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壬戌编成

阳 湖 恽世临鉴定

邑 人 陈启迈纂辑

地理志第七

风 俗

正月一日为元旦,先腊贴春联、门神及纸钱之属。《贺志》:除日易门神、桃符、春帖。是日,男女晨起,盛服,焚香烛、爆竹,祀祖先、拜父母,以次毕贺。出祀祠庙,谓之“出行”。亲友往来拜谒投剌[1],谓之“拜年”。客至留饮,谓之“传钟”。男女各试其所业。三日不扫除,数日不列肆。十五日为上元节,抟[2]秫粉[3]为丸,名曰“元宵”,以饷客。夜则翦彩结灯鼓乐,或为谜语书灯上,人射之中则酬以笔墨玩具。《府志》参妇女相聚迎紫姑、请高郎、卜箕帚[4],占将来蚕桑并庶事。《荆楚岁时记》[5]:刘敬叔异苑》[6]云“紫姑,本人家妾,为嫡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以迎之。”《府志稿·神隐》:十四日,妇人以草一茎插炉中,上挂两草如人脚,取帛或鸡毛于头上抹之,乘热试草黏否以卜事,谓之“请高郎”。又云:俗谓正月,百草俱灵,故箕帚竹苇之类,皆能响卜[7]。或取筲箕插箸[8],蒙以巾帕请之,至则能写字、能击人;或取敝帚系裙以卜,至则能卧起应卜占事。更有装成女子饰请之,谓之“七姑”。案:《神隐》书名,明宁献王权作。

元日[9]至月晦[10],并为酺[11]聚饮食,谓之“请春酒”。《岁时记》参醵钱蟠龙灯。案:邑中龙灯有花、黄、红、白各色之分,某街某乡为花龙,某街某乡为黄龙,龙舟亦然。尔界此疆,厘然不乱。不知起自何时,相沿不改。虽民间祈报,例所不禁,但不得竞尚华美,耗散资用。至于竞渡一节,原不过藉以吊古耳。何至千桡斗捷,喧噪中流,甚且凶横自逞,□□辱詈[12],落水受伤,性命不顾?此嬉戏之无度,亦司牧[13]者所当转移也。

社日,以纸钱挂新丧坟。农家多以是日浸种。旧志

二、三月,天气清朗,小儿多放风筝为乐。《裨史类编》[14]:纸鸢,俗谓之“风筝”。宋高承事物纪原》[15]:以竹为弦,吹之有声如筝焉,故曰“风筝”。

清明日,具酒食扫墓,以竹枝悬纸钱插之,谓之“挂坟”。《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锡大麦粥。王应麟[16]《困学纪闻》[17]:欧阳子[18]谓“五代礼坏,寒食野祭而焚纸钱。”案:纸钱始于开元二十六年(738),王玙[19]为祠祭使[20],祈祷或用纸钱,类巫觋[21],非自五代始也。古不墓祭,汉明帝(58—75)以后有上陵之礼[22]。《旧唐书》:开元二十九年,寒食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野祭盖起于此。

五月五日,悬蒲艾于门,以箬[23]叶裹秫为角黍[24],切菖蒲葅[25]和雄黄泛酒[26],饮之余,沥涂小儿耳鼻,又以雄黄搅水洒室,浴百草汤辟毒,竞渡以吊屈原。《夏小正》[27]:是月,蓄药以蠲除毒气。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28]“粽糦法”。《风土记》[29]注云:俗,先以二节日,用菰叶[30]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31]之。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隋书·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32]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河”,因尔鼓櫂[33]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迅楫齐驰,櫂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曰“何在斯?”明冯应京[34]《月令广义》[35]:竞渡相传为拯屈原,后世遂以为戏。先治其舟,使轻利,谓之“飞凫”,又曰“水车”,又曰“水马”,又曰“龙船”。州将父老土人,悉临水观之。

