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壬戌编成

阳 湖 恽世临鉴定

邑 人 陈启迈纂辑

地理志第三

山 川

沅水在县南,源出贵州平越州西北,曰“清水江”,流迳[1]都匀、黎平、沅州、辰州各府及桃源县,至高吾山南入县境,有武陵溪自北来注之。又东二里迳平山南折,南二里有故渎;东北迳罩裟堤、南湖坪通渐水,今淤。其经流稍南三里,分二支:其支流为马石溪,其经流西南十五里迳大溪口;有大溪港自南来注之,折东五里迳龙湾,江中有陈家洲。折北八里,又分二支:其支流为陈家港,其经流东北七里迳夹街市;有余家港自西北来注之五里,迳青泥湾与马石溪合。折东十里迳县治南,为朗水;折南十五里径枉山,北有枉水自南来注之。又分二支:其支流为马家吉河,其经流东十五里迳社木铺、东南十里迳白沙洲,有新兴河自南来注之。稍东,又分二支:一东南绕大泛洲此水在龙阳境;一东北十里迳芷湾五里,东至牛鼻滩而合。稍东,又分二支:其支流为北小河,其经流东南入龙阳县境,迳沧港塘与沧水合;折东北径龙阳县治,北至鼎港,与渐水故流合。至沙夹与渐水今流合,又东北屈曲入洞庭湖。增《续汉书·郡国

志》“武陵郡临沅”梁刘昭注:《荆州记》[2]曰“县南临沅水,水源出牂牁[3]且兰[4]县。”

水经注》“沅水出牂牁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成县,为沅水;又东北过临沅县南;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于江。”《通典·州郡十三》“朗州武陵,有沅水至长沙,入洞庭湖。”《一统志》“沅水在县南,今谓之‘沅江’。自桃源县界流入,又东流入龙阳县界,又东流入沅江县界,入洞庭湖。”齐召南水道提纲》[5]“清水江实沅水之上源。其源有二:北曰平越府西北之猪梁江;南曰都匀府西南之马尾河。二水既合,曰清水江。至黔阳县千一百余里,至洞庭湖又千二百里,共前实二千三百余里。古所谓辰、酉、溆、无、渐五水,俱为所并。”

案:沅水有二源。南即清水江,自平越州流迳会同县;北即镇阳江,自黄平州《水道提纲》“出州南金凤山。”案:州今属贵州镇远府。流径沅州府,俱至黔阳西南而合。二源虽相垺,然清水江实其最远者。旧皆谓镇阳江为沅水正源,非也镇阳江西八度七分,清水江西九度三分。盖镇阳江即《禹贡》九江中之无水一作“潕”“舞”“㵲”,又作“无”。《蔡传》伪作“元”。《水经》云“沅水出牂牁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成县,为沅水;东过无阳县。”《郦注》云“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又东南入沅,沅水东径无阳县。”考:且兰即今贵阳府贵定县,东距平越、黄平不远平越五十里,黄平二百里,二江实出其境内或谓且兰为遵义府,距平越、黄平太远,疑非。镡成即今靖州及通道、会同等县,清水江经其地。汉无阳即今沅州府,治芷江县,晋始移治黔阳。郦道元,北魏时人,所谓“沅水径无阳”者,指黔阳二江合处。言所谓“无水径无阳故县者”,自指沅州镇阳江言矣。《一统志》云“无水在沅州南,东南至黔阳,城西入沅水。”《辰州志》云“沅水名‘清江’,亦名‘黔江’,自会同流至黔阳西,与无水合。”《余经堂文集》云“芷江西来者,无水也。会同西南来者,沅水也。”合观诸说,清水江之为沅水明甚!

又案:隋朗州,以朗水得名。《明史·地理志》谓“县南有沅水,又有朗水流入焉,谓之‘朗口’。”《潜确类书》[6]谓“在府城南。”《贺志》谓“在县南八十里。”然县南绝无此水。有谓“沅水于黔阳合朗溪,至此,变名朗江”者,然胡不自黔阳以下即名之,乃合流已千余里始更名乎?夫朗之为言明也!《府志》谓“春夏江涨,中有清流一脉,如济之贯河[7]、泾之经渭[8],即朗水。”今考:其水上起青泥湾,下迄德山,亘如匹练,清莹镜澈。以此为朗水,确不可易。然则朗水即沅水,殊目[9]并非别有一水,且惟县治前一带有之,亦不得泛及他处也。

又案:明《一统志》云“朗水在府城南,自辰州流至此,谓之‘朗江’。汉何劭[10]封于此。”今考:城南除沅水外,并无自辰州来者,是仍指沅水言之也。但劭晋人,非汉人,《晋书·何曾[11]传》“咸熙(264—274)初,封朗陵侯,子劭嗣。”即今河南确山县。晋时,此地为武陵郡,初不名朗陵也。

