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县知县张问明主修
候选贡生 殷 铭纂修
庠 生 刘 纶编订
赋役志
赋役志论
古国用无定制也,岁杪[1]而后成之。要皆因乎其地,视乎其时,而丰歉盈绌[2]之数剂焉。则是赋役者,以无制为有制,而所泽[3]于民者大也!宁邑幅员百里,明初田仅八百五十顷三十六亩有奇[4]耳。至万历之九年,户口日增,人满土稀,遂丈,增二千三百七十四顷四十九亩零数[5],几[6]两倍焉。其时海内殷庶[7],民未苦追呼[8]。及经兵燹[9]之余,土满人稀,田卒汙萊[10]。且地僻而瘠,无大江之涉,可利商贾。民无赢余,而止治稼穑[11]。夫稼穑之所获几何哉?丰年谷登[12],瘦亩亦仅二三石耳。岁课资其中,衣食、宾客、丧祭,资其中,而夭厉[13]疾札[14]无论焉。夫以有限之入,供无穷之出,职司牧[15]者而欲上之有以足乎国,下之有以裕于民,调剂之道,斯为难耳!作《赋役志》。
田赋
原额田二千一百二顷七十四亩七分二厘五毫。内:
上田五百八顷一十八亩九分八厘一毫每亩科秋粮民米五升一合[16]五勺[17]二抄[18]二圭[19]六粒八粟。该米二千六百一十八石二斗七合五勺每石并新加颜料,共派银四钱九分三厘三毫三丝[20]二忽[21]八微[22]六尘[23]三纤[24]一渺[25]九漠七茫。该银□千二百九十一两六钱四分七厘八毫二忽四微二尘八渺五漠每亩科官米一合四勺五抄八撮[26]七圭二粒二粟。该米七十四石一斗三升八合七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三十六两五钱七分五厘五丝七忽一微四尘四纤六渺每亩科夏税米一合三勺五抄五撮七圭。该米六十八石八斗九升九合五勺每石派银四钱五厘二微一纤。该银一十七两九钱四厘四毫一丝二忽。
中田七百六十二顷五十四亩八分六毫每亩科秋粮民米四升二合。该 米三千一百二石七斗一合八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一千五百七十九两九钱九分八厘四丝八忽九微六尘二渺每石科官米一合四勺五抄八撮七圭二粒二粟。该米一百一十一石二斗三升九合五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五十四两八钱七分八厘一毫一忽四尘二纤□渺每亩科夏税米一合三勺五抄五撮七圭。该米一百三石三斗八升八合七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四十一两八钱七分二厘四毫四丝四忽三微。
下田六百五十顷四十六亩五分四厘六毫每亩科秋粮民米三升二合。该米二千八十一石四斗八升九合五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一千二十六两八钱六分七厘一毫七丝四忽七微四尘九纤五渺每亩科官米一合四勺五抄八撮七圭二粒二粟。该米九十四石八斗九升四合八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四十六两八钱一分四厘七毫二丝三忽四微七尘六纤五渺每亩科夏税米一合三勺五抄五撮七圭。该米八十八石一斗九升三合六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三十五两七钱一分九厘四毫二丝五忽七微。
