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志

学校 公署 仓场 坊表 邮递 乡约 祠庙 寺观 桥渡

学 校书院、学田附

学校,考旧址,在唐武德元年建于旧县治东,即今之城隍庙西也。至宋熙宁间,知县关起移建于大东门里,今之香山观地也。历元,历明,修者再,而址无改。至嘉靖十七年废于水患,知县陈光华迁于京兆馆东,旧香山观地,知县谢廷绩成之。而其地勿广,至三十九年复迁今大西门里,旧朝元观地,知县曾震、教谕叶露新创,继以知县周之屏、署县推官程学颜共成之。崇祯间,知县游应龙谋迁于县东潭子村后之东,以鼎革故未果。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闵派鲁同教谕吴鼎玫、训导纪甲第仍旧贯而鼎新焉。

文庙,以地形为东向,圣殿五间,左右两庑。前为庙门,又前为棂星门,又前为泮宫坊。崇祯间废,义民萧渡等秉县命督工重建,未几毁于烈风。泮池跨以三石桥,万历五年主簿邓霑修,今存二。隔水为屏墙,有大屏墙蔽其外。万历五年知县吴仕(铨)[诠]、教谕高汝梅、训导阮化、敖琇同建。启圣祠邻文庙之左,亦东向,祠后为尊经阁。知县李作楫、训导程之望、县丞张联芳同建。又前为敬一亭,中立明世宗敬一箴,程颐四箴,范竣一箴,凡六碑。庙傍为乡贤、名宦二祠。详《祀典志》。庙右一门与左门对,入此是为儒学。

儒学,在文庙右,亦东向。中为明伦堂,五间。堂久圮,知县闵派鲁捐俸倡建。左右为两斋,曰进德,曰修业,各五间。两斋之侧左有周士仓,明天启间建。教谕许用卿有记,今废。右有神库。前为仪门,五间。左右附文昌、土地二祠。又前为学门,又前为“洙泗源流”坊。国朝康熙间县丞张联芳捐俸重建。外向者曰“云涌蛟门”,内向者曰“文辉天汉”。庠生萧秉晋题。今废。坊前为泮水,跨石桥为屏墙,墙之外为大屏墙。即庙前墙,知县栾尚约筑。有二坊,左曰“腾蛟”,右曰“起凤”。明伦堂后,中为教谕宅,两傍为训导宅。明设两训导,国朝裁其一。今右宅已圮,合于教谕宅。左依圣殿,后负城垣,颇高。阜有余地,水木清华,宜为尊经阁、射圃,以诎于力,而有待焉。始建无记,万历七年知县吴仕(铨)[诠]惧久而无稽,立石为记,详《艺文志》。

书院,明万历二十七年,前令徐公必达以修学羡金构书院于学宫之右隙地,堂曰“浩然”。堂左一楹为庖。堂南有轩,曰“试春轩”。后凿地为池,池上有轩,曰“凤池别馆”。轩前之东有亭,曰“玉莲亭”。亭前有台,曰“钓鳌台”。今皆废,惟址存。

学田附列于左。明邑人黄志达有碑记,嘉兴徐公必达有檄文,并载《艺文志》。

田一百八亩二分。嘉靖间几废田修学,巡台董公鲲给其费,而田复存。

地二十三亩三分。

田六十亩。隆庆间知县贺一桂增置。

田十亩。万历间知县傅应祯增置。

田三十八亩。万历间知县吴仕(铨)[诠]增置。

田二十七亩。万历间徐公必达增置。

以上各田租入,皆以给士之砥行而贫者,诸有司勿与焉。一应杂办差徭尽从蠲免。

县置于隋,其址未详。唐时故址即今城隍庙也。元和间改县为白侯庙,而遂为城隍。县则移建于庙西数十武。至元升为州,而址仍其旧。明洪武元年,知州顾登始创于今所。次年复为县,知县郭云重建。自建县来,增修者屡,皆无考,所可考者仅樵楼一记耳。

县正堂五间,左壁有知县栾尚约《题名记》,国朝顺治二年,堂碑俱毁于火,至十一年知县闵派鲁允(议)[义]民朱邦义、丁启贤、毛尚德、胡可辅、章经纶、马自骧、周启臣、姚光祚、丁盛朝、朱应达、陈日隆、萧自经、王培、张冲斗、韩一旸、韦尚正、丁日大、杨长发、王应麟、任其宿、邵一祯、甘□鹏、朱自茂、谢文宰、薛仕玉等请,始重建如旧制,有碑记,载《艺文志》。前为戒石亭,明知县王从善建。又前为仪门五间,仪门内左右翼者为六房及承发、税粮、马政、驿传、铺舍五科。仪门外之左为土地祠,又左为寅宾馆,明万历五年知县吴仕(铨)[诠]、县丞胡行谦同建。右为狱凡十六间,明嘉靖年间知县(鲁)[曾]震修。万历七年吴仕(铨)[诠]重修女狱三间。明万历间官生王辟疆创。前为谯楼三间,即县门也。明天顺间知县萧通修,自为记,载于后。嘉靖间知县王从善重修,置钟撰铭。正堂后为川堂,夹以二库,左曰册库,右曰银库。明正德间县丞周礼建,国朝顺治二年毁于火,今已重建。后为后堂。明万历七年知县吴任(铨)[诠]修堂外墙垣,并增高之。国朝顺治二年毁于火,十一年知县闵派鲁重建。

