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壬戌编成

阳 湖 恽世临鉴定

邑 人 陈启迈纂辑

地理志第一

武陵之先,实惟汉寿、临沅错跱,厥图延袤[1],翼轸分躔[2],川岳钟毓,道沅西来,界河前后,阳山耸干[3],渐沿其麓,东汇湖壖[4],陂池交属,巨防[5]式遏[6],川流倒蹙,决之排之。赖贤守牧区画[7]井疆[8],土田饶沃,朴俗以敦,抗怀[9]芳躅[10]。志地理。

沿 革

武陵,《禹贡》[11]:荆州之域。《明一统志》:常德府,《禹贡》荆州之域,商周时为蛮蜑[12]所居。

战国属楚,秦为黔中郡地。《汉书·西南夷传》: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跷[13]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使司马错[14]攻楚黔中,拔之。三十年,蜀守张若[15]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水经注》[16]:沅水又东经临沅县南,县治武陵郡下,本楚之黔中郡矣。唐杜佑[17]《通典[18]·州郡十三》:朗州,春秋战国时皆属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

汉为索县、临沅县,隶荆州武陵郡,郡治索县。《汉书·地理志》“武陵郡”原注:高帝置,属荆州。莽曰“建平”,又县十三:索、孱陵、临沅、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佷山、零阳、充。《通典·州郡十三》“朗州武陵”原注:汉临沅、汉寿二县地。案:索,即今县北境及龙阳县地故城,在县北五十里;临沅,即今县南境及桃源县地故城,今府城是。二县盖以渐水为界。晋司马彪[19]《续汉书·郡国志》:武陵郡,梁刘昭[20]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更名为雒阳,南二千一百里。”《先贤传》曰:晋代太守赵廞[21]问主簿[22]潘京[23]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遂得见全,共议易号。《传》[24]曰:止戈为武,高平曰陵,于是改名焉。臣昭案:前书本名武陵,不知此对何据而出?明顾祖禹[25]《方舆纪要》[26]:汉寿城本汉之索县,武陵郡治焉。

后汉,析临沅置沅南县,又更索曰汉寿,移荆州刺史[27]。治焉,而郡移治临沅。《续汉书·郡国志》“荆州武陵郡十二城:临沅、汉寿故索,阳嘉三年(134)更名,刺史治、孱陵、零阳、充、沅陵、辰阳、酉阳、迁陵、镡成、沅南,建武二十六年(50)置作唐。”案:沅南,析临沅南境置,故城在今县南七十里,二县盖以沅水为界。宋欧阳忞[28]《舆地广记》[29]:故汉寿县,本名索,汉为武陵郡治,东汉为荆州刺史治,而郡徙治临沅,至魏州徙治江陵。案:荆州自刘表[30]徙治襄阳,非至魏始徙也。

三国初属蜀,后属吴,更汉寿曰吴寿,晋复故;临沅、沅南因[31]之,仍隶荆州武陵郡。《三国志·吴主传》:建安十九年(214),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通典·州郡一》:刘备没后,所分之地悉复属吴。《宋书·州郡志》:汉寿,吴曰吾寿,晋武帝复旧。《晋书·地理志》:荆州武陵郡,统县十:临沅、龙阳、汉寿、沅陵、黚阳、酉阳、镡成、沅南、迁陵、舞阳。案:临沅、汉寿、沅南,即今县及桃源县地。盖吴人析汉寿东境置龙阳县,故三县境较汉时稍蹙矣。

宋、齐,郡及县属郢州。《宋书·州郡志》“郢州武陵太守[32],领县十:临沅、龙阳、汉寿、沅南、迁陵、辰阳、舞阳、酉阳、黔阳、沅陵。”案:《南齐书·州郡志》“武陵郡,属郢州,领县均如宋时。”

梁,属武州。《梁书·杜崱[33]传》:太清二年(548),世祖以为武州刺史。俄[34],迁武陵内史[35]。《隋书·地理志》“武陵郡:梁,置武州。”《旧唐书·地理志》“朗州武陵:梁,于县置武州。”案:武州之置,《梁书》无明文。《十道志》[36]谓“湘东王于荆州割武陵郡,置武州。”考:武陵齐已属郢,不应复属荆,其说似误。又考:《梁书·元帝纪》云“太清四年(550),荆州刺史领武陵,则武州不久仍废矣。”

陈,属沅州。《陈书·世祖纪》:天嘉元年(560),分荆州之天门、义阳、南平,郢州之武陵四郡,置武州,其刺史领武陵太守,治武陵郡。《宣帝纪》:太建七年(575),改武州为沅州。案:武陵,梁末已属荆。据《世祖纪》,陈初又似属郢,未审何时徙属?又案:《世祖纪》云“天嘉元年,都尉[37]所部六县为沅州,别置通宁郡,即今辰州府。”与此异。

