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壬戌编成

阳 湖 恽世临鉴定

邑 人 陈启迈纂辑

人物志第八

方 伎

黄 敬 字伯严。少读书,仕州为部从事,后弃官,学道于霍山八十余年,复入中岳,专行服气[1]。至二百岁,转还少壮。道士王紫阳往见之,求要言。敬曰:“吾不修服药之道,但守自然,何足诘问?”紫阳固请不已,乃告之曰:“大关之中有辅星,想而习之翕习[2]成。赤童在焉指朱庭,指而摇之,炼身形,审能守之可长生!”紫阳受之,遂得长生之道。葛洪神仙传

黄道真 居高吾山修道,乘白鹿去,不知所终。《一统志》旧《通志》:黄道真,太康(280—289)中隐居高吾山,即问津之渔郎也。

南北朝宋

宗超之 奉经好道。宋元嘉(424—453)中卒,未阖棺,从兄简之来会葬,启盖视之,但双屐在焉。《异苑

梁 新 医士也。舟次渚宫[3],有富商中夜暴亡,至旦气犹未绝。新往诊视,曰:“此食毒也!”因问嗜何物?曰:“嗜竹鸡,每年以数百计。”新曰:“竹鸡食半夏,必半夏毒。”俾捣姜汁灌之。良久,苏。时崔铉[4]镇渚宫,闻而异之,资以仆马入京,名大噪,仕至尚药奉御。《湖广通志》

黄洞源[5] 邑人也。大历(766—779)中学道于桃源宫,瞿柏庭师事之。寻辞去,洞源留之不可,期十八年再见。后洞源之润州茅山,柏庭忽至,计之,正十八年。洞源曰:“吾亦将蹈沧海!”次日,果羽化。《列仙传

古堤和尚 受训章敬晖禅师[6]。寻常但曰:“去,汝无佛性!”和尚无言,即或有言,莫契其旨。一日仰山[7]到参,叹曰:“不可思议,来者难为凑泊[8]。”《五灯会元

白扬顺 定锡金牛山[9]。大开讲座,听法者千人,为兹山一祖。《传灯录》

龚 翁 善治折伤。嘉祐(1056—1063)中,县尉罗彦辅堕马,不能运动,治之旬日而愈。圜城乡数百里折伤者,必望救于翁。翁宅旁无田桑封殖,独种竹千竿,资医以养,饔飱不乏。行旅过门踵相交,翁遇之皆有理致,无不得其欢心者。其接儒生最谨,有题诗赠之者,壁诗岁加多且满。吕南公[10]《灌园集·赠武陵龚翁诗序

思业禅师 住文殊寺。初为屠宰,忽洞心源,弃业为僧。述偈曰:“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五灯会元》

李 正 字宏卿。学于东皇公[11]十七年。死,家人埋之,冢上有树高七尺,生花,见者皆聪明,能文章,号“聪明树”。明《一统志》

冷 谦 字启敬,号龙阳子。元中统(1260—1264)初,与刘秉忠[12]从沙门海云[13]游。精于《易》,尤深邵学[14]及百家方术。至元(1264—1279)间,秉忠为相,乃弃释从儒。居霅川[15],交赵孟頫[16]于四明故相史弥远[17]家,观李思训[18]画,遂善绘。后遇异人,授中黄大丹。至正(1341—1370)间,年百余,貌渥如童。避乱金陵,坐肆市药。明初,仕太常博士,考定乐律。会京邸主人贫,谦画壁为门,畀以引,曰:“第[19]入可得富,毋多取,毋有所遗。”主人叩门,入见金珍充牣[20]如山,恣意拣取,遗谦所畀引。旬日内帑守者告变,持引为证。上命逮馆人及谦。谦曰:“我能遁能飞,桎梏不能制。须入我大甕中,始得不逸。”逮者取甕至,谦以脚插入,良久身尽入,端坐其间。旋视之,甕空矣!从甕口呼之辄应,逮者以闻,舁甕至上前。上亲呼谦,果如逮者言。碎甕,片片呼之皆应也,竟逸不可复得。《楚宝》

国朝

髡 残 号石溪。少时自剪其发,投龙三三[21]家庵。旋游诸名山,后至金陵,受衣钵于浪杖人[22],住牛首山[23]。工山水,兴境奇辟,笔墨高古,有元人胜概。盖从蒲团中得来者。《画征录》 《读画录》:髡残,一字介邱,武陵人。善绘事,不轻为人作。周亮工[24]与交,乞作册数幅,欣然命笔。新城王士正[25]尝题其画云:“紫竹林中一径微,曾寻石窟叩禅扉。云山旧衲浑忘却,欲借僧雏坏色衣。”

