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县知县张问明主修

候选贡生 殷 铭纂修

庠 生 刘 纶编订

营建志

营建志论

帝王创有天下,凡所以固圉[1]养尊、妥神便民者,莫不有崇宏之规以肃观瞻而昭体统,未有为民惜应供之财力,而弛不得已之役者也。京畿[2]有之,邑亦宜然。宁自宋元来,其间巨细兴作,历有成制,兵燹[3]而后,得毋尚有缺焉者乎?而宜创宜修,百废具举,以润色大平。民不虞寇盗,吏不亵[4]规模,以及理幽治明,乘传表节,上追乎盛世之休[5],亦有心者之所宜然也。《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息[6],事茍有裨[7]于民,无损于治,营建亦所不废焉,作《营建志》。

城池

金汤者,有形之险也,众志者,无形之险也,一若可恃,一若不可恃。然王公必设之以守者,其制然也。夫《易》设险之辞[8],不系于乾兑之金,震巽之木,坤之土,离之火,而系于坎。坎者,水也,又互为山。宁之城左绕兴泉诸峰,已有因陵而高之势。右临石,众流更自有不凿而深者,其甚得先王设险之意也。夫陶公[9]之绩,洵[10]云不朽,修葺而崇起之,今幸有继陶公而兴者矣!黄一清识。

常宁旧无城。自洪武二十八年,峒寇奉虎晚、夏奇等生,发攻劫地方,乃奏调衡州卫中所官军剿镇。本所副千户邓旺议设排栅,正统八年,邓旺子邓英易栅筑城。天顺八年,副千户胡纲乃改用石甃[11],而城制差备。成化二十三年,正千户方政重修。万历元年,知县陶敬图更新修筑,内外俱用青石,上用盖石,以为永久。城周围六百七十四丈,城脚厚十丈二尺,城身连垛口[12]高十丈五尺。四门城栱、城楼、敌台、窝铺[13]俱备。扁其门,东曰青阳,南曰临桂,西曰西江,北曰望湘。万历四十三年春,水泛涨西北,十带俱崩,知县刘自省捐俸重修。崇祯十一年,矿贼劫掠,城楼俱已煨[14]烬。顺治十二年,知县张芳修缺补坠,俸经屡捐。康熙七年,知县张问明莅任,见城垣、垛口倾颓过半,随即设措修理。又见城楼久废,椽无一存,复捐俸命匠构造,次第成功。楼之废也,迄今三十有三年矣。幸复旧制,诚一方之金汤[15]哉!

廨署

临百官以治天下,莅兆姓而抚方州,尊卑虽殊,体统则一。长吏之廉隅[16],可不严饬乎?出治之规模,可不弘整乎?堂室馆库,贵其轩翔,此非侈一人之绮丽[17],实以崇万姓之观瞻焉!《诗》曰:如翚斯飞,君子攸跻[18],亶[19]其然乎!黄一清识。

县署在城西门内。正统初,知县赵忠建立,成化二十三年,知县谢廷举重修。万历元年,知县陶敬图、典史潘永朴更修。崇祯十一年,复遭兵火,知县徐兆奎重建。岁久,内外倾颓过半。康熙九年内,知县张问明捐俸修造,次第告成。

正堂三间 抱厅三间 左军器库一间

幕司厅一间 黄册库□间 君子堂三间

后二堂五间旧系竹柱茅盖,久而风雨飘淋,知县张问明捐俸鼎建,竹木平买,不费民间铢黍,扁其额曰:无逸堂。

后三堂三间栋桷颓敝过半,知县张问明捐俸重修。

东西六房各三间西三房全颓,东三房瓦椽少存,知县张问明捐俸新建、整修。

甬道牌坊一座顺治十二年,知县张芳新建,题其额外曰:式敷民德[20],内曰:俨[21]思安定。复铭曰:勿恃己听,勿恃己明。天视天听,惟显兹民。勿恣我喜,勿恣我怒。一赏一罚,明神匪恕。勿尽锱铢,勿委泥沙,民财民力,裨尔邦家。守位曰仁,服官曰敬,勤惜分阴[22],敢告作令。