龙 湾

唐家湾 俱县西南三十里。

竹 湾 县西南二十里

青泥湾 县西十里。

上、下百胜潭德山西镇江渡下

老龙潭德山下俱县东十里。

杨树潭 县东十五里。

白沙潭

橘林江即泛州沅水支分处 俱县东三十里。

芷 湾 县东三十五里。以沅有芷,故名。

牛鼻滩一名“牛鼻潭”县东四十里。《府志》

马龙潭流花□ 县东五十里。上自河洑,下至龙阳杨旗嘴,属府河泊所,谓之“九潭”。案:九潭,并龙阳德胜、胡宗二潭数之。

大溪口 县西南三十五里。

丹 洲 县西二十里。

陈家洲

雷家洲 俱县西南十五里。

白沙洲 县东三十里。

以上皆沅水所经者。《贺志》

马石溪 县西二十里。一名“龙家港”,分沅水东北流迳丹洲北折,东迳高家坪、万善桥至青泥湾而复合,源流约十余里。《府志稿》参 案:《贺志》云“马子溪,府西十里,有桥曰‘万相桥’。”盖即马石溪万善桥也,府志列为二,误。

陈家港 县西南二十三里。分沅水东南流,迳石家冈北、善卷障南,又东汇三汊湖,至茅湾注枉水,源流约十余里。今淤。

马家吉河 县东南十里。分沅水东北流十里迳新陂桥,折北而东三里迳石公庙桥,又东北而西北五里迳罗湾,又东少北十里为卢家河,又东北五里历栏马口三里、吴家口与唐家湖水合,又东北二里至杨家口注渐水,源流约四十里。增按:吉字俗呼“月”音。

北小河即小河口,一名“小江口”县东四十五里。分沅水北流,折西北五里迳豪猪庙,又西北五里迳陈家铺,又东南十里至流花口,分二支:一西北流折东北十里迳镇龙庵,又东北五里至韩公渡注渐水;一东流十里迳三汊港。又分二支,南支东南为上小江入龙阳县境,迳龙打吉、芙蓉港汇塌湖,至下窖三十里注沅水;北支东北二十五里迳内灌口。又分二支:一南十里至下窖注沅水;一北十五里为车港、皮家河与鸡湖水合,又北十五里为石灰港五里、龙船港五里,汇连山湖注渐水。增《龙志》“沅水由小河口分流,通华容交港以达荆江,可避洞庭之险。”

莫家溪 在县西南,源出插角山东北麓。北流,有水北自三尖山行十里来注之;折东,有官冲水南自九龙山行十里来注之;又东北而西,迳逆江坪,稍北有觅仙溪、黄澱溪,俱南自稻稷峰行十里来注之;又东北迳诸家坝入桃源县境,自源至此四十余里,有安家溪南自凤皇坡行十余里来注之此水在县境,折东少南为廖家河此处傍县界,有土桥冲水南自冲天坳行十里来注之此水在县境,又东北迳两汊港有插角山北麓之陈家溪、西北麓之马黄溪合流来注之二水在桃源境,又北至水溪市注沅水自诸家坝至此又四十余里,源流约九十余里。增

夏坞冲水 在县西南,源出县西南百里之分水坳。东北流,有瑶田坪水东南自古城山行十余里来注之;又北少西,迳白羊桥入桃源县境,自源至此二十余里,有烟云山水、牛栏冲水俱自西南行十余里来注之二水在县境;又北至甘潭注沅水自白羊桥至此又十余里,源流约四十余里。增

武陵溪 在县西,源出高吾山。东南流,至平山西注沅水,源流约数里。唐孟浩然有诗。《府志》《方舆胜览》“武陵溪,亦名德胜泉。”

大溪港 在县西南,源出县西南四十五里之尖山寺接桃源县界。东北流,迳流金坪、螺斗坡与数小水合,又北至大溪口注沅水,源流约十余里。增

余家港 在县西,源出丹洲谢家冈。东流,汇八斗湖,有王家湖水自西北来注之,洋湖水自北来注之;又东至夹街市西注沅水,源流约十余里。增

新兴河 在县东,源出县东南六十里之分水坳。东流,经翠微山金鳞桥,又东北迳高家港汇萧家湖,有石门桥水西北自马黄岭行十余里来注之;折北,迳老渡口至白沙塘注沅水,源流约六十余里。《府志稿》参

沧 水 在县东南。其源有二:西源出汪家坳,曰“桃花溪”,东迳沧山南南纳滔溪水,稍东北纳香炉山水,又东至袁家湖与东源会;东源出燕子洞,曰“合三溪”;东迳成金山南东纳牌石界水,稍北西纳磨石山水,又北至袁家湖与西源会。二源既合,东北迳仙峰山,历龙会口入龙阳县境,自源至此四十余里,有回龙桥水自西来注之此水在县境,晓溪水自东来注之,又东南迳石版滩合江东市水二水在龙阳境,又东北汇青泥湖,有水西南自九冈冲迳黄塘岭、关门洲历三牛桥行十余里来注之此水在县境,又东北与浪水合出龙阳县南浪山,至沧港塘注沅水,源流约二百余里。增《太平寰宇记》[12]“沧浪二水合流,乃渔父濯缨之处。”《太平御览》《永初山川记》“沧浪之水合流,出镡成界。此盖后人名之,非古沧浪也。”案:《御览》列此条于枉水下,“镡成”字疑误。《元丰九域志》“龙阳有沧浪水。”明《一统志》“自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之水。《楚词》屈原行吟泽畔遇渔父歌沧浪,即此。”

