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壬戌编成
阳 湖 恽世临鉴定
邑 人 陈启迈纂辑
地理志第二
山 川
县北山自贵州都匀府南干分来,至浮山入县境南分一支,起善济复分二支。右迤[1]起平、鹿、高吾诸山,滨沅水而东至府城;左迤起北嘉、金鸡至黄土山而极。此二支在渐水以南。其正支东行起罗紫,复迤东南。《贺志》“由浮山走石脉、罗紫,于蔡家冲、钟灵坳过峡[2],逆结此山,为府城枕乐。”起阳山,右由六罗至花山而极,中出一支,东至茶林而极,植船、长坡东南麓皆其支麓也;左由打石垭、马鞍山起七姑迤东,至白云入澧州境,鳌山东北麓、药山西麓、文殊南麓、祓紫东南麓皆其支麓也。此支在渐水以北。
浮 山 县西北九十里。《府志》作“百二十里”。一名“大浮山”、一名“独浮山”、一名“太浮山”,接桃源、安福、石门三县界,叠嶂层峦,形势特胜,渐水出其下。《府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澧阳有天浮山。”案:天浮疑即“大浮”之伪。《舆地名胜志》[3]“山跨石门、武陵、桃源三县界,有丹灶、白鹿池、十八洞。”《明史·地理志》“澧州西南有大浮山。”
善济山 县西八十里。上有袁烈士祠。《贺志》“昔有妖女祠,唐袁映焚之,妖遂息,后人因名山曰‘善济’,而立袁烈士祠。”
平 山 县西二十里,一名“武山”、一名“武陵山”、一名“太和山”、一名“河洑山”。山顶有道德观,山阿有耆阇寺。寺南麓有清胜泉、崔婆井;西麓有白云洞,洞口有巨石,滨沅水。《府志》《水经注》“沅水又东,经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绝于其侧。”《元丰九域志》“武陵县有武陵山。”《舆地名胜志》“武山旁有西山仙井、白云洞遗迹,即张虚白醉卧处。”杨嗣昌《河洑山记》“河洑山者,山下出泉,伏流而入于河,故相传谓‘河洑山’也。”《龙志》“河洑山西麓有巨石,回流激之,弯环如牛角,俗名‘犀牛口’。其石根潜行水中,名‘石骨渡江’,堪舆家[4]以此为常武天关山,郡西一大形胜也。”《贺志》“明崇祯(1628—1644)间,分巡[5]陈公瑾于其上建马伏波庙。”案:石中空,每岁有有鱼群出其下,秋时尤多。宋杜绾[6]《云林石谱》“鼎州祈阇山[7]出石,石中有黄土,目之为太乙余粮[8],色紫黑,质磊礧[9],大小、圆扁不一,外多霑缀碎石,涤尽黄土,即空虚,间有小如拳者,可贮水为砚滴,或栽植菖蒲、水果颇佳。”
案:杨嗣昌《平山诗序》云:《水经注》曰“沅水又东,经平山,西南临沅水,今河洑山是也。”自绿萝以下,无西南两面临水之山,唯此山方域无爽,而幽泉满腹,四溢清泠,尤为吻合。旧志伪此为“武山”。案:《水经注》“沅陵县西有武溪,源出武山。”《辰州志》“武山在泸溪县西百八十里。”去此盖将千里,安得以此山冒之?今案,文弱之辨详矣。然考《寰宇记》[10]诸书:平山原有“武山”之名,与泸溪县武山为二。其名起自宋时,并非明《郡志》所杜撰。但《水经注》及《武陵记》载武山有盘瓠[11]石窟,中有盘瓠遗像,此自指泸溪武山。《明一统志》《通志》引之以证此山,则不合耳。
