玉蟾遗刻在焉。详“古迹”北则石牌山,三十六石平列如牌。西有天心岩瀑水岩、瀑布泉、醉椅石、飞雪、纱帽诸潭。详见“水利”明邑人张程辑《武功山志》。国朝道光年间,邑人集赀于瀑布泉下,造飞虹桥,建福星亭,是为吴楚通衢。邑侯汪道森题“福履绥之”四字,镌石亭内。
雷岩山。在葛仙坛后最高处。岩石峻峭,延袤数十里。烟岚掩映,每风起空际,隐隐若雷声振[震]耳。遇天气晴朗,徐见岩户开阖,缥缈若神仙居。又于日出时,见石上“州字崖”三字,大可数丈余。
九龙山。距雷岩十五里。万山环绕,竹木蓊郁。相传,刘蓬头结茅山中。明嘉靖间,游僧宁州,自安仁来,始建佛宇。僧本教,辑《九龙翰墨志》。
泸潇山。一作卢萧与武功相连,界接袁州、萍乡。山顶二水,泸水东流注鄱阳,潇水南流注洞庭。或云,卢、萧二道人,结庐峰顶,因以名山。
高峰山。在治西一百二十里。跨吉、袁,广袤百里。山径陡峭,上有龙潭,祷雨辄应。
齐云山。在武功山北三十里。势极险峻,上有甘泉。邹宫洗德溥墓在焉。
上老山。在齐云山西北。有罗嘉仙岩、伏虎崖、鸦石、狮石、蜈山、蛟峰、秀溪、澄谭诸胜。旧有孝弟亭、钟英祠。
龙湫山。在治西南二十五里。有小溪,出两山间。藤萝古木清[青]翠,蔚然可爱。
北华山。一名玉箱山。在治北二里。山顶方而平,林木郁然。上有庵,可游览。相传,庵前夜有灯光炯照,近城人多见之。同治己巳,建塔庵右。
石人峰。在治北二十里。石骨嶙峋,有白云寺。
葛峰山。在治北二十里。葛水出焉。萦回若带。溪口石笋森列,多奇状。其近山曰九峰,有黄衣真人坛、小龙潭二,可占晴雨。东曰东冈,东北曰澈源、长塘。王庭珪有《东冈》《长塘》诗。
牛岭。一名连岭。在葛峰北。高插天表。安福居其阳,袁州居其阴,山连赤谷,旧有同亭馆。又有四角峰、一柱屏、王富山。
胡仙仰山。在治北四十里。其高峰曰黄公洞。有真济泉、聚仙崖、白石庵。明王学夔、邹守益、刘阳讲学于此。下有连山,守益门人为建连山书屋。
婆婆岩。原名桑田洞。泉出若醴,盛暑不竭。有岩石若桥,试剑石、马迹石、羊冈、佛岭、砥石、智溪第一关亭。尚书林俊记。
早欧秋山。在治北四十里。元欧阳元有诗。
鸽湖山。在治北六十里。上有雁峰石刻,唐人题句。又有白鹤峰、石人峰、三度桥、桃花涧,景物幽绝。宋王庭珪曾避乱于此,筑室东村居焉。
天香台。又名黄老仙人台。在治北六十里。高凌霄汉,下有炼丹池、宾阳洞、谈道石、百福寺。
川
泸江。在治北门外。发源泸潇山。自武功东流,合洋溪水,绕县北,下与王江合。又,东会永新水,历神冈山,入赣江。
封溪。按《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云,溪有大樟树,即聂支系樟舸处。邑有聂支祠基在焉。参张《志》《通志》。
洋溪水。在治西八十里。源出攸县、永新界。东流至洋溪通舟,达下村炀冈,合江口。
郭水。在治西三十里。源出郭山。溯流连七都、隆会,上通宜春界,下达泸江。
同水。在治北六十里。自游岭发源,东南会于泸江。
毛停水。在治东北七十里。自游岭发源,下入泸江。
赤谷水。在治北四十里。源出分宜桐岭山中。逶迤汇赤溪,下趋洋陂,合庐陵水,入同江。
按:《丛录》《福乘》、焦《志》俱载。原出连岭,合坦陂水,入泸,与今水道不合。乾隆张《志》,从刘《志》所改为是。
智溪水。在治北,源出宜春县界、桑田东麓,历封溪、秀水,至下洢、山堂、葛溪、坦陂,合荷溪水,入泸江。
荷溪水。在治北。源出鸽湖山。历将均,下至长岭陂、清溪、坦陂,合智溪水,入泸江。
更生水。在治西南一百五十里。平都四乡水,源出更生山。会王江。
李柏溪水。源出陈、会、更生三山,历槎江,至洋门双江口,合唐坊水,入舟湖。
唐坊水。源出永新界。西流至金田双江,会柘田水。
柘田水。发自东西两源。历前溪、大桥、金田,合唐坊水,达舟湖。
脩水。一作翛水。在治南书冈山下二里。发源孤川,历亭桥、寮塘,合秀溪、清塘,达王江,会泸水。旧有漕仓潇江水次。
荷塘洲。源出后村,合脩水。
舟湖水。南里泊舟处。漕仓水次公署在焉。临江小溪,怪石错立,浪激如飞雪。下有磐石,长数丈。东流历复真书院前,过书冈,合脩水下流。
石塘水。一名下塘。江中石亘数十丈,有三巨窟,可以聚鱼。
石牛泉。自石塘出。在治南六十里社背后,即九女窟。
清溪水。在治东三十里翔鸾乡。源出尼山,合石门、清陂,历庐陵老冈、吉水富田,会同江。
王江水。一名洋口。在治东新乐乡。为四乡水所汇。有陂曰龙陂。《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云:“即樟树到此,没水,引之不出处。”
