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 关驿铺镇附
地有险夷,道有远近,土有沃瘠,不出户庭而四境了如指掌,非熟悉疆域能乎哉?夫由地力之肥硗,斯可知物产之有无;由物产之有无,斯可得下民之贫富;贫富得而赋之轻重、役之多寡视此矣。况以立保甲则联合易,以谨斥堠则探望易,何远何迩道里明而追,胥不能欺。某水某山,村墟详而奸宄无所匿,常以敦亲睦之化而教可兴,变以审出入之途而要可扼,不于疆域有取也乎。志疆域。
县治东抵安化界一百一十里,西抵固原界五十里,南抵平凉界七十里,北抵环县界一百里,东南抵泾州界七十里,西南抵平凉界七十里,西北抵固原界一百一十里,东北抵安化界七十里。《旧志》云:查本县去固原州二百三十里。有县属正西石佛里孟大务等庄,离州九十里,离县一百四十里,不知何因反属本县,如皮外悬疣;至于县东境内有开城,新兴、底堡、石人等四村,去固原州几三百里矣,不知何因又属固原,如腹心大痞。明时逃差之民,非投军寨,即投此四村。议者谓宜将石佛里孟大务等庄割入固原,开城等村改入镇原,各查粮石,互相抵换,以便就近经营,诚于官民两便,此亦今日之要务也。
关
萧关 县西一百四十里,雍州四关之一。《郡志》云:瓦亭北二十里曰牛营山,盖古萧关也。又《环县志》:距县三十里亦有萧关,未知孰是。
木峡关 考《通鉴》:石门、木峡、驿藏、制胜、石峡、木靖、六盘共七关,皆唐时所置,以御吐蕃,在平凉镇原县西南,今俱非县境所有。
驿
彭阳驿 县西北一百四十里,明为灵武监。又改青平监。本县置驿,旧曰彭阳城,俗讹为白阳城驿,今为废地,亦隶固原矣。
白水驿 县旧有新城驿,其路不知何时改。洪武初移驿于平凉县之白水镇,其路或以此时改欤。土地、人民俱属平凉,而镇邑置驿止给夫马银两,其往来供应皆系平凉,于镇邑无涉。康熙五十四年五月邑侯钱志彤通详永为定例。
铺
田家铺 县东三十里。
浅河铺 东南四十里。
豆家铺 东北十五里。
毛家铺 东北三十里。
周家铺 东北四十里。
西坡铺 东北五十里。
杨村铺 东北七十里。
南川铺 南十里。
马铺头铺 南二十里。
显圣铺 南三十里。
平泉铺 南四十里。
马家铺 西十里。
九龙铺 西二十里。
金城铺 西三十里。
开边铺 西四十里。
右铺舍俱废,墩仅存。
镇
屯子镇 县东五十里。
萧金镇 东一百一十里,地接庆阳安化界,即元时萧镇也。
平泉镇 南四十里。
新城镇 西南六十里。
山 川
饶梗楠竹箭金石之利,则蜀汉可谓有山,号鱼虾珠贝菰蒲之乡,则江淮可谓有水。《管子》云:涸泽,百而当一。地之无草木者,百而当一。可知山水相悬之异致矣。镇邑山则濯濯,水则空空,杗桷莓炭来自他方,蜃蛤鱼盐资于异地,即间有地产而何以养欲给求。又况山不能插天而雨雪霏霏,道路时忧倾圮,水不资灌溉而山雨一至,厉揭时多湮沉,谁分剽杰之宜,莫问河渠之志,裁成辅相,是所望于有猷有为之宰,而又必久于其职乎!志山川。
潜夫山 即县主山,东汉王符著《潜夫论》处,故以为名。上有读书台,又有思潜亭。《旧志》称宋建天庆观,有羽士徐神翁修真仙去,因名其洞曰神翁洞。
中峰山 即潜夫山同脉,上建真武等殿。