六月六日,曝书及衣物。

七月七日,妇女间有乞巧者。初七至十五日,俗名“中元”,设羹饭酒食,或翦纸为衣,凿楮钱[36]焚之,以祀祖先。《通志》。僧道则醵钱,以纸作鬼物,花叶之形备,极工巧,夜尽焚之,为盂兰盆会。《岁时记》考

中秋,设酒果对月饮之,谓“赏月”。即以月之明暗占湖鱼之有无,暗则有鱼。妇女祈嗣,或采瓜园圃为验,谓之“摸秋”,亦有亲邻鼓乐送瓜者。《通志》

九月九日,相约登高、野炊。《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四民[37]并藉草饮宴。杜公瞻[38]注: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配茱萸[39]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九月以后,多举行婚礼。冬至日,乡人聚于宗祠,会祭始祖以下,序齿[40]颁胙[41],循循然有古遗风。《府志》

十二月二十四,为小除夕节,祀灶神。《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并以豚酒[42]祭灶神。杜公瞻注:案《礼器》[43]“灶者,老妇之祭。”许慎[44]《五经异义》[45]云:颛顼[46]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47]。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搏颊。

除日,阖家会食,谓之“年饭”。作黍餈[48]馓[49]饵之属[50]相馈遗,谓之“馈岁”。至夜,盛服祀祖先、神祇[51];子弟向家长拜庆,谓之“辞年”。夜聚家人欢饮,谓之“团年”。或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士习诗书,敦礼让,庠序[52]颖苕[53],衣冠雅饬[54],然寒畯[55]为多,近则东北一带水患频仍,世业者亦多自食其力矣。

农务耕种,终岁勤动。西南多山,岁仅一获。东北滨水,可再熟。然夏涝不消,即秋成莫卜,故资网罟[56]为生者多。妇女皆务纺织、工刺绣。东北乡间,有插秧、刈[57]草者。

工惟土木为众,咸习朴素,无淫巧之风。

商贾江省为多,北省、闽、广、秦、豫次之。花、油、木、米、鱼、盐水陆荟萃,其人率[58]勤俭,重锥刀[59],近亦有与公事者。

冠礼[60]久废。

婚礼多襁褓议婚。媒氏持帖,书男女年命,谓之“填庚”。有佐以牲酒、花钿[61]者,谓之“下定”。将婚,婿家告期,谓之“报日”。婿家送服饰,谓之“过礼”;女家送妆奁[62]。婿父率其子招宾客,告祖醮子[63]于客位,谓之“贺郎”;女家亦然,谓之“女宴”。姻亲送礼,谓之“填箱”。及期,彩舆鼓吹迎妇,合卺[64]。旋[65],庙见[66]拜翁姑[67]。戚属具枣、栗、果饯献翁姑及客,盖古者女贽[68]之遗意。既婚三日或一月妇偕婿省父母,谓之“回门”。古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虽不存其名,而礼意略具焉。

丧礼缙绅家必依朱子家礼,或随俗增损之。流俗则延僧道殡殓,作佛事,谓之“建道场”。出殡设奠开吊,富者尚繁易,多用鼓乐者,赙[69]、奠必相称;或击鼓歌唱,谓之“伴夜”。又或数十家及百人共置明器[70],所需转相佽[71]用,谓之“孝义约”。

祭礼则合族立祠,寒食、冬至设祭。无家庙者,岁时祭于寝;墓祭惟寒食有之;五祀[72]惟祭灶。

沅湘之俗,好巫信鬼,自昔已然。凡疾病多禳[73]星斗,许愿酬傩[74],愈则烧香僧寺,死则往询无常者。女巫之流,诡言地狱罪状,以诈人财者也。其尤谬者,山间覆钵为坛,谓之“小神”。或延巫觋于家堂,吹角鸣铙,祷禳疾病,男妇聚观,耗财败俗,此皆转移风俗者所宜厉禁也。《府志》参

论曰:武陵风俗,梁宗懔言之凿凿,其他见《武陵记》《朗州图经》者,更指不胜屈。然风俗与化移易,安知今不异于古所云耶?仅征其实以著于篇。其美者,足见国家政教陶镕之化;其陋者,则又良有司转移之责也。陆清献公云:“《禹贡》纪山川不纪风俗,风俗因乎上也。”谅哉。

