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志
山 冈 墩 洞 涧 水 湖 潭
港 河 堰 坝 塘 池 泉 井
山
中山东一十一里。高一十丈,周五里。山势峻耸不偏不倚,故名曰中山。为一邑之镇,遂与濑水齐名。周邦彦《插竹亭记》指中山为溧水之胜,则知其名著于宋。古志皆云中山兔毫可制笔,唐史至德二载江宁郡、宋史建炎三年建康府皆贡笔,其时溧水实隶二郡,若笔之说起于此,似不诬矣。《图经》云:“中山一名独山,不与群山伍也。”《舆地志》云:“溧水县有浊山,其水曰浊水。”旧志云:“浊山即独山,独山又即中山。”然不知东南十里自有浊山,西三十里上元县界自有独山,故老相传,隋时屯兵于此,结寨其上,至今犹名曰独山,曰独山寨。《图经》谓中山一名独山,岂未考独山之原从字义,强合之耶?明太祖封徐达为中山王,即指此。
浊山东一十里。高十丈,周五里。《金陵志》曰:“其北浊水出焉。”《舆地志》:“溧水县有浊山,即秦淮源。”旧志未载,即以为独山云。独字讹为浊字,又云中山一名独山,皆误。
庐山东二十五里。高六十八丈,周回二十里。有水源三: 一自山西入秦淮,一自山西入马沉港,一自山东吴漕入丹阳湖。二志及它志皆名东庐山,而《隋史》设县只名庐山,丘谦之《丹阳记》云“县东有庐山”,故后遂冒以“东”字,今改从史。《寰宇记》云:“严陵尝结庐于此,故名。”或云形似庐耳。益知“东”之无谓。邑人袁艮[所]、溧阳缪雍皆有诗状其幽。从旧志。
鹿子山东一十五里。高一十丈,周九里。接峒岘山。
峒岘山东二十里。高十丈,周八里。其形奇,以峒岘状之。
官塘山东二十五里。高一十一丈,周回一十五里,有下堰塘。
乌龙山东二十五里。上有乌龙庙,岁旱祈雨屡应。
李墅山东三十里。高二十丈,周一十六里,接茅山。
落步山东三十五里,顶有仙人迹。
赤虎山东十五里,上有白龙王庙。
毌山东十五里,庐山左侧,三峰低小者是。土人尝望其山较阴晴,云起时以为雨验。旧志有母山,属当涂,可勿载。
张古山东二十五里。
百亩山东二十五里。
电山东十五里,庐山南。顶有天池,四面石嵌,生成自然。
荆山东三十里,浮山相连。上有荆山古刹,与东南荆山不同。县盖有两荆山云。
浮山东三十七里。高三十丈,周二十里,接茅山。上有洞名曰朝阳,内有泉。传云葛仙翁修道于此。崇祯辛巳岁大饥,土人尝于其上掘白土充饥,名曰观音粉。
竹涧山东南一十八里。高十二丈,周回八里。
马鞍山东南一十二里。高二十五丈,周七里一百步。一名溧阳山,即此。
分界山东五十里,溧阳、溧水分界于山之脊。
黄山东南一十五里。高九丈,周回一十里。
三山东南二十里。高九丈,周回一十里。以三峰得名。
芦塘山东南二十三里,梁大同二年采铜于此。
石城山东南二十五里。旧有石城院、冷水亭,今废。
观山东南五十里。山形陡峻,中有唐建寺基,又有石屋可容数十人。上有池,四时不涸。崇祯间盗匿于此,知县邝洪照擒斩之。顺治二年土贼王聘征哨聚其间,副总兵彭永琦擒斩之。贼所筑石垒犹存其半,上有庵,皆被焚毁。
清洪山南三十里。上有石龙潭,土人尝采石于此。顺治十二年,邑人韦炳以形家言县治来脉,勿宜斩凿,请示严禁。
西山南三十里,一名竹丝山。
平安山南十二里。上平坦数十亩,僧结静室于其巅。
马占山东南三十五里。高一十八丈,周一十三里。梁时采铜于此。
回峰山东南四十里。《金陵志》:“泓水湛然,上有龙池,下有龙泉,东有水注平陆。”
仙杏山东南四十三里。《一统志》云:“绝顶有杏林及仙人迹。”旧志云有仙坛三所及丹井,一名仙坛。山下有清泉,流入丹阳湖。
赭山东南五十里。载《隋史》。
东破山东南五十里。梁大同二年采铜于此。《正德志》作东坡山,误。
灵岳山东南六十里。高二十一丈,周二十五里。
方山东南六十五里。有乌龙洞,与芝山接。
荆山东南七十里。旧志云,“按古志云即卞和获玉处。”殊谬也。
芝山东南七十里。高三十九丈,周四十里,此在邑境者。跨溧阳境亦高四十五丈,周二十五里,溧阳亦志之。《建康志》云:“山尝产芝草,故名。”《金陵志》谓,田颖之乱邑人避兵于此,以其有洞穴可容数千人。洞凡数十,名最著者曰李子洞,泉出沸涌;曰燕洞,有石燕遇雨则飞,晴则仍落为石;曰梅仙洞,汉梅福尝隐此。邑人萧秉晋有记,载《艺文志》。
云鹤山南七十里。以山形类鹤,故名。
半山南一十二里。上有仙鹤亭,今废。
箬帽山东南四十五里。形如箬帽,故名。
大山东南七十里。