高吾山 县西三十里,一名“西山”,接桃源县界,森耸盘踞,诸山环拱,下有高山洲,即武陵溪入沅水处。《府志》
鹿 山 县西三十里,高吾山后,下有鹿穴。《贺志》
北嘉山 县西五十里。孤峰峭立,巉岩[12]如削,旁有南嘉、凤台诸山。
金鸡山 县西四十里。下有古堤,石砌宛然,相传为古城址。
黄土山 县西十五里。上有池,旁有金牛、狮子诸山。
阳 山 县北三十里。一名“梁山”、一名“太阳山”,亘四十余里,高耸雄峙,盘挐[13]起伏,为郡城巨镇,常有云气可占晴雨。山顶有庙,祀本山之神俗呼“梁王庙”。有泉,四时不涸;山麓有鹿苑、观音寺,为晋僧妙音道场;又有洞泉寺、灵泉寺。《府志》:《水经注》“澹水,出汉寿县西杨山。”案:杨、阳,古通。《方舆胜览》“梁山,旧名阳山,唐天宝六载(747)改名。”《舆地名胜志》“山前有池,其下有灵泉寺,旁有飞泉、瀑布,观者忘暑。”杨嗣昌[14]《游梁山记》“梁山者,吾郡北镇山也。去郡三十里,望之峨然而高、郁然而深、翩然远去而不知其所止。佳哉乎,兹山!”“又山左行而南下,则观音桥、白龙涧、韩婆岭、松毛塔,至故观音寺,十里而崎;左行而东下,则金凤嘴、鼓响坡、风门洞,至元真观,十里而曲;右行而西下,则两碗泉、十二岭,至灵泉寺,二十里而遥。庙前一峰,里许而平,土人谓之‘面山’。庙后一峰,三里而峻,以其形似,谓之‘髻子峰’。由面山南行而西下,为马鬃岭;约数百武[15],由髻子峰北行而东下,为虎耳岩;又数百武,而术[16]始尽,不可复游兹山之巅。其领袖诸峰而来者,药山则首东方诸山而峙于左;浮山则率西方诸山而拱于右。两山相去数十里,而双撑如左右手。自面山望之,地丑力敌[17],不负斯一奇也。鼓响坡而上,一望至大龙山,翠屏千仞。数十里云气,与阳春三月水草同色,此山中绝胜。马鬃岭形如昂首,万木森森,酷有风鬃雾鬣[18]之状。虎耳岩斜出峰端,下临虚壁,寒苔万点,侧缝千罅[19],山高如许。而有天井岩,泉味清洌。松杉老矣,豹虎攀之,时见爪痕。行荆箐[20]中,深不可测,游者往往畏而不尽。”陈国宝《武陵旧事》“鹿苑,古观音寺,在阳山下。”梁山碑言“西晋建隆时,有僧妙音驻锡[21]于此,驯白鹿,出入乘之,世号‘白鹿禅师’。五代时,虞者[22]得物,白质黑章,或曰故白鹿也。其下为鹿苑。”曰“寺后废为荣国怀园”。案:建隆乃赵宋年号,西晋惟建武、建兴。又“阳山久雨新晴,山腰有白气成人物之形,倏忽[23]往来;或如白羊三三五五,盖山市之类。”
