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 1960年雷克拉姆版:此项尝试(1935/1937年)依照对“真理”这个名称的不当使用(表示被克制的澄明与被照亮者)来说是不充分的。参看《路标》第268页以下,“黑格尔与希腊人”一文;《面向思想的事情》,第77页注,“哲学的终结与思想的任务”。——艺术:在本有(Ereignis)中被使用的自行遮蔽之澄明的产生(Her-vor-bringen)——进入构形(Ge-bild)之庇护。——作者边注

产生与构形:参看“语言与家乡”,《从思的经验而来》。——作者边注

注2 1960年雷克拉姆版:关于“本源”(Ursprung)的谈论易致误解。——作者边注

注3 1960年雷克拉姆版:艺术家之所是。——作者边注

注4 1960年雷克拉姆版:有艺术(Es die Kunst gibt)。——作者边注

注5 此处“符号”(Symbol)亦可译作“象征”。——译注

注6 此处“东西”原文为Ding,即上下文出现的“物”。——译注

注7 后世以“属性”(accidens)译之,见下文的讨论。——译注

注8 德语动词übersetzen作为可分动词,有“摆渡、渡河”之意;作为不可分动词,有“翻译、改写”之意。海德格尔在此突出该词的前一含义,我们权译之为“转渡”。“翻译”不只是字面改写,而是思想的“转渡”。——译注

注9 在海德格尔看来,罗马—拉丁思想对希腊思想的“翻译”只是字面上对希腊之词语(复数的Wörter)的接受,而没有真正吸收希腊思想的内涵,即希腊的“话”(单数的Wort)。——译注

注10 德文的Vernunft(理性)与拉丁文的ratio(理智)通常是对译的两个词语,海德格尔在这里却对两词作了区分。——译注

注11 人与物之间首先是一种“存在关系”(人总是已经寓于物而存在),尔后才是一种“认识关系”(人通过感觉去把握事物),故海德格尔说,人首先“听”汽车,而不是首先听“汽车的声音”。汽车比我们所感觉的汽车声更切近于我们。这种超出“知识关系”的实存论存在学层面上的思考,在《存在与时间》中即已成型。特别可参看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本,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1987年,第163—164页。——译注

注12 原文为Eigenwüchsige,或可译为“自身构形特性”。——译注

注13 1960年雷克拉姆版:(走向其)进入其在场状态(Anwesenheit)。——作者边注

注14 1950年第一版:1.圣经的创世信仰;2.因果性的和存在者状态上的托马斯主义解释;3.对ὄν[存在者]的原始的亚里士多德解释。——作者边注

注15 1960年雷克拉姆版:以及它们是属于谁的。——作者边注

注16 此段译文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济南1986年,第229页,稍有改动。也参看中文节译本,载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1986年,第385页以下。——译注

注17 1960年雷克拉姆版:“在此……存在”等于:在场(anwesend)。——作者边注

注18 德语原文为:das Sich-ins-Werk-Setzen der Wahrheit des Seienden。——译注

注19 迈耶尔(Conrad Ferdinand Meyer,1825—1898年):瑞士德语作家。——译注

注20 此处名词Geschehnis在日常德语中意谓“事件、事变”,其动词形式geschehen意谓“发生、出现”。海德格尔在此强调的是“存在之真理”的动词性生成和展开。为从字面区别起见,我们且以“生发”译das Geschehnis;而动词geschehen和动名词Geschehen则被译为“发生”。——译注

注21 1960年雷克拉姆版:来自本有的真理(Wahrheit aus Ereignis)!——作者边注

注22 后期海德格尔经常把德文名词“本质”(das Wesen)作动词化处理,以动词wesen来表示存在(以及真理、语言等)的现身、出场、运作。我们译之为“成其本质”,亦可作“现身”或“本质化”。——译注

注23 希腊文Φύοις通译为“自然”,而依海德格尔之见,Φύοις是生成性的,本意应解作“出现”、“涌现”(aufgehen)等。——译注

注24 1960年雷克拉姆版:倒转过来——往何处呢?——作者边注

注25 注意此处“外貌”(Gesicht)、“展望”(Aussicht)和“视界”(Sicht)之间的字面的和意义的联系。——译注

注26 “世界世界化”(Welt weltet)是海德格尔的一个独特表述,也可译为“世界世界着”或者“世界世界起来”。相类的表述还有:“存在是、存在存在”(Sein ist)、“无不、无无化”(Nichts nichtet)、 “时间时间化”(Zeit zeitigt)和“空间空间化”(Raum räumt)等。——译注

