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39年9月上旬,在“元首专列”上就有人认识到,这个动荡不定、拥挤不堪、行驶在铁路上的临时大本营,难以应付即将到来的更重大的作战指挥任务。如果最高统帅想要担负这一任务,或者完全从军事角度说,不仅仅满足于制定战争计划,而且还要亲手实施作战指挥的话,那么,就必须首先有一个新的固定的大本营。
有人说,希特勒自己也对现状很反感并倡议进行改革,这是不真实的。因为他已经完全陶醉于他在波兰战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在他对军事指挥“机器”缺乏认识的情况下,难以看到由此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而与他相反的是,立志要实现国防军严格、统一指挥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对于“元首专列”的状态很不满意,急于要求改变现状,组建新的大本营。约德尔将军认为,应首先组建一个如同指挥参谋部那样的高效率的参谋部,以及一个能适应各方面需要的通讯网。
这些条件要想得到满足,希特勒就必须决心留在柏林的帝国政府所在地办公,并能与他当时和以后的世界上的助手和对手。如墨索里尼、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的行为举止相匹配。然而,这一简便易行的解决方案,似乎只有在一种过渡时期内才能加以考虑。但是不管怎样,国防处长从他第一次到“元首专列”直至9月10日这一段时间,他已经受约德尔之托,在德国西部中心地带,为组建一个统帅部战地大本营寻找营址,以便使战争顺利进行。此行动的主要依据是由希特勒亲自签发的指令。指令指出,他要尽可能地靠近西线,但要在远程火炮射程之外。陆军、空军总参谋部也必须在他的附近寻找各自的驻地。
第一个战地大本营的合适地点,是于5年后即1944年末至1945年初,由国防处一名总参谋部军官选中的,位于吉森——劳海姆地区陶努斯山脉的东部。这座齐根贝格贵族庄园拥有豪华住宅和宽敞的附属建筑,似乎一切条件均已具备。据说,庄园主人已准备出售;扩建和布置工作也在建筑总监托特领导下立即着手进行。然而,由于希特勒执意要在1939年晚秋时分开始西方攻势,在此之前无法完成扩建的准备工作。因此,10月份,临时为国防处准备了一列专车,准备必要时参谋部随“元首专列”一同行动。在比较简朴的开始阶段,这个专列只配有三节车厢,两节寝车,另一节为工作、就餐两用;然而在大战期间,逐渐扩展为两个大型专列,一直作为办公车和运送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人员的车辆随时备用。
西方攻势的开始时间由于气候的影响,不得不一推再推。此间,希特勒的军事副官处视大本营营址问题为己任。以领导身份介人此事。不久,他们便强调指出,国防处的选择方案,在许多方面都不合希特勒的个人口味。希特勒既不愿住在庄园主的住宅里,也不想看到周围尽是牲畜马圈、农田莱庄。因此,副官们转移视线,很快在“西壁工事”后方地带找到了他们理想中的目标。有三个永备工事体系同时作为考虑对象,一处在明斯特艾弗尔北段,第二处在兰德施图尔和法尔茨的中部,第三处在克尼比斯不远的黑森林的南部。1940年2月中旬,当希特勒得知齐根贝格庄园的通信技术设施不能在7月前安装完毕时,便最终决定,“作战开始时..不去齐根贝格,而去山崖城堡”——位于明斯特艾弗尔营址的代号。希特勒命令陆军总司令部在同一地区安营扎寨,并亲自为陆军总司令、陆军总参谋长及其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选择附近的一间猪舍为其驻地。与此相反,希特勒却让空军任其安排它的大本营。在此期间,“海因里希”专列载着外交部长,拉默斯和希姆莱却被撇在了莱茵河右岸。
将陆军总司令部的驻地安排在“元首大本营”附近,意味深长。凯特尔觉得,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作希特勒与陆军总参谋长之间的传递员,尽力满足希特勒的要求,赢得更多的美言。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所愿,希特勒如此安排,意在严格控制陆军总参谋部;而哈尔德却另有一番心思,他想利用靠近大本营的这个有利条件,对作战进程施加决定性影响,起码能遏制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部的约束。然而,事与愿违!
战地大本营的营址建设,随着任命约德尔为通讯长官而暂告结束。“山崖城堡”连同陆军总司令部的“林务所”,于1940年3月11日完全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