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壬戌编成

阳 湖 恽世临鉴定

邑 人 陈启迈纂辑

建置志第一

古城南隅,崆巄东偏。故址颓圮,千八百年。临流斯筑,作镇河干。设石柜五,以捍狂澜。内有两黉[1],外有三坛。禋祀祠宇,圣壁丹椽。使馆公廨,官阁云连。杠梁[2]利涉,棹楔[3]华镌。明藩肇建[4],墟墓荒烟。铺观[5]兴废,征信陈编。志《建置》。

城 池

县城 附府,滨沅水之阴[6],即秦张若城遗址。后唐副将[7]沈如常于城之西南、东南二处,各建石柜以捍水固城。

宋绍定四年(1231),吕文德[8]浚筑。

元至顺三年(1332),纳璘不花[9]筑土城。

明太祖取常德路,总管胡汝即旧城修之。洪武六年(1373),卫指挥孙德阔旧基、垒砖石、覆串楼、作六门、浚濠池,而制始备。永乐十三年(1415),指挥李忠重修,增楼橹[10]。正统十年(1445),指挥夏宣补修。正德二年(1507),指挥段辅修砌江岸。十一年,指挥陈鼎重建西门城楼。嘉靖十二年(1533),大水,城圮。十三年,巡抚林大辂檄饬重修。崇祯四年(1631),指挥周东修砌府学城垣,城下垒石为堤。十一年,邑人杨嗣昌奏请加修稿见《艺文》。三年,工竣。撤旧易新,极其壮固。

国朝顺治十四年(1657),卫守备张靖补修北门城洞及城门铁叶。康熙四年(1665),又请【修】上南门、下南门城楼及城门铁叶。五年,建北门城楼。六年,经历[11]许尚忠建西门城楼。九年,知府胡向华建南城下调元楼。乾隆三十一年(1766),水坏笔架城,知县王永芳请修。四十八年,水涨,滨江多圮。五十一年,知县邓谦利补修。道光十一年(1831),水坏大西门向北,知县卢尔秋倡修。二十五年,大西门右圮,知县熊浦云倡修。二十九年,慈云庵后城坏,知府刘兆璜倡修。咸丰十年(1860),百子庵北门右、小西门左城俱圮,知府恽世临倡修,又建六门悬门[12]。城周九里十三步计一千七百三十三丈,高三丈尺,垛口一千三百六十三座。门六:东曰“永安下”、南曰“临沅上”、南曰“神鼎”、西曰“清平”、西北曰“常武”、北曰“拱辰”。东、北二门有月城[13]。

又有三斗门:一在清平门内、一在县学右、一在百子庵侧。宋元丰五年(1082),主簿李湜所开,以洩城中积水。《贺志》《府志》参增

城濠起西门,历北门,至东门水汇,出七里涧,其南皆临江。《府志》

旧城附

临沅旧城 在县西。汉置县,隋改为武陵。《贺志》

案:《统志》“沅水经平山,即经临沅县后,历枉渚。”则临沅故城即在今县城西。或谓在东者,非。《府志》

沅南故城 在县西南七十里古城山后。汉置。《贺志》

案:马援讨五溪蛮[14],筑此城。后置沅南县,城即因之。及隋,并沅南县于武陵。宋初,又分旧沅南地置桃源县,其故城不知所在。但县本在沅水之阴,则非今桃源县城也可知。《府志稿》

张若城 在县东。秦昭王三十年(前277),蜀守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其时,筑此城。东汉梁松征蛮,修张若城,自义陵移郡治于此。吴潘濬[15]取武陵,以郡城难固,又筑障城移郡居之。《一统志

案:《通志》言今府城即张若城遗址。盖潘濬移郡城,亦不过在张若城稍西耳。今府城基大固,已包二城为一矣。又按,《史记·秦本纪》载蜀守注,引《华阳国志》[16]称:“张若为蜀郡守,则若固秦臣也。”《明统志》亦言:“秦白起遣其将张若筑此城以拒楚。”是若为秦臣明甚!但若伐楚,非白起遣之耳。乃旧志谓:“白起伐楚黔中,楚人张若筑城以拒之。”又谓:“秦使司马错伐楚黔中,与张若对筑一垒。”不知何据?《府志》因而述之,误矣。

汉寿城 县东北六十里。本汉索县城,武陵郡治焉。汉顺帝更名“汉寿”,移荆州刺史治于此,俗名“崆巄城”,悉为居民田业,遗址尚存。《府志》

案:唐刘禹锡有《春望》诗,见《艺文志》。又案:贺奇曰“汉寿城所辖,龙阳县亦有地赅[17]焉。”故“汉寿”名乡者,武陵、龙阳皆有。

司马错城 县西南七十里。秦昭王二十七年,使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筑此城。马援尝修五溪咽喉。《贺志》案:唐刘禹锡有诗,见《艺文志》。

都尉城 县西。梁置武州于武陵,别置都尉,领六县。陈天嘉(560—566)初,以都尉所部六县为沅州,置通宁郡,治都尉城。今无考。《府志稿》

南城 在善德山上。宋宣抚使[18]韩宣以常德城守不固,筑此以为犄角。今名“望城坡”。《一统志》

金鸡堤 县西南四十里。石砌宛然,相传为鼎城故址。《贺志》

采菱城 县西白马湖。详见《古迹》。《龙志》

论曰:设险守国,古之制也。吾邑地介繁冲[19],故自秦至今,城垣代有修葺,不可谓无备矣。然近者“甲寅之变”,曾不崇朝[20],遽为贼陷,岂金汤之未固欤?抑人心之不坚也?联众志以为体,勤版筑以为用,吾盖于贤司牧有厚望焉。

【注释】

[1]黉:古代的学校。

[2]杠梁:桥梁。

[3]棹楔:门旁表宅树坊的木柱。

[4]肇建:创建,始创。肇,开始、初始。

[5]铺观:纵观,遍观。

[6]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7]副将:清代绿营武官名。清沿明制之副总兵而改称副将,秩从二品,位次于总兵。

[8]吕文德:?—1269年,淮南西路安丰军(今安徽寿县)人,中国南宋晚期名将。

[9]纳璘不花:至顺三年任常德路总管。

[10]楼橹:古代供守兵瞭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

[11]经历:明朝各个官职中多有经历一职,为一人担任,其品阶依所属官职不同而有所变化。此处为知府的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

[12]悬门:古时城门所设的门闸。

[13]月城:即瓮城。城外所筑的半圆形的小城,作掩护城门,加强防御之用。

[14]五溪蛮:亦称“武陵蛮”。东汉至宋时对分布于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沅水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主要从事农业,以染织著称。

[15]潘濬:?—239年,字承明,武陵汉寿(今湖南汉寿)人,蜀汉重臣蒋琬的表弟。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东吴势力的重臣,长期主管荆州事务,官至太常,封刘阳侯。

[16]《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348)至永和十年。

[17]赅:包括。

[18]宣抚使:中国古代官名。唐后期派大臣巡视战后地区及水旱灾区,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宋代宣抚使为镇抚一方之军政长官。元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抚司,参用土官。处理地方军政大事。明、清宣抚使皆土官世袭之制。

[19]繁冲:繁华重要的区域。冲,通行的大道。

[20]崇朝:从天亮到早饭时。有时喻时间短暂,犹言一个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