百花潭。在治西一百二十里,循化乡,泸潇、武功之间。峰峦奇峭,云雾复之,岁早祷雨辄应。
纱帽潭。在武功山中。距图坪左,十里。水从迎仙桥横流,一石枧,悬注潭中,潭口如纱帽。相传,有龙出没,水溅沸如珠,四时云气昏黑。又有筲箕、飞雪。一名机心。黄龙、乌龙诸潭。
徐潭。在治西十二都。相传,下有龙窟。
紫石潭。在治西六都。紫石如屏,侧立水滨。
大泉。在县南六十里。
按:《太平寰宇记》:泉有两穴,中有石室。又自然盘石,可坐傍泉岩,穴状如削,成竹树交荫,冬夏常茂。有石潭,水入王溪。
阎水。在治东三十里六十一都。源出阎岭。东流合毛停水,达王江、庐水。
按:《水经》及《舆地志》云:“庐陵水,出安成。”又,郭璞《地虔书》云:“庐水接沙田,安福出魁元。”卢水下流,与庐陵清溪合,故又名庐水。
洽水。发源尖山。历三舍,至水口,达庐陵井冈。回流会于王江。
寅陂。在治西四十里。横截泸水,下流绕县前,溉田一万三千亩。宋治平初,县令黄中庸、县丞赵师日浚港筑堤,民享其利。王庭珪作《寅陂行》,罗洪先作《寅陂谣》,以记之。
鸭翼湖。在书冈山西。
东麓泉。在治北智溪山下,泉味甘美。
东湖。在治南三峰山下。旧有道院,每鸡唱,钟鼓自鸣,后陷为湖。土人间见钟鼓隐浮波面。
天晓湖。在庆云、兴德两乡之间。湖阔百余丈,不涸不溢,中有巨石。每初旦,波光辉映,故称天晓。
蜜湖。在治东十五里。《舆地志》云:“湖产丝莼、鲫鱼,味甘如蜜,故名。有石窟可容百人,其水溉田千余亩。”
形胜
安福,介吴楚之区。武功作镇西陲,首衡岳而尾匡庐,泸潇二水出焉。潇水,自袁入楚,故谓潇湘。泸水,趋庐陵,汇赣江而潴彭蠡。登城楼,翘望之,如笔,如剑戟,如屏障,如拱揖,如群从攒聚,时有云烟缭绕,更难名状。俯瞰焉,为曳带,为拖裙,为襟裾。凤山锁于凤林桥下,苍松从石缝中出,麟山自左斜以峙,石骨嶙峋,而五老峰,自下联队而上。其北境,自赤谷达分宜,北而西,胡仙仰崒嵂横亘其中。自荷溪,入涧富,达宜春,有塘汎。正西为趵水岩,绝似庐山瀑布状。再过分水凹险隘,达萍乡。西而南由莲厅,达攸、浏,下为本邑洋溪,实当西路通楚、袁之咽喉。正南有三峰,由禾山蜿蜒而来,卓立云际。舟湖市,水陆冲衢,上达永新、茶陵,水次漕仓在焉。东则自县城,顺流而下,枫田为一閧。又下而竹江青,土田旷衍,人烟稠密,室庐相望而山水淳峙于洋口,是安福一总关键也。
二妃庙。治西百三十里。其地旷远,为永、攸通衢。明崇祯间,楚寇猖獗,尝屯官兵于庙侧。乾隆九年,分隶莲花厅。
洋泽。县西九十里。宋乾道三年,设巡检一员。嘉靖间,盗起,奏设府同知一员,驻劄镇守。寻革。乃改建萝塘司于此。
按:四乡惟西最长,自县抵楚界,几二百里,而洋泽,今名洋溪,扼其要。咸丰六年间,团勇防堵发逆,在城者不敢西上,在永、莲者不敢东下。官兵乘势由萍乡过天心瀑水岩进剿,贼闻风遁,县城复。
神原。县西南六十里。山多耸峭。东达孤源,西达陈山,南达柘田,深邃而僻阻。嘉靖间,有土寇窟穴,其中骚动一邑,官兵扫除,今为安壤矣。
隆会口。县西北六十里。七都自郭山至芜头,延亘百里,隆会当山之半。杉竹翳蔽,土人寥落,其结茆而居者,星散无纪,出入难稽诘。路通宜春南庙,崎仄盘折,实为险要。
桑田。县北五十里。路小而僻,捷达宜春。咸丰六年间,发逆扰境。往来袁郡,多由此。
石镇。县北五十里。壤接分宜,吉、袁冲要,为安邑北门锁钥。
前村。即斗塘县东三十五里。地连庐陵塘东,通吉水阜田、同江及新喻,为四达之区。咸丰八年,发逆扰塘东,窥伺安邑,团勇堵御,乃止焉。
仙子峰。县东三十里。山僻路隘,与庐陵老冈相连。咸丰八年,发逆由老冈突入焚掳,踰年复至,有乡团严防,遂退。
黄陂。县南五十里。旧有黄茆巡检司。万历间,因西鄙草寇猖獗,徙镇西之时砻。今隶莲花厅。但此实庐陵、永新通衢,山势延袤,居民稀少,盘诘稽察,尤不可废。
九里岭。县南七十里。自大桥铺至唐坊铺,山长九里,因名。地平旷,可车马驰骤。国初,副总刘一鹏,尝拒张先璧于此。
以上参刘《志》、张《志》。
七里山。县西三十五里。自严田下,作一隈障。咸丰七年,发逆窜踞。时楚勇伏炮轰毙李贼目处。
古迹
安成县新茨亭,属长沙国。今县六十里,有安成故城存,即汉安成侯张普所理也。吴宝鼎二年,置安成郡而县属焉。
按:王烈之《安成记》云:“县本有二乡。汉县理西乡,张普所理之地。吴又移于东乡置,郡、县亦移焉。”至晋武,改曰安福城。《晋书》云:“元康元年,朱居为安成太守,筑郡郭,内有双阙,高数丈。后殷仲堪为安成太守即此。”《太平寰宇记》。