注27 1960年雷克拉姆版:此之在(Da-sein)。1957年第三版:本有(Ereignis)。——作者边注

注28 1960年雷克拉姆版:吐露、言说。——作者边注

注29 显然,海德格尔这里所谓“置造”(Herstellen)不是指对象性的对事物的加工制作。——译注

注30 1960年雷克拉姆版:不充分。——作者边注

注31 1960年雷克拉姆版:叫(heißt)?参看拙文“物”:四重整体(Ge-Viert)。——作者边注

注32 1960年雷克拉姆版:本有(Ereignis)。——作者边注

注33 此句原文为:Das Werk läßt die Erde eine Erde sein。——译注

注34 1957年第三版:惟在此?或者这里只以被建造的方式。——作者边注

注35 此处“在真理中的存在者”原文为das in Wahrheit Seiende,或可译为“实际存在着的东西”。——译注

注36 1960年雷克拉姆版:亦即本有(Ereignis)。——作者边注

注37 此句中的“指向某物”(Sichrichten nach etwas)也可译为“与某物符合一致”,与“正确性”(Richtigkeit)有着字面的和意义的联系。——译注

注38 1960年雷克拉姆版:倘若澄明不发生,亦即没有本有之发生(Ereignen)。——作者边注

注39 1957年第三版:本有(Ereignis)。——作者边注

注40 1950年第一版:本有(Ereignis)。——作者边注

注41 1960年雷克拉姆版:本有。——作者边注

注42 1960年雷克拉姆版:没有答案,因为问题依然:这是什么,什么以这些方式发生?——作者边注

注43 海德格尔显然在此强调德文“保持”(halten)与“守护”(hüten)的词源联系。——译注

注44 1960年雷克拉姆版:本有(Ereignis)。——作者边注

注45 德语原文为:Schönheit ist eine Weise,wie Wahrheit als Unverborgenheit west。——译注

注46 这里加着重号的“有”(es gibt)的含义比较特别,含“给出”、“呈现”之意。——译注

注47 1960年雷克拉姆版:什么叫“作品存在”?多义。——作者边注

注48 在德文中,“手工艺”(das Handwerk)一词由“手”(Hand)和“作品”(Werk)合成,而“手工艺”实际上并不创作“作品”——是为“语言游戏”。——译注

注49 这个“非”,即“无蔽”(Un-verborgenheit,非—遮蔽)中的“非”(Un-),应作动词解。——译注

注50 1960年雷克拉姆版:此处“存在学差异”,参看《同一与差异》,第37页以下。——作者边注

注51 海德格尔在这里罗列了真理发生的几种原始方式:艺术、建国、牺牲(宗教)和思想等;科学则不是真理的原始的发生方式,而是一种“扩建”(Ausbau),是对已经敞开的领域的“扩建”。——译注

注52 此处译为“生产”的德语Herv-or-bringen含义较广,不是技术制造;其字面含义为“带出来”。故海德格尔说作为“生产”的创作是一种“带来”(Bringen)。——译注

注53 此处Riß一词有“裂隙、裂口、平面图、图样”等意思,我们译之为“裂隙”;此处出现的Grundriß、Aufriß、Umriß等均以Riß为词干,几不可译解。我们权译Grundriß为“基本图样”,译Auf-riß为“剖面”,译Umriß为“轮廓”。——译注

注54 “集置”(Ge-stell)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基本词语,在日常德语中有Gestell(框架)一词。海德格尔把技术的本质思为“集置”,意指技术通过各种“摆置”(stellen)活动,如表象(vorstellen)、置造(herstellen)、订置(bestellen)、伪置(verstellen)等,对人类产生着一种不无神秘的控制和支配力量。——译注

注55 此处Daß在德语中是从句引导词daß(相当于英文的that)的大写。daß独立用为名词的Daß,实难以译成中文。我们权译之为“如此”或“如此实情”。——译注

注56 德语原文为Bewahrung,或可译为“保藏”。——译注

注57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油画家、版画家和雕塑家。——译注

注58 动词“取出”(reißen)与“裂隙”(Riß)有着字面的和意义的联系,含“勾画裂隙”之意。——译注

注59 此句德语原文为:Dann ist die Kunst ein Werden und Geschehen der Wahrheit。——译注

注60 1960年雷克拉姆版: “诗”的值得追问之处——作为道说之用(Brauch der Sage)。对澄明与诗的关系的描述不充分。——作者边注

注61 此处动词“诗意创造”(dichten),或可译为“作诗”。——译注

注62 1960年雷克拉姆版:不充分——无蔽与“存在”的关系;存在等于在场状态,参看拙文“时间与存在”。——作者边注

注63 1960年雷克拉姆版:也就是说,艺术的固有特性也值得追问。——作者边注

注64 海德格尔在这里区分了诗(Dichtung)与诗歌(Poesie),前者联系于动词“作诗”(dichten),后者则是体裁分类意义上的与散文相对的文学样式。——译注

注65 1960年雷克拉姆版:筹划(Entwerfen)——不是澄明之为澄明,因为在其中只是测定了计划(Entwurf)的位置,不如说:对裂隙的筹划。——作者边注