隋平陈,郡废,改朗州。并临沅、沅南、汉寿,置武陵县。大业(605—618)初,复武陵郡。《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583),废诸郡。炀帝嗣位,并省诸州,改州为郡。”又“武陵郡统县二:武陵、龙阳。”原注“平陈,为朗州。”又“旧置武陵郡,平陈,郡废。并临沅、沅南、汉寿三县,置武陵县。大业初,复置武陵郡。”案:武陵即今县及桃源县地,武陵名县始此。又案:《旧唐书·地理志》云“隋平陈,复为嵩州,寻[38]又改朗州。”《隋志》不载。

唐武德(618—626)中,复朗州;天宝(742—756)初,又复武陵郡;乾元(758—760)初,又复朗州,而县仍隶之。《旧唐书·地理志》:江南西道朗州,隋武陵郡。武德四年,平萧铣[39],置朗州。天宝元年,改为武陵郡。乾元元年,复为朗州。天宝初,割属山南东道,旧领县二:武陵、龙阳。昭宗于州置武贞军[40];五代梁,曰永顺军;寻,曰武顺军;唐,复曰武贞军;寻,曰武平军;周,升为大都督府,而州及县仍隶之。《唐书·方镇[41]表》:光化元年(898),置武贞军节度使[42],领澧、朗、溆三州,治澧州。《五代史·杂传》:雷满,武陵人也,唐广明(880—881)中,杀刺史崔翥,遂据朗州,请命于唐昭宗,以澧朗为武贞军,拜满节度使。案:二史武贞领州各异。考《旧唐书·昭宗纪》称:满、澧、朗、溆等州观察处置使[43],与《唐书》同。《旧五代史·梁书·列传》称:满,澧朗节度使,与《五代史》同。未详孰是?又案:《五代史》云“满,居朗州,引沅水堑[44]其城。”《旧五代史》云“马殷攻陷朗州,满子彦恭遁去。”是武贞本治朗,《唐表》谓治澧,非是。《旧五代史·梁书·张佶[45]传》:开平(907—911)初,殷表佶为朗州永顺军节度使。吴任臣十国春秋[46]·藩镇表》:梁开平时,武穆王[47]执雷彦雄等,送之梁,梁改朗州曰永顺军。案:开平二年,殷取朗州,改永顺军盖其时事,朗州自是属湖南镇。《五代史·楚世家》:天成二年(927),明宗封殷楚国王,自置官属,子希振为武顺军节度使。《明一统志》:常德府,五代梁曰武顺军。《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同光元年(923),改朗州武顺军复为武贞军。《十国春秋·藩镇表》:后唐时,以朗州为武平军,以文昭王为武安、武平节度使。宋祝穆[48]《方舆胜览》[49]:朗州,后唐为武平军。《文献通考》:鼎州,后唐为武正军节度使,改武平军。案:武正即“武贞”避讳改。《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广顺三年(953),武平军兵马留后[50]刘言乞移使府于武陵,从之,诏升朗州为大都督府,在潭州之上,以言行朗州大都督,充武平军节度。《十国春秋》:朗州领县三,武陵、龙阳、桥江。

宋乾德二年(964),军降团练[51]。大中祥符五年(1012),州改鼎州。政和七年(1117),仍于州置常德军。乾道元年(1165),始升州为常德府,均以县隶焉。《宋史·地理志·荆湖北路》:常德府,本鼎州武陵郡。常德军节度,乾德二年降为团练。本朗州,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政和七年,升为军。建炎四年(1130),升鼎澧州镇抚使[52]。绍兴元年(1131),置荆湖北路安抚使[53],治鼎州,领鼎、澧、辰、沅、靖州。三十二年,罢。乾道元年,以孝宗潜藩[54]升府。八年,依旧提举[55]五州。县三:武陵、桃源、龙阳。南渡后,增县一:沅江。宋王存[56]《元丰九域志》[57]:鼎州武陵郡,周为武平军节度,宋建隆四年(963)降团练。案:武陵,即今县境,盖乾德(963—968)初析武陵西境置桃源县,故较隋时之武陵又蹙矣。又案:宋荆湖北路未尝治鼎。考《高宗纪》云“绍兴元年,置荆湖东、西路安抚司,治鄂、鼎州。二年,改南、北路,治潭、鄂州。《地理志》:“北路”二字当属“西路”之伪。又案:《太祖纪》云“建隆四年三月,克复朗州,湖南平。十一月,改元乾德,降团练。”盖其时事。《地理志》《九域志》虽纪年各异,实只间一岁耳。又案:《方舆纪要》云“宋升鼎州为永安军,又改靖康军。”正史皆不载。