山乡田一百八十一顷三十四亩三分九厘二毫每亩科秋粮民米二升六勺四抄四撮五粒□粟。该米三百七十四石三斗六升七合四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一百八十四两六钱八分七厘七毫四丝一忽三微二尘九纤六渺每亩科官米一合四勺五抄八撮七圭二粒二粟。该米二十六石四斗五升九合一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一十三两五分三厘一毫四丝三忽五微六尘六渺每亩科夏税米一合三勺五抄五撮七圭。该米二十四石五斗八升五合八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九两九钱五分三厘五毫四丝。
原额地四十四顷一十一亩八分七厘五毫每亩科桑丝一钱五分二厘九毫一丝四忽六微。该丝四十二斤二两六钱四分每斤派银五钱八分九厘九毫二丝五忽二微七尘五渺。该银二十四两七钱九分二厘三毫三丝七忽。
原额塘二百二十七顷六十二亩七分六毫。内:
上塘四十三顷三十四亩一分三厘七毫每亩科秋粮民米四升二合。该米一百八十二石三升三合七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八十九两八钱三厘二毫六忽四微一尘九纤三渺每亩科官米一合四勺五抄九撮五粟。该米六石三斗二升三合五勺一抄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三两一钱一分九厘五毫九丝五忽二微九纤四渺每亩科夏税米□合三勺四抄九撮八圭□粒八粟。该米五石八斗五升三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二两三钱六分九厘三毫七丝二忽。
中塘一百一顷六十亩三分一厘六毫每亩科秋粮民米三升一合九勺九抄九撮九圭。该米三百二十五石一斗二升九合一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一百六十两三钱九分六厘八毫六丝九忽八微一尘二纤七渺每亩科官米一合四勺五抄九撮。该米一十四石八斗二升三合九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七两三钱一分三厘一毫一丝七忽三尘七渺每亩科夏税米一合三勺四抄九撮八圭一粒八粟。该米一十三石七斗一升四合六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五两五钱五分六厘六毫六丝。
下塘八十二顷六十八亩二分五厘三毫每亩科秋粮民米二升六勺四抄四撮。该米□百七十石六斗八升九合八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八十四两二钱六厘八毫八丝七忽七微五尘五纤五渺每亩科官米一合四勺五抄九撮。该米一十二石六升三合四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五两九钱五分□厘二毫七丝一忽六微六尘一纤九渺五漠每亩科夏税米二合三勺四抄九撮八圭一粒八粟。该米一十一石一斗六升六勺每石照前则例派征。该银四两五钱二分五毫四丝六忽。
以上田、地、塘共二千三百七十四顷四十九亩三分六毫。
共科秋粮官民米九千二百九十四石五斗六升一合七勺一抄。
额征并新加颜料银四千五百八十五两三钱一分二厘七毫四丝五微七尘三纤五渺。
科夏税米三百一十五石七斗九升三合一勺。
额征银一百二十七两八钱九分六厘四毫。
料[27]桑丝四十二斤二两六钱四分。
额征银二十四两七钱九分二厘三毫三丝七忽。
田地荒芜