注66 此处“筹划”(Entwerfen)与“投射”(Wurf)具有字面联系。——译注

注67 1960年雷克拉姆版:只是这样?或者作为命运。参照:集置(Ge-Stell)。——作者边注

注68 后期海德格尔以“道说”(die Sage)一词指称他所思的非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语言。所谓“道说”乃是“存在”——亦作“本有”(Ereignis)——的运作和发生。作为“道说”的语言乃是“寂静之音”,无声之“大音”。海德格尔也以动词sagen标示合乎die Sage的本真的人言(即“诗”与“思”)。我们也译das Sagen为“道说”。参看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中译本,孙周兴译,北京1997年。——译注

注69 1960年雷克拉姆版:这说的是什么?澄明通过语言而发生,或者居有着的澄明才允诺道说和弃绝(Entsagen)并且因而允诺了语言?语言与肉身(语音与文字)。——作者边注

注70 1960年雷克拉姆版:在置身于用(Brauch)的状态意义上。——作者边注

注71 在此作为“创建”(Stiften)的三重意义的“赠予”(Schenken)、“建基”(Gründen)和“开端”(Anfangen)都是动词性的。——译注

注72 1960年雷克拉姆版:“跳跃”(Sprung),参看《同一与差异》,关于同一性的演讲。——作者边注

注73 注意“跳跃”(Sprung)与“领先”(Vorsprung)之间的字面联系。——译注

注74 1960年雷克拉姆版:开端(Anfang)必须在本有意义上思为开—端(An-Fang)。——作者边注

注75 海德格尔在此暗示了德语中“本源”(Ursprung)与“源出”(entspringen)和“跳跃”(Sprung)的字面联系。——译注

注76 1960年雷克拉姆版:逗留之居所的处所。——作者边注

注77 1960年雷克拉姆版:现代艺术摆脱了体验因素吗?抑或,只是被体验的东西如此这般地发生了变化,以至于现在体验变得比以往还更为主观?现在,被体验者——“创造本能的技术因素”本身——成为制作和发明的方式。本身依然还是形而上学的“符号因素”的“非形式性”和相应的不确定性和空洞性,我之体验作为“社会”。——作者边注

注78 1960年雷克拉姆版:这个命题倒并不是说,艺术完全完蛋了。只有当体验一直保持为艺术的绝对因素,才会有这样一种情况。但一切的关键恰恰在于,摆脱体验而进入此之在(Da-sein),而这就是说:获致艺术之“生成”的一个完全不同的“因素”。——作者边注

注79 1960年雷克拉姆版:艺术作为真理(在此即绝对者之确定性)的方式。——作者边注

注80 参看黑格尔:《美学》,中译本,朱光潜译,北京1982年,第1卷,第131页。——译注

注81 同上书,第132页。——译注

注82 同上书,第15页。——译注

注83 1957年第三版:真理乃是存在者的自行照亮的存在。真理乃是区分即分解(Austrag)之澄明,在其中澄明已经根据区分得到了规定。——作者边注

注84 “相”(ἰδέα)在国内通译为“理念”,译之为“相”似更合海德格尔的理解。——译注

注85 德语的Wirklichkeit与拉丁语的actualitas通常是对译词。——译注

注86 1960年雷克拉姆版:更好地说:带入作品中;带出来,作为让(Lassen)的带(Bringen),ποίησις[制作]。——作者边注

注87 1960年雷克拉姆版:“来”(Her):来自澄明。——作者边注

注88 参看海德格尔:《路标》,中译本,孙周兴译,北京2002年。——译注

注89 德文Gestell 一词的日常含义为“支架、座架”,海德格尔以Ge -stell 一词思技术的本质,有别于“书架”(Büchergestell)中的Gestell以及“蒙太奇”(Montage)的“装配”之义。——译注

注90 后期海德格尔以一个非形而上学的词语Ereignis来取代形而上学的“存在”(Sein)范畴。Ereignis有“成其本身”、“居有自身”之意义,故我们考虑译之为“本有”。又鉴于海德格尔的解说,以及他对中国老子之“道”的思想的汲取(海德格尔认为,他所思的Ereignis可与希腊的λόγος[逻各斯]和中国的道并举,并把Ereignis的基本含义解释为“道说”、“道路”、“法则”等),我们也曾译之为“大道”。关于“大道”一译,可参看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中译本,孙周兴译:北京1997年。关于“本有”的集中思考,可参看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作于1936—1938年),《全集》,第65卷,美茵法兰克福1989年。值得指出的是,本书正文中较少出现Ereignis 一词,而在作者后来在自己的样书中所加的“作者边注”中则较多地出现了该词。本文“后记”作于1956年,其时海德格尔的“本有”(Ereignis)之思已趋于明确了。——译注