又后而左为知县宅,正门一间,左右房五间,内厅三间。穿廊二间,后为寝室四间,西一间,顺治十一年知县闵派鲁添造。倒坐一间,东厢三间,西厢一间,东楼三间,楼前小屋三间,西楼三间,西园亭三间,明天启元年知县张锡命建,有《园亭小记》载《艺文》。亭右楼桑馆三间,顺治十一年知县闵派鲁建,有楼桑馆诗载《艺文》。园亭后庖厨三间,旧在寝室西偏,已圮颓,顺治十一年知县闵派鲁改造于此。凡三十八间。

宅左为县丞宅。正门一间,贴堂公署门楼一座,卷屋三间,清军官厅三间,右书班房三间,后堂三间,内室三间,耳房二间,厨房三间,偏房二间,三义阁一座,前绕以池水,隔水为一坊。右内书房二间,凡二十七间。

知县宅之右而隙者,旧为主簿宅。幕厅三间,在正堂之左,厅之前而左者,又为主簿宅,凡十六间。俱以裁革废。

厅之后而左者,为典史宅。赞政捕署三间,退居三间,内宅五间,卉圃三间,左右耳房五间,凡十九间。

右为先斯仓,明嘉靖间知县王从善建,今废。其傍旧有俸给仓。今废。

西吏舍十七间,在先斯仓后。东吏舍十四间。在主簿宅前。

夹县门之外有二亭,左曰“申明”,右曰“旌善”。明洪武八年高谦甫于每里各建二亭,刻邑民善恶。今废。门之前为屏墙,有二坊,左曰“承流”,右曰“宣化”。明正德间知县陈宪建,万历间知县傅应祯修,因设门。去宣(北)[化]坊右若干步为藏恕亭。明嘉靖间知县张问行建,使有事于县者蔽风雨焉。

龙亭库,附后堂,今废。

龙亭仪仗,附列于左:

龙亭一座 香亭一座 万岁牌位一尊 太子牌位一尊 金瓜一对 钺斧一对 仪仗二根 铜拳一对 铁掌一对 宫扇一对 黄伞二把 宫灯一对 宝剑二把 黄布幔帐一顶

阴阳学,旧在澄清坊北。明洪武二十四年训术翟源建,嘉靖四年知县王从善徙创县治东南八十步。设训术一员,阴阳生五名。今学已废,而训术阴阳生间有以邑民补者。基为义民陈譿所让。

医学,旧在永安街西。明洪武十七年训术柳全建,嘉靖四年知县王从善徙创县治东南八十步。设训术一员,医生五名。今学已废,而训术医生无复补矣。基为义民陈譿所让。

僧会司,在关帝庙。旧建专司在开福寺,明洪武十五年僧会道原建,正德八年县丞许芳修,嘉靖间僧会善迁重建。今废。

道会司,在香山观。洪武十五年道会王成建,随道房为司事,原无专设。

察院,在城隍庙西。考旧址,在大西门里。明洪武间知县高谦甫建,成化二十一年知县宁贤移建今所,弘治三年知县李文盛增修。中为正堂五间;前为仪门五间,公馆三间,头门三间。后为川堂三间,后堂三间,皂隶房各三间,写本房、厨二,共五间,厕浴室共四间。最后为丛桂轩,前有古桂一株,多名人题咏。古桂见诗,载《艺文》。嘉靖间知县王从善建,国朝顺治十二年知县闵派鲁重修。

西察院,在北门外望京街。明嘉靖间知县包桐建,今废。

京兆馆,在城隍庙东。景泰间户部侍郎周忱建,成化乙未知县燕寿修。近年为过兵毁拆,惟存其【址云。

仓 场

粮廒,在洪蓝埠,十五里。顺治七年知县安应睟建,十一年,知县闵派鲁重修,有碑记,载《艺文志》。按,明嘉靖乙酉,知县王从善奉巡抚檄,曾建惠民仓于此,万历间仓废。至崇祯间,知县邝洪照以梅梁仓不便看守,暂移于此,今遂沿其旧址,而厥廒鼎新云。

便民新仓,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梅梁渡。明隆庆间知县贺一桂建,万历间知县傅应祯、吴仕铨相继修增。旧在高淳水阳镇,名永丰仓,盖未析高淳时兑粮处也。贺令以邑民秦仁所称不便状闻于上,移建于此,邑民时甚德之。太常卿许穀有记。至万历四十四年,知县董懋中以地势洼下,又孤僻之处不便看守,因择地于洪蓝埠重建一仓。顺治十一年知县闵派鲁修葺鼎新,今始完固,有碑记。

演武场,在寻仙门外半里。按,明正德时在东南五】 (1) 里,县丞许芳建,至嘉靖四年,知县王从善移建今所。正堂三间,堂之右为迎春馆一间,后堂三间,旗台一座,阅武坊一座,檄县丞孙麓建。考功郎、越人丰坊撰记并书。顺治八年知县安应睟重为鼎新,习练乡勇于此。