鸾山东南二十五里。顶有育德泉,清渟一窟,冬夏不竭,泉味甘(列)[洌],中有蜥蜴。土人逢旱取水,祈雨辄应,因下建龙霖庵。山足左有堰塘,光澄如潭,山影倒映,两翼飞舞,状如青鸾。
荆塘山南一十里。高三十七丈,周二十里。
杜城山南一十二里。隋大业间杜伏威屯兵于此,筑石城,故名。旧有庙基及战场。崇祯初年有僧结庐其巅,名巢云庵。林木周荫,甘泉涌注,溧之胜地也。
无想山南一十五里。山形环抱,与杜城诸山相连。中有唐建禅寂寺及南唐韩熙载读书台址、大士石像。古桧、银杏皆唐宋间植。有元谢瑛招云亭碑记。山顶有泉,下注岩石间成瀑布,明嘉靖间知县王从善凿石题曰“凤泉”,构亭其侧,今废。近多游人题咏,俱载《艺文志》。
李家山南四十里。
土山南五十里。
紫云山南六十里。
长山南六十里。
游子山南六十里。旧志云,孔子适楚曾经此。山有石坛。
段家山南六十里。上有仙坛基,名曰石南社。
东叠山南六十五里。
玉泉山南一百一十里。
船山南一十二里。一名感泉山。《一统志》云:“山阴有青丝洞,泉脉泓澄,四时不竭。”南有张沈二士读书堂遗址及井臼,不知何时人。
小茅山西南三里。一名玦山。山下有庵,知县闵派鲁颜以扁曰“玦山庵”。
山西南五里。土人呼为竹山,山有庵,即以竹山名。旧志谓为玦山,误。
澳洞山西南二十五里,一名狮子山。《金陵志》云,上有龙潭,祈雨辄应。明时有僧创寺于上。
腊山西南六十里。跨石臼湖中,东接凤栖,西朝雀垒。烟波万顷,一望无际,遥见西北诸山皆作远黛。正不减西子、孤山之胜,可并芝山诸洞,推为溧邑两绝。
凤栖山西南七十里,临石臼湖。旧志咸云,昔有凤凰止于山巅,故名。属仪凤乡地,有凤贤圩。
雀垒山西二十里。内有岐山、灵龟诸山。
丁公山西一十二里。山顶石上有宋潘并勒曰“乙亥之年,潘并过旺竹岩,看山望马”十四字。
亭山西一十里。
琛山西一十五里。旧志云,尝产玉,因名。土人建三茅真君祠于顶上,故俗传为小茅山。
禀丘山西三十里。上有泉及禀丘寺基。唐大和中寺废,有石龛方丈存。
左山西四十里。其下有东西黄母塘。又有仙官山、奇石山、古坟山。
石羊山西三十七里。旧志云:“名金华山,黄初平起石羊处。有牧羊洞。”
梅山西北二十五里。
上义山西北四十里。
白石山北二十里。
卧龙山北二十三里。
南山北二十五里。
乌山西北二十五里。
爱景山北二十五里。
钱山西北二十五里。
鸡笼山北三十里。
麻山北三十里。
秀山北三十里。旧名秃山。
六姑山北三十里。
圆山北一十里。
赤龙山北三十五里。
大人山北三十五里。
夹山北三十里。
峣山北二十五里。山陡峻,因名。
军山石臼湖中。
塔子山石臼湖中。
马头山石臼湖中。以其形似,故名。
望湖山西三十里。登其巅,望石臼湖中,湖山尽见,故名。
石山西三十里。
华山西十五里。
葛山西北二十五里。
塔山西四十里。
冶山西三十里。
丽山东北三十里。
横山西三十里。高百丈余,周百里。跨上元县界,内寺院凡数十处。在邑境者仅白莲、茅莲诸山。
白莲山西三十里。接乳山再起,名雨山。上有石庙祀东岳,祈雨辄应。
茅莲山西三十里。来自横山,接乳山。
乳山西三十里。从横山西来,形如双乳,二峰竦峙,岩石巉削。明洪武九年,僧智公海岩兴筑净室。山下有泉,渊而不流,渟注澄澈,厥味惟甘,是名玉乳,明万历初吴运嘉书“玉乳泉”三字勒诸石。泉上有庵。明万历间闽处士林古度隐居于此。
独山西三十里。旧志称东独山,以在横山之东,独起一山,不与众山为伍,故名,犹夫庐山在县之东,称东庐耳。今土人呼为独山,或曰独山寨。故老相传,隋时曾屯兵于此。旧志云,中山一名独山者,误。
唐家山西三十五里。
丁公山西三十五里。
冈
栗树冈东三十里。 由冈南一里。
南亭冈南二里。 八里冈南八里。
孔家冈南五十里。 起龙冈西九里。
胭脂冈西一十里。 塔平冈西北二十里。
楼子冈东北五里。 薛家冈东北八里。
白水塘冈北二十里。 梁山冈东北十里。
大凤冈西五里。故老相传,春秋时有凤凰自荆山飞至此冈,故名。旧志以“大”作“待”字,误。
三十里冈东北三十里。 曹家冈东一里。
花塘冈东三里。 石子冈东二十里。
薄落冈东北三十里。
墩
佛子墩西南一十二里。 戏墩南八十里。
桃花墩南六十里。 硃砂墩南六十里。
上店墩东北三十里。 松墩西二十五里,石坝下。
洞
朝阳洞东三十七里,浮山间。内有泉,葛仙翁修道处。
乌龙洞东南六十里,方山间。
青丝洞南一十二里。齐尚书墓在其前。
牧羊洞西三十七里,石羊山。相传即黄初平起羊处也。
李子洞东南七十里。泉出沸涌,见《芝山》。