注91 此处“主体”(Subjekt)和“客体”(Objekt)两词或可译“主词”和“宾词”。——译注

注92 参看海德格尔:《路标》,中译本,孙周兴译,北京2000年,第453页以下。——译注

注93 此处“弃神”(Entgötterung)或可译“失神”,英文译本作“loss of the gods”。参看海德格尔:《技术之追问以及其他论文》英文版,威廉姆·洛维特(William Lovitt)译,纽约1977年,第116页。——译注

注94 这里的“方法”是德文Verfahren 一词的翻译,英文译本作methodology。——译注

注95 此处“说明”(Erklärung)是作为科学的历史学的方法,而与解释学意义上的“理解”(Verstehen)或“阐释”(lntepretation)相区别。狄尔泰的名言曰:自然要说明,生命则要理解。——译注

注96 这里的Betrieb殊为难译,其日常含义为“企业、工厂、生产、运行、忙碌”等。英译本作“ongoing activity”。我们权译之为“企业活动”。——译注

注97 此处译为“摆置”的德文动词stellen在海德格尔这里有特殊含义,应联系海德格尔所思的“表象”(Vor-stellen)来理解,更应联系他所思的“集置”(Ge-stell)来理解。——译注

注98 参看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北京1996年。——译注

注99 在日常德语中,“世界图像”(Weltbild)作“世界观”或“宇宙观”。联系到海德格尔下面的讨论,我们取更为字面的直译“世界图像”,意谓人的表象活动把世界把握为“图像”。——译注

注100 这里的“我们对某物了如指掌”(wir sind über etwas im Bilde)可按字面直译为“我们在关于某物的图像中”。——译注

注101 此处“去了解某物”(sich über etwas ins Bild setzen)可按字面直译为“把自身置入关于某物的图像中”。——译注

注102 巴门尼德的这个残篇被通译为“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而海德格尔对之有不同的译解。——译注

注103 1950年第一版:被作为在场、作为εἶδος[爱多斯]的存在所关涉。——作者边注

注104 这里的“觉知者”(der Vernehmer)联系于动词“觉知”(vernehmen)。“觉知”不是对象性的认知,而可以说是海氏所标榜的“思”(denken)。——译注

注105 此句原文为“der Mensch setzt über das Seiende sich ins Bild”,可直译作:“人就把自身置入关于存在者的图像中”。——译注

注106 此句原文为:er setzt sich selbst in die Szene,也可直译作:“他把自己置入场景中”。——译注

注107 原文为:das vor sich hin und zu sich her Stellen。——译注

注108 按照海德格尔的意思,他这里所谓“人类学”(Anthropologie)实可译为“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论”。——译注

注109 此处“表象着的制造之构图”原文为“Gebild des vorstellenden Herstellens”。应注意其中“构图”(Gebild)与“图像”(Bild)的联系。——译注

注110 此处“美国主义”(Amerikanismus)或可译“美国方式”。——译注

注111 德语中Austrag 一词有“解决、裁决、调解”等义;其动词形式austragen有“解决、澄清、使有结果、分送”等义。海德格尔以Austrag 一词来思存在与之存在者之“差异”的区分化运作,并赋予此词以中心词语的地位。我们权且把Austrag译为“分解”,勉强取“区分”和“解决(调解)”的双重意思。——译注

注112 此处“整体动员”(die totale Mobilmachung)是恩斯特·荣格尔(Ernst Jünger)的一个中心论题,意指现代的一个本质现象,即人通过技术意志实现对地球的统治。海德格尔根据尼采思想来考察荣格尔的观点,把“整体动员”理解为强力意志形而上学的最后实现,或者“积极的虚无主义”的最后阶段。可参看海德格尔:《面向存在问题》,载《路标》,第379页以下。——译注

注113 1950年第一版:用(Brauch)。——作者边注

注114 此处所译的“企业活动”(Betrieb)和“一味忙碌”(bloßer Betrieb)实为勉强的意译,且没有很好地传达出两词的字面联系。——译注

注115 赫尔曼·洛采(Hermannn Lotze, 1817—1881年):德国唯心论哲学家,著有《微观世界》、《形而上学》等。——译注

注116 这是海德格尔做的翻译,有别于通译:“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译注

注117 此句通译为:“他不是说,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显现的那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现的那样,而你和我都是人?”——译注

注118 此句通译为:“至于神,我既不能说它们存在,也不能说它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寿短促。”——译注

注119 此处“为……自行解蔽”(das Sichentbergen für...)是希腊式的“觉知”(vernehmen),而“对……的把捉和掌握”(das Ergreifen und Begreifen von...)是指现代的“表象”方式。——译注

注120 此句原文为:Das Vor-stellen ist vor-gehende,meistemde Ver-gegen-ständlichung。——译注

注121 按照海德格尔的解释,被通译为“主体”的Subjectum原意(也在希腊意义上)为“根据”、“基础”,而并不专指人;以它特指人这种突出的存在者,乃是近代(笛卡尔)以来的事情。中文的“主体”一词含义较广,实也有“根据”、“基础”之意。为了把海德格尔所用Subjectum与Subjekt两词在译文上区别开来,而又不至于失落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们权把Subjectum译为“一般主体”,把Subjekt译为“主体”。——译注