竹清潭

三渡港 俱县南一百里。

龙会口一名“龙虎口”

贵家滩 俱县东南九十里。

石版滩水中有石梁长里许 县东南八十里,接龙阳县界。

熊家滩 县东南七十里,接龙阳县界。

以上皆沧水所经。增

案:古沧浪不一处。《水经注》云:“武当县今湖北襄阳府均州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汉水自下有‘沧浪’通称。此《禹贡》之沧浪也。”《明一统志》云“山东兖州府峄县北车稍山下有沧浪渊,即孺子濯缨处。此孟子之沧浪也。而渔父所歌沧浪,即此水。”考:《楚词》屈原遇渔父,本放汨罗以后事。此地距汨罗不远,故渔父即是水以为言。况《楚词·涉江》云“乘舲船[13]余上沅兮。”又云“朝发枉渚[14]兮,夕宿辰阳。”又云“入溆浦余儃徊[15]兮。”是辰、常一带实屈原所流寓。此邦素号泽国,所谓“行吟泽畔”者,不即在此耶!

苏公溪 县西三十里。

黄 港 县东十三里。

皆入沅水。

案:县境水之最大者,莫如沅水。自五溪而下,漰沄[16]澎濞[17],砯岩[18]鼓作,亘千数百里。及其入县境也,数折乃至县之前;复数折,乃去之。每一曲间,首尾如环。夫直者骤使之曲,则势怒难回。况自龙湾以北,势若建瓴,汹汹然直撼城西南隅,而横啮其趾。苟无以为保障之资,涨潦[19]猝发,将何恃哉?议者则曰:恃石柜耳。然一卷之石,安能障狂澜而东之?观道光二十八、九年(1848、1849)之巳事,可为寒心,于此有条疏泻之宜者,曰“宜开陈家港支河也;宜开罩裟堤以通渐水也;宜开泛洲支河出獠牙觜[20]之故道也。”就中酌其缓急后先之序,莫若陈家港为最要,分酾[21]沅水东流,不使专向北驶,则势稍杀而力衰,而城可固,且堤不屡决,岁可省版筑[22]费。县北乡数十万生灵,亦不致与波臣[23]为伍。善卷村地舄卤[24],可藉以灌溉;竹湾与德山相望不十里,舟楫往来便捷,可避风涛之险,其利难更仆数。至罩裟堤支流,亦可杀沅势。第[25]比岁[26]渐水之害更甚于沅,自包堤既筑,下流噎塞,重以江澧倒灌,沅水二支流翼攻,势已滔天而不可弭脱。复开此河,是沅水经流全掣而入于渐,其害将不胜言矣!若泛洲支河,旧本由獠牙觜东出沧港,于此分杀沅水,不独泛洲新兴障一带悉成乐土,而其分入北河者,势亦小弱,自獠牙觜壅塞,遂由牛鼻滩复与沅合。虽沧港以西,帖然[27]而罹其害者,比比[28]矣!则其故道诚不可不亟为复也。

枉 水 在县南。其源有二:西源出九龙山西北麓孔家坳,曰“罗家溪”。东北流十六里迳连四桥,有花岩溪西南自仙池山行十里来注之;东十里迳港二口,有铁山坪水南自黄金洞行十余里来注之;东北二十里迳虎耳滩,有苏家桥水自西来注之;又东十里迳发旺桥十里,至两汊港与东源会。东源出九龙山东北麓分水坳,曰“唐家溪”。东北流十五里迳沧山西麓,有三抵冲水自桃子坳行十里来注之;折东而北二十里迳霞山东麓五里,历黄土店八里、喜嘉桥有水东自彭家坳行数里来注之;又北二里迳官仓十二里,至两汊港纳数小水与西源会。二源既合,北迳陡山五里,西迳草坪,有竹陂港自西来注之;又东北五里迳响水桥,折西北十里迳黄石港,有沙石港自西南来注之;又北十里迳茅湾十里,至枉山西注沅水,源流约百七十里。增《水经注》“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山西带修溪一百余里,茂竹便娟[29],披溪阴渚,长川迳引,远注于沅。”杨嗣昌《枉人山诗序》云“枉山,今德山;小湾,今钓湾是也。溪港中通,八九十里,山多美竹。”《九域志》“武陵有枉水。”《方舆胜览》“源出武陵县南仓山,名曰‘枉渚’,善卷所居。”梁任昉[30]《湘州记》[31]“枉山在郡东十里,有枉水出焉。山西溪口有小湾,谓之‘枉渚’。山上有楚祠存焉。”《一统志》“枉水在县南,一名‘沧溪’,源出金霞山,东北流迳善德山入沅水。”

