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作品的本源》
最初的文本系一个演讲稿,该演讲是1935年11月13日在弗莱堡艺术科学协会上做的;应大学学生会之邀,1936年1月在苏黎世重做。眼下这个文本包括三个分别于1936年11月17日、11月24日和12月4日在美茵法兰克福自由德国主教教堂议事会上做的演讲。“后记”的一部分是后来写的。“附录”作于1956年,在1960年收在雷克拉姆万有丛书中的单行本上首次发表。雷克拉姆版在若干处经作者稍事加工,章节安排更丰富了些。这里付印的论文文本即据雷克拉姆版。
2.《世界图像的时代》
系作者在1938年6月9日做的一个演讲。当时讲的标题是《形而上学对现代世界图像的奠基》,是弗莱堡艺术科学、自然研究和医学协会举办的一个系列演讲的最后一讲;这个系列演讲的主题为“现代世界图像的奠基”。“附录”当时就已经写好了,但报告时没有讲到。
3.《黑格尔的经验概念》
本文的内容更多地是以讲授的形式,在1942—1943年举办的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4卷和第9卷)的研究班上详细讨论过,同时在一个小圈子里分两个报告阐述过。眼下的文本引用现在通行的由霍夫迈斯特编辑的《精神现象学》校勘本,即1937年列入哲学丛书(梅纳出版社)中的版本。
4.《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本文的主要部分于1943年在几个小圈子里重复演讲。其内容依据作者在1936年至1940年间的五个学期中在弗莱堡大学所做的尼采讲座。这些讲座的任务是根据存在之历史把尼采思想理解为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成。文中的尼采著作引文依据大八开本。
5.《诗人何为?》
本文是为纪念R. M.里尔克逝世二十周年(里尔克逝世于1926年12月29日)在一个极小圈子里做的演讲。有关本文的问题,可以参考恩斯特·齐恩的研究论文,载于《欧福里昂》(续辑),第37卷(1936年),第125页以下。
6.《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
本文摘自作者1946年所写的一篇论文。在文本批评方面,亦可参看迪尔梅尔:《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之残篇》,载《莱茵语文学博览》(增刊),第87卷(1938年),第376—382页。我赞同该文对阿那克西曼德文本所做的厘定,但不同意其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