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时,德国的最高指挥层还没有一个步调一致、精明强悍的大本营。位于帝国之首的那位独一无二的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于1939年9月1日发动了战争。当天傍晚,在柏林老总理府的冬园里临时举行了一场形势报告会。国防军各级军官以及社会上的名贵显流接踵而至。被召来作报告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军官瓦利蒙特上校面对这一场面,不禁回忆起“华伦斯坦军营”一剧中的舞台场景,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的报告并非海阔天空,漫无边际,他讲的主要是希特勒感兴趣的多:德军越过波兰边界后向纵深挺进的公里数。戈林从报告中得知,“他的”空军旗开得胜,一帆风顺。戈林一直蔑视总参谋部的工作,他总是嘲笑前不久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拟制的“第1号战争指令”。尽管这份指令是由希特勒签署的,他仍然挖苦说:“这团废纸对我有什么用?这一切我早就知道了。”这句话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
冬园的来访者和通讯兵穿梭往来,行迹匆匆。报告完后,报告人也悄然离去,杂乱与严肃的鲜明对比,使他感触颇深。
第二天、凯特尔告诉瓦利蒙特——自1938年秋季以来,瓦利蒙特便成了凯特尔的第一位合作者——希特勒将乘坐所谓“元首专列”随部队进入波兰,国防军也要派一位高级军官随专列前往。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是瓦利蒙特陪同元首前往,还是将位置让给根据动员令刚刚调回指挥参谋部任参谋民的约德尔少将?由于作者对希特勒在此期间的军事指挥行动感到异常震惊和茫然,便毫不踌躇地把位置让给了担任要职的约德尔。9月3日,“元首专列”在所谓“头面人物”的簇拥之下——其中绝大部分是非军事人员,毫无目的地向东驶去。因此,这个在波兰战局中被称为“元首大本营”的专列,实际上名不符实。因为在随同的“要人”之中缺少最起码的真正干事的人。国防军最高司令部,仍然还在柏林。
人们不禁要问,何以产生这种混乱状态,原因何在?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对国防军的所谓“领率机构”进行一番探讨,因为它对大本营的性质和作用一直发挥着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与日俱增,一直持续到战争的最后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