元至元(1335—1341)中,县隶常德路[58]。《元史·地理志》“常德路,宋常德府。元至元十二年,置常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领县一:武陵,州二:桃源、龙阳;州领县一:沅江。案:路属湖广行省江南湖北道。考:《世祖纪》云“至元十三年,勅常德府贡包茅[59]。十五年,置司常德路。”是改路当在十四、五年内。

明太祖甲辰(1364),县隶常德府。《明史·地理志》:常德府,元常德路,属湖广行省[60],太祖甲辰年为府,领县四:武陵、桃源、龙阳、沅江。

自汉至是,代为郡、州、军、路治所。国朝因之,随府隶湖南布政使司[61]。《一统志》“常德府,康熙三年(1664),属湖南布政使司,领县四:武陵、桃源、龙阳、沅江。”《贺志》[62]“康熙三年,临以分巡湖北道。六年,裁。九年,隶岳常澧分守道[63]。”

案:黔中本置自张若,《后汉书·南蛮传》乃谓“置自白起[64]”。是时,起方鏖兵鄢郢,安得南及沅澧?更黔中为武陵郡,本高帝时事。潘京乃谓“郡本名义陵,在辰阳界今辰州府辰溪、溆浦二县。光武(25—57)时,移东而易号,果何所据?况义陵本武陵郡属县今溆浦县,《汉志》可证。而《括地志》[65]承京之伪,曰“汉武陵郡,理[66]义陵;后汉,移理临沅。不知郡治所在。”史必首列其名,果义陵为郡治,《汉志》“武陵郡”下胡不首义陵县乎?莽置建平,吴亦置建平,时地各异,《府志》混而一之。又以班固原注为师古[67]注,而谓“师古承郦注之伪。”岂知郦注固承班氏之说乎?古沅南即今武陵、桃源南境,其县治在武陵境内。《通志》《府志》俱列之桃源下,误矣!

武贞军建置者再,《贺志》举后而遗前,《府志》举前而遗后《沿革表》内,误同《贺志》,又俱以雷满系之后。唐雷满屡见新、旧两《唐书》《昭宗纪》《邓处讷[68]传》安得舛午[69]至此?马希振[70]节度武顺,《欧史》[71]列天成二年(927)。考:天成(926—929)在同光(923—925)后,时朗州已改武贞,安得尚曰“武顺”?据《薛史·世袭传》云“梁贞明(915—921)中,封殷楚王,自署官吏。”则节度武顺断属贞明时。武平一军,《欧史·楚世家》谓“置自广顺三年(953)。”《职方考》[72]又列于唐代刊本误列梁代,彭元瑞[73]注本改正。考:《薛史》[74]“唐明宗长兴二年(931),称马希振武平军节度。晋少帝天福八年(943),称希萼朗州武平军节度。”是武平起自后唐明甚。《贺志》顾承《楚世家》之说,谬矣!

古郡县多以山水得名。渐水一曰“鼎水”,实鼎州所由名。《贺志》乃谓“郡形如鼎”,又谓“黄帝采铜首山,铸鼎洞庭之野。”不知黄帝铸鼎在《禹贡》北条之荆山,与此无涉。自唐改郡为州,虽屡置节度、团练使,而州如故。乾道(1165—1173),升府,始不复有州之名。自政和(1111—1117)建军,为常德。虽屡置镇抚、安抚使,而军如故。至元(1264—1294)改司,始不复有军之号。观《宋志》“荆湖北路有鼎州,南渡后始无。”《通考》[75]谓“常德府仍领本军节度”,是其明证,旧志皆未确考,兹正之。

论曰:志县固不必及郡,然武陵代为倚郭[76],邑重阃复寄[77]焉,寻枝者不得不索本也,况沿革亦不一矣。自汉以来,郡十变,县四变,县分、合又四变,军节度之变难更仆数[78]。盖鼎图屡革,郡、邑亦朝改夕更,后人沿伪踵谬,颠倒纠纷。非胪列其废兴之故,览古者奚以瞭[79]如指掌乎。