方 音

你称曰“灵”。

我称曰“顽”。

告读作“高”;又读近“豪”。

去读近“刻”。

曲读作“去”。

活读作“何”。

玉读作“御”。

贼读作平声。

石、十读作“时”。

没读作“美”,平声。

毒、读读作平声。

监读作“简”,去声。

凸读作“包”。

凹读作“篑”。

学读作平声。

稍读作平声。

白读作平声。

匡读作“锵”。

巷读作“浪”。

杂读作平声。

指读作“字”。

盒读作“和”。

匣读作“斜”。

席读作平声。

胯读作“掐”。

捉读作“掐”,平声。

拈读作“列”,平声。

寻读作“情”。

大读作“答”。

猫读作“貌”,平声。

咸读作“寒”。

常读作“长”。

压、鸭读作“哑”,去声。

鼻读作平声。

轴读作“束”。

稊读作去声。

还读作“孩”。

厦读作“纱”,上声。

曰读作平声。

仍读作去声。

薄读近“和”。

杜读作“渡”。

视、是、似、市、耜、士、俟读作去声。

后读作去声。

咎读作去声。

项读作“巷”。

婢读作去声。

孕读作“运”。

俭读作“建”。

抱读作“报”。

簟读作“殿”。

怙读作“护”。

骇读作“黑”。

咎读作去声[75]。

杏、荇读作“性”。

閧读作“烘”。

燥读作“糙”。

肇、赵、兆读作“照”。

範、范读作“汎”。

论曰:志邑事而兼及方音,非琐也。诚以土宜互异,则语言不能强同。牧民者初莅兹土,言语非所习,往往有隔阂之虑。使[76]得手是编,以察民隐[77],齐登宋得悉入讴歌,其不无少裨于治理也与[78]?

【注释】

[1]刺:指的是古时所用的一种写有姓名的简牍,相当于现在的名片。

[2]抟:把东西揉弄成球形。

[3]秫粉:糯米粉。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泛指高粱。

[4]箕帚:畚箕和扫帚。皆扫除之具。

[5]《荆楚岁时记》:是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由南北朝梁宗懔撰。全书共37篇,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节令和时俗。宗懔,约501—565年,字元懔,荆州人,南朝梁官员、学者。

[6]《异苑》:南朝宋刘敬叔所撰志怪小说,共计382条,基本上都是各种奇闻异事,诸如山川灵异,古今名人、动植物、器物的神奇变化、吉凶征兆,民间祭祀神祇、鬼神故事、冢墓灵异和梦兆、妖精变化、死而复生等等。

[7]响卜:旧时迷信,据说听别人讲话可卜吉凶,谓之“响卜”,一般在除夕夜进行。

[8]箸:筷子。

[9]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10]月晦:谓月尽,多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11]酺:古人聚会饮食,出钱为醵,出食为酺。

[12]辱詈:辱骂。詈,骂、责骂。

[13]司牧:管理,统治。

[14]《裨史类编》:是明代学者王圻所编著的一部野史汇集,全书共分28门、320类、11800条。

[15]《事物纪原》:是宋代高承编撰的一部书,专记事物原始之属。凡10卷,共记1765事,分55部排列。其书于每事每物,皆考索古书,推其缘起。

[16]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人(今浙江鄞县)。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

[17]《困学纪闻》: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和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并称宋代三大笔记书。该书采用笔记体的形式,分类编排,对文献典籍、学术渊源、文化现象进行梳理、考证、鉴定与评介。

[18]欧阳子:即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庐陵沙溪(今属吉安永丰)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19]王玙:?—768年,少习礼学,博求祠祭仪注以干时。历官蒲州刺史、刑部尚书、越州刺史,充浙江东道节度观察处置使,入为太子少保,转少师。

[20]祠祭使:使职名。唐朝以监察御史一人为之莅祭祀,监阅牲牢,省器服,不敬则劾祭官。宋朝为御史台五使之一,以御史充兼,掌受誓戒致斋,检视纠劾,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使名。