案:“梁山”之名,不知所自昉[24]。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诗云“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25]如今配此山。”自注“梁松[26]南征至此,遂为其神。”《方舆胜览》云:“梁松庙食于此,故名。”明《郡志》云:“先祀阳山神,以梁松配,因名曰‘梁山’。”梁山碑云:“伯孙以征南将军卒此土,而民尸祝[27]之。”今案:其说皆非也。考《后汉书·马援[28]传》“帝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并无“征南”之号。而松本传“永平四年(61),县飞书[29]诽谤,下狱死。”其不卒兹土明甚。且松以陵乡嗣侯尚[30]舞阴公主,官至太仆[31],初不为都尉。都尉者,驸马也。汉制:驸马掌御马,秩比二千石,亦不以宫主壻[32]。然则,荒碑及唐人诗注无据证庙食更名之说,果是信乎?说本杨嗣昌《游梁山记》善乎?陈洪仪之言曰:“梁王者,即阳山之神。阳、梁音近,土人以之互称,因尊之曰‘梁王’耳,必附会古人,以文其陋,非也!”《重修梁王庙募疏》又案:杨文弱指此为鄜梁、松梁、嵩梁诸山,《贺志》因之。考《汉书·地理志》:武陵郡义陵下云“鄜梁山,序水序古通‘叙’,即溆水所出,其山在今辰州府溆浦县东南百五十里。”《续汉书·郡国志》武陵郡沅陵下:刘昭注云“有松梁山,山石开处数十丈,名曰‘天门’。”《水经注》“澧水条”云:吴永安六年(263),武陵郡嵩梁山洞开,圆朗如门,孙休[33]因置天门郡今澧州石门县。其山在今澧州永定县南三十里,皆距此山绝远。罗人琮[34]《辨正名迹书》:梁山庙祀梁松。明嘉靖(1522—1566)间,郡守陆垹以松曾谮[35]马新息,议毁之。海盐钱给谏[36]薇过郡,辨云:“考,梁嵩乃唐状元,治武陵,曾奏减郡税,母病归养,郡人追之及渡,留所乘白马,因以名渡,志思也。所祀必此人,以为松,误矣!”又世传白鹿禅师居梁山,定中见神人乘马数辈[37],云“梁松得上帝旨,血食兹土,奉遣开山师弗与争,止议,勿犯静室。”此梁祠所由建也。窃意鬼神幻渺,松、嵩二字音同字异,安知禅师所闻非嵩耶?两人习闻松名,未悉嵩事,则以伪传伪,未可知也。杨嗣昌《梁山记》:余疑梁山之名不自陵乡侯始。旧志亦未谓陵乡无血食此土之事,然其著于碣者有三异焉。其一异在西晋时,次则五代时,最后南渡时。先是妙音时,陵乡形见[38]而请曰:“某奉上帝敕主斯土而庙容不称,故徙峰巅。”妙音曰:“须受吾戒。”神頫[39]而听,忽不见。一夕,大风雷雨,庙腾峰顶。明旦,视之,椽瓦自如,远近闻,奔凑,声震林谷。其后,雷氏构逆,阻兵城南雷家洲。马湖南讨之,请于神,有功,勅封神为义安王。神欲表谢,上帝遣朱衣吏夜摄史生松于梦中而为之文,又追僧彦修魂而佐之书。史生者,洛阳人,时寓州城,梦中有人牵马,掖以升,历山若飞,至则见冕服王者,顾左右取《东汉传》来,曰“此吾事也。君名与吾同,宜改曰‘扈’,即应科目。”史生谢而为表文,王者称善,乃令彦修书。书毕,置酒殿中,史生为诗以献,又为歌赠彦修。引满[40],数白[41]起行。忽惊觉,则酒气拂拂犹在枕中也。比明,访彦修得之,开元寺已录文在案,相与诧其事而传之。建炎四年(1130),郡有土寇围城,太守焦焕炎北望叩神。