废平都县。在县东南百里王水口。汉为安平县,属豫章。王莽改曰安宁。和帝更名平都。今故县犹在。《寰宇记》。
废安成郡。晋惠帝间,太守朱居所筑。凡阔八里而置八门。《寰宇记》。
废安福县。汉时为安成县,本新茨,属长沙。豫章太守贾萌与安成侯张普兴兵诛王莽,普乃背约,诣莽自陈,萌遂伐普于新茨之野。今在安成郡安福县是也。故县城郭门有双阙,高四丈,即张普所造也。有人撤砖而用者,虎辄加害。时以为张普之灵。县今废,在县西六十里。吉安卢《志》作县东六十七里。枕王江之口。《寰宇记》。
新茨亭。王烈之《安成记》云:“豫章太守贾萌,与安成侯张普争战于新茨之野。”今县侧,有新茨亭。《寰宇记》。
先春阁。在县北门外。一名文昌阁。宋建中靖国间,知县李康成建。有黄山谷诗。今祗存遗址。
洞渊阁。在县北门外。晋刘悟真建。宋章盛弃官来居,以符药疗病,民感之。邑人彭梅叟建阁祀之。欧阳元记铭。上旧有燕山九岁童书“极高明”三大字。咸丰五年,被粤匪焚毁。同治五年,合邑重建聿新。
梅福市。在县南七十里大桥。相传,汉梅福为吴门市卒,即此地。有古砖刻“梅福市”三字犹存。
文昌井。在治西儒学左。
高家井。一名君子泉。在治东,甘洌能愈疾。
程公井。在治廨内。明知县程文德凿。今废。
古义井。在治西三十里。刘本用有记,失载。
萧家井。在治南七十里梅福市。水味甘洌。
以上五井旧《志》俱入山川,未合。
龙陂。王江东流,与泸水合,去县东南百余里。顾野王谓,是掣材之处。土人言吴孙皓时,伐木顺流至此陂而沈,以绳挽之,即有风雷之变。后岁旱,试相牵拽之,风雨立至。宋元嘉中,木忽自浮水面,厚可五寸,其半犹沈水中,壅成沙洲。
魏夫人炼丹池。在儒学前。一名放生池。相传炼丹处,至今无蛙声。
飞巾阁。在县南五十五里。旧为北真观。有宋胡铨、元刘霖记。宋时,徐神翁真人修炼于此,道成,以巾帨置江中,足蹑其上,飞身而去。土人建阁祀之。又传,夜有钟与龙斗,没于潭。
九女窟。在县南四十五里。昔有九女游戏,溺死于此,故名。《寰宇记》云:“太泉,平田中,巨石如牛。”故又名石牛泉。
东麓泉。在县北智溪山中,味甚甘美。
殷仲堪读书台。晋时,殷仲堪为安成太守,于郡西大池之上,筑台读书,遗址尚存。又有读书斋,宋绍兴间,向子贲重修。
陶渊明读书台。在城南书冈山。
姚崇读书台。在县南五十一都,洞虚观后。
安田义塾。在县西五里。李辛翁创。其子刚,畀田百亩,具释菜之费。吴澄有记。今废。
龙云读书台。在县西下村。宋刘弇读书处。
白玉蟾遗刻。在武功山箕峰庵。相传,白玉蟾游此,泼墨于门壁间,忽不见。洗之,见诗一首,行草书,甚奇。今墨刻尚存。
雷分田。在城东五里。相传,昔有争此田者,雷为分之。
神枫。在县西百里。遇岁旱,以泥封之则雨。人以为神云。《舆地志》。
合婚桥。一名生合桥。在治南五十里天香山。又云,在四十二都下塘。桥有二石梁,昔人有娶于此,妻不从,指桥誓云:“石合乃可!”石果合,因名。后土人徙石为桥他所,雷遂毁之。
亭符城。在县南八十里。
禾山符城。在县南一百里。
乾字石。在市心。
螺丝石。在江汊潭。四周水绕,形家言,不可塞也。
石钟。在县西罗汉寺侧。碧潭中巨石倒垂,状若钟,击之有声。《舆地志》。
石鼓。在县西资福寺侧。有溪曰湾谭,巨石错立,有如鼓形者。或云,宋熙宁间,鼓常自鸣。《舆地志》。
浮墩。在县西七里。今号四望墩下。有石羊、狮子等物。浮墩,一作垺堆。
落亭。与浮墩相近。邑人曹翱升仙之所。《太平寰宇记》。
唐赵居士故居。在县东南之东湖,水石颇为幽胜。《舆地纪胜》。
进士塘。在县南六十里三舍。南塘[唐]进士刘璞,居其侧,因名。
东山塔。在东城内。宋宣和间建。明嘉靖壬寅,知县李一瀚,倡士民重建。高十二丈。邑人赵可与有疏,勒塔内。万历间,知县闵世翔,又修之。
爱竹堂、朝华亭。俱宋知县李康成建。黄山谷有诗。
适轩。在县清真观。宋县令李康成建。黄山谷有诗。《明一统志》。
环翠阁。宋刘元明建。杨诚斋有诗。
泸溪草堂。在县南。宋邑人王庭珪乞祠归隐,筑室于城南。胡安国尝过之,与庭珪商略《春秋传义》,数日乃去。
筠亭。宋刘元弼建。王庭珪有诗。
古梅堂。在县南八十里。王梅边旧址。族孙王玉等建。
蟠斋。宋刘溥建。刘弇记。
五美堂。宋欧阳巨卿种双桂于堂前,谢艮斋作记。举王氏种槐之意,策其二子成务、成文。杨万里署其尾曰:“王之槐,欧之桂,巨卿之积善,二子之继善,艮斋之乐善,一记而五美具。因匾其右偏之堂,曰五美。”参《通志》。
芳华堂。宋彭芳山建。季良修。谢贞有诗。