东西脚门二间 左土地堂三间

左迎宾馆三间久废。 右内监房十间

铺监房五间在县治屏墙外街左。 前门三间

知县宅后衙五间 左右书房各三间

云霄庙在县宅后。 典史宅正厅三间

川堂一间 后衙二间 耳房六间

旌善亭 申明亭二亭在县治左右,知县吴景明建。后知县陈勋合为劝惩亭,在县治屏墙外街右,中列二扁,一曰:流芳百世,一曰:遗臭万年。举其善恶之尤者,列名于上,善人三名:黄帆、聂廷凤、夏应松。

阴阳学在按察司街南,知县吴景明建。 医学在按察司街南,知县吴景明建。

布政司 正堂三间 后堂三间 川堂三间

厢房三间 仪门三间 前门三间以上在县治南。正统七年,知县赵忠创,成化二年,知县谢廷举修,旋[23]废。后知县吴景明重建,今废。

按察司 正堂三间 后堂三间 川堂三间

东西厢房各三间 东西厨房各三间

仪门一座俱久废。 前门三间以上在县治北,洪武六年县丞梅焕创。成化二十年知县谢廷举修,旋废。顺治十六年,知县张芳左右各建积谷仓三间,又官厅三间,惟前门独存。

府公署 正堂三间 川堂三间 后堂三间

厨房三间 仪门一座 前门三间以上在县治西。洪武三年,知县宋维创,成化十九年,知县谢廷举重修,久废。

夫马厂三间在县治前门外左街,七里粮排共建。崇祯十四年,知县陈振藻重修。

僧会司在湘山寺。 道会司在北真观。

四城兵马司万历四年城墙修完,知县陶敬图查出军民侵占墓地,重造,每门三间。

所堂在县治东街,明正千户吕祖岩建。 抱厅三间 头门三间

竹亭一座 书房一间俱衡州卫守备李时阴建。 铁局在南城内,久废。

柏坊驿在县北三十里,原设驿丞一员,今裁,衙废。 官厅三间 头门三间

水次仓东西各七间 中建官厅三间 头门一间

河洲驿在县西二十五里,原设驿丞一员,今奉裁革,衙厅久废。

养济院在县治北城外。洪武六年,县丞梅焕创,成化二十三年,知县谢建[24]举重修,复废。万历四年,知县陶敬图重创,瓦房三间,前门一间。

周礼·地官·大司徒》:设其社稷之壝[25]。而坛之名历代不改。邑以三列人知为神也,几忘乎其为民矣!民以食为天,稷非土不生,土非稷无以见生生之效。故祭社必及稷,均利齐功而养人攸[26]赖也。山兴宝藏,川资灌汲,与夫雷动风散,云行雨施,罔非佐社稷以全民。天者也,厉[27]之于民,比田鼠田豕之干苗为患适同。然彼祭猫虎以制之,此藉坛以妥之,皆可不为民害,是坛壝之设,不亚于庠序。一以为养,一以为教也。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抑亦信于神而始可忠于民耳。坛维三而义则一,一者何?曰敬百姓。

社稷坛在北城外,坛四面各二丈五尺,高三尺,东南西北,陛[28]各三级。社有石主,长二尺五寸,方一尺一寸,剡[29]上阔下,埋其半立坛中,而稷不建主符,为一坛,左社右稷,以岁春秋仲月[30]上戊日致祭。

祭品

帛二 羊二 豕[31]二 爵[32]三

登[33]一 铏[34]二 笾[35]四形盐枣 薧[36]鱼栗

豆[37]四韮葅[38]鹿醢[39]菁葅醯醢[40]簋[41]二黍稷 簋二稻梁 乐用鼓吹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城外。旧制,天下郡邑,得祀封内山川。明洪武间,令祭风云雷雨、境内山川之神并城隍,共为一坛。而设三位,中祀风云雷雨之神,左祀境内山川之神,右祀城隍之神,以岁春秋仲月上巳日致祭。