黄悟真 赵塘里道士。康熙(1662—1722)时亢旱,太守某饬令祷雨,设坛校场。三日,遣徒白太守,诣坛迎雨。时天无云,守疑其妄,乃伸两拳,左掣电,右轰雷。守惊出,大雨随降。既霑足,以礼遣之。增

丁方斌 精岐黄术[26],尝从高人采药陇蜀耿亳间,久之归,居神仙观,遇危证[27]应手而愈,一醉径去。杖头常挂酒瓢药囊,求医者即以刀圭[28]与之。《府志》

王萼楼 为邑医学,治人疾十得六、七。既没,人犹思之。《府志》

华 轩 字挹爽,能作山水人物,尤工蝴蝶,人呼“华蝴蝶”。后有陈志光者,工渲染,与轩齐名,画桃源图,饶有气韵。《府志》

武 纂 精易理,卜休咎[29]如响,兼通医术。年九十二,元孙永清传其术,占事亦多中。《府志》

魏开幼 与其弟梓精小儿医术。尝至安乡投宿,田家有小儿戏于侧,梓曰:“此儿有风证。”开幼曰:“发在今夕夜半。”果然。主人求治之,立愈。又有小儿手足挛,适医针灸。开幼过之曰:“此非穴道。”医怒曰:“若治左,吾治右,可乎?”既而右愈,左如故。请并治之,儿起立,医者屈服。《府志》

魏晋基 其先江夏人,仕常德营千总,遂家焉。工绘事,裴垚有题其绘山水障子诗。子友鹤善画翎毛,时称“小魏”。《府志》

丁用元 儒医也。邻翁鞠某,无故以脉试,惊曰:“君来日定死于非命!”次日鞠果毙于雷。又陈氏妇生子数日不下,医技穷用,元令以冷水靧其面[30],遂产。安福何某子以痘殇,舁棺过市,夫妇哭之哀,用元问证源及色与死期,良久曰:“吾能活之。”取朱漆桌一,开棺置小儿桌上。以艾丸灸百合穴,俄苏,人以为神。《府志》

陈辉远 乾隆(1736—1795)时人。精医术,能以太素脉[31]决人穷通、寿夭,名甚著。《府志》

段 生 工医术,能望色知人疾。尝过邻村,见一儿娟好[32],摩其顶曰:“此儿可惜,早遇我当可活,今无及矣!”翌日,果以暴疾亡。《府志》

高有相 通医术。与朱景英交最笃,约同撰医史,未就,卒。《府志》

李兆鲸 字腾海。精医术,董观察邀赴黔,时大疫,行者担药饵随之,逐户施济,所至病除。乾隆时,县狱囚多病死,兆鲸为医官三十年,狱中鲜服药者。邑令洪问其术,兆鲸曰:“狱无病人,非医者之术,治狱者之术也。情真罪当,彼既心志帖服,饮食寒暑亦知自卫,则病不由中出矣。司监吏卒申明约束,夏曛蚊蚤,冬遮风雪,无燥湿之侵,则病又不自外作矣。此训科所以无事也。”邑令善其言。有闽客鼻中生赤虫二,粗不及绳,长四寸许,闻香辄出,触之即入,不可拔。兆鲸使吸福州小溪烟,从鼻孔出,数日患除。客请其说,兆鲸曰:“虫即水蟒也,初离胎戏于润,汝掬水饮之,虫即附入,如发,饱涕而肥,得血而赤,闻香而出,畏烟而逃。今幸早,迟则不可为矣。”子廷扬,字良辅,传其术。有余氏子呕血,胸肉坟起,医者莫辨。良辅曰:“血可缓调,胸肉宜急去。”捣韭汁一大盂,兑淡酒四两,每服一小杯,俟饮毕,当呕黑血数升,急备人参三分以防其昏。昏后胸肉消,三日方可治本病。主人从之,月余瘳[33]。萧氏子年方壮,病卧如僵。良辅一见,厉声曰:“是子必狂,速缚之。不然将损其肢体,且伤人。”言未竟,病者自床起,张目直视,升屋登墙。父挛其手足,良辅取秤锤烧红浸醋,以沸汤入醋少许,灌之数次,其人力弱目闭矣。次日,服药愈。《孙良贵李医传》