山门岩

港二口 俱县南八十五里。

鹗子湾 县南八十里。

夹岩觜 县南五十三里。

虎耳滩 县南七十里。

金沙洲 县南八十里。

龙潭港

官仓港 俱县南六十里。

黄泥港 县南五十五里。

两汊港 县南五十里。

邱家河

花叶港 俱县南四十里。

黄石港 县南三十里。

茅 湾 县南二十里。

以上皆枉水所经。增

渐 水 在县北。一名“澹水”、一名“兴水”、一名“鼎水”,源出浮山西南麓桃源县境。东南流三十五里迳龙船港入县境,稍东五里迳北嘉山,有伏流自山麓来注之伏流自地中喷涌而出,渐水至此始大;又东十五里迳石版滩,有伏流东北自灵泉寺行十里来注之;又东南十里迳灌溪寺分二支,绕六桥洲东南至陈家觜而合曲折约二十里;折东三里迳花山,南十二里历仙人洞为潜水,有三十里铺水自西北来注之;折南六里迳潜水桥二里汇柳叶湖,有七里涧水自西南来注之;折东而北汇唐家湖,有牛溪湖水自北来注之,又东迳谢家洲今名杨家口与马家吉河合;又东北四里迳大山觜五里东汇鹰湖入湖处今名丁家港,历崆巄故城南;稍东三里北分一支,为土地河,其经流十里东出韩公渡,与北小河合;折南而东北十里为崇河,有故渎东迳吐珠渡今名镜子港汇江陂湖,出皮家河与北小河支流合入龙阳县境;又东至鼎港注沅水,今淤。其经流北迳潘家渡五里,土地河自西南迳检堤、赵家冲行二十里来注之《府志》“渐水自汉寿城下二里许分流,出赵家冲,每大水冲决。明龚邦重度其地势,于野鸡尾下赵家垱上筑检堤,复别筑老垱堤,二百年来无水患。”折东而北七里迳泥港口,有冲天湖水自西来注之;东北五里迳丝茅港口,有直山湖水自西来注之;折东而北三里迳涂家湖市二里至马家州南地名“篾匠窖”,有支流东通毛家堰汇鸡湖,出皮家湖与北小河支流合,今淤。其经流稍北三里分二支:一支东十二里迳鸟儿窖,折北五里迳毛公渡,折东八里迳涂家渡与鸡湖水合;又东北十里与连山湖水合;又东北五里至沙夹注沅水;一支东北五里合棠棃湖水,又北十里径迳茄子窖又北五里,有白芷湖水自西来注之;又东三里有麻河西北自羌口分澧水至麻河铺入县境,行十五里来会之;稍东一里南合官塘湖水;又东少南四里有水南自毛公渡分东支迳拖船港来注之;又东南而东北五里,有水东南自白泥湖分东支迳杏花港来注之二水屈曲约十余里,遂北而东五里入大洋湖澧水支流所汇,周百余里;东北二十余里至北家口注沅水。自元末,开洪门口以消泛涨。国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知县许顺复开广十丈,遂由大山觜分流七里,北迳黄公坪五里合山港水一处,越洪门口折东五里汇土桥湖、冲天湖出泥港口。此渐水之一变也。道光十四年(1834),冲天湖决,由夹堤口五里北通白芷湖。嗣后,屡塞屡溃。咸丰八年(1858),遂大决,不可复堵,而泥港之流反微。此又渐水之一变也。道光二十一年,八村民开黄公坪,引牛溪湖三里,东通马家河俗呼“新港”,而杨家口之流亦微。此又渐水之一变也。增《汉书·地理志》“武陵郡索”原注“渐水,东入沅水。”《水经注》“澹水,出汉寿县西阳山,南流东折,迳其县南。阚骃[32]以为兴水所出,东入沅。而是水又东历诸湖,方南注沅,亦曰‘渐水’也。水所入之处,谓之‘鼎口’。”《明史·地理志》“常德府武陵”原注“又东北有渐水,即鼎水也,自九溪卫流入。”《明一统志》“渐水,在县北,出梁山,流入龙阳县西北,入沅水。一名‘澹水’、一名‘鼎水’,亦谓之‘鼎江’。”杨嗣昌《渐水诗序》“今武陵县东北四十里,有崆巄城,古汉寿县城也。县西阳山,则今梁山是也。所出之水,则梁山西麓二十里灵泉寺侧石罅中,轰殷[33]不绝,为溪河,经崆巄城下东北流,历诸湖而出于今龙阳县东北百二十里为鼎口,亦曰‘鼎港’。”

案:渐水自浮山来,东流五十余里,灵泉寺水始会之。是浮山为远源,灵泉寺为近源。明杨嗣昌《诗序》举近而遗远,《贺志》遂承其误。唐刘禹锡有《送客至潜水驿》诗。明杨鹤[34]《潜水桥》诗云“源出灵泉汩汩流。”盖指渐水也。考,古陀潜乡潜阳、潜水村均在渐水左右,是潜水即渐水,明矣!《贺志》误分潜、渐为二,又谓“潜水溯源九溪,下合大江。”不知九溪河、九溪卫[35]俱在今慈利县境,距此几二百里,何源之可至乎?《一统志》云“潜水,在县东北,一名‘麻河’、一名‘从河’。”《水道提纲》云“从河有三源:一出县西北黄土山,经七里铺南东北流,一曰‘善桥河’;又出其西北东南流,一曰‘自生桥河’;又出其西北阳山东南流,合东北至马家洲。考,县北渐水外别无从河,惟韩公渡下有崇河,乃渐水所经。又,自生桥河即山港水,善桥河即浮山水,经七里铺者即七里涧水,皆渐水之上源。是从河即渐水,明矣!《府志》分渐水、崇河为二,亦误。兹悉为更正,而潜水崇河并入渐水条内焉。