国朝顺治年间,时因兵燹,田地荒芜,合县呈报荒秋粮,除开垦外,实荒秋粮夏税米一百五十八石六升三勺一抄六圭二粒。
除无征银七十五两八钱五厘三毫四丝七忽九微四尘八渺。
实存成熟并开垦秋粮夏税米九千四百五十二石二斗九升四合 四勺九抄九撮三圭八粒,实征成熟并开垦银四千六百三十七两四钱三厘七毫九丝二忽六微三尘二纤七渺。
康熙九年内,知县张问明奉抚院卢通察捏报垦荒之积弊并逃亡荒粮之包赔,本县共册报顺治十四五六八年,康熙二三四年捏垦秋粮米四百六十五石一斗四升三合三勺三抄四撮八圭二粒五粟。又册报康熙二三年逃亡荒秋粮米六百七十四石六斗五升一合四勺八抄四撮,蒙抚院卢具题[28],奉部复久豁除可垦之田外,实捏垦逃荒包赔粮九百五十八石三斗二升四合八勺一抄八撮八圭二粒五粟。
实成熟秋粮夏税米八千四百九十三石九斗六升九合六勺八抄五圭五粒五粟。
一地亩另派九厘辽饷[29]
万历四十六七八年,加增九厘正扛饷银二千七百三十八两五厘二毫四丝六忽二微。
除荒银四十五两九分六厘四毫五丝一忽七微三尘四纤二渺。
又除捏垦逃荒包赔银二百八十二两三钱四厘六毫九丝一忽九微八尘八纤一渺。
实征银二千四百一十两六钱四厘一毫二忽四微七尘七纤七渺。
南粮
额征江南本色正米二千一百三石二斗每秋粮一石派征米三斗三升三合八勺七抄二撮六圭五粒二粟。每正米一石派征二五耗二斗五升,该米七百七十五石八斗每秋粮一石派征米八升三合四勺六抄八撮一圭六粒五粟。共正耗米三千八百七十九石除荒无征米六十二石四斗八升七合八勺五撮八圭四粒六粟,又豁除捏垦逃荒米三百九十九石九斗四升八合六抄三撮。实征正耗米三千四百一十六石五十六升四合一勺三抄一撮一圭五粒四粟,另正米一石,派征驴脚米一斗五升每秋粮一石,派征米五升八抄八圭九粒八粟。该米四百六十五石四斗八升奉文每石折银一两。该银四百六十五两四钱八分内以二钱给解役。该银九十三两九分六厘除荒银一两四钱九分九厘七毫一忽六微二尘七纤六渺,又豁除捏垦逃荒包赔银九两五钱九分八厘九毫三丝四忽八微二尘五渺八漠。实征银八十一两九钱九分七厘三毫六丝三忽五微五尘一纤八渺二漠八钱充饷。该银三百七十二两三钱八分四厘除荒银五两九钱九分八厘八毫六忽五微一尘七渺,又豁除捏垦逃荒银三十八两三钱九分五厘七毫三丝九忽二微八尘二纤三渺二漠。实征银三百二十七两九钱八分九厘四毫五丝四忽二微六纤九渺八漠。
漕粮
额征兑军本色正米一千四百三十七石三斗每秋粮一石,派征米一斗五升四合六勺三抄八撮八圭一粒二粟。每正米一石派征四耗米四斗,该米五百七十四石九斗二升每秋粮一石派征米六升一合八勺五抄五撮五圭二粒三粟。共正耗米二千一十二石二斗二升除荒无征米三十二石四斗一升五合三勺六抄五撮四圭七粒三粟,又除捏垦逃荒包赔米二百七石四斗七升一合八勺九抄四撮三圭六粒五粟。实征米一千七百七十二石三斗三升二合七勺四抄一圭六粒二粟。
另正米一石派征里纳盘脚米二升,船脚米七升每秋粮一石派征米一升三合九勺六撮七圭三粒。该米一百二十九石三斗五升七合除荒无征米二石一斗八升二合二勺二抄五撮九圭三粒,又除捏垦逃荒包赔米一十三石三斗三升三合八勺七抄三撮四圭七粒二粟。实征米一百一十三石八斗四升九勺五圭九粒八粟,又于康熙十一年奉文每漕粮正米一石,题复原载全书内。二耗赠贴米二斗,共该米二百八十七石四斗六升每秋粮一石派征米三升九勺二抄七撮七圭六粒三粟。除荒米三十四石一斗六升九合六勺八撮五圭四粒八粟。实征米二百五十三石一斗九升三勺九抄一撮四圭五粒二粟。
人丁
原额人丁二千二百八十一丁。
额征银八百九十五两九钱八分三厘八丝九忽二微。
新增人丁七丁,征银二两九钱二分九毫一丝二忽二微二尘五纤。
