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壬戌编成

阳 湖 恽世临鉴定

邑 人 陈启迈纂辑

选举志第一

邑才荐征,俶[1]于汉季。宋启甲科,柳氏进四。有明迄今,桂香弥炽。济济成均,贡乡拔萃。鸿渐[2]饬云,鹰扬[3]振鸷,七校五营[4],材宫击剌。累续建牙,重膺阃寄[5]。输粟入官,厥途曰异。任子袤亲,恩荣渥被。科目秩阶,胪陈大备。志选举。

荐 辟

黄 敬 辟荆州部从事。有《传》。

潘 濬 刘表辟为江夏从事。有《传》。

廖 立 昭烈帝[6]辟为从事。有《传》。

李 衡 以荐为郎,擢丹阳守。有《传》。

潘 京 初辟主簿,后举秀才。有《传》。

伍 朝 以博士征,不就。有《传》。

袭 登 长沙相,散骑常侍。

袭元之 州举秀才,征辟,皆不就。有《传》。

袭元嘉 元之弟,举秀才、征辟,皆不就。

南北朝

邵荣兴 州县辟,不应。有《传》。

袭 祈 征辟,皆不就。有《传》。

伍安贫 屡聘,以疾辞。有《传》。

韩 约 由钱谷进金吾卫。有《传》。

董 侹 荆南从事。有《传》。

谭彦机 理宗(1224—1264)时,以人材授武仕郎。

谭彦纯 以人材征。

邓肯获 以秀才官河南枢密。

杨普通 以人材授直殿将军。

万辅弼 以人材官行人。

冷 谦 太常博士。有《传》。

杨子仁 以人材知交趾县。

高 允 以人材官西安知事。

何 秀 以贤良知天台县。有《传》。

林凤仪 以贤良任县丞。

丁 玉 以贤良任主簿。

国朝

瞿龙跃 顺治(1644—1661)时,以孝廉征,不就。有《传》。

熊 弼 顺治五年选举安仁教谕

胡斯恒 南巡献诗第一,授翰林院典籍校书南书房。有《传》。

以上康熙(1662—1722)时。

刘 樵 举孝友端方。有《传》。

贵金马 举孝友端方,知上蔡县。有《传》。

陈 悌 举孝友端方。有《传》。

以上雍正(1723—1735)时。

陈长镇 举博学鸿词。有《传》。

胡期颐 举博学鸿词。

徐昌彭 举孝廉方正。

姜之洙 举孝廉方正。

陈 师 举孝廉方正。

论曰:自科目兴,而选举废,然历朝亦间举行之。考其名目,固依然德行、道艺之遗也。邑前辈之膺是选者,旧志所述大抵名与实孚,尚矣!其流弊所积,则矫情饰貌,以要誉于乡党州闾,亦在所不免焉。噫,处士盗虚声,顾安所得宏远谋者,而一雪此言哉!

进 士

天圣(1023—1032)

柳拱辰 庚午[7](1030)知永州。有《传》。

宝元(1038—1040)

柳应辰 戊寅(1038)。拱辰弟。有《传》。

嘉佑(1056—1063)

杨 维 己亥(1059)。有《传》。

柳 平 阙年。拱辰子。有《传》。

柳 猷 阙年。拱辰子。

治平(1064—1067)

钟正甫 乙巳(1065)。有《传》。

建炎(1127—1130)

杨廷春 戊申(1128)。系庚戌(1130)军兴分路,类省试,肃王官教。

淳熙(1174—1189)

黄斗南 乙未(1175)。

黄 宏 丁未(1187)。

庆元(1195—1200)

黄 实 己未(1199)。知沛州。

开禧(1205—1207)

黄 容 乙丑(1205)。

绍定(1228—1233)

周 炎 辛卯(1231)。庆寿恩释褐[8],赐出身。

端平(1234—1236)

王 在 乙未(1235)。有《传》。

咸淳(1265—1274)