又案:《水经注》云“渐水东历诸湖,方南注沅水,所入处谓之‘鼎口’。”旧说俱以鼎港为鼎口,然其水东流,绝不南注。且郦道元叙“渐水注沅后始云,又东历泛州,又东迳龙阳县。”今鼎港在龙阳下百二十里,与注文叙次不合,其非古鼎口,明矣!惟今府东四十里有小河口。《府志》云“沅水泛涨,其水北流,水涸则南流。”杨鹏翱《府志稿》云“春、夏,沅、渐北流,出沙夹;秋、冬,渐水反自北而南,迳流花口至此入沅。”据二说观之,此口即古之鼎口也。而古渐水之不北而南,亦审矣!特[36]古今水道迁变,故迹遂不可知耳。案:《龙阳县志》“鼎口旁有小江,在县西四十里,去武陵县亦四十里,为鼎入沅处。”此说得之。或曰此口尚在大泛洲东里许,恐亦与《郦注》不合。曰:不然。考,橘林江支河本由大、小泛洲南东至獠牙觜注沅,二洲在两河中间联络为一。《郦注》所谓“泛洲盖合大、小泛洲言,其洲尾尽处,西距小河口十余里,故以‘又东’言。迨[37]獠牙觜壅塞,专由牛鼻滩北注,泛洲始判而二矣。不得泥今以谕古也。案:《水道提纲》云“沅水又东分二派:一东北为经流;一南流至沧港塘北折东北会前支。今獠牙觜在沧港北八里,齐氏盖据故流言之。”或曰:然则鼎港古为何水乎?曰:《郦注》于“龙阳”下云“沅水又东合寿溪,内通大溪口,上承诸湖,下注沅水。”今鼎港实通古汉寿县,又历江陂、文殊诸湖,疑即所谓寿溪也。古郡县多以山水得名,临沅以沅水名、鼎州以鼎水名、朗州以朗水名,则汉寿得无以寿溪名乎?存一说,以备参考。

龙船港 县西五十五里。

石版滩 县西三十五里。

砚瓦滩俗呼“料版滩”县西三十里。

六桥洲渐水至此支分,北迳玉麟、中兴、汪家三桥;南迳梁田坝、昙华、栗木三桥,故名 县西北三十里。

谢家洲 县东北三十里。

崇孝港 县东北七十里。

泥 港

侯家港一名“沙陂渡”俱县东北八十里。

丝茅港 县东北八十五里。

马家洲

水牯洲 俱县东北九十里。《水道提纲》“从河至马家洲南分为数派,北会澧水支津,又东北至安乡县西南为江西湖,北承竹湖之委[38],经安乡城南而东也。”案:马家洲即今马家障,淅[39]水至此分三支:一支通毛家堰,在洲南;一支由毛公渡,在洲北、水牯洲南;一支出茄子窖,在水牯洲西,二洲仅隔一水——澧水支津,即麻河。

七星窖 县东北九十二里。

茄子窖 县东北百五里。

二郎口

青茅港 俱县东北百十五里即麻河入渐水处。

杏花港 县东北百二十六里。

毛公渡 县东北百一十里。

金钩湾 县东北百十五里。

涂家渡 县东北百二十里。

白泥湖 县东北百二十五里。

杨家洲 县东北百三十里。

沙 夹 县东北百三十五里。一名“潭口”,即沅、渐二水合处。案:《府志》谓“潭口即澹口之伪。”考,《水经注》云“澹水上承澧水,于作唐县又东注澧,谓之‘澹口’;澧水又东南注沅,曰‘澧口’。”是澹口自在澧口上流安乡境内,与此无涉,志误。澧口即北家口。以上皆渐水所经。增

柳叶湖 县东北十里。渐水所汇,西南纳七里涧水、南纳三闾港、萝卜港水,约径十余里,堤柳渔歌,松风水带,皆极其胜。《贺志》《府志》参

七里涧 在县北。有数源:一县西三里乌龙港,东迳新口桥至穿紫桥。一县西七里白马湖《贺志》:一名“白蟒湖”,受西乡及采菱涧水,东迳杨家桥至穿紫桥。一自梁山坝案:坝在灌溪寺东二里,渐水于灌溪寺分二支,其南支又分此支。南迳黄土山、东迳剑桥,折北迳竹根潭,折东至穿紫桥,数水既合,北折而南迳七里桥,有便河南自北门外合城濠水及石塔溪,迳蔡家桥行十余里来注之,又东而北至磨盘洲南注柳叶湖。《府志稿》参《宋书·沈约传》“晋义熙十一年(415),沈林子斩郭亮之于七里涧。”《贺志》“元郡监[40]哈以民艰于输运,乃起北门至潜水十五里开河以便之,岁旱因以溉田,民甚赖焉。歌云‘哈开便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又“石塔港,府北二里。永乐十三年(1415),常德卫指挥李忠因小港开浚[41]以便运载,长约二十余里。”案:即今土桥河。