新增颜料三十六两七钱三分一厘八毫二丝,额征并新加共银九百三十五两六钱四分四厘二毫二丝一忽五微二尘五纤。
康熙十年内,知县张问明具详抚院卢题请,奉部复久豁除康熙二三两年逃过人丁五百六十一丁,豁除逃丁包赔银二百二十九两三钱九分六厘四毫一丝九忽二微九尘三纤二渺。
实在人丁一千七百二十七丁。
实征丁银七百六两二钱三分九厘七毫二忽二微三尘一纤八渺。
以上共地丁二项条辽并南漕脚米,折除优免外,共额征银八千八百七十七两一钱二分二厘八毫四丝五忽二微九尘八纤五渺。
除荒银一百二十八两四钱三毫七忽八微一尘三纤三渺又豁除捏垦逃荒包赔丁粮银一千三十四两七钱二分三厘七毫二丝七忽九微九尘七纤七渺。实征银七千七百一十三两九钱九分八厘八毫九忽四微八尘七纤五渺。
起运
地丁钱粮,并康熙六年议裁河洲、柏坊二驿俸食及额外新增人丁共银五千五百八十四两二钱二分四厘二毫九丝九忽五微九尘八纤五渺除荒银四十七两四钱二分八厘二毫八丝一忽七微三尘四纤二渺,又豁除捏垦逃荒包赔银六百六十两八钱六厘三毫二丝七忽九微二尘三纤四渺。实征银四千八百七十五两九钱九分一厘六毫八丝九忽九微四尘九渺。
各部寺解费银一十九两四钱八分五厘六毫一丝九忽除荒银四钱八分七厘八毫一丝三忽三尘一渺,又除捏垦逃荒包赔银二两九分七厘八毫六丝四忽三尘五纤一渺。实征银一十六两八钱九分九厘九毫四丝一忽九微三尘四纤八渺。
随漕浅船并驴脚克饷共银八百二十一两四钱九厘九毫八丝五忽除荒银一十六两四钱一分八厘四毫九丝四微三尘七渺,又豁除捏垦逃荒包赔银七十五两五分八厘五毫八忽五微四尘四纤五渺二漠。实征银七百二十九两九钱三分二厘九毫八丝六忽二尘四纤七渺八漠。
江济水夫银一百六十一两一钱四分二厘三毫四丝五忽除荒银三两六钱八分七厘三毫四丝二忽六微,又豁除捏垦逃荒包赔银一十二两七钱六分五厘九毫九丝四忽三尘。实征银一百四十四两六钱八分九厘八忽三微七尘。
拨运存留
官役俸薪工食驿站夫马祭祀并驴脚给解役共银二千二百九十两八钱五分八厘五毫九丝六忽七微除荒银六十两三钱七分八厘三毫八丝一尘八纤三渺,又豁除捏垦逃荒包赔银二百八十三两九钱九分五厘三丝三忽四微六尘四纤六渺八漠。实征银一千九百四十六两四钱八分五厘一毫八丝三忽二微一尘七纤二漠。
丁粮外派
黄蔴线胶正扛银一十五两二钱三分七厘六毫三丝四微系鱼户出办。
黄峒□[30]丈徭田山花银一十五两系徭田出办。
本县商税钞银一十两四钱二分三厘五毫七丝三忽系铺户出办。
班匠银一十四两四钱系匠户出办。
新征麂皮京扛银四钱九分六厘八毫豁除捏垦逃荒包赔银六分四厘七毫三丝五忽。实征银四钱三分二厘六丝五忽。
优免
原额生员每名免粮二石,丁二丁。
国朝[31]仍照例优免由单内载。有免粮二百九十石九斗九升二合六勺每石免银二钱一分九厘五毫一丝七忽九微六尘八纤四渺。共免银六十二两八钱七分八厘一毫奉文扣解充饷。有免丁一百九十三丁每丁免银三钱一分一厘六毫九丝一忽三微七尘九纤六渺。共免银六十两一钱五分六厘四毫四丝除免本身一丁外,余银扣解充饷。粮丁杂徭概免。
按旧例,有十年一轮之大差,里胥视小民为奇货,网罗包贴,扼吭[32]而食,不大餍[33]所欲不止,苦累久之。康熙十一年奉大中丞卢公咨询利弊,士民公议兴革,撤去大差,举行均徭,具呈本县,申详诸上宪[34],屡经批,久在案,复勒石于仪门外,从十二年一甲为始,永遵定制。是役也,穷檐蔀[35]屋,靡不私相庆祝,曰起敝扶衰,端赖斯举。安得继起者皆清白吏,护持善法,毋为奸胥伺意旨、侈奉献,以长享于春台夏屋中也,子孙丰豫[36]系之矣。
赋役箴
殷 铭