雉头山 县西三十里,状如雉头,秦始皇巡游其上。
鸡头山 县西五十里,隗嚣将王孟塞之以阨汉兵者。
陇 山 县西七十里,为高平县治,周武帝保定三年七月戊辰行幸原州,九月甲子自原州登陇山。
牵条山 周文帝讨侯莫陈悦,大破之,悦与子弟及麾下数十骑遁走,帝命兄子、原州都督陈遵追悦至牵条山斩之,传首洛阳。
东山 《省志》与《旧志》并称其势高峻,下为东山县治。今无所考矣。
玉山 山多白石,晶莹如玉。《旧志》称:彭阳县西里许有玉山土塔寺,是也。
桃坡 《省志》称:其在县西八十里,其地有桃万株,曰桃坡。《郡志》称:近临泾有桃林,曰桃坡。今其林无存,而桃坡之地父老犹有识者。又查:县西北七十馀里有王家嘴,亦名桃坡,与《省志》符,或两地而一名耶,今并存之。
风堆 《省志》称:其在西十里,独阜上有故台,台侧有风伯坛,俗呼为风堆。《旧志》不载,其地今莫知所在。
彭原 县东百里,地接庆阳府界,今有彭原塔并彭原县故址。
石门峡 即陇山北阜石门水所经,《旧志》称固原北有十里曰石门关,今名须弥山。斯峡也,其昔隶原州而今属固原欤。
高平川水 《省志》称:在县南二百步,源出旧县之大陇山若水谷,一名若水,肥水、蒲水、自延水入焉。此水宜属固原无疑,今查府川白水以下至王村为高平川,实泾水源出笄头,与大陇连属古高平,在镇邑南塬杜寨,距南二十余里为白水,旧属高平,故水为高平川水也。《省志》书:县南当谓旧高平县之南耳。
石门硖水 在大垄山北阜,有水迳流,谓之硖水,见《陕西通志》。
次水 在县东北六十里,与若水、东水乱流,流参差合而为一,下流入高平川。
泾水
肥水
自延水
温泉
龙泉
一水
三水 以上诸水《旧志》兼高平镇戎所属,今半在固原境内。
三川 一源三脉,出三川县。
蔚茹水 《旧志》载东为白草军,《唐志》白草军在蔚茹水之西。按:唐大中时改萧关县为武州,有蔚茹水。
石泉 在县西三百步,水出石窦,四时不涸,官民汲用。隋窦炽镇原州觞僚佐于其上,因言曰吾在州,惟宜饮此水而已。
莲花池 县西里许,旧植莲花,故名。
九龙井 县西二十里,平地涌泉,味甘冽,数不止九,实非井也,冬日望之,其上蒸然若雾。
太洋湫 即太阳湫,县东六十里,居山之半,环五里馀,其水澄澈,深不可测,祷雨多应。明万历八年,邑侯陈遇文建祠。二十二年,邑侯李槃为文祭告,取金色鱼、鲫鱼并莲蒲、水藻、水葱、温草入焉。今则锦鳞充溢,荇藻缤纷矣。《郡志》:五泉里有湫曰太阳,虫有蟒头角似青羊,所居涧洞。土入不识,以为怪。
朝那湫 按,朝那湫,秦投文诅楚之处也。崆峒西南三十里名湫头山者,是此名同耳。
任湫 《郡志》云:新城里有任湫,亦有朝那湫。
圣井 县东北九十里。宋绍圣初,窍石为龛,建石窟寺。寺内可容数百人,金碧辉煌,内有井,宋元多题咏,俱剥落不可读。缁流假以媒利,其弊至于坏俗,故彭阳令高舜俞《盂兰会记》,其略曰:愚夫愚妇,昼茅宵绹,衣不蔽身,粟不充腹,官逋私负,潜形匿迹,以刑绳之不能,遂集至聚财喜舍不戒,而乐从者不可胜纪。何幻妄之理,入人也深!而沉迷之性不可复返耶。因即其事以警其所向云。又《旧志》:谓石窟者,碑虽灭裂,文义尚可寻释,内有皇唐咸通八年彭阳令柳公图志云:大魏永平二年,泾州节度使矣侯创置,及我宋嗣位之初重修等语。殿门上嵌小碣,乃原州彭阳令高舜俞盂兰会记。则是石窟寺之建,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古 迹