郭半仙 乾隆(1736—1795)间居城东,鬻屦[34]为业,狂行市上,咸以为颠。久之乃觉其异,卧武庙左庑泥马下,一夜忽右移,晨起,则左马倒矣。市人食之,多不食,若再食于人,其家必旺。尝口中谰语[35],若有所祝,问之不答。披发曳裾[36],挟竹杖,或画地作圈,纵横穿插,以示人,莫有喻者。天晴,携屐[37]笠出,必雨。久雨,见科头[38]。行市中,必晴。一日,于府治前,持烧饼数十,每家置一,曰:“好烧!”已于未置饼处洒水,曰:“好水!”数日,火如其洒水处而止。形容枯槁,不濣濯[39],盛暑卧处无蚊,卧数日不饥。所嗜者尽啖之,亦不甚饱。人以“半仙”呼之。《府志》

吴正容 自号“长斋老人”。沈静有慧悟,老子河上公章句》本无注释,用己意解说,人服其敏。又精算学,相人多奇中。《府志》

杨大窿《府志》作“大有”,误 幼失怙,事母以孝闻。业医,李某妻病,水饮随下,群医不治。大窿以绢数尺同地黄数两熬膏,搅极细,用小茴煎水冲服,遂愈。或问之,曰:“此膀胱破也。丝性缠缚,地黄助其元气,小茴引入少腹,盖以意为之治。”他证亦时出新意。《府志》

张元代 字名世。业儒未竟,谙岐黄,尤善折伤,采药应手而愈,不索赠贿。卒年九十四。

彭正炜 字笠樵,诸生。通医术,尝自制药以救人急,不受谢,里中全活者甚众。

熊本义 业医,尤善癣疽异疮,应手而愈。年三十即绝欲行导引术,五十余弃家为道士,寓武昌长春观数年。归修常清观,仍以医术活人。年八十一游岳阳,无疾而逝。

论曰:神仙荒唐之说,儒者不言;九流杂家,又琐屑不足道。然《左氏》志和缓[40]、梓慎[41]、裨灶[42]、史苏[43]之伦至详,《史记》传扁鹊[44]、仓公[45]、龟荚日者,而黄石[46]、赤松[47]、仓海君[48],亦因事附见焉。传信传疑,岂史乘之体应尔耶?夫医卜、巫史、星相之属,圣人所以前民利用其精者,至通神明,参造化,非徒小道可观已也。缁流[49]羽士[50],历史列之《方伎》,郡国方书未之有改,今录其最著而有征者于篇,而世俗傅会,里巷不经之谈,则置焉!

【注释】

[1]服气:道家养生术,又称“食气”“行气”,指呼吸吐纳锻炼,以呼吸为主。

[2]翕习:迅疾,汇聚。

[3]渚宫:春秋时楚国的宫名,故址在湖北省江陵县。

[4]崔铉:字台硕,博州人,进士及第,早年曾历任荆南掌书记、左拾遗、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等职,唐武宗、宣宗时,两度任宰相。

[5]黄洞源:茅山道第十五代宗师。唐肃宗上元年间(674—676)率弟子在桃源观修真。大历四年(769),辰溪人瞿童(字柏庭)14岁,来桃源观师事黄洞源。大历八年夏五月三十日早晨,瞿童拜辞黄洞源,在众目睽睽之下飞升仙去,飞升的地方留下了八个趾印。黄洞源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1)迁居庐山,贞元五年(789)迁居茅山。贞元七年,瞿童践行飞升时与师傅十八年后复见的承诺,闯茅山见师傅。贞元八年,黄洞源羽化。

[6]章敬晖禅师:即章敬怀恽禅师,756—816年,唐代高僧,姓谢氏,泉州人。师承马祖道一禅师,嗣法传教,后游北方,在太行山百岩寺卓锡,又称“百岩禅师”。元和三年(808)奉召入长安,于章敬寺昆卢遮那院安置,故称“章敬和尚”。

[7]仰山:唐末五代僧,因居仰山故世称“仰山慧寂”,或“仰山禅师”,韶州须昌(广东曲江)人,俗姓叶,840—916年(一说804—890年),与沩山灵祐同为沩仰宗之祖。

[8]凑泊:凝合,聚结。

[9]金牛山:长2500米,宽1000米,平均海拔127米,主峰海拔344.5米。在今汉寿县境,距离县城南26公里处,横跨东岳庙、三和二乡,系雪峰山余脉。明朝诗人李清有诗吟咏:“金牛双角俯尘寰,峭壁横天不易攀。铁笛半吹霄汉外,烟蓑疑渡水云间。岚光隐隐藤萝古,秋气萧萧木叶斑。欲向此中寻胜概,清溪几曲弄潺潺。”

[10]吕南公:约1047—1086年,字次儒,简称“南公”,建昌军南城县丰义乡人,北宋文学家,博涉丰富,书无不读,为文不喜缀缉陈言,著有《灌园集》20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11]东皇公:又称东王公、木公、东华帝君等,于汉代有记载,是代表“阳”的男神,在道教被认为常常在丁卯日登台四处观察天下修道学仙之人。所以凡是得道入仙之人,都得先拜东皇公,再拜见西王母,然后才能飞升进入九天入三清境谒拜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12]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邢州人,祖籍瑞州,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大元帝国的总设计师,又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