坊 表

畿南首镇坊旧曰“山邑弦歌”,在县东。

江左雄邦坊旧曰“江城雨露”,在县西。

泮宫坊 洙泗源流坊 腾蛟、起凤二坊以上在学校。

敬安、诚求二坊县署前。康熙八年典史丁文耀捐俸重建。先是,县城南隅倾圮,丁捐俸修筑,又捐修柘塘路五里。皆补前人所不逮,邑民颂之。

状元坊二一为俞栗立,一为吴潜立。表孝坊为宋孝子伊小乙立。

表忠坊为齐泰立。  登瀛坊为任兰立。

绣衣坊为茆钦立。  冠英坊为朱杲立。

进士坊四一为王鲁立,一为范祺立,一为丁沂立,一为黄志达立。

阅武坊见演武场。  尚义坊在蒲塘镇,为义民赵琪立。

最闲坊在兴教寺。  双凤鸣阳坊为孙玣、徐守正立。

乡贡坊为张儒立。  清琐谏臣坊为武尚耕立。

兄弟同科坊为武尚训、武尚宾立。  登云坊为张璠立。

文魁坊为武峕立。  鹏搏坊为王希仁立。

义民坊为任义立。  贞烈坊为经国猷妻管氏立。

孝子坊为汤学绅立。  天齐宫坊东岳庙前。

礼玄坊香山观前。  城隍庙坊庙前。

奕世犹生坊在城隍庙内。  长春坊开福寺前。

邮 递

县前总铺旧在北门外、通济街南。嘉靖间暂借河泊所官居,之后裁革,所官铺亦废。

胜水铺县北十五里。  乌山铺北三十里。

柘塘铺北四十五里。  尚书铺东十里。

茭塘铺县东二十里。  段家铺东三十里。

杨塘铺东四十五里。  庙塘铺南十里。

石堆铺南二十里。  三角铺南三十里。

孔镇铺南四十里。  土山铺南五十里。

毛公铺南六十里。  塘西铺西二十里。

埭东铺西四十里。  新安铺北十五里。

上店铺北三十里。

以上十八铺,俱明正德间知县何东莱建,每铺置一坊,书路之远近。嘉靖间知县张问行修,万历五年知县吴仕诠重修,国朝顺治十年知县闵派鲁重修。

乡 约

明初每里设乡约堂一所,奉太祖谕牌,集里人讲解之;设木铎循行道路,以教万民。岁久弛废,虚名徒存,不知敦俗化民此其首务。嘉靖间知县王从善行之,后无继者。万历间知县傅应祯复行之,每乡设乡约堂一所,立约长副,置二簿登记善恶,间行劝惩。崇祯戊寅,知县陈汝益再行之,尤重其事。至我国朝,司风化者皆能力持,至今不废云。

上原乡一所思鹤乡一所赞贤乡一所白鹿乡一所

丰庆乡一所归政乡一所崇贤乡一所长寿乡一所

山阳乡一所仙坛乡一所仪凤乡一所在城一所

以上十二约所,俱明万历间知县傅应祯建。

祠 庙见《祀典》者不复志

唐刘公祠县北三十五里方墟村。公名太真,唐时人,历官礼部侍郎。杜子源有记,见《艺文》。

遗爱祠西四十里。万历间刘侯应雷既去,而卒于道,邑民德之不忘。黄山人汝金立约倡义建祠,义民黄子成捐地共成焉。详见前侍御傅应祯记中,见《艺文》。

三贤祠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梅梁渡,邑民建。合祀贺公一桂、傅公应祯、吴公仕诠,万历初时创。山阴张元忭有记,见《艺文》。

徐公祠在北门外望京街,明万历间邑民建,祀嘉兴徐公必达。邑人王守素有记。至三十四年重修,县令徐良彦有记。按公独于邑有五祠。

徐公祠在北门外望京街。明万历间邑民建,祀豫章徐公良彦。

陈公祠在北门外望京街。明万历时邑民建,祀豫章陈公子贞。有记,见《艺文》。

张公祠在北门外望京街。明万历间邑民建,祀西蜀张公锡命。

董公祠在北门外望京街。明万历间邑民建,祀董公懋中。

朱公祠在北门里。明万历间邑民建,祀豫章朱公身修。

宗公祠在大西门内角尺湾。明万历时建,祀教谕宗公君贤。

吴公祠在文庙前之右侧。明崇祯十一年建,祀教谕淳安吴公世济。

汪公祠在南门内。明天启二年汪公为户部尚书,允溧民复折,邑人德之,建祠祀。今废。

安公祠一在大东门内,一在城隍庙左,今改为乡约所。顺治八年邑民建,祀安公应睟。

乌龙庙去县东南二十五里。旧名张将军庙,人皆呼神为张将军,而莫知张将军为谁也,盖必以功德食其土者。相传汉元狩间,父老方募材祀神于他所,一日失其材,寻迹之,则今庙所也。傍郡祷雨者皆赴焉。而庙以乌龙名者,志灵耳,或庙在乌龙山,故因之也。旧志谓,有女子感乌龙而妊,产一鲤,弃水中,卒不去。后母死,岁一至墓上,祷雨者随应,故俗呼庙曰乌鲤。此说疑诞,若果尔,则庙以张将军名者,何居?因并存之,以竢考云。元时有知州张衡,两以祷雨应,遂重新之。邑人许愉记其事,勒石于庙。

圣母庙东一十里。盖中山神,俗号俞母。元丰间祷雨应,邑人胡无竞有记,载《艺文》。

楼子冈庙成化间训导郭有记,见《艺文》。

曹山庙西北一里。嘉靖间旱,诸祷弗应,闻东南六十里溧阳界有曹姥神,长吏遣迎之甚谨,果祷而应,及他祷雨者至,罔不应,是岁远近大穰,遂立庙祀之。《建康志》云,姥独居曹山,卒石室中,后人称圣母云。故庙名曹山者,以此。

