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县知县张问明主修
候选贡生 殷 铭纂修
庠 生 刘 纶编订
祥异志
祥异志论
人事作于下,天道应于上,天人之际,大可畏也。然往往天之兆吉者常疏,兆凶者常数。故休征[1]百年一觏[2],而谴吿[3]所垂,每频示于十余岁之中。非先事而为之豫,后事而为之备,其何以顺五行而回天变哉?宁邑远不可考矣,数十年来,祯祥不概见[4]。其间,或疾疫,或兵火,或旱潦、虫蝗,叠形屡吿,民不乐生。岂维挽之无人耶,抑有其心而苦无其力耶?天之爱民甚矣,景星[5]庆云[6],灵芝醴泉[7],畴[8]非盛世之瑞?常秘惜珍重,惧其骄人志,而无以动修省[9]也,何可讳言咎征[10]而不详为采录乎?作《祥异志》。
灾异
崇祯十一年戊寅正月二十七日,临蓝矿寇攻城。城内外房屋尽皆灰烬,居民杀死数千,财物悉掠,宁邑伤残自此始矣。十六年癸未七月,土寇猖獗,士民起义灭之。八月,大疫,先死于兵,继死于病,共以万计。
顺治十五年戊戌七月,有游兵千余,劫掠西南东三乡,烧毁房屋,杀伤人民甚众。
康熙三年,桂寇扰南乡,居民苦之,旋请兵捕灭。八年七月,大疫。八月,县北城外火灾。十一月,西城内火灾。九年五月,内城北复火。
水旱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大旱,竹生实,民采以活生。
天启六年甲子,大旱,民采蕨根作粉以食,知县王梯捐俸赈济,所活甚众。
崇祯十七年癸未,大旱,民不聊生,乱因以起。
顺治三年丙戌,旱。丁亥春,加以郝兵掳掠,斗米一两二钱,民茹草食木,死亡过半。自古之饥,未有甚于此者。九年壬辰,旱,斗米三钱,民采蕨根以食。十三年丙申七月十九夜,山崩水涌,平地深二丈余,近江居民房屋,淹推无存,死者千计。十四年丁酉,旱复疫。
康熙四年大旱,奉旨蠲[11]饷三分。六年,蝗,民无半收。八年春夏,旱。七月十八日,大水。八月望[12],复水,三日乃退。
赈恤
修德可以回变,其应捷于影响。桑枯[13]星退[14]之类是也。然而,七旱九潦,岂其德之不足,抑亦郑相所云天道实远者[15]哉?而卒未闻为尧、汤累,人事修也。吾宁水旱频仍,能以人力为补救,饥者饱之,病者起之,离者合之,几使造物无权,德固潜通,政尤实举,而天道不外人事矣。君相造命之说,古人洵[16]非欺我。
考洪武三十六[17]年,建预备仓于县治之东。正统七年,知县赵忠增设于下液保、西阳保、官板保、枯江保,每乡仓各三间,以备赈恤。废驰已久,前任知县张芳建仓三间于布政司内。顺治十四年,旱,民饥,给米施粥两月,活人甚众。
康熙七年八月,有民吕尧,饥寒负债,拆卖子媳钱氏,事闻知县张问明,捐俸十两,俾尧媳得不嫁。
康熙九年二月,有民彭元一负债,将发妻谢氏嫁卖祁阳,事闻知县张问明,差壮星夜赶至地名落山,追转谢氏归彭,捐俸代完礼银十两。
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二日,东门外火灾,灰烬五十余家。先岁苦旱、蝗,民饥不得食,至是栖身无所,苦益甚。知县张问明,除一面买米给发日食外,具文详上,奉巡抚都察院卢发赈银三十两,布政司安发赈银二十两,按察司马发赈银五两。灾民由是得复㕓舍[18]。
康熙十年夏,大旱。秋,复蝗。是岁禾稼不登[19]。次年,饥。四月,内奉布政司安、按察司马,转奉督部蔡、抚院庐,委辰戌厅王廷栋来县监赈,出豫备仓谷二百六十二石七斗五升,又领院司所发银一百两,籴[20]谷二百五十石,共赈饥民四千五百一十八口外,知县张问明捐俸四十五两有奇,买米施粥,所活益众。
【注释】
[1]休征:吉祥的征兆。
[2]觏:遇见。
[3]谴吿:谴责警告。
[4]概见:谓概略的记载。不概见,指很少见到。
[5]景星:星名。相传常出于有道之国。
[6]庆云:五色云。古人以为祥瑞之气。景星庆云:比喻吉祥的征兆。
[7]醴泉:甘甜的泉水。
[8]畴:古同“俦”。表示疑问,相当于“谁”。
[9]修省:修身反省。
[10]咎征:过失的报应;灾祸应验。
[11]蠲:除去,免除。
[12]望:月圆,农历每月十五前后。
[13]桑枯:《史记》卷三《殷本纪》载:商朝帝太戊时,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之间大可合拱,这被认为是灾异。帝太戊修德,此祥桑谷乃枯死。
[14]星退:《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载:“(宋景公)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于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于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于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于是候之,果徙三度。”意思为:宋景公三十七年(公元前480年)宋国司星(看星相,研究天文之官)看出星辰之相不利于国君,有国君当亡之兆,宋景公相当忧愁。司星子韦建议,可以作法,使灾殃转移于宰相。宋景公说:宰相相当于我的手足股肱啊,怎能伤害他呢?司星又建议可以作法把灾殃转移于人民。宋景公说:国君是因人民而存在的,责任就是保护人民,怎能祸害人民呢?司星又建议,可以把灾害移至岁收,宋景公说:人民是靠岁收生活的,如果农作物收成不好,人民就会困苦。司星说:天高听卑,国君能有这种君人之言,星相也会受感召而动移。不久,星相果然移动三度。宋景公安然无恙。
[15]是郑国大夫子产(郑相)关于天道问题的著名论断。据《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心星在黄昏时出现,刮起大风,宋、卫、陈、郑诸国发生了火灾。郑国大夫裨竈及国人请求把国宝拿出来祭祀鬼神,以免郑国发生第二次大火。子产不答应。他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竈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没有把国宝给他,也没有再发生大火。
[16]洵:诚实,实在。
[17]洪武三十六: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只有三十一年,无三十六年,此处疑有误。
[18]㕓舍:居住。
[19]登:谷物成熟。
[20]籴:买进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