顷之,若兵数千自北来,金鼓有声,旗帜皆大书“梁”字,贼望见,大惊解去,兵亦旋没不见。山中碣有三:植[42]者二、偃者一,皆承载斯事。案:《五代史》“马殷遣秦彦晖攻朗州,平。”在梁太祖时。而关中石刻“乾化中,有僧彦修以能书闻”。乾化,则太祖年号也。武陵旧志:梵寺中无“开元”之目,而《古迹·春申君宅》注有“府北开元寺,今入藩邸”之语。推此一端,知其不谬。至建炎四年,鼎州民钟相作乱,为孔彦舟[43]所擒;余党杨华举兵,复为程昌寓所破。见《高宗本纪》,则土寇之明验也。夫人道迩,神道远,方陵乡之生为人,史书之一则曰“请托”,再则曰“怨望”,何诟訾[44]若是?至没而为神,与名山相配,地方数百里享祀,数千年利益,后人如响,何其存没之不侔欤?案:梁嵩事,《唐书》《郡志》不载,未知所据。
风门山 在阳山侧,一名“天门山”。有石门,去[45]地百余丈,每风将起,此门隐隐有黑气上,若烟雾然。阳山有风、雷、雨三洞,此其一。《府志》
花 山 县西北二十里,山多杜鹃花,每春季鸟鸣花开,如锦屏横列。《府志稿》
六罗冈 县西北二十五里,有六岭相属[46]。《府志》
长坡山 县北二十里,山不高峻,脊枕阳山,前瞰诸湖,特长而秀。《府志》
茶陵山 县北三十里,一名“茶山”,一名“马耳山”俗呼“麻穰山”,一名“金玉山”,一名“东山”,产美荈[47]。《府志》
龙 山 县北六十里《贺志》作“三十里”,非。一名“大龙山”,山势蜿蜒若龙。《府志》
马鞍山 县北六十里。《府志》
七姑山 县北七十里。《府志》
鳌 山 县北九十里。一名“虎齿山”,一名“兽齿山”,一名“鼍山”。《府志》《武陵记》:“虎齿山,形如虎齿,民常六月祭之。不然,辄有虎害。”
白云山 县北九十里,接澧州界。山亘二十余里,高耸盘踞,为阳山之亚。旁有凤凰山、金鸡岩,俱峭峻,并此为三峰云。《府志》参
药 山 县北九十里,接澧州界。《贺志》《舆地纪胜》“昔多芍药,故名。”
文殊山 县北八十里。下有应天寺,寺后有双松亭,宋黄庭坚有诗。《府志》
祓紫山《一统志》作“绂紫”县北七十里,新兴馆西南,有宋管白云[48]墓。《府志》
石龙冈 县北七十五里。《府志稿》
龙岩山 县北九十里。有石桥,岩壁嵌空,石乳如笋。行可五里至其穴,泠然水流,不可俯视,祷雨辄[49]应。《府志》
木瓜山 县东十五里。《府志》按:《贺志》云“李白长流夜郎,宿此。”殊误。邑人朱景英有《木瓜山引[50]》辨之甚详,见《艺文志》。
县南山自分来至插角山入县境,北分一支,起三尖入桃源县境此支在莫家溪以西。其正支东行,起九龙又分数支。最西一支,由孔家坳迤北起仙池、古城、金牛至盘古而极,浮球、石磬由古城山分,五泉由花莲冲分,诸山皆其支麓也此支在枉水以西。次东一支,由鸡公坳北起紫云、金霞诸山此支在枉水二源间。次东一支,由分水坳迤北起翥、沧、香炉、狮、石、陡山至善德而极,龙会由香炉山分、翠微由狮山分、黄塘由翠微诸山分,山皆其支麓也此支在沧水以西。正支又东起螺山、磨石至天池入益阳县境,其由磨石分者,则起成金山此支在沧水二源间。其由天池分者,则起九拐、石盘、云峰诸山,又北入龙阳县境云此支在沧水以东。增
