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县知县张问明主修
候选贡生 殷 铭纂修
庠 生 刘 纶编订
方外志
方外志论
古者事亲而习温凊[1]之谊,从王而修耕读之业。其在海以内者,天子不敢外之矣;其在国以内者,诸侯不敢外之矣;其在一邑内者,邑宰不敢外之矣。则曷于隶我版图者而规规[2]焉外之哉?夫同此八口[3],而其人独不艺[4]稷黍,固自托于八口之外也;同此三征,而其人乃不供赋役,又自遁于三征之外也。乃朝廷正不必收而编之户口之中,则以此游于方之外者,往往有至人出焉。知天下游闲之民,恩不可结,法不能加,故其为教,以戒律调其嗜欲,以修炼养其性情,安在玉局[5]精蓝[6]内不大有助于政治者乎?则外也,而无妨内之矣。其人其地,宁可无纪其详耶?作《方外志》。
释
净讷禅师字且拙,安仁王氏子。童真[7]入道,参[8]弁山[9]瑞白[10]师得法。明崇祯间,探幽于宁之西南隅,得贯公山乳峰僻地。地险而邃[11],豺狼虎豹集其中,人迹罕到,诛茅结静,孑[12]立焚修。猛兽驯狎如家常狗马者。然火食亦在断续有无间。越三载,道风传播,衲子智宁等请住宁东烟竹湖幽谷中,选胜开基,题曰大义山。大阐宗风,四方参谒者云集不绝。建至圣寺,造载经阁及祖堂、塔、院诸楼台,规制恢弘,详鹿床翁《义山碑记》[13]。其著述甚富,不专作一家禅语,传洽儒书,旨无异同,脍炙行世。法嗣三十三人,绪庵智缵、寄庵智修为首座[14]。师于康熙庚戍春,受弁山请,赴浙主法座。命缵、修二嗣,先后继席住持兹山,亦有法录匡时,问答宗门,别调玄霜草语录等刻流通,诚当代之名禅也。
观
北真观在北城外,连步云桥,成化二年重建。既颓,康熙二年道士徐元遴[15]会首萧息美募建。
金龙观在县南六十里石羊保,邑民彭玄同道士雷鸣初募建。
清溪观在县北六十里枯江保,弘治十二年道士祖寿募建。
回龙观
寺
能仁寺在县南六十里,夙称阿育王塔,藏佛舍利于中,名曰塔山。顺治七年僧宕玉募修。
湘山寺在东城内盘龙山下,训导李秾记,入《艺文志》。
至圣寺在县东三十五里,即大义山释净讷禅师建造。丛林[16]规制恢弘,宗人府高珩题曰:真狮子窟。知县张芳有记。田粮载入僧户,自纳免差。
绍圣寺在县南法云山,距城三十里,僧智贤创建。康熙十二年迎义山嫡嗣第二代住持智缵禅师住锡[17]。师系江南世族,明末致仕高隐,慧业超群,缁素[18]依止[19],遂成法社[20],著有语录、诗文行世。
资福寺在西城半里,元至正间立,久废,惟石碑存。至嘉靖辛酉,僧楚珊、山主李迎表等重建。
浯洲寺在县治西三十里,西阳保河洲驿傍。
景星寺在县东三十里斛林保。僧正觉成化癸巳年建。寺前路砌一小刻,有云:咸淳壬申岁砌。咸淳乃南宋度宗年号。寺之始创则又前乎此也。
龙王寺在县西十里东塘保,景泰三年僧克募修。
东塔寺在县南三十里石羊保,天顺元年僧嗣理建。
高山寺在县南三十里官板保,洪武十四年僧正谱建。
东城寺在县东二十里斛林保,弘治十六年僧圆普建。
松林寺在县北二十里,洪武初年僧正祥建,弘治元年僧嗣妙重修。
莲花寺在县东二十里枯江保,景泰年造。
西岩寺在县西二十里,洪武初年僧祖恭建。
烟竹寺在县南三十里东塘保,洪武年间僧绍闰建。
罗江寺在县西三十里西阳保,成化年间建。
多宝寺在县东四十里斛林保,洪武初年僧嗣钟建。
观音寺在县南二十里官板保,正德己巳年僧正山建。
浆田寺在县南三十里官板保,永乐年间僧履真建。浆田岩有石壁,可玩。岩外有寺曰兴龙寺,唐宋以来已有之。康熙十一年,庠生彭益升纠众重修。
寿福寺 龙山寺 六合寺
万福寺康熙九年知县张问明重修。 白阳寺 梁水寺
庵
白衣庵在湘山寺左,僧智恬创建,明末毁于兵。徒慧珠、本能康熙七年建,接纳十方众场。
玉洁林在县南一里,崇祯五年邑民易加荐建,明末废。顺治十一年僧智灿重建,精修静业。
直指庵在县西六十里小祗园,僧智踊开蓁[21]、辟莽[22]、诛茅结小庵,并置常住田若干亩。清初智恬弘建丛林。恬受三昧和尚戒,后得法于义山,卓锡[23]兹地。
西莲庵在县东六十里,于顺治四年青原下智达创建。丛林嗣法于大义山,有语录流行。
大圆庵在城西二里资福寺后。康熙八年知县张问明捐俸建,僧庄临苦志焚修[24],接众弘禅。
宝林庵在县西十五里,于顺治五年僧德美创建。
地藏庵在县北四十里,地名凉水麂角峰下,山主刘登瀛建。竖额名小鹿苑,为要路接众之场。康熙十一年,有住持僧□灿,系南岳荆紫峰法嗣,领徒德恒,苦志焚修,募建精舍,塑地藏像,改名地藏,禅林大兴,接纳缁素络绎。
观音庵在柏坊驿,兵宪彭而述,知县张芳有诗。
永福庵在县北十五里乌紫峰下,系义山法嗣智琮募建。
继贤林在县东二十里,于顺治十年僧慧珠、徒本能同建。丛林一所,山主邓智建。
镇宁庵在县北二里。
千华林在城南二里,顺治十年僧智体募建。
泉峰庵在县南三十里,泉峰之巅。