芳桂堂。宋徽、钦时,四十七都西村朱氏联姻戚畹,御书门柱云:“一门双作后,二世两封王。”遗址尚存。王潜有诗。
义聚堂、真节堂。宋朱景原、景云建。周必大赠以诗。
江山一览亭。在东城外秀峰。马昂夫有词。后废。同治三年重建。
继贤亭。贤,一作览。在旧公馆侧。宋知县向子贲建。
醉乐堂。宋邑人欧阳绍之建。
此山堂。宋刘宏祖建。元虞集有《此山堂植松》诗。
勉耘堂。在县北六十里。宋邑人彭奇宗建。文天祥为之说。明《一统志》。
愚谷。在治西。宋刘江建。
浩斋。宋刘彦與,为其父建直建。
岫隐轩。蒙冈王如云建。刘子荐记。
慕陶亭。在治南书冈山。元里人张景初建。
临溪亭。在县城南。元李鼎翁建。欧阳圭斋歌记之。
临溪楼。元延祐间,张师亮建。敖迈有歌。
心乐堂。吴彦章建。吴澄记。
游目楼。前溪刘氏建。周庸有诗。
筠菊轩。前村胡仲瞻建。明金幼孜记。
三古堂。三舍刘宣得先代宋、元契券、城磗并白金酒盘,因建此堂。张元祯记之。
似剡庵。李與贤建。
守贞堂。西乡梅溪张敷贤建,以奉母。李东阳有记。
沂溪堂。明天顺间,曾学资建。刘彝有记。
继耘堂。明天顺间,张德建。陈献章有记。
冰蘖轩。蒙冈王稼建。林俊记。
怀训堂。在治东山头。明景泰间,刘毓秀建。
三节堂。在县北澈源。明王守仁为邹氏题。杨廉序之。
节寿堂。钦村王祥雄建。邹守益铭。
贞节亭。在县南书冈山。明嘉靖间,宋节为康安人建。
贞寿堂。在县南草堂。明朱元申建。
终慕堂。在县南汶源。明嘉靖间,王翰臣建。
嘉会堂。在县南汶源。明嘉靖间,王威建。刘《志》载,余姚钱德洪,有惜阴会语。
著节亭。在县南百丈。明嘉靖间,王梅建。邹守益有记。
湖山胜处亭。在治东石屋。明嘉靖间,中溪彭簪建。
魁星阁。在治东南城垣上。
留帖阁。在县西复礼书院左,为藏李怀琳贴处。邹元标有记。
社会亭。见《丛录》,未详所在。
读书斋。在旧安成馆旁。题咏最多。唐李昇为安福令,有诗。
祈年亭。在石屋洞前。
以上旧《志》。
芸亭碑。县西九十五里。齐永明二年立。其文磨灭。见《舆地》碑目。
莲舫。在南城外里许。明季,刘淑英建,以养母。
跨虹亭。在凤林桥上。同治戊辰建。
贞则堂。在东乡丁村。明邱濬,为李氏题。
津渡
北真观前渡。在治南四十四、四十七都界。复真书院左。
夏塘刘郭渡。在治南四十六都。夏塘刘应周、妻郭氏建,捐租五十桶膳之。
陈坊渡。
西江渡。
铜锣洲渡。在治南四十七都。
舟湖渡。在治南舟湖。
赵家渡。在治南四十八都,临河寺门首。今七姓公费修膳[缮]。
书冈渡。在治南四十八都书冈山。
陶潜潭渡。在治南四十里。监生欧阳平建。
渔江渡。在治南五十二都濛潭。
同善书院渡。在治南五十二都。
芒坑渡。在治西十七都。今废。改建石桥。
铁钉石下渡。在十七都口江。
石狮渡。在治西庆云乡。
毛田渡。在十七都。
天符庙渡。在十一都。
鱼房渡。在治西炀冈岭下。
院下渡。在十一都。
挫潭渡。在十一都。
洲村渡。在十一都。
接渡庵前渡。在十一都。
泡田渡。在十二都。旧《志》误作十都。
江口渡。在十都。
徐潭渡。在十都。彭跃隆建。渡旁复建渡云亭、永渡居。
塔仔前渡。在九都。
洲里六义舟渡。在六都。
院背渡。在六都。
车江上渡。在六都。
紫石潭渡。在六都。
小岭上渡。在六都。
八角庙前渡。在五都。
石坂上渡。在五都。
江北园渡。在四都。
沛上渡。在西门外。
江南洲渡。在治东蒙冈。
蒙田渡。在治东车仔下。一名五永渡。
枫田渡。在治东五十七都。
嘉林渡。在治东二十里。为吉安通衢。
车江渡。在治东。
洋潭渡。在五十五都。
竹江青渡。在五十四都。
墟上渡。即永渡。在五十三都。
城田渡。在五十二都。
王江渡。一名洋口渡。在治东南。界通吉安府。
中洲渡。在七里山。
祥潭渡。在治东。
灵箕庙渡。在十六都。
水北渡。在治北顺安乡。
以上旧《志》。
南村渡。在十一都。
南村下渡。在十一都。
金畲渡。在十四都。
赵家义渡。在六都。
东谷口渡。在治西北二十里。
水心义渡。在六十三都。
桥梁
凤林桥。在县北门外,跨泸水。宋元丰间,知县上官颖创浮桥。崇宁初,颖子洽为邑令继修。邑人欧阳安稷记。嗣知县韩邦光、徐辉、施广厚、徐谦亨节次重修。王庭珪、刘浚、周必大,皆有记。元末,废。明天顺间,知县李会修浮桥。邑人彭时记。续修者为知县俞夔、魏景星。邑人邹守益记。万历间,知县闵世翔偕邑人邹善,始督众甃石为桥,费金数千两。甲寅,知县陈保泰、邑人邹德溥续修,邹匡明独捐千金。崇祯庚午,知县陈昺虞鸠石覆面。崇祯己卯,知县叶子发购石为栏,孝廉邹世祚捐银四百两。国朝乾隆辛卯年,水冲复圮。邑人颜学极输金千两首倡,禀请府、县金点首事,邹绳镐、伍梦灵、王元益、王泰鼎、王述修、周嘉超、郁逢源、欧阳储元、喻兆祥、欧阳国相、刘辅治、李笃本、管敬恒帮修,较前坚致。知府卢崧,知县李慧,儒学万廷苪、王步蟾记,县丞马兴淇跋。道光丙戌年,大水冲坏桥[1]水梭二三处,监生王之楫,独捐重金,两次修理。同治八年,以中瓮将倾,邑人公同劝输,立脚修建。王及甲有记,见《桥志》。