注122 此处动词“转让”原文为übereignen,应联系于海德格尔所思的“本有”(Ereignis)的“居有”(ereignen)。——译注

注123 这里的“此之在”(Da-sein),英译本作“存在之敞开状态”(the openness-for-Being),是一种意译了。——译注

注124 1950年第一版:未曾明言地从本有(Ereignis)而来进行思考。——作者边注

注125 译文参照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文版,贺麟、王玖兴译,北京1983年,上卷,第51—62页。少数几处略有改动。——译注

注126 以下是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上面这段文字的逐节阐释,为便于参照,我们仿英文版的做法,将原文各节重新引在相应的海德格尔的阐释文字前面;各节前加上“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字样。——译注

注127 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通译为:“它(哲学)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译注

注128 参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文版,贺麟、王太庆译,北京1981年,第4卷,第217页。——译注

注129 1950年第一版:亦即认识(wissen)。——作者边注

注130 这里权译为“表现”的Repräsentation与译为“呈现”的Präsentation难以区别。英译本把前者与“表象”(Vorstellen)等同起来,均译作representation。——译注

注131 海德格尔在此把德文“意识”一词写作Bewußt-sein(亦可译为“有意识”),以突出其中的“有”或“存在”(-sein),标明“意识”或“有意识”是主体的“存在”方式。——译注

注132 注意这里的“我的”( das Meine)、“所意谓的东西”(Ge-meinte)与“意见”(Meinen)之间的字面和意义联系。——译注

注133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语汇中,“同一”(das Selbe)与“相同”(das Gleiche)有异,前者是有区分的共属一体的“同”,或者说,是同中有异,后者是无区分的空洞的等同。——译注

注134 1950年第一版:因为存在是存在者之存在(参看第386页),所以存在属于存在学差异,并且因此本身就指引着一个更为原始的本质。由此可明见,形而上学如何认识存在(存在状态),只不过是存有(Seyn)的一个方式。存在——这个来自形而上学的名称——作为对区分(Unterschied)而言的存有。——作者边注

注135 1950年第一版:存在宛若完全自行显现;“绝对理念”自在自为在场——作为完全的自行在场(Sichanwesen)。——作者边注

注136 1950年第一版:对意识。——作者边注

注137 海德格尔认为希腊文ὄν有“存在者”(Seiendes)和分词“存在”(Seiend)的双重意义。——译注

注138 希腊思想中的νοεῖν一般译为“思想”,海德格尔往往以德文的vernehmen(觉知)译之、释之。它不是一种主体的对象性行为,而是一种归属性的应合、期待。——译注

注139 希腊文διαλέγεσθαι是διαλέγειν的动态或被动态形式。——译注

注140 1950年第一版:在何种意义上这也适合于“逻辑学”?何者之间的对话?——作者边注

注141 德文“经验”(das Erfahren)的词根为“行驶”(das Fahren),在海德格尔看来具有“拉、牵引、移动”(das Ziehen)之义。——译注

注14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4卷,第1章,1003a21。——译注

注143 后期海德格尔把西方形而上学的本质机制理解为“存在—神—逻辑学”(Onto-Theo-Logik),以标明形而上学是“存在学”和“神学”的一体。特别可参看海德格尔的《同一与差异》中的《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一文。——译注

注144 根据日常德语的语法看来, “意识(的)经验的科学”(Wissenschaft der Erfahrung des Bewußtseins)这个标题中的主语(主词)是“科学”,“意识(的)”和“经验(的)”都是第二格,限定“科学”这个主语。但海德格尔却认为,在此“意识”才是主语。——译注

注145 《精神现象学》1807年初版时,书名为《科学体系,第1部,精神现象学》(System der Wissenschaft Erster Teil, die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1832年再版时,只叫《精神现象学》了,且删去了“现象学”一词前的冠词“这个”(die)。——译注

注146 参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文版,贺麟、王玖兴译,北京1983年,下卷,第275页。——译注

注147 参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文版,贺麟、王玖兴译,北京1983年,上卷,第63页。——译注

注148 参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文版,贺麟、王玖兴译,北京1983年,上卷,第115页。——译注

注149 按照日常德语的用法,此处的“非本质”(Unwesen)也可译为“混乱”、“捣乱”和“胡作非为”。——译注

注150 1950年第一版:本有(Ereignis)。——作者边注

注151 1950年第一版:用(Brauch)。——作者边注

注152 1950年第一版:拒绝与扣留。——作者边注

注153 此处“同一者的独一无二的切近”(eine einizige Nähe des Selben)中的“同一者”(das Selbe)和“切近”(Nähe)在海德格尔那里都有特定含义,意指存在成其本身(Ereignis)的差异化的到来、发生。特别可参看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一书中的“语言的本质”等篇。——译注