插角山 县西南百三十五里,接桃源、安化县界,旁有二峰相垺[51],故又名“三尖冈”,莫家溪出其下。增
三尖山 县西南百二十里,接桃源县界。山亘十余里,有云气可占雨晴;有石壁极崄峻;有雷、闪、风、雨、云、龙六洞,祈祷辄应。《府志》参《贺志》“旧谓金霞为常城面山,形势犹少偏。惟三尖,乃文庙、文峰之特秀者。山势从七宝洞绵亘而来,晦明变化,千态万状。”案:六洞,今失所在。惟山阴有桃花洞、豪猪洞,洞穴深邃,祷雨屡应。东麓有河广洞,西麓有蓝竹洞,南麓有黄竹洞、七宝洞,皆有飞泉瀑布,石壁数仞[52],疑即所谓六洞也。又,豪猪洞畔有巨石,方广盈亩,纤根附丽,望之摇摇如欲坠者,曰“金鸡岩”。东下里许,有巨石森立瘦削,溪流缭而曲行者,曰“鸡冠坳”。距北数里,为凤皇坡,形如骧[53]首云表。其北为双尖冈,偶立如人语;其东为稻稷峰,尤秀峭,远望之,如卓笔;又东十里,曰“浪岭坡”,褶叠如卷涛鼓浪,莫家溪绕其三面如环焉。
案:《贺志》谓“此山为江以南万川发轫[54]之祖。”《府志》谓“龙阳县西八十里有三尖山,由县西南云雾山来,为龙阳、益阳、沅江三县祖脉。”今考:此山实插角支峰,仅及桃源两汊港而止,惟插角山本名“三尖冈”,县南诸山俱肇于此。则《贺志》所云“当在此不在彼也”。又:三尖山西界武、桃之交,东距龙阳绝远,而龙阳别无此山,惟三尖冈脊脉迤东起云峰山,前入龙阳,势相联络。则《府志》所谓“‘云雾’断属‘云峰’之伪,又伪以为三尖山自云雾来,并误列于龙阳篇内耳。”形家之说疑似难凭,姑辨存之,以备一说。
九龙山 县南百二十里,接安化县界。绵亘百里,九峰并峙,为县南诸山冠,枉水二源出其下。增
仙池山 县西南百二十里。池四时不涸。增 道光(1821—1850)中,里人修寺,于土中得残碣,字迹剥落才可辨识,其文曰“仙池山,沿水溪入约三、四十里,林尽水源,山顶有池,故名。”或谓“仙池山,即桃花源也。读渊明所记□□□□美池之属,指桃花井诸处无疑,好事者因迷津□得强于溪□巧立‘秦人洞’等名色[55]。仙池乎?桃源乎?山果有灵,花当解语。”后署云崇祯□□□□□杨山□□
古城山 县西南五十里。下有古堤,城砌宛然,即古沅南县址。又有望城坡。《府志》
金牛山 县西南四十里。《府志》
盘古山 县西南三十里。《贺志》
浮球山 县南五十里,旧名“仙峰山”。《府志》
石磬山 县南四十五里。本名“砦子冈”,嶙峋斗绝。往时,里民拒寇于此,后两获石磬,更今名。《府志》李缙《石磬山记》“山在枫林村之草茶市,雍正(1723—1735)间,距山里许,有老农黄伟者,雪夜闻鸡桀[56]中猝‘喔喔’作声,惊起逐之,有兽如犴[57]抵山入穴,以杵撞摐[58],不获。诘旦[59],荷锄劚[60]之,得石焉。厥状为鱼,上花斑驳,孔方径寸,叩之铿然。识者谓为古石磬。邑司铎[61]闻,取纳黉序[62]。”案:《府志》“府学明伦堂有石磬,明天启(1621—1627)时取自江南草茶坪西冈。”兹磬始其碣与?