龙洲桥。在治南三十五都。里人刘秀楷、秀桧捐千金倡建。
龙马桥。在治东蒙冈山下。
浴沂桥。在治东复古书院左。
仁风桥。在复古书院右。邑人彭秉锐建。
丽泽桥。在复古书院后。又名礼义桥。明隆庆间,邑人夏梦龙倡建。
迎春桥。在治东一里。
通仙桥。旧有亭。
栎江桥。在治东十五里。
马子桥。在三都。
西溪桥。在治东三十里。
望云桥。在治东五十五都。明万历间,夏梦龙建。
平都桥。在新里。
秀冈桥。明万历间,邑人王世构倡修。
南平桥。在治南门外。
亭桥。在治南二十五里。宋邑令向子贲建。明嘉靖,邑人刘阳倡乡民刘冈等重修。国朝康熙间,穰嶐羽复修。邑侯顾鹏奖以“乡之善士”匾额。道光二十八年,州同欧阳云阶倡捐重修。咸丰七年夏,圮于水,云阶又独捐修复。亭桥,一称平桥。
朱村桥。在治南三十九都,久圮。明隆庆间,复建。崇祯甲戌,邑人王绩燦重修。国朝乾隆辛卯,水圮。廖刚倡捐复修。
合婚桥。在朱村,事见古迹。
彭祖桥。在治南六十里澧溪。宋绍兴间,里人王赘建。
溪徙桥。在治南三十七都。元末,里人刘本逸建。明嘉靖间,刘尚平重修。
东荫桥。在治南四十都。明,王绩燦续修。国朝顺治辛丑,水圮。王珀、王淑观重修。
隔浦桥。在治南三十六都。三墩尚存,水冲不溃。相传,为仙人甃。
水南桥。在治南八十里。元季,上城刘逊斋建。明嘉靖间,刘尚平重修。乾隆辛卯,圮。刘鼎富重修。
大桥。在治南三十七都。
通济桥。又名寮塘桥。旧《志》作廖塘,误。在治南寮塘。宋,里人刘洪范建,王炎午疏。明万历间,彭世均修,刘阳有记。国朝康熙间,僧哲达修。雍正八年,易闻重修。同治五年,彭思曾复修。
阳坞桥。在治南。明嘉靖间,邑人王贻建。
山尾桥。在治南。明嘉靖间,邑人刘冈重建。
夏塘山尾桥。在治南。明嘉靖间,邑人刘炳建。
松壑山桥。在治南。明嘉靖间,邑人周金建。
望云桥。在治南吊牛冈下。明嘉靖丙戌,邑人张崧甃石成之。
曲尺桥。在治南九十里。里人刘孔哲倡建。
高坪桥。在治南一百二十里。宋末,邑人周南溪建。
三板桥。在城西外。明成化间,邑人彭熙一作颐易以石。
通湘桥。在治西百步许。明宣德间,里人贺士达、吴與粟重修。
普济桥。在治西一里,尊胜寺前。宋僧碧潭建。
万石桥。在治西二里。
福庆桥。在治西顺安乡。宋元丰间,知县李康成建。明洪武初,王仲永易以石。
杨村桥。在治西五都。杨名卿建。
利田大石桥。在治西三十五里。宋咸淳间,邑人周通甫建。
寅陂桥。在治西三十五里。明崇祯十一年,邑人颜欲章倡建。僧悟旨募化。至国朝顺治辛丑,邑令焦荣捐百金助成。康熙癸巳,邑人颜会易倡捐复修。乾隆元年丙辰,僧梓昌、颜仲亨等,续捐倡修。邑令张崇朴序。丙申,邑人周嘉乐、欧阳璡、欧阳、张大耀、张廷谔、周如嶐捐金重修。卢郡守、李邑令皆有记。道光丙戌大水,复圮。桑园庵僧谨持捐千金倡修。咸丰三年癸丑,又被水冲塌几尽。
花桥。在治西十二都旧《志》误载九都。明万历间,僧海源募修,后圯。国朝同治甲子年,邑侯殷倡捐钱五十缗,里人佽助近千金成之。
马家桥。在治西五十里庆云乡。
毛竹巷桥。在治西五十里庆云乡。唐天宝中,梅溪院僧智慧建。
秀溪桥。在治西北六十里七都留田。明正统间,吴敬瑄建。
大济桥。在治西二十一都。明嘉靖间,僧行满募缘,郁渭等建。
大桥。在治西洋溪。明嘉靖间,僧行满募,郁渭、郁尧一、郁唐十四等创,后圮。赵师孔倡,刘国用、杨子孝、王师仁等重修。
陂下桥、横江桥。在二十二都,通莲、攸大路。
金沙桥。在治西十四都,通武功路。僧性见募修,后圮。今改金畲渡。
迎仙桥。张程改为聚仙。在武功图坪前。
东郭桥。在治西六都。康熙三十四年,邑人朱经妻杨氏创,有记。邹球赞额。乾隆辛未,僧道一募修。甲申,王克谋赠金结面。丁亥,监生王彦昌、王轶群、戴秉江,僧宝峰重修。今改渡。
集仙桥。一名市桥。在治北门外。相传,居人夜闻桥上笙歌,旦视之,见桥柱有“吕洞宾”三字,因改此名。墩下有四铁牛,水涸可见。
坦陂桥。在治北。明嘉靖间,邑人黄旦督修。万历间,邑人邹善复倡修焉。
高桥。在治北。明嘉靖间,邑人邹善倡,僧本传募建。