舟泊采石竞怀谪仙,屐蹑岘山慨想叔子,故山不必石室,水不必芳洲,而有偶尔登临代传为韵事者,地以人重也。镇原蕞尔邑,虽秦皇曾游雉头,周武亦陟陇顶,然昔如方壶圆峤,今则蔓草荒烟,盛衰固殊焉。若夫月晃潜台,泉飞邃谷,今之登临者,每慨然想见其为人矣。嗟夫!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顾谁为王府窦炽者耶。志古迹。
高平第一
据《旧志》称:县西三十里有山曰雉头,下注云秦始皇游其上。又西五十里有山曰鸡头,下注云隗嚣遣将王孟塞鸡头道以拒汉兵。今考县西五十里并无城址,惟三十里有城一周,中分为二,旁有山横截,川中势峻而道险,土人名城为万家城,山曰鸡头山。疑此故城即为高平第一。
武亭城
《一统志》:武亭城在城南六十里,有遗址。考县之南原六十里俗名补亭刘家,其城址犹存,补殆武字之讹。
临泾故城
在县西二里许,汉晋安定郡,唐属泾州,元并入镇原。唐元和三年,泾原节度使段佑请于泾州九十里使镇将郝玭修临泾城以捍边,即此,今址存。
彭阳故城
在县东七十里,汉县,以在彭水之阳也,属安定郡。魏属原州,后置云州,唐置丰义县,宋复曰彭阳。元昊入寇,种世衡将景泰遇敌于彭阳城,依山为阵,即此。见《陕西通志》。按:县川东七十里,有下县城,旧址尚存,即彭阳县。而《空同志》言彭阳在固原东南、镇原西北,则又误指彭阳驿为县也。《宋史》云:至道三年,彭阳自宁州来属下,县城近宁州,其为彭阳无疑矣。志载有二河,一名大湖河,一名蒲河,今蒲河犹仍旧名,而大湖河土人讹为老虎河。
思潜亭
在县北山,后汉王符著论处。金大定间,州守建亭其上,其略云:非但为州闾壮观,亦使一方之人因其游观得登斯亭,遥想君子之遗迹,不忘其风化云。
平高故城
元魏置太平郡,后改平高。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平凉郡,治阳音川。唐开元五年移治古塞城。见《陕西通志》。
地楼城
唐贞观六年置银州,领西地降户,寄平高县地楼城。
耳朵城
《宋地理志》载有柳泉镇,下注云领耳朵城一寨。柳泉即今之十八岘,城址犹存。
龙首墩
在大涝沟口,青龙之首。明万历间,邑侯李槃筑,上建文昌阁,今无存矣,而梓橦帝君像,东城楼之所祀者是也。
平夏城
在县境,石门峡好水河之阴,旧名石门城,宋章楶筑,绍圣中赐名平夏。后升为怀德军,金以后废,旁有刘沪庙,沪,西路都巡检,尝破氐羌于石门峡,捍御有功,居人祀之。今疑属固原,见《陕西通志》。
三川故城
在县城西北三十里,俗名九沟川,今址存。
东山故城
考《陕西通志》暨《旧志》俱载在县东二里,极高峻,其下为旧东山县。又云在县东二十里。今县西数十里有东山城故址,与旧图相符。查县东并无此址,则云二里、云二十里,其失考明矣。况东山、三川在宋为寨,金置县,元自镇戎来属,何由在县东乎。
凌云阁
在县东玉山下,临百仞常有云气。今无存,见《陕西通志》。
绥宁寨