唐家湖 县东北三十里。渐水所汇,西接柳叶湖,北接杜家湖,约径十里,有拦马口、吴家口,俱东通马家吉河。增

牛溪湖 县东北四十里。其南为杜家湖,二湖合而为一,约径六、七里。西北纳牛溪,南至谢家洲注渐水,有新港、杜家口,俱东通马家吉河。增

鹰 湖 县东北五十里《贺志》作“六十里”,崆巄城南。渐水及马家吉河所汇,约周六十里,有黄蜡溪、烂柴口,俱西通马家吉河。《贺志》《府志稿》参

山 港 在县东北。其源有二:北源出野鸡庙,东南迳鹞儿山、伍家桥,约行二十余里;南源出自生桥,东迳刘家桥、塔水桥,约行十余里。俱至朱家桥合,又东南注马家吉河。增

案:山港北距洪门口仅一里。当洪门口未开时,其水自北而南由张家桥、大山觜以注渐。《水道提纲》谓“自生桥河东南流”,是其明证也。盖洪门口本山过脉[42]之所,虽经元人开辟,不过就山凹处略加疏凿,俾消泛涨而已。自国朝许顺开广之,遂成通津,然今两岸冈脊隆起,礧砢[43]相属,故迹犹可想见,又证以齐召南之说,益知山港之不北而南也。

洪门口 县东北五十里。

夹堤口 县东北八十里。增

土桥湖 县东北六十里。北接冲天湖,约经五、六里。《贺志》参

冲天湖 县东北七十里。西纳石公桥水、西北纳洩陂水,曲折经二十余里,东出泥港,注渐水。《贺志》参

石公桥 水有二源:北源出凤皇山,东南迳瓦屋垱杨家桥;南源出砦子山,东迳包茅滩、神仙观,俱至陈家桥而合。稍东,有杉木桥水北自杨家山行十余里来注之,又东南至石公桥注冲天湖,源流约四十余里。《府志稿》参

白芷湖 县东北八十里。一名“白涛湖”,其北为竹溪湖、东北为浸天湖,三湖合而为一,浩荡约三十里。西纳周家店水、西北纳武陵渡口水。有二口:北口至麻河铺注麻河,今淤;东北口至澧安觜,注渐水。增

周家店水 源出白云山,南迳木土坝,东迳考功堰,又东迳周家店,注白芷湖。增

武陵渡口水 源出澧州金盆山,至狮子山入县境,东迳砖桥,又东迳武陵渡,注白芷湖。增

鸡 湖 县东北百一十里。渐水支流及宿郎堰水所汇,约周数十里。有二口:东南口至皮家河与北小河支流合;东北口至涂家湖,注渐水。增

连山湖 县东北百三十里。北小河支流所汇,北至杨家洲,注渐水。增

何家溪 县北二十五里。

阳 溪

李广溪 县北二十里。皆入渐水。增

案:县境水之善变者,莫如渐水。自郦元而后千余年,凡两大变一鼎港、一沙夹。入国朝,又三小变。此有天事、有人事焉。其出于天事者,无论矣。而人事,则有公有私。酾渠分流以利导者,公也。防川豁邻以罔利者,私也。即以近事谕之。夫渐水之出韩公渡也,与北小河合。昔人虑鼎港、吐珠渡之不足以容也,于是酾马家洲及毛家堰以分洩之。近则吐珠渡以北,环筑包堤,诸口悉塞,而全流毕萃于马家洲矣。渐水之出杨家口也,与马家吉河合。昔人懼丁家港、韩公渡之不足以容也,于是酾洪门口及赵家冲以分洩之。近则鹰湖左右,环筑包堤,诸口悉塞,而全流毕萃于洪门口矣。渐水之汇柳叶诸湖也,西纳山水十余条。昔人懼杨家口之不足以容也,于是酾拦马、吴家诸口以分洩之。近则诸口悉塞,而全流毕萃于新港矣。夫以渐水之澎湃泶灂[44],沅澧支流复左右翼攻,此即畅行而无滞,犹时有横溢之虞。况遏其流而鼓其怒,更以一川受众川之归,使之迫厄无所容,郁抑不得逞哉!治之之道奈何?曰:复故道以正其趋,多支派以杀其势,广为之陂泽,使游波有所宽缓;去其堤障之碍水者,勿使有所迫协而已矣。或曰:杀势缓冲为法,良是堤以防水,若何可去。曰:不然。昔平当[45]谓“经义有决河深川,无堤防壅塞之文”。贾让[46]谓“治土防其川,犹止儿啼塞其口。”宋太祖谓“夏后治水,未闻力制其湍流,广营高岸。”