丁易东 戊辰(1268)。《府志》作“龙阳人”,误。有《传》。

泰定(1324—1328)

孙叔亨 甲子(1324)。官经历,一作“龙阳人”。

至正(1341—1370)

谢应木 乙酉(1345)。行省。

洪武(1368—1398)

程士箴 乙丑(1385)。

建文(1399—1402)

冯 贵 庚辰(1400)。交阯左参议。有《传》。

何 颖 庚辰。按察佥事。有《传》。

天顺(1457—1464)

林 璧 甲申(1464)。参议。

成化(1465—1487)

刘 璟 丙戌(1466)。御史。有《传》。

杨 维 壬辰(1472)。知夔州府。有《传》。

陈 经 乙未(1475)。御史,太学碑载临武军籍。

陈 策 丁未(1487)。御史。有《传》。

鲁得之 丁未。御史。

弘治(1488—1505)

万 璇 庚戌(1490)。知县。

杨 褫 丙辰(1496)。太仆寺卿。有《传》。

陈洪谟 丙辰。尚书。有《传》。

正德(1506—1521)

龙 炎 戊辰(1508)。主事。有《传》。

嘉靖(1522—1566)

陈仲录 丙戌(1526)。按察卫官籍。有《传》。

蒋 信 壬辰(1532)。提学副使。有《传》。

唐 相 壬辰(1532)。有《传》。

张斗寅 辛丑(1541)。郎中。

曹可贤 庚戌(1550)。按察副使。有《传》。

柳东伯 癸丑(1553)。知叶县。有《传》。

胡舜华 丙辰(1556)。参议。有《传》。

杨曰明 壬戌(1562)。时年十六,未殿试卒。

唐 练 壬戌。兵备副使。有《传》。

陈思育 乙丑(1565)。礼部侍郎。有《传》。

姚学闵 辛未(1571)。布政使。有《传》。

万历(1573—1620)

龙 膺 庚辰(1580)。太常寺卿。有《传》。

王 佐 丙戌(1586)。太仆寺卿。有《传》。

沈正隆 己丑(1589)。推官,太学碑载沔阳卫官籍。

杨 鹤 甲辰(1604)。总制。有《传》。

潘润民 丁未(1607)。参议。

杨嗣昌 庚戌(1610)。大学士。有《传》。

胡永顺 丙辰(1616)。给事中。有《传》。

天启(1621—1627)

杨 鸿 壬戌(1622)。尚书。有《传》。

谭性学 壬戌。行人。

唐绍尧 壬戌。侍郎。有《传》。

杨 鹗 辛未(1631)。总督。有《传》。

周命世 庚辰[9](1640)。给事中。

王大捷 庚辰。御史。有《传》。

朱世昌 壬午(1642)。特用出身。

唐 諴  癸未(1643)。大学士。有《传》。

胡统虞 癸未。国朝学士。有《传》。

国朝

顺治(1644—1661)

陈维国 壬辰(1652)。知阳信县。有《传》。

刘昌臣 乙未(1655)。参议。有《传》。

胡虞汉 乙未。行人。

陈觐圣 戊戌(1658)。知荆州。有《传》。

李开早 戊戌。知荔浦县。

石 鲸 戊戌。知梁州。有《传》。

戴 斌 戊戌。知凤阳府。

沈可选 己亥(1659)。知保安县。有《传》。

康熙(1662—1722)

杨 绪 癸未(1703)。编修。有《传》。

杨 绍 己丑(1709)。布政使。有《传》。

徐永祐 壬辰(1712)。

杨超曾 乙未(1715)。尚书。有《传》。

杨 缵 乙未。

雍正(1723—1735)

郭 振 甲辰(1724)。知偃师县。

乾隆(1736—1795)

杨景曾 丙戌(1766)知金坛县。有《传》。

刘天位 丁巳(1737)。庶吉士。有《传》。

陈长镇 戊辰(1748)。庶吉士。有《传》。

陈在玑 辛未(1751)。知县。

龚大万 辛卯(1771)。检讨。有《传》。

贵逢甲 壬辰(1772)。知铜梁县。

嘉庆(1796—1820)