[13]沙门海云:即海云禅师,1202—1257年,山西岚谷宁远人,俗姓宋,法名印简,海云是其号。海云是金元之际北方佛教的临济宗师,他一生的活动对元代临济宗乃至整个元代佛教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14]邵学:邵雍之学。邵雍,1011—1077年,北宋共城人,字尧夫,好易理,其学得之于李之才,以太极为宇宙本体,有象数之学。程颢叹其有内圣外王之学。

[15]霅川:又称霅溪、霅水,是浙江省湖州市境内的一条河流。“霅”本义形容水流激越的声音。

[16]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17]史弥远:1164—1233年,字同叔,号小溪,明州鄞县人。史弥远在计杀抗金名将韩佗胄后的嘉定元年(1208)十月升任右丞相,此后独相宋宁宗朝17年、理宗9年,为南宋中期奸臣。

[18]李思训:651—716年,唐代杰出画家,字建睍,一作建景,陇西成纪人,唐朝宗室。以战功闻名于时,曾任过右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唐玄宗时期晋封彭国公,卒后追赠秦州都督。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山水画“北宗”之祖。

[19]第:将,且。

[20]充牣:充足,丰足。

[21]龙三三:字孝若,一号半庵,又号三三居士,万历朝贡生,官汉阳教谕,汧阳知县,有《藉耕斋集》。

[22]浪杖人:即觉浪道盛,1592—1659年,字觉浪,号浪杖人,俗姓张,福建柘浦人,明末高僧。

[23]牛首山:中国佛教名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佛教牛头禅宗的开教处和发祥地,有宏觉寺、弘觉寺塔等。因东西双峰对峙形似牛角而得名,《金陵览古》曰:“遥望两峰争高,如牛角然。”

[24]周亮工:1612—1672年,字元亮,河南祥符人,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

[25]王士正:即王士祯,1634—1711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1)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

[26]岐黄术;又称岐黄医术。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

[27]证:古同“症”。

[28]刀圭:指代中药的量器名、药物。

[29]休咎:吉与凶,善与恶。

[30]靧其面:洗脸,出自《太平御览》:“北齐卢士深妻,崔林义之女,有才学,春日以桃花靧儿面。呪曰:‘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光泽。取雪白,取花红,与儿洗面作华容。’”

[31]太素脉:一种通过人体脉搏变化来预言人的贵贱、吉凶、祸福的方术,因为是通过中医诊脉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相术。一般认为太素脉是明代青城山人张太素由隐者密授,再经他反复实践、整理而得以流传。张太素著有《太素脉秘诀》上、下二卷。

[32]娟好:美好。

[33]瘳:病愈。

[34]鬻屦:卖鞋。屦,本义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后泛指鞋。

[35]谰语:妄语,没有根据的话。《宋史·窦偁传》:“有家法,闺门敦睦,人无谰语。”

[36]曳裾:拖着衣襟。裾,衣服的大襟。

[37]屐:用木头做鞋底的雨鞋,或泛指鞋。

[38]科头:结发不戴帽子。

[39]濣濯:取水洗漱。

[40]和缓:春秋时秦国良医和与缓的并称。

[41]梓慎:鲁国大夫,春秋时期最有名的阴阳家之一,生活在鲁襄公、鲁昭公(前572—前510)时期。李白《大庭库》诗有:“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

[42]裨灶:春秋时期的占星家,早期阴阳家,郑国大夫。裨灶把阴阳五行与星象、灾异结合起来,预测人事吉凶祸福。司马光《哭尚颖》诗有“仲尼难语命,裨灶不知天。”

[43]史苏:史佚后裔,今中卫乡浍史村人,晋献公时大夫,在朝中主管占卜。史苏为人正直,诚实守信,而且精通易理,占卜灵验。

[44]扁鹊: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渤海郡郑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当时的人们借用上古神话中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相传著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45]仓公:即淳于意,约前215—约前140年,西汉临淄人,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史记》记载了他的25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46]黄石:即黄石公,约前292—前195年,秦汉时道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47]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既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亦是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其事见《淮南子·齐俗》《列仙传》。

[48]仓海君:也作沧海君,秦时东夷君长。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秦灭韩后向东行进途中,见到了他,从他那里得到一个大力士。前218年,该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铁椎狙击秦始皇

[49]缁流:佛教术语,僧着缁衣,故谓之“缁流”或“缁徒”。

[50]羽士:旧指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