自战国专利,湮塞[47]故道,以小防大,以私害公,九河之制遂隳[48]。由此观之,堤固防水正虑,所利者少,而所害者多也。然则何必复故道?曰:水性无不就下者。自洪门口迤东一带,地势本高,是北流非渐水本性,特沅水支流挟之使北耳。江澧水涨,自北倒灌,沅渐反为所扼抑。按:《方舆纪要》云“澧水支流为鼎口。”《府志》云“渐、澧支流由沙夹入沅。”此澧水南流之明证。又:今麻河会渐处有澧安觜,亦当以澧水经此得名。则不如复其东行之故道,先疏鼎港、毛家堰二口,使下流有所归。复疏鹰湖左右及唐家湖诸口,使上流有所洩。其余新港、泥港、洪门、夹堤、澧安诸口,悉浚深广之,务使畅行无滞。北水不涨,则北东分流;北水至,则避北而就东。夫然后渐水以治,而沅水由支流以分杀,亦无不治矣!然则如民之庐墓、土田何?曰:成大事者识贵彻始终,见贵周远近;宁捐小以图大,毋狃[49]一方而致误全局;宁忍暂而谋久,毋利一时而贻害将来。观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堕断[50]天地之性而不顾。贾让上策且请徙冀州民,放河使北入。则古人不与水争咫尺之地,明矣。况今渐水故道淤塞未久,庐墓侵占无几,不及此时复之,久之,将悉湮没不可复识矣。顾安得任劳怨者参古今之变,酌高卑之势,勿使苟安于旦夕,斯邑人之厚幸也夫[51]!

东 湖 城东门内,旁有铁船庙。案:今在水星楼东北数百步,近城。

港南湖 东郭外里许。《贺志》

三汊湖 县南二十里善卷障内。旧为陈家港支河所汇。自港淤后,遂圈入障内。

大杨湖 县南六十里。

盘陀湖 县东南三十里。

青泥湖 县东南七十里,半隶龙阳县境。增

沾天湖 县北三十里,东至植船山下,注渐水。《贺志》

团洲湖 县东北四十里,水自马家吉来汇,入东溪港,出洪门口。《府志》

笠 湖 县东北七十里,中有洲浮起如笠,故名。《贺志》

直山湖 县东北八十里,一名“字藏湖”《一统志》作“寺场湖”,上有发洪寺。《府志》

马颈湖 县东北百一十里《贺志》作“百二十里”,一名“鳝鱼湖”,东至毛公渡,注渐水。

官塘湖 县东北百一十里,北至青茅港,注渐水。增

案:今之言洞庭者,仅曰在岳州及龙、沅二县地,究之县东北乡,弥望皆湖壖,是即洞庭西汊也。况南北水涨,湘、资、沅、澧毕合于洞庭,漰涛骇浪,济出汨入,布袋口弥月不消,往往泛逆而陆沈[52],《楚志·图经》谓之“让水”,不独龙、沅一带悉成泽国,即县东北乡亦沦为巨浸矣。洞庭地界甚阔,故不列入志内而附其说于此。

明月池 城内天庆观前,俗称“放生池”,有桥。《龙志》

柳映池 城东报恩观内,杨柳交荫堤上,故名。《舆地名胜志》

莲花池 枉山宝华寺前,有三叠瀑布流入枉渚,终岁不竭。《府志》

双柏泉 府治内戒石亭左,明知府杨瑛凿井,植双柏,故名。

清白泉 府堂西北。《府志》: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府叶馨建清泉厅临之,记石曰“旧井有泉,何以重修?为在堂右溜水[53]入焉,日久苦咸,人且咎井。井实无咎也。乃加淘汰,爰[54]祀井神。”咸丰七年(1857),知府葆亨铭曰:“清白者泉,在堂之角。我取盟心,以鉴以酌。清则水清,浊则水浊。泉哉泉哉,尔其先觉。”

无咎泉 珠履坊北。

冽清泉 庆丰坊西。

果行泉 大善寺前。

圣惠泉 修真观前,同知吴寅凿。

濯剑泉 修真观内。

得一泉 天庆观前。俱《贺志》

江信泉 城西涵碧亭东。旧传:脉通朗水,每江水消长,井之浅深应之。《府志》

澄清井 县治东老道司前。

胭脂井 县东西街。《明统志》作“县北十五里”。

四眼井 府西四百余步。

博济井 府西五百余步。

异泉井 府学戟门[55]东。明成化八年(1472),同知李泰承祀,泉忽涌出,因凿井,构亭覆之。亭今圮。

功德井 庆丰仓街前。

铜版井 绣衣坊前。

玉派井 天庆观西。

橘香井 城东。

白龙井 枉山上。《德山志》:即“善卷井”。

义 井 县北二十里善桥。荣藩凿,以惠行路。

仙姑井 县北四十里大龙陂西。冬温夏凉,久旱不枯。

师姑井 县北七十里祓紫山下。

凉水井 县南八十五里香炉山下。

胡家井 县东南六十里牛桥。

裴公井 县西南三十里盘古山下。

龙 坑 城西门外。俱《贺志》

论曰:武陵旧为山水奥区[56]。阳、枉诸山,隐辚[57]而郁律[58],沅、渐诸水,㲿滉以囦泫[59]。虽蕞尔[60]邑,而登临之胜概备焉。奚必陟[61]泰岱[62]览海若[63],始足诧天下之大观哉!然山亘古而不移,水则流徙迁变而不知所底[64]。疏瀹[65]之准,蓄洩之宜,亦于是乎在守土者宜善所调剂也。