疆 域

县治附郭[80],在湖南布政使司西北四百八十里《通志》作四百十五里,东至龙阳县小河口《贺志》作宣布铺界四十五里《通志》作四十里;西至桃源县高吾铺界二十五里《贺志》作三十五里,《通志》作五十里;南至长沙府安化县燕子洞界百二十里;北至澧州鳌山铺界九十里;东南至龙阳县牛桥铺界六十里《通志》作四十五里;西南至桃源县插角山界百三十五里原作西南至桃源县六合垭界九十里。案:六合垭在今县西北九十里,疑不可举以界西南之境;东北至澧州安乡县麻河界百三十五里;西北至澧州安福县龙门洞界。东西距七十里《贺志》作八十里,《通志》作百里,南北距二百一十里《通志》作百七十里。自县治至京师三千九百八十里《贺志》作六千二百一十里,《通志》作三千六百六十八里。《府志》

论曰:武陵在隋甚阔,在宋甚狭。今之疆域,犹宋也。然元、明代兴,纷纷易制,此疆尔界之间,安必今古如一哉?国家画野分疆,绮交绣错,一、二百年来,几忘向者之华离[81]矣。为考其犬牙相错者于篇,亦曰省风问俗,惟疆是视已耳。

分 野[82]

十二舍[83]属鹑尾[84]。《贺志》《周礼·春官》“保章氏[85]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汉郑元[86]注“鹑尾,楚也。”《汉书·律历志》“鹑尾,初张[87]十八度,立秋;中翼十五度,处暑;终轸十一度。”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梁刘昭注“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于辰在巳,谓之大荒落[88];于律为夷则[89],斗建[90]在申,今楚分野。《一统志》:湖南,翼轸分野,鹑尾之次。

案:鹑尾交宫[91]宿度[92]古今不同。费直[93]《周易说》“起张十三度,至轸七度。”蔡邕[94]《月令章句》[95]“起张十二度,至轸六度。”陈卓《景初历》[96]“起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僧一行[97]《大衍历》[98]“起张十五度,至轸九度。”虽度数差异,而宫宿未改也。崇祯元年(1628)历“始起星七度五十一分,至翼十一度二十三分。”国朝嘉庆二十三年(1818)历又“起星五度十五分,至翼八度四十五分。”遂与古悬殊矣!

盖古人不用岁差[99]法,故宫宿无大变易。今则以中气[100]过宫[101],恒星每岁东移,凡七十年余差一度,故宫无定宿,而宿可以递居各宫也。又翼宿古作十八、十九、二十度,轸宿古作十七、十八度。崇祯历则云“翼十七度,轸十三度零三分。”嘉庆历又云“翼十六度五十九分,轸十三度五分。”盖恒星行有迟速,故黄道度亦微有增损耳。

二十八宿属翼轸。《贺志》《史记·天官书》“翼轸,荆州。”《汉书·地理志》“楚地,翼轸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尽楚分也。《晋书·天文》“州郡躔次[102]”:零陵入轸十一度,桂阳入轸六度,武陵入轸十一度,长沙入轸十六度。案:王应麟[103]《玉海》[104]作“武陵入轸十一度。”于大吉《天文秘诀》、章世纯《星次分野》与此同。

案:郡国入度,郑康成谓其非古数,是矣!考:《郡国志》“武陵郡隶十二城。”与桂阳隶十一城,零陵、长沙隶十三城者相垺,所辖常、澧、辰、沅、永、靖诸府、州地,广袤近千里,安得仅以一度限之,而余郡乃至四、五度乎?观徐灏令武陵,见金、木犯翼七度及十六、十七度,决吾郡罹兵[105]。杨嗣昌见白气犯翼、轸间,谓“贼氛将及吾郡。”详《贺志》皆不以轸十度为候,则《晋志》之误自见矣!然则武陵宜何属?曰:武陵,古荆州域,翼轸既为荆楚分星,是亦武陵分星也。若必切指其入某星某度,寸较铢析[106]以求合,则凿[107]矣。

北极出地[108]二十九度,偏西四度七分。刘茂吉[109]《测极表》《府志稿》宋王溥[110]《唐会要》[111]“开元十二年(724),命太史监[112]南宫说[113]往朗州测日影,武陵北极高二十九度五分。”《旧唐书·天文志》“朗州武陵县,北极高二十九度五分。冬至至[114],影在表北一丈五寸三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四尺四寸七分;夏至,影在表北七寸七分。”