东岳庙在城隍庙西。元至正元年建,明成化间县令王弼修,嘉靖甲寅主簿孙禄重修,县令栾尚约有记。今邑民马自骧方议修,未落成。

张真君庙大西门外半里。

玄坛庙在乐安坊。创于明,嘉靖间修。崇祯十三年邑民马继桂、道士陈尚坤倡募重建。

三公庙小西门外。

准提殿僧观生募建。

都天降福庙望京街。

八仙庙小西门外,俗名眼香庙。

五显庙在南门内,永安街东。

木下庙唐朝巷。

吴童庙在大东门外演武场侧,东晋升平元年创。相传晋时,水大发,有一木匣溯流而上,至庙后旋转不去,里人异之,发匣得一童子木像,长尺许,遂立庙祀之。有祷辄应,像至今存。邑民马自骧倡募重修于顺治十二年。

蒲神庙县南五里,今存其址。旧志作杜城,误。

竹塘庙县东南八里。

晏公庙县南二十里。

祠山大帝龙王庙县南仙坛乡十九图。久圮,嘉靖间祈雨应,白鹿乡陈凤山重建。

祠山庙县北三十里,在杭村。崇祯间造。

杨塘庙县东南四十里。

关王庙县南六十里,邰村市。一名为崇宁观。建于唐垂拱五年,宋孝宗甲辰岁修,明万历初重修。

楚平王庙详见《古固城》。宋知县周邦彦有诗,载《艺文志》。

荆将军庙县南四十五里,孔镇南大路西古城内。旧志未详何时人,见《羊左墓》下。

左伯桃、羊角哀庙县南七十五里。左羊事详《墓》下。庙因墓而立,中侑以介子推像,莫知其故。旧志云: 地名介墟者,有子推墓,像亦因之耳。今其地、其墓皆无考,况子推晋人,而自焚死于晋者,安得墓在此乎?刘向又谓介以仙去。

东岳庙县东南四十五里吴村桥。

五显庙俱在邰村市。岁久倾圮,嘉靖间居民、商贾共修建之,每以祷雨有应。

关圣庙万历四十四年建,在河东岸,与永寿寺斜峙。督工耆民萧济,出赀知县董懋中,有记。

祠山庙在大西门外,开福寺后。嘉靖六年陈璋、陈灌建,万历丙辰年何桂、陈文熊增山门三间。

大山庙在县北四十五里崇贤乡柘塘市。南唐时造,顺治十年重建。

三官庙在城南南渡桥右。万历甲辰年建,道士王德迁募造前门、正殿,僧碧天增佛殿于后。

东平王庙县东北三里。邑庠章星文施基,崇祯间建。

花马庙县东一十里,国朝顺治十一年重建。

七郎庙县东三里。

鲁塘庙县西北一十二里。

丞烈庙东五里,陈有序募建。

娘娘庙在汤村,明万历二十六年建。

昌福祠西二十五里石湫坝。明万历间邑人王知充建,有顾起元碑记。今改为净云禅院。

文昌祠在北门外,永寿寺内。

寺 观庵附

开福寺在县南门外,万寿桥西。旧名天兴寺,唐开元二十二年大义禅师建,宋太平兴国五年改今额,明永乐间重建。为僧会司习仪处,岁久圮坏。嘉靖间僧会善迁等捐己赀修建,知县贺一桂设扁方丈,曰“归儒堂”,有记,载《艺文》。国朝顺治十年,僧起元募建地藏殿,在正殿之右,知县闵派鲁题曰“铁围金藏”。

华胜寺在县南三里。宋教授陈振孙有记,见《艺文》。

兴教寺大西门外。唐天复时僧敦宥创,宋崇宁时重修,明景泰时邑民王时又修。嘉靖间僧会惠明创方丈五楹,县令王从善扁曰“又得堂”,榜诸衢曰“最闲处”,有记并诗,载《艺文》。基为邑人王师文施。故老相传寺后即王导祖墓,今高阜处有形焉。

无想寺邑南十八里,即杜城山麓。寺未审创于何时,相传唐武德时重建无想禅院,历五代废,宋咸淳间有僧道甄复兴大刹,寺僧近千人,邑人赵参政请于朝,改赐名禅寂禅寺。寺门外有唐时古柏二株。有石观音像,宋时掘土所得,万历间县令徐必达命造小阁供之。寺后又有招云亭,元时建,今废。谢瑛有记,见《艺文》。有凤泉亭,嘉靖间县令王从善建,今亦废,唯观音岩石凿有“凤泉”二字,尚可摩藓读也。寺西有南唐韩熙载读书台,今亦废。又有环翠阁,周丛茂竹,绕叠古松,今止存其址。寺颇为游览之胜,多名人题咏,具载后。甄公藏骨有塔,邑人向太林为之志。寺后有百步石梯,僧弘定凿。寺左有白莲池,顺治十年僧崇全凿。

广严寺北四十里。唐天复三年创,初名仪成,宋治平三年赐今额。后毁于李成之乱,重建至绍定间,县丞祖大武为作记,见《艺文》。明万历丁未重修,白下焦竑有记。

明觉寺西四十里。唐咸通十年僧德昭创,名正觉寺。宋嘉定十六年修,元大顺间改今额。后废,正统间复建。至崇祯时圮,邑民马继桂、僧性兰捐募重建,乡耆黄继昌、黄正坤督工。前令栾尚约、巡按龚文选、西吴韩敬俱有诗。