【注释】

[1]迳:经过,行经。

[2]《荆州记》:南朝宋盛弘之所著区域志,共3卷,辑本约24万字。正文依巴东、南郡、江夏、襄阳、南阳、顺阳、宜都、武陵、长沙、衡阳、桂阳、豫章、始安、始兴等郡,各郡分县记述境内名胜古迹、洞穴矿泉、地方特产、历史典故、神话传说、高山大川等。

[3]样牁:古地名,指西南地区古夜郎国、夜郎郡的前身之名。今贵州省大部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

[4]且兰:古县名,治所在今贵州黄平、贵定一带;一说在今凯里西北。南朝梁废。当西通宁州要道。

[5]《水道提纲》:书名,专叙水道源流分合的地理著作。清齐召南著,28卷。本书中早用经纬度定位,虽有错误,但仍为中国地理著作中的一个创举。

[6]《潜确类书》:明代陈仁锡编著的类书,共120卷。综合《艺文类类聚》《初学记》《白孔六帖》等,分为13门,1400目。

[7]济之贯河:济水流贯到黄河。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王屋山,水清;黄河则水浊。

[8]泾之经渭:泾水经过渭水。泾、渭水均在陕西境内,泾清,渭浊。

[9]殊目:不同的名称。

[10]何劭:236—301年,字敬祖,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司徒、太傅,何曾次子,西晋大臣。

[11]何曾:199—278年,原名瑞谏,又名谏,字颖考。西晋大臣,开国元勋。

[12]《太平寰宇记》: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乐史撰,200卷,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志书详细记载了全国13道、386州(含军监)及所属郡县的地理、沿革、山川、形势、风俗、物产、古迹、人物、艺术和传说等。

[13]舲船:有窗户的小船。

[14]枉渚:古地名。枉水流入沅水的小水湾,在今湖南常德市南。

[15]儃徊:徘徊。

[16]漰沄:漰,波涛相互冲击发出的声音。沄,大波浪。

[17]澎濞:波浪相撞击声。

[18]砯岩:江岸坎穴。

[19]涨潦:流水上涨。

[20]觜:同“嘴”。

[21]酾:疏导,分流。

[22]版筑:城墙建筑方法。即将木板立于墙两侧,木板之间填土逐层夯实,如此层层向上筑成墙体。

[23]波臣:水族。后也称被水淹死者为“波臣”。

[24]舄卤:含有过多盐碱成分不适于耕种的土地。

[25]第:等到。

[26]比岁:连年,近年。

[27]帖然:顺从服气,俯首收敛。

[28]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29]便娟:姿态美好而婉转。

[30]任昉:460—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一说山东广饶)人。南朝梁文学家。

[31]《湘州记》:是中国古代较早的地记著作,南宋时亡佚殷荟《小说》、郦道元《水经注》等多所引用,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

[32]阚骃:字玄阴,北魏敦煌(今属甘肃)人,著有《十三州志》。

[33]轰殷:轰鸣的声音。

[34]杨鹤:?—1635年,字修龄,武陵人,杨嗣昌之父。累官至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35]卫: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一十二士兵)。各府县卫所归各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

[36]特:只,但。

[37]迨:等到,达到。

[38]委:末,尾。

[39]淅:应为“渐”。

[40]郡监:古代的官职名称。秦置。掌监察一郡政务。《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41]浚:疏通,疏导。

[42]过脉:沟通的水道。

[43]礧砢:众多委积貌。

[44]泶灂:波浪相击声。

[45]平当:?—前4年,字子思,西汉平(今陕西咸阳西北)人,西汉丞相。出身豪富,少为大行治礼丞。元帝时,历任顺阳、旬邑县令。因明经升博士,常以经术言灾异得失。

[46]贾让:西汉时人。成帝时,官待诏。绥和二年(前7),提出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策。

[47]湮塞:堵塞。

[48]隳:毁坏。

[49]狃:因袭,拘泥。

[50]堕断:毁坏。

[51]也夫:语气助词,表感叹。

[52]沈:同“沉”。

[53]溜水:屋檐水。

[54]爰:于是。

[55]戟门:立戟为门。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唐设戟之制,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有八,一品之门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

[56]奥区:内地,腹地。

[57]隐辚:险峻不平貌。

[58]郁律:山势险曲突兀貌。

[59]囦泫:水深广貌。

[60]蕞尔:很小的样子。

[61]陟:登高。

[62]泰岱:泰山。泰山又名岱宗,故称。

[63]海若:庄子所东海海神的名字。借指东海。

[64]底:古同“抵”,达到。

[65]疏瀹:疏浚,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