五泉山 县西南四十里。山下有泉五,四时不涸,泉陈各别。《府志》
紫云山 县南一百里。悬岩叠嶂,外险而中夷。
霞 山 县南八十里,一名“金霞山”。峰峦兢秀,亘十余里。东北有半仙山,尤端峭,其阴削壁直下,有风、雨二洞,祷雨辄应。《贺志》《府志》
翥 山 县南百十五里。
沧 山 县南一百里。山自平地矗起,亘二十余里,重岩复巘[63],嵚崟[64]相属。山麓有石壁峭立,宽平径丈,俗呼“孟子岩”。《一统志》《贺志》《府志》
香炉山 县南九十里。《府志》
狮 山 县东南七十里。《府志》
陡 山 县东南五十里。《府志》
枉 山 县东南十五里。一名“枉人山”、一名“善德山”、一名“善卷山”、一名“德山”。相传,善卷先生尝居此山,阿[65]有乾明寺,下有龙潭。山西最高处为孤峰顶,一名“孤山”,有浮图。有善卷坛,坛下有钓鱼矶,临沅水。《府志》《水经注》“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元和郡县志》[66]“善德山,在县东九里,本名‘枉山’。隋开皇(581—600)中,刺史樊子盖[67]以善卷尝[68]居此,改名‘善德’。”唐待征[69]《德山志》“桂花园,在孤峰下,三干离奇。原有精舍,今圮[70]。”袁宏道[71]《游德山记》“崖桂盛开,芳香袭一山,山固名‘桂’也。”又“龙潭,传有白龙蟠伏于内,与白龙井相通。铁塔在白龙井前,为龙潭后户。”《龙志》[72]“由昆庐阁西行里许,冈峦突耸,名‘孤峰’。上有佛庐[73],北当江流之冲,为郡捍门华表。万历(1573—1620)间,知府刘一全筑楼三层,祀善卷先生、三闾大夫暨沧浪渔父,以风流俗。今圮。”
龙会山 县东南八十里。《府志》稿
翠微山 县东南四十里。《府志》唐马戴明、明袁宏道俱有诗。
黄塘岭 县东南七十里,接龙阳县界。《府志》案:《府志》引朱子《黄塘岭》诗云“已过黄塘岭,欲觅桃花源。”考《朱子年谱》,并未至常德,《文集》载此诗,乃绍兴壬申(1152)在同安时作,或别有所指。
螺 山 俗呼“罗山界”,县南百二十里,接安化县界。增
磨石山 县南百十五里。增案:山谷内出空窠,石大如拳,可为砚滴[74]。
成金山 县东南百一十里。
回龙山 县南一百里,与沧山对峙。
天池山 县东南百二十里,接益阳县界。山顶有池二丈许,泉清洌,四时不涸。增《府志》列入龙阳县西,误。
九拐仑 县南百二十里,接益阳县界。山有九折,极崄峻。增
石盘山 县东南百一十里。《府志》
云峰山《府志》注作“云雾山”,误 县东南百二十里。增
塔 山 县西南九十里。有淘金场。《府志》
六马仑 县南百二十里,接龙阳县界。《府志》
仙人洞 县北二十里府志作三十里,植船山下。《府志》“嘉庆元年(1796),知府陈三辰隶书‘仙人洞’三字,镌于门。”
龙门洞 县西北六十里,罗紫山下。岩石空杳,中通一门,深邃约二里许。下有龙潭,祷雨辄应。洞外有桥,洞上有龙王庙。《府志》《龙志》“后有龙床,龙盘其上,生成似雕刻。”《贺志》“中有石柱,八稜,如玉。前为石室,曰‘观音堂’,像皆石液滴成,宛如装塑。半里许,得一平石,上有小田七丘,以水之渴滴占岁之旱涝,村名‘七丘’。以此又里许,前后有门。下有龙潭,其深莫测,投以石,半晌,潭底铿然如钟声。门小开,不能入,探手门内,取水以祷雨。”明成化(1465—1487)间知府杨宣、弘治(1488—1505)间知县应能、国朝知县翁运标、典史[75]秦颀生皆祷此而验。陈洪仪《龙门洞记》,见《艺文志》。
穿山洞 县南九十里,罗帕岭下。山前后俱有洞,洞穴相通,约径数里。增
古楼洞 县南百一十里。增
云霄洞 县西南百二十里,仙池山下。洞穴东通龚家洞罗家溪,约径五、六里。增
燕子洞 县南百二十里,接安化县界。《府志》
二里冈 县南二十里。
珊瑚冈 县南四十里。
长茅冈 县南七十五里。
犁耳冈《府志》作“栗儿冈”县北三十里。
亭子冈 县北三十里。
斗笠冈 县北四十里。
蔡家冈 县西五十里。
长岭冈 县西北五十里。增
连山坡 县东南五十里。
牌楼坡 县西南三十里。增
下阳坪 县北十里。《贺志》
蹇家坪 县北六十里。大龙界
高 坪 县东北十里。滨柳叶湖。
湖海坪 县西北六十五里。
南湖坪 县西十五里。
于田坪 县西三十里,接桃源县界。
瑶田坪 县西南七十里。
古堤坪 县西四十里。
枉阳坪 县南四十里。
草 坪 县南四十五里。一名“草茶坪”,或云“本名‘操坪’,伪为‘草’,往时,里民拒寇,此为练习之所。”相近有砦[76]子冈,又南有紫云、神功、杨公、李家砦。
沙溪坪 县南六十里。
沧浪坪 县南一百里。
华严坪 县东南四十里。
水塘坪 县东南七十里。
铁山坪 县西南九十里。
开山坪
逆江坪 俱县西南一百里。增
黄泥滩 县北七十里。冲天湖滨,《贺志》参
【注释】
[1]迤:延伸,向。
[2]过峡:风水学术语。指两山相夹(交接),从间经过,叫做过峡。
