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壬戌编成

阳 湖 恽世临鉴定

邑 人 陈启迈纂辑

建置志第四

石 柜

上石柜 县西门外百步,后唐副将沈如常筑。《贺志》

下石柜 县东门外沙窝,亦沈如常筑。国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县杨鹏翱督捐加修,名“积石坝”。《碑记》详见《艺文》。《贺志》参《府志》

笔架城石柜 府学前。元常德路监哈筑,高二丈。国朝乾隆三十一年,大水灌城,知县王永芳请帑重修,加高、厚各数丈。《贺志》

花猫堤石柜 西门外。旧建年月无考。国朝康熙七年(1668),知府胡向华、卫守备[1]张靖修。贺奇有《记》,见《艺文》。乾隆五十四年,总督[2]毕沅、巡抚浦霖请帑重修。奏折见《艺文》。五十六年,知县闫重鉴又拓旧柜数丈,鼎建大石柜,上建龙王庙。《贺志》

回峰寺石柜 县东门外五里。明万历(1573—1620)时建。乾隆十年,知县翁运标督捐重修。三十一年,圮于水,同知乔序请帑修。《贺志》

落路口石柜 乾隆五十四年,总督毕沅请建,未果。道光戊申(1848)、己酉(1849),大水溃决西堤数千丈,邑人拟建石柜杀水势以护城堤,掷石水底。咸丰八年(1858),知府彭汝琮、恽世临先后倡捐多金,始克蒇事。广若千丈,宽若千丈。上建先贤祠,祀屈原及姚学闵[3]、袭元之、丁易东、冀元亨;又建忠烈祠,祀甲寅殉难官民。增

论曰:沅水自黔经沅郡,皆屈曲潆洄[4]。至辰,合五溪水,始大。至桃源而下,势始纵,使狂澜无以障之。吾邑一线孤城岛,能与水争力哉?志石柜,而历述建修,知良有司之功不可没也已!

【注释】

[1]卫守备:官名。漕运总督所辖各卫主官,武秩正五品,掌率屯丁耕种屯田及领运糟粮等事。顺治三年(1646)由管屯指挥改置,同治后额设四十人。

[2]总督:明、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正二品(若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位在从二品的巡抚之上,管辖一省或多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

[3]姚学闵:字汝孝,一字顺山。武陵(今常德)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知歙县,清理代输骚扰,酌定粮长成规,歙人称便。入为刑科给事中,转户科。时差徭繁重,民多流亡,他奏立“一条鞭”法,著为令。官至河南布政使,加太常寺卿。

[4]潆洄:水流回旋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