祭品

帛七 羊三 爵三 铏二

笾四 豆四 簠二 簋二 乐用鼓吹

邑厉坛在北城外。祭期以岁清明、中元[42]及十一月朔日[43],凡三祭。先期迎城隍之神于坛上,祭之日,榜[44]无祀鬼神,于坛下左右而祭之。

祭品

坛上 羊一 豕一 坛下左右 羊各一

豕各一 菓四 爨饭

冥衣数百具

社稷山川祭用鼓吹,兹不用鼓吹,所以别尊卑也。

祠庙

《祭法》[45]:以死勤事,以劳定国则祀焉。能御大灾,能捍大患,则祀焉。其得胪[46]以爼豆[47]者,即其得崇以榱[48]桷[49]者也。城隍显祐于一邑,御灾捍患昭[50]其灵,祠所以云报也;忠义英烈于千古,死事劳国著其功,祠所以示劝也。推之,而凡立祠以彰劝报,皆不名滛[51]。则虽构土木之繁,饰丹涂之彩,固可与夏禹、泰伯[52]诸祠永存不朽。否且难免于仁杰[53]之奏而毁之,胡颖[54]之过而焚之也,奚所取于营建而并志之为?

城隍庙在县治南街西。洪武三年,知州宋维始建。正统七年,知县赵忠重修,岁久复坏。成化二十二年,知县谢廷举重创。万历四年,知县陶敬图鼎建。万历四十三年,知县刘自省增修。

正庙三间 左右道房十间 川堂一间

寝庙五间 右边厨房一间 拜亭三间

左右回廊十间 丹墀内左边钱库一座,右边拜亭一座。

左官厅一间 官房□间新官上任,于此斋宿。

后殿玉皇阁楼三间 头门牌坊一座久颓,康熙九年知县张问明捐俸鼎建。

关帝庙在县治后北城内。万历三十九年,署印推官李汝登建牌坊一座于街口,扁曰:忠义坊。万历四十三年,勅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知县刘自省复新神像一座,有扁。

旗纛庙在县治北所堂之后,衡州卫守备李时荫建。

三皇祠在南城外。前殿立三皇像,后有雨华堂三间,像、殿、堂渐颓,知县张问明重修。住持僧从训。

水府祠在西桥之右。

荧惑祠在县南城外。万历三年,知县陶敬图见时有回禄[55]之灾,建祠以禳[56]之。知县张问明重修。

五显祠在南城内,预备仓后。崇祯六年,千户崔陛重建。祠后创立宝华庵,久为兵火颓废。

七即祠在县东城内,兵火久废。康熙五年,庠生吕左盈纠众复建。

柳仙祠在县治前大街。

龙祖庙在西阳保。元时开创,洪武七年,庙祝唐贵修造。

梓潼庙在西城外上街,久废。

通天庙在县北二十里有栖霞山,高数千丈。庠生阳生色建庙其顶。庙前后松柏丛茂。四时常有烟霞,为庠生刘纶读书处。顺治十二年,知县张芳过之,赠以联云:居由不负士心,呼吸可通帝座。

驿铺

驿铺之于国家诚重矣!王人之纶[57],官司之羽檄[58],胥[59]于是乎通焉。其在都会与郡邑,繁简不同,况瘁[60]无异。独念供亿劳矣,当思何以忘其劳驰递困矣,当思何以恤其困,是在留心民瘼者尔黄一清识。