[3]《舆地名胜志》:明代作者曹学佺所著,纪录各地山川名胜,共193卷。
[4]堪舆家:古时为占候卜筮者之一种。后专称以相地看风水为职业者,俗称“风水先生”。
[5]分巡:即分巡道,古代官名。唐代遣使分道出巡,称为分巡某某道。分巡道:明代于按察司之下设立按察分司,其长官负责监督、巡察其所属州、府、县的政治和司法等方面的情况,谓之“分巡道”,皆戴按察副使或佥事等衔。清初仍之,乾隆时裁衔存官,代表巡抚分巡其地。
[6]杜绾:字季扬,号云林居士,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矿物岩石学家。生卒年不详。杜绾将收集的奇石,按品位、产地、润燥、质地等各项分类编辑,著成论石专著《云林石谱》。
[7]祈阇山:应作“耆阇山”。
[8]太乙余粮:是古籍《神农本草经》上经中的一味药材,又名“石脑”。主咳逆上气,症瘕,血闭,漏下,余邪气。久服,耐寒署,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御览》引作“若神仙”)。
[9]磊礧:清晰分明。
[10]《寰宇记》:即《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乐史撰。《太平寰宇记》继承了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体裁,记述了宋初十三道范围的全国政区建置,所载政区取制于太平兴国后期,可补《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所不载,是考察北宋初期政区建置变迁的主要资料。其所载府州县沿革,多上溯周秦汉,迄五代、宋初,尤其是对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政区建置,较其他志书详尽,可补史籍之缺。府州下备载领县、距两京里程、至邻州的四至八到、土产,县下记录距府州方位里数、管乡及境内山川、湖泽、城邑、乡聚、关塞、亭障、名胜古迹、祠庙、陵墓等,篇帙浩繁,内容详瞻,是研究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
[11]盘瓠:古神话中人名。据《后汉书·南蛮传》、晋干宝《搜神记》等书记载,远古帝喾(高辛氏)时,有老妇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盘,顷化为龙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玄中记》作“盘护”。后盘瓠助帝喾取犬戎吴将军头,帝喾以少女妻之。负而走入南山,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孙繁衍。
[12]巉岩:高而险的山岩,形容险峻陡峭、山石高耸的样子。
[13]盘挐:盘旋连绵。挐,连续,连结。
[14]杨嗣昌:1588—1641年,字文弱,号字微,湖南武陵县碴口坡人。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杨嗣昌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等职。
[15]武:半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16]术:道路。
[17]地丑力敌:指土地相似,力量相当。
[18]鬣:狮子等颈上的长毛。
[19]罅:缝隙,裂缝。
[20]箐:一种小竹。
[21]驻锡:僧人出行,以锡杖自随,故称僧人住止为驻锡。
[22]虞者:古代掌管山泽鸟兽的官吏。
[23]倏忽:很快地,忽然。
[24]昉:起始。
[25]血食: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也指用于祭祀的食品。
[26]梁松:?—61年,字伯孙,东汉梁统之子,凉州姑臧人,少为郎,尚光武女舞阴长公主,再迁虎贲中郎将。永平元年(58),迁太仆。
[27]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
[28]马援:前14—49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陕西扶风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29]飞书:匿名信。
[30]尚:娶帝王之女为妻。