赋一也,而赋之之法不一。爱民者以轻为德,残民者以重为威。夫爱之弃之,民亦惟邑长是听耳,独不闻夫东野毕之御乎[37],求马不已,穷其力,势将佚,括民之财何以异此!宁,瘠邑也,厥田为中下,而农之所生,仅一稻,以视夫三农生九谷者有差。虽然,土地之所出有厚薄,令长之所入有繁简。简可以济薄,繁则虽厚勿裕也。由今日以思往昔,其为田卒汙萊者何地乎?其为鸿雁干[38]飞者何时乎?其为竭泽而渔者,苛其制,迫其期,征其耗,挺险走利,若水之趋下,流四方亡[39]择焉,伊谁氏之烈哉?夫民者,天之所生,生之斯爱之矣。民不生,则天气为之舛错。故残民以逞者,天必报之。况乎反裘负薪[40],皮尽而毛无所傅,人事又寻相至也。良令之于民何如哉?罢不艺[41]之征,无追呼之扰,出其心计以与民谋,罔[42]非厚本而重农。畇畇[43]原隰[44],土物惟爱,殆谓是欤!滋货贿则沦弃于时,赋从其重也;好清修则显荣于世,赋从其轻也。轻重荣辱之间,可不慎哉!
【注释】
[1]杪:指年月或四季的末尾。
[2]绌:不足,不够。
[3]泽:恩泽,恩惠。
[4]奇:多一点。
[5]零数:以千、百等为完整计数外的余额。
[6]几:将近,相去不远。
[7]殷庶:富裕,富足,殷实。
[8]追呼:指收税官吏的追喊、呼叫。
[9]兵燹:因战乱所造成的焚烧、破坏。
[10]汙萊:谓田地荒废。萊,指田废生草。
[11]稼穑:耕种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12]登:谷物成熟。
[13]夭厉:亦作“夭疠”。因遭疾疫而早死。
[14]札:夭死。
[15]司牧:管理,统治。
[16]合: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
[17]勺: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百分之一。
[18]抄:匙子,小勺。
[19]圭:古代容量单位,一升的十万分之一。
[20]丝:计量单位名,十忽是一丝,十丝是一毫。
[21]忽:重量单位。
[22]微: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一寸的百分之一,或一两的百万分之一。
[23]尘:重量单位。十埃为“尘”。
[24]纤:古代计量单位,一寸或一两的千万分之一。
[25]渺:古代计量单位,数量极轻微。后面的“漠”“茫”也是。
[26]撮:容量单位,等于一升的千分之一——用于可用手或工具撮取的粉粒状物。
[27]料:应为“科”。
[28]具题:题本上奏。
[29]辽饷:亦称“新饷”,明朝后期加派的税赋名。
[30]原文字迹模糊不清。
[31]国朝:这里指清朝。
[32]扼吭:扼住喉咙,夺走吃的东西,比喻使人处于绝境。扼,用力掐着;吭,同“亢”,咽喉。
[33]餍:满足。
[34]上宪:指上司。
[35]穷檐蔀屋:指穷人。蔀:指搭棚用的席。
[36]丰豫:谓非常舒服安逸,富盛安乐。
[37]东野毕之御乎:《孔子家语·颜回第十八》: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这个典故告诫统治者,要慎用民力,不要对老百姓剥削太甚。
[38]干:竭尽。
[39]亡:无。
[40]反裘负薪:形容贫穷劳苦。
[41]艺:极限。
[42]罔:无,没有。
[43]畇畇:形容田地平均整齐。
[44]原隰:平原和低下的地方。《诗经·小雅·信南山》:“畇畇原隰,曾孙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