气候占验[115]附

景物和煦,然处洞庭上游,地属卑湿。每岁正月以后,阴多晴少。谚云:春无三日晴。二、三月,风雨,亦凉冷如冬。四、五月,多雨。四月,梅雨蒸溽[116],砖础皆湿。五月,大雨溪涨,俗呼“磨刀水”。青尉[117]疏云“月明五夜愁天旱,雨落三朝怕水淹。”盖自古然也。陆佃[118]《埤雅[119]·释木》“今江、湘、二浙四、五月之间梅欲黄落,则水润土溽,础壁皆汗,蒸郁成雨,其霏如雾,谓之‘梅雨’,沾衣服皆败黕[120]。南薰交扇,日趋炎燠[121]。芒种后,日迫于暑。多蚊蚋[122],将雨;蒸郁不可耐,多蚤虫。谚云“干蚊虫,湿虼蚤[123]。”三伏酷热,入秋弥烈。八月十三日至二十三日,俗称“詹家天”九月凉飚振槁,霜候渐逼。俗云“包三冻九。”十月多晴,俗称“小阳春”,间有霜。十一、二月,甚风大雪,占岁者以为验。年内大雪冰冻,则来岁丰。谚云“不冷不热,五谷不结。”明陈国宝《武陵旧事》

正月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其日晴,所生之物育;阴,则灾。元宵初日,占百果;中日,晚稻;末日,早稻。

二月惊蛰雷鸣,主本月多雨,次月旱妨农。谚云“惊蛰闻雷米似泥。”

三月三日听蛙声,午前鸣,高田熟;午后鸣,低田熟。

四月立夏青气见[124]东南,吉;否则,岁多灾。又,立夏、小满宜雨。谚云“立夏不下,高田放坝。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又云“四月八日晴,鱼儿上高坪。”

五月夏至雨,主岁丰。谚云“夏至见青田,有雨在秋边。”

六月立秋在月晦,则早稻迟。谚云“六月秋,要到秋;七月秋,不到秋。”

七月七日以前河影没,三日复见,则谷贱;七日复见,则谷贵。俗谓“天河探米价。”

八月秋分不宜晴。中秋月明,则湖无鱼;晦,主来岁元宵雨。谚云“雾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九月自一日至九日北风,主来岁谷贱。以日占月。如一日,则主正月是。重阳无雨,主晴。谚云“重阳无雨一冬晴。”无风,则湖有鱼。案:今谚云“不怕雨,不怕风,只怕明月照湖中。”

十月一日宜晴。谚云“十月初一晴,柴炭灰样平。”又云“十月雨连连,高山也是田。”

十一月冬至青云见北方,吉,主来岁丰;否则,主旱。

十二月大、小寒多风雪损畜。除夕天有星,主来岁棉花少。谚云“天有花,地无花。”

四季甲子、甲申不宜雨。春甲子雨,赤地千里;夏甲子雨,撑船入市;秋甲子雨,禾头生耳;冬甲子雨,牛羊冻死。甲申大雨,谷大贵;小雨,谷小贵。俱《贺志》。

二至后逢九占寒燠。增:周遵道豹隐纪谈》[125]“土俗以二至后九日为寒燠之候。”夏至后云“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126]。”冬至后云“一九至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127];四九三十六,夜眠如路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衲两尴;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论曰:今之言天者,动曰分野。分野之说,起之甘德[128]、石申[129];畅之班固、张衡、蔡邕、陈卓,然不经实[130]甚。夫周天三百六十度,大地全体九万里应之。中国南自琼州极高十八度,北至开平极高四十二度,直径仅六千里,在大地不过十五分之一耳,安有穹窿圆象[131]耑[132]为此六千里设哉?且就所配方域论,亦不相符。吴越实东南,反丽星纪[133];鲁卫实东北,反位戌亥[134]。齐表东海而星北,秦处西陲而次南,推之宋卫之辽隔[135]、燕吴之毗连、周楚之接壤,皆与舆图背谬。说者知其不可通,遂有以受封之日岁星所在为言者贾公彦,有以诸国分星命以主祭为言者郑樵,然陈、蔡绝而复续。案:《汉书·地理志》“陈与郑同分。”周郑迁而之东,岂封域既改、封日又异,而前星且未变耶?悬象在天,非胙土分茅[136]之比,岂分以此星,遂可据为已有耶?况周千八百国,何独此十二国当之古国?邑不过百里,又何自而得专次乎?至僧一行谓“河山之首尾与云汉[137]之始终相应”,其说似乎近是自西人利玛窦[138]云汉带天一周之图出。识者已讥其荒唐矣。方以智[139]然则保章氏星土分星之论,或别有所指,岂必如诸家之说哉?顾春秋以来,莫不兢兢于是焉。姑存其说,可也。

【注释】

[1]延袤:绵亘,绵延伸展。袤,长度,特指南北距离的长度。

[2]躔:躔度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古人把周天分为三百六十度,划为若干区域,辨别日月星辰的方位