[21]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后亦泛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巫师。

[22]上陵之礼: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开始实施,把每年元旦朝贺皇帝的“元会仪”以及饮酎礼、部分宗庙祭祀礼,合并至陵寝处成为“上陵礼”,并建筑了举行仪式的大殿,使得陵寝在祭礼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23]箬:一种竹子,叶大而宽,可编竹笠,又可用来包棕子。

[24]角黍:粽子。

[25]葅:腌菜,酢菜。

[26]泛酒:古人于重阳或端午以菖蒲或菊花等泡酒饮用。

[27]《夏小正》: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第47篇。今本《夏小正》全文12章,共400多字,每章标题的月份从正月到十二月,共有118条简明扼要的“条文”。

[28]《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534),是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29]《风土记》:由西晋周处所编,是一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该书。

[30]菰叶:茭白叶。

[31]啖:吃或给人吃。

[32]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33]鼓櫂:划桨。樛,长的船桨。

[34]冯应京:1555—1606年,字可大,号慕罔,安徽泗州人。生于凤阳盱眙县(今属江苏省),万历进士,曾任湖广监察御史。

[35]《月令广义》:中国近代第一部记述全国气候状况的著作,明代冯应京编撰,成书于1601年,共24卷。

[36]楮钱:旧俗祭祀时焚化的纸钱。

[37]四民:古代中国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分工,指士(学者)、农、工、商。

[38]杜公瞻:生卒年不详,隋代文学家。中山曲阳(今河北保定一带)人。隋卫尉杜台卿侄子,官安阳令,奉敕编纂《编珠》,曾为宗懔《荆楚岁时记》作注。

[39]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

[40]序齿:按年龄大小排序。

[41]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

[42]豚酒:猪肉和酒。泛指祭品。豚,小猪,亦泛指猪。

[43]《礼器》:《礼记·礼器》,记载古代汉族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

[44]许慎:约58—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也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45]《五经异义》:内容涉及昏冠、聘问、锡命、丧祭、明堂、社稷、争役、田税、器物、乐舞等,每论证一事,辄具今古文经家法,以明其统绪源流,并裁以己意,择善而从。

[46]颛顼:生卒年月不详,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在流传下来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47]火正:汉族传说中的火神。帝颛顼(一说为帝喾高辛)时始设火正,掌管民事,名叫黎。古书记载“(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黎的后人世袭火正一职。

[48]餈:糍粑。

[49]馓:馓子。一种油炸的食品,古时环钏形,现在细如面条,呈栅状。

[50]属:类,类别。

[51]祇:地神。

[52]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53]颖苕:众多而又井然有序。

[54]雅饬:谓言行合礼制。

[55]寒畯: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

[56]罟:渔网。

[57]刈:割(草或谷类)。

[58]率:大多。

[59]锥刀:小刀。喻微薄,微细。特指微利。

[60]冠礼: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61]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

[62]妆奁:原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后泛指嫁妆。

[63]醮子:古冠、婚礼所行的一种简单仪式。尊者对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后饮尽,不需回敬醮,冠娶礼祭。

[64]合卺:结婚礼仪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的新房内共饮交杯酒(合欢酒)。

[65]旋:随即,不久。

[66]庙见: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即婚后至迟三个月,须择日率新娘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从此,才算加入夫宗,具有参加祭祀和被祭祀的资格。

[67]翁姑:公婆的合称。

[68]女贽:古时女子谒见人时所送的礼物。

[69]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70]明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即冥器。

[71]佽:帮助,资助。

[72]五祀:中国古代祭俗中所祭的五种神祇。具体神祇各文献记载不一,如户神、灶神、土地、门神、行神。

[73]禳:祈祷消除灾殃。

[74]傩:传说中驱除瘟疫的神灵。

[75]应为重复记述。

[76]使:假使。

[77]民隐:民众的疾苦。

[78]也与:同“也欤”,语气助词,表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