在县西北。按地图,宋时细腰古城北有一路入蕃界,故威州庆历中修筑,更今名,领三堡。
靖安寨
地名葫芦泉,北有二路,一入番界故威州,一至新门寨。宋庆历中修筑,赐今名,领九堡。按:《宋地理志》:绥宁,领羌城、南山、颠倒三堡。靖安,领中普、吃啰岔、中岭、张寨、常理、新勒、鸡川、立马城、杀獐川九堡。
柳泉镇
县西北七十里,旧名鹁鸽原,宋历中置,西即熟羌明珠、灭臧、康奴等族。
新城寨
县西五十里,宋置,控大卢川路。
铁原寨
按:宋有截原寨,并入新城。铁,截音之讹也。
开原寨
平安寨
在县西八十里,今址存。
新门寨
西为夏人边壕。
西壕寨
县北五十里。
佛空坪寨
古县也,宋庆历中修,捍御北边。
古迹增补
镇戎故址
按:镇戎即汉平高、隋平凉、唐旧原州地也。至道三年改为军。在今邑之南原杜寨旧城,长一十五里,为居民垦开其址,向隐然可见有城隍庙,曰镇戎城隍,至今祀囗路碑模糊不可辨,旁有员峰山,相传寺廊列数古碑为杜铁头侵占官地,碎瘗之。今不知其处矣。其地绅士多传诵镇戎高平川之事,土人讹为静戎州。
新城驿城
镇邑旧有二驿,新城、彭阳是也。驿站改由平凉川不知始自何年,考《省志》《县志》并无明征。今彭阳一驿既隶固原,新城一驿又移白水,今虽空城岿然,尚为行人所经,络绎不绝云。
屯子镇城
乾隆 年土人募筑,其地南临深涧,东西北三面周遭环之形如新月,行人谓之半个城。
萧金镇城
元为萧镇,乾隆十八年土人募筑,置二门。
抚夷故县
在县东七十里,今槐镇东里许有抚夷城隍庙,土人犹世世祀之。
赫连城
在县东二十里祁家坪,遗址犹存。
龙泉木
宋太祖微时往凤翔谒节度使王彦才,得钱数千,遂过原川卧于日下,而树阴覆之不移,谓之龙泉木。今无存,见庄绰《鸡肋编》。
八景 附
玉山春雨
神湫灵应
莲沼温洁
潜台夜月
凤集佑德相传明时有翼鸟集佑德观,百鸟随之,时人以为凤云。
道院异柏
仙洞香茗
芝产黉宫
沿 革
志之难莫难于地里。班氏 云: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颜师古云:中古以来,说地里者妄为穿凿,颇失其真,此其所以难也。镇邑当两汉之世,幅员最阔,管辖甚远。洎后或专置郡,或兼置州,非若今之邑封仅百里也。考:宋庆历元年二月,元昊寇渭州,环庆副总管任福战好水川。注:好水川在平凉府镇原县。按:好水之源自隆德迤逦北流,其大支入黄河,细支折而东经固原境流入镇邑,是则固原之西界犹为镇邑旧土也。《明地理志》云:县西北有萧关。又云:萧关在镇原县西一百四十里。今萧关久属固原,镇邑西土不且削数百里哉!是疆域之赢缩无常者一也。且如一安定也,汉之安定治在高平,隋之安定又指泾州;一平凉也,隋初平凉本在高平,唐初置在原州,金时则属朝那,是名称之混同难辨者一也。兹据历代地理志及《一统志》《省志》各书,察其始末,辨其舛讹。志沿革。
三代
雍州属地。
战国
秦义渠属地。
秦
北地郡属地。
西汉
高平(安定治所)、临泾、彭阳 三县属安定,武帝元鼎三年置。
东汉
临泾(安定首属)、彭阳、高平有第一城(永初间废高平)。
晋
临泾(安定首属)、彭阳废
南北朝
临泾、高平复(属新平郡)、彭阳复(属北地郡)时泾州领郡六而治在临泾城,安定为泾州之首郡,临泾属焉。后魏于高平置高平镇,后改为太平郡,兼置原州,后周置总管府。