[3]耸干:原指高挺的树干,引申为高峻挺拔。

[4]壖:城下宫庙外及水边等处的空地或田地。

[5]巨防:大堤。

[6]式遏:遏制、制止,防卫、抵御。

[7]区画:谋划,筹划。

[8]井疆:井里疆界之意。

[9]抗怀:坚守高尚的情怀。

[10]芳躅:前贤的踪迹。

[11]《禹贡》:是《尚书》中《夏书四篇》最重要的一篇,全书分“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部分,以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并对每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12]蛮蜑:南方少数民族名。多船居,称蜑户,也称蛋户。

[13]庄跷:?—前256年,一作“庄豪”,战国时期楚国将军,楚庄王之苗裔。他生平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

[14]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夏阳(今韩城)人,司马迁八世祖,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

[15]张若:生卒年不详,秦惠文王时人,战国时期秦国蜀地的地方官。秦昭襄王杀死公孙绾后,不立蜀侯,专以蜀守张若治蜀。后张若东征楚国,得到巫郡和江南之地,作为秦的黔中郡。

[16]《水经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共40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1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1000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17]杜佑:735—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唐朝中叶宰相,政治家、史学家。

[18]《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杜佑所撰,共200卷,内分9门,子目1500余条,约190万字。

[19]司马彪:?—约306年,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晋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西晋史学家。

[20]刘昭:约510年前后在世,字宣卿,平原高唐人,晋太尉寔九世孙。集注《后汉书》130卷,《幼童传》1卷,文集10卷。

[21]赵廞:?—301年,字叔和。初为西晋长安令,296年以扬烈将军加折冲将军迁益州刺史,298年到任。时逢晋室衰乱,于是据成都反晋,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建元太平。第二年正月,被部下所杀,太平王朝灭亡。

[22]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23]潘京:字世长,武陵汉寿人。历巴丘、邵陵、泉陵三令;迁桂林太守,不就。

[24]《传》:即《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35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25]顾祖禹:1631—1692年,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著名学者。

[26]《方舆纪要》:即《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27]刺史:又称刺使,职官。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28]欧阳忞:北宋地理学家。生卒年不详,吉州庐陵(江西吉安)人,欧阳修族孙。

[29]《舆地广记》:宋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共38卷。该书“自尧、舜以来至于今,为书凡三十八篇,命之曰《舆地广记》”。从远古至宋,郡县建制沿革变化,内容完整,体例明了,为后代编一统志之先河。

[30]刘表:142—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汉鲁恭王刘余之后,东汉末年名士,汉末群雄之一。

[31]因:承袭。

[32]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区之地方行政官。战国时就开始设置郡守。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秦并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西汉改郡守为太守,秩二千石。西汉太守位置很高,往往入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政,亦多出为太守。

[33]杜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南)人,历官新兴太守、武州刺史,封枝江县侯、加散骑常侍、江州刺史。

[34]俄:不久。

[35]内史:晋太康十年(289)十一月,将王国的相改为内史,其它封国的行政长官依然称相。郡王封国的内史,相当于郡太守;县王封国的内史,相当于县令、县长。后废除县王,只保留郡王,内史职责相当于郡太守。要郡亦有以内史代太守者,如东晋会稽郡。南朝的宋、齐、梁、陈承袭晋制。

[36]《十道志》:全称为《十道四蕃志》,乃是唐代武周时梁载言所撰,共计16卷,为后世研究唐代地貌和疆域等提供了宝贵的重要史料,是唐代全国地理总志。

[37]都尉:武官名。赵国将军下依次为国尉、都尉,秦与汉初,每郡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景帝改名为都尉。西汉有掌管人员也入京畿的关都尉,掌管边郡与田的农都尉,管理归附各族的属国都尉,皆与武事无关,掌皇帝所乘车辆的奉车都尉,掌副车之马者称驸马都尉,掌乐府的协律都尉等。

[38]寻:不久。

[39]萧铣:583—621年,隋末唐初地方割据势力首领,后梁宣帝萧詧的曾孙。唐武德元年四月,在岳阳称帝,国号梁,建元鸣凤,置百官,均循梁朝故制。其势力范围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今越南河内),北至汉水,拥有精兵40万,雄踞南方。

[40]军:唐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

[41]方镇:拥有兵权而管理一方的长官,如唐时的节度使。

[42]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43]观察处置使:唐官名。肃宗乾元元年(758)置。掌一道或数州军政、财赋、民俗事务。