燕洞见《芝山》。洞有石燕,类蝙蝠。古志云“遇雨则飞,晴则仍落为石”者,谬也。
梅仙洞见《芝山》。汉梅福尝隐于此,明崇祯间新安郑重亦尝游此,因卜居于山下。
天井洞见《芝山》。
黄龙洞见《芝山》。一名观音洞,内有石龙、石观音,故名。
涧
丁公涧西南二十里,源出丁公山,入胭脂河。
泠水涧南二十里,源出荆山塘,西流入石臼湖。
石湖涧西南三十里,源出琛山,入石臼湖。
水
溧水东南九十里,在溧阳境。邑分于溧阳,因志之。已详前黄汝金《名考》。
吴王漕水东南四十里,源出东庐山,南流入吴漕,经马沉港入丹阳湖。
大山水南六十里,其源出固城湖。《图经》云,经五堰,东入溧阳三塔港。
横山水西三十五里。其流两源,东会于望湖山下,至石湫坝入秦淮大河。
湖
丹阳湖县西七十里。周回百九十五里,深三丈。湖中流界于当涂。《春秋左氏传》:“哀公十(九)[五]年楚子西、子(朝)[期]伐吴,及桐汭。”杜预注云:“宣城广德县西南有桐水,出白石山,入丹阳湖。”今白石之水冲突,则丹阳、石臼、固城三湖泛溢。此水本由五堰,自宜兴入太湖,昔已堙塞。故老云,当时虑后人复开此道,则苏常之间必被水患,遂塞五堰路,又液铁以锢石。明洪武二十五年间,开通河道,以达苏浙粮。后准溧阳民陈嵩九疏,永乐间以苏松故,筑坝设官。今河道断绝,官亦裁革。唐李白尝游此,张帆载酒,纵意往来,有诗。白又有《溧水道哭王炎》诗三首,统载《艺文志》。
石臼湖西南四十里。纵五十里,横四十里。西连丹阳湖,湖中有军山、塔子山、马头山、雀垒山。旧有双流入龙潭梅梁港,经汤家埠,通浊水。此道皆堙塞,明初开通胭脂河。方豪尝游此,有诗,见《艺文志》。
砂湖南六十里。今开堰,周回五十亩。
潭
龙潭西南三十里,一名白龙潭。南通石臼湖,北入胭脂河。旧志咸云祷雨有应。
石龙潭南九里。源出青洪山,北流入秦淮河。
港
蒲塘港南二十里。源出方山,西流入石臼湖。
还步港东南三十五里。源出方山,入石臼湖。
马沉港东南三十七里。源出分界山,西流入石臼湖。
花溪港西南四十里。发源左山,入石臼湖。
河
秦淮河县北。始皇时望气者言,金陵有天子气,乃凿方山为渎,以断地脉,通大江,故曰秦淮。或云本名龙藏浦,其源二: 一出句容华山,一出庐山,合流入方山埭,自通济水门入会城,自三山水门出,沿石城达于江也。支流屈曲,不类人功,惟方山西渎属土山三十里许者,秦所开耳。
胭脂河西一十里。明初崇山侯李新焚石凿河,石皆赤,故名。余详《天生桥》。
堰
乌刹堰县北四十五里。长一里,阔一丈五尺。
官塘堰东二十五里,计三十六亩。
砂塘堰南六十五里,旧名砂湖。计五十六亩。
藕丝堰南与高淳连,界内有罗城等九圩、六垾、四堰。旧有上坝,数为洪水浸没。明崇祯年间生员孙良翰、韩绍叔等请于抚、按两台,共造石闸,春闭秋开,永无水患,乡民赖之。
坝
石湫坝西二十五里。坝以石为坎,西乡万山众水之所出也。水喷石上,流溅空中,响若轰雷,色如卷雪,急赴淮河。本名原濑。涉夏则落漈,惟冬则缩湍。舟自金陵抵兹岸,尽物资装载。地据上游,实一津口,亦奇观也。
塘
杨塘东四十里。 茭塘东南二十里。
解塘西三十里。 蒲塘南三十里。
石人塘东一十五里。 柘塘北三十五里。
乌飞塘西南三十五里。 孤塘东南七十里。
白水塘东南三十五里。 清水塘东南二十里。
曾家塘东二里。出西瓜。
尚书塘西十五里,琛山北。周数十亩,渊深莫测,虽大旱亦不涸,可灌田百顷。
竹塘东南二十里。 南塘东南二十五里。
荠母塘北二十五里。 五谷塘东北三十里。
郭塘南三十五里。 鲁塘西北一十里。
徐塘东北一十里。 芮塘东南一十里。
傅塘北三十里。 石湖塘北十八里。
草塘东南七十五里。 土塘东南二十五里。
稽塘北三十里。 众塘北三十里。
双峰塘南二十五里。 金山塘东二十五里。
两重塘南四十五里。 张公塘东一十五里。
洛公塘北二十里。
池
龙池在回峰山顶。
白莲池在无想寺。顺治十年僧崇全凿。
涵碧池在城隍庙。广阔十丈,深二丈。其池方,皆石砌,跨以石桥,名曰宝庆。
活泉池在乳山。阔二丈,深八尺,砌成圭梁以石。澄清可鉴,冬夏不涸。
泉
禀丘泉在禀丘山顶。
长山泉南六十里。其味清淡,四时不绝。
育德泉在鸾山顶。
凤泉在无想山。知县王从善凿。
龙泉县西,回峰山下。
玉乳泉在乳山石岩下,味甘洁。吴门吴运嘉勒石于上,曰“玉乳泉”。
井
丹井在仙杏山。
上方井西二十里,上方寺。井上有刻字“唐贞元元年记”,世传孙钟种瓜井也。知县王从善有诗,见《艺文志》。