赵慎畛 丙辰(1796)。总督。有《传》。

文林 己未(1799)。钦赐检讨。

戴南昆 辛未(1811)。国子监学正。

刘梦兰 己卯(1819)。粮道。有《传》。

王德宽 庚辰(1820)。庶吉士,知德清县、济南同知、刑部员外郎。

道光(1821—1850)

吴登选 壬午(1822)。山西知县。

王 寅 己丑(1829)。户部主事。有《传》。

李 翔 壬辰(1832)。户部主事。

胡 焯 辛丑(1841)。广西学政。有《传》。

陈启迈 辛丑。江西巡抚。

李文澜 庚戌(1850)。知县。

杨彝珍 庚戌。庶吉士,兵部主事。

咸丰(1851—1861)

冯德珍 壬子(1852)。刑部主事,知永福县。

王成骧 己未(1859)。山东知县。

论曰:自宋迄今,吾邑之以进士出身者近百人。其中,如冯孟敬之忠烈,蒋道林之理学,唐二华之忠贞,尤其表表者!孰谓帖括取士,不足以得人材哉?

武进士

国朝

康熙(1662—1722)

鲍 旻 庚戌(1670)。

石 钧 壬戌(1682)。探花,陕西游击。

裴 鳟 甲戌(1694)。黄冈副将。有《传》。

张祖祐 戊戌(1718)。临洮守备。

周秉义 甲辰(1724)。安吉营守备。

孟云霄 甲辰。兴国参将。

雍正(1723—1735)

张 嵩 丁未(1727)。永宁守备。

刘大昆 癸丑(1733)。《通志》作“大剩”。

乾隆(1736—1795)

裴 锳 乙丑(1745)。江宁都司。

陈树德 壬戌(1742)。都司。

道光(1821—1850)

陈定魁 乙未(1835)。卫守备。

陈作桢 丙申(1836)。守备。

论曰:吾邑武进士,前明无考。国朝二百余年来,仅得十二人,又皆官秩不甚显,勋绩无可传。非尽不才也,当天下承平之际,虽有才亦末由自见耳。吾盖仰裨冕[10]搢笏[11]虎贲[12]说剑之风,而神往焉!

【注释】

[1]俶:开始。

[2]鸿渐: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比喻仕宦的升迁,或仕进于朝的贤人。

[3]鹰扬:威武的样子,或武事的代称。出自《诗·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毛传:“鹰扬,如鹰之飞扬也。”

[4]七校五营:唐高适《信安王幕府》诗有:“雷霆七校发,旌旆五营连。”汉代武官校尉有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名目。由于胡骑不常设,故称七校。后把将领统称之为七校。五营,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领部队。

[5]阃寄:委以军事重任。谓寄以阃外之事,故云。唐张说《赠凉州都督上柱国郭君碑》:“镇西陲,信国之藩屏;坐北落,亦王之爪牙。故入奉期门,而出分阃寄。”宋陆游《贺张都督启》:“运筹决帷幄之胜,遂定庙谟;假钺督中外之军,仍专阃寄。”

[6]昭烈帝: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161—223),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章武三年(223),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7]紧接姓名后面的年号是传主第进士的年号,如柳拱辰为宋真宗天圣八年庚午进士,柳应辰为宝元元年戊寅进士。下同。

[8]释褐:指进士及第授官。

[9]庚辰:原文为“庚戍”,天启年间没有庚戍年,改。

[10]裨冕:着裨衣,戴冕。古代诸侯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所穿冕服的通称。

[11]搢笏: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引申指朝见。

[12]虎贲:“贲”同“奔”,意思是虹虎舞跑,像虎一样勇猛有力。虎贲为九锡中的一种赏赐,守门之军虎贲卫士若干人,或谓三百人;也指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戟、铩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