三江桥。在治北顺安乡。有凤停水、同水、葛水会此,故名。宋咸淳间,邑人彭士南建,元圮。明洪武初,州判潘枢修。
凤停桥。一名毛停桥。在治北四十里清化乡。唐元和间,有异人浮凤毛而下,因立庙。宋雍熙间,道士朱龟岳创桥。明洪武初,千户俞茂修。相传,吕洞宾过此,索纸题《西江月》一阕。
智溪桥。在治北四十里。明永乐十七年建。
步芳桥。在治北四十里。宋邑人刘端礼建。
茆桥。在治北。
枧陂桥。在治西十六都。欧阳徽柔、欧阳徽谦重修。
暖水桥。在治南四十五都。康熙五十年,僧子昌、介月倡修,有石碑。
安下桥。在治西十四都。乾隆四十五年,邑人欧阳等倡修。近周阳绍、欧阳翽复修两次。
太平桥。在治西十八都。邑人贺武匡建。乾隆己亥,僧广崇募修。
来鹤桥。在治西十八都。贺武匡建。
曾家桥。在治西十八都。李姓重修。
回澜桥。在治西二十都。明永乐间,邑人郁仲衡建,上市刘姓重修。
水尾桥。在治西二十都。明,郁姓建。康熙间,姚姓复倡议重修。
车江桥。在治东。邑人胡闵建。
西江桥。王炎午重修。今圮。
樟木桥。更名南桥。明邑人胡师孔建。乾隆甲申,胡守信重修。
笪桥。在治北二十五里。已坍。
社江桥。在治西一百里。宋令向子贲建。元季,水毁。
洋溪下市桥。在治西九十里昆弟乡。宋建隆间,延真道士清霞建。
格山桥。在昆弟乡。
梅林桥。明嘉靖间,里人共建,刘阳记,今圮。
浮桥。在西江下。王梅边疏,重修,今圮。
嘉福桥。在槎江,今圮。
湛田桥。在县东六十三都。王宣化建。
安永桥。在槎江。明万历间,邑人朱世守建。国朝朱升、朱师李、朱翰等倡修,后圮。朱师李独捐千金存公,未及鸠工而殁。其后裔即以所捐银兴修,于乾隆辛卯岁落成。
以上旧《志》。
平孕桥。在治西十二都。明天启间,副举彭颖章倡修。
烂木桥。在治西十二都。原系架木。国朝同治甲子年,里人改甃以石,今更名回龙桥。
西坑桥。在七都。
万载桥。在治北六十里七里坑,通袁、吉孔道。
丁会桥。在治西七都会口。同治庚午年,王及甲倡修。
樟树背桥。在二十一都。
会仙桥。在十六都。凡谒武功,必由此桥。嘉庆年间,近里人修复。
芒坑桥。在十七都。
下庄桥。在十七都。
姚家坊桥。在七都。嘉庆时修。后有大水冲坏处,同治八年复葺之。
玉洲桥。在七都。咸丰年间新建。
五福桥。在五十九都。同治二年,王子春捐九百余金独建。
嘉林桥。乾隆年间造。旋为水冲塌。今改渡。旧墩尚存。
枫市湖桥。嘉庆五年造。后废。旧址尚存。今改渡。桥旁建有桥局。
本仁桥。在治北三十里。咸丰甲寅年,荷溪伍姓建。
永固桥。在治北四十里黄田。同治乙丑年,邹兆烜劝捐修复。
黄石桥。在治东六十都。
慰亲桥。在治东六十三都。道光壬辰年,孝子刘元量修。
种福桥。在治南四十三都。为庐陵、永新通衢。创自前朝,久圮。道光癸卯,都人倡捐修复。
沁桥。在治南六十里。龙田周沁洲建,周肖南重修。
乔石桥。在治南四十三都。龙田周恒升修,塘边刘守廉重修。
福星桥。在治东三十里。同治己巳年新造。
潼桥。在治北四十里。为袁、吉通衢。旧建赤谷田心陇。道光间圮。里人复修。今移在石云庵边。有记。
步云桥。在治西九十里油店俚。嘉庆年间,新建三瓮。道光丙戌,大水冲圮。同治戊辰,知县姚捐廉倡各都修复。今五瓮。
陂塘
一都。黄家冻溢流陂、月河、东城外曾公坝。
二都。砻口陂、长连陂、蒙陂、高陂、蛟窟小石陂、潭陂。
三都。南赋陂、欧均巩陂、桥头何家陂、彭家山白毛陂、堑山杨家陂、赵陂、畲田胡家陂、茆竹山深陂、园背早陂、贺家塘谢家陂、十里楼桥上陂、行头萧家陂、庙前沙塘、大塘弦上顽塘、上里山油草塘、园背虾蟆塘、双峰铺陂塘、大畲大塘、庵下栗塘、戴家屋背长塘、石岭背梁家塘、贺家塘、瓦屋门前塘、荷叶塘、社塘、鸟雀塘、曾家塘、罗家塘、鸟石砻塘、温坑志塘、屋背圳、官圳上垱。
四都。黄赋水车陂、安田上车陂、邓家下陂、张家山陂、野狸江桥边陂、大源石桥口陂、西江头陂、历江背陂、五里牌陂、田砻陂、石浪陂、竹山栗塘、寅陂上圳、中圳、南头子广、直圳。各都引水灌一、三都田亩。
五都。南岭川冲塘、泉眼塘、沈塘湖。刘《志》连载,泉眼沈塘。张《志》分作两处。
杨村官圳、大板塘。
六都。官陂、山陂、西林观上江车陂、山峝小车陂、赤付角塘、藕塘、戽沆塘、同塘、公墓前塘、白竹山塘、月塘。刘《志》载在“山川”,张《志》以关水利,改归“陂塘”“湖塘”;刘《志》载在五都,张《志》移此。
八都。寅陂、和陂、古圳、寅陂圳、新塘、明塘、邓家山、庙前塘、岭下次塘、狗家砻塘、落井塘、山加凹塘。
九都。中隔洲湖陂、城口小陂、黄土潭呼陂、西陂、小江、车陂、郭陂、上陂、石盘上坝、莺湖陂、古城山隔塘、南边川冲塘、大枧塘、胡塘、观下龙塘。