注154 参看帕斯卡尔:《思想录》 (Pensees),中文版,何兆武译,北京1987年,第329页。句中的“潘”(Pan)为古希腊神话中的牧神。——译注

注155 1950年第一版:在何种前提下?“世界”:存在者整体,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中的权力意志。——作者边注

注156 在海德格尔思想中,“主体性”(Subjektität)和“主观性”(Subjektivität)是有分别的。前者意指存在在存在者方面显示自身的方式,即存在显示为“主体”;而这个“主体”的原义为“基体、基底、基础”,即拉丁文的subiectum和希腊文的ὑποκείμενον。只是到近代之初,这种意义上的“一般主体”才转化为“自我意识”或“自我”(ego),即特指人的“主体”;而只有对后者而言,才有与“客观性”相对的“主观性”(Subjektivität)。英译者把“主体性”(Subjektität)译为subjectness,把“主观性”(Subjektivität)译为subjectivity。——译注

注157 1950年第一版:透视角度、境域。——作者边注

注158 海德格尔在此强调, “观点”(Gesichtspunkt)乃是“观看之点”。——译注

注159 1950年第一版:对尼采而言亦即:对柏拉图主义的克服。——作者边注

注160 “求意志的意志”(Wille zur Willen)与“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两词的构造相同,后者亦可译为“求权力的意志”。——译注

注161 此句的德语原文为“Dieses Stellen hat die Art des vor-stellenden Herstellens”。——译注

注162 德语系动词sein的分词形式。——译注

注163 此处“根据律”原文为Grund-Satz,或可按字面直译为“根据—定律”。——译注

注164 这里的conscientia和conscience分别是拉丁文和法文中的“意识”。而德文Ge-wissen在此并非“良知”(Gewissen),而是取其前缀Ge-的“聚集”意,故我们权译之为“认识之聚集”。——译注

注165 在此注意“正确的”(richtig)、“被恰当地制作”(recht gefertigt)与“被合法地制作或辩护”(gerecht-fertigt)三词之间的字画的和意义的联系,三者均出于词根recht(合法的、正确的、正当的)。——译注

注166 此处译为“起立”的Aufstand在日常德语中有“起义、暴动”的意思。——译注

注167 这里两个句子的原文为:Wie ist es mit dem Sein? Mit dem Sein ist es nichts。——译注

注168 1950年第一版:在此何谓“存在”?——作者边注

注169 巴门尼德的残篇第6。——译注

注170 1950年第一版:这个(die)。——作者边注

注171 此句中的“发疯”(ver-rückt)一词,与下文接着出现的“被移离出”(ausgerückt)、“被移到……之外”(hinausgerückt)和“被移入”(eingerückt)有着相同的词根,即rücken(移、推)。——译注

注172 德文中的“深渊”(Abgrund)一词由前缀Ab-和名词Grund(基础)构成。前缀Ab-表示“除去、减少、取消”等。——译注

注173 后期海德格尔提出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世界游戏”(Weltspiel)说,这里的“天穹”(Äther)即指“四方”中的一方。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海德格尔所思的“神圣者”(das Heilige)是高于“神性”(die Gottheit)的,是超出“诸神”(Götter,Göttliche)的,当然也是超出基督教的“上帝”(Gott)的。——译注

注174 海德格尔认为每个伟大的诗人都只有一首“独一的诗歌”,故在此说里尔克的“那首有效诗歌”。此说特别可参看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中的《诗歌中的语言》一文。——译注

注175 在此注意“被意求的东西”(Gewilltes)、“意愿者”(Wollende)和“意志”(Wille)的字面和意义联系。——译注

注176 此处“所冒险者”(das Gewagte)或译为“被冒险者”、“所冒之险”。存在是“冒险”,而存在者是受存在这种“冒险”摆布的东西,也即“被(所)冒险者”,或可以说,是被存在拿来冒险的东西。——译注

注177 此句原文为:Das Sein ist das Waglis schlechthin。——译注

注178 或译“存在使我们人类冒险。存在使生物冒险”。——译注

注179 这里的“投入游戏”是德文auf das Spiel setzen的字面直译;在日常德语中,此短语意谓“拿某事冒险,孤注一掷”。——译注

注180 德文的Bezug日常含义是“得到、购进、联系、关系”等,海德格尔在此强调其“引得”之意,故我们权译之为“牵引”。——译注

注181 海德格尔在此把“牵引”(Bezug)与“关系”(Beziehung)、“联系”(Relation)区别开来,而这三者在日常德语中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译注

注182 注意在这段话中的“表象”(Vor-stellen)、“置造”(Her-stellen)、“订置”(bestellen)、“改置”(umstellen)、 “调整”(verstellen,或译“伪置”)和“摆置出来”(ausstellen)等动词,均以“摆(置)”(-stellen)为词根。海德格尔后来以“集置”(Ge-stell)一词来表示技术的本质,即技术对于自然的多样摆置方式。——译注