本县所辖铺舍一十二处,创自洪武初年,至正统七年,知县赵忠重建,成化二十一年,知县谢廷举重修。

每铺正厅三间 东西耳房各三间 邮亭一座

前门一间 门前过路亭三间 县前总铺

金塘铺 东冲铺 沙江铺往耒阳县 大陂铺

长冲铺 黄芧铺 石盘铺 弥勒铺往桂阳州

玉水铺 蓝田铺 柏坊铺往衡阳县

润泽坊冷铺一间 南门外冷铺一间

知时泉冷铺一间 儒学前冷铺一间

西河冷铺一间

关市

周制:门关谨出入,辨之以节,杜乱萌也。弃繻[61]真伟人,鸡鸣之诈,未可不防。宁无四塞之固,虽击柝足待暴客[62],而重门未表天关。乃若贸迁[63]化居[64],义取日中[65]。先王重厥制,于朝宫、祖[66]社[67]间过者第[68]其罚。后世不务本[69]而逐末[70],市且棋布矣。然而五都之牣[71],于宁何有?倘命纳价[72]于大史[73],庶其免于滛僻[74]乎!

烟竹湖市在县东三十里。 梅埠桥市在县东三十里。

客铺市在县东三十里。 衡头市在县东五十里。

阳隔洲市在县东六十里。 招源市在县东七十里。

白沙堡市在县东七十里。 回龙市在县南五十里。

河洲市在县西二十五里。 江口市在县西北三十里。

柏坊市在县北三十里。

津渡

水为地之筋脉,所以别疆画野也。于气为太柔,而化[75]物之走,迅激淼茫[76],固未易冲波而去。即天根[77]见而水涸[78],亦有难于徒涉者。舟楫之利,以前民用,斯非王者之器乎?

柏坊渡在县北三十里衡阳界。 白马渡在县东五十里耒阳界。

河洲渡在县西二十五里祁阳界。

桥梁

卧影波流之中,辐辏驰骋于其上,若坦坦而履道。然古所称安舟者,非乎?徒杠[79]、舆梁[80],岁时继兴,纪政体也。水之浒,江之滨,无徘徊于道阻,弗致叹于一方,则偿民粟以修圯覆[81],治绩之懋[82],亦其一节云。

廉政桥在县西门外。宋淳祐甲辰[83]岁建,至元皇庆癸丑[84],达鲁花赤[85]金刚奴敦武[86]重建。事详元进士宗道传《记》[87]。成化二十一年,洪水冲倒。二十三年,中所正千户[88]方政、知县谢廷举重易以石。天启元年,知县樊来聘捐俸重修,有记。

通津桥在西门外一丈许[89]。因廉政桥在县治之右,为白虎手,故另凿此桥,以杀其势。

见龙桥在县南儒学之右,嘉靖壬戍[90]知县萧铠建,久废。

步云桥在县治北门外。元科甲捷音至日,父老俱于此候其归,遂名步云。岁久颓塌。成化十六年,知县吴景明、中所千户胡海重修。崇祯九年,通判[91]摄[92]县事薛之奇重修,又名曰薛公桥。

北门桥在县北门外壕上。成化二十二年,千户方政建。天启七年,知县卢梯重修。康熙十二年春,桥左崩丈余,知县张问明捐俸助修。庠生刘纶有募修。引附《艺文志》。

曲潭桥在县治东。成化二十二年,知县谢廷举重修,上有亭。知县许肇、赵泮各有诗,入府志。康熙十一年春,水泛涨,倾塌一栱,知县张问明给银二十两,纠[93]庠生李良橒、李良枢、李长舒、长发、长旦、长秋、长秀等捐资鸠工[94],共襄厥成。