广济庵在县南四十里,顺治七年僧匡维募建,嗣法义山。
蟠龙庵在县西三十五里,阮公志道建,以侍祖茔[25]香火前。封内给假焚□黄即兹山也。
栖隐庵在县南三十里,顺治十八年僧了然募建,嗣法于义山。
万善庵在县南二十里,顺治十四年道元僧募建。
法会庵在县南二十里,崇祯十年僧渡洋募建。
法云庵在县南二十里,顺治十二年僧募建。
继学林在县南二十五里,顺治十年僧庄实、山主崔吴二姓同建。
东华庵在县东三十里,康熙九年禅僧德湛募建。
五台庵在县东二十里。如磬禅师,字体幻,弘成宜江,三十年不事文字,惟笃真修。圆寂先五日,告语大众,拜佛礼忏[26]。是日,著袈裟,端坐方丈而去。
西华庵在县北十五里,顺治十六年,山主贡士刘登瀛建。
三贤庵在县东二十里,康熙九年僧一默建。
象王庵在县西十五里,僧慧□募建。
三峰林在县西五十里,僧慧性募建。
存心庵在县西五十里,顺治十二年生员王士元兴建。
圆明庵在县南十五里,僧智慧修建。
永福庵在县北十里乌紫峰下,嗣法大义山,禅僧德宗募建。
观音庵在县南十五里,禅僧智通建。
观音庵在县东三十里,庵主生员李良枢建创,住持僧寂印。
朝阳庵在县南十里,地名千家湾,山主刘龙楚、僧自成募建精舍。
祇树林在县东二十里,地名高岭,僧念持募建。
三多林在县东五里,地名曲潭桥,庵主廪生李良橒、良枢、长舒、长秋、长旦、山主李廷鹤同建。
曲潭桥茶亭住持僧自间。
县志跋
李孔茂训导
常宁之为邑也,广袤几[27]百里,是亦古侯伯之国也。其山川土俗自成一风会焉。集邑而郡,集郡而省会,集省会而天下。天下者,邑之积也,一邑之纪载弗备,而天下阙如[28],邑志所系诚重哉!丁未间,叨[29]邑学务,辄遍索遗书不获,每值诸生课艺[30]之暇,访人情,咨土俗,稍闻其略,未悉其详。兹邑父母奉列宪[31]宗师修志之命,搜求旧文,与绅衿[32]耆硕[33]互订编缉。帙[34]成,捧读再四,觉前此之诹[35]询而未尽者,瞭然在楮[36]墨中,乃叹居宁之四载,不如披[37]志之一日也。已而复喟然曰:是志也,岂徒纪事,是大有裨于吏治者乎!昔贤谓:人民社稷,其学在诗书之外。圣人非其人而未尝不是其言一行。作吏而不能取一邑之往事遗踪,熟识于心目,则凡所为修废举坠、造士便民、立惩示劝者,何以因地而施,随时而措?其为吏治之疏也,可胜言耶?而咸备于十三卷,则夫起敝维衰、训方型俗,父老将扶杖而观德化之成矣!而且使后之读之者,一举目而如历百里之内,如见百年之远,皆得因地随时而成雅化,是又以一人之吏治,而为后人吏治之则者,志之所系,不更重哉?是为跋。
二百八十五篇
共计印板壹伯伍拾柒块
【注释】
[1]凊:凉。
[2]规规:见识浅短拘泥的样子。
[3]八口:八口之家。指一家人,一般特指有老人和小孩的大家庭。《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4]艺:种植。
[5]玉局:道观。
[6]精蓝:佛寺,僧舍。
[7]童真:儿童天真的本性。这里指儿童时。
[8]参:进见,拜见。
[9]弁山:又名卞山,在浙江湖州城西北九公里,雄峙于太湖南岸。
[10]瑞白(1584—1641):明雪,字瑞白,别号入就,安徽桐城杨氏子。年二十入九华山聚龙寺剃落。为曹洞二十八世、云门二世法嗣。曾主浙江湖州弁山龙华寺。为一代禅宗高僧。
[11]邃:深远。
[12]孑:单独,孤单。
[13]见本志第十卷张芳所撰《大义山碑记》。
[14]首座:寺庙里地位最高的和尚。
[15]遴:谨慎选择。
[16]丛林:和尚聚居修行的处所,后泛指大寺院。
[17]住锡:指僧人在某地居留。锡,锡杖。
[18]缁素:黑和白。指僧俗。僧徒衣缁,俗众服素,故称。
[19]依止: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
[20]法社:为修道所结之会社也。
[21]蓁:荆棘丛生的样子。
[22]莽:草,密生的草。
[23]卓锡:卓,植立。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法师云游时皆随身执持锡杖。因此名僧挂单某处,便称为“住锡”或“卓锡”,即立锡杖于某处之意。
[24]焚修:焚香修行。
[25]祖茔:祖坟。
[26]礼忏:礼拜佛、法、僧三宝,忏悔所造的罪业。
[27]几:将近,差一点。
[28]阙如:空缺,缺然,欠缺。
[29]叨:承受。
[30]课艺:研读制艺(八股文)。
[31]宪:旧时属吏对上司的尊称。
[32]绅衿:泛指地方上体面的人。
[33]耆硕:高年硕德者。
[34]帙:书。
[35]诹:在一起商量事情,询问。
[36]楮:纸的代称。
[37]披:翻开,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