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第六版)依据海德格尔《全集》第六卷上、下册(维多里奥·克劳斯特曼出版社,美茵法兰克福1996年和1997年)。对弗里德里希·尼采哲学的争辩乃是马丁·海德格尔全部著作中的重大课题之一。从1936—1937年冬季学期起,海德格尔开始在弗莱堡大学作关于尼采思想的系列讲座。关于此课题的最后一个讲座(讲稿是在1940年准备的)原预告在1941—1942年冬季学期进行,但终于未果。此后,海德格尔继续他对形而上学的存在历史性争辩。这种争辩记录在1941年和1944—1946年的四篇论文中,在其中,海德格尔的尼采讲座主题得到了继续推进和扩展。
1961年,海德格尔对他与尼采相随相伴的思想道路的诸阶段作了概括,把相关文本汇集起来,冠以《尼采》(上、下卷)之书名,交京特·纳斯克出版社(弗林根)出版。在这个两卷本的版本中,海德格尔把自己的尼采解释的成果作了统一整理。未考虑在内的只有1938—1939年冬季学期的讲座式研讨班《尼采的第二个不合时宜的考察》。1961年的《尼采》(上、下卷)单行本对讲座和论文的编排,也保持在1996-1997年的全集版中了。
海德格尔的尼采讲座以及同样未出版的论文的全部手稿是由其弟弟弗里茨·海德格尔(Fritz Heidegger)打印成文的。打印稿经由海德格尔本人润色、补充,但也有所约缩,形成了1961年版的付印稿样。对当时的长条校样,海德格尔部分地作了再次修订,某些地方甚至作了重大修改。两卷本排印之后,海德格尔自己把这些材料销毁了。(据海尔曼·海德格尔[2]回忆,海氏孙子们甚至得到过一些长条校样,以作绘图纸和草稿纸用)。
在修订讲座文本时,海德格尔主要关心的是解说工作。他的做法是,在某些地方作了压缩,使文本更显紧凑,在某些地方作了增补和调整,以及一种经常可以辨认出来的为取得更贴切的概念表述而作的努力。在希腊文的翻译方面,海德格尔也作了修正和加工。讲座受口头表达的约束,因而更多地分为个别零散的章、节、段;与之相对,付印文本已经被组合为更大的单元了,并且被整合在具有统摄作用的标题下面。因为海德格尔甚至把每次讲课开始时的重复内容也取消掉了,所以,由此形成的新文稿就使一种连贯的阅读成为可能了。有关1961年初版时的修订讲座文本与它们所依据的原讲座之间的关系,可详见被编入海德格尔《全集》第二部分中的“尼采讲座”各卷的后记。[3]
根据本书下卷所附的“全书概览”,全部文本的时间上的排列和秩序现在已经一目了然。具体说来,修订过的讲座稿本与印在《全集》第二部分中的原始讲课稿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列:
上卷
第一章: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
1936—1937年冬季学期,《全集》第43卷;
第二章:相同者的永恒轮回,
1937年夏季学期,《全集》第44卷;
第三章:作为认识的强力意志,
1939年夏季学期,《全集》第47卷。
下卷:
第五章:欧洲虚无主义,
1940年第二个三分之一学年,《全集》第48卷;
第六章:尼采的形而上学,
1941-1942年冬季学期,《全集》第50卷。
下卷第四章“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重新拾起上卷的话题。它包括在1939年夏季学期的最后两次讲座课的内容(由于学期提前结束,这两次讲座课未能举行)。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这两次讲座课试图“对前面的全部内容”——也就是作于1936-1937年、1937年和1939年的三个讲座[4]——“作一种全面回顾和综合思考”,因此被放在下卷的开头。
下卷篇幅最大的是第五章“欧洲虚无主义”,它是由1940年第二个三分之一学年的同名讲座构成的。据海德格尔的一个笔记,这个讲座在7月18日“因大学生参加收割劳役”而不得不中断。
最后一个讲座“尼采的形而上学”虽然作了预告,但终于未作成。与后面的四篇论文一样,它也是在本书1961年初版时首次面世的。
下卷后半部分是由四篇作于1941年和1944-1946年的独立论文构成的。在这些论文中,海德格尔进一步推进了他在讲座中实施的对形而上学(海氏自己的尼采讲座也属于这种形而上学)的存在历史性争辩。
正如前述,为本书的付印,海德格尔对全部文本作了审查、修订和删改。
下卷还有一个特色,其中包含着一些材料,记录了海德格尔自1961年以后对文本的再度修订和重新处理。这方面的证据是他收藏的样书中出现了大量的作者手书边注以及对有关段落的相互参照的说明。这些边注和说明在眼下的新版中被纳入脚注中。[5]基于《全集》与初版的页码不同,编者也对海德格尔在这些说明中给出的段落参照页码作了相应的调整。再者,编者在个别作者边注中增补了文献提示(用方括号表示)。除此之外,海德格尔的作者边注一概照原样给出。在这些边注和说明的转换方面,编者要感谢海尔曼·海德格尔先生、弗里德里希-威廉姆·冯·海尔曼(Friedrich-Wilhelm von Herrmann)教授以及哈特姆特·蒂特延(Hartmut Tietjen) 博士。在这些注解中反映出海德格尔对作为形而上学——它在尼采那里得以终结——的存在之历史的又一次巨大专注。这种重新争辩尤可明见于第十章“回忆到形而上学中去”。
全集版《尼采》依据1961年京特·纳斯克出版社(弗林根)出版的单行本。初版时发生的一些失误、明显的印刷错误和格式缺陷,在1996-1997年维多里奥·克劳斯特曼出版社(美茵法兰克福)出版的《全集》版中已经得到了改正。编者查对了海德格尔引用的尼采原文,作了若干订正。
衷心感谢海尔曼·海德格尔先生和弗里德里希-威廉姆·冯·海尔曼教授,承蒙他们把本书的编辑任务委托于我,并且在编辑工作中给予我大力支持。尤塔·海德格尔(Jutta Heidegger)女士和路易丝·米夏埃尔森(Luise Michaelsen)女士帮助阅读了校样,在此一并致谢。
布里吉特·席尔巴赫
1998年5月于魏玛
* * *
[1] 系全集版编者为1998年单行本写的编后记。——译注
[2] 海尔曼·海德格尔(Hermann Heidegger):马丁·海德格尔之子。——译注
[3] 海德格尔《全集》第二部分为“1919—1944年讲座”,海德格尔的“尼采讲座”为其中的第43、44、46、47、48、50卷(其中第46卷与《尼采》两卷本无关)。——译注
[4] 本书上卷第一、二、三章。——译注
[5] 中译本统一标明为“作者边注”。——译注