宁石桥在儒学左,久废。

南石桥在南城外一里。成化二十二年知县谢廷举重修。

益后桥在县西一里。成化十三年建后,洪水冲颓,邑民李广重修,今名李广桥。

下廊桥在县东门外。成化十年千户吕祥重建。

兴隆桥在县西十五里,成化二十三年千户方政建。

小陂桥在县东四十里斛林保。万历二年,知县陶敬图重建,有碑。

洪宁桥在县北二十里。弘治四年知县许升重建,有古碑,建亭其上,扁曰憩亭,后为火焚。康熙八年,知县张问明捐俸复建。

土陂桥在县西三十里。崇祯六年孟春,邑民黄廉政重修,知县刘绍璇捐俸助之,有碑记[95]。

泉江桥在县南十里。崇祯四年,邑民黄廉政重建。

山坊桥在县东十里。邑民贺正贤募建,知县刘绍璇有碑。后李长舒重修。

文家桥在县西五里。成化二十二年千户方政建。

亭台

接官亭在县北五里。万历三十九年,本府推官李汝登署县事创建,今颓倾。

憩亭在县北十五里。顺治九年,知县朱瑛建于洪宁桥之上,扁曰憩亭,后为火焚。康熙八年,知县张问明重建。

观德亭在旧学儒林坊之南。成化十九年,知县谢廷举创建,今颓倾。

楼阁

迎旭楼在东门外。本县迎春,旧无坛宇,每逢阴翳[96],官吏、师生俱衣朱紫立风雨中,祀事茍简。万历二十四年,乡耆刘麓议建春亭。工竣,知县陈勋题其扁,曰:迎旭楼。

仰廉楼在城西廉政桥之下,万历十九年,知县陈勋创建。

观音阁在廉政桥西岸。

青云阁在城东下廊桥之左。

坊表

君子高其行,远其志,深其根本。根本固,则世故之风雨不摇。舞翼凌云,展足度涧,逍遥与日月并流,宁[97]区区[98]藉坊以表异哉!虽然,大朴[99]之风邈[100],则高标不可以不显;道义之气微,则勋节不可以不彰。故训方型俗,静一流竞[101],坊表亦所必纪焉殷铭识。

澄清坊在县治东,按察司前。

集贤坊在县西。 中和坊在县治南街。

润泽坊在县治南。 孝敬坊在县治北街。

儒林坊在旧学右。 文润坊在旧学左。

平政坊在县前。 绍芳坊在旧学南街。

世科坊在县治东。 宣化坊在县前西。

承流坊在县前东。 忠义坊在关帝庙巷口。

贞节坊钟氏夫死,不嫁,守节坚贞。知县吴景明,申详[102]院道,题请奏可。行文司府,建立石坊,以表其节,坊在北城楼左。

善民坊成化十二年,岁大饥,廖璜输粟赈济,有司申请奏立牌坊,今见存下液保。

【注释】

[1]圉:防御。

[2]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3]兵燹:因战乱所造成的焚烧、破坏。

[4]亵:轻慢,冒犯。

[5]休:美好。

[6]民亦劳止,汔可小息: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意为:人民也真劳苦,该让他们都歇一下。

[7]裨:增添,补助。

[8]《易》设险之辞:《周易·坎卦·彖》:“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9]陶公:指明朝万历初年常宁知县陶敬图。

[10]洵:确实,诚然,实在。

[11]甃:砖。

[12]垛口: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

[13]窝铺:临时支搭以避风雨的营寨或棚子。

[14]煨:在带火的灰里烧熟东西。此处指火烧。

[15]金汤:比喻防守坚固的城池。

[16]廉隅:棱角。比喻人的行为、品行端方不苟。

[17]绮丽:鲜艳美丽。

[18]如翚斯飞,君子攸跻:此语出自《诗经·小雅·斯干》。意思为:檐呀,像野鸟儿展翅膀,人呀,一步步地来升堂。

[19]亶:实在,诚然,信然。

[20]式敷民德:出自《尚书·盘庚下》。意思为:向民众布施恩德。

[21]俨:恭敬,庄重。

[22]分阴:比喻极短的时刻。

[23]旋:不久。

[24]建:疑为“廷”。

[25]壝:古代祭坛四周的矮墙。

[26]攸:所。

[27]厉:祸患,危险。

[28]陛:台阶。

[29]剡:削,刮。这里指狭小。

[30]仲月,指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五、八、十一月。春秋仲月,即农历二、八月。

[31]豖:猪。

[32]爵:盛酒的礼器,形似雀,青铜制,有流、两柱、三足,用以温酒或盛酒,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