十都。大席丁陂、胡堰塘。
十一都。岭背龙加陂、隋陂、洋陂、社下大鼓陂、潭州周家陂、鱼石背塘、桐木坑塘。
十二都。广头神陂、冶前行头陂、中沙州高陂、社前严陂、蒜坑大枧陂。
十三都。周家陂、砻山陂、邹陂、合砻陂、山塘、杨梅岭塘、胡卢冲塘、龙家下塘、平王庙塘、神原龙泉下塘。
十四都。清江陂、成陂、官塘。
十五都。尧陂刘《志》作饶陂、沙滩庙下陂滩,一作段、留陂。
十六都。枧下陂、源陂、株木岸塘。
十七都。南岸下大倾陂。
十八都。高陂。
十九都。赤江大陂、大洪陂、南赤塘、大塘。
二十都。江下陂、株木岸陂、郭家陂、大眼头陂、下马头陂今止有头陂,无大眼下马之名、何家塘、青塘、眼头垱塘、缩草塘。
二十一都。葛砻陂、庙下陂、土子岭陂、前神岭陂、鸡尾岭下塘。
二十二都。石皂陂堰、枧坑圳堰、小尾陂。
三十五都。皂角树下塘。
三十六都。板背砻陂。
三十七都。君冈新壤陂、石陂潭、君冈陂、金陂、曾家大塘、九里十七塘、松木塘、卢峰寺塘、树下塘。
三十八都。新陂、砻陂、白马庙前陂、西人岩陂、丁陂、苎陂、横陂、龙门陂、黄查江陂、西仚江陂、玉溪荒广、马嘶冈塘、吊牛江塘、老虎塘、炉前圆塘、池源塘。
三十九都。龙门枫岭陂、朱村新陂、村前源陂、江下王门陂、平湖大池塘、东江沟、柞木山塘、罗家塘、芦花塘、枫塘、杨先塘、樟树下井、重塜井、下村湖边井、桥边困井。
四十都。金陂、银陂、古塜前广陂、沙田夏雨陂、东荫上枫塘、东坑湖西塘、东仚新墟塘、上银塘、九里十家塘。
四十一都。舒陂、新塘陂、五塘陂。
四十二都。西桥下陂、土陂、源陂水圳、相陂、荒砻陂圳、桐树下塘、西边洋塘、桥头大塘、下野塘。
四十三都。隔山陂、东背园竹路陂、茅杓陂、杨陂、胡陂、双鹅小园陂、小长邱江陂、社背冻陂、西头陂、茶落陂、佛岭上洋塘、唐氏山园塘、巷里平头塘、东边塘、路边常莒塘、南岭塘、塘头上湖塘、城背上湖塘、城背上瑞塘、大江上树下塘、社前岸圳、社背樟头泉、转头坑边井泉、桐水塘一作桐木。
四十四都。流芳陂、沙里陂、南岸陂、樟树陂、黄沙陂、廖塘、新塘、荷叶塘、东湖塘、北岸塘、东岸塘、池源塘、蕉坑塘、砻山塘、田螺塘、佛江坛边塘。
四十五都。白方陂。
四十六都。西边新陂、广陂、村头胡家塘、戴家大塘、里汶西边塘、屋后官塘、田心朱家民塘、大塘、尾塘、坛下仚内青塘、首子塘。
四十七都。舟湖陂、枫树下广陂、南汾陂、小龙陂、桐山陂、窑前白蜡陂、城岭牛秀塘、谢山大路塘、大圆塘、老虎塘、大塘、军塘、窝耳塘、坛前常莒塘、段家圆塘、塘头枧塘、院背戴家塘、龙泉塘、黄柏凹泉塘、周家屋背泉塘、蜡烛塘、化塘、琖圳塘、竹山门前莒塘。
四十八都。风翻陂、黎陂、小水众冢陂、大小鱼陂、羊眼陂、谷冻陂、苦竹山陂、长山陂,高荒陂、北陂、邹家陂、石井陂、蒿陂、上中下冻二陂、塔江冻塘、清方塘、杨家岭塘、下池冻、黄土塘、山尾庙前塘、老塘、思长塘、吊牛冈官塘、窑背岭路塘、冻塘、枫木塘、炎伏塘、高陂坑塘、大岸上小圳、曾家塘、东塘从刘《志》补、牛秀塘、罗宗塘、大塘、高莒塘、段家塘、石牛塘、泅塘、辛塘、历塘、唐山坑,大新塘。
四十九都。濛江陂、谷口井陂、樟背陂、西山庙前陂、下马塘、狐塘、戴家塘。
五十都。社陂、柳陂、彭家陂、只陂、大小龙陂、邹陂、丫口陂、阳家陂、白竹山濛陂、三角塘、东岸长水塘、舟湖塘、东付岭大神塘、大塘、南塘、花园历塘、隔洲官塘、昌云屋背长塘、张家塘、厚塘、周家大塘、山加塘、枫木塘。
五十一都。冷水坑冷碣陂、亭桥大道陂、杨村广陂、留村枧陂、宽草陂、古塘周家陂、早禾陂、雅宅行陂、彭塘陂、岭背官塘、城背园泉注水塘、船塘、青江及亩塘、苦茗圳泉塘、小仚塘、会仙阁杨疆桥圳、长枧塘、白竹塘、苦茗塘、带湖冻。
五十二都。沃陂、洪陂、上演陂、濠陂、蒿陂、马陂、上栗陂、罗陂、笃陂、湛塘、棋子塘、车塘、山塘、泉冻塘、历塘、老虎茅塘、泅塘、荆柴塘、龙塘、新塘、老塘、官田官塘、石牛塘、下左洋大塘、戴家陂池塘、大塘、尾塘、冻下官塘、长塘、篱隔塘、西坑塘。
五十三都。承风陂、石鼓陂、高家门前塘、义塘、禾稿塘、柘湖塘、历塘、南冈生塘、庵下新塘、岭下石塘、荒塘、小灶尾塘、李家塘、谢家塘、明塘、白竹塘、乌沙塘、匡家塘、庙下塘、谢家门前塘、庵左上小塘、七下塘。
五十四都。旧坑神前塘、萧家塘、岭背塘、山下洋塘、新中仚塘中,一作冲、沙溪北塘、塘下老虎塘、浅陂堰、段原坑堰、石陂堰、樟木桥塘今塞、百水塘。
五十五都。石屋浅陂、朱家新草塘、官塘、乌塘、九公塘、灌桥东塘、沈塘、罕坑乾塘、洪塘、蛟塘、黄四江土塘。