上方寺西二十五里,旧传为孙钟种瓜处。旧志:“孙钟,富春人,吴孙权祖也。早孤,事母孝。尝流寓于此,种瓜为业。一日,有三少年造钟乞瓜,钟事之惟谨,三少年曰,‘山下有善地,可葬君,望我行有异状,即其所也。’三少年行数百步,即化鹤去。后钟子孙果昌,至今其乡曰思鹤,有井曰孙井。”宋知县史弥巩有诗,见《艺文》。

崇庆寺东南八里。梁大通间鸿鹤禅师在东庐山建道场,后至中山西建寺,唐大中二年立大觉寺额,至太平兴国五年改今额。建炎兵毁,余枯桧二株。

马占寺东三十里。宋咸淳十年傅净端创。旧传马尚书读书于此,故名。明永乐间修。

兴化寺东北三十里。唐为延安寺,大中时建,至宋改为丰安寺。明洪武时修,景泰时更今名,万历四十二年重修。邑人夏鉴有诗,见《艺文》。

寿国寺东二十里,在庐山麓。元时建。明初有古拙和尚名真果者居之,有戒行,能诗文,详《传》。明东阁大学士、淮南吴甡有记。

永成寺西北二十五里。宋绍兴二年僧善文建。

妙果寺东三十五里。唐时建,大清康熙三年僧宗玺重募造。

兴善寺西四十里,左山中,旧传即黄初平牧羊处。唐时建,历宋元,至明万历三十六年重修。寺有古井,上镌“大唐甲子开山”六字。寺前乔松古柏、老栗枫楸,共七十三株,义民武买存。

般若寺南四十五里。

接待寺南四十五里孔镇,即新华寺。宋元丰间创,为接待院。向高淳隶于本邑,去县甚远,凡县长贰有事往返咸憩宿于此,后高淳既析,因改为寺。

大通寺东北十五里。

长峰寺南七十里,旧名长山庵。

永寿寺万历三十六年知县徐良彦建。邑东南山皆环合,独西北当县治水去处,地坦平无山,堪舆家病焉,谓邑少科第,咸由于是。故徐公创塔寺塞之,以补地缺。初名永昌,后勅改今名。旧有佛经一藏,徐公为南大理时,因寺僧不谨于守,复取去。至大清顺治五年,有永泰和尚来自浙,倡明宗教,僧众常数十百人,重兴颓圮,焕然一新,始甲于一邑矣。县令闵派鲁以上李村、常山岗、大凤岗官田归于寺,俾为永业,以司祀文昌,为邑之文人佑,盖与徐公营寺之意同。徐公有记。顺治戊子邑民马自骧、周□□复于文昌祠后建方丈。

灵应寺南三十里,万历三年建。

泰安寺北三十里。创于唐,废于隋 (2) 。明万历三十年有僧性泰、望松精医理,道大行,得金重造。

长峰寺县南六十里。唐时敕建,中和二年修,明嘉靖间重修,崇祯四年僧弘澄募化重建,今顺治十年再修。

香山观在县治东。初名崇真道院,(宋)[元]延祐 (3) 间创于京兆馆东。明洪武初重修,易今名。嘉靖间,知县王从善构无功亭于其隙地。戊戌年水荡城郭,学宫圮,县令陈光华易其址建焉,乃迁观于今所。神殿前有古柏十二株,学宫旧物也,为邑民武所买存者。观前池一,石桥一,向为旧学泮水。后没民家,万历五年县令吴仕诠赎归本观。崇祯六年,邑民马继桂与道会徐时周捐赀劝募,重建神殿。观前有石甬道,继桂子马自骧。观前横街,道会陈时亨偕道士刘玄易、周自修募。形家言,观前宜建屏墙,未果。邑人范祺有记,载《艺文》。

寻仙观在县东南四十三里仙杏山。建于梁,有石坛、古三门基、仙人迹、洗眼池诸迹。按记中,山一名仙坛,唐周垂拱间,道士宋文干因山自然形似,修立仙坛三,琢石为茅君像。县令王通遂以名乡。圣历二年,县令岑仲林 (4) 有《石坛铭》。宋宣和中重建三清殿,咸淳七年修之,县令虞国庆有记,见《艺文》。

白石观在东南六十五里荆山中。《金陵志》云,旧传卞和获玉之地。殿有卞和塑像。观有方池,李白诗云“白石分金井,丹砂布玉田”是也。井仅三四尺,投之以石,则水上沸如珠。田可七亩,井水溉之,俱属观内。观为邑人陈譿重建。

景福观在南三十五里卞家村。旧志名景福庵,建自唐垂拱五年。

又玄观西三十里白莲山。明万历间庠生王知益建,徽郡司理龙膺常游于此,大书曰“白云深壑”。

广济庵在县东白鹿乡,离城四十里。不知建于何年,至明崇祯十四年僧本瑞修。

广惠庵南十五里。

迎真庵南四十五里。

莲塘庵东南二十五里。

罗山庵南五十里。唐时建,元至正间修,明隆庆六年重修。国朝顺治十二年,僧乘祥劝募鼎新,规拓于旧云。其地深谷纡回,湖水绕侧,更有茂林修竹,颇堪胜览。

许埠庵南五十里。明隆庆元年创建,万历四十五年修。

玦山庵南五里。崇祯十年建,旧有庵,止存其址。僧达燃募工重造。

云鹤庵南五十里。元大德年创,明崇祯七年重建。

庐峰庵东十五里。

徐溪庵东十五里。邑民马自骧于崇祯十五年建茶亭三间于庵前,施田三亩,以其租为施茶费。

徐林庵南四十里。宋宝祐三年创建。

时思庵南六十里。宋宝祐三年建,明景泰年修,大清顺治八年重建。

掘塘庵南五十里。元至正二年造,明万历四十年修。

乌山庵北二十五里。明万历四十年僧大宏创。

梅山庵北四十五里,柘塘市西。

观音庵北四十五里,柘塘市。

拉山庵南六十五里。

朱庄庵南三十里。

琛山庵西二十里,琛山上,名为三茅行宫。明嘉靖时邑民武重建,有记,见《艺文》。庵有三清殿、玉皇阁、玄帝殿、文昌殿、保生殿、眼香庙、痘圣殿、拜章台、阅湖轩,颇多名人留咏。