[31]太仆:始置于春秋。秦、汉沿袭,为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南北朝不常置。北齐始称太仆寺卿,历代沿置不革。清废。
[32]壻:古同“婿”。
[33]孙休:235—264年,字子烈,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吴大帝孙权第六子,258—264年在位。
[34]罗人琮:字宗玉,号紫萝,湖南桃源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著有《最古园集》24卷。
[35]谮: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36]给谏:唐宋时给事中及谏议大夫的合称。清代用作六科给事中的别称。
[37]辈:表示人的多数,批。
[38]形见:显形。
[39]頫:同“俯”,低头,面向下。
[40]满:谓斟酒满杯而饮。
[41]白:告诉,报告。
[42]植:树立,戮住、竖起。
[43]孔彦舟:?—1160年,金朝名将。宋相州林虑(今河南省林县,位安阳市西)人。字巨济。为汉人,先为宋将,后降伪齐,继归金朝为将,史称金龙虎卫上将军。
[44]诟訾:责骂诋毁。
[45]去:距离。
[46]属:连缀,接连。
[47]荈:采摘时间较晚的茶。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48]管白云:管师复,龙泉人,是北宋名臣古灵学派创始人陈襄的得意门生,才学渊博,重义气,擅作诗。因隐居白云岩,被称卧云先生,作有《白云集》。
[49]辄:总是,就。
[50]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51]相埒:相等。
[52]仞:古代计量单位,一仞等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23厘米。
[53]骧:后右蹄白色的马。
[54]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子开始行动。引申为出发。轫,支住车轮,让它不能转动的木头。
[55]名色:名目,名称。
[56]鸡桀:鸡栖的木桩。
[57]犴:驼鹿。
[58]撞摐:撞击。摐,用棒撞击物体。
[59]诘旦:平明,清晨。
[60]劚:用砍刀、斧等工具砍削。
[61]司铎:谓掌管文教。相传古代宣布教化的人必摇木铎以聚众,故称。
[62]黉序:古代的学校。
[63]巘:指大山上的小山。
[64]嵚崟:小而高的山。
[65]阿:曲凹处。
[66]《元和郡县志》: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总地志,全书创作完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故名。唐李吉甫撰,是中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常简称为《元和志》。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
[67]樊子盖:545—616年,字华宗,庐江(治今安徽合肥)人。历任枞阳太守、辰州剌史、武威太守、金紫光禄大夫、民部尚书、东都留守等职。因平叛有功,封爵建安侯。大业十年(614),进爵为济公。
[68]尝:曾经。
[69]唐待征:字晓村。雍正元年(1723),诏举孝廉方正,后来以明经科选任湘阴教谕。撰有《德山志》《梯霞堂集》。
[70]圮:塌坏,倒塌。
[71]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明朝湖北省公安县长安里人,知名文学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人称“三袁”。
[72]《龙志》:明代龙膺编纂的《常德府志》,今失传。
[73]佛庐:佛寺。
[74]砚滴:又称水滴、书滴,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文房器物,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75]典史:官名,设于州县,为县令的佐官,但不入品阶、“未入流”。元始置,明清沿置,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76]砦:同“寨”。守卫用的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