[44]堑:防也。

[45]张佶:?—911年,京兆长安人。曾任永顺军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46]《十国春秋》:共114卷,清吴任臣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吴任臣,1628—1689年,字志伊,一字尔器,初字徵鸣,号托园,福建兴化府平海卫(今莆田秀屿区平海镇)人。历史学家、藏书家。

[47]武穆王:即马殷。

[48]祝穆:字和甫,初名丙,其先新安(今安徽歙县或曰建阳)人,徙居崇安(今属福建)。与弟癸同从朱熹受业,后被荐为迪功郎。

[49]《方舆胜览》: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全书共70卷,主要记载了南宋临安府所辖地区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

[50]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

[51]团练:团练使的职务出现在唐代,当时是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地位低于节度使。到了宋代,朝廷采强干弱枝政策,团练使仅是虚衔。诸州团练使为武臣之寄禄官,无定员,无职掌,不驻本州。

[52]镇抚使:南宋始置。高宗建炎四年,以参知政事范宗尹议,以武装集团首领为镇抚使。诸使所据地区,除茶盐由朝廷置官提举外,其余均归镇抚使便宜行事。

[53]安抚使:宋于重要地区置安抚使,多兼经略使、马步军都总管,主管一路军事与民政,以知州兼任,简称帅,如以二品以上大臣担任,即称安抚大使。

[54]潜藩:指帝王为王侯时的封地。

[55]提举:掌管,管理。

[56]王存:1023—1101年,字正仲,丹阳人。其文深得欧阳修、吕公著赞赏,历任浙江上虞县令、任国子监集贤校理、史馆检讨等职。

[57]《元丰九域志》:汉族历史地理名著,王存主编,曾肇、李德刍共同修撰。全书分10卷,始于4京,次列23路,终于省废州军、化外州、羁縻州,分路记载所属府、州、军、监及其距京里程、四至八到、主客户数、土贡、领县数和名称。

[58]路:古代中国的路、府始于宋代。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59]包茅: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匣中,故称。

[60]行省:行省制度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腹内地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最高长官一般称平章政事。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

[61]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官署名。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理的一级行政区,简称“布政使司”,民间简称“行省”或“省”。

[62]《贺志》:邑人贺奇所编《常德府志》。此志奉檄修于康熙八年,次年八月成书,记事自唐虞至康熙初年,约35万字,分8门66目。贺奇,字庸,号天放,授中书舍人,加兵部职方,主司监军监察御史,修有《霍州志》和《郡志》。

[63]分守道:官名,简称“守道”。清代道员的一种,由各省布政使派驻于一定的府州地区,一般是三至四个府州,协助布政使掌理该地区钱谷,督课农桑,考核官吏,简军实,固封守。后来成为督抚以下、府以上的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无固定员额,秩正四品。

[64]白起:?—前257年,《战国策》作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65]《括地志》: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全书正文550卷、序略5卷。它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篡上的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

[66]理:治理,管理。

[67]师古:581—645年,名籀,字师古,隋唐以字行,故称颜师古。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68]邓处讷:?—894年,字冲韫,邵州龙潭(今邵阳市洞口县)人。唐朝末年割据军阀,官至武安军节度使。

[69]舛午:互相倾轧,违背。

[70]马希振:?—930年,马楚武穆王马殷之嫡长子,官至武顺节度使,加侍中。

[71]《欧史》:指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

[72]《职方考》:即《新五代史·职方考》。

[73]彭元瑞:1731—1803年,字掌仍,一字辑五,号芸楣(一作云楣),江西南昌人,清代学者、楹联名家,官至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74]《薛史》:即《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

[75]《通考》:即《文献通考》,宋元之际学者马端临所著,是一部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沿革的文化通史。

[76]倚郭:宋、元、明、清时期州、路、府治所在之县。

[77]阃复寄:阃寄,委以军事重任,谓寄以阃外之事。复,再次。

[78]难更仆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仆数,一一详加论列。

[79]瞭:通“了”。明白,清晰。

[80]附郭:我国行政区划用语,指县政府治所与州、府、省等上级政府机构治所设置于同一城池内的状态。

[81]华离:地形不齐貌。

[82]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古人依据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做分星;就地面说,称做分野。

[83]十二舍:我国古代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叫做“十二星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84]鹑尾: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巳,与二十八宿相配为翼、轸两宿。分野主楚,属荆州。

[85]保章氏:古代世守观察明显反常星象和气象活动者的职务。

[86]郑元:又作“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思想家、经学家、大司农。

[87]张: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分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叫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88]大荒落: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这一年称大荒落。因以为十二地支中“巳”的别称。

[89]夷则:十二律吕之一,对应十二星次之鹑尾。

[90]斗建:即农历的月建。以北斗星斗柄的运转计算月分,斗柄所指之辰就是斗建。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斗柄指申(相应南方鹑尾)为七月,相配地上楚地分野。