县署井在内宅院中。顺治十一年井生二鱼,游泳水面;其地无竹,忽又生翠竹一枝,掩映渫间,人以为惠政之瑞云。
城南井南门外,一名四眼井。
官井北门外,一名三眼井。
宋家井在新街。
九女井西一十五里。
吴家井南二十五里。
韩胡井东南一十五里。
明受井县治前。嘉靖间知县王从善开。
双眼井县东曹家冈下。
金井南仙坛乡。其泉可溉。
西门井小西门外。泉甘,久旱不竭。
醴泉井玄坛庙内。其水甘,可酿醋。
戴桥井南五里。其水香冽,可疗疾。
双井在城隍庙前,一左一右。其井深大,石阑皆前代物也。
孟家井在西二十五里王村。见《古迹》。
陈家井北四十五里,柘塘城庄村。嘉靖间壮士陈廷瑄轮汲水器骇退倭寇一十八人,即此处。
舆地志
疆界 城濠 坊隅 街巷 镇市 乡鄙 里巷 村保 圩坂
疆 界
南抵高淳县一百二十里。圩堤迂长,径术旷野。界于游山乡,六十里。
北抵江宁县一百四十里。村落稠密,驿递连延。界于乌刹桥,五十里。
东抵溧阳县一百四十里。水陆递更,人烟散逸。界于分界山,五十里。
西抵当涂县一百五十里。冈坂叠岋,湖水绕萦。界于白鹿乡(有误,应为山阳乡。——点校者注),五十里。
编户一百二十里,今并为一百六里。抵江南省,陆路一百四十里,水路一百六十里。抵京师,陆路三千五百四十五里,水路三千六百二十五里。
城 濠
考之旧志,高淳之开化城,乃溧水故城也,至隋始改筑今所,然其年不可稽也。址周环五里有奇,门五: 东曰爱景,南曰永安,西曰临淮,北曰望京,东曰寻仙。宋绍定间知县史弥巩重修。至明洪武戊戌,知州邓鉴重筑,周七百三十丈,门曰大东、小东、大西、小西、南、北,凡六。洪武间知县郭云重建,正德间知县陈铭甃以砖,寻毁。次年知县陈宪因址筑土城。嘉靖四年,知县王从善以建文庙故,乃东扩二十八丈,建石桥以泄水。县丞孙麓率义民汤瑞、骆玉董其事,义民陈譿、刘崇、赵伸、徐铎、徐钦出资。十年,水为患,城圮东南,知县张问行复完之。十七年,蛟起,东南诸山水横至,城尽圮。三十七年,知县曾震始建为石城。高三丈,广如旧。四十年,知县陈文谟嗣成焉,门仍之。义民丁钥、章德广、陈灌、汤昱董之。内二门,义民所建。石仅甃其外,而内犹土也。每经淫雨辄圮,其患可虞也。濠有东西之分,水从庐山来者,濠于东南;从南渡桥、荆塘山来者,濠于西南。南无濠,以城之地脉自南而来,龙势所趋,不得掘而濠也。近崇祯辛巳年,知县余厥成以流贼猖甚,惧有侵犯,令民开城南濠,仅存一二丈地,形家言于县多不利。而时民居多损,究无所济焉。溧城之水无洪源,视晴雨为消长,或涨或涸,不足为缓急恃也。议者塞其下流则水可蓄,然城甚卑薄,而东南诸山水素多暴害,脱一旦横溢,弗能遽泄,则城曷能支?故旧志黄汝金之言,司牧者所宜省焉。
坊 厢
东隅 西隅 南隅 北隅 东北厢 西北厢 东南厢 西南厢
以上八坊厢,俱在县治内外。一坊视在乡之一里也。按,明正德以前轮设坊长,供应来往使客,公用虽与豁免,丁粮差役颇繁。至嘉靖间知县王从善申请,始编为八里,照在乡一例当差,或稍有借办什物,又免其一应迎送,至今民皆德之。
街 巷
永安街在小东门外。寻仙街在大东门外。
通济街在大东门里。 望京街在北门外。
唐朝巷在宣化坊西。 唐子巷在鱼市街西。
唐桥巷在永安(皆)[街]西。 臧家巷在澄清坊南。
小柴巷有二巷,一在澄清坊南,一在澄清坊北。
靳家巷在小西关内。
镇 市
官塘镇东二十五里,径溧阳铺路。 蒲塘镇南二十五里,径高淳铺路。
孔家镇南四十五里,径高淳铺路。 蒲干镇东北十五里,径句容偏路。
杨塘市东四十五里,径溧阳铺路。 乌山市北三十里,趋省铺路。
柘塘市北四十五里,趋省铺路。
邰村市南六十里,距建平县界。明嘉靖间设河泊所,万历间革。
洪蓝市南十五里。有河道通江湖水路,聚集商贾,为百货贸易之所。兑粮新仓在焉。
乡 鄙
上原乡县东南,编户四图。 思鹤乡县西,编户十图。
赞贤乡县南,编户九图。 白鹿乡县东南,编户一十三图。
丰庆乡县东,编户七图。 归政乡县北,编户五图。
崇贤乡县北,编户七图。 长寿乡县北,编户七图。
山阳乡县西,编户九图。 仙坛乡县南,编户一十五图。
仪凤乡县南,编户十二图。 在城即八坊厢,编为八里。
明初领乡一十八,析七乡为高淳,今领乡一十一,并在城八坊厢,共一十二,编户一百六里。
里 巷
高陂里 与塘里 杨神保巷以上上原乡。
上方里 良西里 解塘里以上思鹤乡。
分东里 宋亭里 孙亭里 董李巷以上赞贤乡。
裴塘里 杨塘里 张李巷以上白鹿乡。
招贤里 刘方里 涧北里 倪谢里以上丰庆乡。
前西里 区南里以上归政乡。