隋
平凉郡(开皇初废太平郡置)、平高(魏太平郡改为之)、临泾(属安定)、彭阳(属北地郡) 原州并郡。
唐
原州平凉郡(武德初置原州,天宝初改为平凉郡,至德元年没吐蕃)、平高、临泾(属安定,后原州徙治于此)、彭阳(改名彭原,属宁州彭原郡)
五代
原州(置临泾地)、临泾(后唐清泰三年改隶原州)、彭阳(中唐改为丰义县,属宁州)、旧原州平高废(唐末陷吐蕃)。
宋
原州(平凉军事),统县二:临泾、彭阳(至道三年改属)。镇二:新城(熙宁三年省,截原寨入焉)、柳泉(领耳朵城一寨);寨五:开边(熙宁三年)、西壕、平安、绥宁、靖安(领中普、吃啰岔、中岭、张寨、常理、新勒、鸡川、立马城、杀獐川九堡);堡二:安羌堡、新城堡。
镇戎军(旧原州平高地,至道三年改为军)。城一:彭阳,领东山、三川、高平等寨。
金
镇戎州(本镇戎军,大宁三十二年改为州)。统县二:东山、三川。寨八:天圣、飞泉、熙宁、灵平、统峡、荡羌、九羊、张义。
原州(宋平凉军事,大定二十七年为泾州支郡,后复军)。统县二:临泾(有阳音水、朝那水)、彭阳(有大湖河、蒲川河);镇三:萧镇、柳泉(今十八岘)、新城;寨五:绥宁、平安、靖安、开边、西壕。
元
镇原州(唐原州、金、宋因之,以镇戎州之东山,三川属焉,至元二年例并州县,改镇原州,遂并领临泾、彭阳、东山、三川四县入本州)。
明
镇原县(洪武三年降县,初属庆阳,后改隶今之平凉府,县城因镇原州旧址)。
国朝
镇原县(乾隆四十五年改属直隶泾州)。
附:
原州辨 刘化鹏
按:元载《请城原州疏》有云:原州虽旱霜禾黍不艺而有平凉附其东。曰平凉附东,则原州在平凉之西明矣。又史载:广德元年原州平凉郡都督府没吐蕃,节度使马璘表置行原州于灵台之百里城。贞元十九年徙治平凉,元和三年徙临泾,大中三年收复关陇,归治平高,谓原州治所仍归平高也。考平高南有崆峒山,又南有瓦亭故关,其地为镇邑之西南界,是唐初原州确在高平即宋之镇戎军地也。邑天宁寺有宋钟记云:巢寇之乱,原州始移置于临泾。今县治之谓原州,乃唐末及五代与宋之原州,其与唐初原州殆名同而地异耳。论者以固原为原州,不知固原在汉为高平县地,宋为开远堡,属镇戎军;元置开成路,后降路为州;明洪武初降州为开城县,弘治十五年始改为固原州,是汉以来之固原,其于镇原,不犹邶鄘之于卫乎?且宋壁古原州为镇戎军,云通蔚茹川运道,金改军为州,其为古原州旧地一也。邑南杜家寨有城隍庙,云为古镇戎军城隍神,旧有城,广十五里,居民世取砖而渐平之。因瓜分其地,有旧碣,今视之为没字碑,然土人世相口传可据也。又访之平凉父老,云平凉之川自白水镇以西号府川,以东号高平川,白水之下为花家庄,又其下为王村,地共数十里,旧来本蜀镇原,据此《通鉴》载三川之水入于高平。《宋书》载韩琦巡边至于高平,即此地也。且由泾州至高平川,由高平川至镇戎军,至新城驿、彭阳,抵东山县开远堡,路直如矢,高平昔为镇原地亦又何疑。兹谨登其略以俟后之君子正焉。
原州辨 张元鼎