[91]交宫:古天文学术语,指太阳运行与黄道十二宫相交的位置。

[92]宿度:指天空中标志星宿位置的度数,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二十八宿各占若干度。

[93]费直:西汉东莱(治今山东掖县)人,字长翁。官单父令。治古文《易》,长于卦筮,无章句,专以《易传》解说经文,是当时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

[94]蔡邕:133—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95]《月令章句》:蔡邕所撰,是对天文历法著作《月令》篇的注疏,共4卷。

[96]《景初历》:是中国古代历法,东汉到魏晋的天文学者杨伟编纂,属于阴阳历。魏明帝景初元年(237)施行。本志记载其作者为三国时吴国和晋朝的太史令陈卓,有误。

[97]僧一行:俗名“张遂”,683—727年,法号敬贤,号大慧禅师,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

[98]《大衍历》:亦称“开元大衍历”,唐开元十七年(729)起施行29年的历法,因立法依据《易》象大衍之数而得名。共分7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气、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与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时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

[99]岁差: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在分析古星图和星空时,发现星星的位置略有偏移,进而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1°。

[100]中气:十二中气。24节气与太阳的运动有关,古人把太阳在黄道的周年视运动分成24份,每个“节”和“气”标志的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一个位置,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

[101]过宫:黄道附近天区分为十二个部分。十二宫是西方古代天文学的概念,在唐以前传入中国,在一些星图上,会既出现十二宫又有二十八宿。但正统的天文历法中出现并不多,明清时期向西方天文传入,把十二次与十二宫等同起来。

[102]躔次:日月星辰在运行轨道上的位次。

[103]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

[104]《玉海》: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编撰者是南宋的王应麟,共204卷,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05]罹兵:遭受战乱。罹,遭受苦难或不幸。

[106]寸较铢析:一寸一铢都斤斤计较,形容过于认真。

[107]凿:穿凿附会。

[108]出地:离地平的高度,即今天的地理纬度。

[109]刘茂吉:生卒年月不详,字其晖,清代安徽旌德乔亭人。约清乾隆(1736—1795)年间在世,精研天文、地理的科学家。

[110]王溥:922—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人。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

[111]《唐会要》:是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始称《新编唐会要》,现简称《唐会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专著。共100卷,北宋王溥撰。

[112]太史监:官署名。隋大业三年(607)改太史局置,掌天文星历,以令、丞为长官。

[113]南宫说:中国唐代天文学家,生卒年不详。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复位后,南宫说担任太史丞,奏请改革《麟德历》,奉诏和其他历官一起编制《乙巳元历》。

[114]至:疑为衍字。

[115]占验:占卜的兆象。

[116]蒸溽:闷热而潮湿。

[117]青尉:青文胜,1359—1391年,字质夫,四川夔州府大宁县(今四川巫溪县)人。明洪武十九年(1386),以贡生起为龙阳县典史。龙阳地滨洞庭,连年洪水为灾,百姓无以纳税。青文胜舍身活民,于1391年五月初一系疏于发髻,自缢于登闻鼓下。

[118]陆佃:1042—1102年,字农师,越州山阴人。北宋神宗时为尚书左丞。

[119]《埤雅》:训诂书。共20卷,专门解释名物,以为《尔雅》的补充。

[120]黕:黑、乌黑。弄脏。

[121]炎燠:炎热。燠,热。

[122]蚊蚋:通常指蚊子。食人血的蚊子叫蚋,食植物汁液的蚊子叫蚊。

[123]虼蚤:跳蚤。

[124]见:同“现”。

[125]《豹隐纪谈》:宋代笔记小说,主要收录民间俗语以及故事传说。

[126]炭墼:用炭末捣制成的圆柱状燃料。制法似土墼,故名。

[127]觱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此处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

[128]甘德:战国时齐国人(一说楚国或鲁国)。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

[129]石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被命名的中国人之一。

[130]经实:经世实用。

[131]圆象:天象。

[132]耑:同“专”。

[133]星纪: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丑,与二十八宿相配为斗、牛、女三宿。《尔雅》所载标志星为斗、牛。分野主吴越,属扬州。

[134]戌亥:此处是地支十二方位的代名词,代表西北方。

[135]辽隔:远隔。

[136]胙土分茅:分封爵位和土地。胙,赐;分茅,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仪式。

[137]云汉:银河,天河。

[138]利玛窦:1552—1610年,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来到中国居住,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139]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安徽桐城(今安庆枞阳)人,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