五十六都。谭头陂谭,一作潭、杨陂、旗山历塘、进士塘、隔州边塘、蜜湖塘、蜜湖乾塘、石屋庙下塘、白马庵下塘、桐木坑长仚塘、彭家大坪塘。
五十七都。河塘陂、社陂、田陂、旱塘、乌坑塘、芋塘、羊坑次塘、小余仚塘、戴砻塘、茅塘、大塘仚塘。
五十八都。隔陂、牛江陂、凹背塘、三角塘、二塘。
五十九都。长山三家陂、均陂、禾家胡陂、下隔陂、南村陂刘《志》作南付、沿江陂、峡头陂、坛下塘、胡仙庙下塘、大坑仚塘、黄家塘、大仚历下塘、乾塘、南岭堰圳、小柏塘、大塘、沙边山水窟、檀木塘、上下省塘、大神塘、青草塘、大德仚塘、官路凹上塘。
六十都。姚家岭水车陂、社前陂、农陂、茅陂、沙焦旧沙陂、汉江桥陂、荡背黍塘、庙前神塘、界塘、泉水塘、岭下塘、观音阁池塘。
六十一都。西岩坑苦连陂、潭陂、故村冻堰陂、南山树陂、州口陂、丫陂、马头陂、岭下凹家陂、桐树陂、江背小堰、枣坑鑚塘、刘家门前塘、茅湖塘、大荒金塘、镇砻塘、郭家岭塘。
六十二都。皂角树下车陂、杨村冻陂、秀才陂、火烧陂、东陂圳陂、鸡冠陂、沙冻陂、枫木陂、岭仔下陂、方陂、黄屯山陂、岭仔上陂、斗角邱陂、樟树塘下陂、周家陂、虎楼陂、窑前陂、茅头陂、枫塘陂、沙砻陂、渴陂、毛家塘土陂、江边窑前陂、黄土山上陂、庙下周好陂、星塘门下陂、沙洲陂、黄公下陂、五家冻陂、赵家门前陂、石塘陂、小芦陂、樟塘陂、彭茅冻陂、黄土塘陂、山脚下赵家陂、松脑头邱陂、弦上陂、茶园上陂、庐江陂、李家陂、社官下陂、下陂宗凹陂、横坑陂、大园仚塘、乌柏塘、思义塘、刘仕坑塘、宋家仚塘、樟塘、蛇头坑塘、周坑塘、馒头塘、坑牛场塘、鹅公塘、野大水圳、伍家冻、石冻、毛家冻、刘景冻、曾家冻、袁家冻、岭仔上冻、含头冻、石门泉冻。
六十三都。湛塘水车陂一作湛田、上陂、社付水车陂、下陂、湛陂、岭下大塘、上水冲上塘、北华山蛟塘、黄四宗凹塘、草子坑塘、柘湖塘、万家岭官塘、茶园圳。
六十四都。连村陂、冷碣陂、井湖陂、板桥陂、历塘、高家塘、小灶塘。
六十六都。赤谷玉仙院下委墟陂刘《志》载在六十七都,嗣查界属六十六都。又曾与分宜控争,断归有案。张《志》已为改正、周野义陂亦误载六十七都。张《志》并为更正,俱从之。
六十七都。西陂、洒陂、毛停桥凤陂、桐木川伊陂。
六十八都。桑田东社陂、社陂、黄田枧陂、青草塘。
六十九都。白毛岭小陂、黄陂、河江陂、连陂、长连陂、站陂、山下塘、蛟坑上下废塘。
风俗
人敦庞,多寿考。隋《地理志》。俗重故家,尚诗书,安勤俭,比屋弦诵不辍,良子弟争趋为士。农夫辛苦,力稼穑,田野无弗辟。商贾负贩遍天下,工作坚致,不为奇技淫巧。明彭华《送过侯九皋之安福序》。汉兴以来,衣冠一大都会。至龙云泸溪,以文章节义显于宋,一时登仕籍者踵接。虽闾巷韦布亦乐谈忠义,若梅边贡伯所谓杰然者。故有“秀民多,儒术盛,士积学而科第相望”之语。
后生晚学,文词动师古昔,而不梏于专门。矜名节,重然诺,一二豪杰更崛起,语心学,比屋风动,益光前闻。惟俭约之习,清谨之风,不如往昔者或有之。
乡村土瘠民隘,乐经商。疾病信鬼巫,丧葬侈末节。民尚气不相下,故讼狱繁兴。
邑多望族。族有谱,家有祠。岁时祭,必以礼。女妇工纺绩,有夜理机而旦成布者,亦能从事陇亩,其勤劳如此。
以上节《丛录》。
地介吴楚,民俗不齐。大约俭朴勤穑。士豪迈自负。《通志》《府志》同。
户口蕃庶,土地饶裕。迩年物力渐耗减,俗亦侈靡。自正统中李祭酒抗师法,刘侍讲死忠谏,严毅正直之气,熏而成俗。虽负贩贱夫,句读竖子,居然慕名教而耻非义。王阳明讲学虔州,邹文庄北面首事之,一时受业之徒三十余人。故良知之学,安成独盛。流风所曁,莫不根柢行谊,矜尚修能。士不谈道即以为非类。四乡书院,岁时会讲,赢粮负笈,冠盖相望,盖有西河稷下之风焉。明万历乙酉《府志》。
旧《志》称风俗醇美,未及俗变也。骨肉相戕,贾彪以为不仁。乃有溺其女,如弃孤雏腐鼠者。故家重门阀,婚娶论财,士大夫耻之。乃有婚姻为市道,聘至较金多寡,娶惟计妆厚薄,致男女婚媾,兴嗟失期者。苍头臧获始皆有书契价值,豢养之,匹配之,长子孙,仰衣食数十代,名义相续属不绝。非同他处所谓雇工子,任其饥附饱飏也。乃豪悍之僮,欺孤弱,冒名族法,吏惩抑之,不为衰止,则末流之弊,抑犹可惧焉。参《福乘藏稿》。
又,丧祭礼之大者,主哀敬而已。近乃泥形家,争难得之山而致骨暴。信浮屠,縻有用之钱而废血食。凡此不逮古远甚。焦《志》。
【注释】
[1]此字念dǔn,墩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