按:汉武置安定郡,领县二十有一,而高平、临泾、彭阳在镇封内焉。临泾、彭阳无可拟议,惟高平遗址在今镇之南原城隍庙杜寨,详注古迹。查其地势高大广平,与唐徐彦引公羊太原之解正相符合。魏之太平、原州,隋之平凉,唐之旧原州、平凉郡,宋之镇戎军,皆在此地。及观平凉府、固原州志所载,与镇邑互相挝扯。彼固各有所见,而究之不能无误也。何者?旧高平南二十馀里高平川,久属府治;北百里外,即属固原,据今已有饰古所无,记事者之铺张,往往类是。余独以为今府治为古泾阳,高平川之西以上自为旧属,于高平无与焉。固原旧为高平地,史不记其官师者,特附高平已耳。其地当在镇原西北百里外之内。若今州治去旧高平三百里之遥,其以上多半应属灵武一带,在宋犹为堡,在元乃为开城路,亦何得据高平、原州径为固原乎?且平凉所纪,如寇恂、皇甫镛等,或因泾阳附近高平,牵连可也;若王符,《汉书》不曰安定临泾人乎!固原所纪,如李贤、元褒等,或以开成隶旧原州,援引可也;若王彦升、种师道,非五代及宋临泾城之原州吏乎!斯又未免子矛子盾,自相枝梧矣。夫一代建置,沿革虽殊而名义往往可绎。如平凉府虽袭隋郡之称,当因地近旧郡,故移其名,要其地实为泾阳,而谓泾阳即隋之平凉郡不可也。固原建名,应因原州之旧属,要其地则在开成,而谓开成路之即原州不可也。 若镇原合镇戎军、原州得名,事有可据,义亦吻合。考古者之搜求必至于此,或不尽穿凿之见也。
又按:泾州自高平川历镇邑新城驿至古镇戎军、彭阳驿以上,为古运道,寇恂驻扎,韩琦巡边,皆在斯境。而汉匈奴、唐吐番、宋元昊屡犯边徼,此地实当其冲。故唐置原州以总其治,宋增镇戎以抚其军。盖昔为要害之区,用武之地,巍巍乎岩疆也!自金置平凉府,元废镇戎军,而其后遂移通衢于府川,而镇原割削过半,介在鄙壤矣。然其驿路支跕之所,犹可考稽,而或以今之弹丸,并疑昔之无其制,不亦守株之甚耶。兹据高平、临泾、彭阳、原州、镇戎,旧为镇封,及今遗址犹存者悉采辑入于固原、平凉无虚,附于本邑有实录。至于安定,非明注临泾、高平者,概未收取,防冒滥之失也。后之作者,因端以求其备,将使千载之山川、土物,了如指掌,更有精且确者在焉。此又前贤之所以畏后生也欤!
物 产
《禹贡》作而九州岛水陆之产始著,《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图,周知山川泽浸而括及于稻粱蒲鱼漆林丝枲之属,抑何如是其详欤!诚以天地之生,人力之萃,用度服物之取资,贵乎有备无遗,而非一乡一邑之所能罄也。然居山不渔,居泽不猎,橘过江而为枳,骨种土而生羊,五方之参差划然,其不能一也。虽欲以彼易此而又不可得为。偏隅者如之何?曰审土脉,察物宜,不竭所有而培养其无,此道得也。志物产。
谷
大麦 小麦(有冬春二种) 青稞 燕麦 豌豆 稻(有黏者宜酿) 扁豆 绿豆 小豆 粱(有黑、白、赤三种) 赤小豆 豆(有黑、白、绿、黄、羊眼、鸡头数种) 胡麻(有黑、白二种) 麻子 菜子 荞麦 凉谷(有赤、白狼尾二种,良者号曰芝麻谷) 粟谷(俗名谷子,种类十数,备青黄赤白黑,黏者宜酿酒) 芝麻 黍(有黑、白、赤三种,苗实同稷而米黏宜酿) 稷(俗称糜子,有黑、赤、青白、早、晚十馀种)
蔬