永宁里 崇德里 蒲塘里以上崇贤乡。
临前里以上长寿乡。
范溪里 青村里 河铃里 青墅里以上山阳乡。
柴西里 石南里 高沈里 七里千里 芝山巷 戴李巷以上仙坛乡。
大历里 傅南里 和顺里 赵庄里 陈李巷以上仪凤乡。
村 保
中山村韩胡村严答村臧答村
西村 北庄村 三山村 石滩村
北山村 丁村 山西村 宋三山村
井泉村 姑塘村 路西保 荆塘保
官塘保以上见旧志。 毕家村以下新考增入。
刘吏桥村 赤土冈村 道士冈 梁家边
大觉寺村 倪家桥村俱上原乡。
大逢村 梅梁村 虞庄村 端定村
前保村 西村 赵家村 石牛保
红石埠 陈村 王村 朱家宕
戴家冈以上见旧志。 前薛村以下增入。
山口村 山南村 石山下 圩东村
石湫坝村 孙家村 竹山村 东袁村
西袁村 梨园村 沙河村 孙家屋
竹丝冈 缸窑村 秦家村 孙家庄俱思鹤乡。
芮塘村 水西村 薛村 南谢村
十里排 陶村保 搭村 朱村
宋村 杨神保 毛村社 许村社
杜村社 谢村社 严村以上见旧志。 半山村以下增入。
花园村 戴家桥村 冯村 赵村
庙塘铺村 沈庄村 华塘村 冷水涧村
杨柳塘村 王搭村 倪巷村 后村
李村 盛村 傅家边村 经刘村
港口村 杨古村俱赞贤乡。
涧西村 尹庄村 前后汤村 上葛村
邵搭村 杨庄村 夏庄村 段庄村旧志二见。
张巷村 陈搭村 茹搭 唐杜村
黄塘村 曹庄村以上见旧志。 神龙桥村以下增入。
官庄村 尤村 西冈村 吴漕村
白马桥村 官塘村 茭塘村 曹涧桥村
还步港村 袁村 碧山头 南曹村
朱家边 毛搭里 经巷村俱白鹿乡。
许村 段庄村 俞家村 鹅塘村
卢家村 涧东村 西店村 南丁村
金山村 李家村 周巷村 王家村
时倪村 长冈村 邵王村 蒋村
汤村 东保 西保 南保
北保 寺东社 涧南社 辛塘社
乌龙社 山西社 杨塘社以上见旧志。
东冈村以下增入。 青龙桥村 倪家宕 曹家巷
石家寨 长冲村 方边村 张公塘村
长山店 丁家村 铜岘坊 十里排村
上聂村 栗树冈村 前巷村 北山村俱丰庆乡。
山口村 彭村 蒲干村 章村
西卢村 桥头村 唐李村 楼堽村
方村 山下保 答剌赤庄 前保
西保 北保 长义涧村
十五里排村以上见旧志。 韩家村以下增入。 桂庄村
庙前村 熊家村 寺前村 焦塘村
西村 周村 上店村俱归政乡。
吴家村 城庄村陈陶 方墟村 石罗村
地墟村 徐墓村 若墟村 石腊村
荠苺村 葛家村 新置庄社 建中社以上见旧志。
蔡庄村以下增入。 塔山村 外庄村 成家村
范家村 稽塘村 广严寺村 丘家村
梁村 王家渡村以上俱崇贤乡。
永思村 东韩村 信西村 墓南村
新兴后社 山北村 俞庄村 开泰村
刘塘村 上端村 前韩村 寺东社
前西社 圩北社 通德村 留俞村
仁义社 太平社 杨山社四保以上见旧志。
东庐以下增入。 西韩村 钱山村
夹山村 袁家边 太尉庄 东冈村以上俱长寿乡。
西北社 青圩村 前保村 后保村
前庄村 周搭村 秦村 武村
杨店村 茨池村 西庄保 蒲村保
朱家保 寺前村 石场村 甘泉村
龙坑村 桥北村 汤庄村 埭东村
杭村 毛村 丁村 汤村
赵村 罗村 华村 中保村以上见旧志。
东黄以下增入。 西黄 唐窦村 五漕坊
寺后村 栗树下村 花湾村 中天保
黄搭村以上俱山阳乡。
柴西社 石山村 丁涧村 破山村
枫香村 李家村 黄干村 北朱村
陈郭村 东张村 西张村 王马保
云鹤村 杭村保 吴村保 柴东社
官庄保 尤村 邰村以上见旧志。
徒家保以下增入。 上保 下保
马村 周王村 陟门村 枣树巷
山下村 前胡村 后胡村 荆山口
唐南村 芝山村 甘戴村 塘下村
荷塘村 东刘村 王埂村 后邰村
南史村 殷村以(下)[上]俱仙坛乡
南保村 西周村 石街村 前堽村
杨许村 南刘村 濑渚村 南傅村
陈王村 新庄村 新义社 稽路村
方前村 商殷村 松园村 陈刘村
丁保村 殴阳村 汤家村 上宋保
桥西村 周塘保 罗山保 西窑保
南徐保 山南保 苦墅保 洛前社
杨墟社 许埠村旧为河泊所址。以上见旧志。 郭塘村以下增入。
木竹园 前傅村 姜村保 中杨村
藕丝湾 腊山村 西刘村 大沟村
埂头村 仙墟村 耿家村 戏墩村
凤栖山村 乌飞塘村以上俱仪凤乡。
圩 坂
清溪圩 石龟圩 亥塘圩 保家圩
成家圩 竹塘圩 毛家圩 林塘圩
杨芳圩俱思鹤乡。
原赞圩 苍田圩 太平圩 黄鸟圩
仓口新圩 兔鼻圩 常熟圩 石家圩
任家圩 富家圩俱赞贤乡。
圩方圩 沙冈圩 临金圩 陈家圩
骆家圩 三丫圩 竹屯圩 丫头圩