注183 此处“向……告别”(Abschied von...)或可译作“从……而来告别”,是非对象性的态度;“反(对)……告别”(Abschied gegen...)则标识人的对象性态度。——译注

注184 注意这里的“神圣者”(das Heilige)与“美妙事情”(das Heile)之间的字面和意义联系。——译注

注185 “山脉”(Gebirg)把“群山”(Berge)聚集起来,类似地,死亡这种“法则”(Ge-setz)把“设定”(Setzen)活动聚集起来。海德格尔在此从字面上强调了前辍“Ge-”的“聚集”之义。——译注

注186 以字面直译,此处“内在回忆”(Er-innerung)可作“使内在化”。——译注

注187 这里取直译。在日常德语中,etwas inwendig und aus-wendig wissen有“清楚地知道某事”之意。注意“内向的”、“外向的”与动词wenden(转向、转变)的字面联系。——译注

注188 拉丁文templum 一词有“界限、划界、场所、圣殿”等义。——译注

注189 前一“道说”(das Sagen)为动名词,后一“道说”(die Sage)则为名词。海德格尔后期以名词“道说”来命名“存在—本有”意义上的语言。——译注

注190 此处“决断的”(ent-schlossen)或可译为“展开的”;注意它与“锁闭的”(verschlossen)的词根联系。——译注

注191 此处中译文未能显明“不妙(事情)”(das Heillose, das Unheil)、“美妙(事情)”(das Heile)与“神圣者”(das Heilige)诸词语之间的联系。“不妙”(das Unheile)与“美妙”(das Heile)显然还与“得救、救恩”(das Heil)相关。在此并可注意“神圣者”(das Heilige)、“神性”(das Göttliche)和“神”(der Gott,或“上帝”)之间的“秩序”关系。——译注

注192 “词语”(Wörter)、“话语”(Worte)在德文中为(das Wort)的两个不同的复数形式。——译注

注193 参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1995年,第173—174页。——译注

注194 此处“拂晓”(die Frühe)或可译为“早先”。注意此句中的“黑夜”(Nacht)与“傍晚”(Abend)之分别。——译注

注195 德文Abend-Land由Abend(傍晚)、Land(土地、疆域)连结而成,故译为“傍晚之疆域”。又,日常德语中有Abendland(西方)一词。——译注

注196 德文Historie意谓“历史学”或“(历史学上的)历史”,可说是被记录下来的“历史”,是“显”出的“历史”,而非本真的历史;本真的、真实发生的历史是Geschichte,是亦“显”亦“隐”的,与“命运”相关联的。——译注

注197 原文为Abend-Land,或译为“西方”。——译注

注198 希腊文λέγεσθαι为动态动词形式,λόγος是相应的名词形式。海德格尔认为它们不光意味着“言说”,而且更有“聚集”之义。——译注

注199 1950年第一版:在场状态——让在场:在场者。——作者边注

注200 1950年第一版:自行遮蔽之澄明。——作者边注

注201 此处“思想”(Denken)也简译“思”,“作诗”(Dichten)也简译“诗”。在海德格尔那里,“思”(思想)与“诗”(作诗)是本真的“道说”(Sagen)的两个方式,两者之间有着“近邻关系”——“亲密的区分”的关系。——译注

注202 1950年第一版:亦即说,思想乃是失言(Ent-sagen),居有之道说(die Sage des Ereignens)。——作者边注

注203 德语的das Diktat和拉丁文的dictare有“口授、口述、命令”等义。——译注

注204 德文中Übersetzen一词作为可分动词,意谓“转渡、摆渡”等;作为不可分动词,意谓“翻译、改写”等。——译注

注205 此处四个希腊文词语分别是系动词不定式、系动词单数第三人称、系动词中性分词的名词形式及其复数。——译注

注206 此句中的εἶναι是系动词不定式,ἔστιν是系动词第三人称单数,ἦν是系动词过去时单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ἔσται是系动词将来时单数第三人称。——译注

注207 1950年第一版:作为本有之居有(Er-eignen)。——作者边注

注208 “西方的命运”(das Geschick des Abend-Landischen)或译“傍晚之疆域的命运”。——译注

注209 注意“命运”(Geschick)与“历史性的”(Geschichtlich)两词之间的字面联系。只有在“历史性的”意义上才谈得上“命运”。——译注

注210 1950年第一版:本有。——作者边注

注211 1950年第一版:用(Brauch)——归本(Vereignung)。——作者边注

注212 这里译为“迷误之领地”的der lrrtum一词由die Irre(迷途、迷误)加后缀-tum构成,类似于“侯爵领地”(Fürstentum)和“诗人领地”(Dichtertum两词的构成。——译注