仙游庵南六十里。

观音庵在西七里天生桥。蒲村武氏创。

永寿庵东二十五里官塘。崇祯三年创建,邑进士李蔚有记。

段庄庵东三十里。宋咸淳间创于道士段永宁,崇祯十七年道士张自俭重建。

普济庵在小东门外。明万历时,邑民丁敷艰于嗣,梦观音与语,敷遂施地捐赀倡建。及庵成,果产二子。至顺治六年,僧海潮重修。

黄塘庵在县东三十里上聂村。

荆山庵在东三十里荆山麓。明成化七年创。

竹山庵西南五里。明万历十二年邑民陈景福建。

斋堂庵东南四十五里李巷村。

杨舫庵西一十五里梨园村。邑民萧秉谦施山,僧超达募建。

松雨庵南四十五里孔镇。邑民张宗道捐赀倡建,明万历二年,邑令徐必达题曰“松雨”。

甘露庵在邑北贩车桥。明万历四十二年创,邑民马自骏施山,僧如果募建。

巢云庵南十二里杜城山。崇祯年间僧传恩结茅相鼎,邑人任超等倡建本庵。

偶憩庵县南一十五里。

种福庵在城南南渡桥左,耆民朱邦义建。明崇祯十四年大旱,有僧祈雨济民,县令邝洪照居此庵,因名。

观山庵县东南五十里。

乳山庵县西三十里。

石柱庵县西三十里。正殿三间皆用大石柱,故名。嘉靖间秦村吴和尚一家造。

地藏庵在大西门外三里。

双峰庵在县南二十里。

平安山庵名净土庵。在平安山上,山顶平广,可数百亩。明天启四年,有僧华岩建庵说法,僧众多倾赴之,常数十百人,遂构大刹。植松种竹,幽清绝尘,独擅南山之胜。因正殿卑隘,邑民马自骧同僧传善于顺治十三年募建。

新庵在安阜门外。国朝顺治十二年建,邑民马自骧施基。

张巷庵东南四十五里。

花盛庵东南四十里,明崇祯间曹世元建。

新塘庵东南五十里。

倪村桥庵东南二十五里。

大地庵东南五十里。

饮露庵南五里华胜岗。有茶亭三楹,顺治十三年新造。

茎草庵南二十五里蒲塘镇。

发祥庵东南十五里。明天启二年庠生朱守中造。

古佛庵东南三十五里,黄山岭。唐贞观七年僧优昙创,明崇祯十三年乡民陈继亨重建。

神山庵南二十五里。

性海庵北三十里。

亭山庵西三十五里。

万缘庵僧海震重造。

永福庵东北十里,梁山冈。崇祯十四年造。

李溪庵南七十里。

极乐庵城西五里。

东陵庵南四十里。

长山庵南七十里,今改长峰寺。

石塔庵东南六十里。

松隐庵西二十五里。

憩庵天生桥僧照慧重修。

饴露庵北五里杨林桥。顺治三年僧性乘募建。前有茶亭三楹。通省大路。

演塘庵东南二十五里演塘。崇祯四年邑人韦一韩、一范建。

龙霖庵东南二十五里,青洪山北。明崇祯十五年邑人韦一范倡建。

青洪庵东南二十五里,青洪山。唐时建。

中山庵东南二十五里,明天启元年建。

天兴庵南七十里,僧海源重募造。

桥 渡

惠政桥在东门外,即临淮桥。嘉靖间桥圮,知县曾震以筑城余工重修。崇祯十六年,邑民马继桂捐赀倡建。

秦淮桥在小西门外。旧志云临淮者,误。

万寿桥南门外西街。一名万岁桥,以通开福寺祝延圣寿,故名。皇祐间邑人刘应之建石桥,僧从雅有碑记,今无考。

通济桥北门外。明嘉靖戊戌桥圮于水,知县陈光华倡义民武重建。崇祯十六年又圮于水,邑人出赀,姚宗显、甘继龙督建。

唐家桥在县治西,宋时建。

通京桥南门外,一名南门。旧志疑即南渡桥,宋高宗时建。

望京桥在望京街。

破军桥在县北三里。一名募军桥,明嘉靖间李佛保与倭战,死于桥上,因名。

杨林桥在县北五里,通省官路。旧志云无考,误。

胜水桥在县北一十五里胜水铺。

乌刹桥在县北四十五里,河水经其下。旧志云无考,误。

午干桥在县东三十里丰庆乡午干村。旧志云无考,误。

倪村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嘉靖间邑人汤永亨重建。旧志云无考,误。

贩车桥在县东北三里。万历间邑民姚守元重修。

陈沛桥在寻仙门外二里。正德间邑民朱用文重建。

栖贤桥在南门外。

巫家桥在小东门外。旧名夹家桥,以字讹也。

大桥东七里,中山下。

马家桥演武场前。

尚书桥东一十里。以齐尚书有庄于此得名。

天生桥西一十里。高十二丈,阔七丈五尺。旧有南北二桥,今所存者北桥也。明洪武二十五年,太祖命崇山侯李新凿河,通苏浙运道,桥因势而成,故名天生。父老相传云,李新尝私于民家,舍平陆,焚石凿之,役而死者万人。太祖微行至,立诛之,以报役死者。知县王弼有诗。嘉靖间义士武、武濬重修,员外黄志达有记,见《艺文》。