陈化圩 新丰圩 鸦得圩 良周圩俱崇贤乡。
开泰圩 檐胜圩 白玉圩 潘田上圩
潘田下圩 陈家圩 金家圩 萧监圩
丘姑圩 前山圩 林庆圩 刘中圩俱长寿乡。
天保圩 上新圩 查家圩 歌舞圩
新义圩 诸家圩 韩信圩 花溪圩
猪槽圩 大圩 韩家圩俱山阳乡。
斗门圩 保熟圩 张村圩 时沟圩
凤山圩 保托圩 黄干圩俱仙坛乡。
上圩 蛾眉圩 永丰圩 保兴圩
步江圩 【凤贤圩 南埠冈圩 北埠冈圩
东港圩 后池圩 西港圩 贾家圩
包家圩 刘家圩 戴家圩 张家圩
朱家圩 罗家圩 管家圩 后成圩
保成圩 金堪圩 和义圩 宋家圩
成林圩 汤家圩 大圩 新圩
下圩 郭塘新圩以下俱新考增入。 门前圩
卞家新圩 头圩 上天堂圩 下天堂圩
塘埂圩陈家老圩俱仪凤乡。】 (1)
…… (2) 邸者两载,披郑(俫)[侠] (3) 之图,洒包胥之泣,经营百端,而所费已不赀矣。裘敝金尽,竟不能归,其弟破产敛金乃得旋里。归之日,闵公率父老子弟数千人郊迎,谕溧民世世尸祝之。迄今十余年来,邑中岁省金钱三万,百室盈止,而萧之腴田丰屋尽质债家,萧萧环堵,蔬食草衣,处之晏如,岂非恒情之最难者哉!时经营劳瘁,始终襄成则有萧有弘、姚光礼、张志仁、丁鸿、王德溥若而人,余详《复折全书》中。
徐汲草述
江南江宁巡抚张题请溧水县漕粮改折疏
江宁巡抚张,为“水虐,虚粮日增,肉尽剜,赔无已。恭绎新纶,泣陈往牍,比例复折,以救残黎”事。案于顺治十二年十二月云云。
等因到臣,该臣看得漕粮系国计所关,况满汉官兵数难屈指,足食之计全在挽输,诚颗粒不容轻视也。第粮从田出,田去粮虚,如溧水一邑,原额田五十五万余亩,因前朝正德年间改筑广通镇坝,遂淹没田八万四千六百余亩,包赔难堪,吁请改折。事虽始终不一,而天启年间所刻之《全书》,则固可考也。
至我清顺治五年,重复丈量,又为水所汩没共一万七千六百余亩,合而计之,不啻十去其二。而额征钱粮洒派熟田,又不止十加其二矣。于流亡日见,流亡日见则赔累愈多;赔累愈多,则民力益窘。恐溧邑田亩即不尽没于巨波,亦将委弃于人事。是以,里老胡文美等,有“水虐,虚粮日增”等事之呈;乡绅李蔚等、举贡王芝藻等、生员司徒士望等,有“敬遵恩诏,痛陈赔累”等事之呈,控县,控臣,肤愬不已。
臣再三查勘,先后道臣以逮府县,详称如一。咸有溧民之累不忍见闻,吁请复折,如救焚救溺,难缓须臾者。盖军需民命两者皆重,然以一万五千八百余石之本色改米易银,在朝廷之转移犹易;而以十万二千余亩之虚田,责之凋瘵已极之溧民赔貱诚难。况高淳系一邑所分,邀恩已久,溧水昔年同例,今独重困未苏,向隅之泣其能免乎!
臣因念我皇上子惠元元,屡咨疾苦,今溧水之苦,臣既知之而不以上闻,何以仰副如伤之德意?故敢备述各道详呈之始末,会同督臣郎、总漕臣蔡、江宁按臣刘,合词具题,伏乞睿鉴,敕部将溧水县正兑改兑漕米一万五千八百四十一石,照依高淳事例,一体复折。覆请俞旨行臣等,遵奉施行,则一邑之积困得苏,皇仁之普被无疆矣。
奉旨,户部议奏。
顺治十四年七月日
江宁巡抚张题为“水虐,虚粮日增”等事。张中元题内开,顺治十四年九月二十九日,准户部咨。开覆:
看得江宁抚臣张题称,溧水县额田五十五万余亩,俱系熟田,正德七年奏筑广通镇坝,诸水不泄,以致前后共淹没田十万二千三百余亩,俱派通县熟田包赔。比照万历二十八年旧例,请将漕粮永折。又称,高淳、溧水原系一邑,后分为两县,今高淳改折,邀恩已久,将溧水县漕粮一万五千八百四十一石,照依高淳事例,一体复折,前来为照。
本朝征收本折银粮,俱照万历年间则例。查高淳县漕粮,《全书》内原载有“永折”字样,故于九年间据该按臣上官鉝具题,臣部覆请,照例改折。今溧水县虽系高淳县一邑所分,何不载入《全书》?至称存有地方,由单似难深信。且疏内淹没田亩,俱凭该县申文,并未经道府各官亲勘明白,未便遽议准折相应。仍请敕下该督抚,将淹没田亩数目,逐一备查明确。限文到一个月内,作速奏请定夺。仍一面严行该县,将十四年应征漕粮照数征贮,候兑可也。顺治十四年八月念四日题。
本月念八日,“奉旨依议行,钦此钦遵”。等因到臣,随经备行确勘去后,催据藩司行委江宁县训导马启河,前去会同印官踏勘,候投册到日再报。
等因到职,该职看得溧水县请折一事,部议备查明白,限文到一月内,作速奏请定夺,奉有“依议行”之旨。职即恪遵纶绋,星督道府县,将该县淹没田亩必须履踏,勘其数目,始为真确,方敢核实覆奏。第一月之限转瞬即届,而委官与县令尚自稽查,势必逾期取戾,不得不据实预请睿鉴,再为宽限者也。除十四年应征漕粮,已另檄督行照旧征贮候兑外,为此具奏伏乞宽限,俟勘明册到日续行奏夺。顺治十四年十月十六日题,十一月十五日奏。