葱 韭 薤 蒜(野生者曰小蒜) 萝卜(有水、白、黄、红四种) 蔓菁 白菜 芥 鸡头笋 瓠 茄 辣芥 莴苣 莙荙 秦椒 苦菜(古曰芑,可救荒) 王瓜 菜瓜 西瓜 苋菜 甜瓜 瓜 蕃瓜(俗名西蕃瓠) 芹 虀(即诗所谓其甘如荠也。平野占云:岁欲丰,甘草先生,即荠也) 地软菜 胡荽 灰苕 藜筋(子即地肤子) 苜蓿 菠菜 四季豆 豇豆 茼蒿 侧兰
果
桃 杏 梨 桃李 杏李 软枣 枣(有水枣、木枣诸名) 樱桃 葡萄(有黑、白、绿、马乳数种) 楸子 花红 林檎(赤曰海红) 胡桃 苹果 柿
药
款冬花 甘草 苦参 细辛 薄荷 大黄 扁蓄 益母 知母 茜草 麻黄 白芥 远志 半夏 五加皮 防风 柴胡 荆芥 香附 菟丝子 黄精 枸杞 草乌 地骨皮 车前 马兜铃 老鹳嘴(俗名牛儿曼) 紫花地丁 蒲公英 夏枯草 芫花 苍术 牛蒡子 沙参 大小蓟 芍药 红花 花椒 白芨 北蒺藜 脚汗草(去腐生肌神效) 杀血草(破淤血神效) 土地黄 马齿苋 酸枣仁 金樱子 秦艽
草
龙须草(俗称莎瓜,以盐渍为索为鞭唐人作席贡焉,今人若能之当获粟数倍矣,故附于此) 菖 蒲 苇 蓑 荻藻 莎 萧 艾 蓬青 蒿地 椒棘鬲
花
牡丹(有红、白、紫、桃红) 芍药(有赤、白、桃红诸色) 石竹 金盏 玉簪 鸡冠(有红、白数色) 玫瑰 蔷薇 萱 菊(种类甚多) 蕙 紫荆 丽春 探春 山丹 百合 月季 粟壳 葵 石榴 千叶樱桃 六月菊(其色甚多) 凤仙 秋海棠 藏金莲 万寿菊 地桃 状红花 水葓 木槿 素馨 迎春 串竹莲 黄刺梅 斑(板)竹 荷叶莲 梅桂 牵牛 丁香(有紫白二种) 粉淡梅 穿心梅 棠棣 金银花 合苞牡丹
木
松 柏 刺柏 槐 椿 白檀 玉杨 桑 榆 桐 楸 柳 茶 桧 枫(百子殿、千佛寺均植之) 杨(有青、白二种) 龙柏(根为土,花曰丁香,有紫、白二种) 竹 棘 香椿(可食) 异柏(在玉皇阁内,天下三异柏,此其一也)
禽
鹅 鸭 鸡 雉 鸽 雀 燕 鹘 鸠 鸢 鸱 枭 训狐 鹌鹑 凫(俗称水鸭) 叫霜 蒿宿 滥堆 乌(种多有乌衣红嘴者) 半翅 戴胜 啄木 布谷 山鸡(俗名瓜鸡) 蝙蝠
兽
牛 羊 马 驴 骡 犬 猪 猫 狼 兔 黄猺 獾 狐 狸 鹿 鼠 黄鼠狼 鼢鼠 黄鼠 鼪鼯
虫
蛇 蜗牛 蚁 虸蚄 蝶 蜂(有蜜蜂 又有土、黄、黑、桃红数种) 蛾 蟋蟀 蜡 蝎虎 蝇 蚓 蚱蜢 蜣螂 虻 虾蟆 蜘蛛 蝈蝼 土鳖 天狗
水族
鱼(出太洋湫) 鳖(今无) 蟹(今无)
风 俗
《汉志》云: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欲,故谓之俗。镇邑风俗,人尚血气,士习骑射,汉唐以来未之能易。我朝定鼎,声教覃敷,士民蒸蒸日上,有邹鲁之遗,可谓武变而文矣。然服物竞求炫耀,丧葬务崇奢华,则又主持风化者之所宜急变也。志风俗。
《汉志》:人勤稼穑,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
《郡志》:民俗醇厚,不倘侈靡,婚姻丧葬,颇近古风,士尚气略,以骑射为先。
《旧志》:丧葬不用浮屠,婚配不论财礼。人崇诵读,野勤耕耘,至今淳朴少衰,竞慕奢华,识者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