尚义桥在赞贤乡,去县二十五里。始名蒲塘,邑人赵琪兄弟独建,邑令陈宪义之,为更今名,而为之记。桥凡九泓,为一邑冠。

段亭桥县东六里。

黄坡桥东四十里。

九涧桥东三十五里。以有九涧之水汇此,故名。旧志作苟涧,误。

利涉桥北三里,俗呼为虎捍桥。

马沉桥南三十里。

大觉桥东南八里,旧名六和桥。

俞初桥南十里,旧名余母桥。

戴公桥南一十里。

白马桥东四十里。

汤桥西四十里,邑民黄善十造。

圩东桥西三十五里。

竹塘桥西南一十八里,路达便民新仓。

贾经桥东四十里,邑民周金、薛道宏、陈冕建。

土山桥南五十里,邑民茆珏造。

祠润桥南一十五里。

石洛桥西三十五里,知县包桐建。

遇仙桥西三十五里,赵坚四、赵坚六造。

花溪桥西四十五里。

六家桥西三十里,邑民王实造。

积庆桥在县南三角铺前,即旧志所载自家桥。顺治八年邑民萧士经重建,高淳令崔抡奇过而义之,为易名曰积庆。

长乐桥东北二十五里,邑民刘政重造。有碑,桥傍有庵。

小桥大东门外三里。旧志云无考,亦误。

张墅桥东北三十里。

板阁桥东二十五里。

神龙桥县东四十五里。旧名神靖,宋知县李朝正易今名。相传,昔有女子洗菜与龙交,有孕,后产一小蛇,惧弃之溪中,遂成小龙。后妇临水龙辄来附,女大骇,因投之以刃,伤其尾,乃跃去。龙去时顾恋其母,每一折则成一湾,凡四十九湾,俗称为望娘湾。母死溪畔,迄今清明前数日内,溪率暴有鱼,居人争操罾罶取之。皆云龙自湖来祭母,故鱼从之而上云。桥以此得名。

徐家桥县北三十五里,大人山侧。会元顾起元有记。 (5)