旨户部议奏。该臣看得溧水漕粮,先经江宁抚臣张中元题请改折,该臣等以该县水淹田亩未经该道府亲行确勘,覆请敕下该督抚,将淹没亩数逐一备查明确,限文到一月内请定夺。奉旨遵行去后,今据该抚疏称,该县淹没田亩必须履亩踏勘,其数目始为真确,题请宽限。前来应如该抚所请,仍严饬各官务要确查明白,作速具奏。至于十四年应征漕粮米,仍一面速催全完兑运可也。
户部覆疏“奉旨永折”稿:
题为“水虐,虚粮日增,肉尽剜,赔无已。恭绎新纶,泣陈往牍,比例复折,以救残黎”事,云南司呈江宁巡抚臣张题前事。“奉旨着察核,该户部知道,钦此。”
该臣等看得,溧水县额征漕粮先该巡抚臣张题请改折,臣部以溧水县漕粮改折,淹没田亩未经道府亲勘,难以遽议改折,请敕下该抚,确查奏夺。奉旨遵行去后,今据抚疏称,该县淹没田亩共十万三千一百八十余亩,已委江宁知府李亲诣,备加踏勘确实,造具清册,已送《改折全书》前来为照。溧水县淹没田地十万三千余亩,已经该抚臣核实,若不准其改折,则小民之赔累诚属可悯。且疏称溧水、高淳明季原系一县所分。查会计册,高淳、溧水二县漕粮明季折银征收,后天启五年又改征本色。于顺治八年该巡按上官援例题请改折,臣部覆准高淳县漕粮业以改折征银,今溧水县漕粮亦应准其改折,以苏民困,他处不得援以为例。至于一切随漕轻赍、板木等项,仍应照旧征解。其十四年漕粮业已征收开行,应作速严行解运北上可也。
三月十一日,奉旨依议。
古 迹
古赖国城在溧水县界。《金陵志》云:“按《实录》,吴废帝亮崩于侯官道上,晋(大)[太]康中,故少府卿丹阳戴显上表迎尸归葬赖乡。《春秋传》,鲁昭公四年,楚伐吴。秋七月围朱方,八月遂灭赖。楚子欲迁许于濑。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而还,冬,东国水,不可以城。彭生罢赖之师。朱方,即今镇江也。陈国苦县虽有赖乡,与朱方相去甚远,亦非东国有水之地。其赖城岂非即晋时赖乡,今之溧水乎?故《胜公庙记》谓,楚灵王与吴战,吴军不利,遂陷濑渚。伍子胥投金处,正名濑水。《战国策》范环对楚怀王,亦言‘楚乘越乱,南察濑湖而野江东’。合前后观之,赖之为溧者甚明。吴音讹濑为溧,自汉以来遂名溧水,而古迹间有存者。其苦县濑乡,或楚灭濑之后徙其人于彼,未可知耳。景定以前《图经》失不详考,《戚氏志》始略言之,今存此城,以俟博古者稽焉。”此说辨而实晦,姑存以备考,当与前《邑纪》互参。
古固城在今高淳县界。《乾道志》云,县西南九十里,高一丈五尺,罗城周七里二百三十步,子城一里九十步。春秋时吴所筑也。按《胜公庙记》,固城,吴时濑渚县也。余吴楚战事俱载《邑纪》。宋绍兴中,溧水尉喻居中于固城湖得东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盖其地,乃汉之(汉)[溧]阳也。周益公《南归录》:“乾道壬辰,自邓步东(灞)[坝]溧水登陆,行十五里至银树,有一二百家。若水泛,则自此便通舟。又六七里,至双港口,复登舟,约十余里至固城湖,日犹未晡,盖数百家之聚。登妙智庵,观范同参政父坟。晚步固城上,父老谓之楚王城,其周数里,但存城基,庵中石龟碑跌乃去岁掘城得之,云天宝弥勒寺碑也。次日,肩舆五六里,至禅林山惠照院启天申节寺。僧云,相去二十里有游子山儒童院,盖夫子游历之地,不记《图志》所载云何。归舟解览渡湖,水深数尺,弥漫中多茭葑。凡三十里至石桥地,约五十里至太平府。河口两岸多民居,烟树如画。稍前即永丰圩,夜泊黄池镇,距固城湖已百一十里”云。
竹城在县东南七十里。环二里,高五尺。周美成有诗,载《艺文》。
开化城县南九十里。环地三里六十步,高五尺。《寰宇记》云,开化城在固城东,即溧水旧地也。
杜城在县南十二里。环四百余步。隋大业末杜伏威屯军于此,今城废。山亦名杜城,尚可考。
董永读书台在县治西,今废。
蔡邕读书台在县治西,今废。
翠微亭吴渊有记,今亡。
插竹亭故址在县学东南,今废。
显应阁在城隍庙,今废。咸淳间县令周成之有记,见《庙志》。
登高楼县西南三里赞贤乡,今废。
和丰楼在县惠政桥南,今废。
忆李亭在旧尉廨舍后,详见前《图考》,今废。
韩熙载读书台在无想寺,今存其址。
旧县治在秦淮河北,今废。录后:
鼓楼 高明楼 萧闲楼 正静楼