[33]登:古代祭器名。

[34]铏:古代盛羹的小鼎,两耳三足,有盖。

[35]笾: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果品等的竹器。

[36]薧:干的食物。

[37]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

[38]韮葅:是指以酰酱腌渍之韭菜。

[39]鹿醢:鹿肉制成的酱。

[40]醯醢:指鱼肉做成的酱。

[41]簋: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

[42]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在广大南方地区俗称“七月半”)。

[43]朔日:农历每月初一。

[44]榜:张贴出来的文告或名单。

[45]《祭法》:《礼记》中的一篇。

[46]胪:祭祀。

[47]爼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48]榱:椽子。

[49]桷:方形的椽子。

[50]昭:表明,显示。

[51]滛:“淫”的讹字。指名不副实。

[52]泰伯:又称吴太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分别是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国勾吴。

[53]仁杰:唐朝时任武则天宰相的狄仁杰,曾毁淫祠。

[54]胡颖:南宋名吏,曾杀蛇,毁淫祠。

[55]回禄:相传为火神之名,引申指火灾。

[56]禳:祈祷消除灾殃。

[57]纶:指天子的诏书。

[58]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59]胥:皆,都。

[60]况瘁:劳累。

[61]弃繻:典出《汉书》卷六十四下《终军传》。繻,帛边。书帛裂而分之,合为符信,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表示决心在关中创立事业。后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

[62]击柝足待暴客:柝:打更用的梆子。设置重重门户,并派更夫巡夜。指严加戒备,以防不测。《周易·系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63]贸迁:贩运买卖。

[64]化居:谓居货为贾。化,古“货”字。

[65]义取日中:《易经·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意思为,在中午开设市场,召集各地的民众,聚集了各地的货物。交易之后,各自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就离开了。

[66]祖:始庙。

[67]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68]第:尽管,只管。

[69]本:农业。

[70]末:商业。

[71]五都之牣:流通于都市之间的货物很多。牣:满满的,很多。

[72]纳价:纳税。

[73]大史:疑有误。可能为“太宰”。

[74]滛僻:即“淫僻”。滛,“淫”的讹字。淫僻,即邪恶不正。

[75]化:古“货”字。

[76]淼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77]天根:星名。即氐宿。东方七宿的第三宿,凡四星。《国语·周语中·单襄公论陈必亡》:“天根见而水涸。”“见”,同“现”。

[78]涸:水干。

[79]徒杠:可供人行走的小桥。

[80]舆梁:能够行车马的桥。

[81]圯覆:圯,桥;覆,塌坏,倒塌。

[82]懋:美。

[83]淳祐甲辰:南宋淳祐四年,即1244年。

[84]皇庆癸丑:元皇庆二年,即1313年。

[85]达鲁花赤:头目、领袖。元代在中外各官署主管以外,都设置达鲁花赤一员,由蒙古人担任,以监视汉官。

[86]金刚奴敦武:人名。

[87]本志卷十《艺文志》有宗道传写的《廉政桥记》。

[88]中所正千户:千户,官名,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初专授予汉人降臣,后也用以称女真军事组织猛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封功臣,也用此名,又称千夫长,共九十五人。元朝于各路设千户所,置千户为长官,隶属于万户,下领百户。以统兵数量分为上、中、下三等。七百人以上为上千户所,五百人以上为中千户所,三百人以上为下千户所。明朝沿置为千户所长官,正五品。隶属于卫,下设百户。

[89]许:表示约略估计的词,意思为大约、左右。

[90]嘉靖壬戍:嘉靖无壬戍年,只有壬戌年,“戍”或为“戌”之误。嘉靖壬戌,为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年。

[91]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又名同判。

[92]摄:代理。

[93]纠:集合。

[94]鸠工:意思为聚集工匠。

[95]收入本志第十卷《艺文志》。

[96]翳:阴霾,阴云。

[97]宁:岂,难道。

[98]区区:(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99]大朴:即“太朴”,原始质朴的大道。桓温:《荐谯元彦表》:“太朴既亏,则高尚之标显。”

[100]邈:高远,超卓。

[101]流竞:(为官职)奔走争逐。

[102]申详:向上级官府详细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