注213 此句原文为:Geschick versucht sich an Geschick。——译注

注214 注意Historie(历史学、历史学上的历史)与Geschichte(历史、真实发生的历史)的区分。——译注

注215 此句中的“时代本质”原文为das epochale Wesen,“存在之悬搁”原文为die Epoche des Seins。中译未能显明“时代的”(epochal)与“悬搁”(Epoche)之间的字面联系。——译注

注216 1950年第一版:作为自行遮蔽着的庇护之澄明的时间—游戏—空间。——作者边注

注217 1950年第一版:在自行遮蔽之澄明意义上。——作者边注

注218 此处“绽出之实存”(Ek-sistenz)是海德格尔对“实存”(Existenz) 一词的特殊写法,意指人进入(归属于)存在之本质中。后期海德格尔把实存的人进入存在的澄明境界称为“此之在”(Da-sein),亦称“存在之澄明”。——译注

注219 这里的两个句子“产生存在”(Ent-stehen ist)和“消失产生”(Vergehen ent-steht)确乎自相矛盾。——译注

注220 为希腊文系动词εἰμι(相当于英文的be,德文的sein)的变位形式,ἔστιν是主动语态现在陈述式单数第三人称,相当于英文的it is;ἦν是其过去式;ἔσται是其将来式;εἶναι是其不定式。——译注

注221 此句中的“翻译”(Übersetzung)的对应动词是不可分动词übersetzen,而“转渡”(Übersetzung)的对应动词是可分动词über-setzen。——译注

注222 此处“预言者”(Wahr-Sager)直译为“真实道说者”;而从海德格尔这里对Wahr等词语的解释来看,更应译为“保护的道说者”。中译无法在字面上体现海氏的一语双关的原意。——译注

注223 此句原文为:Wissen ist das denkende Gewahren der Wahrnis des Seins.——译注

注224 此句的六个希腊词语被海德格尔看作早期希腊思想的“基本词语”。其中的φύσις通译为“自然”,而海德格尔思之为存在之“涌现”;Λόγος不是后世的“逻辑”,而是存在之“聚集”,通译为“真理”的'Αλήθεια,海德格尔解之为“无蔽、解蔽”。——译注

注225 1950年第一版:在存在之遗忘状态中沉沦于存在者;参看《存在与时间》。——作者边注

注226 1950年第一版:但并非“糟糕的”。——作者边注

注227 在日常德语中,“etwas ist aus den Fugen”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某物四分五裂,紊乱,乱了套”。我们这里据字面直译,以强调海德格尔所思的“裂隙”(die Fuge)。——译注

注228 “裂隙”(die Fuge)与“嵌合”(der Fug)两个德文词语表面上仅有阴、阳性之差。——译注

注229 “非裂隙”(die Un-Fuge)和“非嵌合”(der Un-Fug)以及“裂隙”和“嵌合”,标明“在场—不在场”的差异运动。——译注

注230 日常德语中没有Ruch 一词,英译本译作reck,我们据海德格尔的解释,译之为“牵系”。——译注

注231 这是海德格尔的德译文,原译如下:gehören lassen sie Fug somit auch Ruch eines dem anderen (im Verwinden) des Un-Fugs。——译注

注232 希腊文的介词,跟第二格时意为“从……而下”,跟第四格时意为“根据、按照”。——译注

注233 1950年第一版:命运。——作者边注

注234 1950年第一版:指示着存在学差异。——作者边注

注235 指上句中的“存在者之存在”(das Sein des Seienden)中的定冠词第二格“之(的)”(des)。——译注

注236 1950年第一版:在在场之闪耀(Scheinen)中显现出来,在场者到来(出现)。这种闪耀从不显现!——作者边注

注237 1950年第一版:区—分(Unter-Schied)完全不同于所有存在,所有保持为存在者之存在的存在。因此,用“存在”(Sein)——无论是带y的还是不带y的(应该指“存在”的古式写法Seyn——译注)——来指称区一分,始终是不合适的。——作者边注

注238 阿那克西曼德箴言中的τὸ χρεών通译为“必然性”,而海德格尔以德文derBrauch译之;我们中译为“用”,似可与中国思想中的“体—用”之“用”互诠。——译注

注239 此处“无界限(者)”(τὸ ἄπειρον)或译“无定形”、“阿派朗”等。一般的哲学史教本视之为阿那克西曼德的基本“哲学概念”。——译注

注240 此句中的“西方”(Abend-Land)或可译为“傍晚之疆域(土地)”。——译注

注241 此处“什么是”(was ist)或可译为“什么存在”;“这是什么——某物存在”(wasdies ist,daß ein Ding ist)或可译为:什么是“某物存在”。——译注

注242 此为荷尔德林之诗句:哪里有危险,哪里也生出拯救。——译注

注243 1950年第一版:作为极端的被遗忘状态的集置(Gestell),同时作为对本有(Ereignis)的暗示。——作者边注

注244 中译本未予标识。——译注

注245 中译本中以“作者边注”标示。——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