君子堂 弦歌堂 共济堂 简静厅
惠民药局 际留仓 架阁库 官界巡司
淮源驿 蒲塘驿 白马驿 常平仓
好生廪 武卫库 都钱库 茶引所
盐引所 中山驿 酒库 醋库
官塘税务司
延旌所县西四十里。
永丰仓县南一百五十里。
朝元观在大西门内,今儒学即其故址也。
新兴寺址在小东门外,即古禅心寺。明嘉靖间知县王从善以寺僧无行,遂废。邑人夏鉴有《新兴寺》诗三首,又尝有“幽树雨晴啼鸟滑,闲斋风定落花深”之句。
预备仓基在县治东南。明成化间知县宁贤建,今废。
柘塘惠民仓在县北四十五里塔山渡,今废。
邰村惠民仓在邰村市,今废。
以上二仓,俱明嘉靖乙酉知县王从善并洪蓝埠仓一时建。洪蓝埠今建粮廒,二仓俱废。
宋孟良宅西二十五里石湫坝王村。地有孟家井,故老相传井至除夕水渴,元旦复涌,事甚奇。
宋焦赞宅西四十五里焦村。有遗靴一只,是赞传家物也。宅已废。
明端学士宅西北二十三里,澜泥塘李园地,其故址也。学士详《乡贤》。
二君子堂在旧学西南。明嘉靖间县令王从善尝植竹、莲于此,构堂其中,而扁之曰“二君子堂”,自为记。取义于竹、莲之可久可爱,不曲不污者,以勉诸生。而首曰“自科目之制兴,而天下遂无意于圣贤之学”,旨亦甚伟。主事张时彻亦有记,并载《艺文》。
阅星亭在望京街。明嘉靖间知县王从善建,今废。
无功亭在香山观内。明嘉靖间知县王从善建,今废。
吾与亭在寻仙门内。明嘉靖间知县王从善建,今废。
伫益斋 初得斋 兰静轩 听松轩
南漪轩 姑射亭 深窈亭 隔浦亭
月台亭 忆李亭 聚峰亭 翠微亭
以上楼亭在城隍庙,今已尽废。
坟 墓
春秋
左伯桃墓
羊角哀墓并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孔家镇。二人,战国时燕人也,平生为死友。闻楚王贤,往归之。路遇雨雪,计不俱生,伯桃乃并衣粮与角哀,令入楚,自饿死空树中。后角哀显于楚,楚王备粮葬之。事载《烈士传》,《应天志》亦合。或谓,角哀常梦伯桃语之曰:“吾近为荆将军所苦,子以兵威我墓前,我庶几藉宠哉!”角哀寤而悲曰:“几负吾死友矣!”乃备兵,以身从墓中。其事若诞,在古人一念之烈多有类此者。今二墓并,而傍又有荆将军墓,似不诬矣。梁刘孝标《广纪》有云“庶左羊之徽烈”,盖指此云。明知县徐良彦有《两义士墓赞》,为之立石,《赞》载《艺文》。
荆将军墓邻伯桃墓。
汉
昭仪将军墓西十里天生桥。未详将军为何人。
晋
梁州刺史甘公墓南甘泉里。土人掘地得石,上题曰“梁州刺史甘公之墓”,旧志云不知其名。今按《晋史》,有梁州刺史甘卓,字季思,丹阳人。外柔内刚,为政简要。尝镇襄阳,善于绥抚。其时溧水实隶丹阳,官同,姓同,而地又同,则为公之墓无疑矣。
唐
礼部侍郎刘太(贞)[真]墓县北柘塘市,四十五里刘(基)[墓]村。俗名相公墩,皆以刘而名也。详《祠》下杜子源记中。
宋
宣抚使狄青墓东北十二里梁山冈狄王村。明万历间水洗墓,棺见,长丈许,朱色鲜明。土人开取物,得墓铭,知为青墓,随即掩之。
秘书丞王端朝墓东南五里陈沛桥。
俞资政墓东南二十五里。
尚书俞栗墓西一十五里琛山麓。
参知政事魏良臣墓南九十里。
兵部尚书少傅汪立信墓在都堂山。宋端明殿学士,字诚甫,六安州人。以贾似道抵其策,不听。事变,立信誓死赵家一片干净地,果自死忠。家人金明扶柩归葬于此。
太尉杨业墓在东北十里牌,俗呼老虎墩。有虎眼坑,是其穴也。
句容男赵鉴墓南二十五里蒲塘。
元
解元秦国鼎墓西三十里秦村。碑为大德三年立。
明
左通政赵居仁墓西三十五里埭东。
尚书端以善墓北十五里金山下。
赠兵部尚书齐仲荣墓北十五里磨罗山下。
翰林院修撰端木孝文墓
兵部尚书齐泰墓南十五里青丝洞。
西宁侯宋璎墓北二十里乌山。璎为西宁侯宋晟次子,以驸马都尉袭侯爵。正统中卒于边,追封国公,谥忠顺。
大理寺卿茆钦墓西一十五里琛山。
副使范棋墓城北二十五里。
都御史丁沂墓城北句容县界。
孝子梅洪墓城北。
赠太仆寺丞武墓西三十里横山中陇之原。
游公墓南门五里戴家桥。公名应龙,溧水令。见《流寓》。
(1) 原书缺页,据《顺治溧水县志》补。
(2) 原书此文前有阙漏。所记为漕粮改折,萧有弘进京上疏事。参见本志卷七《耆德传》。
(3) 郑侠(1041—1119),宋福清人。时遇大旱,郑侠以所见灾民流离困苦之状,令画工作流民图上奏。故此处郑俫似应为郑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