青龙桥东二十五里。旧志未载。

油坊桥东北一十五里。旧志未载。

永昌桥在永寿寺侧。万历间邑民萧济监造,康熙间重造。

沙河桥县西七里。邑民萧济等万历间造。

曹涧桥东南四十里。旧志未载。

吴村桥东南四十五里吴村渡。旧志未载。

新桥东南三十里,路达仙杏山。旧志未载。

五安桥西七里。旧志遗。

刘李桥东三里。以二姓合造名。旧志遗。

洪济桥在洪蓝埠。初为渡,明崇祯庚午年埠民始即渡建桥,康熙间重造。

柯涧桥南五里。邑民任孚重造。

齐家桥东二里。为齐司马庄居,故名。明万历四十一年圮,邑民王涵捐赀重建。随以水圮,涵侄王懋梧复倡建。

大沛桥南七十里,段家山东。

韩胡桥东南十五里。

永安桥南二十五里,芮起渭等造。

王师桥 碑亭桥 千金桥 安政桥 市北桥 娄家桥 白沛桥

石埭桥 孟 桥 李墅桥 钱埭桥 许村桥 谢家桥 窑塘桥

独山桥 五里(排)[牌]桥 前山桥

以上十七桥,旧志云前载而无考者,今亦存之。

毛家渡北二十里。

黄家渡北二十五里。

何庄渡西北四十五里。

梁村渡北四十里。

塔山渡西北五十里。旧志未载。

地墟渡西北五十里。旧志未载,今建桥。

蒲塘渡南二十五里。今建尚义桥。

赵庄渡西南三十五里。

清墅渡南四十里。

谢家渡南四十里。

吴村渡东南四十五里。今建桥。

刘家渡东南四十里。今建桥。

梅梁渡西南二十五里。

祀典志

文 庙春秋二仲上丁日祭。

启圣祠在文庙左。春秋二仲上丁日祭。

祭器志列于左:有太常寺少卿安成刘宣碑记,在《艺文志》。

铜笾一百八十七铜豆一百八十八八件有盖。

铜簠底盖八十八 铜簋底盖八十七

铜香炉一 铜大花瓶二

铜樽五四有盖。 铜杓五内损一。

铜中香炉六 铜爵一百四十八内大爵三。

铜雷樽一有盖。 铜象樽一有盖。

铜牺樽一有盖。 铜狮樽一有盖。

铜小樽一有盖。 铜钟一

铜七星八字磬板一 铁锅一年久烂坏。

铜烛台十对 铁香炉十座

水罍一有盖。 黄绢幔一张

红绫幔五张 趾台二对

新铸铜笾豆四十二 铜簠盖底九

名宦祠在文庙左。春秋二仲上丁日祭。所祠名宦列于左。

县令岑公仲林

县令窦公叔向

县令白公季康

知县史公弥巩

知县李公朝正

知县王公弼

教谕韩公和

知县王公从善

教谕唐公世卿

知县刘公应雷

以上十人见旧志。

知县傅公应祯

知县栾公尚约

知县陈公文谟

知县徐公必达

巡抚周公起元

国朝

知县安公应睟

以上新增六人。

乡贤祠在文庙右。春秋二仲上丁日祭。所祀乡贤列于左。

兵部尚书俞公栗

赠光禄寺大夫、参知政事、开国侯魏公良臣

太师、正肃公吴公柔胜

参知政事吴公渊

左丞相吴公潜

兵部尚书齐公泰

左通政使赵公本

翰林端木公孝文

翰林端木公孝思

赠太仆寺寺丞武公

嘉议大夫、右副都御史丁公沂

以上十一人见旧志。

赠中宪大夫、四川布政使司右参政武公晑

中奉大夫、湖广左布政武公尚耕

中宪大夫、直隶保定府知府王公名登

以上三人新增。

山川坛在南门外。上丁后一日祭。

社稷坛在大西门外。上丁后一日祭。

邑厉坛在北门外。

城隍庙在东门外通济街。神为唐县令下邽白公季康,于宝历二年卒于官,有善政,邑人思之。掾翟畋至开成二年,督民就县治大树下筑土坛,创茅祠祀之。会昌四年二月朔,畋入祠,见一金甲士立坛前云气中,言曰:“吾乃定波侯李贵,奉上帝命来为白府君督庙。”言讫,渐失所在。县以其事上闻,奉旨即县治建庙,移治于街西酒坊。宋元符间庙圮,邑人俞琢等重建。元祐四年,敕建徽恩阁,高十余丈,壮丽甲一邑。阁后开涵碧池,池上建宝庆桥。宣和元年,建诏旨亭、显应阁,知县周成之有记,载旧志。绍兴十年,户部侍郎李朝正,先知县事,至是请于朝,赐额曰“正显”,建正显殿,后建五凤楼。乾道间重修正显庙,王端朝有记,见旧志。景定元年,署县事赵介如辟西庑建祠,祀神子居中、执中、敏中,侄居易,表曰“有唐文献之祠”。元顺帝至元六年,敕封神父母,建祠以祀,额曰“积善余庆”。在正殿东又建钓鳌亭、竹节亭,并定波侯、嘉应侯二神亭。至正六年,追封神未笄女为懿真鉴虚仙子,祠曰“懿闺香阁”,在积善祠后。明嘉靖四年县令王从善重修殿阁,后主簿姜从周倡义民武等重修殿。殿左右为画廊,绘神出入之状。后为寝殿,东有祠曰降福,西曰祈子,各三楹。殿前东西廊二十有四,分善恶司。门三重,门外石坊一,以表庙号。县令栾尚约有记。万历十四年阁圮,县令陈子贞命耆民蔡美、龚廷机、陈恒、陈景福等修,编修王庭撰有记。四十六年冬,正殿灾,耆民吴应举、陈文懋等督建,复易寝殿而楼,楼后构怀白亭,县令张锡命有记。天启三年宝庆桥坏,邑民姚守元捐赀独修。崇祯八年,县令陈汝益于桥后建木坊一,额曰“奕世犹生”。国朝顺治十年,邑民马自骧倡义捐赀,同耆民刘思昇、丁启贤等,凡庙之殿寝、门庑、亭阁,尽饬治之。又于阁前建诰敕亭,自宋元,历明,有加神之封号者,咸镌木金书焉。县令闵派鲁有记,兼纂庙志。祭以春秋二仲,同山川、坛厉,祭神必主之。

表忠祠在北门外望京街。明嘉靖四年邑令王从善建,祠齐司马泰,扁其堂曰“劲草”,名曰中山书院,以时尚未得宽恤之命也。万历改元,诏复司马爵,予春秋祀,县令傅应祯建坊,颜曰“表忠”。至嘉靖二十年,县令谢廷于丰庆乡置义田十亩,仍总于县,以给司马后人之贫者,免杂项差徭。明吏部尚书李默为南祭酒时,常为文吊司马,录于后。郑尚书晓亦尝吊其祠,顾问所谓齐光裕者而去。至今县例以春秋二仲上戊日祭。其子孙亦蒙万历初年诏,予世袭奉祠生员一人。

恤典志

养济院,仍明旧建,在小西门里,西仓址也。按,明永乐间知县廖以仁建,在县治东,成化十九年,知县宁贤以建大西门内,嘉靖间知县曾震移建今所。移居孤老之贫而无告者,额定八十六名,岁给粮银,详《存留数内》。

先斯仓,在县署正堂右。明嘉靖间知县王从善建,贮养济院孤老月粮。仓今废。

义阡,东门外一所,东至丁贵之山,西至陈谦地,南至黄泮地,北至俞铨、姚淮田。

大西门外一所,东至许泮田,西至杨郁山,南至葛相山,北至许泮田。

南门外一所,东至丁完地,西至施惠山,南至茆常禄地,北至毛杰山。

  (1) 【】内原影印本缺,据清《顺治溧水县志》补。

  (2) 叙述逻辑有误——整理者注。

  (3) 此处有误,宋无延祐年号,元仁宗年号为延祐。

  (4) 此处有误,《仙坛山铭》载,岑仲,字休。而非岑仲林。

  (5) 此处有误,状元焦竑有《徐家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